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厂怎样学看色差
1、看色差,尽量使用色差仪;
2、如果没有或者不打算购买色差仪,那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尽量在D65标准光源下看,或者在晴天的中午看,保证光照环境;
b、最好使眼睛和产品保持90°,当然45°也可以的,不过色差仪一般都是90°;
c、尽量多几个人看下,避免人眼或者潜意识造成的错觉,毕竟人眼对颜色的敏感度也有差异;
有问题可以继续追问,以上是个人做色差仪十年的经验吧。
现代的瓷器用的色彩你也知道都是化学颜料。
至于如何区分到是有片小文章。
1、瓷器的鉴别方法
购买瓷器有个“四字诀”,即“看”、“听”、“比”、“试”。
“看”就是要将瓷器上下内外细细观察一遍。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洁润滑,有无擦伤、小孔、黑点和气泡;二看形状是否规整,有无变形;三看画面有无损缺;四看底部是否平整,须放置平稳,无毛刺。
“听”就是听轻轻弹叩瓷器时发出的声音。如声音清脆、悦耳,则说明瓷胎细致密实,无裂损,在高温烧成时,瓷化完全。如声音喑哑,就可断定瓷胎有裂损,或者瓷化不完全,这类瓷器经冷热变化,易开裂。
“比”就是比较。对配套瓷器,要比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画面装饰是否协调一致。尤其是成套的青花或青花玲珑瓷,因为青花呈色随烧成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同是青花瓷,颜色有深有浅,一套几件乃至数十件的成套冷瓷器,如各件青花呈色有明显差异,这套瓷器就大为逊色了。
“试”就是试盖、试装、试验。有的瓷器带盖子,有的瓷器由几个元件组合而成,在挑选瓷器时,别忘了将盖子试盖一下,将元件试组装一下,看看是否合适。另外,有的瓷器具有特殊功能,如滴水观音,能自动滴水;九龙公道杯,酒斟满到某一位置,会全部漏光。所以要试验一下,看其功能是否正常。
2、陶瓷餐具的选购
陶瓷餐具造型多样、细腻光滑、色彩明丽且便于清洗,是绝大多数家庭购买餐具的首选。但是,陶瓷表面上的彩釉却有可能成为健康杀手。彩釉中的铅、汞、镭、镉等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元素镭会杀伤白血球。镉、铅和汞都是重金属,镉和铅会引起肝脏或其他内脏中毒,汞会引起肝、肾硬化。使用不合格的陶瓷产品时,这些有害物质会溶出,随着食物进入人体,时间一长,会引起慢性中毒。同时,制作陶瓷的粘土也要注意,劣质的粘土含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较多,即使不上彩釉也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产品的规格和质量尤为重要,达标的彩釉陶瓷对人体基本没有危害,而看起来干干净净的无彩陶瓷餐具却可能为健康埋下隐患。
经常看到有网友问怎么样才能提高鉴赏能力.余虽学疏才浅,但愿将自己多年来观察瓷器的一点体会奉献出来,既是希望能对初入门者有所帮助,也是基此抛砖引玉,期盼学界仁人志士不吝发表真见卓识.余深知网上藏龙卧虎,高手如林.余之浅见如有谬误,敬请斧正任何瓷器都有光泽,正确认识和辨别瓷器上的所属光泽,是鉴定瓷器真伪及年代远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
瓷器上到底有哪些“光”呢?一、贼光,或称新光、火光、浮光,一种发于瓷器表面炯炯刺目的光,像刚出窑的一样。有这种光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年代不远的新货。然而实践证明,不是每一件有这种所谓贼光的瓷器都是年代不远的新货。例如有些从未使用也从未启封的旧瓷,一旦开箱示人,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南京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鸡心碗就属于这类旧瓷。所以,新的不一定不老,看瓷也必须辩证地来看,不能一刀切。
宝光,一种由内而发的温润鲜嫩、如脂如玉的光泽。具有这种宝光的旧瓷都是瓷质精良、胎釉优秀的上乘之作,它能经得起氧化物的侵袭及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也依然如故,依然光辉夺目、宝光四射。例如四川文物总店乔德光先生收购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就属于这类瓷器。
三、无光,虽然暗淡、失亮,反射不出明显的光来,但也应属光的一种。具有这种无光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较远的旧瓷。由原来的有光变为现在的无光大约是因在空气中长期的化学作用及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但是正如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一样,有些新瓷,通过人为加工处理,也可以将其表面的火光去净,变成无光之器,但它的本质却是新瓷。
