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关于越窑青瓷

光亮的手机
温暖的唇膏
2023-04-29 07:17:20

关于越窑青瓷

最佳答案
眼睛大的宝贝
兴奋的万宝路
2025-09-12 11:28:53

越窑主要窑场在余姚和上虞。发源地是曹娥江(窑地址可能是中下游吧……)在历年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东汉至宋代的青瓷窑址350余处,大多分布在曹娥江中游两岸的山坡上,章镇区的联江、上浦这一带是窑址最密集的地方。1984年的文物普查的时候章金焕(楼上的不是建议你买《瓷之源》吗?作者就是这个章金焕)在联江乡的黄蛇山和窑山发现了两处古窑址。现在公认的窑址应该是小仙坛窑址、大园坪窑址、鞍山三国龙窑、帐子山窑址群、凌湖窑址、冯浦窑山窑址、窑寺前窑址。唐代开始慈溪上林湖成为越瓷的主要产地,而上虞章镇湾头、前进村和上浦凌湖等地仍有一定规模。这是慈溪的一个:石马弄窑址:在鸣鹤镇白洋村白洋湖旁边,离越窑的中心产地上林湖也就几里路,南边是杜湖。这地方瓷土好,交通也好,出的瓷能到宁波港。好像九几年的时候忘了为什么被破坏了(不过好像采取了措施)。寺龙口窑址初创于晚唐,停烧于南宋初年,是越窑的重要窑场之 一,也属于上林湖窑区。 规格大小不去实地勘察没办法单纯引用数据说明。 意义(引来的,你可以自己找,我觉得人家楼上的说的挺好): 经考证,越窑始于汉,比文献记载始于唐要早。 早在两晋时期,越窑就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烧制青瓷诸窑的龙头老大。唐代烧制的瓷器造型精美、釉色迷人,被誉为“密色瓷”。唐人所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是对越窑青瓷的高度赞美。据《册府元龟》、《宋会要》、《宋史》等书记载,宋立国初期10余年间,吴越钱氏先后向宋王朝贡献越窑青瓷17万件。由此可知,宋初,越窑在我国瓷器史上仍占有重要位置。北宋中期以后越窑逐渐趋于没落。 三国时期,越窑青瓷的胎质、釉色与东汉相同。胎质细腻,呈灰白色,烧结坚硬不吸水,釉色呈青色。主要器形有碗、盏、罐、壶、盆、钵、盒、盘等实用器,另有供随葬用的灶、井、鸡笼、狗圈、碓、磨等冥器。常见的纹饰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等。西晋时胎色加深,普遍呈灰色或深灰色,釉色呈青灰色,器物除三国时期常见的器物外,又新增加了扁壶、鸡首壶、尊、狮形烛台。纹饰以联珠网纹带成为该时期的主要装饰,另有禽兽纹带、瓜棱形纹,但数量较少。六朝时期越窑器形变化总的趋势是,早期矮胖端庄,东晋开始陆续向清瘦秀丽方向发展,底由圈足变成平底。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手感浑厚滋润,正像文献中所说的“如冰似玉”。该时期主要器形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10余种。器形的主要特征为盘口壶变成了喇叭口,碗由深腹变为浅腹,底有玉璧底和矮圈足两种。鸡头壶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执壶。晚唐以后,碗式更加丰富,除玉璧底碗、敛口浅腹平底碗外,还有荷花碗、荷叶碗、菱形花口碗等。盘类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敞口、玉璧底盘,葵瓣口盘和方盘。执壶的腹部做成瓜棱形,碗、盘的口沿做成葵花瓣形、莲花瓣形,盏托做成荷叶形。唐代越窑器的装饰以画花为主,也有印花、刻花和镂雕。画花线条简练,寥寥几笔就成一朵盛开的荷花。印花多用于碗内底部或盘底,画面为圆形,有云龙、寿鹤、花卉等。 宋代早期的越窑器沿袭晚唐越窑器风格。过去人们多把越窑带细线条画花装饰的器物视为五代时期的作品,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此类器物也出土于宋代遗址和宋初墓葬中,从而改变了过去人们对宋初越窑器的偏见。 我必须说的是:什么叫外行??我是今年刚高考完的学生,不是玩玩意的。可我爷爷是干考古的,我从小到大跟着他熏也熏出来了。你跟我爷爷的那些徒弟一样瞧不起人!不稀罕你的赏分!!!以后别再说“外行的走开”这样的话! >陶瓷片镀电极屑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去除:1用软毛刷或洁净纸巾轻轻擦拭,去除手边的屑和灰尘。2淡盐酸或去污膏。将淡盐酸或去污膏涂抹在陶瓷片的表面,并轻轻擦拭,让其吸收污渍和屑。3超声波清洗。将陶瓷片浸入超声波清洗机中,可以去除细微的屑和污渍。4高压气枪吹除。用高压气枪将压缩空气喷向陶瓷片表面,将屑和灰尘吹走。需要注意的是,陶瓷片是一种易碎物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和摔落。此外,使用强酸强碱清洗剂可能会损坏陶瓷片表面,建议使用中性清洁剂进行清洗。

