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中彩有什么区别,哪种好
釉彩可以从五个方面区分
1、制作步骤、过程不同
2、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3、外表不同
4、分类不一样
5、色料不同
一、 制作步骤、过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直接用色料进行创作,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色料可充分渗透在瓷器当中。
釉中彩:在生坯上一层釉料,然后在表面上彩绘完毕后,再在绘画的表面全部覆盖一层釉。
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创作,最后窑烧而成的,故画作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二、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下彩:1 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2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则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釉中彩:将施过釉的坯胎先经800℃低温素烧,然后彩绘,接着又在表面喷一层薄釉,再经1060—1250℃的高温快烧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创作完画作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三、外表不同
釉下彩:画法是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中彩: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面软化熔融,使这种新颜料的颗粒渗入釉内,当冷却后釉面封闭,花色便沉浸在釉中使外观变得滋润恍月,细腻晶莹,颇有釉下彩的效果。这种用高温快烧颜料装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色彩玉润柔和,制品耐机械磨损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强,同时彻底解决了陶瓷器‘铅毒’的危害。
釉上彩:很多日用瓷多采用这种方式,色料颜色有几百种,表现力极强,色料的最终烧成温度很低,烧成之后色彩的变化不大。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如经长久的摩擦侵蚀,易于脱落变色。由于釉上彩的色料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所以日用瓷如发现有脱落的现象,最好不要使用。但一般情况下比较新的日用瓷没有脱落迹象的还是安全的。
四、分类不一样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釉中彩:绘画,贴花为主。
釉上彩: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还有印花、贴花、刷花、喷花等其他种类。
五、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釉中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对于初学者来说,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可从陶瓷表面观察。
釉下彩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色彩呈现效果一般。
釉上彩有凹凸感,画面光亮度较差,色彩好。
釉中彩色调较釉上少,但画面不磨损,光滑
其实,釉下彩和釉上彩各有各的好处,如果你是想要保存时间长建议是釉下,如果想要颜色比较丰富的建议可以选择釉上的。
釉下彩是把坯胎上上色,然后在施一层釉,让颜料在釉下使颜色得到很好的保护,一般釉下都是经过1300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因为颜色在釉下得到保护的同时颜色也不会被磨损可以长久保持。
釉上彩是在坯胎上釉后在上面直接上色或者是贴花纸图案,颜色在釉的上方,这样颜色就不能得到完整的保护,但是因为釉下的色彩是在釉的下方,所以在颜色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只能做比较单一的颜色,釉上对于颜色几乎没有要求,所以釉上的颜色比较丰富。
釉上彩的优点是颜色丰富:
色彩鲜明,表现形式多样,价格不贵,缺点则是手感不够光滑,摸上去花纹有凸起感,因彩绘没有融入釉中,比较容易磨损和褪色,但是这样工艺的器物很受艺术家的欢迎,如果设计出色,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很高。
釉中彩的工艺相对复杂,成品表面光滑细腻,耐磨、不易掉色,健康安全,但是价格相对会贵一些,一般家用餐具都会选择釉中彩或者釉下彩。
釉下彩的表面平滑润泽,手感细腻,健康安全环保,花纹经久不退,价格相对也高,缺点是色彩不是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釉彩的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瓷制品,如果你爱好陶瓷壁画,那釉上彩是首选,如果你是要选日用盛装食物的餐具,那就要选釉中彩和釉下彩。
釉上彩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再入窑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焙烧而成的品种。这种彩,因施在釉上,用手扪之,有凸起感觉。如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温低,着彩选料厂,因而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以用于陈设器皿为佳。
釉中彩釉中彩类似釉下五彩的绘花和贴花。釉中彩一般作为餐具生产较多,因为其造价比较昂贵,一般工艺品不用这种工艺,釉中彩餐具无铅无毒,健康环保。
釉下彩釉下彩是生坯或经素烧坯胎或釉胎上饰纹加彩、罩釉,经134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色泽光润耐酸碱无铅毒。但因高温烧成,适应的色料不多,颜色变化极难掌握。仍待继续研究。釉下彩主要有青花、玲珑、釉下五彩和刻划花等。青花——手工绘制、戳印花、贴花;玲珑——素玲珑、映玉玲珑、青花玲珑、彩玲珑(镂雕、半刀泥、手工绘制、印花、贴花)釉下五彩——手工绘制、印花、喷花、贴花;雕刻花——堆雕贴花、影青刻花、刻填花、半刀泥;釉里红——手工绘制。
