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中国古代瓷器是怎样外销的

等待的小猫咪
搞怪的长颈鹿
2023-04-29 01:04:06

中国古代瓷器是怎样外销的

最佳答案
淡然的棒棒糖
聪明的项链
2025-09-14 10:10:29

中国古代瓷器是怎样外销的中国瓷器的发明要比国外早1500年以上,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之一。英语“china"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中国",另一种解释就是“瓷器"。原因何在呢?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发明以后,大约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就开始向外大量运输出到朝鲜、日本、菲律宾、泰国、印度、伊朗、埃及和东非等地:14世纪以后,中国瓷器已经运销到了全世界。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精美而又新奇的中国瓷器,博得各国人民的钦佩和称赞,所以操英语的民族国家干脆“瓷器"、当作“中国"的同义词了,而中国也博得“瓷国"的称誉。我国古代瓷器外销的途径,大致可分为陆路和水路,水路又可分为东南亚和西亚、东非两路。随着瓷器的外销,我国的制瓷技术也随着外传。我国古代瓷器是怎样外销的呢首先介绍的是通过“丝绸之路"运送瓷器,伊朗(古名波斯)位于亚洲的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和伊朗两国国人民早在两干多年前就开始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自从“丝绸之路"开辟以后,中国和伊朗的往来就更加频繁。从公元7世纪起,中国陶瓷器也随同丝绸品一起沿着这条道路运往西方。据考古发掘,在伊朗的尼夏浦尔等地发现了唐代至清代的中国瓷器。尼夏浦尔位于伊朗东部,是古代呼罗珊的中心地,也是东西交通的要冲。这里的人民非常喜爱中国陶瓷,并视为珍品,公元1059年有个名叫拜哈奇的人在他的著作里写了一段有趣的|记载:“呼罗珊总督伊萨向哈里发的河仓·拉西德赠送了精美的中国官窑陶瓷二十件和一般陶瓷两千件。这是哈里发宫廷从未见过的东西。"近年来,从尼夏浦尔遗址发现了9世纪至13世纪的中国陶瓷,有越窑和长沙窑青瓷,青白瓷、白瓷等。在印度莫卧儿帝国有这样一个传|说:莫卧尔皇帝贾汗吉尔收藏有一只喜欢的中国瓷盘,有一天管理者因不小心而打碎了,于是他暗中饭派人到中国去买一只同样的瓷盘。两年过去了,派出去的人还没回来而皇帝贾汗吉尔却想起了这只盘子。他听说盘子已被打碎,立刻大怒,将管理者毒打一顿并没收了他的财产。后来皇帝给他五千里拉钱,发还给他四分之一被设收的财产,要他出国去寻找类似的瓷盘,找不到就不准回国。这个人历经艰难,终于在波斯国王那里找到了类似的盘子,并且花了一笔巨款说服波斯国王将盘子卖给了他。他也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与家人团聚在一起。故事发生在1608~1611年,这位国王就是波斯沙法维王朝第五代皇帝阿巴斯大帝。这位皇帝有一个嗜好,就是特别喜爱中国瓷器,只要是比较高级的中国瓷器,就非搞到手不可。他继位之后,波斯国势日益增强,和中国的贸易也不断扩大,于是大量精美的中国瓷器便落到他的手里。公元1611年他到阿尔德比勒去祭祖庙,同时还在那里建造了一座中国瓷器陈列管,把自己珍藏的1162件中国瓷器奉献出来,并每件瓷器的底部刻上用细点组成的阿拉伯文方块题记“高贵而神圣的奴隶阿巴斯奉献沙法维寺",细点填朱,看上去好像盖上了一方图章似的。这批珍贵瓷器后来一直保存在阿尔德比勒,把阿巴斯大帝献给寺庙的珍贵图书劫往彼得堡(今列宁格勒)图书馆,有几件刻有上述题记的瓷器则劫到第比利斯博物馆。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为了使这批珍贵的瓷器免遭第三次浩劫,伊朗王室就将阿尔德经勒所藏的比较完整的瓷器移到德黑兰考古博物馆保管了。中国瓷器的外销尤其体现在海上的“陶瓷之路"。我国有着很长的海岸线,很早就有发达的海上交通,同世界各国产生了友好的交往关系。唐代起,我同政府相继在广州、明州(即宁波)、泉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明州是唐代起对日贸易往来的主要港口。唐代商人李瞵德在公元842年(唐会昌二年)冒风浪之险由明州启航驶往日本,这是我国民间对日本贸易的早记载。