四、玻璃光,近似于酥油上反射出来的光、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它不同于上述的宝光,它有一种玻璃的质感,亮度也较高,而且倾向于外烁,少生于内含。具有这种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较久远、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然光亮不减当年。此类瓷器尤以宋代哥窑制品及景德镇影青瓷制品为盛。
五、蛤蜊光,一种鲜见、奇异的美丽光,它产于彩瓷和含铅瓷上,而与青花绝缘。可惜蛤蜊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光,目前尚无定论,蛤蜊本是生在浅海的长约3厘米的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赭色,周围紫色,因此笔者认为蛤蜊光就不应脱离蛤蜊本体的颜色,就应当是淡赭或紫色,或两者混杂。有人视蛤蜊光为淡红色之光,此说可列为离题不远之论。有的则认为是一种无色的闪烁之光,是瓷面产生的膜状物所致,可以用“电光水”、镀膜法制造假“蛤蜊光”。
蛤蜊光不是在每件彩瓷上都有,也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真品。蛤蜊光要多少年才能形成以及蛤蜊光有色无色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讨达到公认共识。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五种光泽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一般是一种光泽,除了有蛤蜊光的面外。收藏者应该在实践中多看、多学习、多对比,练就正确认识和辨识瓷器光泽的过硬本领,提高鉴定瓷器真伪的水平
古陶瓷收藏的类别,可以分综合性、专题性、题材性、工艺性、专题加题材性。综合性面最广专题性可以按照窑口收藏,也可以的按照某一个断带收藏题材性根据古陶瓷上画的花鸟、山水.北京翰海异地拍品征集海选开始了;一八七;一五五一。一八四零。陈经理、人物种类收藏工艺性按胎装饰和釉装饰收藏,胎装饰又有贴花、印花、划花、堆塑,釉装饰又可分为单色瓷(点彩、绘彩)和彩色瓷(五彩、斗彩、粉彩),元以后的青花和彩瓷就是彩色瓷专题加题材性的,比如前面说到的陶思安,就专门收藏清三代人物罐,清三代是专题的,题材就是人物罐,这样收藏有个好处很专,这样收一般很难碰到假的,收的时间长,也就有经验了。我建议初学者还是学单一的比较好。
关于技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我自己的经验,归纳为5个字:“望、闻、问、切、地”。
“望”什么叫望?就是要看。现在很多收藏者也不去看,只要人家推过来就收下,他认为对的就不屑到博物馆去看,也从来不看相关书籍。我建议收藏者要到两方面去看:一是到各大博物馆去看,去国有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不论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区级)都可以二是看书,涉及艺术品投资书籍很多,一类是图录方面的书,一类是有价值文字(文献)书和论文,如有台湾故宫月刊和文物、考古月刊。对初学者重点推荐四本书(见附),这是解决收藏者的世界观。
我觉得看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看,就根本不懂一些知识,没有知识又怎么能搞收藏。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有收藏者和我说,他收藏了这么多年,花了几百万,一次博物馆都没去过,结果拿到我们博物馆来鉴定,一箱一箱都是假的。如果你玩的是赝品,那是一种对文化的玷污。通过看,可以解决世界观的问题。
“闻”闻就是听,这是要解决方法论的问题。听有音之音(杂音)者聋,要听有真才实学者。什么应该听,什么不应该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问”问是求教,搞古陶瓷收藏的天生不是有这个那个本领,有问题要对症下药、对症对人请教老师,要问知情人。比如耽宝昌是青花、彩瓷鉴定的专家,而对越窑和龙窑瓷就不一定是顶级专家,而浙江的专家在这方面就是强项了。顶尖的专家也只懂得几个门类,要实事求是。
“切”切就是要实践。收藏古陶瓷绝对不能纸上谈兵。我去帮人鉴定,对方先给我看书,跟书上对都是一模一样的。他根本不知道,书印出来的时候色差就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收藏古陶瓷的人一定要有实践,要多看博物馆里的东西,多看一些大收藏家的东西,要多去比较规范的拍卖行看看。收藏者之间要多交流,不要私藏或密藏,这是解决收藏者实践科学判断能力。
“地”地指的是本地。要从本地熟悉和可借鉴(各大博物馆)文物艺术品入手。这是我这几年通过与社会上收藏者的广泛接触、调查的总结。本地的东西往往都收藏很好,但是一出本地,很多很多都是假的。比如在昆明,当地藏家拿出了龙泉瓷,那是假得不得了的东西,他都作为真品放在那里。这是因为昆明那边没有龙泉窑,他们不能在博物馆借鉴到真的东西。这个品种在浙江收藏就很容易,因为越窑在省内各大博物馆都有。当然,收这类东西也还是要谨慎。
