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至明清中国瓷器发展特点
唐朝至明清中国瓷器发展以及特点如下:
唐代瓷器有了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元培学堂林晨雷老师讲座。
明清的瓷器大都讲的是官窑瓷器即御窑瓷器,比较有价值。
一、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明洪武二年,于景德镇珠山设立御器厂(于建文四年正式命名为御器厂)清代改称御窑厂,开创了明清官窑瓷器制作的历史。御窑厂在明万历晚期停烧,至康熙十九年恢复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时期。明朝开始用瓷器祭祀,需要大量瓷器,就建立起来官窑厂。
二、御窑的定义。
1皇家出资建立的窑厂。
2皇家派人驻厂督造。明代一般以工部官员或宦官为督陶官,清代一般以工部官员内务府官员或江西地方从四品官员为督陶官。
3产品仅供皇家使用,一般不对外出售。皇家使用的含义即只能在故宫使用,官员和王府也不允许用官窑。明代落选的脚货官窑瓷器,一般打碎就地掩埋,清雍正时期,脚货瓷器要求一并解运进京,清乾隆七年六月旨令唐英:御窑厂烧造之脚货瓷器,不必进京,即在本处变价处理。
三、洪武青花。
明洪武时期的瓷器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但青花发色不理想,色泽多发灰发暗,(可能是烧造温度不够高的缘故),洪武的瓷器装饰风格常以缠枝绕为主图案,以莲瓣,卷草,芭蕉,回纹为辅助图案。洪武时期瓷器釉里红比青花多,青花比较少见。而其它年代青花比釉里红多,因为釉里红对温度的控制比较严格。元代的青花比较粗旷,洪武的青花比较细腻,
洪武瓷器典型的花纹:菊花花纹。洪武菊花的独特性,菊花里面一层花芯,成格子状,外面两层花瓣,里面一层花瓣是白花,外边一层是蓝色。
洪武官窑瓷器没有年款,至今未见“大明洪武年制”,或“洪武年制”的官窑瓷器。
官窑年款自永乐开始,至宣德成为定式,唯一一件有铭文的的洪武瓷器,为上海博物馆的青花云龙纹梅瓶,有“春寿”铭文。
四、永宣青花(幽蓝神采)
建文官窑无法分辨,或归为洪武,或归为永乐青花。
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青花的稀世珍品,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永宣青花的价值意义非比寻常。
明代瓷器的三个高峰:永宣时期,成化时期,万历时期。
永乐青花釉面肥厚,釉色白中泛青(受元代的影响),图案以小笔触着色(细笔比较细腻),底部为细腻润滑的细砂底,(看上去比较粗糙,触摸起来比较细腻滑润)圈足常有火石红。
典型的永宣青花使用苏麻离青(郑和下西洋从伊朗带回苏麻离青,成色比较好,发色浓艳,),呈浓重青翠,如蓝宝石嵌于釉下,有晕散,有锡斑,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永宣青花的造型受西亚影响较大。
永乐青花压手杯, 胎体厚重,重心在杯子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世上仅故宫4件,杯底内部花心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开创了官窑书写年款的先河。
永乐洪武的瓷器大多画青花,画人物比较少,至宣德时期较为多见,造型大都是碗,高足碗,普通碗,人物故事为二十四孝。
天球瓶是永乐年间开创的新器型。
尽管宣德朝仅10年,青花传世比永乐青花多。有进口苏料,与国产钴料混合情况,釉面常有密密麻麻小孔似橘皮样,称橘皮纹或棕眼。整体瓷器比起永乐瓷器灰暗一些。
器型与永乐时期大致相同,抱月瓶等。
宣德楷书款“德”字缺横,两种款,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宣德款识满器身。(口沿)名品:把莲纹盆,宣德青花莲蓬漏斗,宣德青花鸳鸯形砚滴。
以上内容为本次林晨雷老师关于明清瓷器的讲座,对其文字整理。
哥窑葵花洗(故宫博物院)
哥窑青釉鱼耳炉(故宫博物院)
宋哥窑五足洗(上海博物馆)
南宋哥窑葵口碗(上海博物馆)
明成化景德镇窑仿哥窑碗(上海博物馆)
“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这是乾隆皇帝作于1781年的《咏哥窑葵花碗》中的诗句,道出了哥窑之美。有人将哥窑瓷器的开片纹片戏称为茶叶蛋上的破碎纹路,也不失为一种解读。这种被称为“缺陷美”的哥窑瓷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考究历史,原是烧造工艺所致,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开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导致的后果。前人论宋代五大名窑:“雨过天青话汝窑,如冰似玉品官窑,金丝铁线论哥窑,夕阳紫翠赏钧窑,洁白无瑕鉴定窑。”“金丝铁线”是哥窑的标志性特征。
哥窑瓷器上布满了黄黑相间的裂纹,即“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由于烧造哥窑瓷器的土质含铁量较高,胎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烧成的瓷器由于口部边缘釉薄,隐露胎色而呈紫色,底部未挂釉处显现出铁黑色,故又有“紫口铁足”之称,对此,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早有提及:“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乾隆对哥窑瓷器甚为喜爱,题咏诗词共有21首,涉及盘、碗、洗、瓶、尊、炉、枕、砚等造型。宫廷工匠遵旨将其镌刻在器物上,部分流传至今的作品为今人了解乾隆朝对哥窑瓷器的鉴赏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其实不只是清朝皇帝喜爱哥窑,明朝皇帝早已树立了榜样,尤以宣德与成化时期为盛。如成化时期创烧的一种仿哥窑八方高足杯,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高足杯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但没有宋代哥窑“酥润含蓄”之感。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代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
明、清至今,哥窑一直被视作名窑而进行仿烧。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窑厂在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哥窑瓷器的造型多摹仿古代青铜器,这种设计思路源于中国古人的复古思想。古人认为理想社会出现在夏、商、周三代,将周朝视为礼制的代表。帝王倡导恢复古礼,用器也开始追摹古风。无论是上古玉琮、商周鼎彝,还是历代名窑,只要造型契合用意,都可仿造,用于宫廷陈设。特别是在宋徽宗以后,不少官府和民间用瓷都以商、周青铜器为楷模,复古之风从此连绵不绝,影响深远。常见的有三足双耳乳足炉、胆式瓶、贯耳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盘口瓶等,也有盘、碗、洗、罐之类。这些仿古瓷器或许曾作为礼器摆放于古人祭祀大典之上,进而在民间演变成焚香、插花的优雅生活点缀。
哥窑瓷器造型追求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致凝厚,如同堆脂。釉色多呈灰青、粉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质温润,釉面泛酥油光,如人脸之微汗,即所谓“润泽如酥”。哥窑器物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显微镜下呈现“聚沫攒珠”的效果。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即指哥窑瓷器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是辨别真假哥窑瓷器的一个传统方法。哥窑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清至今,一直被视作名瓷而进行仿烧。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器(窑)厂在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一些地方窑受哥窑瓷器影响,也曾结合当地实际烧造出颇具地方特色的开片釉产品,如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福建漳州窑等。
明、清两代仿哥窑(釉)瓷器,一般着重仿釉色和开片装饰,造型既有簋式炉、贯耳瓶、八方杯、葵花式洗等仿哥窑产品者,也有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如笔山、水丞、象棋等文房用品,以及花觚、葫芦瓶、杏圆瓶、琮式瓶等陈设器。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北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乾隆早期瓷器。
