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哥窑,宋代哥窑特征
宋代哥窑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瓷器特征开裂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 *** 。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区分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请问北宋有哥窑南宋有哥窑吗?南宋有哥窑。
宋代哥窑双耳瓶怎么辨真伪鉴定宋代钧瓷的要领
1.对照宋代钧瓷器形种类 现在我们在古董市场及某些私人的藏品中看到北宋钧窑的“官钧”产品,有盆托、鼓钉洗之类的,有的制作精良,工艺细致,并且底部还刻有证实其官钧“身份”的数字号码,几乎乱真。北宋朝廷设立官窑生产钧瓷是专供御用的,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20世纪70年代禹州市钧台窑全面发掘时,钧瓷官窑产品一件完整的都末得到,由此可知官钧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间。所以现在我们在市面上接触到的宋官钧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 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而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采用模具“印坯成型”或用“注浆法”灌注成型的。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轮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分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图 3.看其釉色和釉质 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宋代采用柴烧,其火焰纯净,在馒头窑中烧成时间也长,冷却时间相对也长,其釉质、釉色乳浊浑厚而且无串烟痕迹。现代仿钧器用煤烧或用液化气烧成方法,其釉质、釉色与北宋钧窑器物有显著差别,这可以通过瓷片标本进行对照,找出差别和规律。 4.关于纹路 过去在评价宋代钧瓷时有“有蚯蚓走泥纹者尤好”之说。这一特点只有在北宋钧台窑官钧产品中才能看到,民窑的钧瓷产品上没有此种现象,因此它成为宋代钧瓷的典型显著特征之一,甚至成了鉴定宋代钧瓷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我们实际的鉴定操作当中,“蚯蚓走泥纹”并不能作为鉴定宋代钧瓷真伪的惟一标准。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最起码在民国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发达,人们还无法认识到钧瓷釉面上“蚯蚓走泥纹”形成的原因,也就自然仿造不出这种流纹,因此在这一阶段它也就成为鉴定宋代钧瓷真伪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各种检测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宋钧釉面上的“蚯蚓走泥纹”的成因也就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钧瓷釉层表面的“蚯蚓走泥纹”,是钧釉在低温时所产生釉层裂缝和缩釉,经高温烧造后又重新弥合所致。这在现代的钧瓷仿品能轻而易举地做出这种工艺,所以鉴别宋钧不能仅以此作为标志。 北宋官瓷和南宋哥瓷的区别有的,北宋官瓷和南宋哥瓷是有区别的。二者是不同瓷窑烧制的,所以是有区别的。但是都是非常珍贵的,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
区别: 1、是由不同的瓷窑制作而成。官瓷是官窑的产品,哥瓷是哥窑的产品; 2、制作工艺不同,烧制出来的瓷器的特征不同; 3、哥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官瓷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官瓷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稀世珍品,属于北宋末年宫廷官窑烧制的御用瓷器,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历来专供皇家享用。官瓷因制作技艺高,成品率极低,加之其制作工艺曾失传,故传世作品甚少,倍显珍贵。在中国北方汉族陶瓷发展史上相当重要,具有历史研究和艺术欣赏双重价值。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见图)最为有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瓷器分B 试题分析:中国瓷器自唐代即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哥窑位于浙江龙泉,属南方,故为青瓷,选B。白瓷属于北方瓷器系列,排除A;青花瓷出现于元代,时代不符,排除C;珐琅瓷起始于清朝,时间不符,排除D。答案:B点评:制瓷业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瓷器,南北朝时期的到发展。最容易考到的是景德镇的瓷器、元代的青花瓷、明清之际的粉彩和珐琅彩等。此外还要知道,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
北宋哥窑豆绿小碗多少钱?
