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有水泥预制围墙吗
没有。
预制围墙生产厂家主要分布在河北、天津、山东等地。
预制围墙是由水泥围墙板拼接而成。预制构件组合围墙,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氯化镁、珍珠岩、砂子、水泥等按照科学配比并经特殊生产工艺制造而成的一种临时工程围墙。不仅造型美观、绿色环保,而且施工便捷、成本低廉,已成为粘土砖和混凝土围墙的最理想代替品,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地、城市建设、环境美化、工业技术改造等各类施工工程领域。
常家现住渭南故市镇板南村一组。常家祖上从山西迁来,因此对于常家的姓氏读音有不同说法,按山西发音读“尚”,按陕西发音读“常”,五音不纯正说明常家系迁徙户。据说常家的发家人叫常克珍,道光年间人,出身贫苦,初为手工裁缝,后在四川金堂县设估衣铺,又入岐山马家“金盏”号为经理,发家后于咸丰年间在金堂县设“光义珍”号,长期自东自掌,独家生意。
常克珍有五子,称“常五经堂”,即华新、华中、华栋、华宾、华坤。第一代掌柜为常克珍,故店号曰“义兴珍”;第二代掌柜为长子常华新;第三代掌柜为次子常华中;第四代改革为“东西制”,东家为克珍长孙常生春,掌柜为外姓人马朝贵。常生春秉承祖脉,自幼善于经商,18岁开始主政,他有一套经营秘诀,凡是从四川本号回来的伙计、学徒都要留在常家住一个月才能回家。在这一个月中,通过与伙计攀谈,对四川生意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而常家生意在他的管理下长达50年,发展极盛。而常生春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敢于重用外姓人马朝贵。
马朝贵是岐山人,精明能干,是个行家里手,在他的执掌下,“义兴珍”获得大发展,先后开设了简阳“义兴珍”、成都“义兴和”、新都“丰裕森”、广汉“义兴珍”、彭县“义兴惠”、绵竹“义兴恒”、什邡“义兴珍”、金堂“义兴珍”等八号,支号20余处,主营典当和钱业,典钱以土地为抵押,仅金堂县“义兴珍”号就掌握土地8000亩,几乎占据了金堂县全部土地的2/3。每年收租1万多石,现金120万,利息10余万两。光绪初年又在陕西开设了汉中“义兴琳”,西安“义兴泰”、“自积永”,故市“顺兴生”、“公正诚”、“凝运长”等号及其他行业20号,房产200余座。仅西安“义兴泰”从郑州、河北贩运各种布匹到西安、甘肃各处贩卖,生意最盛时有10万银两的资本,店员30多人。“义兴珍”系统最盛时资本300万两,总值450万以上,店员800余人。常生春对马朝贵礼遇有加,每次马朝贵回陕向东家汇报业务时,常生春都亲自带上乐人、轿车到渭河岸边迎接,放炮敬酒,亲自为马朝贵执镫,一路吹吹打打,场面极为隆重,体现了良好的“东伙关系”。对其他伙计、学徒也是以礼相待,帮其在家乡结亲娶妇,发送亲故,使伙计有知遇之恩。辛亥革命后,四川动乱,总号“义兴珍”的伙计们将账本藏好后,携带500两银子逃回陕西交给东家。东家问:“这么多银子交给我咋办?”伙计们答道:“四川那边乱了,人都散了,银子是你家的,不交给你给谁!”后来东家无法,除一部分分给伙计外,均分给自己的儿子,体现了东伙的诚笃人格。
常家当年财宏气盛,“五经堂”在板桥南村修有五大房院,都是水磨砖砌成,有大量石雕、砖雕,大厅宏畅,后院修竹,一派富贵气象。房梁的担子从终南山买来,两个人都抱不拢。二门还专门养有戏班,有陕西著名秦腔名角王文明,艺名双喜,社长叫金叶子,逢年过节在常家戏台办堂会,在渭南很有影响。光绪二十七(1901)年,常生春其母“过三年”举办大祭,演大戏五台,小戏十几台,知县张世英闻讯不准,但见有省藩台樊增祥送的挽幛,并派兵队前去护卫,只好作罢。