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开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导致的后果。釉面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面,疏密天成,窑工发现后认为是废品,上报督陶官,请求报废处理。管理者看问题的眼光毕竟与窑工不同,他们在破碎的釉面上发现了一种天然的韵律美,能带给人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于是将本欲丢弃的器物保留下来,并且由此开始刻意追求这样一种独特的美。经过窑工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瓷器釉面开裂的规律,哥窑瓷器就此诞生。 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大名鼎鼎的哥窑却不见宋代文献记载,直至元末,才有一个叫孔齐的人写过《静斋至正直记》,上有“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一语。他的意思是告诫世人,当时有一种哥哥窑作品特别像古官窑器,“不可不细辨也”。由此可见宋以后的古董随时随地都可能有人作赝。吴方言中“官”、“哥”二字发音几近不分,所以也有人认为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官哥”乃同类作品。实际上许多宋官窑哥窑作品在各类图录中也叫得随意。较真的说法是官窑基本不开片或开大片,哥窑开大片或开小片;官窑以灰青色调为主,哥窑以奶黄色为主。哥窑由于烧造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出现釉面开片,俗称“碎瓷”,这一缺陷后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遂让哥窑以其缺陷美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获得社会认可,成为自明清以来皇家及民间推崇的对象。尤其宋哥窑,被藏家视为拱璧,拥有一件即可傲视同侪。
洪武时期的民窑瓷器
根据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的洪武时期的民窑瓷器及在景德镇瑶里窑等民窑遗址的调查,可知明洪武时期民窑瓷器品种不多,主要是日用瓷器如碗、盘、罐、高足杯、高足碗、瓶等。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出土的洪武瓷器看,主要有瓜楞罐、双系罐、方形小罐、洋桃形小罐、葫芦形小罐、带钮小盖罐、小圆盒等,大多数只有5厘米至7.5厘米高,比国内发现的日用瓷器造型规格要小,但成型工艺比较熟练,造型新颖活泼。从瑶里窑窑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标本看,其修坯工艺不够精细。底足中心有一乳状突起,底足的切削和足沿的修饰不够整齐。有青花碗、坦腹浅碗,碗中心一涩圈,这还是元代叠烧的做法,洪武时期仍在沿用。
从景德镇瑶里窑整个窑址堆积的瓷片废弃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够精细,无论大小器物胎体都比较厚实,颗粒比较粗,但由于瓷土土质好,瓷器的质地优良,胎体的颜色相当洁白,露胎的地方有浅浅的火石红现象。
釉质釉色情况相当复杂,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艺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镇的瑶里窑窑址遗物在斜山坡上,对面是一条河流,瓷片、窑具等废弃物堆积很厚,遗物散落的面积很大,推测应该有许多作坊。其中有相当多的瓷片釉质较粗,白度不高,颜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开细碎片纹。有一些作坊工艺水平较高,有青花、釉里红等类标本,白度很高,质地也细润。无论是哪一种洪武民窑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釉面不够细滑,施釉不够均匀,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缩釉的现象。
洪武时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规书写皇帝年号的情况,所以对青花瓷器,很难判断是民窑还是官窑产品。通过瑶里窑的调查,笔者发现了洪武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因为瑶里窑在离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很远的山区,是-个民窑区。所用的钴料均系国产钴料。从蓝色线条的显色效果看,青花钴料品质不高,不纯净,显色不明快,蓝色发暗发灰,线条有晕散浸漫的现象,有星星点点的黑褐斑。出于大多数瓷器器型不大,作画受到限制因此多绘有简笔花卉。花纹是以粗犷快速的线条画出圆圈、圆弧,组成大朵云纹、缠枝蔓草、人物形象、飞风、团菊、闲花野草等。有的花纹比较疏散,几笔就画出一朵牡丹,叶子有点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芦,但简洁得多。
在瑶里窖址发现釉里红瓷器,即釉下出现釉里红装饰,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类产品,在新加坡福坎宁遗址也发现杯类瓷片标本,风格一致是瑶里窑的产品。瓷器上花纹不多釉里红浸漫、流淌厉害,红得不艳丽,有的是偏暗的殷红色,大多数花纹中心部位发黑,边沿部分发灰,微微显一点红色。花纹比青花更简单,没有见到像青花瓷器那样大圆圈、大弧线组成的花纹,更没有复杂的缠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窑厂的建立
所谓御窑厂,是指皇家或政府办的制瓷作坊,专门为皇宫或统治集团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镇就有御窑厂,就是人们常说的官窑。关于明代御窑厂的兴建时间有不同的意见,所持的依据也自不相同。有的认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认为洪武以后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还有的认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窑论者,主要依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他又说"以上诸说,多采唐隽公《陶冶图说》。"唐隽公即请雍正、乾隆时著名督窑官唐英。而《重建敕封万硕侯师主佑陶
碑记》说:"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另外《事物会原》认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镇地区战争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其地方政权就归于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经登基两年,无论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还是宫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窑基础上组建御窑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国之初,百度待兴,御窑厂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生产的瓷器不一定能满足宫廷的需要也没有正常运转,所以说到建文四年时,用词是"开窑烧造"并不是用"建窑二字。可能在这以前的御窑厂有时开窑,有时不开窑,即有命则烧,无命则让。《大明会典》中《陶器》所载文献很能说明问题:"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由此可看出,这时的景德镇只是供选择烧瓷的地点之一,处州的龙泉也是一个供选择的地点。所以笔者认为,洪武二年御窑厂建立,也生产瓷器,但并没有正常运转。至洪武之末(实际为建文四年)以后,宫廷派中官督窑,按例解京,正常运转,再也没有看到景德镇以外为宫廷烧瓷的记载。
御宫厂建立以后还在不断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说:"……景德镇,宣德初,置御窑厂于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书》中说:"正德初,置御器厂,专管御器。先是兵兴,议寝陶息民,至是复置。"这就说明明初关于御窑厂的事一直都有变化。经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者长期调查、发掘证明洪武御窑确实存在,生产规模并不小,生产了许多优秀的瓷器,并留存下来。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窑厂,一年时间能生产这么多瓷器,能创造出这么多的新品种吗?