从那以后,年年增多,日本称做“唐商"或“宋客商"的中国商船,仅在9—12世纪间驶往日本北九州港口的就有百余次之多。到了五代,商人蒋承勋、蒋衮等人多次来往于中日两国之间。公元947年,吴越王委托商人蒋衮把一批包括越窑青瓷在内的土特产和信件带往日本送给有关官员。公元954年,钱弘俶委派商人蒋承勋代表吴越国,致书并馈赠礼物给日本政府。到了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由明州启航的泉州客人李充的商船,装载了“甆垸贰伯床,甆堞壹悟床'去日本这虽然是现存的瓷器贸易记载,但往来中日之间的商船部毫无例外地装载了瓷器。中国瓷器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昵?由于欧洲离我国较远,所以早出现在欧洲的瓷器并不是直接从我国运去的,而是通过波斯,埃及等国传运去,而且数量极少,因而瓷器在欧就更加觉得身价百倍了。唐、宋时,中国瓷器的贸易主要操纵在阿拉伯人手里。唐代,中国商船已可远航到阿曼、波斯、巴林沿海一带,上述各地商船也直接同中国广州、泉州等港口通航,中国船将货物运到西拉夫后,就换船通过红海再运到埃及。中国瓷器随着中外商船远涉重洋运到了贝非。在红海沿岸的科塞尔,尼罗河上游的底比斯,库夫特,开罗近郊的福斯塔特遗址,都发现了大量中国瓷器。其中,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遗物特别丰富,有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元青花、长沙窑青瓷等,碎片共达一万余片。宋代,中国瓷器更大量地运销到国外。到了南宋,由于疆土日蹙,朝廷财政困难,国外贸易已成为国库的重要收入,因此,对外贸易更有了很大发展,当时来中国通商的大小数十国。但对外贸易愈大,中国钱币流出海外的也愈多。为了防止钱币流出海外和钱荒,南宋继唐代关于钱币输出禁令之后,在公元1219年又规定凡买外贸须以丝帛、棉绮、瓷器、器等为代价交换。这样一来,宋代瓷器就更多地输出海外了,而且还远销到了东非沿岸国家欧洲人很可能是通过地中海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贩运中国瓷器的,但阿拉伯商人卖给欧洲人的中国瓷器决不会很多。因此,传到欧洲去的中国瓷器都被看做是无价之宝珍藏起来,有的还用金、银等镶嵌。且前,有记录可查的早的这类瓷器是匈牙利路易大王(公元1342—1382年)珍藏过的,并于1381年镶嵌银子的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公元1517年,葡萄牙商船首次驶入广州港,成为欧洲同中国进行直接贸易的国家。自此,从前远只运到地中海和东非海岸的瓷器,已经绕过好望角沿着南海岸北上,到达欧洲了。不过。这时运到欧洲去的中国瓷器的数量还是不多的。公元1610年,有一本叫做《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里就十分赞美中国瓷器说:“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美丽的东西,看起来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为可爱。"可是,瓷器在当时是贵重的奢侈品,它的价值同于黄金,一般人是无法问津的。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瓷器在海外的市场活动。因此,我国各瓷场制造了相当一部分的专供出口用的瓷器。从明朝中期开始还出现了欧洲人定制的瓷器,他们要求用王室纹章或王公纹章作为瓷器的装饰。17世纪后期,法王路易十四曾派人到广州订制饰有法国纹章、甲胄的瓷器。中国除了接受订货之外,而日还烧制一些样品送往国外,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的瓷器贸易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唐宋以来,中国瓷器即运销伞世界。不少国家还仿制中国的瓷器。朝鲜是早学会制瓷方法的,他们于公元918年在唐津设窑,开始烧造瓷器。日本在奈良时代(公元8~9世纪)引进我国的烧窑技术,烧出了质量很高的“奈良三彩"釉陶。埃及人大约在法特米王朝(公兀969至1171年)开始仿造中国瓷器并取得成就。15世纪,阿拉伯人把制瓷方法传到意大利,为欧洲制瓷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总之,我国从发明瓷器以后的1000多年中,瓷器已大量运销到国外许多国家。