1900年庚子年间,义兴号五经堂助银10万两,捐粮5000石(每石300市斤)受褒奖,被封为“资政大夫”。常家生活奢靡,常生春有孙叫祥和子,养有名马叫“独角兽”,因马头生角而得名,十分珍贵,名闻全省,每年全省三原腊八古会上跑马,若独角兽不到场,会就不算圆,后来被慈禧太监李莲英知道了,要出1000两银子占为己有,祥和子赶忙偷骑回家藏了起来。
在渭南市蒲城县城内,有两座南北相对的古塔,已经成为蒲城县的标志,被称为“蒲城双塔”。其中,北侧的塔名为崇寿寺塔,矗立在蒲城文庙的北端。2013年5月3日,崇寿寺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11月25日,我第一次来到蒲城县,参观蒲城县博物馆时,便看到了高耸的崇寿寺塔。当时,此塔没有在博物馆的范围内,需要绕到北侧的小院子里,才能够到达崇寿寺塔脚下。
2021年6月26日上午,我和朋友前往蒲城县,参观蒲城县博物馆时,发现这里跟崇寿寺塔所在的小院子连为一体。绕过文庙明伦堂以后,崇寿寺塔的全面便呈现在眼前,大量的鸟儿在塔周围盘旋飞翔,热闹非凡,气势磅礴。
自南向北,走进小院,两排柏树夹道,直通古塔入口。崇寿寺塔坐北朝南,底层南面开一券门,铁门紧锁,无法进入。过去,花费五元钱,学生三元钱,沿着木楼梯,游人就可以登塔。
站在塔下,抬头仰望,崇寿寺塔仿佛直插云霄。此塔为密檐式方形砖塔,总共有13级,高度约47米,底部边长约11米。一层很高,二层以上,四面开辟真假相间的券门,券门两侧装饰横向直棂窗,墙壁表面有砖砌的柱子、斗拱和阑额等仿木结构装饰。
北宋天圣七年(1029),在这里修建崇寿寺;北宋绍圣三年(1096),在崇寿寺修建宝塔,被称为“崇寿寺塔”。如今,曾经的崇寿寺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这座孤独的崇寿寺塔。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知县事叶藩阖邑乡绅捐资修葺。
目前,在崇寿寺塔南侧,摆放着两件石狮子。或许,它们是当年崇寿寺留下来的遗物?在狮子旁边,还竖立着一块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当时,崇寿寺塔还被称为“蒲城北塔”或者“北寺宋塔”。
离开蒲城县博物馆,绕到北侧的广场上,在这里望崇寿寺塔,更加显得高大挺拔。塔底层北侧,有一座小庙,摆放着一尊宋代释迦牟尼石像和一块青石碑,记载了北宋绍圣三年(1096)修建此塔的经过。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陕西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崇寿寺塔受损,顶部塔尖失落。相传,塔尖为铜铸,存放县库内。但是,没有人见过塔尖,塔顶也没有进行修复,保留着曾经受损的原貌。1985年,当地政府对崇寿寺塔进行大修,安装木质楼梯直达塔顶,并且对顶部进行了加固。
离开崇寿寺塔,我们前往蒲城老街内,在这里的东风街,又看到一座古塔。它就是“蒲城双塔”的另外一座塔,原本名为“慧彻寺塔”,矗立在崇寿寺塔的南侧,所以也被称为“蒲城南塔”或者“南寺唐塔”。
如今,此塔位于蒲城中学院内,不方便进入参观,只能在外面观看。慧彻寺塔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比西安大雁塔早建25年,比西安小雁塔早建80年。
民国三十一年(1942),这里的慧彻寺被拆除,在旧址上修建起学校。1957年5月31日,慧彻寺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慧彻寺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渭南市,隶属于陕西省,古称下邽、莲勺,假期就要到了,不妨去渭南周边旅游看看吧,如下是精心为你挑选的渭南周边旅游景点,欢迎大家踊跃阅读!
