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清朝年间瓷器的制作方式

精明的帅哥
爱听歌的乐曲
2023-04-29 01:57:02

清朝年间瓷器的制作方式

最佳答案
刻苦的饼干
耍酷的海燕
2025-09-14 04:03:00

制瓷工艺编辑一、采石制泥制瓷以瓷石做胎,瓷石产于安徽省祁门,山名坪里、谷口两处,据窑厂二百里路。当地利用山间溪流设轮作碓,将瓷石舂成泥,制成色纯质细的砖式原料,称之为"白不(dun)"。另外,景德镇还有高岭、玉红、箭滩等品牌的白不,皆以产地为名。按此所诉,乾隆官窑当时所用的原料是专门从据景德镇二百里以远的祁门运来的。你看,千山万壑,山路崎岖,当地民工负荷而下。潺潺流水,顺势奔涌,冲动水轮,带起臼杵舂瓷石。木板便桥,欲过者所担即是以麻布所兜的砖式白不。[1] 二、淘练泥土制瓷所需要的瓷泥,需经淘练,使其精纯。工棚前,一位老者正将瓷泥放入水缸浸泡,翻搅,使杂质下沉,另一中年汉子,再将泥浆舀到置于缸上的马尾细筛中过滤。过滤后的泥浆由另一人再分别注入置于矮架上的过泥匣钵内沉淀,使泥浆稠厚成形。在画面左下方,几层新砖之上置一无底木匣,铺细布大单,一位白须老者正将成型的细瓷石放入匣内,以便紧包,砖压沥水。工棚内,赤足者正将淘好的泥土翻练匀实,以备用。三、炼灰配釉配釉要用灰。御窑厂用灰出自景德镇之南一百四十里的乐平县。灰以青白石和凤尾草迭垒烧制而成,再配上练好的瓷泥,调成浆水。细泥与灰的比例按10:1调配,则为上品瓷用釉,7:3或8:2则为中品之釉,对半或泥少灰多则成粗釉。图上缸中所浮的黑锅,则是配比例所用的"盆"。四、制造匣钵瓷坯入窑需要洁净,不得沾沙灰,故需套入匣钵内烧制。制匣钵的泥土取自位于景德镇东北的里淳乡和宝石山两地。原料不用淘洗,以轮车和拉坯法制作。而造匣钵之匠也常以粗泥拉造沙碗,以作家常之用。五、圆器修模碗、盘、碟称圆器。烧好后的成品因为窑火之故,会收缩,一尺之坯,得七、八寸之器。所以,制造圆器,必须先有模子。模子是拉坯时的样品,要修改、试烧数次才能做好。模工需熟悉窑火,泥性,方能计算加减以成模子。景德镇模具名手不过二、三人而已。画面上,中间一人正在操作,旁坐一位谢顶白髯老者正在指点。六、圆器拉坯圆器用轮车拉坯。就器之大小,又分为两种办法。大者拉一至二尺之器,小者拉一尺以内之物。在一只大木盘下设轴即是轮车,另有工匠将练好的泥置于车盘上,拉坯工坐于车架上,以竹竿拨动木盘飞快转动,然后以手按泥,随手法的屈仰收放,按模子的样式,以目测定款式、大小,不差毫厘。七、琢器做坯凿器指瓶、尊之类器物。浑圆的琢器做法同于圆器,先拉坯,再用大羊毛笔蘸水洗磨光洁,然后或吹釉入窑即成白釉器,或绘画上釉即成青花瓷。八方、六方等棱角之器的制作方法,则是用布包泥以拍练成片,裁成块段,再用泥调糊粘合。坯从模中印出后,再洗补磨擦。锥、拱、雕、镂等工艺,都要等做好的坯子晾干后,再由专门的工匠制作。八、采取青料青料是绘青花和作霁青釉的原料,出自浙江绍兴、金华两郡的山中。画面上,深山中已被挖空,撑起了顶棚。挖出的青料在溪流中洗去浮土,其色泽黑黄,大而圆者为上品,名为顶圆子,贩者携至烧瓷之所,埋入窑地煅炼三日,取出后淘洗售卖。江西、广东诸山间也产青料,但色淡不耐煅炼,只可做粗器。