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点斗 什么意思?
魁星点斗图
(2004-10-24 00:56:08)
古瓷收藏人群中的瓷片爱好一族,对瓷片中有完整青花图案的尤为珍惜。好友来电话让我去看他新得的几枚瓷片,一堆残片中的两枚青花碗底吸引了我。两个图案几乎一样都很完整,画面上一个小鬼双手高举,捧着一只“斗”,一条腿抬起在做跳跃动作,动感很强。画面上还点缀着一本翻开的书和几颗星星。主题画面是由鬼和“斗”组成,是“魁”字的象形化。加上星和书,构成“魁星点斗”图。碗底的落款一个是“大明嘉靖年制”,一个是“大明成化年制”。从青花的发色和碗底圈足看,它们同是明代嘉靖时期制品。看到这两枚文化底蕴含义丰富的瓷片,我心中非常喜欢。
从“魁星”的构图看,明代和清代有较大的差别。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魁》中,对“魁星点斗”作了详尽的描述: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而从这两片明代残碗底上的“魁星点斗”图看,小鬼是双手捧“斗”的,也许画面上翻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考生名册,这“斗”中的册名就是中试人。这两块瓷片上的图案,为我们研究明代“魁星点斗”图,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从绘画的手法看,这两片瓷片采用的是单线平涂法。把纹饰轮廓用线条绘就,再填上青色,往往上色时许多图案的青色料超过了轮廓线,这正是明代晚期青花图案的一个特点。当时景德镇民窑生产达到了兴盛时期,在吸收前期绘画的基础上,青花纹饰和青花绘画面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瓷器青花中的人物题材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寿星图、婴戏图、百子图、攀枝娃娃图等,神情活泼,画艺娴熟。这两幅“魁星点斗”图显示出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思维及不受拘束、大胆创新的精神。当时器物底款常用“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这两片瓷片上随意书写的底款,手法熟练自如,体现了民窑款识书法的恣肆风格。
经过和朋友交换,两片“魁星点斗”终于成为了我瓷片家族的“一员”,为我探讨古代民俗、民风增加了一个好教员。(邢舒良 李建英)
)
古瓷收藏人群中的瓷片爱好一族,对瓷片中有完整青花图案的尤为珍惜。好友来电话让我去看他新得的几枚瓷片,一堆残片中的两枚青花碗底吸引了我。两个图案几乎一样都很完整,画面上一个小鬼双手高举,捧着一只“斗”,一条腿抬起在做跳跃动作,动感很强。画面上还点缀着一本翻开的书和几颗星星。主题画面是由鬼和“斗”组成,是“魁”字的象形化。加上星和书,构成“魁星点斗”图。碗底的落款一个是“大明嘉靖年制”,一个是“大明成化年制”。从青花的发色和碗底圈足看,它们同是明代嘉靖时期制品。看到这两枚文化底蕴含义丰富的瓷片,我心中非常喜欢。
从“魁星”的构图看,明代和清代有较大的差别。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魁》中,对“魁星点斗”作了详尽的描述: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而从这两片明代残碗底上的“魁星点斗”图看,小鬼是双手捧“斗”的,也许画面上翻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考生名册,这“斗”中的册名就是中试人。这两块瓷片上的图案,为我们研究明代“魁星点斗”图,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从绘画的手法看,这两片瓷片采用的是单线平涂法。把纹饰轮廓用线条绘就,再填上青色,往往上色时许多图案的青色料超过了轮廓线,这正是明代晚期青花图案的一个特点。当时景德镇民窑生产达到了兴盛时期,在吸收前期绘画的基础上,青花纹饰和青花绘画面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瓷器青花中的人物题材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寿星图、婴戏图、百子图、攀枝娃娃图等,神情活泼,画艺娴熟。这两幅“魁星点斗”图显示出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思维及不受拘束、大胆创新的精神。当时器物底款常用“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这两片瓷片上随意书写的底款,手法熟练自如,体现了民窑款识书法的恣肆风格。
