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否为真玉?
1、对着阳光看,玉里有些云雾状的东西,一团一团的,颜色剔透,像棉絮一样。
2、玉的硬度很高,像金刚石一样,所以可以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的痕来。
3、玉是凉的,放一根头发在玉石上,用打火机烧,贴着玉的头发烧不断。(有待考证,事实上把头发放玻璃或瓷片上(硅酸盐混合物)燃烧,将发生热传递,燃点未达到,因此不发生燃烧)
4、水鉴别法,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成露珠状久不散开者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伪劣货。
5、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扩展资料
四大玉石
1、新疆和田玉
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呈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之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墨玉。
2、河南独山玉
独玉的矿区地处南阳市北郊的“独山”,又称“南阳玉”。独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纯净,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及三种以上的色调组成多色玉,颜色艳。主要品种有:白玉、绿玉、绿白玉、紫玉、黄玉、芙蓉红玉、墨玉及杂色玉等。
3、辽宁的岫岩玉
因主要产地在辽宁岫岩县而得名。外观呈青绿、黄绿、淡白色,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所用的玉材产于岫岩县境内的细玉沟,俗称老玉,为透闪石软玉。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多数玉材与岫岩瓦沟矿产的岫玉相似。
4、湖北的绿松石
绿松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早在古埃及已被人所知,把它视为神秘之物。古有“荆州石”或“襄阳甸子”之称。呈深浅不同的蓝、绿等颜色,蜡状光泽。湖北产优质绿松石,中外著名,其玉器工艺品深受人民喜爱,畅销世界各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玉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石(矿物集合体)
1,宋代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空前绝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宋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以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商品.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所谓官窑,就是国家中央 *** 办的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的用瓷;所谓民窑,就是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要考虑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但并非没有精美的艺术产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2,明式家具十六品
第一组包括 1)简练 2)淳朴 3)厚拙 4)凝重 5)雄伟 6)圆浑 7)沉穆 等七品.
明式家具的主要神态是简练朴素,静穆大方,这是它的主流.以上七品可说同 属这一类型.它们大都朴质无文,或有亦不多.也正因如此,被选为简练的实 例每兼有淳朴之趣,被选作淳朴的实例或颇具沉穆之神.不过如仔细分辨,还 是能看出它们所具的神态以何为主,并依其主要的来定品.
第二组包括 8)穠华 9)文绮 10)妍秀 三品.
简练朴素,静穆大方,只是明式家具神态的主要一面,但决不能说是它的全貌 .有的明式家具有精美而繁缛的雕刻花纹.这三品属於装饰性较强的一组,与 第一组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组有 11)劲挺 12)柔婉 两品.
二品神态迥别,刚健婀娜,各臻其极,但互呈妙趣,异曲同工.有一点二者却 又相同,即整体各个构件都比较细.言其细,主要是造得细,不是下料细.劲 挺和柔婉,尤其是后者,必须用很大的料才能造出来.若就其细而言,它们和 构件比较粗的淳朴和厚拙两品又形成对比.
第四组有 13)空灵 14)玲珑 两品.
二品彷佛相近,实不相同.空灵靠间架空间处理得当才能取得效果,玲珑则仗 各个部位的透空雕刻予人灵巧剔透之感.玲珑必然有著高度而精美的雕饰,若 就此而言,它又和第二组属於同一类型.
第五组有 15)典雅 16)清新 两品.
典雅言其有来历而不庸俗,清新言其大胆创新,悉摈陈腐.二者乍看似乎大相 迳庭,实则也有一致的一面,即都要有超然脱俗的面目才能入品.如果有来历 而只是墨守成规,平淡无奇,那麼可称典雅的家具未免太多了.它必须是确有 来历但又罕经人道,真正做到了推陈出新.如果说大胆创新,悉摈陈腐,但却 是故弄新奇,矫揉造作,那又安得入清新之品,只不过罹怪诞之病而已.
§明式家具八病
家具的某一病往往是某一品的反面,但又不得与另一品彷佛有些相近而混淆起来,它们之间是有明确分界的.例如:
繁琐和赘复都是简练的反面,但它们不得与穠华相混.
