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花瓶有哪些造型?如“美人瓶”,还有哪些最好有图片直观介绍。
玉壶春瓶
这是我的瓶子,前一段在臻瓷坊入手的,老师纯手工作品。
玉壶春瓶 是一种小口、大腹、造型修长的容器,最初用于盛放酒水等。从宋代起,瓷瓶更多地成为一种陈设器,大都做工精细,用科名贵。
蒜头瓶
这也是我本人的瓶子,也是臻瓷坊老师纯手工绘制的,这个瓶子也是我的最爱。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注释: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玉壶赏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
柳叶瓶 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梅瓶
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花口瓶 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天球瓶
我之前也有一个,送人了,也是臻瓷坊老师纯手工绘制的,当时特别喜欢,奈何长辈要要,只能割爱了。
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
胆式瓶 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宝月瓶 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象耳瓶 广口外撇,短颈,身如赏瓶,瓶颈带有象头形状做成的瓶子耳朵而得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粉彩。
摇铃尊 清康熙年间的流行器式。其特点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弧形或筒式腹,浅圈足,平底,形似带把的摇铃而得名,以青花釉里红制品为多。由于此类器型罕见,存世量稀少,历来身价不菲,备受关注
1.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 1.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陶方法可能是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变得坚硬,这样陶器就烧成了[1]。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存是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广西桂林甑皮皮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龙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3]。1.2夏至两晋时期商朝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因此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河南郑州的十四座陶器)[3]。殷商时代用千度高温烧制的白陶,手工精细。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上釉陶器,从无釉陶器到敷釉陶器,在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周代陶器的重要发展,是陶器应用到了建筑方面,如版瓦、简瓦、瓦当、瓦钉、阑干砖等。有关遗址分布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到战国时期,陶瓷的造型变得十分优美和活泼,线条也变得更圆润和流畅,显示了当时人的思想解放。这与当时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的社会大环境有是一致的。陶窑的结构和规模较以前扩大,制品的数量增加。有了北方的暗纹陶、铝釉陶,南方的印纹陶、原始青瓷。此外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2]。两汉时期,釉陶大量替代铜质日用品,从而又使陶器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对加工技巧的掌握,随之出现了图案及造型生动活泼的陶器装饰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其面貌、衣袍、甲骨、发髻等无不精雕细刻。可以看出汉代的釉陶已发展到很高阶段,这是由陶向瓷过渡的桥梁。西晋时期,国家的稳定,越窑的青瓷的烧造又有了提高。窑场有了成倍增加。从胎色上,比三国时略深,造型更为丰富,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制。东晋的越瓷走向低落。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的政治形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下降趋势都非常明显,只有南朝一些小规模的窑场和北朝青瓷窑场(山东) [4]。五代陶瓷成就这主要的是越窑“秘色瓷”,以青瓷为主,做为宫延贡品,极尽装饰之能事,有较高的艺术水平[5]。