最新回答
年轻的银耳汤
灵巧的荷花
2025-09-12 11:28:53

氧化铝陶瓷片。氧化铝陶瓷片是一种高导热、高绝缘的一款材料,导热系数29w/mk,而云母片导热系数为1-2w/mk,氧化铝陶瓷片的导热系数要高得多,散热性更好。氧化铝陶瓷片是以AL2O3为主要原料,以稀有金属氧化物为熔剂,经一千七百度高温焙烧而成的特种刚玉陶瓷。

土豪的手套
繁荣的果汁
2025-09-12 11:28:53

陶瓷片,顾名思义就是陶瓷的碎片,它们的原材料是陶瓷,往往是一些手工艺品打碎后的一些片状结构,或者是特意制作成片状结构的一些陶瓷原材料为主的工具和配件,一方面这种陶瓷片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价值,但是通过进一步的拼接,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另外一方面市面上的陶瓷片往往比较低廉,可以用在生产加工各个基础环节,也能够再利用成为一些具有使用价值的材料产品。

一、陶瓷片厂家推荐

  1、“华宇电子”创建于1994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电磁式、压电式,电子蜂鸣器及金属化电容器的开发与生产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公司位于风景绚丽素有“鱼米之乡”称的郑板桥故乡——兴化陈堡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净化厂房6千平方米,在800名员工中有20%的中高技术人员,本公司1999年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 公司优势: 研究发展 1、拥有多台进口的专用生产设备。 2、结合科学管理方针,在同类产品质量中独占鳌头。 3、强化产品功能,创造稳定、高附加价值的产品。 4、建立应用导向的团队,与客户一起开发新项目。 销售规划 1、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 2、国内各大主要城市设有销售分公司。 3、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 4、优良的品质,极其竞争的价格。

2、东莞市科森电子塑胶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销售各类电声元器件的有自主品牌(KS)的自营进出口企业。工厂占地3000多平米,员工近200人,分为:电子部(主要生产电声器件、超声波器件、压电陶瓷等电子产品);塑胶部(注塑蜂鸣器外壳、传感器外壳等塑胶材料)。企业凭借着十几年专业的技术沉淀,现代化ISO9001的管理体系和营销团队,每年业绩在持续增长,立志成为中国电声领域的领跑者。 主要产销:蜂鸣器|蜂鸣片|贴片蜂鸣器|压电式蜂鸣器|电磁式蜂鸣器|有源蜂鸣器|无源蜂鸣器|机械式蜂鸣器|压电陶瓷晶片|超声波晶片|超声波雾化片|微孔雾化片|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探头|压电超声波喇叭|超声波换能器|等电声元器件。 我司的研发部、工模部、注塑部为公司的生产及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深圳市佳日丰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二零一零年,隶属佳日丰泰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电子导热绝缘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主营四大系列产品:一导热硅胶系列:(高)导热硅胶片、(高)导热矽胶布(片)、导热灌封胶、RTV单组分硅胶、导热硅脂、导热泥、硅(矽)胶管、TO-220/3P绝缘帽套、导热双面胶;二导热陶瓷系列:氧化铝陶瓷片(常规TO-220,TO-3P,TO-247陶瓷片、异形)氧化铝陶瓷管、氧化铝陶瓷结构异形件、碳化硅陶瓷(常规/异形),氮化铝陶瓷片(常规/异形)陶瓷产品都可接受来图加工定做;三电磁屏蔽系列:NFC铁氧体片(70mm115mm/125mm125mm)、吸波材料可定做加工;

