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宋元青白釉瓷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菊瓣口瓷碟
青白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双鱼纹芒口浅腹瓷碗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
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湖北江夏的湖泗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卷草纹瓷梅瓶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期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素面兽足鼎式炉
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小口蟾蜍形三足瓷水盂
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几千元。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
宋青白釉刻花花卉斗笠碗
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宋西村窑青白釉褐斑刻划凤纹大碗
在元代前期,景德镇窑仍以青白瓷为主,但工艺质量有所下降。到元代后期,受烧成范围狭窄、热稳定性差、废品率高等自身缺陷的影响,同时枢府瓷和青花瓷的大量出现,又有极好的市场,青白瓷走向了衰落。
元青白釉印花芙蓉纹葵口碗
更多资讯:CLJ11771(18664663390)主编-为您解答
鼎瀚艺展联合了国内权威、强大的专家团队,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鉴定仪器和技术,集专家的经验,科学的物理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式为全国藏家的藏品进行鉴定服务,为国内古玩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平台。
分享】“最自私的行为是无私”。当你将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去就是你帮助他人的开始
更多资讯:CLJ11771(18664663390)主编-为您解答
青中泛白、白中透青。青白釉,瓷器的一种,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汽车青白瓷是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颜色,?其质感如青白玉,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光照见影。
青白釉
青白釉又叫影青。它是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的独创。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也有人将它叫作映青、隐青或罩青的。南宋时,采用覆烧方法,青白釉瓷器产量激增,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南方青白资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入元以后,青白釉略显青色,也不象宋代那样清澈透亮。
象牙白
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甜白釉
甜白釉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宋代白瓷的特点宋代白瓷在成熟的唐代白瓷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既保留了唐代以来以釉取胜的特点,又创造出许多新工艺。这个时期瓷器造型简洁大方,器型主要有盘、碗、罐、瓶、碟、洗以及仿商周古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大多为素面,多用凹凸的直棱或弦纹作为装饰,这种雍容典雅的造型风格,反映了宋代艺术追求苍古、简洁的审美情趣。而在素面点彩的瓷器,为宋代瓷器较为珍贵稀少的器物。在宋代的瓷器上,常见的釉色有乳白、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釉色,釉层普遍肥厚而匀净,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部分器物的口沿、腹内、足底等釉层较薄的部位会泛出铁色除此之外,釉面多有“开片”,原本这是一种缺陷,但是它被宋代的工匠们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它变成了一种装饰,延伸交错的冰裂纹与温润的单色釉搭配,给单色的宋代器物平添了耐人寻味的美感。
目前,随着国内的艺术品收藏热潮不断深化,古玩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宋代瓷器以其简洁、饱满、浑厚、成熟的艺术风格,正广泛受到广大藏家的追逐。
德化白瓷的鉴定方法白瓷狮面铺首炉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白瓷观音像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Ⅲ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猜你喜欢:
青白釉瓷勾陈是青白釉瓷,是一种在高温下烧成的高钙釉瓷器。由于其釉面呈现出青色和白色相间的优雅色泽,因此得名为“青白釉瓷”。青白釉瓷始烧于北宋时期的江西景德镇窑,此时的青白釉瓷如玉一般莹润,引得各地的瓷窑争相仿制,最终形成了一个分布广泛的青白瓷窑系。
青白釉勾陈的胎质坚硬细腻,胎壁较薄,瓷化程度较高,透明度较高,玻璃质感较强。北宋时期的青白釉瓷器积釉处微微泛黄。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的青白釉瓷器釉色多白中泛青。南宋晚期的青白釉瓷器釉色略微含青,釉面不太透亮哦。
相关说明
青白釉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瓷器的专门称谓。”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时期,景德镇陶瓷工匠在当地白瓷生产的基础上,成功地烧制了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由于胎、釉中铁元素的含量极低,釉的玻璃相清澈。
因此,典型产品,胎质细洁,釉色青莹。景德镇的这一项成功发明,很快影响到当时的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相续出现了一批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窑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白釉
1、青白釉瓷的胎质坚硬细腻,胎壁较薄,瓷化程度较高,透明度较高,玻璃质感较强。北宋时期的青白釉瓷器积釉处微微泛黄。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的青白釉瓷器釉色多白中泛青。南宋晚期的青白釉瓷器釉色略微含青,釉面不太透亮。
2、青白釉瓷器总体上造型十分规整,其中北宋早期的青白釉瓷器造型相对简单,中期之后的青白釉瓷器造型逐渐增多,造型出现了注子温碗、茶托、茶盏,以及各式瓷炉等新造型。
3、北宋早期的青白釉瓷器大多崇尚光素之器,仅有一部分青白釉瓷碗内有一些简单的花纹,或者印有酒、茶等字样。
4、北宋早期,青白釉瓷盛行刻划花装饰。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印花和刻花均非常流行,线条柔美流畅,器物成型主要以模印印花为主,装饰效果明显。
5、北宋早期的碗、盘类器物主要采用匣钵单件仰烧工艺。南宋中期后,主要采用覆烧法,所以制成的青白釉瓷器多带有芒口。为掩盖缺陷,看起来美观大方,当时的工匠们常常用金、银、铜、铁等镶嵌一个金属口。
青白釉始见于北宋初期,宋、元两代在南方极为流行,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为著名。南宋时,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窑也均有烧造。
元代青白釉高足杯
元代青白釉不及宋瓷清澈透亮,青色略深,形成明显的时代风格。
明永乐青白釉与宋、元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时的釉面肥润,并有较大的气泡分布于釉中。此外,永乐青白釉器物的胎体玲珑,透影性强,由于釉面玻璃质强,因此在已刻划的纹饰轮廓线内外形成积釉现象,将纹饰衬托得格外秀美清晰。
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钙量高,在1300℃高温下烧制时,釉流动性大,遇有花纹等凹凸处便聚积较厚,这样,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处显白,厚处略深,总体效果浓淡相间,莹润似玉,十分优雅。以此制作茶具,无论杯、碗、盏托,都有一种淡雅的韵致。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萤,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也有人将它称作映青、隐青或罩青。
景德镇窑还有一个特点,即釉质的流动性大,一般瓷器的釉是用风化比较浅的瓷石配以适量的釉灰制成的,釉灰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而景德镇窑的釉料中碳酸钙含量较高,致使釉的流动性大,这一特点使青白瓷又常被称为“隐青”瓷和“影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