这个哥窑我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存世量极为少,如果有一件保存完好的哥窑,那就是天价
北宋哥窑瓷器标本特征由于北宋时期的哥窑人们至今没有见到真品,只有在文献记载中看一下古人是如何描述的。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这就是哥窑的真品描述,但是人们现在只能见到传世哥窑。谢谢
宋代(5)特征(2)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主要特征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鉴定方法 首先,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其次,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次,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最后,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民国初年,在龙泉的山沟里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地的古董商在挖土撬坟,然而,他们的目标不是埋藏千年的金银珠宝,而是神秘的古代瓷器——哥窑。
宋代哥窑,神秘莫测“瓷中贵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纵使博物馆中的藏品多如繁星,也不过是浩瀚江河中的一支细流。其中,最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所津津乐道的当属瓷器。在英文中,中国和瓷器都被译做China,瓷器在国际上的文化地位可见一斑。近期,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哥窑和正德弘治瓷器展”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
传说中,哥窑遗址在龙泉,但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是迄今为止唯一未发现窑址的瓷窑。它就像古代神话中的仙子,可远观却触不可及。现存的哥窑作品,大多是清朝宫廷藏品,也称传世哥窑。因其外形制式与古籍中描绘的哥窑特征并不相符,因此更多人怀疑,被史书奉为瑰宝的哥窑瓷器是否真实存在。
金丝铁线,片纹勾勒瓶中盛世
哥窑作品有三大特征,即“紫口铁足”、“金丝铁线”、“攒珠聚球”等。
紫口铁足是说,哥窑作品口部釉质薄,隐隐透出胎体的紫黑色,所以称为“紫口”,而底部一般不施釉质,而呈铁黑色,因而称为“铁足”。
金丝铁线是说,釉质开出的片片纹路,由较粗的黑线和较细的金线交替组成,两种纹路纵横交错,如同初春结冰的湖面不经意间裂开,极富韵律美和自然美。纹路中冰裂纹和鳝血纹是上品,梅花片墨纹其次,细碎纹则属于较为常见的普通纹路了。
而攒珠聚球是因为哥窑作品的釉质较厚,其中隐藏许多密集的小气泡,因此呈现出这种奇妙的效果,这也是辨别哥窑瓷器真伪的一大特征。
传世藏品,见证千年精湛技艺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哥窑青釉弦纹瓶,高20.1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7厘米,瓶口开阔,瓶颈细长,犹如身着旗袍傲然挺立的女子,端庄秀美,曲线玲珑。瓶身上密布着金丝铁线纹路,与四道弦纹错落有致地衔接,使韵色古朴的瓷瓶更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展出作品:宋代哥窑青釉弦纹瓶
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哥窑代表作为胆式瓶,高14.2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5.4厘米,瓶小较口,有如白天鹅般颀长的脖颈,颈下逐渐开阔,直径最长的地方在接近圈足处。此件作品开的是黑色和米色纹片,造型秀美,只有宋代的作品才有如此韵味,仅有极少的数量留存世间,是研究宋代瓷器文化绝无仅有的“标本”。
展出作品:宋代哥窑胆式瓶
哥窑作品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工艺,裂纹本为烧瓷过程中发生的意外,却被能工巧匠窥探出其中的规律并加以运用,为冰冷古朴的瓷器,增添了几分灵气和几分神韵。
历久弥新,古今中外流光溢彩
虽然古籍中对哥窑的记载不多,我们仍然能从这些零星的赞美中探索出宋代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兼容并蓄的特点。
近年来,以“叶氏哥窑”为代表的仿宋哥窑作品,在海内外颇受关注。无论是《2014中法工艺大师巅峰对话》活动中的六件参展作品,还是亮相于杭州G20峰会上的月白釉琮式瓶和粉青釉弦纹穿带瓶,都向世界完美地展现了中国的传统工艺,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对中国瓷器,对宋代哥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如果是古代瓷器是一片瀚海星河,那么哥窑一定是其中最闪亮那颗。12月“故宫博物院哥窑和正德弘治瓷器展”,和小新一起驻足于传世藏品前,品鉴先人的匠心独运,领略根于中国人血脉中的骄傲吧!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其传世的数十件作品可说价值连城,为北京、上海、台湾的博物馆所收藏,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可说是辉煌过一时。然而,其产地在哪里,如今却无人知晓。