最新回答
烂漫的野狼
舒适的黄豆
2025-09-14 10:10:29

古瓷是历史珍品,不可再造。由于年代久远,保留到今天的名窑、名品瓷器少而又少。市场上很难收集到完整而又品相好的古瓷名品。因此,一些收藏者往往收藏历史上的名窑瓷片,以慰嗜爱之心。如宋汝窑、钧窑、官窑、哥窑的瓷片,自宋代起就一直是收藏家寻觅的对象,所谓“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讲的就是珍稀瓷片的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收藏和喜欢古瓷的人数也就不断增加,这就使古瓷片价格“水涨船高”。
在瓷器收藏中,一般人很难见到珍贵古瓷真品,即使在博物馆能看到一些,也不能拿在手上仔细把玩研究,这就是行内人所说的“上手”难,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少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从而方便了人们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
残破的瓷片把胎釉断面一览无余地显现出来,使收藏者不但能知其表,还能察其里,对古瓷特征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全面。另外,古瓷片还具有量大品全、价格便宜、真品率高、风险性小等优点,其价值自然也就上去了。
张连志这个“银行”里面的都是年代久远的货真价实的古瓷片,光贴瓷房子的墙壁就用了7亿片,瓷房子博物馆刚刚被美国媒体评为世界十五大设计独特的博物馆之一,与法国卢浮宫齐名,真是中国的骄傲。近几年古瓷片收藏太热,关注瓷房子程度又掀起了一股热潮。
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个天津的文化地标是我们的骄傲,又怎么会去破坏他呢?它是天津的“万国城市博物馆”,全是天津人自己的创造。如今,张连志这个非常有特色的、别人无法克隆的瓷房子,不是我们信手拈来人民币的银行!
此“银行”非彼银行,在张连志的“银行”里,我们不要做拿来主义者。

危机的星月
柔弱的飞鸟
2025-09-14 10:10:29
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一个以烧造白瓷为主的窑场。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古陶瓷考古界前辈叶麟趾先生根据实地调查,率先发现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并于1934年发表了《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五十年代,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实地调查,也予以确认。涧磁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

根据考古发现,定窑创烧于唐代。从西安、杭州出土的定窑瓷器来看,至少在晚唐,定窑就烧制出了胎质白皙、釉色硬亮、薄如脱胎的上等素白瓷。并且出现了刻有“官”字款的贡瓷;五代时期,有别于唐代的“官”字款,使用“新官”款;北宋以后,恢复使用“官”字款,作为贡瓷的标识。

北宋定窑以白瓷为主,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堆塑、刻花、划花、剔花、印花等,其剔花、刻花、印花技法对同时期其他窑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北宋定窑烧制的龙首大净瓶、孩儿枕举世闻名,艺术成就无可匹敌。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工匠发明了覆烧法,大幅度节省了窑炉空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中国陶瓷批量生产,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代定窑工匠还烧制成了色黑如漆的黑定、烂紫如熟葡萄的紫定等名贵品种。宋人邵伯温《闻见录》中记载:“仁宗一日幸会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苏东坡在《咏定瓷》中也有“定州花瓷琢红玉”之句。定州红瓷,传世品罕见,至今有待解密。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再入窑烧,永不得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紫定金彩盏,存世罕见,极为珍贵!
下面上贴的照片,以年代为序:

