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代的瓷器,距今已经八百多年,猜猜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的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高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窑场分布地域广泛。已发现的宋代窑址分布于全国十七个省的一百三十余县中,每县少者数处,多者数百处,从数量上说,比唐代要多出数倍。二,由于改进了装窑的方法,提高了窑的单位产量,使宋代瓷器的产量大增。三,由于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不同的釉色和装饰花纹,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窑系。四,瓷器已成为民间普及的日用器皿,瓷器贸易发达,著名瓷场的瓷器不但运销国内各地,而且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商品。宋代瓷器在宋代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宋代诸窑中,定窑的时间较早。定窑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产品以白釉瓷器为主,装饰花纹繁富华丽,流行刻印牡丹、莲花、菊花等花卉组成的图案,也有禽鸟、婴戏等花纹,布局对称,构图严谨,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大约在北宋时期,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方法,废弃了一个匣钵装烧一件瓷器,改为将盘碗之类的瓷器反置于垫圈组合成的匣体内,增加了装烧瓷器的件数,提高了产量,这在装烧工艺上是一次很大的改革。另外,由于覆烧造成了碗盘口缘露胎无釉,即当时所称的“芒",为了弥补这个欠缺,有些高级定瓷便在芒口上包镶金属扣,反而把瓷器装饰得更华丽了。
在定窑遗址中曾发现过刻有”官”、”尚食局”、〞五王府”字款的白瓷片,说明定窑中有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河北定县两座宋代塔基中出土了一百余件定窑白瓷器,其中有十几件刻有”官”字款,胎薄而细密,釉色润净,造型优美,确是定窑白瓷的上乘之作。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的民窑,在今河北磁县观台镇。产品以碗盘为主,也烧造大型的罐盆之类日用器皿,还烧造儿童玩具和磁枕,尤以各种瓷枕最具特色,印有”张家造”戳记的瓷枕就是观台的产品。观台瓷器的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白中微带黄色,釉下有黑、褐彩花纹,用绘画、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技法绘制,花纹种类繁多,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瓷枕的画面则更富有生活情趣,小儿游戏的画面,着墨不多,却极传神,是宋代民间的小品画,还有在枕面上题诗词的,无疑这都是当时最受人欢迎的。
属于磁州窑系的瓷场很多,它们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一带,除观台以外,河南修武当阳峪和汤阴鹤壁集的两个窑场也很重要。当阳峪窑的瓷胎呈褐色,胎上施一层陶衣,釉色洁白明亮,与釉下的黑彩花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非常明快;花纹以缠枝牡丹居多。鹤壁集窑以烧造大型瓷器为主,与他处不同的是一种黄褐色釉刻花宽沿大盆,可视为鹤壁集的代表作。磁州窑系窑场多,产量大,产品从宋到元连续不衰,是北方民间日用瓷的畅销品。
耀州瓷是宋代北方专烧青瓷的民窑,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1959年曾进行过考古发掘。耀州窑在唐代是烧白瓷和黑瓷的,北宋时改烧青瓷,到北宋中叶制瓷技艺成熟。瓷器的种类很多,有碗、盘、碟、罐、盒、炉等。太薄,呈灰白色,釉也很润净。花纹有缠枝或折枝的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器案,也有游鱼水禽和婴戏等纹饰,分刻花和印花两种,刻花线条流畅,印花繁丽规整,可与定窑纹饰相媲美。在神宗元丰至徽宗崇宁年间,耀州窑瓷器曾入贡北宋朝廷。
钧窑瓷器也属于青瓷,但它的釉色却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深的作天蓝色,浅的如天青色,最淡的似月白色。在蓝色釉中利用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烧出了红色,红蓝釉互相融合又出现了紫色,犹如蓝天中的彩霞,海棠般的红,玫瑰样的紫,散落在澄清的蓝釉中,真是艳丽极了。这是宋代制瓷工艺在釉色上的突出成就。
北宋钧窑窑址,1974年在河南禹县城内钧台和八卦洞发现,发掘了窑炉、作坊等遗迹,出土了大批窑具和瓷器碎片,有各式花盆,盆托,以及洗、炉、尊、钵等器。有些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它们的底部往往按大小刻一至十的数字。钧窑瓷器以绚丽的釉色取胜,不另装饰花纹。胎呈灰色,上釉前先素烧,釉层特别厚,由于烧窑时温度的变化,使釉流入胎上的裂纹中,形成如”蚯蚓走泥”似的线纹。这本来是烧造过程中的缺陷,却被后世古董鉴赏家当成钧窑的特殊纹饰了。
在南方诸窑中,最重要的是景德镇窑和龙泉窑。景德镇窑在宋代烧造青白釉瓷器,这种瓷器的釉白中透青,釉厚处呈淡青绿色,是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一种釉,也称之为”影青釉”。种类很多,有日用的杯、碗、碟、盘等容器,有执壶、注子、浅碗和盏托等酒具,还有瓜棱罐、镂空香薰、各式各样的小粉盒,以及造型优美的瓷枕等。在青白色的釉下刻印花卉等图案,显得十分淡雅。
