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和瓷的区别是什么
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包括装修材料中的瓷砖、餐具中的碗碟、装饰所用的瓷器以及卫生间洁具等等,都是陶瓷产品,其实生活中所说的陶瓷并不是一个东西,它分为陶和瓷,是不同的材质,但往往人们会将其混为一谈,虽然说用途相似,但还是有不少区别的,那么陶和瓷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就随齐家网专家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一、陶和瓷的区别是什么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料土、制作温度、质地这三方面,瓷质产品一般是采用高岭土材料制作,烧制温度1300-1400度,因此质地坚硬、细密、耐高温,而陶质产品是采用黏土、陶土等材料制作,烧制温度为800-1000度,质地较松散,有明显颗粒。
二、陶瓷有哪些分类
1、按用途分
陶瓷产品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主要有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工业陶瓷这三种用途,其中餐具、茶具、盘碟等就属于日用陶瓷,花瓶、雕塑品、器皿、相框等属于工艺陶瓷,而工业陶瓷应用也是比较多的,砖瓦、面砖、外墙砖等属于建筑陶瓷,卫生洁具是卫生陶瓷,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等属于特种陶瓷。
2、按材料分
从材料来看就分为陶和瓷两种了,包括了粗陶、细陶、炻器、半瓷器、瓷器等,是根据原料的粗细精来划分的,粗陶是最原始的陶器,采用易熔粘土制造,制作时气孔率过高,抗冻性能、耐高温性不好,而瓷器是陶瓷器发展的更高阶段,完全烧结产品,是非常致密的,基本不会渗透气体和液体。
编辑小结:以上就是关于陶和瓷的区别是什么的介绍,希望小编分享的内容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齐家网来咨询。
建筑陶瓷普通陶瓷类型之一,用于铺设地面、砌筑和装饰墙壁、铺设输水管道以及装备卫生间的各种陶瓷材料或制品。分有釉、无釉两种。其性能具有较好的耐磨性、抗冷冻性、耐腐蚀性等。应用学科:材料科学技术(一级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二级学科);陶瓷(二级学科);传统陶瓷(二级学科)
卫生陶瓷
用于卫生设施上的带釉陶瓷制品。应用学科:材料科学技术(一级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二级学科);陶瓷(二级学科);传统陶瓷(二级学科)
陶与瓷的区别:瓷器有光泽/陶器没有光泽,瓷器几乎不吸水/陶器吸水,瓷器声音清脆/陶器声音沉闷,瓷器是透明的/陶器不透光。陶器烧制温度低/瓷器烧制温度就高。陶器烧制用的是黏土/瓷器烧制用的是瓷土。那么下面我就从这6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吧!
一、外表的釉面:瓷器烧制过程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的,釉面是高钙石灰釉,釉面明亮有光泽,烧制陶器的则是低温釉,还要加入铅作为溶剂低温烧制的,和瓷器相比较,陶就较为粗糙了,陶的表层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陶器就多做为陪葬品了。
二、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吸水率一般会小于0.2%,陶器一般的都会有的吸水性,吸水率一般的都会大于10%。
三、声音:我们敲击瓷器,一般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很悦耳。但敲击陶器时会发出沉闷的声音,有一种迟钝的感觉。
四、颜色:瓷器是半透明的,灰、黑白等各种颜色,它的断口处和玻璃差不多;而陶器是不透光的,有红、灰、白等各种颜色,断口处显得粗糙。
五、温度: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为700至800度之间,而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为1200度,现代瓷器烧制1100以上温度即可。
六、原料:烧制陶器取得是普通的黏土,而瓷器用的是瓷土,一般的就是用高岭土为主要材料,高岭土有着很好可塑性以及耐火性,为松软的土质,现在烧制陶器也开始用高岭土。
事实上,现在我们家里吃饭的碗,它都属于瓷器。我家吃饭的碗,也不例外,也是瓷的,釉面光滑,很好看,还有花纹,以前家里有十个瓷器的碗,现在只剩下八个了,其中一个,因为一次儿子吃饭时不小心掉地上摔坏了,心疼了我好久,另一个,被邻居借去了没还,我也不好意思去要,家里除了吃饭的这种瓷器碗,还有陶碗,是用来蒸东西的,比如做蒸肉,就要用陶碗,陶碗又称土料碗,优点是耐高温,另外比如家里做腌菜的,坛子也是陶制品。
小伙伴们,你们明白了陶与瓷的区别了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评论区写上你的问题,我一定会回复你的呦!期待你的参与。
一、原料不同
陶:陶的原料为黏土或陶土。
瓷:瓷的原料为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
二、烧制温度不同
陶:陶的烧制温度为950-1165°C。
瓷:瓷的烧制温度为1280-1400℃。
三、质地不同
陶:陶的质地比较疏松,有孔隙。
瓷:瓷的质地光滑细腻。
四、工艺不同
陶:陶的工艺包括粘土成型、干燥、烧制。
瓷:瓷的工艺包括成型、干燥、上釉、烧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器
百度百科-瓷器
不一样的,是两种东西,但是类似,同属
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品。
一、烧成温度不同,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温度的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就变成了瓷,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在此特地说明:现今流行的所谓陶制品,多数都是高温烧制,严格来说都是瓷制品。
二、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胚体并未完全烧结,胎质粗疏,敲击时声音发嗡,断面吸水率高,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二者坚硬度不同,瓷的硬度高于陶。
三、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制坯。黏土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即1300-1400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制温度达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四、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以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五、施釉的不同。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在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后即形成玻璃质晶体。它可增加胎体强度,并有效地隔绝气体、液体。陶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从而达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