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打火机里的那个点火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故意的小蘑菇
爱笑的水池
2023-04-02 15:47:12

打火机里的那个点火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最佳答案
无情的冰棍
端庄的白开水
2025-09-02 04:34:45

打火机原理为:使用可燃性气体并将它们经加压后充入封闭气箱,在点火时气体释放至空气中便吸热气化而迅速膨胀,极易点燃。

打火机采用的丁烷(CH3-CH2-CH2-CH3)为正丁烷,丁烷是一种易燃,无色,容易被液化的气体。是发展石油化工、有机原料的重要原料,其用途日益受到重视。

扩展资料:

在一般人眼中,打火机比火柴高级,所以以为打火机发明的时间晚于现代火柴。但事实并非如此,资料显示,有关打火机的图绘,最早出现在公元1505年德国纽伦堡地区一个贵族的手卷之中。也有人认为,打火机装置可能是出自达·芬奇之手,在他的手卷中也有类似的机械图绘,其绘成时间可能在1500年-1519年之间。

1900年后试制了一些袖珍式打火机,如滚轮式打火机,摩擦式打火机等。为减少烟而作的努力,终于使如今风行的那种气体打火机于1950年问世,如今又出现了很流行的感应打火机、指纹打火机等。使用最为普遍的是电子打火机,轻巧方便而且非常的实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火机

最新回答
从容的美女
精明的蜡烛
2025-09-02 04:34:45

打火机先发明。

打火机可以追溯的历史很早,其源头便是来自于我们最为熟悉的钻木取火中摩擦生热的原理,而中世纪时期一直到19世纪初期撞击式点火器都是非常流行的,知道现代撞击式点火器依旧在我们所熟悉的燃气炉、卡式炉灶中应用。

17世纪末期的时候带有火绒和硫磺火柴的“图林根点火器”普遍在生活中出现。1823年德国的化学家德贝莱纳发明了以其姓氏命名的打火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德贝赖纳并不是专业的发明家,其本来的职业是一个药剂师。

1810年他还曾在耶拿大学任教,教授化学和药学。而德贝莱纳的发明打火机是一个偶然事件。

打火机的原理:

打火机能打着火的原理是打火机里面的液体是压缩丁烷气体,与甲烷、乙炔一样,都是易燃气体。一次性打火机的发火方式有2种:一是火石摩擦产生火花引燃丁烷。二是利用压电陶瓷片产生电火花引燃丁烷。

欢喜的火车
幽默的羊
2025-09-02 04:34:45
很努力的在找。。。

给个满意吧。。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若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一条,便是M2的动臂移动量为λ/2,等效于M1与M2之间的空气膜厚度改变λ/2。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制出多种专用干涉仪。

。。。。。。。。。。。。。。。。。我就是传说中的分界线。。。。。。。。。。。。。。。。。在一台标准的迈克耳孙干涉仪中从光源到光检测器之间存在有两条光路:一束光被光学分束器(例如一面半透半反镜)反射后入射到上方的平面镜后反射回分束器,之后透射过分束器被光检测器接收;另一束光透射过分束器后入射到右侧的平面镜,之后反射回分束器后再次被反射到光检测器上。注意到两束光在干涉过程中穿过分束器的次数是不同的,从右侧平面镜反射的那束光只穿过一次分束器,而从上方平面镜反射的那束光要经过三次,这会导致两者光程差的变化。对于单色光的干涉而言这无所谓,因为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调节干涉臂长度来补偿;但对于复色光而言由于在介质中不同色光存在色散,这往往需要在右侧平面镜的路径上加一块和分束器同样材料和厚度的补偿板,从而能够消除由这个因素导致的光程差。

在干涉过程中,如果两束光的光程差是光波长的整数倍(0,1,2……),在光检测器上得到的是相长的干涉信号;如果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0.5,1.5,2.5……),在光检测器上得到的是相消的干涉信号。当两面平面镜严格垂直时为等倾干涉,其干涉光可以在屏幕上接收为圆环形的等倾条纹;而当两面平面镜不严格垂直时是等厚干涉,可以得到以等厚交线为中心对称的直等厚条纹。在光波的干涉中能量被重新分布,相消干涉位置的光能量被转移到相长干涉的位置,而总能量总保持守恒。

