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汝瓷片哪里收

明理的御姐
优雅的冷风
2023-04-02 12:12:34

汝窑的价格

最佳答案
有魅力的西牛
无语的白羊
2025-08-28 04:37:32

由于汝窑瓷器存世量只有67件半,在拍卖市场上价格相当不菲,一片小小的瓷片也要百万有余。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

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10家。1992年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之后,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牺尊更是创下5000万港元的天价。

汝窑的过人之处:

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汝窑

最新回答
调皮的康乃馨
傻傻的黄蜂
2025-08-28 04:37:32

中国境内(不包括台湾,个人认为台湾一定不把大陆放在眼里)的应该就是25件吧、、、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

釉汁肥润莹亮,被历代称颂,有“宋瓷之冠”美誉,又与同期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合称“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5件,珍贵非常。

其中台北故宫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1992年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之后,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牺尊更是创下5000万港元的天价。【2012.4.4,“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五大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花痴的草莓
多情的小蚂蚁
2025-08-28 04:37:32
汝瓷,河南省汝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形成过“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4]

现今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5]

2004年07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汝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

2005年10月17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原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了对汝瓷扩大原产地域保护范围的申请的审查。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第94号公告同时废止。[3]

中文名

汝瓷

产地名称

河南省汝州市

品质特点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5年第104号

精品荐读

就连碎片都可以天价卖出的汝窑,到底价值几何?

作者:说文解物

产品特点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

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1]

汝窑冰片斗笠碗

产地环境

汝州北靠嵩山,南依伏牛,南北山连绵起伏向中部延伸,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间的地貌。全市已探明矿产资源共有42种。主要矿种有:煤、铝土、铜、铅、锌、金、水泥灰岩、铁、大理石、白云岩、高岭土、叶蜡石、矿泉水、玄武岩、梅花玉、磷矿石等。其中煤炭尤其丰富,素有“百里煤海”之称[6]。汝州市矿产资源形成了煤-铝-灰岩广泛分布,陶瓷原料-地热-石墨区域集中,其它有色、稀有金属等矿产零星产出的资源分布格局。陶瓷原料矿产叶腊石、长石相对集中,分别位于陵头、温泉两乡镇。汝州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7][8]

历史渊源

汝瓷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后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专为宫廷烧造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为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

宋人欧阳修在其《归田集》中其实已有非常清楚的指引: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显,器身不透光亮。

宋人周辉在其《清波杂志》亦指出:汝瓷以釉取胜,同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

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则讲得更为详细:汝窑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9]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

现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鳗鱼网络
诚心的飞机
2025-08-28 04:37:32
它是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

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

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

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

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

属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成型工艺 概述

在汝州境内(今河南宝丰清凉寺),故名汝窑。

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

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

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

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

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间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中一部分。

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烧瓷历史比耀州晚,属耀州窑系。

编辑本段汝瓷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

名瓷之首,汝窑为魁。

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

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

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后人补刻的。

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

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

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

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

编辑本段北宋官窑

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

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

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

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口碑广为流传。

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

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还有极少量藏于民间。

编辑本段汝窑之谜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

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

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编辑本段汝窑的特征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五大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

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

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

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

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

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

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

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

“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

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

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

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

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

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

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

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

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

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唐代时期就有瓷器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 汝窑青釉碗

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

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

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

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盛名于北宋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

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州市的名片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

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

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

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烧造青瓷中心

北宋时期,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

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

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

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

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窑”出现的时期

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

“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

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

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

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

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技艺失传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

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

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

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

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

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

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

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汝窑遗址

汝官窑址是一大谜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联郏县、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10多个县市,发现多处窑址,均属于民窑系统。

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

最厚者在6米以上。

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

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

宋哲宗元祜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治。

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

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

追问

高岭土呢?