1.3隋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文化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陶瓷发展到隋唐,也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隋代政权统一,使陶瓷业游乐较大发展,最重要的是出现了白瓷。隋代烧制白釉瓷器技术的提高,为唐代著名的邢窑、定窑白瓷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南青北白”制瓷格局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唐代白瓷中的精品以白瓷龙柄双莲瓶和龙柄鸡首壶[1]为代表。除了瓶、壶、碗、碟等日常使用的器皿,白瓷广泛使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唐代个制陶中心地区,经长期发展,形成明显的地区特征和固定的窑名,如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以刑窑为代表的白瓷。彩瓷是唐代出现的新品种,它为后来的彩釉和彩绘开辟了新天地。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因经常使用黄、绿、褐三种色彩得名,一般作为陪葬品,分为器皿、人物、动物,是我国古代陶器工艺的精品。1.4宋、元时期的陶瓷文化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6]。定窑,也称粉定,以烧白瓷而著称,碗、盘制品彩覆烧工艺,口沿上不施釉,俗称“芒口”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官窑的瓷器釉色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哥窑,又称章窑。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祢足珍贵。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7] 。宋瓷在工艺上取得较高成就,形成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方法多种多样。官私名窑名瓷都风格各异,有的清秀、有的浑厚、有的典雅、有的绚丽、有的淳朴、有的民间色彩浓厚、百花争艳,个现独特的风格之美。元代由于战乱,打击了制瓷业,但制瓷业工艺仍有新创新,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技法。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8]。1.5 明、清时期的陶瓷文化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以降则白瓷为大宗,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物质条件。这时全国制瓷业一景德镇为中心,最盛时有官窑50,民窑900,“工匠来四方,器成走天下”,“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是对当时盛况的写照。明代,瓷器造型极为丰富,以青花瓷为主。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前期敦厚凝重,中期轻巧俊秀,以碗、盘、瓶、高足把杯、僧帽壶为主。明代后期,青花文具、宗教用瓷中的花觚、烛台、香炉大量生产,满足了人们在文化生活、宗教习俗活动的需要。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五彩”含多种彩色之意[9]。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现存万历白釉餮饕纹瓶,色泽白中闪青,釉质凝厚而滋润,是仿西周青铜器餮饕纹的典型作品[1]。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人了一个繁荣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造瓷技术有更大进步,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工艺有创新,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蓝彩及金彩也出现在五彩瓷器画面上,并创造了粉彩、珐琅彩、紫砂、织金、黑瓷、石湾塑等一些新的装饰品种,色彩淡雅是它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的瓷器装饰,使中国陶瓷走向了辉煌[10]。后期的瓷器烧造,主要是同治,光绪和宣统窑。比起前中期,所烧作品都缺乏了艺术性和观赏性有的。仅仅能维持低档商品瓷的烧造质量[11]。
一、高端大气话官窑
官窑,顾名思义,就是朝廷开设的窑场,是由历代官府营建的,制造瓷器的地方。官窑的瓷器产品,原则上来说仅供宫廷和官府使用。设立官窑,最早是从唐代开始的,最初的时候有两种含义:一是贡品,二是官厂。贡品瓷器自然是从各级官窑中经过严格把关挑选出来的,专门供给皇家使用的精品中的精品,而官厂则是专门供给皇家的窑场的统称。
其实在唐宋之前,瓷器最多只有粗瓷和细瓷之分,却无官民之别,但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阶级分化日趋严重,官窑也渐渐从众多窑场中独立出来,成为仅供皇家和朝廷的独立制瓷机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官窑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到清朝时,官窑的主要产品分成三类:
