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那几大名窑?各种窑的瓷器都有什么特点?
中国古代有八大名窑,分别是: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定窑、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和建窑。
1、越窑:
越窑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
主要特点:主要生产青瓷。宋代越窑在胎釉制作上与五代无大异。北宋的造型更加精巧,装饰方法很多,细线划花装饰比较普遍。对周边窑口影响较大。
2、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黄堡镇。创烧于唐代,五代宋初受越窑影响专烧青瓷。宋金时期是极盛时期,金末走向衰落。
主要特点:北宋早期,胎青灰色,釉青中闪黄。碗多素面。中期釉色趋于稳定,瓷胎变薄,釉匀,产量大。造型多样,装饰有印花、刻花、“半刀泥”最具特点。纹饰多为花卉。晚期胎釉造型与中期无异,胎更薄,器形更小,纹饰满,质量提高。金代质量有所下降。
3、龙泉窑:
龙泉窑位于浙江龙泉,始烧于五代,一直到清代才败落。五代时受越窑影响烧青瓷。瓷胎胎土致密、玻璃质感强,胎色灰白釉色水青。装饰有细线划花。南宋时发展出白胎青瓷(主流)和黑胎青瓷(紫口铁足为其特征)。
4、定窑:
定窑的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经五代、宋金成为庞大的白瓷体系。
主要特点: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器形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发明了覆烧法。
5、磁州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
主要特点:主要生产民窑器,产量大,不乏精品。品种有黑瓷、白瓷、绿瓷、彩绘瓷等。装饰方法主要为剔划花和釉下彩绘,形式多样。
6、钧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创始于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
主要特点:胎质细腻,釉层较厚,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还有红蓝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蚯蚓走泥纹”是其一大特点。
7、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五代,至今仍在烧造。
主要特点:不同时期烧造品种不同,但瓷器质量较高。代表为宋代青白瓷,明清青花等。
8、建窑
建窑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
主要特点: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黑瓷为最。器形以碗(盏)最著名。装饰主要是各种窑变,也有其他精美装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八大名窑
中国瓷器的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哥窑、定窑、官窑、钧窑。
汝窑:位于现河南省汝州市内的张公巷,属瓷器五大名窑的首位。烧制瓷器的时间始于宋朝初期,北宋晚期达到了汝窑烧制瓷器的鼎盛时期。
哥窑:哥窑至今查找不到所在的地址位置。对于哥窑的烧造年代,目前仍然是有所争议的,有些认为是在宋代进行烧造的,有人又认为是在元代烧造的。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为北宋宫廷专门烧造御用瓷器的最早窑场。
官窑:官窑于宋代由官府营建,有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之分。至今为止,北宋官窑的具体地址仍然没有被发现,于北宋末年,北宋官窑才开始烧造瓷器。南宋官窑位于今杭州。为了更好的区分,称北宋官窑为“旧官”,南宋官窑为“新官”。
钧窑:位于河南禹州市,分为钧官窑与钧民窑。
瓷器五大名窑的特点
1、汝窑:特点是存在很少的无纹片。
2、钧窑:特点是乳光釉和窑变。
3、官窑:特点是南红官窑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
4、哥窑:特点是通体满布开片。
5、定窑:特点是胎骨细腻洁白、轻盈秀美。
横穴窑,焙烧陶器的窑炉类型之一,流行于新时期时代。横穴窑是在生土层中掏挖修制而成,由火膛、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火膛位于窑室的一侧,比窑室略低。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上升流经坯件,最后烟从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横穴窑升温较快,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商周时期已基本不见。
竖穴窑,常见于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窑建在地下,火膛为小口广底的袋形坑,其上为窑室,窑室的出口开在地面。火膛与窑室之间有数条火道,火焰经火道直接升入窑室。竖穴窑比横穴窑有所进步,可将烧成温度提高一些,但也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烧利用率较低,伺候逐渐被馒头窑取代。