上文为大家推荐的是关于能够提供陶瓷片的厂家之间的介绍,由此入手可以得知陶瓷这种基础的原材料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宽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建筑建材装潢装修过程中就有陶瓷地砖和陶瓷手工艺品,今天为大家推荐举例的就是以陶瓷这种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片状结构,可能是一些瓷砖打破的碎块,也有可能是特意制作片状结构的陶瓷产品,总的来说,它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加工和利用。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诸葛亮亲口说的,不允许被质疑、被否定、被篡改。

一、《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

二、《汉书—地理志》记载“宛,莽曰南阳”

三、诸葛亮《前出师表》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出师表》记载“(曹操)困于南阳”。

四、《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五、习凿齿《襄阳记》“南阳城南九十里”

六、《三国志—魏书—武帝记》:“(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绣奔穰,与刘表合。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张绣驻防宛城,绣亦不是南阳郡守和章陵郡守,这里的"南阳"当然指宛县和章陵县两地,而不是整个南阳郡与章陵郡二郡及其诸县。

七、张衡《南都赋》记载“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

八、总结一下南阳和宛的关系吧:

1、《汉书—地理志》“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载王莽新朝(8年—23年)时宛县就被命名为“南阳县”,早于诸葛亮(181年—234年)作《前出师表》(227年)“躬耕于南阳”和《后出师表》(228年)“困于南阳”200年;早于习凿齿(325年—413年)之命名“南阳城”300年,早于隋朝(581年—618年)之命名“南阳县”573年。

2、其实,早在战国时,宛就被称为“南阳”。《大元一统志》云:“宛,春秋楚邑。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

3、秦汉、三国(前221年—280年),“南阳”一指南阳郡,二指南阳县(南阳城、宛县、宛城),同时宛也可以指南阳郡,如《汉书—高帝记》中南阳郡守被称为“宛守”;《后汉书—志—天文上》有“(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军起南阳,至昆阳”;《三国志—张绣传》有“张绣在南阳”;《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有“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和“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后出师表》有“曹操……困于南阳”,这些“南阳”都是指南阳县(南阳城)而非南阳郡。

4、西晋、东晋,宛明确被称为“南阳城”,如习凿齿在《襄阳记》云“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

5、东汉三国,不仅“南阳”可以指宛,南阳郡也可以指宛。《后汉书—郡国四》“南阳郡,秦置,雒阳城南七百里”就是明证!!

可见, 南阳郡、南阳县、南阳城、宛,可以指同一个地方,这地方就是东汉南都帝乡(宛) ,

“躬耕于南阳”不容被质疑、否定、篡改。

作为立志科普地方史的写手,我来回答。

最近和朋友们讨论问题,提到汉宛城遗城,不过说起细节,似乎很多朋友知之甚少,很多介绍也比较模糊。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在哪里查资料,索性我自己查一查。

一:史料记载的汉宛城

《水经注》卷三十一:(氵育)水又南迳宛城东……,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今南阳郡治大城 。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宛城,今郡城周六里有奇,盖元时所更置,其小城、大城之址,湮废久矣。

按这些记载看,南阳城在(氵育)水,也就是白河的旁边,有大小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南角。现存地几个版本的南阳府志里,也提到南阳城,规模很大,后来因为隋唐时期邓州治所在穰,南阳仅为县治,南阳城缩小只有西南一隅,还说有废墟一处,这个记载应该很靠谱,现在的南阳市区确实能找到城墙遗址若干处。

东汉末年,朱俊负责平定宛城一带的黄巾军,讲朱俊自带精兵五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韩忠退保小城乞降,这是比较明确提到大小城的 历史 事件,与上述记载吻合。另外感慨下,黄巾之乱,是宛城衰落的最要节点,以后的宛城不复当年风光。