1、皇家瓷器
这类瓷器有着专门的样式、图案和颜色,产品的器型和规格也有专门的规范,其他品种的瓷器绝对不可以僭越。比如:雍正时期的“正黄瓷”和“五爪金龙”图案,就是皇家专用的色彩与形状。
2、王府瓷器
这类瓷器的形制也是依照惯例专门烧制的,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虽说不能使用皇帝的专属图案和色彩,但是王府瓷器的精美奢华程度,却并不在皇家瓷器之下。
3、一品宫瓷
这类瓷器大多供帝王赏赐群臣之用,因此这类瓷器上面的素材,大多采用官服补子上的元素,比如孔雀、猛虎、仙鹤等,都是这类瓷器上很常见的图案。
由于官窑特定的用途,决定了对官窑瓷器的质量要求非常之高,流传于世的古代瓷器精品中,也以官窑出产居多。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八大官窑有: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和磁州窑,其中又以汝、官、哥、钧、定五窑所产瓷器更为名贵。
二、多姿多彩说民窑
讲过了官窑,咱们再来看看民窑。民窑是相对于官窑而言的,生产的瓷器,主要用来满足民间百姓对瓷器的需求。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大多数瓷窑都是民窑,产出最多的也是民窑,尤其是在明清两朝,民窑最为兴盛。
由于面对的是广大民众,相较官窑来说,民窑在制作中选材更加广泛,所受的限制较少,除了少数被严格限制的颜色和花纹外,几乎百无禁忌,这给了民窑瓷器的设计者和制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作品比起官窑更能反映普通百姓的审美标准。
正如官与民是两个不同的阶层一样,官窑瓷器与民窑瓷器分别承载了不同的历史价值和审美眼光。一般来说,官窑瓷器花纹典雅大气,颜色雍容端庄,制作上不计成本,在极度的精致和规整之中,折射出皇家的尊贵。
比较有名的民窑有磁州窑、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等等。民窑瓷器无论花纹、颜色,还是形态、制式都讲求不拘一格,虽然少了官窑的雍容大气,但却质朴自然,明快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雨过天晴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我们中国人自古用瓷、赏瓷、爱瓷,从瓷器中感受生活的趣味和艺术的美感,瓷器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美而重要的组成部分。瓷器的发展也突显出中国人的匠人精神,每当我们今天赏玩那些精美的瓷器,赞叹那些传承了千年的瓷中瑰宝时,也不得不为我们祖先精湛绝伦的技艺所深深折服。
一观型
瓷之型代表和展现着历史、人文、政治、经济乃至形制和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脉络。
是一个时段政治经济发展演绎过程最直接的体现。
由于是最贴切、最真实的人文浓缩,因而,我们研究认识瓷之型的演绎过程也便于了解社会的进程与发展。
如果我们对某一类的器物,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有一番系统的了解,如瓷壶类,那么我们从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断代,然后依据同时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艺、人文历史等进行全方位的核实论证,就完全有可能准确的断其年代。
假如说年代确立不了,那就容易张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无法下爪。
由此可说,鉴定瓷器,观型断代是坚定的第一要素。
二 看纹
这里所说的纹主体放在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
老一辈的专家曾说,明白了形与纹就等于明白了器物的80%。
这一论点在无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确的。器物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工艺水准。
纹饰的范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皇家官类,二是民俗民风。
由于纹饰表现风格、特征极其鲜明,为我们识别与断代提供了很多便利。
例如我们将唐宋元明清的某一种门类的工艺器,做一番比对,我们从他们的变化演绎过程,便可读懂相关的文化与历史,并且能相应的了解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而这些全然的了解与掌握,反过来等于为我们认识它们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
比如:没有人会把定窑划、印花与耀州地刻花混为一谈;
也没有人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这就是纹饰魅力与特征所在。
三 看釉
通常人们将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
在一般人的眼中,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
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就在陶器上挂釉。
早期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为石灰碱釉。