扩展资料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参考资料釉-百度百科
釉下彩更安全。平时提到的重金属毒素主要来源于釉上彩的颜料。釉中彩陶瓷中铅化合物能被酸渗解,当食物与颜料接触时,铅就可能被食物中的有机酸渗解出来。
陶瓷制品中若含有害成分,在600℃~800℃高温下可能溢出,因此人们在使用微波炉时,最好放入白胎碗或釉下彩碗。相比之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釉下彩和白瓷不含铅,较为安全。
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的区别
釉上彩陶瓷用颜料制成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高温烤烧而成,由于烤烧温度达不到釉层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触摸釉上彩陶瓷,感觉花面有明显的凹凸感。
釉中彩陶瓷的烤烧温度可令釉料熔融,颜料可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制品表面平滑,手触无明显凹凸感,长时间使用可能发乌变黑。
釉下彩陶瓷全部彩饰在瓷坯上进行,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花面被釉层覆盖,看上去光亮、平整,手感光滑,具有永不变色,永不掉色,安全卫生的优点,像国瓷青花瓷就是采用这种制作方法。
在选择陶瓷制品等一些装修材料的时候需要知道什么样的比较好,这样才能选购更加安全质量更好的一些产品,产品的安全性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釉上彩和釉下彩哪个安全呢,这个问题是消费者们都很重视的内容。什么是什么是釉上彩釉中彩呢,了解这些内容以后对于大家选购陶瓷有很好的参考。
釉上彩和釉下彩哪个安全
色釉更安全一些,釉下彩罐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
什么是釉上彩釉中彩
什么是釉上彩
釉上彩是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或生坯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后,最后在700℃—900℃左右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低温固化彩料而成。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所以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且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完美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稍凸出,摸上去有手感。釉上彩绘主要包括五彩、粉彩、新彩、珐琅彩、墨彩、描金等。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釉上彩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且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
什么是釉中彩
釉中彩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的瓷器装饰技法,也成为高温快烧颜料,颜料中的溶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的白瓷坯上先上一层釉再在上面上彩或画画写字,然后再上釉,最后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温阶段不超过半),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而成。釉中彩瓷器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且具有釉下彩的部分效果。釉中彩解决了陶瓷画面铅的溶出问题,在学术界也有观点说:‘’里红属于釉中彩‘’。
什么是釉下彩?
釉下彩是指先在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然后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一般来说用的是甘油、牛胶、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叶水来进行调和色彩。釉下彩通常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色料填色。
上述的内容介绍了关于什么是釉上彩釉中彩这个问题,相对比之下来看的话色釉会更加安全一些,而且也是高温烧成的,整体来说还是很安全的。在选购陶瓷制品的时候需要知道什么是釉上彩釉中彩,不同类型的对比才能知道什么样的比较好,这些小常识大家可以多参考,对比什么样的比较好。
区别如下:
一、从位置反面:
釉上彩瓷器,彩在釉上,摸上去有凸起之感。
釉中彩,彩夹在两层釉中,是名副其实的釉中彩瓷器。
釉下彩瓷器,彩在釉下,永不推脱,光滑平整。
二、从工艺方面:
釉上彩瓷器,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进行装饰的品种。
釉中彩瓷器,有两种生产方法一是将色料加点或彩绘于釉面上,然后经高温一次烧成,二是将施过釉的坯胎先经800℃低温素烧,然后彩绘,接着又在表面喷一层薄釉,再经高温烧成。
釉下彩,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色料绘画,上釉后以高温一次烧成的瓷器品种。
釉下彩瓷和釉中彩瓷器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釉下彩瓷器的施彩纹饰部分不突出釉面,有的甚至下凹。这是因为彩料绘于胎面被吸附,并且罩釉时釉水消耗气压下自然匀平所致,而釉中彩绘器是在平匀的釉面加绘一层材料,增加了纹饰部分的总厚度。
这样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烧成效果:
1、若在高温粘度较低、流动性较大的釉面施彩,则在高温熔融作用和大气压力作用下,彩料沉入釉中后彩器釉面均匀平整,无凸起现象。
2、若在浓度相对较高、瓷釉釉汁高温粘试较大,从而熔融后流动性小的乳浊釉面施彩,则烧成时窑温虽能达到胎体瓷化和釉层玻化要求,但釉面不易流动匀平,因而材料及其周围的釉面多多少少都有凸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