青白瓷器是北宋中叶(约公元1000年左右)才出现的,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地区的北宋中叶至南宋的墓葬中,几乎都出土青白瓷器,少者几件,多者达数十件。由于采用并改进了定窑的覆烧装置,景德镇青白瓷器的产量是很大的。有的还北运至辽金。在辽代中期以后的一些契丹贵族墓葬中,或金大定以后的墓葬中,都经常出土景德镇青白瓷器。
宋代瓷器作为中国的著名工艺品,流传亚非各地,形成了以海路为主的”陶瓷之道”,它和陆路上的”丝绸之路”一样,都是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史迹。
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这一期间,辽对定州曾进行多次的掠夺。而定州所属的曲阳县境,是定窑窑址所在地。所以辽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窑镇和定州的定窑。
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为什麽?穷,国土上没什麽资源,北宋生活得好,他光瞧著不行,得过来拿点儿,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
天显三年(西元928年),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把这个地方的经济以及生产情况了解透彻。辽国当时急需这些人才,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把这些人才带走了。所以辽代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非常白,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辽代瓷器的产生,跟当时辽和北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有关系。西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得了便宜,坐享岁贡,每年宋朝政府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该给多少东西就给多少东西。这个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现,为瓷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基础,辽代的瓷器也得以发展。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门头沟。
辽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相互都有影响。辽代瓷器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瓷器,方盘,方形的盘子。瓷器一般都是圆的,上转盘一拉就圆了,方的反而不好做。那辽瓷为什麽做成方的呢?因为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
辽代陶瓷器制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凤首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注壶等。
器物造型有其独创的风格,如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和鸡冠壶等,都是中原地区所罕见。有些品种的造型来自契丹族传统的皮容器和木容器,如鸡冠壶造型具有明显的皮革容器的痕迹,有的甚至把皮条、皮扣、皮雕花、皮绳环梁都一一表现出来,清楚地保留的游猎生活的形迹。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蕴迷人的奇葩。它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剽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辽河源头老哈河(土河)流域,近些年来,零散地出土过许多精美的辽瓷。
这些瓷器当年都是披发左衽的契丹人在这片土地上简朴生活的普通拥有。千百年后被农人在民间偶然遇到并挖掘。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文保部门搞文物普查,到老哈河流域各个小村徵集文物,人们纷纷把这些宝贝拿了出来。杯盘碗盏、碟盆盂盒、壶瓶坛罐……这数百件精美的辽瓷,数以千计的辽瓷残品和标本,演示过当年辽代一幅多麽立体而又庞杂的社会生活图景啊。
不管是装酒,盛水,储存马奶和牛乳,还是用作餐饮,那些茶、绿、黄、褐、青、白和三彩等器形纹饰繁杂、颜色用途不一的瓷器,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富有灵性地陪伴过人们的生活。可以想像,当一个弥漫著水汽的早晨悄然来临,土河居民的日子也静静绽放在毡帐内外的瓷光之中健美的契丹女子背起长颈瓶到河边取水,闪烁不息的水波漫过瓶沿,溅湿了古代的一片阳光打猎男子背起箭囊跨马而去,背上斜背的那只装满了水的鸡冠壶格外耀眼一大户人家的毡帐里,一男侍已立身恭候在陈设有盛满食物的桌旁,等候主人到来,桌上的盛食器品类上乘,釉色簇新。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
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