。。。。。。。。。。。。。。。。。。我依旧是分界线。。。。。。。。。。。。。。。。。。。 这个主要是测量钠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原理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学习其调节方法。

2.调节观察干涉条纹,测量激光的波长。

3.测量钠双线的波长差。

4.练习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灯,针孔屏,毛玻璃屏,多束光纤激光源(HNL

55700)。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

图1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实物图。图2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示意图,图中M1和M2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中M1是固定的;M2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度转盘(由粗读和细读2组刻度盘组合而成)读出。在两臂轴线相交处,有一与两轴成45°角的平行平面玻璃板G1,它的第二个平面上镀有半透(半反射)的银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接近相等的反射光⑴和透射光⑵,故G1又称为分光板。G2也是平行平面玻璃板,与G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与G1相同。由于它补偿了光线⑴和⑵因穿越G1次数不同而产生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

从扩展光源S射来的光在G1处分成两部分,反射光⑴经G1反射后向着M2前进,透射光⑵透过G1向着M1前进,这两束光分别在M2、M1上反射后逆着各自的入射方向返回,最后都达到E处。因为这两束光是相干光,因而在E处的观察者就能够看到干涉条纹。

由M1反射回来的光波在分光板G1的第二面上反射时,如同平面镜反射一样,使M1在M2附近形成M1的虚像M1′,因而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M2和M1的反射相当于自M2和M1′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等效的。

当M2和M1′平行时(此时M1和M2严格互相垂直),将观察到环形的等倾干涉条纹。一般情况下,M1和M2形成一空气劈尖,因此将观察到近似平行的干涉条纹(等厚干涉条纹)。

2.单色光波长的测定

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明时,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环形等倾干涉圆条纹的位置取决于相干光束间的光程差,而由M2和M1反射的两列相干光波的光程差为

Δ=2dcos

i

(1)

其中i为反射光⑴在平面镜M2上的入射角。对于第k条纹,则有

2dcos

ik=kλ

(2)

当M2和M1′的间距d逐渐增大时,对任一级干涉条纹,例如k级,必定是以减少cosik的值来满足式(2)的,故该干涉条纹间距向ik变大(cos

ik值变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外扩展。这时,观察者将看到条纹好像从中心向外“涌出”,且每当间距d增加λ/2时,就有一个条纹涌出。反之,当间距由大逐渐变小时,最靠近中心的条纹将一个一个地“陷入”中心,且每陷入一个条纹,间距的改变亦为λ/2。

因此,当M2镜移动时,若有N个条纹陷入中心,则表明M2相对于M1移近了

Δd=N

(3)

反之,若有N个条纹从中心涌出来时,则表明M2相对于M1移远了同样的距离。

如果精确地测出M2移动的距离Δd,则可由式(3)计算出入射光波的波长。

3.测量钠光的双线波长差Δλ

钠光2条强谱线的波长分别为λ1=589.0

nm和λ2=589.6

nm,移动M2,当光程差满足两列光波⑴和⑵的光程差恰为λ1的整数倍,而同时又为λ2的半整数倍,即

Δk1λ1=(k2+)λ2

这时λ1光波生成亮环的地方,恰好是λ2光波生成暗环的地方。如果两列光波的强度相等,则在此处干涉条纹的视见度应为零(即条纹消失)。那么干涉场中相邻的2次视见度为零时,光程差的变化应为

ΔL=kλ1=(k+1)λ2

(k为一较大整数)

由此得

λ1-λ2==

于是

Δλ=λ1-λ2==

式中λ为λ1、λ2的平均波长。

对于视场中心来说,设M2镜在相继2次视见度为零时移动距离为Δd,则光程差的变化ΔL应等于2Δd,所以

Δλ=

(4)