九、拣选青料青料炼出后,需要拣选,由料户专门负责。料分三等,黑丝润泽光色俱全者为上,用于仿古瓷、霁青釉、青花瓷;色虽黑绿而少润泽者,用于粗瓷;光色全无者不用。青料直接在生坯上绘画,罩以釉水,入窑烧成青翠色,如不罩釉,乃是黑色。如窑火烧过则多晕散。但有一种名为"韭菜边"的青料,不易晕散,用于淡描青花。画面上庭院内负担携匣之人为点缀。十、印坯乳料即印坯和乳料两个工艺。印坯。园器拉好坯后,将修模套在坯上,以手拍按,务使泥坯周正均匀,然后退下修模,阴干瓷坯以备镟削。其湿坯不宜日晒否则会折裂。乳料。绘瓷所需的颜料,研乳宜细。每十两颜料为一钵专供研乳,研乳一月之后,才可应用。研钵置于矮凳上,凳头装有直木,上横一板,板中镂孔以装乳锤之柄,人坐在凳上握锤研之。画面坐上角描绘的即是。工价,每月三钱,亦有两手研两钵,夜里劳作到一鼓者,工价倍之。老幼残疾者多以此资生。十一、圆器青花在圆器上绘青花,分工颇细。勾线、渲染,绘旋纹边饰(俗称打青箍)、花鸟禽鱼、人物、写款都各有专职,且按类聚室操作,这是青花不同于五彩之处。十二、制画琢器凿器的样式,有方、圆、棱角之别;制画的方法有彩绘、镂雕之异。仿旧须宗其典雅,肇新务审其渊源。制瓷之器,需遵古制。纹饰之作,花团锦簇,胜于春色。虽为瓷器,亦可尽显中华古代文明之象。十三、蘸釉吹釉上釉之法,古代制作长方、棱角的琢器用刷釉法,但不匀;大小圆器及浑圆琢器用蘸釉法,但又因体重而多破。今小圆器,仍于缸内蘸釉,余皆用吹釉法。用一寸粗、七寸长的竹筒,一端蒙以细纱,蘸釉以吹,视坯的大小与类别,吹的遍数由三、四遍至十七、八遍不等。画面上,左起第二人即在吹釉。十四、旋坯挖足旋坯和挖足两道工序。旋坯。圆器尺寸由模子而定,但光平度要通过旋坯修整。旋坯车,形似拉坯车,不同的是在木盘中向上立一根木桩,顶上包垫丝棉以护坯。将坯合扣桩上,拨盘转旋,以工匠持刀旋削,则器之里外皆得平光,是技术性很强的工种。挖足。在拉坯时,需留二三寸长的泥把,以便于把握以画坯、吹釉。待吹、画工竣,旋去泥把,挖圈足,写款。图中工匠,旋坯、挖足两道工序并作。十五、成坯入窑窑作长圆形如覆瓮,高丈许,上罩大瓦屋,名窑棚。窑棚后部之外,设烟囱,高二丈余。烧窑有专门的窑户。瓷坯即成,装以匣钵,送至窑户。入窑时,将匣钵码放于两边排列,中间疏散,以通火路。窑火有前、中、后之分。前火烈,中火缓,后火微,坯胎的安放位置,视釉的软硬或器物的等级而定。待满窑后,开始发火,随即将窑门以砖砌好,只留一方孔,投松柴,片刻不停,待窑内匣钵作银红色为止,火熏一夜后开窑。十六、烧坯开窑烧制瓷器,依耐于窑火。计入窑到开窑大约三日,到第四日清晨开窑。窑中套装瓷器的匣钵尚带紫红色,人不能近,唯开窑之匠用数十层布制成手套,蘸以冷水护手,又用湿布包裹头面肩背,方能入窑搬取瓷器。瓷器即出,乘热窑以安放新坯,新坯潮湿就热窑烘烤,可免火后坼裂之患。画面上,远处,肩运柴片的人正在为烧窑运柴,左侧二人,一人正往窑内投柴,另一人抱柴以供;近处,案上待包的器物,是刚出窑的瓷器。十七、圆琢洋彩在圆、琢器上摹仿西洋的技法绘彩画,故称洋彩。要选绘事高手,将原料调细,先用瓷片画染试烧,以熟悉颜料的火性,才能由粗及细,熟中生巧。画匠以眼明心细者为佳。粉彩瓷所用颜料与珐琅色相同。其调色之法有芸香油、胶水和清水三种。