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扇挂屏镶嵌瓷画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清初出现挂屏(包括瓷挂屏),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成为纯装饰性的品类。它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如四扇一组称四扇屏,八扇一组称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一中堂,两边各挂一扇对联的。这种陈设形式,雍、乾两朝更是风行一时,在宫廷中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内,几乎处处可见。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主要用于遮蔽和作临时隔断,大多是接地而设。好奇者出于欣赏目的,做炕屏(设在寝室后墙,充当炕围子)、桌屏(陈设在条案和书桌上的小型插屏)等,形制虽小,却不失屏风的形式。挂屏和小插屏所不同的是,它己脱离实用家具的范畴,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陈设品。
镶嵌画
以大小不同的彩石、玻璃料器、金属等硬质片料拼
嵌而成的图画。一般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墙面、天花板或
地面。
镶嵌画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公元前4000余年的美索
不达米亚,苏美尔人是这种艺术的始祖。镶嵌画以其色
彩的真实性和永久性,制作的多样性以及题材的广泛性
而得以在世界上绵延流传。公元1~4世纪,镶嵌画得到
很大的发展,色彩技巧日臻完善,当时罗马人对它十分
推崇。在美术史上,罗马以及中世纪东罗马时期的镶嵌
画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名列前茅。如意大利庞培城
出土的《伊苏之战》、拜占庭时期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
亚教堂中的佐伊皇帝像等许多镶嵌画,都是这个时期的
艺术珍品,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随着罗马人的
足迹,镶嵌画传入其他地方,各国艺术家都以各自的民
族风格,发展了这一艺术。镶嵌画在现代世界艺术中日
益占有重要地位。墨西哥、苏联和民主德国等国家的镶
嵌画以其规模的宏大和新颖的技艺而著称,由平面镶嵌
发展到在高低浮雕上再加镶嵌,丰富了镶嵌艺术的表现
形式。
中国的镶嵌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这
些镶嵌艺术大多出现在工艺品上,如殷商时代的铜器曾
有错金和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出现。镶嵌画虽较少,仍
可以从帝王御花园的甬道和民间的建筑中发现用卵石镶
嵌地面和墙面的镶嵌装饰画面。当代中国艺术家也开始
重视运用这种艺术形式,在一些重要建筑物的室内外创
作了一些镶嵌画。
镶嵌画材料来源十分丰富,有天然彩石、卵石、贝
壳、螺钿、宝石、玉石和人造的玻璃料器、陶瓷、有机
玻璃、金属和木料等。镶嵌方法有直接镶嵌法、预制法、
反贴反上法、正贴正上法。除平面镶嵌外,也可以在浮
雕上进行镶嵌,后者更能增强壁画的力度。片料的拼嵌
既可以采取装饰性的有规律的排列,也可以采取无规律
的自由排列。镶嵌细工在运用色彩能力上要求很高,因
为每个色域都是由无数色彩点子成分构成,每一块片料
代表一定的色调,为此,镶嵌时每一种色彩成分都要经
过斟酌和选择。高明的镶嵌细工艺术家能用补色创造出
许多不同的效果。
镶嵌画具有其他壁画所没有的坚固、耐潮湿、耐晒
而不变色的优点,硬质片料的质感与量感以及镶嵌工艺
产生的形、色、光的效果,使镶嵌画在色、质、量感方
面显得粗犷浑厚,色彩斑斓。
雨果的故居位于巴黎孚日广场6号,在1832年至1848年期间,他在这里生活、写作,留下了大量有关《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作品的手稿、插图,还留下了一间他为红颜知己朱丽叶·德鲁埃(Juliette Drouet,名和姓的开头字母为J和D)布置的中国诗屋。
雨果故居▲图片 | 海霞
欧洲名人、贵族的“中国情结”