一。晚唐

1 西安博物院四件定窑官字款白瓷

官字款盏
官字款花口折腰盘
官字款五叶形盏
官字款三叶形盏
官字款三叶形盏、官字款花口折腰盘
 

2 大威德基金会一件晚唐定窑三叶形盏
 

 

3 定州博物馆官字款折沿洗
 

4 上海博物馆印花海棠洗
 

 

 

 

二。五代

杭州历史博物馆的官字款花口盏、海棠杯
 

三。北宋

1 刻花、划花

定州博物馆龙首大净瓶
 

北京故宫刻划花大梅瓶
 

 

 

吉美博物馆剔刻花葫芦形白瓷执壶
 

 

吉美博物馆白釉刻花牡丹纹水注
 

日本某美术馆婴戏荷叶枕
 

 

 

定州博物馆刻划花大法螺
 

 

 

 

 

2 贴塑、印花

台北故宫孩儿枕
 

 

北京故宫孩儿枕

 
 

 

定州博物馆四人抬轿

 
 

 

 

 

定州博物馆白釉圆托五兽足熏炉

 
 

 

上海博物馆印花龙纹盘
台北故宫定窑印花龙纹盘
 

 

 

3。剔花

美国佛利尔沙克乐博物馆剔花矮腹瓶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剔花矮腹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剔花梅瓶
 

 

北京故宫剔花枕
4 颜色釉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紫定金花茶盏

a 柿釉金彩蝶牡丹纹碗(紫定描金彩)
b柿釉金银彩牡丹纹碗(紫定描金银彩)
 

c 柿釉碗(紫定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紫定梅瓶
日本宋瓷展紫定每瓶
 

台北故宫紫定盖罐
明斯顿博物馆紫定盖罐
上海博物馆紫定盏托
 

MOA美术馆黑定金银彩茶盏
 

 

日本某美术馆黑定金彩碗
大威德基金会黑定茶盏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定窑白瓷刻花“长寿酒”文字盏。作为馆藏定窑彩瓷,仅此一件,年代应为宋金,值得重视。
传世宋代定窑瓷器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金装定器

宋代定窑白瓷有镶金口、银口或铜口的装饰方法,史称“金装定器”,又称“芒口金装”、“镶口”。金,包括金、银、铜等贵金属,而非特指黄金。《吴越备史》、《宋两朝贡奉录》以及《宋会要辑稿》诸书中,在贡瓷名目里有金口、银口和金装定器等名称。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吴越钱氏曾向宋太宗进贡了“金装定器二千事”。

金装定器,有两种情况。五代以来至北宋早期,定窑烧制的高档贡御白瓷,包镶金口、金足,以示尊贵;北宋中期,采用垫圈覆烧工艺之后,出现了芒口。为了掩饰高档白瓷的芒口缺陷,包口金装。大家可以从以下中仔细观察区别。

下面以台北故宫藏品为主,展示部分金装定窑(未特别注明者,为台北故宫藏品):

 

北宋定窑划花螭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莲花螭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莲花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凫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凫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鱼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鱼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萱草纹碟

 

孝顺的猫咪
过时的鲜花
2025-09-14 10:10:29
不是。建盏内底镶银是在制作建盏时,所用的胎土颗粒比较粗,一些粗的颗粒过虑不彻底导致,不是假的,是在在高温的作用下,黑釉会由上而上流动,遮瑕磕碰,装饰镶银不仅美观还有保护的作用。建盏,是专门指福建建窑烧制的瓷器茶盏。

等待的水杯
拉长的飞鸟
2025-09-14 10:10:29
怎样鉴别瓷器是古董还是现代的仿造的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