洪武的官窑瓷器
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发掘及发掘资料公布以前,人们在对洪武官窑瓷器所知不多的情况下,很多结论都不确定。考古发掘资料公布以后,结合博物馆和民间的藏品资料,归纳起来,洪武官窑瓷器的品种有青花、铁红釉上彩、釉里红、白瓷、红釉瓷、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点
以现在能看到的资料、与元青花、明永乐的青花相比较,洪武青花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洪武官窑瓷器的造型继承、发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风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壮拙实,很多大型器物的规格超过元代,例如罐类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苏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盖罐,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兽耳盖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见到超过50厘米高的瓷罐。而洪武时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见的。1961年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体形盖罐,通高65.5厘米,口径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馆长期展出。永乐年间则没有见到如此
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时期的青花玉壶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碗类作品,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六头洪武地层出土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直口大碗,口径41厘米、底径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径20多厘米的浅碗相当多。盘类作品,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纹折沿盘口径为59厘米,口径接近50厘米的大盘相当多。当然也有一些口径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结构。有的青花碗继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则挖足较浅,为元代碗类器物所未见。梅瓶是生产比较多的器物,元代规格较多,有的略矮,显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较瘦长,比例有些失调,放置起来不太稳。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圆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较缓慢,下腹至底比较宽,永乐青花梅瓶比例匀称,比较清秀,尺寸规格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洪武梅瓶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庄稳重。青花荷叶盖罐是比较大的器物,元代做得宽肥而粗矮,洪武则比较修长优美,讲究线条的变化。元朝荷叶形盖顶端为瓜藤钮,洪武时则安宝珠形纽,盖和罐体更
加和谐优美。执壶类器物有相当一部分除器型较大外,流和柄的结构比元代同类器物做得既拙实,又讲究曲线美。有多层结构的盖,即盖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一个矮矮的台阶。还有盖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盖沿将壶口包住。上面的宝顶既实用又优美有较强的陈设性,艺术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窑青花和元青花相比,从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制作工艺开始注意追求精细,这种现象从洪武晚期到永乐越来越明显。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当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有力而整齐。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较整齐,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状突起。在圈足内部构底面施釉,改变了元代瓷器圈足内中心不施釉的情况。
4.洪武青花的钴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绘瓷用的钴料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从景德镇洪武官窑窑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标本来看,大多数蓝色发灰、深沉发暗或灰黑色,颜色不正,但优美、自然、悦目。如果仔细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对照,明显可以看到两者艺术效果一致。景德镇考古发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蓝色不正的同时,胎体质地也比较疏松,釉面有些阴黄,这可能是窑火烧得不均匀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在胎体上作画,运笔疾速,线条上出现凝而不舒的结晶斑块,凡蓝色线条运行的地方,凡出现结晶斑块或斑点之处,釉面微微凹下,发出锡光点,或像铅笔作画时线条上出现铅色浮光。明和元两代相连,朝代的更换不能使某种手工工艺的技巧突然改变。例如元朝景德镇宫窑的工匠,在洪武时仍在烧造瓷器,其工艺技巧和制作习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变。原料也继承元朝官窑尚未用完的钴料。由于景德镇在元末曾经过激烈的战争,对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虽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地方政权就归顺了朱元璋,但大明王朝刚刚建立,面临许多困难,所以洪武官窑瓷器出观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现象在所难免,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工作者测试,洪武官窑青花钴料和元青花钴料内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纹的构图特点和民窑花纹不一样,官窑青花花纹构图满,层次多,密集排列,这方面和元青花风格一致。例如一件执壶,从壶盖的盖顶到器物底部,主题花纹相辅助花纹有11层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从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层至5层密密的花纹,碗的里壁也有3层花纹,如果加上将各层花纹间隔的弦纹,卷枝蔓草,花纹可达5层至6层。口径45.8厘米的青花团菊纹大盘,盘沿里外壁和盘底满绘缠枝花纹,并列莲花瓣纹,很有元青花的风格。所以相当长时间人们难以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开。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现象,香港天民楼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盘,这类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洪武地层也有出土。这类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构图上的新变化。该盘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浅圈足。盘的口沿绘两连续的卷枝花卉,盘沿外壁绘缠校灵芝纹和团菊,弯曲的腹壁绘两连续的牡丹花纹,外壁绘莲花纹一周。盘心最宽平部位的主题花纹是一株茁壮的山茶花,主干壮实,枝叶繁茂,中心两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此盘的绘画用笔比较细腻,辅助花纹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之间的距离拉大,牡丹、团菊、灵芝、莲花等花卉画得都比较舒展。盘心虽然宽阔,但只画一株山茶花,周围空间比较大,符合文人画提倡的留白天地宽的法则。洪武时期还有一类大盘,盘心也绘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边点缀幼竹、小草。这是以后明朝画院艺术家们用得最多的构图形式,可见瓷器装饰画向文人画方向发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纹,有缠枝花、团菊、牡丹花、山茶花、灵芝、荷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栏杆芭蕉、松竹梅、龙、凤、鹊鸟、鸳鸯莲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现有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陶渊明爱菊的四爱图,而萧何月下追韩信、携琴访友、蒙恬将军、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先帝明王、忠臣义士、元曲杂剧等人物故事画面几乎不见。元代织锦缂丝上面的图案,大云肩锦,如意头轮廓内填绘荷塘鸭鹅、鸳鸯戏连、水波游鱼等内容出现很少,有的几乎看不到。动物纹样如麒麟、文豹等也极少。明朝规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银瓷碗等器。并不许制造龙凤纹。"御窑厂生产的龙纹瓷器上的龙多是五爪龙,有一些不是五爪龙,也应该是官窑产品。
