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的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原料加工
(1)选料。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
(2)把原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瓷土堆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矿石料需入轮碾进行粗碎,成砂粒状或粉状。
(3)细磨。把各种原料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成为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2、造型设计
钧瓷传统造型以盘、钵、碗、炉、花盆等器皿为主,追求端庄大气、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现代钧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入了现代美学元素,开创了钧瓷艺术新的表现领域
钧瓷造型有传统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型类几大类别,形成了器皿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飞禽系列、实用品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上千个品种。
3、制作模型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制成后素烧成模,可用于脱坯成形。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使其凝固而成模。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形,也可用于脱坯成形。
素烧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可反复多次使用。模型一般为内空型,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
4、泥胎成形
(1)注浆成形: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后把多余的泥浆倒出,少顷打开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体。
(2)拉坯成形:在转动的轮盘上放一泥团,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为主要传统成型方法之一。
(3)脱坯成形:又称印坯成形,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紧贴在模型内壁压实,对接成形。脱大瓶时须把泥搓成泥条置于模型内,并拍打成合适厚度的坯体,连续不断地重复这种过程,逐渐扩展坯体,直至最后把整个大瓶脱成。
(4)徒手成型:是指用手工捏制、雕塑等手法进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于小件或异型器皿的制作。
5、素烧施釉
(1)素烧:把经过成形后的精坯,不上釉先烧一次,温度在900℃~950℃,以增加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利于上釉操作。
(2)上釉: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
6、高温烧制
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成,也就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1300℃。钧瓷烧成时由于温度、气氛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
7、成品出窑
对烧成后的产品,按照钧瓷技师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
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独特。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
扩展资料:
钧瓷工艺特点:
钧瓷以黏土、长石、石英等为坯料,多样矿物质成分为釉料烧制而成。钧窑需经过两次烧制,素烧成型后还要上釉进行再一次的釉烧。在高温条件下,钧釉以铜、铁为着色剂,釉色与纹路相交叠置,出窑后可呈现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
钧瓷以造型为本。其造型讲究气势和神韵,重视形态美、曲线美,注重比例得当、曲直适度。此外,它还追求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
钧瓷以釉层为艺术载体。与精巧玲珑的现代瓷相比,钧瓷釉浑厚凝重、乳光莹润。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层次丰富;形成的窑变景观自然逼真、千变万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钧瓷烧制技艺
贪玩的小熊猫
2025-09-12 15:32:35
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釉为乳浊,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
器物上单烛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熔合的玫瑰紫色;
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这是宋钧瓷特征之一。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宋代钧瓷多以器皿类造型出现,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奁、尊、碗、盆、盘、壶、炉等。其中以养花用的花盆类居多,其次是文 房用品类的洗、盆等,再次是审美的、寓意权贵的、祭祖用的瓶、尊、炉、鼎等,这三类作品已经从简单的日用品类上升到精神需要,标明钧瓷的功能是致力于审美需要的,突出一种“雅”的品位。
扩展资料:
历史
钧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与汝、官、哥、定诸窑齐名。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四十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
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十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949年以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钧窑
丰富的便当
2025-09-12 15:32:35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钧窑最显著的特点,钧窑正是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钧瓷的釉面在高温烧制中形成千姿百态的图形,似真似幻,变化莫测,往往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古人曾在诗中这样形容钧窑瓷器上美妙的色彩和图案。钧瓷的颜色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体现著典雅大方、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气。同时,钧瓷的形态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著清新练达的含蓄之美。
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钧窑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米色、天青、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各色错综相间,绚烂多彩,气韵非凡。钧窑瓷器上所闪现的海棠红色是加入铜的成分所致。此外,铜元素对窑温十分敏感,