雨果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不曾踏入中国,却熟知中国历史与中国艺术,并对中国的艺术品十分痴迷,而他为朱丽叶打造的古香古色的中国诗屋,便是他中国情结的体现。
据雨果《根西岛记事本六册》记载,他为装扮诗屋,曾先后四十八次购买中国艺术品,约花费三千多法郎。
诗屋客厅▲图片 | 海霞
雨果打造的爱情诗屋,比许多中国人的家庭更具中国风格。中式赭色调、中式家具、中式瓷器、中式宫灯、中式床具,以及一大面墙的青花瓷器。每一样都让来到这个房间的人目瞪口呆,赞叹连连。朱丽叶在给雨果的信中说:“我要谢谢你,我亲爱的丈夫,你为我布置如此美妙的房间,不仅使每个参观者都喜欢,而且将成为一座神殿那样值得尊重,你的创意跨越了艺术,给每处以特别的感情……这就是说,我必须再次回首,为这浓郁的中国风格、抒情诗一般的屋宇,表达我所有的崇敬。”
这间雨果打造的中国诗屋里,有无数文人艺术家穿梭往来,拉玛丁、大仲马、梅里美、福楼拜、乔治桑、巴尔扎克、柏辽兹等,可以说,这里是“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文学的客厅”。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雨果对中国的情结很深,深到一间爱情诗屋都放不下。他是一个真正从内心热爱着中国文化与华夏文明的人。在他得知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大肆抢掠中国珍宝后,雨果悲愤地站出来痛斥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并指责自己的国家与英国都是强盗,是野蛮人,要求侵略者立即归还文物,并写有书信一封。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部分译文: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手稿▲
欧洲名人、贵族眼中的“青花瓷”
雨果的爱情诗屋内中国元素颇多,但唯有中国的青花瓷是他的至爱。在诗屋客厅的一大片墙面上,镶嵌着他多次购买来的青花瓷,许多架子上,也摆放着青花瓷。
每一件青花瓷都让雨果倍加重视,甚至雨果把每一件青花瓷都比作“中国”。一次女仆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雨果心痛万分,为此写了一首诗《跌碎的花瓶》:“老天啊,整个‘中国’在地上跌的粉碎!”
雨果还把青花瓷比作美丽的少女,并作诗曰:你来自茶国的小妹做的梦又奇又美天上有座大城崔巍中国是天城的城郊姑娘,我们巴黎昏暗你在寻找,天真烂漫寻找金碧辉煌的花园以及孔雀开屏的奇妙你笑看我们的天顶有小矮人高高兴兴对你的瓷白色眼睛把纯洁的蓝色轻描
青花荷莲大碗▲图片 | 故宫博物院
在欧洲,大文豪雨果对中国青花瓷的痴迷与重视其实是一种常态。早在很久以前,欧洲名人、贵族及各阶层就极其痴迷中国文化与中国瓷器,以厅堂摆放中国瓷器为荣,以收藏、展览中国瓷器为风尚。
据说十八世纪初,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舞会时穿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引得全场一片艳羡;葡萄牙有位王室成员极度热爱青花瓷,将斥巨资购得的261件青花瓷嵌在了房顶上,每日抬头就能看到,其壮观景象令人瞠目结舌。
镶嵌有261件中国青花瓷的葡萄牙王宫天花板 ▲
图片 | 程庸欧洲名人、贵族对青花瓷的喜爱
一、疯狂购买青花瓷
据国外有关档案资料的统计:
从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到康熙三十四年间,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达二千万件,主要包括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及广彩瓷器。
雍正十二年运销瓷器六万八千件。
乾隆三十九年运往英国的瓷器约四十万件。
乾隆十五至四十六年运销瑞典的瓷器达一百一十万件。 ……
青花花鸟纹盖罐▲图片 | 故宫博物院
二、青花瓷是欧洲王室与贵族的心头好
中国瓷器传入欧洲以后,立即受到各国王室、贵族及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而青花瓷成为众多瓷器中的佼佼者,成为他们的珍宝。有一首诗歌如此吟诵: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国,它的故土。