经过和朋友交换,两片“魁星点斗”终于成为了我瓷片家族的“一员”,为我探讨古代民俗、民风增加了一个好教员。(邢舒良 李建英)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魁星点斗图
(2004-10-24 00:56:08)
古瓷收藏人群中的瓷片爱好一族,对瓷片中有完整青花图案的尤为珍惜。好友来电话让我去看他新得的几枚瓷片,一堆残片中的两枚青花碗底吸引了我。两个图案几乎一样都很完整,画面上一个小鬼双手高举,捧着一只“斗”,一条腿抬起在做跳跃动作,动感很强。画面上还点缀着一本翻开的书和几颗星星。主题画面是由鬼和“斗”组成,是“魁”字的象形化。加上星和书,构成“魁星点斗”图。碗底的落款一个是“大明嘉靖年制”,一个是“大明成化年制”。从青花的发色和碗底圈足看,它们同是明代嘉靖时期制品。看到这两枚文化底蕴含义丰富的瓷片,我心中非常喜欢。
从“魁星”的构图看,明代和清代有较大的差别。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魁》中,对“魁星点斗”作了详尽的描述: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而从这两片明代残碗底上的“魁星点斗”图看,小鬼是双手捧“斗”的,也许画面上翻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考生名册,这“斗”中的册名就是中试人。这两块瓷片上的图案,为我们研究明代“魁星点斗”图,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从绘画的手法看,这两片瓷片采用的是单线平涂法。把纹饰轮廓用线条绘就,再填上青色,往往上色时许多图案的青色料超过了轮廓线,这正是明代晚期青花图案的一个特点。当时景德镇民窑生产达到了兴盛时期,在吸收前期绘画的基础上,青花纹饰和青花绘画面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瓷器青花中的人物题材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寿星图、婴戏图、百子图、攀枝娃娃图等,神情活泼,画艺娴熟。这两幅“魁星点斗”图显示出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思维及不受拘束、大胆创新的精神。当时器物底款常用“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这两片瓷片上随意书写的底款,手法熟练自如,体现了民窑款识书法的恣肆风格。
经过和朋友交换,两片“魁星点斗”终于成为了我瓷片家族的“一员”,为我探讨古代民俗、民风增加了一个好教员。(邢舒良 李建英)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如果是真的,可就值钱啦!
可底部怎么会有公元3年呢?
那时候还不是公元纪年哦!
(2)在青料上,乾隆官窑用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鲜翠,分不清浓淡层次,多仿宣德,人为的在青花中点染铁锈状黑斑,与宣德青花中的铁锈斑相比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所有器物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少量仿嘉靖,呈蓝紫色,发色鲜丽纯真;乾隆青花瓷以品种取胜,可谓百花齐放,其种类大致有青花矾红彩、外豆青里青花、外酱色釉里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淡描青花填绿彩为乾隆首创。
(3)在纹饰上,乾隆官窑仍有明代遗风,内容繁杂,勾染并用,线条挺直,生硬,画笔工整;纹样守旧,拘谨,呆板,缺乏生气;在器物上画的很满,部分仿成化,布局疏朗;其纹饰内容主要有缠枝、折枝水果,云龙纹,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类吉祥图案,如三星图、百子图、荣升、福寿、百福、麒麟送子等;另外,乾隆喜欢将自己的诗词烧制于青花瓷上,为乾隆青花瓷在纹饰上的重要特征。
(4)在落款上,乾隆多伪托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所仿明款得心应手,真伪难辨,但与明款相比显得软弱无力,拘谨,不及明款豪放,多用铁线篆写成,字迹工整纤细,娟秀无力,为馆阁体;帝王年号款较少,为“大清乾隆制”,书款规范,极少草篆。
倡议安庆文化人沿着皖河行走
---探寻古皖文化的遗迹
在当今火热的皖江开发开放中,皖西南大地上皖河静静地流淌,显得格外冷清。
遥想当年可不是这样,在近代及其以前,皖河流域是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古老的潜山梅城镇(古称舒州)到古皖口,再到安庆城,政治、经济中心从皖河中游到皖河下游。