南阳报业传媒发的南阳市不同时代古城墙图,供大家参考。从这里看,后来的南阳城还没有汉代南阳城大。

二:考古发掘宛城范围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的发掘,发现了三处城墙遗址:

蔡庄东北一处,向西、向南分别有1000m和800m,高1至4m不等,这应该是宛城的东北角;

尚庄附近一处,残高15m左右,这应该是宛城的北墙;

景穆街南侧一处。在琉璃桥西60m处仍可见到城垣遗迹,应该是宛城南墙;

没有发现西墙,但是学者推断,应该跟明清的西墙位置差不多。

考虑到南墙东为温凉河,城市的东南角很可能被水冲毁,所以东南角的具体情况就说不清了。估计大城约4平方公里,小城077平方公里。

其实看这些报告,位置仍然很模糊,网上居然也没有具体的图。我到相关的期刊上找来,供大家参考。

此为具体方位图

推测大城的三种可能图

此图为我手绘,具体位置有少量偏差。

二:考古发掘的几个重要点

1、手工业作坊遗址

遗址在瓦房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面积达28000平方米。有治铁、制陶、铸铜等,从周代一直延续到东汉,以汉代最为重要。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史记货殖列传》对南阳郡很是称赞,说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盐铁论》说:“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这时期的南阳孔氏家族,很可能是被秦始皇迁过来的有罪之民后裔,世代治铁为业,在南阳为巨富,结交权贵,游走诸侯之间。 你可以类比下七八十年代的武钢、宝钢集团。考古发现算是对这些记载的映证。

2、新莽钱范

钱范,是铸币的模具。王莽曾经在六大都会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商业活动,保证物价稳定,设有交易丞、钱府丞各一人。而钱府丞应该就是管理与钱币相关业务的,这使得我们怀疑,钱府丞也会管理铸币业务。你可以理解成人民银行,在六大都会设立分行,管理金融问题,且南阳设了一个铸币厂(想想大名鼎鼎的沈阳造币厂)。南阳多处发现钱范,自然是对这段 历史 的最好见证。

3、还有古井,古墓等,就不再赘述。

后记:

目前网络资料不多,讲的不是很清楚,而且缺少地图。想了解的,建议大家到维普、知网上查到。

汉代宛城遗址河南省位于南阳市区北部瓦房庄附近,东西长6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

宛城始建于西周申伯国,汉代时,宛为南阳郡管理,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冶铸业发达,城周长约15公里。明代时,周长约34公里。

1963年前宛城北墙、东墙、南墙各一段。北墙长约800米,高4 6米,东墙长约600米,高5 7米,南墙长度待考,残高1 6米。墙基宽约10米,夯层8厘米,平夯堆筑。遗址内存春秋、战国及汉代陶片,城垣外有宽约50 80米的护城河遗址。

而现如今,宛城遗址残存二处:一处为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即北城墙的东端和东城墙的北端及相连的一段护城河,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隅防爆电气研究所附近。北墙东端残长800米,高出地面4~6米;东墙北端残长600米,高出地面5~7米;护城河道残长1800米,宽50~80米,深6米。城垣为夯土筑建,夯层中杂有大量汉代陶片。另一处为南部城垣, 位于南阳市闸口到琉璃桥北侧,为今护城河水注入白河处。此处城墙地面遗迹不明显,从地下断层处可见城垣遗迹,亦为夯土筑建,夯层中亦含有大量汉代陶片和砖瓦。

关于记载宛城 历史 的书籍有《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释名·释州国》,《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等。

汉代宛盆地的宛城遗址就在现在的南阳市,汉代的南阳也在现在的南阳市,据说汉代以前宛城的“宛”叫法是“苑”的发音,南阳在宛的基础上已有2300年了,比诸葛亮早500年,所以才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如果没有南阳他也是躬耕于宛城,是臣躬耕,不是别人躬耕,与其它人和地方无牵扯。

回答完毕!