要在适当的温度和环境下才能烧制出美丽的红色,若稍有偏离,色泽就会产生变化。因此,即使是最老练的烧窑工匠也无法预测,出窑后的钧瓷会呈现出何种绚烂的色彩。而正是这种烧制结果的不确定性,使钧瓷的美千变万化、独树一帜。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钧窑尊”可谓存世钧瓷中的精品,其口缘内施天青釉,器外则以大青、玫瑰紫和海棠红交融在一起,釉色美如朝晖晚霞,极尽绚丽璀璨之致。
钧窑瓷器是一种厚釉器物,其瓷釉上常常出现一种被称为“蚯蚓走泥纹”的纹路,这种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形态宛如蚯蚓在泥土中游动一般。钧窑器物所呈现的“蚯蚓走泥纹”,属于烧制工艺上的一种偶然现象,且仅存在于北宋的钧窑瓷器上。这种具有流动感的色丝给器物平添了一种纹路美,它作为钧窑瓷器的一个特征,也是文物界鉴定钧窑器物的线索之一。
元代钧瓷的发展
元代是钧瓷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可以说元代的钧瓷制作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但同时,元代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与宋代钧瓷有着不同的工艺特征。在宋朝,钧窑瓷器仅供皇室和贵族使用,民间禁止私自烧造,因此钧瓷大都精工细作,十分精美。而元代,钧窑瓷器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
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因此,这个时期,虽然钧窑瓷器得以大量烧制出来,但人们往往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品质,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精品大大减少。
与宋代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
给人以笨重之感。从瓷釉来看,胎质和釉质都比较粗糙,施釉厚而不均匀,有的施釉过厚,釉料大量下垂聚集,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而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烧成以后,釉面上多有气泡和棕眼,光泽度也较差。釉色以天青、月白居多。器体上的紫红窑变斑往往形成彤云密布的形态,或聚成物形,不及宋代钧窑那样美妙自如。而且,元代钧瓷施釉一般不到底,没有护胎釉,往往底足露胎。
元代钧瓷的器形不仅较宋代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元钧在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等装饰技法在宋代钧窑瓷器中是见不到的。
温暖的水壶
2025-09-12 15:32:35
一、钧瓷的艺术特点
钧瓷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形式古朴典雅、色彩五彩缤纷和美学艺术魅力极高等特点。从其形式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钧瓷的胎质坚实细腻、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从色彩的特点来看,钧瓷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其中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最为著名,钧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全相同的产品。从其美学表现特点来看,其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二、钧瓷的工艺特点
钧瓷生产工艺复杂、流程较长,生产技术难度也比较高,自古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因此钧瓷的生产过程可以说就是产生钧瓷文化的过程,也是展现中华民族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工艺的变化、创新和提高是推动钧瓷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钧瓷的制作工艺包括加工、造型、成型、素烧、上釉、釉烧、检选八道工序。其中,加工过程主要是通过选料、理料和细磨,把烧制钧瓷的泥料和釉料制备好;造型过程是根据设计意图造出一定形状的模子,造型有圆器和异型器两种,圆器多用转轮旋制,异型器多由手工雕塑、刻制而成;制模过程是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主要有素烧泥模和石膏模;成形过程是使用模型制出坯体,一般采用注浆成形、拉坯成形、脱坯成形等方法;素烧过程是把成形后的精坯上釉先烧一次,烧成素胎;上釉过程是在素烧过的素胎表面施上釉浆,一般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等方法;釉烧过程是将上釉的釉坯入窑烧制成成品;检选过程是对烧成品按钧瓷质量标准进行检测和分级,合格的钧瓷一般分为正品、精品、珍品等级别。
三、钧瓷的文化价值
我国现代化城市进程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趋于程式化,使得城市和人的整体个性出现了文化缺失的现象。而在当前府大力提倡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下,如何挖掘钧瓷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结合起来,是钧瓷元素的文化性属性在公共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寻找钧瓷元素与城市公共艺术所要表现的历史和现实文化的完美交汇点,使之融为一体,挖掘和提升城市公共艺术所需表现的文化品位,使公共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因此,钧瓷元素在公共艺术作品中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性属性,并具有文化的延续性。以钧瓷元素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这种表现形式不仅能增添作品的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的表现也恰恰又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内涵,同时也能表现出文化的延续性。如钧瓷在造型的设计上始终遵循着和谐的关系,无论这些造型是单纯还是丰富,都需要具有和谐的条件,从而使单纯的造型不会失去单调乏味,丰富的造型不至于繁缛琐碎。
四、结语
钧瓷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缤纷灿烂的陶瓷艺术中的奇珍异葩。其内涵宏大、意蕴美妙、体系独特、型艺的精巧都是卓越超群,影响深远,展现了宋代物质和精神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每个时代的陶瓷造型都会有所不同,必然也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潮、审美观等的影响,是当时社会历史的产物。钧瓷造型追求一种质朴静润,自然天成,趣味高雅的意境。其轮廓线条流畅、法度严谨、造型端庄、以及优美的形象体现着中华民族典雅朴素的气质风度和追求的美学境界。
敏感的耳机
2025-09-12 15:32:35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建窑,耀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有人认为钧窑的必备特点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纹”,这不完全正确,只能说是特点之一。很多馆藏钧窑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纹的。因为在当时的官窑,力求釉色均匀,但由于少数器皿在烧制中的窑温、釉色原料配比、烧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釉面在温度中的变化还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纹。北宋钧窑做到窑变可控,蚯蚓走泥纹是其特征之一。用气泡串起一条条呈立体状的蚯蚓奔爬,蛙卵纹,