臃肿乃是劲挺的反面,滞郁乃是空灵的反面,但不得与厚拙相混.
纤巧是淳朴、凝重的反面,但不得与构件比较细的劲挺、柔婉相混.
悖谬、失位的病源每出於标新立异,逞怪炫奇.
俚俗一般是不成功的来自某一地区的乡土制品.它们常使用南榆、柞木等较软木材,制作手法,别成体系,与习见的黄花梨、紫檀器等风格不同.民间家具有的非常淳朴,即使粗糙一些,也稚拙可喜.俚俗只是这类家具中的下下品而已.
3文物(wén wù ): 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4,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5,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6玉,在我国是美石的同义语.古人视玉为宝,今人又把珍贵的玉石称为宝玉.我国是一
个玉石之国,但目前国内的珠宝界、考古界和地质界对玉、玉石和宝石的定义是有区别
的.目前国际上统称的玉专指软玉和硬玉(翡翠),其它玉雕石料统称为玉石.宝石是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 *** 体,绝大多数都是某种矿物的单晶体
,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碧玺、紫牙乌等.
一、硬玉
19世纪后半叶,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将中国的“玉”分为软玉和硬玉(见地质情报
所:《翡翠冲的《国外地质科技》,1981年第2期)两类.硬玉,我国俗称“翡翠”,是
我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
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矿石)还是“籽料”(次生矿石),主要是由硬玉矿物
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组成翡翠的硬玉矿物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翡翠
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紧密的纤维状结构,使翡翠具有细腻和坚韧的特点.
硬玉是由一种钢和铝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纯净者无色或白色.其块体的化学成分为
:二氧化硅占58.28%,氧化钠占13.94%,氧化钙占1.62%,氧化镁占O.91%,三氧化
二铁占O.64%,此外还含有微量的铬、镍等.其中,铬是使翡翠具有翠绿色的主要因素
.通常翡翠含氧化铬O.2~O.5%,个别达2~3.75%以上.
翡翠硬度为7,比重3.33.矿物折光率:Ng=1.667,Np=1.654;重折率0.012.
常见的翡翠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多数不透明,个
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按颜色和质地分,有宝石绿、艳绿、黄阳绿、阳俏绿、玻璃绿
、鹦哥绿、菠菜绿、浅水绿、浅阳绿、蛙绿、瓜皮绿、梅花绿、蓝绿、灰绿、油绿,以
及紫罗兰和藕粉地等二十多个品种.
翡翠在我国明确地称为硬玉,可能始于宋代.而汉代张衡的《西京赋》、班固的《
西都赋》以及六朝徐陵的《玉台新咏诗序》提到的翡翠都有可能指软玉中的碧玉,而非
硬玉.正因为硬玉在唐代已不可考,故李善注《文选》、颜师古往《汉书》均未尝及之
.近来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称:在18世纪以前,中国人
并不知道硬玉这种东西.以后,硬玉才从缅甸产地经云南输入中国.前不久,苏联地质
学家基也夫林科也指出,缅甸度冒、缅冒、潘冒和南奈冒的次生翡翠矿发现于1871年,
至今已开采了一百多年,仍未采空.缅甸乌龙江河谷的原生翡翠早在13世纪(宋末至元
初)已经采矿(见《国外地质科技》).而我国目前从宫廷珍藏和出土文物中尚未发现
明朝以前的翡翠.因此,中国人何时称硬玉为翡翠,缅甸翡翠何时输入中国,一直是未
弄清楚的历史之谜.我们期待考古工作者能有新的发现,来解决这一历史悬案.
二、软玉
软玉是我国矿物学家对英文Nephrite的译名.这一英文名称源于希腊语,有“肾脏
”之意.这是因为古代洲认为将这种玉石佩挂在腰部可以治愈肾病(久术武夫:《宝石
贵金属辞典》).看来,古欧洲人和我国古代人一样,都迷信于玉.中国古人不仅认为
饰用这种玉可以辟邪,而且认为饮用玉粉可以治病.然而不论欧洲人也好,喜欢玉器的
墨西哥和新西兰人也好,都没有中国人使用软玉的历史悠久.中国在世界上有“玉石之
国”之称,这同发现和使用软玉的悠久历史有关.