(二)铁红釉上彩瓷器 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宫遗址采集到一件铁红彩云龙纹盘残片,复原之后测量高3.5厘米、口径15.6匣米、足径9厘米。侈口,圆唇,腹壁微曲,成弧形缓慢收束,平底,底部用模具压出一微微下塌的平底,浅圈足,圈足平切规整,圈足足边微倾斜。细沙底。胎质洁白细腻,底部露胎处呈浅黄色火石红现象。盘体施细润白釉。在烧成的白瓷上,以铁红彩料绘五爪云龙。龙的特点是头小、嘴长、角小,龙须为四条平行曲线由前向后飘逸向上,细颈长身,四臂粗壮有力,最粗处
几乎与身躯一样粗。肘上三条须带飘动。鳞片成扇形层层叠压。五爪成轮形,强劲有力,两龙之间的空隙各有一矮脚流云。盘心绘三朵矮脚云,成品字排列,作逆时针方向移动。画工精细,盘里与盘外的龙基本相叠,可见画工绘瓷时非常用心。这样精细的釉上彩工艺为明代的彩瓷,特别是为矾红彩装饰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三)釉里红瓷器
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在国内外都能见到,但在工艺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从国内各博物馆看到的器物一般都比较大,有的很大。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罐类作品,规格多样,其高度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的都有。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釉里红缠枝莲纹大碗,口径达38厘米的就有几件,口径最大的达40厘米。盘类器物有的口径达45.5厘米,盏托类器物口径达19.5厘米。杯类器物应该是小件作品,但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杯,口径也有10.4厘米。精巧玲珑的作品不多,社会上有拍卖公司拍卖的洪武釉里红菱花盘,口径达45.7厘米,制作精美。而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相当于元末明初(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作品多数是小件,如小口罐、方形罐、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高才几厘米,罐类很少有高度超过10厘米的。在景德镇市区施工现场也有这类小规格的釉里红作品出土,作者看到的有小型高足杯一类作品的残片。在瑶里窑遗址,有规格较大的碗、高足碗类作品的废弃物,也有比较小的高足杯类作品。估计小型实用的釉里红主要由民间瓷窑作坊釉里红这类作品在釉和彩的安排上,有白地红花,就是在白胎上用红彩(铜红)画出花纹,罩上白釉,高温一次烧成。有红地白花,在白胎上安排好花纹,花纹部分留白,花纹轮廓线以外的地方用铜红涂抹,罩上白釉高温烧成,特别是花纹为白花花纹以外的地面是红色。青花釉里红都是高温釉下彩,工匠安排的花纹如枝叶藤蔓用青花画出,花朵、果实等内容用铜红画出,罩上白釉,高温烧成。瓷器显示出青枝绿叶(蓝),红花硕果。花纹面铺铺得较开,青花占的位置大,铜红占的位置小,却显主导作用,青花起辅助和烘托作用。
铜红很准控制,洪武时期釉里红工艺水平不如青花明艳和稳定。从发掘资料看,有的烧飞了,有的不红,有的呈黑色。笔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看到一件侈口瓜体形大罐,釉里红是黑的,只能从花叶边沿的某些部分看到隐隐一点红色,猛一看,整件作品的花纹像釉里黑。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缠枝纹大碗,有许多烧黑了。
有一部分作品显色比较鲜艳清晰,但颜色比较浅淡,相当多的釉里红红色晕散比较严重。
(四)红釉瓷器
明朝政府规定红色为最高等级的颜色。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年),宫廷规定"服务所尚,以赤为宜"。龙凤也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使用。从社会上保存的洪武红釉瓷器以及景德镇的发掘品看,红釉瓷器烧成是很难的。北京首都博物馆珍藏一件红釉暗龙纹盘,口径16厘米。日本出光美术馆珍藏一件洪武红釉印花暗龙盘,口径19.8厘米。盘壁模印有首尾相接的两条五爪云龙,盘心是三朵拖尾云。红釉不太厚,印纹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色胎,红不够明亮,而是红中闪黄,1988年景德镇在中华路两侧洪武地层出土一件红釉侈口碗,口径20厘米,内壁也印有暗龙,红釉深暗发黑,釉层中因缩釉而出现的棕眼明显。这些都表明洪武时期红釉瓷器虽然精美,但工艺尚不够成熟。
(五)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七《古饶器》条载:"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但在社会上及博物馆收藏品中没见到过这类黑瓷。在洪武墓葬、遗迹中也没有发现洪武黑瓷的出土。所以一般社会上出现的洪武黑瓷也都不能正确认识。刘新园先生在《洪武官窑的主要产品及其特征》中谈到洪武官窑窑址里曾有-件黑釉梅瓶的残足出土,黑釉呈半木光,与黑釉瓷瓦相近。
以上可以看到景德镇洪武官窑生产瓷器品种比较丰富,应用广泛。它的工艺成就、艺术新风格的出现,为永乐、宣德及以后官窑瓷器的发展望定了基础。
资料转自博宝艺术网
这些小的瑕疵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现,形成了一些器物独有的时代特征,这些瑕疵都是在瓷器烧成和长期使用后的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造假者为了仿制的更加逼真,连一些常见的瑕疵痕迹也一并研究模仿。因此 釉面的各种瑕疵痕迹在鉴定中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依据。以下介绍常见的一些瑕疵痕迹。
1.釉面划伤
老瓷器在长期的使用、陈设、把玩过程中,釉面通常会留有不规则的少量划痕。现代仿古瓷为了表现瓷器的老旧,釉面通常人为做旧划伤,用放大镜观察不难发现,做旧的划伤痕迹是很有力度的划纹,或仿佛是用工具划出的一团团或一片片划纹。
2.磕伤
盘口磕伤
瓷器本身化学性质稳定,经久耐用,不怕潮湿,但却是易碎品,最怕磕碰。古瓷器口边、足边在使用过程中极易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就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迹,形成磕伤。 现代造假者为了使仿品更逼真,就 故意在器物的口边和足边进行人为损伤,再经过修补打磨后造成所谓伤缺。新仿伤缺处经仔细观察有打磨后的痕迹,大多较光润,或有假修补的现象,与陈旧磕伤痕迹差别较大。
《 收藏大纵横》
3.釉面裂纹
又称“开片”。早在宋代,汝、官、哥诸窑就已经出现了釉面开片装饰,其釉面裂纹如同冰裂、龟裂、蟹爪或其它细碎状。这些釉面不同形状的裂纹是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 由于胎体和釉料的膨胀系数不一造成的,却显出了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别有一番古朴自然的情趣。
宋哥窑双鱼耳炉
明清两代及现代多有仿制,却与宋瓷相去甚远。宋瓷的开片裂纹是烧制时自然形成。 宋代哥窑开片有“金丝铁线”一说,它的形成一般来说是由于器物出窑以后,用 草木灰均匀涂抹,使之渗入较大的裂纹之中, 纹线即成黑线。随后一些小的裂纹内的 铁元素受空气氧化而呈现出褐黄色,两种纹线交织布满釉面即所谓的“金丝铁线”(上图)。据有经验的窑工师傅介绍,现代仿古器可用化学试剂做出釉面裂纹,再用红色、黑色彩料分别泡染填充,与宋代“金丝铁线”相差甚远(下图)。
仿宋哥窑双鱼耳炉
在明清两代青花或单色釉瓷器的釉面,一般来说是没有“开片”的,但有个别器物受保存条件的影响会偶然形成开片,没有形成时代特征。 现代仿品中往往在仿元明两代的青花瓷釉面人为制作出“开片”来伪造出土物,值得注意。
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颈瓶
《精藏门》
4.鸡爪纹
老瓷器的腹部或底部在不小心碰撞后,器体受撞击处容易出现鸡爪状的裂纹,因而有“鸡爪纹”一说。老鸡爪纹由于形成时间久远,裂纹内多渗入其它杂质而呈褐黄色纹路。
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颈瓶 底部鸡爪闻
而新仿品鸡爪纹是 人为敲击形成的,在器壁上多见有二三处鸡爪纹,但 器表没有撞点痕迹,显露出是伪作。
5.气泡
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某些化学成分会产生气体,大部分气体会散逸,未及散逸的气体被釉面包裹住,就在釉内形成了气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在器物边角处的气泡尤为密集。