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拓抹,而清水之色便于堆填。画面上的画匠有就案者,有手持者,有俯身于低处者,各因器之大小,以就运笔之便。十八、明炉暗炉制作釉上彩瓷,需先在窑内烧成白釉瓷,而后于上绘纹饰,再于低温炉--明炉、暗炉--内烘烤以固定颜色。小件用明炉,画面上方工棚内的炉即是。明炉类似烧珐琅所用的炉,炉门向外开,周围有炭火,炉内置铁轮,炉下托以铁,将瓷器送入炉内,以铁勾拨轮令其旋转(蓝衣工匠手中所持的细长物即是铁勾),以匀火气,烘烤的时间以画料光亮为度。大件则用暗炉,画面左侧棚内所置既是。炉高三尺,径二尺六、七寸,周围夹层以贮炭火,下留风眼。将瓷器贮于膛内,炉顶盖板用黄泥封固,工匠手持圆板以避火气,烧一昼夜为度。浇黄、紫、绿等单色釉亦用此法。十九、束草装桶瓷器烧成后,按上色、二色、三色、脚货四类分拣。后两档于本地销售。上色圆器及上色、二色琢器俱用纸包。二色圆器每十件用草包扎,每十件为一桶,由专职装桶匠装桶,以便运载。各省所用的粗瓷,不用纸包装桶,只用茭草、竹篾包扎。三、四十件或五、六十件为一仔,将茭草置于内,竹篾横缠于外,水运、路陆搬移便易结实。二十、祀神酬愿景德镇方圆十余里,山环水绕,中央一洲。缘于产瓷之地,商贩聚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数十余万,皆以烧瓷为生,故窑火之事,皆尚祈祷祭祀。传说朱明之朝,帝令烧制龙缸,数年未成。朝廷官员严督窑民,百姓苦累。当地一位姓董的"神"纵身跃入窑中,捐身而缸成。主管人怜悯他而又觉神奇,于御窑厂内建祠纪念他,号曰"风火仙"迄今屡显灵异。窑民们也每日祭祀,供奉风火仙,以至经常在此请艺人唱戏以酬劳神灵。今天,我们值得一提的是,祀神酬愿非制瓷工艺,但此却被列为其中不可少的一项工艺,表现出窑工们对火的崇拜,对人工自然的敬畏,对窑事兴旺的企盼。这种现象不仅于 陶冶图制瓷工艺二十幅(6张)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亦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一个特殊又常见的现象。

最新回答
舒适的小蘑菇
大方的楼房
2025-09-14 04:03:00

如果要拍结婚照或生活照,到沈园很不错,这里是爱情圣地。如果不想花门票钱,到绍兴的内环城河或外环城河都很不错。还有三座山,塔山、府山、蕺山,外场景都免费。
沈园应该知道的吧,在市中心,鲁迅中路,鲁迅故里东边150米处。
环城河也应该知道的吧,绍兴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可以去。

谨慎的乌龟
洁净的电脑
2025-09-14 04:03:00
赤水河左岸,向被称作夜郎,不,更准确讲应是夜郎西。这里自古便是蛮夷
之地,这里自古便有迁客骚人。没有迁客骚人汇聚于此,哪有云贵川这般醇烈的
民风?北人言诗便是《诗经》,西南人没有了《离骚》便没有了酒兴,楚辞化作
诗魂溶入了赤水河,也酿在了醇烈的酒中。
两千多年前,当楚国不保时,不唯有投江殉国的,更有率国人远走云贵的—