在我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上,宋代陶瓷兴盛繁华,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宋代陶瓷,历来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称。其中除定窑外,其他四座均属官窑。所谓“官窑”,即为适应宫廷皇家贵族的特殊需要而进行生产,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其瓷器的造型、釉色、装饰,主要根据朝廷有关专家设计的样式进行生产,在工艺上要求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工匠也是挑选民间最为优秀者。其产品完美典雅,质地优良,制作精细,专供宫廷享用,只准收藏于宫中,严禁流散民间。其工艺技术也对民间绝对保密,甚或其产地也是秘密的,决不允许民间模仿和推广,同时宫廷需要时就兴盛,不需要时就废弃,生产范围很小,延续烧造的时间一般也较短,于是更增添了其皇家器物的高贵神秘性。
哥窑瓷器是宋代官窑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种很有特色的品种,它以器身满布大小开片为主要特征。其作品胎厚釉润,制作规整,造型素雅古朴,庄重不俗,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颇合宋代崇尚典雅的时风。釉色主要有灰青、浅青、米黄等。大小开片,大呈深褐色,小呈米黄色,两种纹片纵横交织,颇有奇趣,被人冠之以“金丝铁钱”和“文武片”等美称。是传供宫禁内苑、帝王之家鉴赏把玩的高级艺术品,深受上层社会的喜爱,于是获得极好的声誉。后世竭力加以仿制,所仿者确也难辨真赝。近世为古陶瓷爱好者所追捧,古董商常常不惜高价收购这种格调高雅的精美瓷器,研究者也对它倍加关注。
哥窑瓷器的真品,主要就靠在皇宫中世代相传而保存下来。宫中历代御用的官窑瓷器,流散民间者极少,如有关考古和墓葬发掘中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即使在外边见到一二,也是由宫中偷偷流传出去的。然而到近世动乱之时,开始有所流失。现今留传于世的哥窑瓷器并不多,按照粗略的估计,大约有数十件,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少部分流落至国外。
然而,宋代哥窑的烧窑遗址诸问题,迄今还尚未完全搞清楚,专家们对于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成为中国陶瓷史上引人注目的悬案。
先从文献记载上进行一些分析。关于哥窑,宋代的有关史籍中只字未提,可见这类官窑在当时对社会上是保密的,一般文人基本不知道。记载最早的恐怕是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刊刻的《至正直记》,其在“窑器不足珍”一节里说:“乙未冬在杭州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就是作者于至正十五年(1355),在杭州买了一件“哥哥窑”烧制的鼎,瓷质虽然很新,但其釉色莹润很像旧货。说明“哥哥窑”于元末仍在烧制瓷器,有的制作精良,“绝类古官窑”。不知此“哥哥窑”是否即宋代“哥窑”。
明初宣德年间,《宣德鼎彝谱》有云:“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这是说明代国家内库收藏有“哥窑”之瓷器。同时,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考证古瓷器时说:“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躁,色亦不好。”此段文字说明哥窑有新旧之分,元来所烧成群成队的批量瓷器称新哥窑,质地不太好。《至正直记》所载亦为元末之器。可见“哥哥窑”延烧年月还相当长,从宋代一直到元末或明初。
百余年后编撰的《浙江通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在处州(今浙江龙泉)县南七十里的琉华山,山下有个叫琉田的地方,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窑烧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日哥窑,弟日生二窑”。书中注明此事得自传闻,不知其兄弟为何时人。到了明代后期嘉靖末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进一步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这样就把章氏兄弟肯定为南宋时人,有关哥窑、龙泉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此后人们对哥窑、弟窑故事的进一步演绎,大都来源于此。那么,这哥窑是否在宋代著名产青瓷的龙泉窑附近呢?