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老瓷器中的气泡,由于瓷器年代、种类不同,会发现釉中各种气泡非常透亮仿佛沉于纯净水中,有的却像是浮于云雾之中。 孙瀛洲曾很形象地总结说, 哥釉中的气泡如 “聚沫攒珠”, 汝釉中的气泡则 “疏若晨星”,非常形象有趣。
献出小编辑私藏的民窑标本超高清图
新仿瓷器中也有稀疏、密集气泡现象的存在。常见的一类 现代仿品,釉内气泡极小,用放大镜看有的几乎形成小白点,均匀地分布在釉面内。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瓷器是用电炉烧制成的。新老瓷器釉内都有气泡,或稀疏或密集,因此仅凭有无气泡这一点是无法成为断代依据的。
献出小编辑私藏的民窑标本超高清图
现在有些藏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釉内气泡状态来进行研究,其方法是要在釉中找到所谓死气泡、变色气泡,找到了就是真品,原理是 “变色气泡没有几百年是形成不了的”。这种方法很值得商榷。笔者经与专业学者探讨后了解到,气泡的形状、颜色是受到釉的薄厚、釉的粘稠度、釉所处的自然环境或人为做旧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气泡的显微效果要从多方面考虑,对瓷器鉴定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是绝对的。
6.棕眼和缩釉
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由于坯料、釉料配制不当,当瓷器入窑煅烧时,釉和坯体因化学作用产生气体,在釉里面会形成气泡。当窑中火力不足时,气泡未能完全被釉充塞而收缩,在釉面上会留下气泡收缩的痕迹或中空气泡崩裂的痕迹,这就是棕眼。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明宣德时期瓷器釉面常布满下凹的星点,犹如 桔皮状,被称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这是明宣德时期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征。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底部
缩釉则是釉面气泡破裂时釉子回缩,形成大小不均的无釉小孔,天长日久 孔内容易进入污垢,形成缩釉点,清康熙瓷器底部釉薄之处常有针孔状缩釉点。也有由于缩釉较严重时导致釉面成片露胎的现象,如明洪武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片的缩釉现象比较严重,形成了洪武时期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釉里红荷花菊花纹盘 缩釉
这种大片的缩釉现象是由于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釉面较大的 气泡破裂时釉子回缩,或是 由于胎面有油污导致釉与胎体未能紧密结合,导致露出胎体。新仿瓷器中也有仿缩釉点的伪作,其做旧方法是在瓷器入窑前用针状工具扎出大小一样的小孔,或用刀具在胎釉上刮去几处釉,使得烧成后器表产生露胎无釉处,但与老瓷器相比较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7.毛口
又称毛边。老瓷器中常见器物的口边因为 小气泡破裂或轻微损伤导致口沿釉面剥落,用手指顺着口沿捋过去,会略有棱刺之感,称为毛口。
这种 毛口现象在元青花大盘、大罐和清康熙盘、碗、瓶、罐中较为常见,给人一种老旧之感,形成时代特色。新仿瓷器仿毛口的做旧方法通常是在瓷器入窑烧制前,用工具将上了釉的口沿去掉几小块儿釉,出窑后在对缺釉处进行打磨和修补,伪造成毛口旧伤修补的痕迹。
8.剥釉、剥彩
古代低温彩釉瓷器中常有釉剥落或彩剥落现象,其原因是由于低温彩釉瓷器都是经过二次入窑烧成,先高温烧胎,再低温烧釉或釉上彩绘。
唐三彩三足鍑(同复) 器身剥釉
此类器物 无论是釉面还是彩绘,都有小小的开片,证明胎釉或釉彩之间结合不紧密,当受到潮湿空气的影响后,釉层或彩层会从胎体或釉面上逐渐脱落,如黄釉、茄皮紫釉、孔雀绿釉、唐三彩釉等。这些低温釉的釉面都有小的开片,也常见釉面出现小块儿的剥釉或剥彩。
元孔雀绿釉盖罐 盖 器身剥釉
清代粉彩瓷器彩绘花纹中的黄彩、绿彩、粉红彩等色彩易出现剥彩现象。 新仿瓷器仿造的剥釉、剥彩现象,器体缺釉、缺彩处周围的釉面都非常坚实,手触摸的感觉也很光滑。有的新仿器大块大块地缺釉,不像自然剥落,而是人为做成的。现在新仿的六朝青瓷或唐宋青釉、青白瓷之类的高温瓷器,常常出类似的假剥釉现象。鉴别时还需注意器身凸起的棱线部位、口边、足边及其它边角部分,如表现出很整齐的缺釉现象,则是人为用化学试剂涂抹做出的假剥釉现象。
《收藏大纵横》
9.釉面上出土的痕迹
水碱、水锈、土锈这三类现象都是出土瓷器器身上表现的痕迹,这些痕迹有的是呈 灰白色、 灰黄色的土疤,或是 铁锈状斑痕。无论是铁锈还是土疤,这些瑕疵由于地下环境潮湿,泥土中的元素与釉面产生化学反应, 痕迹深入釉面,锈迹坚实,不易洗刷掉。
元卵白釉葫芦形带盖执壶 出土痕迹
明 龙泉窑刻花梅瓶腹部残件 出土痕迹
现代仿古瓷仿造假出土的现象也很常见,具体做法是在 器身用粘合剂涂抹一层薄厚不均匀的 桔红色泥疤,或是 在器内壁挂一层桔红色、黑色的泥浆,更有甚者将仿古瓷通体用 粘合剂粘满很厚的铁锈状附着物,仿佛瓷器在地下常年受金属物质侵蚀一般。
明成化斗彩菊花纹罐修复器 出土痕迹
仿元青花凤纹罐 假出土痕迹
仿元青花凤纹罐口沿假出土痕迹
现代仿古瓷中,仿汝、仿官、仿钧、仿元明青花等瓷器品种的釉面上都有此现象。据有经验的同志介绍,这种现象是因为在釉中加入了一种金属元素后烧出来的,表面很光润,与真出土器的痕迹有很大区别。
仿元青花梅瓶 假出土痕迹
辨别真假出土器物还要 警惕瓷器的粘补现象。在实物中常有假修补器,其做法是将仿古瓷器打破后重新粘补好,欺骗藏家是御窑厂出土的官窑器。其实御窑厂窑址出土的残片在发掘过程中会经常碰撞,从修复器的粘合处可以看出残片的边沿是不整齐的,并有缺补处。但从新品碎裂的修补处可看出裂纹非常整齐,值得注意。
仿宋汝窑贯耳瓶 假出土痕迹
汝窑瓷器的釉色为天蓝色,是帝王喜爱之物,非常珍贵于是一些仿出土汝窑的器物就出现了。在汝窑窑址的残片中,有许多瓷片釉表面浮有一片片灰白色的斑块,这是釉面在土内长时间受潮湿和酸性物质腐蚀后产生的现象。
近年来还发现一种在仿古瓷釉表面粘附许多铁锈色状植物根茎的现象,仿佛是器物从土中挖出来时带有许多草根似的,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器物釉面的一些植物根茎是用铁红色原料绘画粘附后制作的假现象。
仿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粘贴树根
10.釉面锔子
瓷器在受外力碰撞之后器身易碎裂,过去百姓人家瓷器碎裂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锔匠把瓷器修补好后继续使用。
南宋龙泉窑青釉小碗 锔钉
锔,是指用一种弯曲“∩”形的铜钉或铁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用其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补的方法就叫做打锔子。
手艺人将打破的瓷器片儿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器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锔钉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锔子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瓷器就修好了。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明代多用铁锔子,体型宽大厚重;清代用铜锔钉,体型较小。有的新仿瓷器为模仿老锔活儿,故意将瓷器打破后再用大、中、小各种尺寸的铁锔子锔好,为了防止新锔子露金属光泽,往往还在锔子周围涂抹灰泥或铁红色的锈疤,值得注意。
《收藏传说》
11.釉斑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盖罐 罐底釉斑
釉斑是元青花瓷器底部特有的一种现象,但也不是所有元青花都有此现象,造仿者往往在仿品的底部随意点上几笔釉来误导藏家。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盖罐 罐底釉斑
实际上元青花的釉斑是工艺上粗率的表现,在入窑烧之前未能将器底的釉刮干净,是一种随意的表现,与新仿品点几笔釉作伪的表现截然不同。
12.老胎挂新釉
老胎挂新釉是冒充旧窑器的一种手法,造仿者将窑址中出土的未上釉的瓷胎重新施釉烧制冒充真品销售。常见挂新釉者有南宋建窑的黑釉碗,新挂釉釉质过于光亮,与宋代真品相比,缺乏时代神韵。
13.釉面粘补
民国时还有一种在老瓷器上补釉的作伪方法。在故宫馆藏的瓷器中,有一件宋代钧窑天蓝釉三足小香炉,有民国时的古玩行商人将炉身挖掉一块儿釉,然后再补上一块儿红釉,冒充成宋钧窑天蓝釉红斑小香炉。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非常珍贵,民谚有云:“钧瓷挂红,价值连城”,痴迷者不仔细认真看,稍不留神难免入其彀中。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藏品介绍
中文名称:鱼籽纹宣德青花荷口碗
英文名称:Yuroe grain Xuande blue and white Lotus mouth bowl
类别:瓷器
规格:一件
品相:美品
可见此碗口缘形似荷花,波浪起伏,故而名为荷花碗,荷花寓意极好,“荷花的寓意是赞誉美女、象征爱情以及高尚情操。因其外形美丽,所以可以用它比喻面容姣好、美丽善良的女子;还可以用它来表示缠绵不断、幸福美满的爱情;由于其与清廉谐音,可寓为官正直或人品高洁。”
底部落款宣德年制四字款,圈足氧化为棕色,底部施护胎釉,款识青花出现晕散,吃进胎骨毫无浮与表面之感,釉面光泽温润,表现开门到代。
整个碗以鱼子纹为底。