契丹类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质略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徵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白瓷 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据唐李勋《本草,,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到中、晚唐,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光洁纯净地步。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的黄堡镇和玉华宫窑等。晚唐、五代墓中多次发现带有“官” 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数应属河北曲阳窑及辽白瓷。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山西介休、盂县、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
我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在上海博物馆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这些唐代的白瓷制作讲究,胎土淘洗洁净,杂质少,个胎很细,而且白度比较高,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和银子一样洁白
--------------------------------------------------------------------------------
辽金瓷器底足特征是底部无釉,圈足或足墙结实厚重。
辽金瓷器其他特征:
特点一:粗瓷不施化妆土,颜色范青,胎质灰白。
特点二:细瓷施化妆土,颜色纯白,胎质洁白细腻,满釉,圈足较小。
特点三:部分辽瓷造型具北方特色。
特点四:图案呆板,不灵动。
特点五:材质仍有差距,釉料中铁的氧化物含量与刑、定类似,但钛的氧化物含量略高,烧出的瓷器很多都往黄色方向发展。
瓷器底足做法
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
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万岁通天帖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存世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天下真迹一等”。
王羲之的书法传世的有两类: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二是唐代蜡纸钩摹的墨迹本。至于他直接手写的原迹,在北宋时只有几件,后来都丢失或被毁掉了,只剩石刻拓本。所以这件唐代的手卷虽为摹本,但其双钩填墨的描摹技法使其如实的反映了王氏一门的书法风格,而且其内容丰富,包括王氏一门七人十帖,为我们研究王氏家族书法承传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实证资料。
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看过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藏品后曾评价说:“唐摹王羲之帖,不论是现存的或已佚的,能确证为唐代所摹的已然不易得;如可证在唐代谁原藏、谁摹、何年何月,一一可考的除了这《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外,恐怕是绝无的了。”
扩展资料宁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馆藏书法精品有朴实秀砀的传世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寥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弘文馆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昚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其
中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高宗赵构《书曹植洛神赋卷》两幅作品,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大诗人陆游八十岁时的《自书诗帖》炉火纯青,草法苍劲豪迈,堪称诗书双壁。
绘画精品有中唐开元年间周昉之《簪花仕女图》,其笔下仕女“曲眉丰肌,艳丽多姿”,使人不仅能从中领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唐贞观年间上层贵族们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林木阴森山峦起伏,官员待渡,意境幽远”,显现出中国画的绝佳境地,被称为划时代之杰作,宋徽宗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对虢国夫人等贵妇人游春的描述,显露杨贵妃家族骄奢,图中精巧构思,精美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宝。
辽宁博物馆馆藏历代丝绣、晋唐宋元书画闻名天下,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特别是辽瓷,古地图与历代货币、甲骨、青铜器、碑志也较为著名。刻丝又名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正反面纹样相同的艺术织作。辽博收藏的北宋《紫鸾鹊谱》、南宋名家朱克柔运丝如笔的刻丝力作《牡丹图》、《山茶图》等品艺高雅,堪称世界奇技。这些艺术珍品中的一部分是爱新觉罗·溥仪,这位清朝末代皇帝从北京携至长春,于伪满州国垮台时散佚,而后辗转得归辽博收藏。