鱼卵纹包裹正欲孵化而出的鱼籽,等等。北宋钧瓷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于它对釉面随心所欲的表现力。钧,即重量,北宋早期官窑钧瓷分量沉重。中华瓷文化的传统风格就是外表朴实而内秀其中。所谓“华夷光暗滋”的含蓄内敛,道出了宋瓷的本质特点。五代柴窑瓷器发色的鲜美以及色调的神奇变化,是中国瓷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牌。在柴窑瓷的光辉照耀下,宋,元瓷艺向着风格不同,但技艺精深非凡的道路上发展。掀开了中国瓷艺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原创一直贯穿始终,原创是瓷艺生命的灵魂。一个“隐”一个“显”,道出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内在本质。从石器时代东方人便对玉石内蕴的无穷魅力深深吸引,拓展了东方人领悟自然奥秘宽度与厚度。可是直到如今,西方人仍然认为只有闪闪发光的东西才有价值。对自然环境的细微观察,并在瓷器上把它们表现出来,是钧瓷的核心技术所在。这种表现艺术的高度让人惊叹,并一直是贯穿北宋和南宋宫廷制瓷的主流技术。瓷器纹理从北宋的“隐”到南宋的“显”,以至官窑,哥窑纹理的表面形式对元代瓷艺产生了直接影响。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钧窑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350℃-1380℃之间,延承了传统钧窑胎质细腻,釉色绚丽夺目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审美,器形饱满玲珑。独特研制的玛瑙釉水在烧制后形成更加鲜明的层次感,十多种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流纹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忧郁的缘分
2025-09-12 15:32:35
清代钧瓷的特征大致可用“飘逸”概括。
清代钧瓷可分为两个活跃期:一是康雍时期,二是光绪年间。
清代,整个制瓷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平,南方瓷业生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尤以景德镇为甚。此时景德镇设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并仿烧宋代名瓷。特别是雍正皇帝对宋代名瓷十分青睐,因此,宫廷不仅大量收藏宋代流传下来的名窑瓷器,而且还命景德镇御器厂进行仿制。在仿制过程中,以仿钧最为成功。
据史料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景德镇御器厂协理陶务的唐英曾派厂署幕友吴尧圃来禹州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这说明清朝宫廷对仿钧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唐英仿钧之时,禹州的钧窑可能有少量烧制者,但已不能生产上乘的贡品了。
清代后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入侵,使中国陶瓷业受到严重打击。为了挽救我国的陶瓷工业,民族工商业者在清王朝提倡的“振兴实业”的口号下,创办了一些新式瓷厂和公司。光绪五年(1879年),神垕镇陶工卢振太、卢振中及振太之子天福、天增、天恩兄弟三人,受古玩商人高价收买宋钓的影响,立志恢复钧瓷。经过多年反复试验,终于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出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器。他们还用悟火(还原焰烧成)方法,用风箱炉烧制小件仿宋钧瓷。卢氏第三代艺人广同、广东、广华、广文等为恢复钧瓷矢志不渝,终于使失传已久的钧瓷于清光绪年间恢复生产。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禹州知州曹广权为给慈禧太后祝寿,征集工匠在州衙内设窑烧造钧瓷贡品,做了钧瓷炉、瓶、盆、寿桃等36件寿瓷上供。这些寿瓷形神兼备、莹润超玉,慈禧太后称赞不已。从此,钧瓷又登上艺坛,进入宫廷,受到多方重视。
审视清朝的钧瓷,当着意于“飘逸”的风格。主要因苑丝缕、火焰青、火焰红等釉色为代表的流散、飘洒状,与唐、宋、元、明各时期的钧瓷相比,其色斑活而透变、变而有幻、幻而有样,潇洒飘逸,随人意现,无羁无绊,故人们称“飘逸”为清代钧瓷的主要特征。
总之,清代钧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釉色的突破,在南北方文化的撞击中,完善了北方粗犷豪放的造型、典雅古朴的釉色,透射出一种“飘逸”之神韵。
专一的蚂蚁
2025-09-12 15:32:35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恢复钧瓷烧制,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钧瓷鉴定要领是:
(1)宋代产品
<1>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2> 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钧瓷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3> 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
<4> 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
<5> 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
(1)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2)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3)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
(4)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
鉴定技巧:
润: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贼亮的浮光,而是一种乳光,这种乳光使钧釉的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似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活:釉面有动感,不死板。常见到流过足的钧瓷釉面特别漂亮,就是釉面比较活的原因。钧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的对比变化的美感,都与釉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纯: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具有前述厚,润活的特点,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变:釉面色彩变化丰富,五彩渗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复杂的色彩,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可谓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富于变化,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钧瓷也不例外
厚: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厚是钧釉的基本的特征,釉厚更利于钧瓷的窑变。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釉面颜色纯正。例如红色就要鲜艳好看,或如鸡血,或如海棠,不能发乌。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了。娇艳的釉色明快点,老辣的釉色深沉点,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纹: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肌理美。
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不是人为所致。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等。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人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