唐时釉中入玉粉,后来在加玉粉的基础上,又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
于是自从上釉以来到民国,如果能将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便会感到他们的手感是不一样的。
其中有的坚如钢,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种);
有的非常润,像宋代民汝器;
有的玉质感强;有的犹如石蜡;
有的从釉至胎都一种感觉,有的釉硬胎绵是另一种感觉。
这都源于配料和烧制工艺。
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断个八九不离十。
在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陶器上,有浅刻的龙纹。
商代前期与中期灰陶器及白陶器上,流行夔纹。夔为一脚的龙,习称夔龙纹。
西周印纹硬陶上,尚有夔龙纹。战国及汉代彩绘陶上出现龙凤纹和蟠虺亦是龙的一种。
南朝晚期至唐代,龙多作堆贴、捏塑在器物上。而作为一种纹饰或图案在瓷器上出现大抵是在五代时期。
唐宋以来,龙纹在瓷器上朝艺术化方向发展。
到了元代,龙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明清,龙纹在瓷器上达到了全盛期。
可以看出,龙纹有一个从简朴到繁丽,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具体来讲,宋代以前陶瓷上的龙纹尚无规范,多作兽状,躯体粗壮、兽形腿、三趾鹰爪,龙首有角无须。宋代龙纹形体已有定式,直至元、明、清代,均身作蛇形,身至尾渐细,四肢有羽毛,趾有三、四、五不等,龙首有角、发、须。
宋元以前以三、四趾龙纹居多,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所绘皆五趾龙纹。
龙纹的体态,宋、元、明、清也有不同的文化:宋代龙纹头小脚大身躯壮,发后冲,有须,三趾,有威武感;元代龙纹头小,颈细,肢瘦而有力,龙首无发或疏发,须发前后冲,舌长,身绘鱼鳞片或斜格纹;
明代永乐以后,龙体变粗,张嘴伸舌,上颚高突,五趾为鹰爪,俗称风车爪;成化至正德时期,龙纹多闭嘴,方首,毛发上竖,龙睛圆睁平视;嘉靖至万历时期,龙身又趋细长,毛发增多,龙首上颚伸出,面端鼻尖绘成如意状,似猪嘴,俗称猪嘴龙;崇祯时期始见正面龙,俗称老头龙。
清初龙纹尚存明代遗风。至康熙时期,龙嘴变短,眼睛变小,身躯变肥,头发像狮子,龙须细长而卷曲,神态凶猛。雍正时期仿明代龙纹,但头部特征同清代;乾隆时期龙身粗,毛发多,嘴部特征仿明代,整体有苍老感;嘉庆、道光以后,龙的身躯更为臃肿,龙纹的绘制呆滞,线条简化,龙的下噪声低垂,毫无威严之感。
龙纹形态也富于变化:元代始有翼龙,明清时期还流行蟠龙、行龙、立龙、侧面龙、正面龙、披发龙、海水龙、戏珠龙、云龙等形神各异的龙纹,陶瓷饰品将龙纹发挥到了极至。
永乐、宣德时较典型器物有小巧玲珑的压手杯、壶、小壶等,另有带域外风格的双耳扁瓶、双耳折方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总体倾向是小型器占多数,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罐是最典型器物。
正德时胎骨、造型比成化时厚重,除常见盘、碗外、较大型的洗、尊、花插等也多见。嘉靖执壶变化较大,颈部加长,肩部与底部收敛,圈足高而微外撇,壶腹部成扁形。嘉靖、万历时突出成就是大型花瓶、大龙缸的烧造。同时,各朝方形器等进一步发展,如方斗碗,方形多角罐,方盒、多层盒等。明代中后期,瓷器制品种类越来越多,如豆、屏风、围棋、笔架、水滴纸、镇纸等。
明嘉靖、万历时瓷塑最多,主要是仙佛的塑像。明代外销瓷中的“军持”,也从元代的造型演变为器身矮胖和乳头状的流。
(2)清瓷器主要器型:清代瓷在类别和品种上都比明代有所增加,主要可分为三类。属饮食类,盛器的日常用具--盘、碗、杯、碟、盅、壶、瓶、罐、洗、缸、插屏、枕、烛台等。属陈设玩赏类--花瓶、花尊、花觚、桥瓶、插屏、花盆、花托、鼻烟壶和瓜果,动物像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和瓷雕、瓷塑等。属于文具娱乐用具类--砚、水盂、印泥盒、笔筒、笔架、墨床、棋具、蟋蟀罐等。另外,还有各种仿古礼器,祭祀用具以及宗教所用各式法器。
清代瓷器造型,日用器皿大都沿用历代传统的式样,但官窑仿古盛行,有仿商、周朝青铜器式样,有仿宋、明瓷器造型的。如仿明永乐、宣德的青花鸡心碗、天球瓶、脱胎杯等,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民窑器有部分仿古瓷,但大多式样具有清代独特的风格。康熙朝瓶形制多变,有口小腹大的瓶,有口腹大小粗近的尊,口大腹小的称花釉或花插(特别小的花觚称为渣斗)。康熙朝时,具有特色的品种有棒槌瓶、油锤瓶、方瓶、凤尾尊,大多是民窑器。官窑器的名品有观音尊、柳叶瓶、象腿尊、太白尊、马蹄尊、苹果尊、笠式碗等。
康熙、雍正两朝都有仿明宣德和成化两朝器,但康熙仿成化多于宣德,雍正则仿宣德为主。雍正青花中,仿宣德大盘、鸡心碗、抱月瓶、玉壶春瓶、柏瓶多见,斗彩则以仿成化斗彩的天字罐、马蹄杯、鸡缸杯等为多。康熙时期出现的橄榄瓶、象腿瓶在雍正时流行。同时开始于雍正,流行于乾隆的牛头尊也出现(因器身满绘百鹿,又称百鹿尊等)。雍正瓷独特的风格是:很多器物的造型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例如,海棠花式、莲蓬式、石榴式、柳条式等。