软玉在我国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它们与硬玉不同,是由角闪
石族矿物中透闪石阳起石矿物(以透闪石为主)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软
玉同硬玉一样也呈纤维状结构.这种由透闪石或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结构,是软玉具有
细腻和坚韧性质的主要原因.透闪石是一种含水和氟的钙镁硅酸盐,其成分中常含有4%
以下的铁,当铁含量超过4%时即过渡为阳起石.我国新疆软玉块体的化学分析结果是:
二氧化硅占57.6O%,氧化铝0.25%,三氧化二铁0.66%,氧化锰0.16%,氧化镁25.61
%,氧化钙2.68%,其它杂质2.74%.硬度6~6.5.比重2.96~3.17.矿物折光率:透
闪石为Np=1.599~1.619,Nm=1.612~1.630,Ng=1.622~1.640,重折率0.O21~0.023;
阳起石为Np=1.619~1.688,Nm=1.630~1.697,Ng=1.640~1.705,重折率0.021~0.02
7.
软玉常见颜色有白、灰白、绿、暗绿、黄、黑等色.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
玻璃光泽.软玉的品种主要是按颜色不同来划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称“羊脂
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将灰白色的青玉称为“青白玉”.碧玉呈绿至暗
绿色,有时可见黑色脏点,是含杂质如铬尖晶石矿物等所致.当含杂质多而呈黑色时,
即为珍贵的墨玉.黄玉也是一种较珍贵的品种.青玉中有糖水黄色皮壳,现有人称其为
“糖玉”.白色略带粉红色者有人称为“粉玉”.虎皮色的则称为“虎皮玉”等.
目前所知,国内除台湾丰田地区产软玉外(包括透闪石猫眼石),主要产地在新疆
.新疆和田玉的悠久历史,在《史记》、《汉书》、《魏书》、《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五代史》等古书中,均有记载.不过,西汉以前,史籍所载新疆产软
玉的情况常夹带着不少神话故事.从《史记》中记载的《李斯谏逐客书》和《苏厉给赵
惠文王书》中的几句话(“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此数宝者秦不生焉.
”“代马胡犬不东下,昆仑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
至秦统一六国时,新疆的软玉已从昆仑山北麓和田诸地源源不断地输向内地.尤其是密
尔岱所产的软玉块度较大,常有上万斤者.清时在乌沙克塔克台地区有密尔岱产的弃玉
三块,大者万斤,次者八千斤,又次者重达三千斤.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珍藏的“大禹治
水玉山”原重一万零七百多斤,这一迄今为止的最大玉件,即产自密尔岱.
三、岫岩玉,简称岫玉,因产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这种玉石的主要品种表面看来,同
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组成的矿物和硬度则不同.组成岫玉的主要矿物是蛇纹
石.成分中常含有二价铁、三价铁,还混有锰、铝、镍、钴等杂质,这些混入物使岫岩
玉具有各种颜色.岫玉的颜色有白、黄、淡黄、粉红、浅绿、绿、翠绿、暗绿、褐绿及
其它杂色.其中常以绿色调为主,颜色介于青玉和碧玉之间.组成岫玉的蛇纹石矿物,
通常占85%以上,常见少量方解石、透闪石等其它矿物.透闪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
硬度.
岫玉的五质非常细腻,半透明至不透明,蜡状至油脂光泽.硬度2.5~5.5,比重2.
5~2.8.蛇纹石矿物的平均折光率1.54~1.55.蛇纹石是镁质碳酸盐岩、镁质基性宕、
超基性岩的交代蚀变矿物,也可与滑石、绿泥石等共生.
岫玉玉质同翡翠和软玉极易区分,主要是光泽(老带油脂光泽)和硬度的不同.