—这便是西南当作传奇的庄骄入滇。他走过的,正是这汩汩淙淙的赤水河。楚国
亡矣,而诗魂幸存于斯。盛唐之际,七绝千古高手王昌龄遭贬,承接千年诗魂的
诗仙以一首七绝送别: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他说到的杨花,是香草美人之喻;他说到的子规,是乱臣鹈觖。杨花落尽,
美人迟暮;鹈觖先鸣,小人当道。此刻的楚狂人,绝不言酒,有酒众人皆醉唯我
独醒。此刻的杜鹃鸟,绝非云贵川的杜鹃鸟。没有劝酒,唯有诗魂,寄心明月,
直到夜郎西。
这样的诗,无酒自醉。这样的诗人,一定在醇酿中浸过。一生嗜酒吟诗的
李白,曾寓居宣城。一次为哀悼善于酿酒的纪姓老人,直抒“夜台无李白,沽酒
与何人”。正是在宣城,在清明时分他看到了杜鹃花,他联想起了川蜀的杜鹃—
—那是全然不同的杜鹃: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啼一鸣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杜鹃花,三月三日夜郎西的百里杜鹃,花红如火,蜀魄当年多少恨,至今啼
血染花枝;杜鹃鸟,三月三日云贵川的四声杜鹃,千啼百啭“不如归去”,凄厉
哀绝故国深情。
赤水河,杜鹃泣血染就的故乡水。
(三)
夹卷着瑰丽的颜色,赤水河在二郎滩暂缓下来。两岸边,酒旗迎风,正是天
下酒乡:一边是四川古蔺的二郎镇,专出郎酒;另一边是贵州仁怀的茅台镇,专
出茅台酒。在这方圆百里,酒家众多,这里,得天独厚。
很小的时候,家乡曾有一种传说,茅台酒用粗瓷瓶装,在一九一五年的巴拿
马万国博览会上为外人所鄙夷。当品酒员看到这样的陋品也送来参赛时,顺手将
之掷出好远。随着瓶碎声起,醇香四溢,金奖应声而至。
那当然是一个传说,我本来也不会去考证它的真伪的——直到那年我在京城
的一所学府里读到张承志的小说《九座宫殿》,我恍然大悟。小说中的九座宫殿
是北疆沙漠中的一个缥缈的传说,这个传说父传子,子传孙,世代不渝地传承着
,也世代不渝地寻找着。小说的主人公挖到了一块彩陶,他向心上人展示着这块
划刻着先民印记的彩陶,他毅然决然,执著地步入荒原,永逝于旷野——直到这
么一天,我忽然明白了茅台酒瓶的传说是真的,那碎在万国博览会上的粗瓷片就
是云贵人的彩陶片!茅台酒,是云贵人的九座宫殿,它绝不同于绍兴黄酒,那是
浣沙沉鱼般的传说。茅台酒是云贵的而非江南商旅的,已然淀积在我的信仰之中

在京城,我竟找到了粗瓷般的茅台酒瓶,于是放在书架顶上,是彩陶,也是
乡情。旁边放上另一个粗瓷般的酒瓶——不用说,必是郎酒酒瓶。茅台酒瓶与郎
酒酒瓶酷似,一如茅台镇与二郎镇隔河而望。但二百米宽的河水分开了两个花种
,茅台酒瓶与郎酒酒瓶相互媲美不可分置,一如种牡丹亦少不了旁植芍药。茅台
、郎酒,赤水河水浇灌的花后、花王。
临出国门,我将心爱的酒瓶交给朋友保管。后来朋友来信,说是那个茅台酒
瓶换来了一整瓶郎酒,大赚。朋友以为反正两种酒瓶差不多地粗,而郎酒又和茅
台差不多地醇!我当时心如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瓶而碎:不是云贵人,岂知郎酒
与茅台之别,正是井水与河水之别?!