乾隆时瓷器造型更繁多。天球瓶、葫芦瓶、牛头尊等极普遍。瓷制的各种文房用具,如粉彩笔筒、笔杆、镇纸、印泥盒、浆糊盒等,式样新异,精工细作。青花、粉彩的瓷制鼻烟壶和龙头带钩,香熏等服御,陈设器制作精巧。瓶类种类繁多,有双联、三联、四联直至九联瓶。另有壁瓶、轿瓶、转心瓶等。乾隆佛教八宝由平面图案变成了立体粉彩瓷器。乾隆多各种瓷塑,有各种人像瓷塑和佛教的达摩、观音等塑像,另有动物瓷塑多种(青蛙、鹦鹉、叭狗等)。乾隆瓷讲究雕镂和附加堆饰,如瓶类附螭耳、象耳、鹿耳、羊耳等。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的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在我国,众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出现当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制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剥离。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而且面广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比如越窑,又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其基本分部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
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
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
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窑,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
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东、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时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迹象。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大差异。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全,中原地区大批员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是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陶瓷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钟爱之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用品都是陶瓷,而且现在陶瓷的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所制作出来的陶瓷越来越精美。陶瓷已经不再是供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用,其已经渐渐的成为一种工艺品。现在市面上的工艺陶瓷越来越精致,很多人都会把其购置回家,摆放在家里充当一种装饰用品。工艺陶瓷不仅会给家里增添一丝文艺的气息,而且还可以成为整个家庭或者是建筑物装修的亮点。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工艺陶瓷制作的作坊,这些作坊可以为普通大众开放,让普通大众也可以尝试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陶瓷品。工艺陶瓷琳琅满目、造型和花样都很繁多,一个小小的工艺陶瓷成品都是经过很多道复杂的工序而成的。许多人都对工艺陶瓷制作的流程感到很陌生,就让小编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工艺陶瓷制作的流程吧!
工艺陶瓷制作前期准备工作
要想制作出一件成功的工艺陶瓷品,首先需要的是选择好制作工艺陶瓷的瓷石和瓷土。根据你所要制作的工艺陶瓷的大小以及造型等大概估计所需要的瓷石或者是瓷土的多少,尽量做到少浪费。
再选择好适量的瓷石和瓷土之后,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专门的工具,对瓷石和瓷土进行捣碎并且磨细,然后你需要找到一个容量合适的淘洗池,把你捣碎磨细的瓷石和瓷土到入该淘洗池内进行淘洗,沉淀最喜的瓷料,这就是制作工艺陶瓷的原料。
工艺陶瓷制作流程
在把瓷料淘洗出来、将其制作成坯泥之后,你就可以正式的开始制作工艺陶瓷了。现在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制作出来的坯泥用泥条盘快轮旋制成你所想要构造的工艺陶瓷的造型。如果你所制作的是比较大型的工艺陶瓷,你需要把其分成两部分,分别进行拉坯的工作,然后再使用相应的泥把其连接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再拉坯的工作完结之后,你就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审美需要对其进行装饰绘画了,你可以选择你所喜欢的装饰方法,可以是刻、也可以是印、也可以是绘画等等。一般来说绘文是在期还未完全干的状态下进行的,绘画则是在其完全干的状态下进行的。
装饰绘画完成之后,就是对其进行上釉这一操作,上釉完成之后,就是对其进行入窑烧制这最后一步。烧制完成,则你所制作的工艺陶瓷就完成了。
通过本文的介绍,你了解了工艺陶瓷制作的基本流程了吗?
