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元青花瓷片价值大 元青花鉴定要注意什么

粗心的柜子
怕黑的面包
2023-04-29 01:59:02

元青花瓷片价值大 元青花鉴定要注意什么

最佳答案
朴实的热狗
孤独的鞋子
2025-09-14 04:04:31

艺术品收藏市场盛况空前,瓷器板块独领风骚,尤其是元青花瓷器,从著名的拍卖价值2283亿元人民币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开始,元青花的炙热程度更上一层楼。但由于世界上元青花存世量极为稀少,它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因此,元青花瓷片也成为众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业界中常说,收藏瓷器需从瓷片入手,当高级瓷器求之而不得时,瓷片也成了珍贵的收藏品。那么如何选择收藏元青花瓷片呢?首先一点就是提高眼力。提高眼力第一方法就是多看真货。去哪里看真东西呢第一个地方就是博物馆,先从罐外边看。看器形,看用料,看画工,看釉水,再看底足。青花釉水色白微青,积釉处青绿色更深。釉面温润透明,用10倍以上放大镜看,小气泡中均匀分散着大气泡。有的器型有开片。大罐边缘处有泪痕,积釉较厚。釉面有不规则的小黑点,为淘土不净的原因。青料青蓝浓重,有黑色斑点,并沉入胎骨,用手摸有凸凹感。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铁锈斑,胎土洁白,胎质较粗,间有小气孔,有夹生感觉。碗的瓷片和高足杯瓷片较常见,玉壶春次之,大盘、罐极少见。玉壶春底足挂釉,不圆。大罐底足不挂釉为白沙底,浅底足。部分有釉斑。挖足随意,拉痕明显。碗类有平足、窄圈足和宽圈足三种。宽足常见圈足外撇,足壁厚,足端平切。近似玉环状。足底显见乳钉。

最新回答
激情的皮带
寂寞的外套
2025-09-14 04:04:31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虽然不像有些专家说的:不会超过三四百件,但是相比而言还是不多的。正因为如此,市场上出现很多赝品,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难度加大了许多,所以出手要谨慎,再谨慎!
元青花瓷起源
元青花瓷器起源于元朝,元王朝(公元1271-1368年)立国虽不到一百年,但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却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在陶瓷领域里,元代算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有三个变化。其一,突破了宋代名窑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自此景德镇一支独秀屹立在中华乃至世界瓷苑里,成就了其“瓷都”的地位。其二,改变了东汉以来瓷器生产以青、黑、白、青白等单色釉瓷为主的状态,彩绘瓷特别是青花一跃成为生产与生活用瓷的主流。元代彩绘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彩,先后有以铁作着色剂的釉里褐,以铜作着色剂的釉里红,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另一类是釉上彩,有红绿彩、五彩、沥粉挂彩(即后来人称之为珐华彩)。其三,结束了我国制瓷业历来是私人民营的体制。元蒙元政府于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专门设置了浮梁瓷局主营窑务,秩正九品,隶属枢密院,到公元1352年(至正十二年)宣告结束(前后共74年的时间)。这种官民结合的生产体制,有力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大发展。
中国元青花瓷器创始于公元九世纪的唐代中晚期,由河南巩县窑烧制,国内外考古资料表明,它是远销中东、西亚的外销瓷。到了元代中后期,大约1330年之后景德镇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它的出现与唐青花没有关系,而是受了宋元时代之磁州窑与吉州窑彩绘瓷的影响,特别是吉州窑。景德镇在元代首先烧制出以铁作为着色剂的釉里褐瓷。1974年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中就有整件釉里褐花草纹、玉兔纹、犀牛纹的器皿,该沉船沉没的年代不会早于公元1331年(元至顺二年)。另据文献记载,元代景德镇画彩绘瓷的工匠大都来自吉州地区的永和人。
元青花的特点
1,从造型来说,与宋代相比品种明显减少,以日常用品的盘、碗、杯、碟、瓶、罐为主,另有少量的祭祀器、文房用具,很难看到陈设瓷。由于重视实用,圆器占了绝大多数。常见盘尺寸大,有撇口与折沿两种,大型折沿盘是为迎合伊斯兰人吃抓饭需要而烧造的。高足杯的高足大都是竹节状。
2,采用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钴料。进口料含铁钴比高,呈色浓艳,蓝中闪黑,侧看有一层锡光,局部有下凹感,此种料大都用于高档瓶、罐一类大件琢器与大盘上。国产料含锰钴比较高,呈色浅淡,个别的灰暗,常用于民间日用的大众瓷上。
3,用进口料绘画的高档瓷上纹饰繁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以缠枝花卉者多;龙纹多为小头,三爪或四爪;人物画题材的元青花尤其少见,题材内容主要是戏曲故事、历史故事、高士故事、道教人物等。国产料绘画的普通瓷,纹饰简单,画笔粗率,以折枝菊花、梅花、栀子花居多。
4,胎采用二元配方,高温烧制不会变形,色泽不白。釉色白中闪青,较少洁白。高档瓷多透明釉,普通瓷用乳浊釉。
5,元青花很少书帝王年号款,极少的书许愿文款、记事款或刻干支款。元青花不是朝廷官用瓷,而是外销瓷。用进口料的高档瓷主要行销于中东、西亚、东非伊斯兰地区,而用国产料的普通瓷主要行销于东南亚一带。
元青花瓷的鉴定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我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我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借助科学仪器帮助鉴定。
以上只是本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我百度空间里有元青花瓷片标本和最近菏泽古沉船出土的元代青花龙纹梅瓶,你也可以参考一下。