如今连一片彩陶都不剩的西南人,我的九座宫殿在哪里?
(四)
赤水河流域面积凡两万平方公里,在她的源头区是四川兴文竹海,在她与川
江合流处则是合江竹海。竹子,在赤水河流域世代生长,蔚然成海,西南人世代
生活在竹海中,接纳着四方汇入海洋的涓涓细流。
老人们讲,赤水河在明清之前曾叫大涉水、习部水、安乐水、赤虬河。直到
我读到一篇讲到犹太先知摩西与夜郎竹王的历史论文时①,我才知道,远在汉朝
赤水河还有着逐水的名子。这逐字,或许正是竹字代音?《汉书·卷九五》和《
史记·卷一一六》都写到过夜郎国称臣于汉武帝一事,这个事件在《后汉书·卷
八六》最为详尽:
蜀国与西南夷中的夜郎郡相比临。夜郎最初,一位女子在逐水洗澡,忽
然三段竹子漂到她腿下。她听到了竹子中的婴儿的啼哭,破竹而得一男
婴。她将他带回家并抚养大。他长大了,一身都是武功。遂自立为夜郎
王,以竹为姓。
竹王在汉武帝征服南蛮又要讨伐样柯时降服,被封为王。继而被杀。夷
獠皆敬竹王出生不沾血气,自此供之如神。
《后汉书》中的记载,也被当时蜀人的《华阳国志》所载。到五世纪,刘宋
的《异苑》在记述了竹王之后,还讲了一个竹王开石取水的异闻:
一次竹王出游,忽想要水。随从说此处没水。竹王便以剑劈石,碎石崩
而水出。水流成竹王河,碎石落处竹子生。竹子生了一代又一代,至今
犹存。汉帝遣唐蒙杀竹王,夷獠敬畏竹王生不沾血气,拥其三子为王…

这一美丽的传说也出现在公元前的扬雄的《蜀王本纪》中,只是无法确证书
成之真伪。竹王异闻在唐人杜佑的《通典》、宋人赞宁和尚的《笋谱》、元人马
端临的《文献通考》……之中屡屡重现。
要是没有后人求译被篡改了的《旧约》摩西生于河畔芦荻中的蒲草箱的故事
,我是不会再去读十本古书的。读了《旧约》,这才发现犹太人先知摩西不仅出
生经历与竹王一样,而且摩西也曾开石取水!一位曾与我谈史下酒的犹太朋友告
诉过我:正是摩西没能听从上帝的旨意用语言要石出水,而是以杖击石,方才触
怒上帝,使犹太人不得进入迦南……
要是我拣到一块金表,我也许还会认作是自然的杰作;这次我拣到了赤子临
世与开石取水这一把金锁一把金匙,我不能不感叹赤水竹海所纳入的文明的涓流
。心理分析学家们说:先知的降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所以先知的降临总是被发
现为赤子。这个世界对赤子充满了危险,我们活着不易;即使我们曾杀先祖,不
也是因为我们被先祖抛在芦荻中的蒲草箱中、逐水河的断竹节中而不知谁为先父
?我只知道,养育我的,是故乡的赤水、竹海。
在赤水,在竹海,我以《汉书》下酒,祭奠我的母亲大地。
(五)
有一种说法,盛唐的时候中国北方比现在要温暖宜人,这以杨贵妃的吃鲜荔
枝或可佐证。如今赤水河汇入川江处,荔枝大概是不好活的,合江的荔枝大曲不
过是带有贵妃醉酒风韵的醇酒罢了。
向醇酒中添加风味,是西南各族的传统。凡到过苗寨、傣家作客的人,不会
忘记竹筒米酒的清香诱人。可惜一出了坝子竹筒米酒就会跑味儿,这或许是气候
的原因?外人是无从品尝到这独特的风味的。
论气候,云贵永远是春天。酿酒是要看气候的,暑月易酸酿,寒天不变窖。