1、目前没有明确的史书资料可查,如果想查询,可以去看看南阳市的地方博物馆里,应该有比较详细的资料。

2、 宛wan,现在是河南省南阳市的简称,南阳市下面还有一个区叫“宛城区”,他们都简称“宛”。

而你说的"宛城",应是那时候的一个城市名称,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在白河(古称淯水)北岸。现在南阳市在那里建有宛城遗址公园,现在那里仍留有残存的城门和护城河、城河桥。每逢 旅游 季节和假日还有不少人去那里 旅游 。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为什么叫“ 宛 ”呢?主要是:

( 1 )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

( 2 )反映了它的生 态环境。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 历史 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素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盆地的北沿位于南召县北临伏牛山麓,东北到方城县东北的伏牛山隘口,东到桐柏县临太行山麓,西到西峡县,向南湖北江汉流域。南阳市正位于南阳盆地中间,周边皆山,看上去好像是窝在那样盆地这个宝碗的底部,因地形似碗而得名,故谐音称为“宛”。

三国中有很多故就发生在宛城一带,譬如“隆中对”、“ 火烧博望 ”、“ 火烧新野 ”等等。

在《说文解字》里: 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

其义:①“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②“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

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日后问鼎中原的重要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成了南阳市的一个简称,名扬海内外。

考古发现:古宛城遗址在今南阳市内

秦设南阳郡后,便在这里修建起规模宏大的南阳郡城亦称宛城。汉代重修。 其建筑有内外两重。外城,即郡城,有大城、廓城之称, 《续汉书·郡国志》引《荆州记》说宛城:“城周三十六里”。 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 大城、小城是相连结的,小城的西南两面都是大城。

这种布局,和当时的临淄、邯郸等城池大体相似。小城是贵族、官僚的住所。大城则是一般地主和平民居住的地方,还有集中经营手工业的区域。 当时南阳郡的大城城址,在今南阳市老城区的东北部。

古宛城遗迹——琉璃阁

新中国建国后,在南阳区发现古城基址一段,仅残存东北角一部,即东墙的北段和北墙的东段,还有部分护城河道。现两段总长280余米,高出地面25米,基宽175米,顶宽12米左右。护城河道宽50——80米,其痕迹明显可见。 经考古工作者鉴定,这是秦汉时代南阳古郡城遗址。 在故郡城遗址的南面和西面,即今南阳市老城区东关的北部和北关的东部,还发现有大量的汉代瓦片、砖、陶片、陶制水道管、小瓦罐等遗物,文化层很深厚,当是人们密集的居住区之一。在居住区的北面,又有冶铁、冶铜、制陶等遗址,还发现有人工修建的路面,上有车轮轧过的痕迹。毫无疑问,上述居住区是在大城之内、小城之外,其北侧的冶铁、冶铜、制陶等遗址,则是大城内的一个手工业工厂聚集区。这座规模宏大的古郡城,反映了当时南阳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 。现在的南阳市,就是在秦汉南阳郡城——宛城的位置上发展起来的。

宛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

宛城始建于西周申伯国。汉代城周长约15公里,明代城周长约34公里。

1963年前存北墙、东墙、南墙各一段。北墙长约800米,高4 6米,东墙长约600米,高5 7米,南墙长度待考,残高1 6米。墙基宽约10米,夯层8厘米,平夯堆筑。遗址内存春秋、战国及汉代陶片,城垣外有宽约50 80米的护城河遗址。今存东北角残墙,长约180米,高出地面2 5米。

其中有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郡府级衙门——南阳府,另有“明远顶”、“望乡台”汉代高台建筑遗迹。

城内其他遗迹有灰坑、窖穴、房基、墓葬、烧陶窑、水井、城市地下水管道及炼铜遗址等。

遗物有铜器、铁器、陶器、货币等。宛城故址是南阳 历史 文化名城的见证,对于研究古申国、楚国、韩国、秦国及汉到清的 历史 有重要学术价值。

现残存二处:一处为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即北城墙的东端和东城墙的北端及相连的一段护城河,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隅防爆电气研究所附近。北墙东端残长800米,高出地面4~6米;东墙北端残长600米,高出地面5~7米;护城河道残长1800米,宽50~80米,深6米。城垣为夯土筑建,夯层中杂有大量汉代陶片。另一处为南部城垣,位于南阳市闸口到琉璃桥北侧,为今护城河。

