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的特点
在河南博物院的第六展厅里,有一件光彩夺目的瓷器,它就是元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该瓶1963年出土于河南荥阳一座明代墓中,根据其胎、釉、青花特点以及制作工艺,有关专家认为是元代作品。该瓶高394厘米,口径93厘米。敞口细颈,腹部下垂,圈足。从颈部至腹部绘青花云龙纹,青花色泽浓艳,并有黑色斑点。瓶为两节接合而成,有明显的接痕,这也是元代瓷器的显著特点。玉壶春瓶是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是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元代以后南北各窑均有烧制,其造型挺拔秀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代陶瓷艺人都用其作为一种装饰题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其艺术魅力。该瓶所绘龙纹形象凶猛,以较长的龙身缠绕瓶体,在飞舞中显示其威武雄浑的气势,加上云纹的衬托,更有穿云布雨的撼天威力,是元代青花瓷器不多见的艺术佳作。 青花瓷是用氧化钴为原料,在未经烧制的素胎上进行绘画,然后上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因为装饰纹饰是绘在釉子下面,所以也称之为釉下彩。它的特点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很小,烧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白地蓝彩,明净优雅,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再则青花纹饰在釉下面,永不褪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青花的起源,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进展,证明它起源于唐代。1975年和1983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就出土有两批青花瓷片标本,其上绘制的釉下蓝彩清楚可见。从器型上看为唐代枕片。关于它的产地,根据对胎、釉测试的结果,证明为河南巩县窑所烧。又根据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确证明河南巩县窑烧制唐青花这样一个不辩的事实。 青花瓷器发展至元代已经烧制成功,尤以江西景德镇窑最具代表性。元代青花所使用的钴料有进口的与国产的两种。进口料含铁量高,含锰成份少,所以发色浓艳,釉面有黑色结晶斑点,深入胎骨,用手触摸有下凹感觉。而国产青花料发色较淡,没有黑斑。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元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是景德镇窑采用进口钴料烧制的杰出产品。 造型:我国各历史时期的瓷器,都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风格又首先表现在造型上元代青花瓷的造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如玉壶春瓶、梅瓶等,明显地继承了宋代的样式。敞口,颈部细长,腹部下垂,圈足微撇。随着发掘考古资料的增多,改写了过去认为元代青花的造型为形体较大、胎体厚重的偏面认识。在元代青花中不仅有大盘、大碗、大瓶、大罐之类的器物,同时也有像此件玉壶春瓶一样形体精美的较小器物。这件玉壶春瓶是典型的元代晚期的作品。玉壶春瓶的口部撇度较大,呈喇叭形口,颈部比起元代早期明显加粗,腹部下垂也渐渐向肥大发展,整体器形从古朴向稳重过渡,是元代晚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 纹饰:元青花的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当时文人绘画风格的影响,写意画法较多,题材丰富,取材广泛,有的还借鉴当时丝织品的图案。元青花纹饰的特点是:大型器物的构图严谨、繁密,层次比较多,一件器物有的多达七八层,画面显得比较满。虽然层次多,但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给人以富丽典雅、和谐完美之感。但也有较小的器物装饰以疏朗为特点的,自然活泼。龙纹在元青花瓷器中较为多见,是元青花瓷器的主要装饰之一。龙是传说中的神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呼风唤雨,因此,它以不同的动态表现在瓷器上,有海水龙、云龙等。自唐代始龙纹与皇权有了密切关系,龙纹成了皇权的象征。历代的龙纹各不尽相同,有其突出的时代特征。这件青花玉壶春瓶上所绘的云龙纹,代表了元代晚期云龙纹的基本特征。它仍以龙为主题纹饰,云为辅助纹饰。这时期的龙头一般较小,上下唇较长,身子细长,背部出脊,双角向后,似鹿角状。三爪、四爪居多,也有五爪。该瓶上的龙就是五爪,分张有力。该瓶所绘龙身的鳞为网格纹状,也是元代龙纹主要特征之一。所绘云纹为如意头飘带云,是指它的云角很长,似飘带。这也是元代云纹作为辅助纹饰的一个重要特征。 青花:根据出土和传世的大量实物证明,元代青花大概有三种情况。一是使用进口钴料(来自伊斯兰地区),含锰的成分少,含铁的成分多,因此,呈色浓艳,釉面有黑色结晶斑点,用手摸之,有凹入胎骨的感觉。二是使用国产钴料,含铁成分少,呈色浅淡,釉面没有黑色结晶斑点,纹饰也比较简单。三是进口钴料与国产钴料结合并用。发色浓艳与浅淡相结合。这件玉壶春瓶的青花采用的是进口钴料,发色浓艳,尤其是它的如意头云纹,不仅色彩结晶斑点突出,而且晕散特点也十分明显。它代表了使用进口钴料元代青花的特征。 胎釉:元青花的胎质纯白洁净,是在宋代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胎骨坚致,份量较重。另外胎内氧化铝成分稍高,机械强度较大。