鱼籽纹瓷器开片碎如鱼籽且有冰裂效果的一种,其纹路细密宛如鱼籽而得名,是瓷器中极珍贵稀有的一种。鱼籽纹.青瓷在宋高宗时期作为贡瓷,元朝民间称之“百圾碎”,为哥窑代表性釉色。此碗龙纹为三爪龙,釉面光泽为漫反射光泽,火光尽褪,一眼看去就有一种年代感,整个鱼籽纹开片十分精美,毫无外卷,且氧化成黄色开片,与哥窑的金丝纹理一致,十分的精美,青花画面颜色深浅不一,青花晕散明显,画面极其生动自然,不管从任何角度欣赏都是古韵十足,青花瓷是能最好表现泼墨山水画的瓷器,这是其它瓷器所做不到的,所以青花瓷最具中国风,最能体现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最好载体,china这个单词大家都知道是中国的意思,可是最早这个单词的意思就是瓷器,
明洪武年间窑瓷器
到明洪武年间窑瓷器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和景德镇窑瑶窑遗址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窑的瓷器品种明洪武年间,日用瓷器,如碗,盘,壶,学生杯,瞳孔碗,瓶。洪武瓷看出土来自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有冬瓜的长笛罐,双系罐方小罐,海洋桃小,葫芦形罐与牛小罐子,小轮框,最多只有5到7.5厘米高,日常使用的规格比国内的瓷器发现,体积更小,但更熟练的成型工艺,新颖性和生动。洪武瑶窑窑修坯过程中出土的瓷器标本是不够精细。脚下的中心有一个的乳白色过程,沿足够的底脚和脚整齐切割。蓝色和白色的碗,谭福浅碗,钵一个涩圆,这是元代栈烧的做法,明洪武年间,至今仍在使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瓷窑址景德镇瑶里窑足够精密的加工的原料,无论胎体都比较厚,相对粗大粒子的大小的物体的废物积累,但因为良好的中国粘土,质地细腻的瓷器,胎体的颜色很白很白,露胎浅火石红现象。
珐琅釉相当复杂,车间,釉工艺水平高和低。景德镇瑶里窑的窑遗址在一条河的对面山坡的斜坡上,地砖,家具和其他废物堆积很厚,散大面积的文物,这应该有很多车间。有相当数量的搪瓷粗,白度好,色彩反清或泛灰,有些瓷砖打开精细碎片格局。有一些更高层次的技术研讨会,釉下蓝色和白色,红色,白色高度质地细润类标本。无论哪种方式洪武最小窑瓷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够平滑釉面,玻璃是不统一的,多少都有些流釉缩釉现象。
洪武没有正式的书面上的蓝色和白色的瓷皇帝统治时期,所以青花瓷,它是很难判断的窑或官窑产品。由姚窑的调查,我发现闳屋悯窑青花瓷的特点。官窑景德镇珠山山很远的距离,因为瑶里窑 - 窑区。钴的,国内钴系。从蓝线,色彩效果的青花钴料的质量是不高的,而不是纯粹的颜色是明亮,蓝色,深灰色,线条晕三晋弥漫,星星点点的黑色和褐色斑点。对于大多数瓷器型,绘画是有限的,因此不是简单的笔绘有花朵的。该模式是基于粗糙快线画一个圆,弧,组成一个大的云纹缠枝蔓草,人物飞风团菊,闲花杂草及其他。比较疏散的一些模式,寥寥数笔,画的牡丹叶元代蓝色和白色的葫芦上有点像,但更紧凑。
釉里红瓷在地窖里发现姚明的地址,釉里红,釉下装饰瞳孔杯,杯小杯标本在新加坡的傅看宁遗址发现的类地砖,风格是一致的姚李窑的产品。没有太多的釉里红瓷器模式的浸信会扩散流强大,红色是不亮的,有的是偏暗的深红色,最胎面中心的黑色,边缘部分的灰色头发,稍微显的有点红。该模式是更简单的蓝色和白色,并没有看到那样大的圆形的蓝色和白色的瓷器,大圆弧,更复杂的缠枝蔓草和字符的模式。
明代官窑的建立
所谓的官窑,瓷器作坊,专门为皇宫或统治集团的瓷器王室或政府经营的。明代景德镇御窑厂也就是常说官窑。明官窑,从相同的基础建设时间有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明洪武年间(1369年),建立一些建文洪武四年(1402年)之后,甚至有玄德后建立。明洪武年间建窑评论员,主要是基于清澈的蓝色泵“景德镇陶录”卷I“图”:“镇珠山御窑厂位于洪武年间,官方的监督,发射谢静。”他和最重要的,更昂贵的比唐璜市民“培育图纸。”唐璜承认,雍正,乾隆时著名的总督窑正式唐英年。 “重建赤峰硕侯部门上帝保佑涛
题词“说:”我洪武后期,创立了皇家阿森纳,总督,在这两个官方。 “其他的事情,将原来的”明辉建文四年,国际海事组织,用于开窑烧制,谢静。 “激烈元末景德镇战争中,朱元璋在南京登上宝座八年前,当地政府归咎于皇帝的命令下,明洪武年间皇帝登基两年,无论天堂祭祀祖先的神器,或宫廷生活用具需要瓷,元,浮梁瓷局管理官窑御窑的基础上,形成是可能的,只是黄河以南,国家开始,明代的瓷器百度进行,御窑厂的规则及规例完善,生产不能够满足法庭或正常运行的需求,因此当涉及到建文4年,“开窑”陶艺“点火”这个词来建窑,有时可能会打开在这前官窑,有时不窑开窑,生活被烧毁,暂无生命是如此。“明会典文献中的设置很能说明问题:“洪武20年(1393)集,发射使用的餐具和其他对象需要来决定样品制备,计算人工材料。数起的建设者北京,家在国家的龙泉窑兴工几行移饶,在政府的射击。“可以看出,当时的景德镇瓷器位置唯一的选择,也是一个替代的位置,所以我认为洪武御窑厂于2002年建立,也生产瓷器,但不能正常运行的最后洪武(实际建文4年),法院派出的官督窑规则谢静,正常工作时,从来没有见过景德镇瓷器的记录法庭外。
自成立以来,故宫厂的不断提高,“明史”第三卷“地理志”,说:“......,宣德初,景德镇御窑厂”。总目江西野心道“说:”??正德,家御器厂,专门处理与帝国的第一个兵邢耶阿睡眠陶瓷轴承的人,要重新设置。“这是很明显的事情已经发生变化的官窑开始。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者在长期的调查,发掘,证明洪武窑确实存在,而不是小规模生产,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瓷器,和生存。洪武五年(即建文四年)建御窑厂,一年就可以产生这么多的瓷器,可以创造这么多的新品种?
明洪武官窑瓷器
官窑的景德镇明代洪武地层发掘和发掘的遗址以前发布的信息,在一些情况下,明洪武官窑瓷器知道,很多的结论是不确定的。的考古发掘信息发布相结合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信息,总结出了明洪武官窑瓷器品种的蓝色和白色,铁红釉釉里红色,白色,红色釉面瓷,黑瓷。
(A)青花瓷的特点
现在可以看到的信息,武清区花元青花,明永乐年间蓝色和白色比较,香港拥有出色的性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明洪武官窑瓷器的造型继承了元代瓷器风格的大规模发展是非常突出的。洪武瓷的粗壮卓事实上,许多大型工件的规格超过元代的文物,如罐元代一般高度不太多超过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出土于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元青花罐,高43.7厘米,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兽耳罐,高47厘米,即使很少见到超过50厘米高的巨人瓷罐。约40厘米的明洪武年间,一个大水箱中是常见的。 1961年北京德胜门外罐出土洪武清花瓜形状,高度,65.5厘米,25.7厘米直径,在首都博物馆的常设展览。永乐年间不明白为什么
巨大的青花罐。明洪武年间玉壶春雨高约30厘米的蓝色和白色。碗类作品,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6洪武地层出土的蓝色和白色的莲花滚动直口大的碗,直径41厘米,底部直径为22.7厘米和16厘米高。直径超过20厘米的浅碗。磁盘类的工作,珠山东门头出土于1994年,蓝色和白色的湖石四季花卉折沿盘直径59厘米,直径近50厘米的磁带。当然也有一些优秀的作品超过20厘米。
2。造型结构。一些蓝色和白色的碗继承了元代的碗挖出足够的人挖脚初中,不被视为元代碗文物。花瓶是产生更多的文物,元代规格更多一些略矮,显得敦厚,一些下腹部细长,某些疾病的比例,摆放不太稳定。武清花瓶下腹部最鼓的部分得到相对缓慢,相对宽小腹的底部,永乐青花花瓶比例匀称,比较帅的大小是不那么大。明洪武梅瓶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庄稳重。蓝色和白色的荷叶罐是比较大的对象,元代更广泛的肥料和粗矮,洪武你比较修长和优雅,注意变化的线条。元代荷叶形盖顶瓜??藤按钮,洪武安全宝珠形钮,盖和罐
添加一个和谐和美丽。壶类实现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样做既谦卑除了大类型此外,流处理结构类似的文物比元代,但要注意的曲线美。多层结构的盖,该盖指向上部和下部的水平,有一个短的两个层之间的水平。有沿下壁的帽是垂直向下,,盖??沿开口的保鲜。以上丁强家具既实用又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3。相比,在洪武官窑青花和元青花,从一些小的地方可以看到香港武清区花工艺开始注重追求精品,这种现象从洪武后期永乐日益明显。例如,一些蓝色和白色的碗,其中包括一些规模相当大的碗,底部充分的平刀切削,强度和平整。脚下的中心挖是比较整齐,不像元代文物脚中心乳液预测。圈足底面玻璃内部结构,改变元代瓷器的圈足玻璃的中心。
4。洪武清花钴材料。香港武清花和元青花绘瓷钴,应该是一脉相承的。蓝色和白色的瓷窑址出土的景德镇的闳屋莞窑标本的观点,最蓝灰色,深,暗灰色和黑色的颜色是不正确的,只是一个美丽,自然,悦目。如果是接近的元青花,香港武清支出控制,很明显可以看到这两个的艺术效果。景德镇考古发掘出土的部分的蓝色和白色,蓝色的错误,同时,胎体质地疏松一些阴影黄色琉璃瓦窑火不均衡。这种情况下,元青花瓷。胴体上的画,运笔速度过快,线路上出现冷凝水不舒结晶斑块,其中蓝色线运行的地方,那里的结晶斑块或斑点,稍凹陷,玻璃问题的锡现货或像铅笔画线出现在沉闷的浮光。明,元等朝代,朝代更换不能突然改变某种形式的手工工艺技巧。例元代景德镇宫窑的工匠,还在射击不能有太大的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于洪武瓷的工艺和生产习惯。继承了元代官窑的原料尚未用完的钴。景德镇在元月底的生产造成一定的伤害,已经经历了激烈的战争,虽然登上皇帝的宝座,八年前,当地政府效忠皇帝,明朝,刚刚创建的,都面临着很多困难,明洪武官窑瓷少于$蓝色和白色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了,水平提高很快,但香港武清支出水平。经过科学家试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洪武官窑青花钴和圆蓝色和白色的钴料含有的成分是一致的。