大约在北齐,古人才烧出相对意义的白瓷。唐代邢窑白瓷撑起了半壁江山;五代到北宋白瓷以邢窑、定窑为代表;凭借景德镇洁白如雪的高岭土,元代的枢府釉、明永乐的甜白釉,均领一时之风骚。17、18世纪,福建德化白瓷异军突起,大量出口欧洲各国,“中国白”之名对西方产生过巨大影响。
黑釉
黑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东晋的德清黑釉率先举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烧造已不再有技术障碍。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在大环境影响下,辽金元的渔猎文化中也见黑釉。康熙一朝,景德镇烧造出著名的黑釉——乌金釉。以质量论,乌金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青釉
宽泛地说,商代已出现原始青瓷。唐代越窑青瓷被茶圣陆羽誉为如冰似玉,并最终成就了传奇的秘色瓷。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都属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龙泉青瓷堪宋代民窑青瓷之代表。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浅,可分为豆青、东青、粉青。单用一种色彩作为表现手段,青瓷在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无疑是魁首。
酱釉
严格意义的酱釉在宋以前未见实物,仅见褐釉。宋代酱釉迅速崛起,定窑中有名为“紫定”的品种;耀州窑亦大量生产酱釉,与定州酱釉在颜色上近似,但略显清亮。明代酱釉少见。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烧造酱釉,因使用紫金土,得名为“紫金釉”。至此,酱釉获得了其历史上最高的地位。
黄釉
汉代的铅黄釉首开黄釉装饰之先河。隋唐黄釉分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以寿州窑黄釉为代表。辽代尚可见黄釉,而宋金元时期少见。按传统说法,明代黄釉以弘治"娇黄"首推第一。明清各朝将官窑黄釉的标准烧造延续下来,成为皇家规范。内外普施黄釉的瓷器被尊称为"黄器",又称"殿器"。
红釉
唐代长沙窑的铜红釉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红釉;宋代钧窑之玫瑰紫色在当时可算最红的颜色;而真正意义的纯正红色诞生在元代。明代红釉首推永乐的“鲜红”和宣德的“牛血红”。清代红釉除大名鼎鼎的“郎窑红”外,还包括祭(霁)红、豇豆红、珊瑚红、胭脂红、盖雪红、窑变红等等。
绿釉
两汉及唐、辽重视厚葬,绿釉大部分充当了冥器角色。宋金绿釉首推定窑,称为“绿定”。元明时期对绿釉态度淡漠,直至清代康熙中期,郎廷极创烧著名的“郎窑绿”。清代绿釉包括瓜皮绿、湖水绿、苹果绿、葱心绿、松石绿等等。此外,孔雀绿釉属于一种特殊的绿釉,又称“孔雀蓝”,色彩独特。
蓝釉
唐代早期的三彩上首次出现了蓝色,入宋后则只有钧窑的天蓝釉可以贴近。元代景德镇重新以钴为呈色剂,烧造出纯正的蓝色。明代蓝釉以宣德朝的“宝石蓝”、“雪花蓝”最为著名。康熙时期的霁蓝、天蓝、月白,其釉色依次减淡。康熙朝复烧“雪花蓝”,雍正朝创新“青金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釉
唐代邢窑之“盈”字白瓷与越窑之“秘色”青瓷,是官釉瓷器的开端。北宋汝窑与官窑出现的灰蓝色调,标志着宋代官方陶瓷美学形成,这一标准延续至南宋之官釉及宋末元初之哥釉。明清时期,景德镇以青花、彩瓷占据了官制瓷器的领地,宋以来形成的官釉理念就此基本终止,仅烧造少量仿制品,供宫廷怀旧。
色斑
唐以前,陶瓷不见标准意义的色斑作品,仅见点彩。入唐后色斑作品大增,统称为“花瓷”。宋金磁州窑在黑釉之上以大片色斑装饰,称为“铁锈斑”;钧窑的民窑系统亦出现大量色斑作品。元代龙泉窑发明以褐斑装饰青瓷,日本称为“飞青”。清代康熙时期的“虎皮三彩”、乾隆时期的“桃花洞”,均为创新品种。
仿生
唐代绞胎、绞釉陶瓷的诞生,使人工之器向着相反的自然美学追求迈出了一步。宋代之兔毫、油滴、玳瑁、鹧鸪斑,以其高度审美层次,为仿生瓷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清代乾隆时期是仿生瓷的高峰,出现了仿木、仿玉、仿竹,仿石,仿古铜,仿剔红,仿金银等等。乾隆朝的仿生瓷已由仿釉至仿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