云贵川,赤水河,春风何故独爱我?!在高原上,在竹海中,有幸几次捧起亲人
递过来的竹筒酒,梦回唐宋:
风流彻骨成春酒,梦寐宜人入枕囊
——黄庭坚《观主簿家荼蘼》
碎挪玉花泛春酒,一饮一石更五斗
——杨万里《走笔送荼蘼》
这春酒,便是郫筒,便是竹筒酒,竹筒酒在这里与荼蘼花合在了一起。荼蘼
花入酒,这在今人不可思议。在我的家乡,许多院落都栽了玫瑰,这些玫瑰与唐
宋时的荼蘼大至一样,都属蔷薇一类。她们花期晚,花香郁。将花朵收集起来,
略微风干后捻碎,用酒酿浸密闭数日,要有谁饮米酒时在酒中闻到了这些玫瑰
花,那一定是到了我的家乡了。
这便是风味犹存的荼蘼酒。难怪《成都古今记》上说刳大竹酿荼蘼作成酒,
难怪梅尧臣折荼蘼却赋诗醉月:
簇簇霜苞密,层层玉叶同。谁将作美酒,醉月看坐东。
郫筒是家酿,以至杜甫“酒忆郫筒不用酤”;苏东坡对友则说“所恨巴山君
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这种清香的米酒原本就是出了西南便不识,西南的米
、西南的竹、西南的花、西南的春、西南的水,入家酿。
在我品尝到董酒时,才知荼蘼酒终于得以外传了。这种来自遵义城北七公里
的董公寺的米酒,全然不同于茅台一类用高粱酿出的大曲。小曲酒是那样地柔绵
醇和,真如家乡的水!董公是地道的瘾君子,为使饮后口爽神清,酒曲中精细地
掺入了虎胶、益智仁、白芍、广香、犀角、白术、黄精、远志、玄参、神曲……
百种中药。这又溶进了多少醇香?
远离家乡后,不时听到有人说北国清香的汾酒与赤水酱香的茅台一味,岂知
北人不仅能将南方的杏花村名搬去,还富于联想。于是也就有了把浸润了菖蒲药
香的汾酒叫竹叶青的,虽然那不过是挪用赤水竹海的一点意象于酒名而已,一如
合江的荔枝大曲不过是唐韵犹存的商业广告。
(六)
总长424公里的赤水河,从海拔一千六百米高的云南高原,直冲入仅五百
米高的四川盆地边缘,途经溶岩地貌,落差大,急流多。赤水河向被视作险流。
乾隆十年,阻隔川贵的赤水河航线开通,由贵州大定府的毕节即可顺水而下
,在遵义府的怀仁厅赤水出贵州省境,入四川,直到合江汇川江。贵州自古缺盐
,四川出井盐。川盐自此入贵州,一时间水运好不热闹。
川江的航运是川东南繁荣所在,也是川东南酒业兴盛所在。岷江与川江交汇
的宜宾产四川杂粮酒,这是今日五粮液的前身;沱江与川江交汇的泸州,全然以
其泸州大曲成名。当赤水通航后,黔北川南的温润气候,酿造好酒不可或缺的石
灰岩地质,还有,最最紧要的,绝无仅有的赤水流域的水质,使这里在乾嘉之际
赫然成为酒坊遍布的酒乡。来往商旅,不绝于栈。贵州遵义府、四川叙州府、四
川泸州府,皆因地利而为名酒之乡。道光年间,仅茅台酒坊就二十家。每家酒坊
往往一人主管,忙时雇短工,饶有古风。茅台酒以高粱为料,小麦制曲,八次下
曲,七次蒸馏,九次发酵,长期窖藏。这样繁复的工序,道光年间的二十家酒坊
却年产一百七十吨。地利人勤,足使茅台立名。
赤水河的酒,就是这样与赤水河结下了不解之缘。由川江逆水而上的川盐,
不知渗进的是赤水河水、是纤夫汗水、还是醇糟酒水?不在此水,不知川江号子
的澎湃激荡,此山、此水、此酒、此歌,何不令人心醉?