对钠光=589.3

nm,如果测出在相继2次视见度最小时,M2镜移动的距离Δd

,就可以由式(4)求得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

4.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现象

激光器发出的光,经凸透镜L后会聚S点。S点可看做一点光源,经G1(G1未画)、M1、M2′的反射,也等效于沿轴向分布的2个虚光源S1′、S2′所产生的干涉。因S1′、S2′发出的球面波在相遇空间处处相干,所以观察屏E放在不同位置上,则可看到不同形状的干涉条纹,故称为非定域干涉。当E垂直于轴线时(见图3),调整M1和M2的方位也可观察到等倾、等厚干涉条纹,其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与用钠光照明情况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验内容与步骤】

1.观察扩展光源的等倾干涉条纹并测波长

①点燃钠光灯,使之与分光板G1等高并且位于沿分光板和M1镜的中心线上,转动粗调手轮,使M1镜距分光板G1的中心与M1镜距分光板G1的中心大致相等(拖板上的标志线在主尺32

cm

位置)。

②在光源与分光板G1之间插入针孔板,用眼睛透过G1直视M2镜,可看到2组针孔像。细心调节M1镜后面的

3

个调节螺钉,使

2

组针孔像重合,如果难以重合,可略微调节一下M2镜后的3个螺钉。当2组针孔像完全重合时,就可去掉针孔板,换上毛玻璃,将看到有明暗相间的干涉圆环,若干涉环模糊,可轻轻转动粗调手轮,使M2镜移动一下位置,干涉环就会出现。

③再仔细调节M1镜的2个拉簧螺丝,直到把干涉环中心调到视场中央,并且使干涉环中心随观察者的眼睛左右、上下移动而移动,但干涉环不发生“涌出”或“陷入”现象,这时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才是严格的等倾干涉。

④测钠光D双线的平均波长。先调仪器零点,方法是:将微调手轮沿某一方向(如顺时针方向)旋至零,同时注意观察读数窗刻度轮旋转方向;保持刻度轮旋向不变,转动粗调手轮,让读数窗口基准线对准某一刻度,使读数窗中的刻度轮与微调手轮的刻度轮相互配合。

⑤始终沿原调零方向,细心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并记录每“涌出”或“陷入”50个干涉环时,M1镜位置,连续记录6次。

⑥根据式(5-8),用逐差法求出钠光D双线的平均波长,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

2.观察等厚干涉和白光干涉条纹

①在等倾干涉基础上,移动M2镜,使干涉环由细密变粗疏,直到整个视场条纹变成等轴双曲线形状时,说明M2与M1′接近重合。细心调节水平式垂直拉簧螺丝,使M2与M1′有一很小夹角,视场中便出现等厚干涉条纹,观察和记录条纹的形状、特点。

②用白炽灯照明毛玻璃(钠光灯不熄灭),细心缓慢地旋转微动手轮,M2与M1′达到“零程”时,在M2与M1′的交线附近就会出现彩色条纹。此时可挡住钠光,再极小心地旋转微调手轮找到中央条纹,记录观察到的条纹形状和颜色分布。

3.测定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

①以钠光为光源调出等倾干涉条纹。

②移动M2镜,使视场中心的视见度最小,记录M2镜的位置;沿原方向继续移动M2镜,使视场中心的视见度由最小到最大直至又为最小,再记录M2镜位置,连续测出6个视见度最小时M2镜位置。

③用逐差法求Δd的平均值,计算D双线的波长差。

4.点光源非定域干涉现象观察

方法步骤自拟。

迈克尔逊干涉仪系精密光学仪器,使用时应注意防尘、防震;不能触摸光学元件光学表面;不要对着仪器说话、咳嗽等;测量时动作要轻、要缓,尽量使身体部位离开实验台面,以防震动。