复杂的凉面
安静的毛衣
2025-09-14 04:04:31
论中国瓷器艺术的“人间瑰宝”-----元青花瓷一个以拍出1400万英镑的元青花瓷罐,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罐子上的情节来自《战国策》“鬼谷下山”的故事,画面有一个人坐在虎豹共拉的两轮车上,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穿着武官衣服打着一面旗,写有“鬼谷”二字,这件元青花瓷器出品于我国青花瓷烧造鼎盛时期,距今700年,且保存完好,施釉精良,画工细腻,烧制工艺极为高超,堪称中国瓷器艺术的巅峰之作。这件元青花瓷罐以天价成交之后,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世界记录,同时也刷新了中国瓷器及中国工艺品拍卖的世界记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海内外业界引起极大反响,震惊者有之,欢欣者有之,忧虑者有之。美国一家媒体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亚洲人的骄傲。”元代是中国瓷业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结束了宋以前中国瓷器“重釉而轻胎” 的倾向,用瓷石加麻仓土(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硬质瓷,大大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烧造出了许多颇有气势的大型瓷器作品。元青花瓷的出现开辟了中国瓷器与中国绘画技巧融为一体的新纪元,震撼了世界,十四世纪中国的元青花瓷代表了世界彩瓷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瓷业的最高科技成就,正如蒋奇栖女士所说:“它那洁白坚硬的瓷胎,完美无暇的釉面,色彩艳丽的釉下青花和轻盈的体态,使伊斯兰世界的低温釉下彩陶暗淡下来。” 这是多么精彩、多么激动中国人的瓷业辉煌!一、元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中国自汉代烧制出现代意义的瓷器后,瓷器生产代出新品,在数千年演义出的古陶瓷之谜中,元青花之谜语恐怕是最不可思议的。作为当今无可争议的国宝级文物,元青花在中国六百多年来,无史可及、无人所识。这也是相关争议存在的历史原因。至今,文博界的专家对于元青花有一个比较定性的认识,就是全世界只有三百件元青花。都在博物馆。而民间收藏者则认为,中国民间有元青花,其数量和质量甚至可以于国家文物收藏双峰并至。元青花的官民之争似乎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那么大热的元青花到底是何物呢?那么元青花的特征呢,一个它这个胎它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这高岭麻苍土的特征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它这个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是吧。现在的胎呢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第二个,因为过去的老的胎泥,它经过一个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的话有经过一个陈腐、一个变化。所以,它的胎出来有这个细腻的感觉,现在的胎的话,没有陈腐,所以很干。第三个,老元青花,它都是用这个柴窑烧的,而现在好多仿品、大部分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在部分它的这个釉质的化学变化上、物理变化上,特别是釉中这个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元青花用料,至正型的元青花都是用的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这个苏麻离青料它有一个特征,它这个特征是高铁低锰,它的花色呀是蓝中带一点儿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所以它这个特征是一般仿品是达不到这种颜色的。 人们把青花瓷比做瓷器舞台的青衣,素雅高洁、蓝色纯净,这是一种用估料在瓷胎上作画,盖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蓝色的花纹与洁白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传统的水墨画。江西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自元朝至正年间,工艺臻于成熟,成为我国制瓷工业划时代的世界。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元代尽管很短,但陶瓷艺术取得了如此成就,这是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因为元朝的版图到达中亚,伊朗的西部。伊斯兰地区受元朝控制,伊斯兰崇尚蓝色。元朝民族个性尚白。元代是各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时候,元青花出现不是元代初期,而是元代中后期,青花的生产最多四、五十年的历史,元朝的前期还是尚白的,没有蓝色,到了中期以后,经过三、四十年的交融,根据伊斯兰国家的需要而制的,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同时,宋人崇尚美玉,元人崇尚自然。蒙古族统治中国后,便要清除宋人在瓷器中的尚玉理念和审美情趣。元人的瓷器器型,一改宋人清瘦秀薄透灵秀的传统,代之为敦厚粗犷狂放。一改宋人碗足薄削壁立,碗的圈足底加宽,接近盛唐的玉壁底。