历史上赤水河最为有名的一章,虽不曾有此酒,却也耐人回味。这便是整六
十年前的一段——四渡赤水。
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向西北方的赤
水进发,计划自此沿赤水河北上,渡川江,会师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不期土城
遇川军,只好伺机渡赤水河而上,一月二十八日,红军在猿猴西渡赤水——此为
一渡赤水。大约此间,博古终于把军事指挥权移交给了毛泽东。而这一紧迫的军
事行动的合法性的确立,却要等到这一年底:随着共产国际在听了陈云的汇报之
后,决定承认遵义会议的结果,支持毛泽东;随着林彪的堂兄林育英带着共产国
际七大的文件,穿越蒙古戈壁到达陕北;随着瓦窑堡会议赋予了毛泽东政治领导
地位。
受命危难之时的毛泽东,还是无法敌过川军。红军无奈,返回赤水河右岸,
这就是土城之败。毛泽东在一九五六年九月中共八大第二次预备会议上讲到此仗
,并不讳言是他指挥的败仗。折兵数千的头一仗,使毛泽东全然放弃了北上会师
张国焘的计划,重返娄山关,欲再克遵义城……
(七)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02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九三五年一月底,红军三万余先战土城场,继而在土城场、猿猴场渡赤水
,却未能打过长江,反被川、滇、黔军围在了赤水源头的扎西。红军几遇绝境,
林彪也来嘲笑毛泽东专绕山阴道。受命危难之时的毛泽东知川兵之强,只得放弃
北渡长江计划,急速东返兵弱的黔北。二月十八日到二十一日,二郎滩头滴酒不
见,饥疲之师拚死渡过赤水,方把川军甩在对岸。土城下点兵,折损数千。
此时两师的蒋家嫡系兵正从乌江调往娄山关,毛泽东遣一小支红军佯去温水
,主力再次急行军占下娄山关。二月二十六日后的数日,红军歼此两师敌兵。这
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场大胜仗,更是毛泽东的转折点。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时
刻写下的《忆秦娥》。
这一首《忆秦娥》,写尽山关边城悲凉之感,向为词家所评。从词律上讲,
此词几乎无懈可击。《忆秦娥》此调本有两种韵,平韵幽深,入韵凄咽。此词沿
用了入声韵,可见词人的精细。
如此精细的词作,却在二月底的贵州,连用了“西风”、“雁叫”、“霜晨
”这一串悲秋景象入词,这与春早内地的云贵川时令极为不相合。这究竟是写的
多长一段时间?据说,六三年毛泽东在回答英译者的问题时,明确指出这首词上
下阕讲的是同一天的事。
世界上讲同一天的事,可以写成一厚本书,比如《尤里西斯》。同一天的外
部世界,却可以是混乱斑驳的内心世界。《忆秦娥》不写政治史,不写军事史,
它所吐露的,是历史尽头的颓势。内心的时间与外部的时间割裂了,想象的时空
才是词人所要表现的世界。
雄关如铁,却先于词人而立;残阳如血,仍将会滴淌不尽。废垣断壁,影碎
苍山;暮鼓晨钟,声掩画角。亿年已过而竹海沙椤犹存,在这里,生物可曾进化
?历史是否轮回?