岫玉广泛产生接触变质的镁质大理岩中,我国很多地区具备这种地质环境,所以其
产地相当广泛.目前已知有下述不同产地和以产地为名所划分的品种:
岫玉绿色,半透明至不透明,产地在辽宁省岫岩县瓦沟.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43
.80%,氧化镁42.10%,氧化钙0.56%,氧化铝0.006%,三氧化二铁0.64%,水11.81
%,杂质12.85%.硬度4.8~5.5,比重2.61.产于古老地层白云石大理岩中.
在我国江苏、浙江一带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经鉴定发现其中有岫玉(郑
建:《江苏省吴县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古玉研究》).殷墟妇好墓中有四十余件玉器,“
其中多数与现在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与新疆和阗(田)玉
相似.”(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第428页).由此可见岫
玉的开采史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了.
南方玉开采史不详,因产于广东省信宜县泗流地区,故又称“信宜玉”.玉质大多
数由蛇纹石组成,并含有少量金云母、滑石、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因
含杂质多,颜色常与岫玉不同,色调暗绿至褐绿.同时产出的地质条件与岫玉也有差别
,它产于云母片岩和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组成的地层中,玉石矿体下面常有0.2~5.5米厚
的滑石层.
祁连玉产祁连山,玉色暗绿,带有较多的黑色脏点,岫玉和南方玉没有这一特点.
京黄玉淡黄色,也由蛇纹石组成,因产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触变质大理岩中而得名
.本世纪60年代发现,历史上是否开采过,情况不明.因产量过少,现已停采.
安绿石也是蛇纹石玉质,因首次发现于吉林集安县的绿水河而得名.产于蛇纹石化
大理岩古老的地层中.玉质较纯,细腻光洁,苹果绿至墨绿色,微透明至半透明.
与岫玉相似的蛇纹石玉石还有不少产地和品种.因此,当我们鉴别新石器时代以来
属于这类玉质的玉器时,切不可轻易断定玉质的来源.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吴县
草鞋山、张陵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中,经鉴定有一件玉管为蛇纹石玉石,就不是
辽宁产生的岫玉,玉料可能是江苏镇江的产物.
四、蓝田玉
蓝田玉的名称初见于《汉书·地理志》,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
其后,《后汉书·外戚传》、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
志》等古书,都有蓝田产玉的记载.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
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从此引起后世
人的纷争,有的说蓝田根本不产玉,有的说即使产玉可能是莱玉(色绿似菜叶的玉石)
.近些年,陕西地质工作者在蓝田发现了蛇纹石化大理岩玉料,认为它就是古代记载的
蓝田玉(197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这一发现不仅引起了寻找珠玉原料的地质界
重视,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兴趣.1982年,地质矿产部地质博物馆,展出了上述蓝田
玉的原石.这种蛇纹石化强烈时,局部已经变成与岫玉相同的玉石了.玉质从外观上看
,有黄色、浅绿色等不均匀的色调,并伴随浅白色的大理岩.这种玉石虽然不很美观,
但因为蓝田地处西安古城附近,玉质硬度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有可能采用做为
装饰品.在汉代玉器中有两件很像现今的蓝田玉,一件是在陕西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
大型玉铺首嵌在古墓门上;另一件是故宫博物院藏的汉代玉佩.从这两件玉器玉质和色
泽上看,很多地质学者都认为同现今的蓝田玉相似.但它是否真是古代的蓝田玉,则需
加以进一步的考查.
五、南阳玉
南阳玉因产河南省南阳而得名,又因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独山玉”.
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比较细腻,光泽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国人曾称其
为“南阳翡翠”,苏联地质学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阳玉归属于翡翠类型的玉石矿床.据
河南地质工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探明南阳玉是一种蚀变斜长岩,组成矿物除斜长石外,
还有黝帘石、绿帘石、透闪石、绢云母、黑云母和榍石等.经过显微镜鉴定,玉质含有
多种蚀变矿物,蚀变作用以黝帘石化、绿帘石化和透闪石化为主.由于玉石中含各种金
属杂质电素离子),所以玉质的颜色有多种色调,以绿、白、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
、黄等色.
