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白瓷有什么特点?
唐代的白瓷以邢窑为代表,邢窑在河北省内丘县。邢窑的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坚硬,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胎与釉之间有一层护胎釉(化妆士),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前人以“皎洁如玉”比喻邢窑之白。邢窑白瓷有精粗之分,粗白瓷有碗、杯、壶、罐、钵等,有的施化妆土,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细白瓷有碗、盘、壶、盏、盒、杯、凤头壶、皮囊壶等,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坚实,釉色极白。
东汉。
白瓷最早创烧于东汉之前,唐代有名的过渡性灰白瓷邢窑,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窑,汝窑。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现倒退现像。明代又恢复白瓷的本像。
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
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在上海博物馆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
扩展资料
原始瓷器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白瓷
一、邢窑白瓷特点
邢窑白瓷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
二、邢窑白瓷的鉴定方法
1、看工艺
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2、看烧制
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3、看坯体
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
4、看釉色
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
5、看款识
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翰林”二字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竖着刻写;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
邢窑白瓷在历史上的地位:
邢白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工艺一大飞跃,其技术难度相当之高,即必须在原料加工和烧成时,将胎和釉中含铁量有效地控制在1%以下,方能烧成上成白瓷。
邢窑窑工们率先掌握了这种绝技,目前已出土的邢瓷残器标本中那种品质精良的“透影瓷”和“类银”、“类雪”的细白瓷,其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是后人无法复制。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邢窑
人民网-真假邢窑白瓷鉴定
唐朝著名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至于你说的唐三彩它是属于陶器制品。唐三彩起源于汉代的,只不过在唐朝得到l额发展,它的颜色也不是不只有三种,只不过是以黄色绿色白色为主。所以称为唐三彩。但是说到瓷器唐朝还是青瓷和白瓷有名,当时有种说法是南青北白,南方的f青瓷比较有名就是浙江越窑,而北方有名的则是河北刑窑。但是要记住瓷器是由陶器演变过来的,所以有点说法就是陶瓷不分家。
青瓷是最初瓷器的样子,可以说是青瓷就是瓷器之母。白瓷也是从青瓷发展过来的,白瓷胎制比价细腻。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它有明显的的青瓷痕迹,当然这是早期的白瓷。白瓷的发明可以说是整个瓷器行的进步,因为人们可以创造出除了青瓷外另一种色泽,等于是打开了人们视界的大门。以后的青花瓷,五彩瓷,都是来源于白瓷。相对于青瓷来说白瓷也是更加有难度的,耗费时间也是更多的。
唐三彩我认为是非常好看的,它的色泽非常亮丽,以黄色绿色青色为主,给人的视觉效果是非常舒适的。唐三彩主要是分布在长安与洛阳,所以这两地出土的也比较多。唐三彩作为陪葬品不仅仅只是高官贵族。平民百姓也有这种习惯。它形状也是各异的,有人类,碗盘,家具,种类是比较丰富的。甚至于它还会刻画当时的风土人情。但是唐三彩不一定是要哪三种颜色的。
我国的历史文化是比较悠久的,所以先辈们给我们的东西也是比较丰富的。唐三彩和瓷器只是我们文化中一小部分的东西。
白瓷是汉民族传统瓷器。由于它受人们的喜爱,白瓷显现高贵,其用途广泛。它最早创烧于东汉之前,唐代有名的过渡性灰白瓷邢窑,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窑,汝窑。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现倒退现像。明代又恢复白瓷的本像。白瓷的巅峰瓷为北宋的汝窑。汝窑色卵白,莹润,它的皇宫御用瓷单是白净度是一般白瓷的100倍,十分珍贵。人们曾经这样赞誉过它工艺失传的珍贵度;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有汝窑一片。对它的白净度,国外认为它是【中国白】的唯一代表。就是现代最白的白瓷也没有超过它;图片资料实在无法显示它的白净度。白瓷也是画作及烧制色瓷的基础瓷,是五彩瓷,青花瓷,斗彩瓷最好的底背基础瓷。白瓷代表未来,它至今在各色瓷中烧制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大。
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北方邢窑白瓷风靡一时。北方邢窑白瓷与南方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因此人们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制瓷业的特点。
北方瓷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唐人烧出了高质量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为宋代名窑的出现准备了工艺条件。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瓷器造型沿袭了唐代的风格,如“五代白瓷划牡丹纹枕”,1956年于江苏省新海连市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0.4厘米,长17.8厘米,宽12.5厘米,长方形,六面体,中间下凹,两端微翘。
长方形弧面中央划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四周为平行双线边框,四壁略呈梯形,各有一长方形凹框,四周有突棱一道,平底。枕的表面涂白釉,釉色光亮纯净。枕胎洁白细腻,较硬。五代白瓷以光素居多,有少量的刻花装饰,但不流行。此枕精巧秀美,花纹舒朗简洁,代表了五代时期白瓷制作的最高成就。
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地区为主,唐代的瓷窑大多仍在烧造。但是,在全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制瓷业的进步与发展受到了限制。南方青瓷则也是原料的原因
浙江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瓷土矿,距地表不深,易于开采,风化程度低的含有部分长石,风化程度高的则含有较多的高岭土。
用这种瓷土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瓷胎含铁量较高,适于烧制瓷器。高价铁在烧制时被还原为低价铁,低价铁的助熔作用很强,有助于瓷胎在较低温度下烧成瓷器。
福建德化窑的白瓷。始于宋代、成名于明代。釉色白净温润,致密如玉,细腻似乳。有“猪油白”呈色凝脂隐红;“象牙白”细润白嫩,法国人称“鹅绒白”、“中国白”。品种有“梅花杯”、“八仙杯”,胎薄透脂轻巧玲珑,彩绘以红色为主,日本人称“赤绘”。风格豪爽、明快。
中国是陶瓷艺术的发源地,有着几千年的陶瓷发展史。素雅白瓷虽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
一、白瓷制瓷原理是什么?