胜败荣辱没有定数。有的,只是这赤水日日拍打着河岸,不分春秋。
(八)
早春,在赤水河畔。
两个甲子前,也在这赤水河畔的大定府,随张秀眉起义多年的苗民们,为纪
律严明的石达开的部队所感动,将藏在地下经年的陈酒取了出来。这些自认为祖
先来自黄河畔的苗民们,混用黄豆、毛稗、高粱、小米、苞谷、谷子酿酒。在贵
客登门、盛节来临时,他们把这杂酒盛在坛中,放在花坛上,宾主共用通心竹管
汲饮这同心酒。
在石达开的眼中,这酒中杂粮若明珠闪耀,这手中竹管若《楚辞》中的擎天
玉柱,他慷慨歌道: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石达开最终也没有离开这醇烈的云贵川,他覆灭于西行道中。
一个甲子前,也在这赤水河畔的二郎滩,一支长征盘桓于此的大军,再过此
渡。茅草丛生,酒家闭户。仅有的酒水也早埋在了地下。凋蔽如斯的边镇渡口,
无以感受历史转折的震荡。这支长征的大军,悻悻离开了这图有虚名的酒乡,一
直跋涉到了很远很远……
倒是这支队伍中的一位石达开的壮族同乡黄治峰,在这片令他眷恋的蛮荒之
地,感悟到了一点诗意。他在离队南行时,慷慨歌道:
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那肯还?
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是青山。
黄治峰最终也没能离开乡关,他被杀于南行路上。
清晨,还是在这赤水河畔,多么熟悉的声音,不知是水浪声,号子声,还是
鸡鸣声,抑或马蹄声?此时我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急切地寻找着津渡。我要渡
过迷津,成为过河之卒。我想念赤水就若我酷嗜烈酒,但是我深信世界上流淌的
不仅只是烈酒。我要走出乡关,去找寻那流淌着奶和蜜的世界。
早春,在赤水河畔。

无心的黑猫
心灵美的灯泡
2025-09-14 04:03:00
天锅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做出了一种叫酒曲的原料,用它酿出来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绵长。几千年来,酒曲一直是中国酒酿造的秘诀。现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先究竟是怎样酿造出美酒的。 在成都市区有两条古代人工开凿的河流——府河和南河,两河交汇处有一座合江亭,亭子附近是一条长不足5里,宽不过5米的街道———水井街。20世纪末,一个不大的改扩 建工程使水井街名扬天下。 1998年8月,一个酒厂准备对位于水井街19号一个普通院落内的配制车间进行扩建改造,当时挖出了很多碎瓷片,从瓷片的文字上来看,估计是明代的。1999年3月,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工作,很快就发掘出了一个清代的酒坊遗址,随后又在清代遗址的下面,发现了明代的酒坊遗址。水井坊的考古发掘让人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国人酿酒的全过程。在水井坊一共发现了4处灶坑遗址,其中两个是近代灶坑,两个是清代灶坑。蒸煮粮食,是中国人酿酒的第一道程序,粮食拌入酒曲,经过蒸煮后,更有利于发酵,在传统工艺中,半熟的粮食出锅后,要铺撒在地面上,这是酿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的过程。晾晒粮食的地面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遗址一共发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叠。晾堂旁边的土坑是酒窖遗址,就像一个个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发掘出了8口酒窖,内壁和底部都用纯净的黄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酒窖里进行的是酿酒的第三道程序,对原料进行后期发酵。经过窖池发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浓度还很低,需要经进一步的蒸馏和冷凝,才能得到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传统工艺采用俗称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人们在清代层面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型遗存,乍一看,有点像水井。考古学家最后定论,这是目前可以确定的中国最早的生产蒸馏酒的实物。当年在基座上架着巨大的天锅,天锅分上下两层,下面的锅里装酒母,上面的锅里装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被上面的冷水冷却,凝成液体,从管道流出,这就是蒸馏酒。人们以此推断,在清代,这里生产的就是蒸馏酒,而且技术已经和现代酿酒技术十分接近。专家对水井坊几口老窖池的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离到红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证实,中国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馏酒酿造技术。中国的蒸馏酒分为浓香型、清香型和酱香型等等,水井坊酿造的酒属于浓香型白酒,是中国蒸馏酒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在酿造技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用泥窖酿酒,成为中国酿酒工艺中一个特殊的门类。它的发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这里才能产生非常好的浓香型的酒。由于目前发掘的面积有限,第三层以下还没有深挖,因此,在遗址的下面很可能还埋藏着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遗址,不同历史层面的废弃、启用的真相也许会在未来的进一步发掘中给我们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摘自《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