南阳玉硬度6~6.5.有玻璃光泽,多数不透明,少数微透明.化学分析的结果是:
二氧化硅41~45%,氧化铝30.71~34.14%,氧化镁0.28~1.73%,氧化钾0.02~2.64
%,三氧化二铁0~0.8%,氧化亚铁0.27~0.88%,氧化锰0.02~0.1%,三氧化二铬0
.01~0.34%,结晶水0.23~0.74%,二氧化碳0.06~0.52%.南阳玉的微量元素分析结
果是:铬0.01~0.5%,镍小于0.1%,钒0.001~0.1%,锰0.01~0.05%,钛0.001~0
.5%.
据文字记载,南阳玉在汉代已开采是无疑问的.近来考古出土的资料将南阳玉的开
采推到商晚期以前.1952年李济在《殷墟有刃石器图说》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
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这七件玉器的质料全是南阳玉.《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
掘报告》中也指出,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七百余件玉器,其中四十余件标本经初步鉴定
,“其多数与现代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的与新疆和阗(田
)玉相似.”(《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而1983年10月在四川成都“宝石讲座和学术
交流会”上,河南省地质局在宣读关于南阳玉的一篇论文中说,在南阳县黄山出土一件
南阳玉玉铲,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可知南阳玉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采用了.
先秦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先秦长城根据防御对象,大致可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
北长城
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彼此攻伐不断。
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行动迟缓,很难抵御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1.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和十年(前328年),秦国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惠文王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秦昭王,灭义渠,置北地郡,秦国北部边境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2.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破中山,国境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下令筑长城,自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置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3.燕国北邻为东胡,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昭王即位后发愤图强,命大将秦开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后方稳定后,燕国也开始修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抵御东胡。
南长城
南长城主要以楚、齐、魏、韩、中山国等为代表,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1.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其位置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2.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遗迹较多的古长城,原长度1000多千米 。《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西起济南长清区,东至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横穿山东半岛。
3.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年)。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长城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秦始皇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筑见称。
秦长城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维修、连接秦赵燕等战国长城,新筑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还没有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由蒙恬率部和沿线军民共同完成,后期则大力修建长城。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长城汉代