不同的闳屋盥的瓢蓝色和白色图案的组成特征和窑模式,官窑青花型图案构图饱满,多层次,密集排列的,在这方面,与元青花风格。例如,一个执壶屋顶从盖在底部的主题图案相辅助图案为多达11层的工件。第4层到第5层的厚度胎面一个大的蓝色和白色的碗的外壁上,从轮辋上的脚的外壁,内壁的碗3层图案,加层的图案间隔的弦纹卷枝晶草,多达5?6层中的图案。 45.8厘米直径的蓝色和白色的菊花图案组磁带,磁盘,沿外壁和盘底满绘缠枝图案平行的莲花瓣图案,相当多的元青花风格。相当长的时间,它是难以分开的元青花和香港武清区花。香港武清花,但是,也有一些新的现象,天民楼在香港武清区花山茶花收集板,这么精致的蓝色和白色的瓷在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洪武地层出土的。种工作代表香港武清区花图案的新变化。为折沿菱花唇,腹壁稍弯曲,平底的,浅圈足盘。磁盘的边缘画了两个连续卷枝花,板沿外壁绘画缠学校的灵芝模式和组菊花,弯曲的腹壁画两个连续的牡丹花图案的手绘荷花,外壁一周。轮毂最宽的平坦部分的主题图案是一个强大的,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山茶花中心2山茶花含苞欲放。这盘是更细致的钢笔画,辅助模式扩大,团菊,牡丹,灵芝,莲花画更舒展的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距离。轮毂,虽然广泛,但只画山茶花,周围的空间,与文人画的空白世界各地的法治主张。明洪武年间还有一类更广泛的市场,集线器,伴随着太湖石,岩边点缀幼竹草画了一朵花。这是在明代画院艺术家最常使用的形式组成可见的瓷器装饰画,文人画的发展方向。
香港武清花了一个共同的模式,缠枝花卉组菊花,牡丹,山茶,灵芝,莲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池湖石,栏杆香蕉,松,龙,凤,鹳,鸳鸯莲池等。经常出现蓝屏,陶渊明,孟浩然爱梅,周敦颐爱莲白元王羲之爱鹅爱菊花爱图追韩馨小,携带的钢琴和朋友,蒙恬将军,昭君出塞,三顾茅庐,贤弟明王,忠臣义士,元代的故事画面是无处可看到。元代织锦挂毯上面的图案,大云肩锦如意头的轮廓填充情节山楂鸭,鹅,鸳鸯发挥甚至,水,鱼和其他内容出现在极少数情况下,一些几乎看不到。动物图案,如麒麟,豹最小的。 “明代官员和公众人物,如金,银碗规定使用,不允许生产的龙凤。”御窑厂生产的龙瓷龙五爪龙,五爪龙,它应该是从窑正式产品。
(B)收集对铁红釉瓷器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宫遗址的颜色,一个铁红彩云龙磁盘碎片恢复后,测量3.5 cm口径的墨盒15.6米,足径9厘米。夸张的口,口形,腹壁稍弯曲成弧形慢慢包,平底,底部的模具压力略有平底,浅圈足,平砍圈足定期兜边缘略微倾斜倒塌。沙底。胎质洁白细腻,底部的露胎浅黄色的火石红现象。盘体施希闰的白釉。铁红色材料燃烧瓷白,画的五爪云龙。龙的特点是一个小头,长,嘴,角度小,四个平行的向上流动由前向后,细颈长身体的曲线,四臂粗壮有力,最粗的芦笋
几乎与身体一样粗。三要带其飘飘肘。成扇形层层秤。蕹菜到Lunxing强大,两龙之间的差距有矮脚鸡云。轮毂画矮脚鸡云,成品字排列,逆时针运动。美术作品的基本龙外盘板堆叠,可见艺术作品绘瓷的心脏地带。这家精美的琉璃色过程中,明代彩瓷,特别是矾红彩装饰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C)釉里红瓷器
可以看出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在国内和国外,但在这个过程中非常不同的风格。见各种博物馆的文物一般都比较大,一些伟大的。釉下红罐出土的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规格和不同工作,其高度为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珠山东门头于1994年,红缠枝莲大碗中,出土了几件口径最大的可达40厘米至38厘米,直径。盘型实现了一些口径为45.5厘米,轻托类工件直径为19.5厘米。杯用具应一小片,,但洪武地层出土釉里红杯直径10.4厘米。一些精美的作品,拍卖拍卖洪武釉里红菱花盘直径为45.7厘米,制作精美的。等效于元,明(洪武)地层的釉里红作品出土于印尼,菲律宾,新加坡和其他国家,主要是小件,如小口罐,方罐,石榴形罐,小杯,碗,和一些高材生几厘米几罐高10厘米以上。这样的小规模工程出土釉里红景德镇城市建设现场看到的瞳子之小杯类作品的片段。姚明在窑址,尺寸更大的碗,瞳孔工程废碗,的小瞳孔杯类作品。估计小的实用釉里红釉和色彩安排的民间窑的讲习班,釉里红等作品,白色,红色的花朵,是绘制图案在白色的孩子,红色(铜红),铸铁,高温烧制白釉时间。红白色的花朵,安排好模式,该模式是空白的一部分,以外地方的胎面轮廓包覆铜红色,尤其是在高温釉烧白,该模式外的地面闪亮的白色图案上的红色,投白色的孩子。青花釉里红高温釉上彩,工匠们安排的模式,如葡萄树的树枝和树叶画蓝色和白色的花朵,水果和其他内容抽奖,铸造铜红釉,高温烧成。瓷器显示了绿化(蓝色),红花水果。更加开放的胎面表面商店,蓝色和白色的户口所在地,铜红色小占位置,但发挥主导作用,蓝色和白色的辅助和提高的作用。
铜红色非常精确的控制,洪武时期釉里红的技术水平不如生动的色彩和稳定的蓝色和白色。从揭露的信息,一些烧伤的苍蝇,和一些不红,有一些黑色的。作者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看到了一个奢侈的大口瓜形壶,红色是黑色的,并且只能从一些地方的马赛克边缘淡淡的红色小乍一看,整片的格局,比如釉中黑色的。釉里红缠枝纹碗,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了许多烧黑了。
部分作品釉里红颜色明亮清晰,但颜色是苍白的,相当多的红色绽放严重。
(D)红釉瓷器
明朝政府法规红色的颜色的最高水平。不久,皇帝的宝座登上明洪武年间(1370年),法院提供的服务仍然赤合适的。龙和最高统治者,“使用保存社区洪武红釉瓷器,景德镇发掘产品的红色釉的瓷器烧制是非常困难。北京首都博物馆收集是一个红色的釉暗龙板,16厘米。日本出光美术馆的艺术集合一龙洪武红色釉印刷板,直径19.8厘米的。的盘壁印结尾,2五爪云龙中心的的拖尾云。红釉不能太厚,加盖足够明亮,可以看到轮胎的白色,红色闪烁的黄色,但于1988年,景德镇红色中华路两侧洪武地层出土的红色突出釉奢华的碗口径20厘米,内壁印有暗龙,红釉较深的黑色,棕色的眼睛明显釉层爬行。所有这些都表明,明洪武年间红釉瓷器精细,但技术还不够成熟。
(E)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在”七“古饶酒吧的和年轻的黑人以上酒壶酒杯,甚至可爱的护堤金。 “但没有看到在社区和博物馆的收藏品,这些黑瓷。,在洪武墓葬,遗址出土洪武黑瓷还没有被发现,所以一般的社会洪武黑瓷都不能正确理解。剩余的脚出土,刘新垣明洪武官窑窑有 - ,黑釉花瓶“,明洪武官窑主要产品及其特点”的黑釉是一个半木结构的光,类似的黑色釉面瓷砖。
以上可以看到闳屋纶景德镇窑生产的瓷器品种也比较丰富和广泛使用的。成就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艺术风格,为明永乐,宣德的发展和超越官窑瓷器的基础。
从博宝艺术网的数据传输
铜狗
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逐渐普及,青铜器到周代已被广泛应用在厨具酒具到以后的乐器及装饰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许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制造年代的顺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发展史。这里的镇馆藏品有西周的“毛公鼎”、“散氏盘”等诸多传世之宝,然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只铜狗。这只铜狗造型可爱,一对金色的眼睛和脖子上的金项圈与青绿色的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咋一看还以为这只是一件精致的饰品,但仔细看才发现狗背上各有一个圆孔,而且狗的下颚也有一个小洞。原来这是一件酒壶,主人可以从狗背往壶里灌酒,饮酒时可以将酒从狗的下颚倒入杯中,或者可以直接持壶畅饮。这一件铜器是汉代的作品。青铜器后期很多作品多为酒器或装饰品,而这件作品成功的将两者合二为一。
尽管青铜器早在夏代已经出现,对青铜技术的利用,尤其是制作礼器的工艺在商代达到了青铜制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期间青铜器的形状及纹饰已脱离了对陶器的简单模仿,很多创新都体现了工匠们已深深理解了铜的特性。从细线浅浮雕到宽带深刻,再转换到深浅共现一器,以及铭文的从无到有都体现了铸造技术的提升。促使这种艺术与技术提高的原因是来自人们用青铜器随葬祭祖的要求。在这一时代,有社会地位的富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石器玉器陶器等随葬品,所以青铜礼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代哥窑瓷器
白瓷婴儿枕
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逐渐普及,青铜器到周代已被广泛应用在厨具酒具到以后的乐器及装饰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许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制造年代的顺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发展史。早期的青铜器展品多出自中原的二里头安阳一带,后期的则来自华夏大地的四面八方。东抵鲁苏,西至甘陕,南至两广,北至辽蒙,不同地区礼制习俗的差异,造成了各个地区的铜器风格各异,与中原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化。