值得注意的是,《格古要论》中,哥窑与龙泉窑是分为两条来描述的,文中没有提到两窑有什么关系,只是说哥窑有新旧之分。刊刻于明嘉靖年间的陆蓉《菽园杂记》,对龙泉窑记录得比较详尽,诸如其地理分布、原料出处、制作工艺、装窑方法,直到烧窑工序,都有相当细致的描绘,是研究龙泉窑的重要参考书,然而它对于“哥窑”却只字未提及。由是,人们对于南宋时章氏兄弟于处州各主一窑的故事,产生了一定的疑问。
1956年至1961年,浙江省文管会对龙泉窑和哥窑诸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大规模的发掘。除大批烧制白胎青瓷的龙泉窑遗址外,人们还发掘了烧制黑胎青瓷的大窑、溪口等五处窑址,这些黑胎青瓷窑烧制的器物,与文献记载“章生一”哥窑主烧的瓷器所具备的特征较相吻合,证明这就是文献所记载的“哥窑”。然而问题是现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传世哥窑瓷器,如三足鼎、鱼耳炉、胆式瓶等一批典型的南宋器物,却在所有窑址中均未发现。而它与上述龙泉“哥窑”的黑胎青瓷有较大区别:传世哥窑瓷器胎厚釉薄,胎色不一,有沉香色、浅白色、杏黄色、深灰色等;龙泉哥窑瓷器却胎薄釉厚,以墨胎为主。前者釉不透明,润泽如酥;后者釉为透明,有玻璃光泽感……不同处很多,不赘列举。
这样,问题又紧随其后来了,到底是哪一种瓷器为正统的哥窑作品?对于龙泉的黑胎青瓷,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黑胎青瓷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说的正统的哥窑产品,它与文献记载的特点相吻合,科研工作者在化验了诸种瓷器的标本后,结论是:“龙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正统的哥窑这种说法是有相当根据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龙泉的黑胎青瓷不是正统哥窑,而是仿官窑的作品,由于哥窑、弟窑故事本身值得怀疑,所以其文献材料也是不可靠的。《格古要论》在谈官窑时提到:“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另外,其器物造型与杭州官窑有不少共有的式样,所以,龙泉的黑胎青瓷是仿官窑的作品。部分科研工作者在化验了黑胎青瓷标本后,也同意其仿官窑的说法。这样,有关文献记载的“哥窑”其实不是真正的哥窑,而只是龙泉窑。
科研工作者在化验了诸种瓷器的标本后认为,“传世宋哥窑不在龙泉烧造之说是可以接受的”。那么这些传世哥窑瓷器的产地在哪里呢?许多人认为它在江西,有人指出传世宋哥窑在好多方面和景德镇的同类作品比较接近,所以很可能是宋以后景德镇所烧制的。有人指出景德镇明代仿官、仿哥成风,这类仿制品流传下来的很多,且许多都仿制得相当成功,可以假乱真,所以传世哥窑作品很可能是景德镇仿烧的伪品。也有人以为,景德镇能够仿制哥窑,说明哥窑不在景德镇。还有人认为在江西的吉安永和窑,也就是宋代的吉州窑,《格古要论》中提到,此地还有一个碎器窑。两窑明代都仿烧过哥窑,也仿制的相当逼真,而碎器窑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在谈到“官窑”时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从后两句分析,似乎哥窑的烧制地点在杭州。高濂此说不知何本?