1、把青花瓷当作彰显身份的象征。在欧洲,青花瓷的价格非常昂贵,但仍一瓶难求。每每传入就被王室、贵族抢购一空。
他们在宫殿、邸宅、陈列室中都有摆放青花瓷,以显示身份的高雅,同时也作为王室的财产,加以炫耀。
据有关记载:西班牙皇宫收藏的三千余件中国瓷器中,大部分为青花瓷;葡萄牙著名的新特拉王宫内有一间贴满了青花瓷的主厅,而葡萄牙王后的财产清单中,中国瓷器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最爱青花瓷,1670年建立凡尔赛宫,后在宫内修建托里阿诺宫,该宫内以陈列着路易十四珍藏的中国青花瓷器而著名。
2、把青花瓷列为贵重礼物。 简单来说,青花瓷是欧洲王室之间相互馈赠的最奢侈的国礼,是公主出嫁时极高规格的嫁妆,更是王室贵族拿来炫富的对象。
3、模仿中国青花瓷。由于中国青花瓷价格昂贵,且产量稀少。引发了欧洲王室层的创作欲望,各个国家决定架起作坊仿制青花瓷。其中以荷兰“皇家代尔夫特”厂为其中的佼佼者,号称“代尔夫特蓝”,而他们做的青花瓷,现已成为荷兰的国宝和特产。
荷兰青花瓷 代尔夫特蓝▲
中国青花瓷,珍贵,真贵!
中国青花瓷之珍贵,让世界为之沉醉;中国青花瓷之昂贵,令各国王室为之心碎。
当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建立中国瓷宫的时候,因为多次购买青花瓷,国库频频告急。
还有一个更疯狂的萨克森王国国王——奥古斯都二世。1717年,他为了娶到爱瓷器的王后,不惜以600名贴身卫兵与好邻居普鲁士国王换取他收藏的127件中国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瓶。这些以卫兵交换的青花瓷至今还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博物馆中。
之所以说奥古斯都二世疯狂,是因为根据他遗存至今的收藏清单统计,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顶峰时期,拥有的东方瓷器多达24100件,他专门修建了中国宫和日本宫用来摆放这些瓷器,自己编号入库。因此他被后人称为“东方瓷器最优秀的收藏家之一”。
奥古斯都二世▲
中国的稀世珍宝——元青花
2010年,元代青花瓷“鬼谷子下山”图罐被美国古董商以2.3亿人民币价格拍得,创下历史上中国文物乃至亚洲艺术品最高拍卖记录。
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图罐▲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2011年,又一件元青花在澳门中信拍卖公司拍出8.4亿(港币)高价。这款元青花与中国禁止出国的文物“萧何月下追韩信”极其相似。据文物专家介绍,这件元青花共有三件,一件存于南京市博物馆,另外一件下落不明。
曾有业内专家估计,南京博物馆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出现在拍卖市场上,至少价值10亿。而价格昂贵的原因有四点:
—— 清代 龚轼
一件青花瓷,让全世界为之沉醉,让欧洲贵族争相抢购,并当作炫富与彰显身份的对象,恐怕是我国古人没有想到的。或许这就是国有界,艺术无界,一如雨果说的那句话:“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中国花园/布歇/1742年▲
中乌木漆片画橱柜▲
法国著名家具大师让·亨利·里茨内尔,1783年为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制作。
撰文:冠如
注:本文部分图片源自互联网,侵删!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图片
瓷片收藏价值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1.古瓷片对中国每个朝代瓷器的历史特点研究有着史料价值;2.古瓷片是中国古代瓷器的活标本,虽然完成的器形我们见不到了,但是可以真实的见到古代经典的瓷器工艺瓷片。3.古瓷片对研究个个窑口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古瓷片能够找到真实的历史数据。4.古瓷片说明了我国瓷器烧造的历史悠久,拥有一个从陶艺到瓷器的一个完成的历史发展过程。5.古瓷片让我们知道了现在失传的瓷器烧造工艺和器形。6.古瓷片上都有颜色和画片,对研究古代绘画工艺和中国民俗时代特征也有很大的历史意义。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