此处城墙地面遗迹不明显,从地下断层处可见城垣遗迹,亦为夯土筑建,夯层中亦含有大量汉代陶片和砖瓦。

残存二处:一处今称“明远顶”,坐落于老城东北隅,原为一高大的地上建筑,人称“明山”。现存台基南北长46米,东西宽44米,残高9米,为平夯堆筑。台基上部暴露有大量汉代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宫殿基址。另一处今称“望仙台”,坐落于南阳市人民公园内。台基为夯土堆筑,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残高9米。地表亦暴露有大量汉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大型建筑基址。此外,在城区内还散布有汉代灰坑遗迹、冶铁遗迹、古井、陶井圈、地下水管道、汉砖汉瓦、陶瓷陶片等大量汉代文化遗物。

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齿曰:不是南阳,是襄阳隆中。

亮:你谁呀你?

齿;我是澡池,现在出名的很。

亮:呃,是齿孙子!

齿:你咋真不会说话里。

亮:说小孩嘴里说实话。

齿:我大人呀。

亮:我是小人时,你有多大。

齿:反正我现在说了算。

亮:早知你们算计我。

齿:木有。

亮:还说没有,南阳和襄阳是咋会事。

齿:躬耕南阳是你活着时的事。

亮:我死了就是襄阳的事。

齿:你活着你说了算,你死了我说了算。

亮:你个龟 孙,你知道你那年出生的吗?

齿:忘了唉!

亮:没把我忘了。

齿:不能忘,、忘了就没襄阳的事了。

亮:是我忘了告诉你出生年月了。

齿:一百年后的事,你告诉我没人相信。

亮:这我知道,我说南阳你都不相信。

齿:不是不信,你躬耕地现在襄阳管。

亮:南阳没了吗?哪个守城给弄丢了?

齿:南阳没丢,只丢了一大片地盘。

亮;那就好,那是我躬耕的地方。

齿:你老糊涂呀!

亮:我老了,糊涂的不知南阳了?

齿;这就对了,现在是襄阳。

亮:我就知道,我死你必弄出点事来。

齿:在襄阳不打你的旗号不行呀。

亮:我躬耕的旗号别打,打我岳父的旗号行。

齿:他没你出名,旗号太低。

亮:现在我旗号被你打了还卖拐?

齿:我只是借用一下。

亮:唯一不能借用的是躬耕地。

齿:为啥呢。

亮;那是我出人头地的地方。

齿:我已经借用了。

亮:我不承认借你。

齿:晚了,不承认也得承认。

亮:你不承认我的,后人也不承认你的!杂癣

齿!耻:风中凌乱!也

南阳宛城遗址去南阳宛城区寻找?

南阳市辖区有两个,一个是卧龙区,一个是宛城区。如果找宛城遗址去宛城区寻找那就大错特错了。

古代宛城的城墙遗址在白河(古代称淯水)以北,白河从南阳穿过,现在的宛城区绝大部分在白河以南,实际上宛城遗址主体在卧龙区,只有少部分在宛城区!一般按照南阳市去寻找那就对了,不要按照卧龙区、宛城区去寻找。

南阳古代称“宛”、“上宛”、“宛邑”、“宛州”、“南阳”等不同称呼。宛城遗址主要是两汉时期的宛城遗址和明代的宛城遗址。汉代宛城遗址外城墙有15公里(一说18公里),有明显的内城外郭形式,也就是汉代宛城有内外城之分。内城是郡所所在地的官僚居住区,外城是生活、生产、贸易、居住区;明代城池有34公里。

(现在的宛城区大都在白河以南,古宛城在白河以北,红线为白河,宛城区白河以北部分有宛城遗址)

由于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所谓的宛城遗址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现代建筑所取代了,只剩下几处保留完好的挖掘遗址。

所以啊,南阳那边不好意思的说,那些遗址都被现代化了!可以具体的找宛城的其他一些小遗迹,没有完整保存下来。所以要找具体的宛城遗址是没有的,范围太大了。

了解宛城必须了解宛城的发展 历史 ?

