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样酿酒的
天锅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做出了一种叫酒曲的原料,用它酿出来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绵长。几千年来,酒曲一直是中国酒酿造的秘诀。现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先究竟是怎样酿造出美酒的。 在成都市区有两条古代人工开凿的河流——府河和南河,两河交汇处有一座合江亭,亭子附近是一条长不足5里,宽不过5米的街道———水井街。20世纪末,一个不大的改扩 建工程使水井街名扬天下。 1998年8月,一个酒厂准备对位于水井街19号一个普通院落内的配制车间进行扩建改造,当时挖出了很多碎瓷片,从瓷片的文字上来看,估计是明代的。1999年3月,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工作,很快就发掘出了一个清代的酒坊遗址,随后又在清代遗址的下面,发现了明代的酒坊遗址。水井坊的考古发掘让人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国人酿酒的全过程。在水井坊一共发现了4处灶坑遗址,其中两个是近代灶坑,两个是清代灶坑。蒸煮粮食,是中国人酿酒的第一道程序,粮食拌入酒曲,经过蒸煮后,更有利于发酵,在传统工艺中,半熟的粮食出锅后,要铺撒在地面上,这是酿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的过程。晾晒粮食的地面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遗址一共发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叠。晾堂旁边的土坑是酒窖遗址,就像一个个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发掘出了8口酒窖,内壁和底部都用纯净的黄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酒窖里进行的是酿酒的第三道程序,对原料进行后期发酵。经过窖池发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浓度还很低,需要经进一步的蒸馏和冷凝,才能得到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传统工艺采用俗称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人们在清代层面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型遗存,乍一看,有点像水井。考古学家最后定论,这是目前可以确定的中国最早的生产蒸馏酒的实物。当年在基座上架着巨大的天锅,天锅分上下两层,下面的锅里装酒母,上面的锅里装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被上面的冷水冷却,凝成液体,从管道流出,这就是蒸馏酒。人们以此推断,在清代,这里生产的就是蒸馏酒,而且技术已经和现代酿酒技术十分接近。专家对水井坊几口老窖池的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离到红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证实,中国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馏酒酿造技术。中国的蒸馏酒分为浓香型、清香型和酱香型等等,水井坊酿造的酒属于浓香型白酒,是中国蒸馏酒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在酿造技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用泥窖酿酒,成为中国酿酒工艺中一个特殊的门类。它的发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这里才能产生非常好的浓香型的酒。由于目前发掘的面积有限,第三层以下还没有深挖,因此,在遗址的下面很可能还埋藏着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遗址,不同历史层面的废弃、启用的真相也许会在未来的进一步发掘中给我们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摘自《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
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线香。其原料有杜衡,月麟香,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捺多、和罗、丁香、沉香、檀香、麝香、乌沉香、白脑香、白芷、独活、甘松、三柰、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木香、母丁香、细辛、大黄、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龙涎……等各种香料,按不同的喜好和配比加上蜜、枣膏、白芨水、蜡(软香)等等制成。
古人焚香,必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桌上必备“炉瓶三事”,即指香炉、箸瓶及香盒三种器具,是焚香的必备之物。焚香时,中间放置香炉,香炉两边各置箸瓶、香盒。香盒用来贮放香料,箸瓶是盛置火箸火铲之类用具的铜瓶,香炉为焚香之器。 焚香时先将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入香炉中,然后用细香灰填埋。
焚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并非直接燃烧,因此不是把香料直接放在炭火上,而是在香灰中戳些孔,再放上用瓷片、银叶、金钱、或云母片制成的“隔火”来盛放香料。取放香料时,一般用手拈,所谓“拈香”,轻轻拈取小小的香丸、香球、香饼,放置在“隔火”上,动作优雅舒缓。香料借着这炭火微微薰烤,缓缓散发香气。
香不及火,舒缓而无烟燥气,却香风袅袅,低回悠长。 香丸一旦焚起来,还须加以持护。火如果太大,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所以需不时以手试火气紧慢,即“试香”,用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若是香味太烈,须取起隔火,加灰再焚;时间长久,香味散尽,就需要“添香”了,再将拈香的过程重复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