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早期的白瓷,釉色泛青,胎质细腻,很显然的看出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瓷器中所有的颜色都和金属有关,那么铁就是白瓷中的呈色剂,铁的含量越多,颜色也就越深,白瓷无非就是把铁的成分剔除,越是上等的白瓷含铁量就越低,一般来说,中国白瓷的含铁量在0.18%~1. 85%之间变化,白瓷烧制的时候能够是在无氧的状态下,不让里面的铁元素形成氧化,出现其他颜色,外面再罩上一层透明无色的釉,这么做出来的,就是白瓷了,也是主流的,我们最常见到的标准白瓷。
二、白瓷发展史
白瓷从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洗礼已经达到了不可逾越的地位。白瓷出现的时期比青瓷较晚,是中国人烧造陶瓷第一个追求的大目标,在陶瓷的烧造历史上每一个阶段都一个相对来说很久远的目标,陶瓷在白瓷的追求上走了上千年,才能让我们见到如今的白瓷。
建国以来有大量的墓葬出土,河南出土的一个墓“范粹墓”是北齐年间的墓葬,出土了真正意义上的白瓷。古代白瓷的意义,更多是心理上的,就是它看着是白就算是白瓷,所以早期的这些白瓷,多是白里带灰,或者是白里带黄颜色。
1、唐代白瓷:有名的过渡性灰白瓷邢窑,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
唐代的陶瓷形成了一个“南青北白”的一个局面。南青,指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被称为 “诸窑之冠”;北白,指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这时期的白瓷以素白为主,基本上没有纹饰,但是已经作为国礼赠送,作为国家宝藏来收藏。唐代后期,邢窑由于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渐趋衰落。
2、宋代白瓷: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窑,汝窑。
宋代的白瓷不单单只是素白的瓷器,还发展出了刻花,印花,贴花等修饰技巧,胎薄轻巧,质地细腻,釉面滋润,它主要的颜色为乳白色或者白中泛青色。北宋的汝窑的白净度,被认为是“中国白”的唯一代表,称为中国瓷器的最高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并不夸张。
3、元代白瓷: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现倒退现像。
4、明代白瓷
明代开始注重质地,包括材质、手感、光泽等,永乐时期甜白瓷的诞生就是最好的证明。甜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给人一种温柔恬静的感受。甜白釉能照见人影,又称葱根白,历来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美誉,也被誉为白瓷史上的巅峰成就,延续至今。
5、清代白瓷
中国的制瓷技术到了清代可谓是登峰造极,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使中国的瓷器生产技艺都达到了顶峰。恰恰是这一时期,白瓷在珐琅彩、粉彩等彩瓷的冲击之下并没有受到重视,纯素白瓷开始走入低谷,远不如明代时期的重视。
白瓷的出现,是陶瓷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为元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各色瓷器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有了白瓷才会有后面五彩缤纷的彩瓷,如果没有白瓷的出现,如今的瓷器行业或许就不会五色缤纷,有了简单的白瓷才会有各色瓷器的绚丽。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只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
黑瓷和白瓷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两类瓷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瓷窑都烧制精美的白瓷和黑瓷。
白瓷与黑瓷的区别主要在于瓷釉中铁的含量高低。中国古代瓷器中,铁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呈色元素,铁含量的高低对瓷器的呈色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白瓷瓷釉里铁含量低于1%,而黑瓷瓷釉中铁含量大于5%,铁含量在1-5%之间时,瓷器会呈现从绿色、黄色到酱色的颜色,铁元素含量越高,瓷器的颜色越深。因此,白瓷和黑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白瓷瓷釉中铁含量低,而黑瓷瓷釉中铁含量高。
中国是瓷器之国,历史上许多瓷窑都烧制精美的白瓷和黑瓷。比如隋唐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明代德化白瓷都是非常著名的白瓷品种。黑瓷中东晋德清窑黑瓷、宋代建窑黑瓷、吉州窑黑瓷等也都是享誉古今的珍品!
唐邢窑白瓷罐
宋定窑白瓷盘
明德化窑达摩像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首壶
宋建窑黑釉油滴盏
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