馆内藏品中尤为富于地方特色的还有辽代瓷器,它们大多出自墓葬之中,辽瓷源中原制瓷工艺,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形制依契丹族习俗,适应游猎骑牧生活,有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三彩海棠式盘、碟等。可谓丰富多彩。至于辽代帝陵出土的辽圣、兴、道宗三代帝、后哀册,有汉文和契丹文两种,镌刻精细,保存完整,为海内仅存珍宝。
馆藏青铜器亦颇为丰富,既有考古发掘品,又有传世佳品,辽宁出土的青铜器中,礼器多同于中原而兵器、用器则颇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辽宁省博物馆
釉陶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结晶,对研究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作用。釉陶就是在陶器上施釉,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在皇宫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釉陶也不例外,不同等级使用不同颜色的釉陶。唐三彩是釉陶界的巅峰之作,除了这个,中国历史上还有多种釉陶类型,接下来就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吧。
一、 铅釉陶
铅釉陶是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一种表面施铅釉的的陶器,在东汉时期非常流行,主要是以绿色较为流行。就如同它的名字所说,这种陶器是用铅的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700摄氏度左右就可以熔融,因此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也正因为烧成温度低,所以发现的这类釉陶都被使用在墓葬明器上,没有实用器。
二、 北朝釉陶彩绘俑
北朝时期,釉陶工艺被引入建筑设计中,开始出现釉陶的建筑饰件,北朝釉陶彩绘俑就是北朝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三、 辽三彩
除了赫赫有名的唐三彩,辽代时也有一种釉陶叫辽三彩。辽三彩大多数用黄、绿、褐三种釉来烧制,也属于低温釉陶。辽三彩很有契丹族的风格,有鸡冠壶、筒式瓶等器型。与唐三彩不同的是,辽三彩的胎色是纯白的,而且胎含土量比较低;另外,它俩最大的区别是,辽三彩中没有蓝色,而唐三彩中含有蓝色。
四、 素三彩
介绍过了辽三彩,我国历史上还有一种素三彩。素三彩开始于明正德年间,康熙时期又重新烧制。它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以黄、绿、紫三色为主,其他颜色或许也会使用,但坚决不用红色。
釉陶种类还有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呢?欢迎评论哦~
辽代有青白釉盘口长颈瓶。
辽墓出土青白釉香炉的工艺 特征和窑口分析 赤峰市博物馆珍藏有一件北宋青白釉香炉,系1969年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嘴子乡毛不拉沟辽墓出土,国家二级文物.瓷香炉高12.4厘米,口径12厘米,腹深4厘米,底径9.5厘米.香炉整体呈高足杯形,圆口,平折沿,深直腹,下腹弧状内收,双层伞状柄,喇叭形足,柄、足中空.伞面及喇叭形足外壁均刻饰辐射状细密条棱纹。
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于 2020 年 3 月底至 8 月中旬对中心里遗址进行了 1000 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发掘收获。经过发掘,从地层发展序列上揭示了沈阳城自汉魏至民国时期的演变关系,发现了 34 座房址、104 个灰坑、7 条灰沟、1 条道路及 1 眼水井,遗迹以清代至民国时期为多。近期发掘比较重要的是发现 1 条南北向路面及 1 眼水井。
发现的 1 眼砖砌水井,保存状况较好,青砖砌筑,井口圆形,井口直径 1.1 米,井底六边形,通高 5 米,出土了大量的泥质灰陶、白瓷片等,有陶盆、陶罐、瓷碗等,也有少量铁器、铜钱出土,水井年代可早至辽代。水井是城市聚集生活的重要物证,此前沈阳市域范围内并没有保存早于明代的水井,这眼水井具有保护利用的价值。
位于汉魏时期宫后里城址北侧、辽金沈州城、元代沈阳路、明代沈阳中卫城、清代盛京城城内,还出土了大量青花瓷,这里地处沈阳故宫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是历代城市的核心区域。中心里遗址在清代被称为 " 铜行胡同 ",1988 年命名为 " 铜行巷 ",因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而得名,在清代是沈阳唯一的铜行制品集散地。它还具备汉魏至民国时期连续的地层叠压关系,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 " 铜行胡同 " 相关的经营性建筑和铜加工环节中的木构结构建筑设施,出土了大量的各类生活用器,有铜制品、陶器、瓷器,尤其以青花瓷器居多。
8 月 18 日,考古发掘顺利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这是位于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里遗址,里面藏着很多宝贝。专家结项得出结论:发掘区西侧的路面需尽快回填,因为砖砌水井遗迹对于勾勒沈阳城市文化肌理脉络、庚续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乡愁记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