追答

质纯的高岭土具有白度高、质软、易分散悬浮于水中、良好的可塑性和高的粘结性、优良的电绝缘性能;具有良好的抗酸溶性、很低的阳离子交换量、较好的耐火性等理化性质。

因此高岭土已成为造纸、陶瓷、橡胶、化工、涂料、医药和国防等几十个行业所必需的矿物原料。

高岭土在造纸工业的应用十分广泛。

主要有两个领域,一个是在造纸(或称抄纸)过程中使用的填料,另一个是在表面涂布过程中使用的颜料。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233493.?wtp=tt

苗条的自行车
缓慢的黄豆
2025-08-28 04:37:32
有收藏价值。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制作的汝瓷,是当代汝瓷和汝窑的知名品牌,是以孟玉松为首的汝瓷工程技术人员三十五年来苦心钻研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汝瓷烧造技艺失传800年来成功得以恢复和传承发展的范例。

含蓄的海燕
平淡的手机
2025-08-28 04:37:32
善窑汝瓷有假的

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器型

据不完全统计,官汝瓷器类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套盒、瓶、炉、壶等20余种,约40多种造型,较传世品器类明显增多。但也有窑址没有发现的器类,如樽等。其器型多为宋代常见的瓷器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是在制作方法上以模制为主,器物形制更加规范、工整。

二、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胎体特征

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极少,而出土残片其断面色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与泥土长期接触土蚀造成的,非汝瓷本色。烧成温度越低胎色越淡,烧成温度越高胎色就越重。与同时期的民汝相比,官汝瓷胎烧结程度差,呈未完全烧结状态,质地疏松,断面涩且没有光泽,吸水率相当高,大小不一的孔洞特别多,这是鉴定官汝瓷片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来说,宋汝的器壁厚只有2-3毫米,但釉却很厚。从有的器物碎片发现,里外两侧的釉厚加起来可超过胎壁厚度,香灰胎色有的从支烧点断痕上可看出。然有些仿品是用高岭土为原料,断面洁白,一些造假之器故在支钉上涂上一些脏,以遮胎色。

三、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釉色

真品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柔和蕴润。而仿品则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釉色单纯。尤其重要的是,真品以玛瑙作釉料,形成特殊色泽,由于玛瑙结晶体的分离,器表出现鱼鳞状的细小开片。若用40倍放大显微镜观察,釉内玛瑙结晶体则呈现珍珠状,布在气泡的周边,寥若晨星,十分奇特。而仿品的表面则利用胎、釉的收缩比的差异,出现一些开片,但大多为直道道,呈网状布满器表,缺乏真品的自然韵致。仿品的胎、釉配方,与宋代失传的配方不一致,所以釉色单调,不够蕴润,更缺乏玉润之感。

四、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纹饰

汝窑的线条没有张扬,没有婀娜,是一种令人窒息的静穆之美。汝窑,以严谨,一丝不苟的,没有丝毫改动余地的造形设计,制造了一种“神器天成”。正是汝窑古代人的审美特点,所以传世的汝窑瓷器极少装饰,除花口盏托盘面有凸棱、三足尊腹部饰弦纹外,仅见椭圆洗内底部刻以双鱼纹。

五、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支钉

宋汝窑的支钉有很多种,宫廷使用瓷器的支钉通常都是俗称的“芝麻钉”,这里所说的芝麻钉也不是芝麻粒样子的支钉的,而是有些扁长形状的支钉痕迹,而且一定是凸出来的。部分有小椭圆形的支钉也会有。支钉的颜色一般都是略显很色的,这是时间的原因,传世的宫廷用器才会看到灰白的支钉颜色。不能用支钉的颜LZCS89色来判断胎体的颜色的,这是和制作工艺有关系的。重要的是这种支钉人手摸上去是不会有扎手的感觉。

六、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开片纹特征

大家都知道鱼鳞纹、蟹爪纹这样的开片类型,现代仿品的鱼鳞纹开片也很美的。而宋汝窑的开片是很自然的开片,没有任何做作在里面。比如鱼鳞纹的开片是错落有致的,部分的鱼鳞片需要通过角度的变化来看到,

而仿品的鱼鳞片一般比较清晰可辨,并且有一种漂浮出来的感觉。

无论怎样开片的汝窑瓷器,纹理都是很文静不张扬的,自然而然的形成,片纹都是饱满的。通过显微镜看到这样的片纹会看到有的若您手中有藏品困于出手请细看看文中第五点像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有的直中有弯,有的如蝉翼粗细不匀。无论怎样的开片都充满了岁月的沉积,都彰显出“安静”、“自然”、“不争”。部分汝窑没有开片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自然的鞋垫
悦耳的心情
2025-08-28 04:37:32
汝瓷的开片有直开片、斜开片、大开片、小开片等几种。斜开片和鱼鳞纹是汝窑的一个创造,也是汝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观特征。在中国古代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窑场虽然不止汝窑一家,但也为数不多。本文主要介绍汝瓷的斜开片。