也有学者指出,这数十件传世哥窑作品,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薄厚,胎色也不一,胎质又有瓷胎和砂胎之分。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从时间上讲,也应有出产早晚之别,如上述所谓旧哥窑、新哥窑。那么其产地也恐并非只有一个地方的瓷窑。总之,情况是相当复杂的,人们的各种猜测也只能是猜测而已。
官哥汝定钧是宋代的五大瓷器名窑,以下是我收集到的这五大名窑的资料,很详细,看过你对这个就会很明白了:
哥窑
哥窑出产的瓷器胎质细腻且性能坚实,一般较重。
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主要以釉色取胜,釉色以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 豆绿,米色为主。
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尤其开创了以纹片为装饰的先河,特点是釉面龟裂有网状开片,或重迭有冰裂纹,或呈细密小开片(俗称“鱼子纹”)。
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沈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铁足紫口”,是指口沿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
没有釉色的地方色彩红如瓦屑,釉色极其厚润纯粹,历经千年仍然莹润如新。
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达1000万元以上。
然而哥窑是否存在仍待更多证据.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
清朝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弟叫章生二,弟窑则又称龙泉窑。
这似乎是名副其实的。
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
但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为解此疑问,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
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
后世因章生一之哥窑声名大噪而以之命名为南宋修内司官窑所出的这批名瓷,应有穿凿附会的成分。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
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个别哥窑名瓷破损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圆洗底部的破损残片,宋哥窑瓷之名贵由此即可见一斑。
汝窑
汝窑是中国瓷器中富于魅力和神秘感的一种,价值不可估量。
汝窑胎洁釉润,纹片缜密,裹足支烧,制作精细,它以纯正的天青釉色、密布的人工开片和绝妙的支烧工艺,备受人们的赞誉。
近年来考古发掘找到了汝官瓷器的烧造区,从而揭示了御用法瓷晚于民用青瓷。
与以往历次发掘主要出土民用青瓷不同,新近发掘出土的瓷片绝大多数为御用汝瓷,而且发现御用汝瓷迭压在民用青瓷之上。
在御用汝瓷堆积层中曾出土“元丰通宝”铜钱一枚,也证明御用汝瓷的上限不会早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其烧造年代可以确定在北宋晚期。
汝窑是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因烧造时间较短,故传世瓷器不多。
南宋周军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在宋朝已经是难得佳品,不用说后代了。
全世界现存汝窑传世品仅70余件,主要收藏在中国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等地。
近年来发掘中有瓷片堆积层厚达0.2米,出土器物种类齐全,远较传世品丰富。
除了瓶、樽、洗、炉、壶等陈设用瓷外,还有不少是碗、盘、盆、碟、注子、盏托和套盒等生活用具。
有的器表还饰有刻画花,并发现龙体、鸟首等装饰,这在以釉色取胜的汝窑传世品中实属罕见。
官窑
北宋官窑款式多达数种,因专烧宫廷用瓷,产量很少,故传品也极少。
1986年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官汝窑的遗址,次年又进行局部发掘,从而揭开了官汝窑的神秘面纱。
原来宝丰县宋时属汝州。
应该说,汝州地区的窑瓷包括临汝县和宝丰县等都可统称为“汝窑”。
汝窑系接受宫廷下达的任务而烧造,故产品十分精美,可统称为“官汝窑”。
官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年代很短,约在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公元1100年至1125年)的20多年间。
汝窑器极为珍贵,仅见铭文,一为“奉华”,凡带“奉华”字铭的宫廷用瓷都是当时“奉华堂”的专用品。
还有一种铭文刻一“蔡”字,是用黑釉写的。
“蔡”字铭文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可能是当时的太师蔡京。
再一种铭文是用金色写成的诗词:“雅怀素,态向间中天,与风流标格……”。
由此可见,汝窑和修内司窑专烧宫廷用瓷,可统称为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除上述款识外,还有“官”字款,亦有三种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这两种都是楷书款,还有一种凸官“官”篆字款。
总之,北宋官窑是专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宫廷用瓷器物的款识,有“修内司窑”、“官窑内造”、“奉华”、“蔡”、“官”等字款,都可统称为北宋官窑瓷字款。