也许是蒙古族人骑在马上常弯腰折腹拾取猎物的缘故,碗的造型也喜欢取折腰折腹式,尤其是那高足杯、高足碗,更适合蒙古人在奔驰的马背上饮酒而设计的,宋人崇尚的龙泉窑的梅子青,元人一改为崇尚大自然的草绿色。元瓷器的火石红器底似茫茫大草原上的落日,又似祭天敬神后的凝固的牲血。元青花的纹饰中的龙纹更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那苍龙张牙舞爪姿态凶猛的气势,更能表达出蒙古族桀骜不逊的个性。怎么能不为我国悠久而文明的历史、灿烂而辉煌的文化而高兴呢?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从湖田古瓷遗址所遗存的大量窑具及瓷器碎片中,可以发现当时印有"枢府"字样的印花器和青花瓷片。在这些瓷片中,有一种青花的纹饰呈灰青色调、瓷质较差,是用土料画成的;而另一种则用笔工整、构图繁复、发色鲜蓝、瓷质细腻,是当时的精致作品。我们推测,这种用土料画成的青花瓷器可能是当时民间用瓷,而发色鲜蓝的精致青花瓷器应该是价格昂贵而远销海外的"人间瑰宝"。元代制瓷业的最大成就是青花瓷器的成熟,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使釉下彩工艺更加绚丽多彩。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场,尤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水平最高。元青花是在中国景德镇发生、发展、成熟的,这是中国瓷器艺人的伟大创举,也是大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为一体的结晶。元青花瓷时代性很强,艺术商品价值很高。其产品远销国外,世界各国所藏完整元代青花瓷器不足400件,更使其身价倍增。目前,我国民间的元青花收藏品应该有上千件,它们虽散落于民间各处,却是一个大宝库。博物馆收藏不是主力,和民间收藏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在那次民间元青花研讨会上,各省的元青花收藏家带来了大量精美的元青花藏品,有60多件被确定为珍品,其中30多件是属于元代,30多件属于元、明相交时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国内元青花的收藏足可与国外相媲美,甚至民间收藏的元青花数量,已经超过了国外博物馆收藏的总和。元青花到底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孙学海说,从目前的拍卖行情来看,元青花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一个壶口和壶底都有毛病的云龙纹扁壶,都能在美国拍出583万美元的天价,而那次民间元青花的展示会上,达到或超过这个扁壶品级的有很多。如果参加拍卖的话,至少会有10件作品的拍价会超过1000万美元。元青花之所以具有收藏价值,是因为它出现于宋代瓷器生产的高峰之末,上承宋瓷,下启明清瓷,在烧制方法上有了突破采用釉下彩技术,即在瓷器上作画,然后盖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花纹呈蓝色,在洁白的胎体烘托下,有明净素雅之感。因为图案在釉下,所以永不褪色;同时,元青花瓷器上的画多为花鸟草虫,人物形象非常少,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这是我国制瓷工艺上的重大突破。有人会说,承认了中国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的地位,会冲击元青花的市场价值对于这样的说法,孙学海不以为然。他说,在艺术珍品的市场价值以每年递增20%以上的现状下,不到万不得已,藏家是不会轻易把藏品拿出来卖的;另外,即使民间元青花的价值得到了认可,它和其他众多的瓷器相比,在市面上仍然是稀缺的。比如成化斗彩鸡缸杯这一个器型,中国大陆馆藏1件,台湾地区有8件一个目前为止仅存十几件或几十件的东西,无论是对全国、还是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长期以来,元青花的价值都是被人忽略的民国初年,一对带有“大元至正十一年”字样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在北京露面,因国内所有高手都认为其是赝品而被英国人大维德爵士买走。直到1956年,美国佛利尔艺术馆(FreerGalleryofArt)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谱博士(DrJAPope)发表了一篇《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的文章,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命名为“14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中国学术界将这种类型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那对青花云龙象耳瓶也被称为“大维德瓶”,它成了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的标准器。张春生介绍说,关于元青花的鉴定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定论出现。英国博物馆现存的一对云龙象耳瓶,因上面刻的年号为“至正十一年四月”,所以有人认为,应该用这件瓷器上标明的年代即“至正型”来衡量正统的元青花;而在“至正”之前的元青花都属于旁类。但是在这次展示的元青花中,不少藏品可以证明元青花的生产年代可以上推至“延佑”时期(即元代早中期)。比如,内蒙古考古队在自治区内考古出土的一批元青花瓷器和残片上,有几件背面都清楚地墨书“延佑三年”字样“延佑型”元青花的出现,突破了多年来只承认“至正型”元青花的说法。 元青花,元代的一种青花瓷器,它造型精美雄浑,是中国瓷器史上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