馒头窑,亦名“圆窑”,是古代焙烧陶瓷的主要窑型之一,常见于北方各地,至迟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具有馒头窑特点的窑炉。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馒头窑由火膛、窑室、烟囱三大部分组成,火焰由火膛升向窑室的顶部,然后在倒向后半部分的窑床,经后面窑壁底部的排烟口从烟囱排出。馒头窑容易控制烧成温度,保温性好,适用于焙烧坯体较厚、高温下釉粘度较大的瓷器。北方著名的耀州窑、定窑、钧窑、磁州窑、临汝窑等均采用这种窑炉焙烧瓷器。
龙窑亦称“长窑”、是我国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窑炉类型,最早出现在商代。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形体狭长,当窑火点燃时,远望似一条俯冲的火龙,故称龙窑。龙按结构分为窑头、窑室、窑尾三段。窑头为火膛,用来点火;窑室放置待烧的器物;窑尾为出烟口。窑的两侧筑有窑墙,墙中开窑门,用来装窑、出窑。窑的两侧各开有一排柴孔,用来分段添加燃料。烧窑时,先在窑头点火烧窑,待第一排柴孔下 的坯体接近烧熟时,窑头停止烧火,改投柴孔投柴烧窑。由此逐渐往上烧烧到窑尾结束。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升温降温迅速,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宜烧造青瓷。
阶级窑,又名“阶梯要”。窑建在坡度平缓的山坡上,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要串联成整体。从第二窑起,每个窑的水平面均高出前面的窑,此女工程层层台阶,故名。火焰从要扣升向窑顶部,然后倒向窑室后半不错分窑床,再经后面窑壁底部排烟口进入第二窑,对后面各窑起到了预热作用。从第二窑开始,燃料从没柴孔投入火膛。各窑由前至后依次焙烧,原理相同。阶级窑出现于明代,既有龙窑烧量大的长处,又有馒头窑易控制的优点,适合烧制德化白瓷等氧化钾含量高、釉在高温下粘度大的瓷器。
葫芦窑,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室比馒头窑长,前大后小,腰部内折,将窑室分为前后两室,窑壁两侧各设一排投柴孔。葫芦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适合于烧制氧化钾含量较高、釉粘度大的瓷器。至明末清初,后室比例缩小进而消失,逐渐发展成了蛋形窑。
蛋形窑,形似覆盖的半个蛋,故名。由火膛、窑室、烟囱三大部分组成。窑床前低后高,窑室前大后小,呈长椭圆形。蛋形窑结构合理,设计科学,造价低廉,装烧量大,适合多种坯釉的烧制,同时它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好,成为清代景德镇地区焙烧瓷器的主要窑型~
劳动人民生产的瓷器,继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确定之后,到了宋代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窑口繁多,新的品类也不断出现,最终,在众多的窑口中,八大窑系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这八大名窑分别是:汝窑、耀州窑、官窑、定窑、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和哥窑。
关于中国的四大名瓷窑,想必大家都很少了解,但是瓷窑,大家肯定不陌生。窑一般是指工业窑炉,二是指生产制造陶瓷器的窑口,三是窑器。烧造陶瓷的窑口,各省市全国各地可以说数不胜数,各代名窑也是星罗密布。那么我来给大家说说中国的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河北的磁州窑河北磁州窑,其器胎釉较粗,但有着浓厚的民俗生活元素,情调秀外惠中粗狂。造型艺术来自日常生活,用娴熟简练的画笔画在陶瓷上,大家最先对题材觉得亲近。次之,磁州窑的白地黑彩绘彩装饰设计是一种新式的整体造型艺术,题材栩栩如生亲近,对比色明显。第三,磁州窑装饰设计不拘一格,超低温绿釉及三彩釉陶这些十几个种类,这般繁富的装修加工工艺,为别的窑系商品所无法比较。
浙江的龙泉窑浙江的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属在我国南方地区龙泉青瓷系统软件。造就于宋朝初期,宋代中后期进到全盛时期,至明朝中期之后日趋没落,热血传奇的龙泉青瓷低限至清雍正年间,烧造历史时间达七,八百年之久。
龙泉窑口袋黑白葱郁,宋朝时多粉青色,宋代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容器转折处,通常露胎展现胎色,釉面厚润,装饰设计上非常少刻花,刮花,而流行用贴花纸,浮雕图案,比如在盘里常堆贴出双鱼座图案设计,在瓶的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设计。
江西的景德镇窑景德镇窑为在我国传统工业窑炉中别具特点的窑。它的烧成室型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型,近窑门处宽而高,挨近烟筒则慢慢狭小偏矮,故有"鹅蛋窑"之称,因窑内壁较高,有利于装烧大物件产品,合适多品类制造的标准。此外,其构造简易,镇窑工程建筑速度更快。
福建的德化窑福建的德化窑以烧白瓷而出名,胎,釉浑然一体,亮润如白玉石,被称作"象牙色","动物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为那时候中国白瓷的经典作品。新中国成立之后,德化瓷塑承继传统式手法,品牌形象刻画深层次,衣褶飘洒自如,并把传统式的手工雕刻手法进一步应用于日用瓷和陈设设计瓷上,整体不用彩饰,淡雅,淡泊。
大家对于中国的四大名瓷窑有什么看法观点,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中国是个手艺很强的国家,这些艺术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欣赏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