鉴赏瓷器归根结底靠得是眼力,而眼力则是心力的反映。这就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心里没底儿,眼睛就会茫然。鉴赏瓷器也是一样。如果对某一时代某一窑口某一类型的瓷器事先在脑子里没有一个完整清晰而又准确的概念,当遇到这种瓷器时,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常听有人吹嘘,北京翰海异地拍品征集海选开始了;一八七;一五五一。一八四零。陈经理。他玩儿瓷器几年几十年,上手过瓷器几万甚至十几万件。其实,无论玩多长时间,见过多少东西,只要没有自觉地进行过系统地研究,终久也不过是个“二把刀”,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这是因为,鉴别一件瓷器需要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事项,每一事项都有不同年代不同窑口不同类型的不同知识内容。如果不是通过大量的、系统的、仔细的、反复的观察、联系和对比,而仅仅是靠上手瓷器去一点一点积累经验,不仅太慢,而且也不太可能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我们”炼摊儿”也好,跑博物馆也好,都不可能那么方便。家里拥有大量的瓷器供我们去作系统的研究更不现实。而只有通过看书去系统反复地观察分析大量的图板来获取知识,才是最便捷、最经济、最现实的
鉴别景德镇瓷器的方法如下:
1、听声音。鉴别景德镇瓷器首先要听,景德镇瓷器有“声如磬”的美誉,用手指或借助其他工具轻轻敲打能听到陶瓷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声音,而其他陶瓷发出的则是嗡嗡的声音。
2、看颜色。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的美誉,指的就是釉面白里泛青。购买时可以在日光灯或打开手机手电筒看看瓷器是否会反射出一种淡青的光泽,如果显示出来的色泽是白中透黄或者有其他杂色,那么该瓷器基本上就是其他地方瓷器或者劣质瓷器。
3、比隔热性。比隔热性也是区分真假景德镇瓷器的方法之一,比隔热性即比较烫手程度。可以在瓷器内倒入热水,真的景德镇瓷会更加隔热,不烫手。这是因为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经过1380度高温烧制之后,密度大,导热性弱,同时保温性强。
4、比硬度。景德镇瓷器属于高硬度瓷,我们可以用金属工具在陶瓷上轻轻一划,这个鉴别景德镇陶瓷的方法要酌情使用,因为会对器物造成伤害。真正的景德镇瓷一般是毫无痕迹的,而其他的低劣瓷器则会被划出痕迹。
5、看器形。景德镇瓷器在器形上设计非常完美,比例协调匀称,端庄秀雅,而仿冒的瓷器大都看起来比较笨拙,成色也不好,制造较粗糙,我们通过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其真假之间的差异。
色料也称颜料或彩料,是以色基和熔剂或添加剂配制成的粉状有色陶瓷用装饰材料。颜料=色基+熔剂色基为发色物质和其它原料。熔剂为低熔点的硅酸盐物质。陶瓷色料的生产流程如下:配料:按照配方单到仓库领取相对应编号的材料;混合:将领取的物料根据工艺要求,使用指定的机器和时间进行混合;装窑:将混合好的物料,按照一定的数量等,装上指定的窑车上。烧成:装好窑车的生料推入到梭式窑内,按照一定的升温速度和时间烧到指定温度并保温;卸窑:将经过高温煅烧好的生料,待自然冷却后倒出匣钵装袋;粗加工:初步的加工,如进行卸窑后的爪式机打粉均化过程。
精加工:将初步加工的产品进一步加工,细化加工.如釉用产品的水磨工序;打包入仓:将精加工的产品,经烘干打粉均化后,按照一定的重量,过筛打包如库。我们看到一件陶瓷器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外观形状。如果瓷器上没有挂釉的话,无论造型如何美丽都会失掉这件瓷器的魅力,所以我们说陶瓷是一种火的艺术,靠火的作用产生了各种变化,主要还是陶瓷釉料在火中起到了变化。釉与坯同样是由岩石或土产生的,与坯的不同点是,它比较容易在火中熔融,当窑内的烈火威力使坯达到半熔时,必须使陶瓷釉料的原料熔融成液体的状态,冷却后这种液体就会凝固成一种玻璃,这就是釉。
“黑点”又称“斑点”,是陶瓷表面呈现有散布的大小黑色、棕褐、淡黄的斑点。
产生黑点的原因,主要是在坯料粗制,贮存,制坯过程中产生的。精制时坯料中含有的铁质颗粒未充分磨细和淘汰(即除铁),或含有黄泥等杂物;在贮存时工具不清洁和保管不善,泥料中混入了黄泥和杂屑;修坯时不慎散人了修坯刀具的铁骨。入窑焙烧在还原气氛中铁质杂物等发色还原成黑色、棕褐、淡黄的大小不同斑点。故又称“铁点”。
区分陶瓷的好坏要遵循“一听二看”的原则。 所谓听是指拿起瓷器轻轻敲敲,听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悦耳。如果是,这就表示是优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质量良好;假如敲瓷器时发出的声音粗重,甚至沙哑,就是用劣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其质量甚差,甚至已有裂痕。 其次看很重要,要仔细反复看。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不能出现色脏、缺釉、气泡等明显缺陷。
另外,空窑是造成色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空窑会导致窑炉气氛的改变,从而导致坯体在窑内的受热机理不同而产生色差。这里简单指出,在选用坯体原料时,我们应尽量少用对气氛和温度敏感的原料。例如:降低粘土中的有机质的含量,可以降低坯料对窑炉状态的敏感性。使得窑炉内的温度和气氛稍有波动而不致于出现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