汉初,匈奴乘华夏战乱,越过秦大将蒙恬所筑长城,和汉帝国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对峙。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程不识是驻守长城的名将,治军严厉,只要他戍边匈奴就不敢来犯。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秦、赵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汉武帝登基后,连续发动多次对匈奴的战争,将其驱逐至漠北,修复了蒙恬所筑秦长城,又修建了外长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此时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其军事防御作用也随之终结。
汉武帝修筑长城驱逐匈奴,对维护西汉帝国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长城隋代
为了对付来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袭扰和掠夺,隋文帝杨坚自建国伊始,就把修筑长城、巩固边防,视为重要国防政策。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除了继续防御北方突厥的袭扰之外,还要着力对付来自西北方面吐谷浑的侵袭,为此曾先后两次修筑长城,动用劳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自开皇元年至大业四年的28年中,隋朝两代统治者先后7次调发近200万劳力,于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增建城垒,在前代北魏和周、齐修筑长城的基础上,使东迄紫河,中经朔方、灵武之境,西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
2007年,在山西省岢岚县发现了一方隋朝筑长城的刻石,这方长城施工碑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纪年的施工碑记。2009年勘测,隋长城遗迹位于山顶,为石筑,已塌为石滩状,高约50一80厘米。山腰部为土筑长城,地表残高约1.5米,夯土层13厘米。
2010年,长城资源调查队对陕西省延安、榆林、渭南三市16个区县的早期长城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调查战国、秦、汉、隋等时代长城近1700千米。新发现战国秦昭襄王长城200余千米,在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5区县新发现隋长城约500千米。隋长城大部分段落沿用了秦昭襄王时期长城,而隋长城又被明长城沿用。
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博物馆长城调查小组,在鄂前旗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发现一处隋长城遗址。隋长城共有3段,墙体为堆筑土墙,泛白色,呈鱼脊状凸起,宽约3到6米,残高约0.5到1米,均在明长城以北约90到200米处,约6.8千米。墙体笔直,与明长城走向一致。
长城唐代
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
《新唐书·地理志》载:山西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唐长城遗址从马陵关沿马岭向关上(即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和顺县仪城。
唐朝建立的最初几年,同时并存的还有14个割据政权,其中有一支劲旅是依附突厥,并自封为皇帝的刘武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攻占李渊发祥之地晋阳(今太原),攻陷河东大部分地方,威逼关中。唐王朝迅速采取强硬手段,一方面派秦王李世民抵御刘武周,另一方面迅即构筑防御设施,从平城至鲁口的长城由此出笼。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有三段古老的古代边墙,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段古边墙未见于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根据考古调查,断定边墙是古代的一条军事防线,与长城的性质一样,属长城型山城。这道边墙与当地渤海国早期山城和金代沿用并修筑的山城相似,据此认为,边墙是渤海国为防止黑水棘鞴而建。
长城两宋
宋长城西起山西省岢岚县青城山,东至荷叶坪山。岢岚境内现存的38千米宋长城墙体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处高约4.2米,顶宽约1.6米,有些段落保留着30厘米左右的女墙,有的地段还有炮台遗迹。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发现有炮台遗迹。
中国长城专家成大林在岢岚考察长城后认定:岢岚境内的长城为北齐、隋、宋三个王朝修筑。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宋代长城,填补了中国长城史研究的空白。
宁夏发现的宋代长城遗迹,位于固原市原州区战国秦长城南北两侧。时间跨越千年以上的战国长城与宋代长城在同一地区并存,充分说明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延续的文明历史。
金长城开始修筑于明昌五年(1194年),因旱灾及张万公等大臣反对而停建。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颜襄、宗浩的力主下全线开筑,于承安三年(1198年)筑成。金长城(明昌界)北起内蒙古莫旗七家子村东南1千米处嫩江岸边,经扎赉特旗额尔吐村北,至吉日根,再经阿勒坦浩特嘎查,至林西凌家营子,折向西行,经达里诺尔北岸至商都县上二股地,再至四子王旗白音希勒,终止于武川县上庙沟,全长约1650千米,设有副壕马面、烽燧,边堡和屯兵城。