官窑的特点是:
造型讲究,瓷器的品种和造型有宫廷的陈设瓷和日用瓷,如弦纹三足炉、贯耳瓶、葫芦瓶、玉壶春瓶以及花式的洗、盘、碗、碟等。
官窑器造型素雅端正,仿似古玉器;日用品非常讲究,制作精巧,气度不凡。
胎泥精细,胎质细润,由于泥中含有一种铁质成分,使胎色有多种,釉色有浅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黄色等,釉面因传世已久,不很光亮,一般都有细密开片,无纹片极少见。
宫廷官窑器十分讲究,官窑釉以玛瑙屑作为原料,民间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昂贵的原料。
官窑器以美丽的釉色、精湛的制瓷工艺和特殊的支烧方法而称誉于世。
通体满釉官窑中的汝窑烧和吉祥主法有两种,一种是支钉烧造;一种以垫圈、垫饼垫烧。
采用支钉烧造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
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汴京官窑: 北宋后期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由官府直接经营的瓷窑,故名。
官窑专为宫廷服务,有南北之分。
宋代顾文荐《负喧杂录》有 "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记载,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
此窑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瓷器,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质晶莹润泽,有纹片,有紫口铁口特征,底有文钉烧痕。
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定窑
定窑是古代神州五大瓷器制造名窑“其旧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宋代隶属于定州),从通天河往西,唐、五代、宋、金,元的瓷窑逐渐延伸。
公元607年到1279年的600年时间,奠定了定窑的历史地位。
北宋时期,定窑艺术达到了最高峰。
当年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名誉天下,而第一者为定窑。
定窑的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景德镇深受其影响。
其中运往境外的宋瓷,在境外广为流传,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宋代定瓷,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都以拥有定器为荣,由此奠定了定窑的地位,位于古代五大名窑之首。
据史书记载,当年在通天河西侧“官窑三千六,民窑不计数”。
定窑以白瓷驰名,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称。
定窑的代表作品是至今流传世上的“宋代孩儿枕”,“宋代孩儿枕”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孩儿枕长40厘米,宽14厘米,高18.3厘米,作卧状,以孩儿背面作枕面。
孩儿双目炯炯有神,头部两侧有两绺孩儿发,身穿丝织长袍,团花依稀可辨,下承以长圆形状榻,榻边饰以浮雕纹饰。
定窑原旧址经考证位于曲阳县西部山区。
当定窑随着战火逐渐消失,人们也几乎将它遗忘。
近七百年过去了,定窑留下来的文物越来越少。
多年来,定窑流失了大量文物。
几十年前,旧址上随手可捡到有各种花纹、文字的大块磁盘,现在则很难见到了, 旧址上仅存的有13处“小山”一样的小块磁盘。
钧窑
钧窑瓷器釉具五色,窑变奇特,彩色缤纷,以其独特的艺术健力为世人所青睐,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并对后世 ... 全代说——认为钧窑是“在北方金人统治下以及元代一百余年间的产物”。
所持依据是窑以地名,“钧州之名,是始于金统治时期。
在河南省过去的钧州,现在的禹县。
钧窑瓷器色彩之多不可枚举,最著名有天青、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天蓝、胭脂红、朱砂红等。
有的上面还有杂以红色、紫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其变化,可以说复杂微妙,难以形容。
我国过去有人曾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形容它的美丽。
胎骨灰白,釉细而润有泪痕。
钧窑瓷器的另一特点是在瓷器上时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细线,其形状好象一条“蜓蚓走泥纹”,这一点往往成为后人鉴定钧窑瓷真伪的一个标准。
烧造时,是悬烧法(支钉烧)底足有刻数字者,单数为好,一般只是在精致的尊、盆及盆托等器物底部划阴文数码,从一到十不等。
过去对于这类钧瓷曾有种种推测。
例如: 在清无名氏的《南窑笔记》一书内曾提到钧窑器“......有一二数目字样于足之间,盖配合→副之记号也”。
有人认为器底单数是红紫色器物的标志,双数则是青兰色器物的标志。
有人认为器底的数字是为了区别真品类的。
最近钧台窑的发掘,才基本上解决了这一多年的疑案。
根据出土器物的排比分析,得出一条规律:即数目字越大器物的口径越小,或器身越低。
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要想鉴定,必须得了解各窑的特点,王掌柜简单总结了几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汝窑
汝窑 宋汝窑天青釉盘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颜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