少华山
少华山位于陕西白水县境内。白水河自西北环流山下,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
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
少华山上现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景点。山南二十米处,有白水八景之一的“龙潭瀑布”。此处由于两岸石崖狭窄,有高约丈余的大石头阻挡流水,形成较大的瀑布。水流至此奔腾汹涌,一泻而下,响声雷动。对此历代游人题赞的诗句很多。摩崖上保留至今的宋朝元符年间的“石罅声中闻漆水,寒云景时见青山”诗句,就是其中之一 。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1125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现出严肃和抱负不凡之气概。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祠后为司马迁墓,如筑于西晋嘉4年(310)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石鼓山
石鼓山位于临渭区大王乡张村,距渭南城区约32公里,1981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周围各500米。海拔在900米到1200米之间,地质构造为黑色花岗岩结构,气候为半湿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700—900毫米,年均气温1l℃左右,土壤以森林棕壤为主,厚约为30—70厘米,自然地貌独特。有东南西北中五个主峰,秀峰对峙,悬崖如削,怪石林立,壁立千仞,其险可与华山媲美,其秀可与华山并提,素有“小华山”之称。山上生长着茂盛的天然松柏混交林,四季翠绿,层林叠嶂,景色优美,自秦朝以来先后有五个朝代在此修建庙宇,是历代文人骚客和社会名流常常涉足之地。公元9年,刘秀曾在此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后命人修建了“红花寺”以示纪念。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又重建庙宇,扩大规模。1958年以前尚存一石砌三层楼阁。时至今日,逢农历7月15日,附近群众朝山—,场面壮观。解放战争时期,石鼓山又成为革0据地,现有遗迹、遗物可寻。
西峰的顶上高竖一石,型状如巨鼓,据说,这就是刘秀当年敲击的那面石鼓;在石鼓周围的岩石上,依稀分布着一些老碗大小圆柱型或半圆柱型的石洞,据说这就是当年刘秀骑乘骏马经过此地所留下的马蹄印迹。我站在巨大石鼓上可望东南远处的秦岭最高峰玄象山,雄伟而高大;极目西眺,远处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蓝田山、骊山,依稀可见。近处,脚下这西峰的左右两边如刀削一般,直达山下,一个“险”字了得。
南峰,雄壮浑然,大有领袖群峰之势,因南面为尊之意,峰上建有庙宇。中峰,古木参天,林阴夹道,鸟鸣其间,实在是天然幽境。路边的石缝中,不时还长出几朵盛开的紫色、红色的无名小花朵。一阵阵春风微微吹来,这点点的紫色红色一阵阵颤动着,给这幽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游客们大多休息于此,尽情享受这自然美景。这松柏遍地、山花烂漫的景色,一直延绵倾覆整个东峰,真可谓“秀色可餐”。
北峰最高,像似大汉挺立,高峻无比。当我站在北峰顶时,突然间感到天地开阔,心旷神怡。南望群山连绵远去;北望则为观赏崇凝、阳郭两塬和沋河川风光最佳之处。极目远去,渭河细如一条舞动的银丝飘带一样,环绕着渭南城,隐约可见;两塬如横卧的两条巨蟒,黄底绿斑,苍苍茫茫,甚是壮观;沋河水库则宛如一面明镜镶在沋河川尽头的两塬之间。
张家山风景旅游区
张家山风景旅游区是在张家山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张家山位于蒲城、铜川交界处的高阳镇西南约5公里处,属太白山系—(因山上有太白庙而得名)。其林场位于一南北走向山梁的东坡,海拔1000米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600—62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1℃,土壤中有机物和氮的含量很高,适宜造林。
该山有树林面积约万亩,六十年代曾被列为陕西重点林区。
炎热的暑期,这里凉风习习,气候湿润,是绝佳的避暑胜地。来到这里,您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海洋。放眼望去,无边的—,郁郁葱葱,芊芊莽莽。棵棵白杨,笔直挺立;行行垂柳,柔枝摇曳;松柏苍翠,如伞如冠;满山刺槐,参天耸立;还有数不清的柿子树、核桃树、野山桃以及满山丛生的灌木。路边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一定会使疲惫的您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这里有野兔、松鼠在林间嬉戏;稚鸡、松鸡在林中飞翔;群鹿在林中安详的徜徉;偶尔还会有狐狸出没,是少见的天然原始林场。漫游在这绿色的海洋,花香缕缕,鸟语阵阵,您一定会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烦恼,内心一片清澈与空灵。
10月30日,渭南市中心博物馆副馆长田大雷介绍说,10月5日,渭南市水利局在对临渭区阳郭镇刘财沟村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发现砌有汉代青砖的墓穴入口,便立刻上报。
该馆工作人员赶往现场发掘清理后发现,这6座古墓为长方形的砖室墓,大约3米长,1米宽。根据发掘情况来看,其中1座古墓已被盗过。墓穴出土了1面直径约10厘米、已氧化的铜镜,2把锈蚀严重的铁剑,10余枚“五铢钱”和7枚“大泉五十”两种古货币。
据了解,“大泉五十”铜钱为公元9年~23年王莽建立新朝改币时发行,由此判定为汉代古墓,距今2000多年。根据汉代成年男子的佩剑习惯,可以判断出土的2把铁剑的墓主为成年男性。其中一座古墓中出土的五铢钱,“比西汉所发行的略薄,可能是东汉初期的。”
“如果是富有人家,可能就是铜制了。”田大雷说,除陶罐、钱币、铁剑外,墓穴还出土了三足鼎、灰陶罐,以及微缩版的陶制锅灶和粮仓等30余件随葬器物,但保存并不完整。其中,粮仓上有顶,下有三足,仿制生活用品的微缩版陶灶、陶锅、陶盒一应俱全,均为10~30厘米大小。鼎仓灶盒为汉代最基本的陪葬组合,由于均为陶制,加之墓葬建制,推测墓主为汉代平民阶层。
由于刘财沟村地毗邻蓝田、临潼,对于研究古代南塬村落分布、人群聚居有一定意义。目前,考古人员将文物清理保存后,古墓已被回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