愤怒的小伙
活泼的板凳
2025-08-28 04:37:32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自觉的小馒头
怕黑的流沙
2025-08-28 04:37:32
汝瓷开片是汝瓷本身必备的其中特征之一,有内开片,中开片,外开片,按品值当然是内开片最理想,还真汝瓷就有必备这种特征。将茶具放在茶叶水里煮,开片颜色铁观音为金黄色,绿茶为黄色,普洱为黑色。另外,一只杯子尽量喝同一种茶,不要交叉,否则养出的开片纹大都颜色发黑,尽量不要用开片的杯子喝熟普,熟普养出来的纹路都是黑的.一般来说,绿茶养出的线最漂亮,深浅不一,但养成时间最长,台湾乌龙,铁观音养出来的线是金色,红茶生普养出的线为褐色.无论是开片或者不开片的杯子或者壶,在使用完以后,要用干净的温水冲洗,防止形成茶渍.

虚幻的星星
风趣的香菇
2025-08-28 04:37:32

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

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为汝窑的发展时期。大观元年(1106年)经政和、重和、宣和五年(1123年)为汝窑的鼎盛时期(汝官窑期)。至宣和七年(1125)汝瓷步入衰败,到了宋钦宗的靖康之乱(1126年)金兵入侵中原,宋王朝被迫南迁,汝窑毁于一旦,南宋时已“近尤难得”。由于制汝瓷工艺复杂,烧成难度大,特别对汝瓷坯、釉原料的选料要求十分严格,配方及火候的要求十分考究。尤其对“窑变”过程的控制,更是汝瓷烧成的关键,每件施釉后入炉的半成品,在窑中所处位置的不同,止火“窑变”也就不同,一窑下来所得精品极少,可谓“制汝瓷难,难于上青天”。正是如此,汝瓷才有了“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赞誉。北宋之后,历代多有仿制,无论是南宋的官窑和哥窑,抑或清代的雍正和乾隆,尽管最后都做出了自己的风格,但在模仿技术而言,却只能做到袭貌遗神的程度!

汝窑瓷器胎骨薄,胎色常见的有浅灰、灰白和深灰三种,因其色调与香灰比较接近,俗称“香灰胎”。汝瓷的特征中最为独到的是其“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纯正天青釉色。汝窑瓷器施釉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薄釉,常见的釉色有粉青、卵青、月白,釉色莹润,有的呈现半透明状,乳浊感较强;另一种是厚釉或二次施釉,以天青釉为主,色泽过重的呈天蓝色,呈现出釉色凝厚,视如碧玉。釉层上的开片有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鳞纹等。明代陶瓷大鉴赏家曹昭在其名著《格古要论》中曾言:“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在宝丰清凉寺窑址附近有丰富的玛瑙矿,至今仍遗留着古代开矿井的巷道。在发掘汝窑的过程中,出土了不少石英和玛瑙原材料,玛瑙作为御用汝瓷釉中的一种成分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汝瓷的烧造工艺多采用裹足满釉支烧,支钉细小,有“芝麻钉”之说。汝瓷以“体轻巧,内含秀,香灰胎,玛瑙釉,芝麻钉,釉裹足,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的典型特征雄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而荣得“雅冠天下”之美称。

从制作工艺方面鉴别汝窑茶具

汝窑瓷器素有中国陶瓷史上“汝窑为魁”之称,那么在制作工艺方面必有独到之处,即使到了现代仍未被超越。仿制品光是支钉痕就不是过小就是过大,而且茶具上錾刻的图案或者诗词的手法也与正品差距很大。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目前汝瓷传世品不足百件,分别被北京、上海、台北及美、英、日等博物馆典藏。汝官瓷遗存精品,件件都是价值连城,1992年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北宋汝瓷盘,在纽约拍卖时,成交价达154万美元;2012年4月4日,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现场,汝窑葵花洗拍出2.79亿港元的天价记录。于是民间有了“清凉寺到段店,一日进万贯”、“汝瓷一件,胜过黄金百万”的美赞。难怪,历代帝王都把她视为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