腼腆的红牛
爱撒娇的斑马
2025-09-02 04:34:45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人的潜艇仿佛长了眼睛似的,穿过了日本人设置的层层水雷封锁线,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日本海,向日本舰船发起突然袭击,使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与此同时,日本的潜艇一钻进美国的军港或海岸边,不知怎的,就遭到美国军舰或飞机的攻击。

“这是怎么回事呢?”日本海军官员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美国人使用了什么秘密武器?”的确,美国人使用了一种“秘密武器”——声纳。

声纳是一种利用声波在水下测定目标距离和运动速度的仪器。美国人在潜艇上装了类似声纳的“探雷器”,因此对于日本人设置的水雷封锁线及舰船的所在位置一目了然;美国人还在军港和海岸的航道口装上了声纳,这样,海里的任何动静都逃不过美国人的“耳目”。

声纳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的发明,凝聚着几代科学家的心血。早在1490年,意大利著名美术家、科学家达·芬奇就注意到了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有一次,他来到海边写生。完成一幅画后,好奇的达·芬奇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水里面到底有没有什么声音?于是,他取来一根管子,将管子的一端插到水里,管子的另一端放在耳朵旁。结果听到了“咕噜咕噜”的声音。经过仔细的辨认,他发现这是远方的船航行时螺旋桨击水放出的声响。达·芬奇的这根管子可以算是声纳最古老的祖先了。

3个多世纪后,瑞士物理学家柯拉顿和德国数学家斯特模,对声音在水中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以后,许多科学家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经过反复实验,他们比较精确地测出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5500公里每小时,比在空气中的传播快4倍。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声音在水中传播,遇到海洋中的物体或海底时,声音会被反射回来,此时也被“吞掉”一些声波。不同频率的声波,在水中被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也不相同。超声波能量集中,可朝一个方向传播,反射回来的声波比较强烈。

这个时期,正值潜水艇在海里称王称霸的时期。人们对于潜水艇的神出鬼没正感到束手无策。自然而然地,科学家们想到: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不就可以测出潜艇所在的方位、距离了吗?

可是,要实现超声波在水中的发射和接收谈何容易!一时研制潜水艇“克星”的工作搁浅了!1880年,英国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等成功地制造出换能器,实现了电、声信号的转换。这样,通过换能器,可将电波变成声波,并向海里发射;声波遇到物体后,又反射回来,换能器接收到声波,并把它变成电波,显示出来。根据超声波发出到接收所需的时间,就可以测出发射地点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代声纳诞生了。后来,科学家在第一代声纳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改进,发明了“主动式声纳”和“被动式声纳”两大类。

主动式声纳,主动发出声信号,去寻找水下目标,根据声波的反射情况做出判断;被动式声纳,收听水中目标发出的噪音,从而测出目标所在的方位、距离。然而,这两类声纳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缺陷:主动式声纳发出的声波容易被水中的潜水艇发现;被动式声纳对于不发声的目标无能为力。

科学家们决心对声纳做进一步的改进。他们从海脉的身上得到了启迪。 本世纪60年代,生物学家诺里斯发现,用橡皮蒙住海脉双眼,丝毫不影响它的活动;可把海脉前额蒙住,它在水下就像瞎子一样,到处乱撞。显然,海脉是用前额发出声波来行动的。

经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发现海脉有两架“声波发射机”:当它“观察”远距离目标时,它就发射低声,以实现远距离传播;当它“观察”近距离目标时,它就改发超声,以提高分辨率。它也有两架“声波接收机”。海脉的声纳竟是如此先进,如此完美!科学家“虚心”向海脉学习,以海脉的声纳为发明的奋斗目标。

不久,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军用高级声纳。它是一种多波束回声探测仪,采用两套相同的水听器发射阵。它的性能要比先前的声纳出色得多。

科学家还从海琢声纳外的特制导流罩抗水流噪音的性能,得到启发,研制出“声纳导流罩”。有了它,军舰可不必像以前那样需要静止下来时才使用声纳,即使在高速前进,也可以便用声纳,而不受自身噪音的干扰。

海豚 ,领着科学家走上声纳发明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