皖河水道不仅是经济纽带更是文化纽带,皖河流域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济盛,文物丰富。
唐宋时期即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竹木器等多经此运销外地;明清之际,徽商云聚,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
时至今日皖河两岸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遗迹和传说众多。
现整理了大观区与怀宁县境内皖河沿岸的一些历史遗存姿料。
皖口,即今山口乡山口镇,为古城址,是古代军事要地,三国吴嘉禾六年(公元237年)大将诸葛恪在此屯兵。
南朝陈武帝为抗御玉琳作乱,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四月,遣镇北将军徐渡驻守,六月,临川王陈倩(陈文帝)在南皖口筑城,使徐州刺史钱道戢守之。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遣将由采石架浮桥过江伐南唐。
南唐朱令赟自湖口以战舰、木筏东下,企图以断浮梁以援金陵。
行至皖口。
宋将行营步兵都指挥刘迂挥兵阻击,火烧战舰,朱令赟大败。
皖口,今为山口乡渔业村。
自汉末至今1700余年,历经兴废,当年城池已不可辨认。
自汉代以来的历代墓葬,大片成堆瓦砾、柱础、瓷片、古钱、民房墙壁上带有文字的城砖, 皖口遗存着大量文物胜迹,距岸十多米的河床上有古城墙遗址,枯水期可见古城墙基脚,当地百姓早年挖起的古城墙砖上刻有“怀宁县”“太湖县”“桐城县”“潜山县”等县捐制字样,有的城墙砖上,还刻着人名。
镇西塔岭上可见古时战壕,还有宋代房屋遗址,古钱制造厂,清代古井。
皖口,背临百子山,面对石门湖,依山傍水,景色迷人。
“百子晴岚”“石门秋泛”为旧时怀宁十二景中著名二景。
皖口曾先后两次作为怀宁县县府所在地。
第一次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 622 年),怀宁县分为四个县:皖城、安乐、梅城、皖阳,其中皖阳县县治设在皖口,设置时间一年左右。
第二次是南宋嘉定十年(公元 1217 年),到南宋景定元年(公元 1260 年),设置县治时间 43 年。
皖口又是怀宁县古代一座文化重镇,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此巡游,吟诗作赋。
唐代的李涉曾作七绝诗《井栏沙宿遇夜客》“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于今半是君”。
宋代的王安石曾作《别皖口》《过皖口》《渡长安岭至皖口》等诗作,黄庭坚曾作》发舒州向皖口道中作寄李德叟》。
明曹学全诗作《皖口阻风二首》,刘基诗作《江行,为余庭心》。
清汪宗周诗《舟过皖城》,施润章诗《李阳驿至皖口》《侯风皖口》等等。
杨汝谷墓 位于山口乡百子村石门湖畔狮子口大桥左侧的纱帽山之巅,为夫妇合葬墓,海拔400米,有墓圹、墓碑(无字),正前墓圹石上浮雕舞鹤。
距墓2米处立方形华表1对,高近2米,宽0.3米,左侧碑文:故光禄大夫予告都察院掌院左都都御史加之三级湓勤恪杨公漳汝谷大人之墓;右侧碑文:故诰封一品夫人杨母刘太夫人之墓。
两碑均同样署:“经廷讲官太得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三等伯加十级张廷玉顿首拜题。
”时间两碑均署“大清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孟春月丁丑吉旦”(即1747年)。
两碑同署其两孙、曾孙、玄孙名。
雪山洞、普陀寺 普陀寺位于洪镇乡冶塘湖东南长安岭的半山腰间,寺后有洞曰雪山洞,怀宁县人民 *** 1982年3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雪山洞,为寒武纪石灰岩溶洞,深50米,最高5米,曲折下行,宽广处如大厅,可容百人。
洞内有依石壁雕佛象1尊,前置香炉供案。
洞门面北,高4米,上有砖砌牌楼,高出洞口4米,3层砖制斗拱,正身横额楷书石刻“岩脱金身”4字。
普陀寺依洞而建,为1座约300平方米的硬山式建筑。
南北合面,两个3开间的佛殿,中隔天井,正殿背后直通山洞,寺门在两殿之间转折向西,门头横额“普陀寺”为清咸丰二年(1852年)所制。
雪山涧牌楼、普陀寺,传说始建于明,但无文字可考。
民国4年《怀宁县志》仅云“雪山洞,有寺”。
在已发现的碑刻中,最早为洞内石供案上刻有“雍正八年”字样,另有乾隆二十五年残碑上有“建洞门以建石楼”之句,寺内和门前壁上嵌的10余块重修碑记,最早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最迟为同治四年(1865年),因此,雪山洞牌楼与普陀寺的始建时间应在清初康熙至雍正年间。