所以我们所见元青花瓷器大件器物相对较多,但是元青花和明清青花相比,胎土淘洗不如明清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和铁质斑点。同时由于胎内含铁量较高,凡是露胎处,均见火石红斑。这件玉壶春瓶的足端露胎处火石红斑点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另外,它的釉是白中泛青,晶莹透亮, 这也是元青花釉的一个显著特征。 工艺:元青花中的瓶、罐、壶等,其胎体都是分段制作拼接而成的,接痕一般都很明显,接口修整不细致,用手摸有明显凹凸不平之感。这件玉壶春瓶的腹部就有明显的接痕,不仅能摸得着,我们还能看得见。这也是当时制瓷工匠留给后人鉴定元青花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元代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传世较少。据不完全统计,大概传世品有300余件,国内有百余件,主要是江西高安与河北保定两批窖藏元青花瓷器最为著名。河南省目前所知收藏元青花瓷器甚少,也只有河南博物院仅此一件。所以,元青花瓷器在传世瓷器中弥足珍贵。
青花发色演变史
一、唐代
唐代青花,属于是青花瓷的滥觞期。此时青花瓷不多见,且多构图简单、发色较深,整体工艺尚未成熟。通过对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瓷片来看,当时的青花料色偏浓艳,笔触带有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大概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唐青花纹饰可分为两个大类,一是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梅花多见,另一类,是典型的阿拉伯纹样,可见唐代青花瓷主要供外销。
二、宋代
青花瓷于唐代初创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宋代青花瓷存世量依旧稀少。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宋代青花瓷有的较浓、发黑,有的轻柔淡雅,在装饰技法上,宋代青花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釉上青花大多有晕散现象。此时的青花瓷应该是使用了本地钴料,与唐青花并无直接延续关系。
三、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使用的青料,可分为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发色偏青蓝偏灰: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为低高铁类钴料,呈色青翠浓艳,像蓝宝石般的鲜亮,并带有铁锈斑痕。当时“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青花器造型厚实饱满,釉色乳浊感强。
四、明洪武
洪武朝所用的青料以国产料为主,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淡蓝者还会出现晕散现象。
五、明永宣
永宣年间的青花瓷器呈现出较高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进口苏麻离青为主,其特点为料色浓艳、线条晕散,且多见“铁锈斑痕”,此外这一阶段选用的国产青料,发色也相当漂亮。该朝还创烧出器型端庄、紧胎润釉、发色明媚的经典器物无数,像是缠枝压手、菊瓣鸡心杯、宝相卧足等都为经典,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六、明成弘
成化年间,进口青料已然耗尽,国产平等青料日渐兴起。这种钴料含铁量少、含锰较多,使烧制出的青花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稳定,总也透着股水墨画风格。
七、明正德嘉万
此期多使用回青料,这是一种高锰低铁类钴料,其呈色稳定、纯正、料色青幽泛紫,其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所以匠人也会将其与清雅的“石子青”混合使用。万历中晚期,青花瓷也会使用石子青或浙料,以呈现淡描青花。
八、清康熙
康熙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多使用浙料和珠明料,浙料是一种低铁低锰的钴料,发色青翠;珠明料发色明亮纯正,翠幽蓝,且此时匠人们分水功底之强,能在青花瓷绘中展现五个色阶,达到墨分五彩、层次分明,值得一提的是,康熙青花中的神品一一翠毛蓝,就是采用上等的珠明料烧制的。
九、清雍乾
雍乾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浙料,其色重则浓艳,色轻则淡雅,又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其中又以雍乾这会儿采用的“元子”为上。这一时期,青花器想要模仿明永宣青花之感,无奈进口青料早已耗尽,无法呈现“天然”的结晶斑,匠人便手动抖点,以笔墨造就人工铁锈斑痕。
十、清嘉庆
嘉庆青花基本承袭乾隆遗风,从器型到纹饰都和乾隆相差无几,虽然制作严谨,但是缺乏创新之力。嘉庆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呈色大多深蓝浓艳,略有晕散。嘉庆后期,部分花色调出现黑暗、浅蓝和飘浮的现象。
十一、清光绪
光绪朝的青花瓷一度中兴,该朝官窑一大显著特点,就是仿康熙、乾隆青花瓷,优质的仿品已接近或者达到康乾水平,但大部分作品任带有光绪特点。光绪青花发色主要有四种:淡蓝清新浙料用于绘制官窑高档次器、明丽纯蓝的青料用于绘制仿古瓷、鲜艳带紫的洋蓝是典型的光绪发色,它漂浮、晕散,用来绘粗瓷的是蓝中带灰的料色。
十二、民国王步
青花大王王步先生,十分讲究青料与瓷釉的色泽,他所使用的青料多由自己配制,一般来说,青中微带蓝黑,给人以庄重、浑厚、宁静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