长城明代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长城的修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明前期(1368年—1447年)对长城的修缮。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出兵15万分二路进击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甘州、庄浪诸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永乐八至二十二年(1410年—1424年)的15年间,先后5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今宣化境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明会要》卷六三),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中叶(1448年—1566年)长期的大规模兴筑。“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众多长城重镇
明后期(1567年—1620年)隆庆、万历之际,蒙古俺答部与明王朝议和互市,北方边境稍安,边患主要来自东北的女真族。万历初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拓边建宽奠、孤山六堡,继而重修辽东边墙,“自绵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 ”三岔河指辽宁海城市西北60里,当时的辽河、浑河合流于此,辽河套长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墙台,用砖石为墙。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缮建堡的工役。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长城清代
清长城名称甚多,但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明确称之为长城:“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虽然清代有过康熙的“不修边墙”令,但只是形式大于意义,实际上清代长城的规模相当大,且地域跨度之大空前,其修筑范围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黄河以北尤为密集。
清朝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壕沟,沿壕植柳,称柳条边。柳条边是民族融合的倒退,是极其反动的措施,在一个国家内,汉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辽东自战国时代的燕国起就纳入中华版图,明末的时候,辽东地区仍然生活着数百万汉人,然而后来辽东汉人或被后金军队屠杀,或被强行迁出关外,禁止汉人进出东北。这一野蛮政策使得东北人口锐减,导致沙俄轻而易举殖民东北北部,割走中国1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直到民国时期,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用火车将大量人口运输进东北,才避免了东北再次遭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厄运。
1、使用多功能去污膏。
其实瓷砖常会被水锈、油腻、皂垢等玷污,尤其瓷砖接缝处更易藏污纳垢。为保持瓷面清洁又不损坏瓷面光亮,可以使用多功能去污膏进行清洁。瓷砖缝隙处,应先使用牙刷蘸少许去污膏去除污垢,再在缝隙处用毛笔刷一道防水剂即可,这样不仅能防渗水且能防霉菌生长。
2、玻化砖的表面防污是关键。
那对于玻化砖的惟一缺陷就是经打磨后,毛气孔暴露在外,有油污跟灰尘的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是一个行业公认的难题,但有些厂家经过研究已经通过新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很多品牌的产品没有经过防污处理就能作为合格产品出厂销售,消费者不了解情况。
铺装使用时不在意,就会发生污迹斑斑的情况。消费者要在购买时问清楚,未做防污处理的玻化砖在使用中要打蜡,一般的地板蜡就可以。铺装前为避免施工中损伤砖面,应用编织袋等不易脱色的物品把砖面盖好。
旧瓷砖面加贴瓷砖:
通常旧瓷砖要翻新,一般要求将瓷砖全部铲清,整体的劳动强度是非常大。如欲在旧瓷砖上加贴新瓷砖,则水泥砂浆很难胜任,此时必须用树脂型石材黏结剂,它不怕瓷砖上油腻、污渍,而且有较好的黏结强度。浅色瓷砖的日常保养也需要掌握一些小技巧,清洗时可以选用清水及洗洁精或肥皂用肥皂清洗时加少许氨水与松节油的混合液。
可使瓷砖更有光洁。如有茶水或其他日常生活用品附着在瓷砖上面应及时擦洗干净,必要时应用相应清洁用品清洁。砖面如出现划痕,可在划痕处涂抹牙膏,用于布擦拭可修复。砖与砖缝隙处可不定期用去污膏去除污垢,再在缝隙刷一层防水剂可防霉菌生长。
编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价 单价细分 合计 人工合计 备注
主要材料 辅助材料费 人工单价
一、 天棚部分
1、 客厅天棚吊顶木龙骨基层 m2 4.05 19.5 9 0.5 10 0 40.5 3*4木条、五厘木夹板
2、 客厅天棚吊顶石膏板封面 m2 4.05 17.34931507 6.849315068 0.5 10 0 40.5 百丽纸面石膏板、专用石膏板螺丝