宛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战国到两汉时期这里是冶炼业的中心之一。冶炼业古代主要是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铸造钱币,现在目前的宛城遗址挖掘来看,主要以铸造钱币为主,也就相当于造币厂了。发现了不少两汉和新朝时期铸造钱币的钱畴,也就是制作古代钱币模子,同时也发现不少新朝的钱币、两汉时期的钱币。这说明宛城(南阳)在先秦时期的手工业就非常发达,自然也带动了贸易的发展。(南阳出土的王莽新朝的钱筹图,也就是铸造钱币的模子)

宛城的发展 历史 沿革如下:

商周时期 :南阳盆地的被称作“南土”、“南国”,有唐、鄂、谢、(西)蓼、申、吕、後等诸侯国在此立国。

西周周宣王时期 :

申伯封于南阳,建申伯国;

春秋时期 :

楚国灭申国,建宛邑。

战国时期 :

先后为楚国、魏国、韩国、秦国等占据。此时宛城已经成为冶炼业的中心之一了。

秦朝时期:

设置南阳郡,郡所在宛城。

两汉时期:

南阳郡治所宛城,或者宛县。

新朝王莽时期:

南阳郡被改为“前队(读ni)”,宛城被改为南阳县。

北周时期 :

宛县兼并其他县,改成“上宛”。

隋朝时期 :

改上宛为南阳县。

唐朝时期 :

唐初,设置宛州,治所在南阳县。

金国统治时期:

设置申州,南阳县为治所。

元明清朝时期:

设置南阳府,治所在南阳县。

根据 历史 沿革,我们就可查找有关宛城的 历史 记载了。

有关汉代宛城遗址的史料。

一般查询一个古代城池的史料,主要通过一些史书的资料进行查询,简单介绍一下:

1、《史记》;

2、《汉书地理志》;

3、《荆州记》,朝东晋、刘宋之际的盛弘之著作;

作者时代距离东汉较近,宛城的城池仍旧保持着东汉时期的规模,对宛城城池介绍的非常详细。是后世了解宛城城池的重要资料,很多后期的史料都采用这一记载。(荆州记内图)

4、《搜神记》之《宋定伯捉鬼》;

5、《元和郡县图志》,唐代对各郡县的 历史 沿革记载;

6、《资治通鉴》;

7、《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一《城池》;

8、清代光绪年间编著的《新修南阳县志》卷三《建置》。

9、现代宛城遗址相关的考古发表文章。

10、现代编著的南阳地区的各县县志。

也可以采取边际效应的方法,查找周边地区的府志、县志,也有部分汉代宛城的记载。

汉代宛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区的东北部,现存有城垣遗迹、高台建筑遗迹等,故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

城垣遗迹现残存二处:一处为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即北城墙的东端和东城墙的北端及相连的一段护城河,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隅防爆电气研究所附近。北墙东端残长800米,高出地面4~6米;东墙北端残长600米,高出地面5~7米;护城河道残长1800米,宽50~80米,深6米。城垣为夯土筑建,夯层中杂有大量汉代陶片。另一处为南部城垣,位于南阳市闸口到琉璃桥北侧,为今护城河水注入白河处。此处城墙地面遗迹不明显,从地下断层处可见城垣遗迹,亦为夯土筑建,夯层中亦含有大量汉代陶片和砖瓦。

高台建筑遗迹残存二处:一处今称“明远顶”,坐落于老城东北隅,原为一高大的地上建筑,人称“明山”。现存台基南北长46米,东西宽44米,残高9米,为平夯堆筑。台基上部暴露有大量汉代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宫殿基址。另一处今称“望仙台”,坐落于南阳市人民公园内。台基为夯土堆筑,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残高9米。地表亦暴露有大量汉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大型建筑基址。此外,在城区内还散布有汉代灰坑遗迹、冶铁遗迹、古井、陶井圈、地下水管道、汉砖汉瓦、陶瓷陶片等大量汉代文化遗物。

南阳汉宛城遗址

古宛城是一座 历史 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城,原有两重,即外城和内城。外城即郡城,也称“廓城”,城周18千米,当为生产区、生活区和工商贸易区;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隅,应是封建官吏的宫殿区。

汉代宛城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 社会 状况以及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