秘色青瓷
茶圣陆羽有这样一句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用此诗来形容越窑的秘色青瓷大概最适当不过了。
汝窑
汝窑位于今河南临汝,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汝窑的特色是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并开创了人工的细密开片。开片,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现象,把这种本来属于烧制中出现的缺陷变为有意识的装饰,则是从北宋汝窑开始的。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后人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仿烧汝瓷,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也都有尝试,但从来没有达到宋代汝瓷的水平。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钧窑、哥窑、定窑,分别找到了当初生产的窑址或窑群,还出土了一些碎瓷,而唯独北宋官窑,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生产它的窑址,甚至碎片也没有找到。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有官瓷一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官瓷的珍贵。
天青霞紫的钧窑
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釉色闻名于世。台北故宫去年曾办过钧窑特展,展出了几十件宋元年代的传世钧瓷,瓶盆碗盘炉枕无所不有,每一件都向人展示着钧瓷变幻无穷的釉彩,充分让观者体会到了天青霞紫的钧窑特色。
龙泉窑
龙泉窑在浙江龙泉,是在唐代越窑青瓷传统下发展起来的,在南宋达到青瓷技术的高峰。龙泉窑釉色多为粉青,翠青,而梅子青尤为佳品。
景德镇御窑厂
元代的瓷器一改宋瓷典雅小巧的风格,胎骨厚重且外形硕大,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蒙古统治者和宋代皇室的不同,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了明初。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也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玉天鹅
康熙御制
玉佩
母子戏
玉器
御用金碗
玉白菜
雍正年制
玉白菜和肉
在殷商时代出现的“早期青瓷器”,最早属于郑州二里岗时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在郑州商代中期居住遗址和墓葬中,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葬中也都出土一批“早期青瓷器”.商代晚期的早期青瓷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成山东济南大辛庄,山东益都,江西清江吴城等地都有所发现.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工艺较简陋,器型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而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定距离.
西周时期早期青瓷发现比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溧水,江苏句容等地遗址与墓葬中均有发现;器类、胎釉等方面较之商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如江、浙、赣等省及东南闵、粤、桂、湘、台等省区,中原如预、晋等省都出土了大量早期青瓷器,胎质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在浙江,发现了发现了烧造早期青瓷的龙窑窑场(一说殷周时期湘、赣一带已有发现),也有用圆窑烧造早期青瓷,用陶瓷碎片及扁圆形垫珠,未见更先进的窑具.战国晚期,早期青瓷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秦、两汉又见一些同类的产品,东汉是“早期青瓷”终结期.
东汉时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现期.古代工匠在浙江上虞一带烧成了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此时龙窑有了很大改进与提高,出现了斜底直筒状垫座、束腰喇叭形垫座、三角支钉等专门的窑具.东汉时期是中国瓷器使上的重要阶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浙江越窑青化瓷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江苏宜兴、浙江温州、浙江金华以及川、鄂、湘、赣等地的青瓷烧造,也都各有特色.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首先应用了化妆土.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光亮如漆的黑釉瓷.在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这一阶段除了龙窑的改进,北方出现许多馒头窑烧制瓷器,许多新型窑具出现了,例如高大粗壮的各式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三角形分叉窑具,等等;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并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比较著名的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等.其中自然包括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此时除了龙窑烧制外,出现了由龙窑改进的阶级窑.在青花彩瓷出现之,两宋、辽、金瓷器达到了造型、施釉、纹样装饰等工艺的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继续发展.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二铝的含量进一步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可以相应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元代还烧制成功卵白色的“枢府”釉.在景德镇等地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
明清时代的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御窑厂(官窑)制品更是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彩瓷发展到空前繁盛的时期,明代初年以铜红釉水平较高,明成化年间以斗彩著称,弘治年间出现低温黄釉,正德年间出现孔雀绿釉,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为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上釉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器物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的繁盛.
从以上大略的叙述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瓷器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1、湖田古窑遗址,湖田窑是中国五代、宋、元三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属于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景德镇御窑厂,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位于原御窑厂遗址内,御窑厂是元、明、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是中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属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3、龙珠阁,位于景德镇珠山旧址之上。唐代叫聚珠亭,宋代称中立亭,明代称朝天阁和环翠亭,清代又改称文昌阁,20世纪初重建后称“龙珠阁”。现已成为景德镇的城徽。
瓷器历史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擅声,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的大量瓷器,景德镇瓷器占有重要地位。
陈志岁《景德镇》诗:“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诗朴实地纪载了“瓷都”的历史形迹,且写出了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