5、 厨、卫天棚吊顶塑钢扣条 m2 8 59 40 1 18 472 144 100宽铝扣条
6、 天棚点补、腻子3遍 m2 48 4 1 3 192 144 腻子粉、白乳胶、原子灰、胶带、砂纸
7、 天棚乳胶漆4遍 m2 48 4.3 1.3 0 3 206.4 144 宏漆底漆、ICI面漆
二、 墙面部分
1、 厨、卫墙面砖粘贴 m2 21.6 41 25.5 3.5 12 885.6 259.2
2、 阳台墙面砖粘贴 m2 5 41 25.5 5 13 205 65
3、 墙面点补、腻子3遍 m2 130 4 1 0 3 520 390 腻子粉、白乳胶、原子灰、胶带、砂纸
4、 墙面乳胶漆4遍 m2 130 4.3 1.3 0 3 559 390 宏漆底漆、ICI面漆
三、 地面部分
1、 饭厅地面地砖铺贴 张 24 44 25 6 13 1056 312
2、 木地板 m2 40 70 70 0 0 2800 0
3、 厨、卫地面地砖铺贴 m2 8 48 30 5 13 384 104
4、 阳光窗石材铺贴 m2 0.5 140 120 10 10 70 5
5、 踢脚线制作 m 20 11 5 1 5 220 100 9mm木夹板、饰面板、木线条
四、 木作部分
1、 鞋柜制作 m 0.8 335 150 35 150 268 120 15mm木夹板、饰面板、波音片、定制柜门
柜门合页 个 6 2.5 2.5 15
2、 衣柜 m 6 585 400 35 150 3510 900 15mm木夹板、饰面板、波音片、定制柜门
柜门合页 个 1 60 60 60
3、 吊地柜 m 3.4 350 165 35 150 1190 510 15mm木夹板、饰面板、波音片、定制柜门
柜门合页 个 1 60 60 60
台面人造石 m2 3 270 270 810
4、 门及门套 樘 4 500 500 2000
门锁及合页 3 4 100 100 400
滑轨及滑轮 套 2 100 100 200
热水器、灶、抽油烟机、浴霸 套 1 1530 1530 1530
厨房五金件 套 1 350 350 350
卫生间五金 套 1 300 300 300
5 阳台柜子 米 3.2 240 120 120 768 384
次卧电脑桌 个 1 450 400 50 450 50
6 涮洗台 个 1 500 500 500
五、 油漆部分
1、 索色清漆 桶 2 60 35 5 20 120 40 长颈鹿油漆
六、 水电部分
1、 电源线1.5 圈 4 87 90 348 鸽牌电线
2、 电源线2.5 圈 3 120360
3、 电源线4.5 圈 2 187374
4、 闭路线 圈 0 0 0 0 鸽牌电线
5、 电话线 圈 1 60 80 60 鸽牌电线
6、 PVC线管 m 60 2 2 120 得亿线管
7、 PVC线管管件 个 30 2.5 2.5 75 得亿线管
8、 开关插座底盒 个 46 0.5 0.5 23
9、 开关插座 个 46 10 10 460
10、 PPR管 m 50 6.5 6.5 325 飞马PPR管
11、 PPR管件 个 30 9 9 270 飞马PPR管
12、 PVC排水管 m 10 6.5 6.5 65 得亿110排水管
13、 PVC排水管管件 个 5 8 8 40 得亿110排水管管件
14、 地漏 个 3 18 18 54 不锈钢地漏
15、 角阀及软连接 套 5 25 25 125
16、 水电安装人工费 m2 65 11 11 715 715
17、 客厅灯,饭厅灯 个 2 140 140 280
18、 小阳台、厨房、大阳台 个 3 40 40 120
19、 卧室 个 2 60 60 120
七、 土建部分
1、 拆墙及打线槽 项 1 300 300 300 300
2、 回填 项 1 120 80 40 120 40
卫生间防水 m2 4.32 25 20 5 108 21.6
八、 小计 24563 5218.8
白瓷片变黄主要是由于风化或者污物污染瓷片表面导致的,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有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一.风化:如果是风化导致的白瓷片变黄,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一般是不需要处理的,如果非要处理可能会造成瓷片表面釉质的损伤
二.污物污染:这种情况导致的白瓷片变黄是必须要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根据污染物的不同,表面少量涂抹不同的弱酸碱度的溶液(如果是酸性物质污染,使用弱碱性物质中和,如果是碱性物质污染,使用弱酸性物质中和)
将涂抹过溶液的瓷片使用酒精擦拭,清除一些污渍
将瓷片放入大量水中冲洗,将瓷片表面的化学物质冲洗干净
将瓷片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用中性清洁剂清洗
将清洗过的瓷片继续使用大量清水冲洗,直到冲洗干净。
方法一:使用多功能去污膏
瓷砖常会被油腻、水锈、皂垢等玷污,尤其瓷砖接缝处更易藏污纳垢。为保持瓷面清洁又不损坏瓷面光亮,可以使用多功能去污膏进行清洁。瓷砖缝隙处,应先使用牙刷蘸少许去污膏去除污垢,再在缝隙处用毛笔刷一道防水剂即可,这样不仅能防渗水且能防霉菌生长。
方法二:玻化砖的表面防污是关键
玻化砖的惟一缺陷就是经打磨后,毛气孔暴露在外,油污、灰尘等容易渗入。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是一个行业公认的难题,但有些厂家经过研究已经通过新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很多品牌的产品没有经过防污处理就能作为合格产品出厂销售,消费者不了解情况,铺装使用时不在意,就会发生污迹斑斑的情况。消费者要在购买时问清楚,未做防污处理的玻化砖在使用中要打蜡,一般的地板蜡就可以。铺装前为避免施工中损伤砖面,应用编织袋等不易脱色的物品把砖面盖好。
将瓷片表面擦干,放入阴凉处阴干
把阴干的瓷片表面打蜡,因为经过污物污染的瓷片是很容易风化的,如果不打蜡会造成表面的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