乾隆至同治百余年间,曾屡经重修,民国年间也进行过修整,并在东侧新建佛殿1座,已毁。
此寺早年香火旺盛,百里香客云集。
石库道光水文碑 碑立于洪镇乡石库村马家楼田畈上,高0.5米,宽0.33米,碑文直式楷书阴刻“道光二十九年潮水至此”。
左下方署款“斐辅仁立”。
立碑者身份不详,石库一带多裴姓,应为当地人士。
石库地处皖河下游,皖河经此而下15公里于安庆入江,南岸为跨湖北、安徽两省的长江干堤——同马堤。
此碑系长江水文史的重要资料。
1973年长办复查时发现碑已被人挖走,当即查出,复立原址。
1974年3月5日,长江流域规则办公室水文处曾来函安庆行署文化局索取了该碑的拓片资料。
冶塘湖冶铁矿遗址 位于洪镇乡石库村冶塘湖畔。
地形属小山环抱的盆地,东侧为狮象二山,称狮象把口,其间开口处水运连接皖河直入长江。
遗址当狮象把口之内沿湖畔相连的蛇形嘴、汪家嘴、王家嘴等大小五个山嘴的山坡、滩地,面积约两平方公里。
地面暴露物有铁渣、铁矿石和绳纹砖块,以王家嘴最为密集,文化层堆积0.5~1米厚。
传说有公冶长墓在此。
在遗址东面的东山和龙泉岭尚有铁矿坑遗迹,民间传说是秦始皇挖龙脉的坑,近年乡镇企业也在老坑附近开挖铁矿。
汉时中国冶铁业高度发达,怀宁汉属皖县,《汉书·地理志》载“皖有铁官”,汉对皖县已设官专掌冶铁,冶塘湖是皖县的重要冶铁基地,是属汉代冶铁遗址。
金鸡碑 位于洪镇乡学堂村。
碑高1.1米,宽0.75米,白色石料刻成。
碑的正文为“金鸡社令直之神位”,正文两侧冠“日”、“月”二字。
上款“庚戌岁冬月吉旦众生祀奉”,下款为立碑人“本社”、“信官”、“信士”、“生员”杨文堂等25人姓名。
碑边刻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
金鸡碑的立碑时间最晚应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或者上到明代。
金鸡碑是戏神碑,是研究我国戏曲史的一项重要资料,是研究戏剧史的活化石,全国仅存两座,“电影金鸡奖”名源于此。
1984年7月怀宁县文物普查中发现。
安徽省人民 *** 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猖神庙碑 在金鸡碑南侧3米处。
高0.9米,宽0.6米。
碑额楷书横行“五猖□碑”(原注:“□”应为“庙”字)。
正文4行,记述建庙立碑之缘由,后为捐款建庙名单20余人及款额。
下款“大清庆□□年大吕月立”,部份字迹不清。
太平军石牌城遗址 位于石牌猫山,皖河北岸,与上下石牌隔河相望。
城址为相连的四个丘岗,中间一条狭长的洼地纵贯南北,面积约0.8平方公里。
现存的遗迹为环城两条宽约2米、深1.5米的壕沟。
群众传说西部有“金銮殿”(即指挥部),北部有炮台,中部有水井、兵工厂。
据近年发现的房屋、兵器、炮弹等遗迹遗物,基本上可资印证。
石牌是安庆西部要隘。
太平军三河大捷以后,西南战场失利,九江失守,危及安庆。
保卫安庆,保卫天京西大门的战斗,猛烈展开。
当围攻安庆的清兵多隆科被击退缩至宿松后,英王陈玉成布兵镇守石牌以及太湖、潜山,遏制清兵,保卫安庆。
据史料记载,石牌城异常坚固,“上下均开炮眼,周围深壕3道,外护木城6道,桩签密布,驻军数千”。
当英王在此布置守兵后,统兵攻往六安时,多隆科乘机袭击石牌,于咸丰九年(1859年)9月24日夜由茶棚岭潜至城下,“乘守军陷于疲惫,越濠爬沟,施放喷筒火箭”。
守军奋起炮击,英勇抵抗至次日晨,城内起火,守军数千人牺牲,守将霍天燕荣、石廷玉被俘,石牌城陷落清军之手。
广王庙 坐落在小市乡良湖村。
背负山峦,面向皖水,古朴雅静,别具风韵。
建筑年代不洋,面积约300平方米。
中殿设有广王大帝神龛,广王神像居于正中,右为二广王,三广王,左为小广王。
广王神像头戴皇冠,身着龙袍,足履朝靴,俨然一副帝王偶像。
解放前庙内香火极盛,常住僧2至3人。
每年农历2月间,广王大帝要到方圆百里内巡狩一次,农民称为广王会。
足迹所至,涉及潜怀两县的小市、梅城、油坝、三祝等6个乡。
广王所到之处,都要设台,陈列香几接驾,盛会3天,参加者数以万计。
据传,广王乃是后梁皇帝朱全温之长兄朱全昱,原系安徽砀山午里沟人。
朱全温参加镇压黄巢起义的部队,战功显赫,被唐朝封为魏王,任四镇节度使,一跃而为晚唐后期独揽朝政的新贵。
朱全温准备篡唐时,接长兄全昱到京师,委以重任,朱全昱不接受,回到砀山隐住山林。
朱全温即位太祖后,有一次生病,很想长兄全昱来看他,派人到砀山请全昱,错传皇帝派人来捉拿全昱。
全昱于是只身向南逃亡,来到皖水东岸的岗峦地带,定居下来,为当地百姓看病植树,做了不少好事。
以后,他回到砀山,被太祖封为广王,死后又加封为帝,称为广王大帝。
后人知道了这段逸事,特在朱全昱的栖身之所立庙,岁时享祀。
广王神龛两旁有副对联,可资为证。
联日:身隐砀山,生耻封王死作帝;灵昭皖水,功名及物德嘉民。
当地文人谢鸿斌早在20年代也曾为广王庙题写一副对联,亦可作证:寄迹烟霞,砀山一角帝王贼;功垂民社,皖水千秋俎豆馨。
另外马庙镇孙家城遗址、小市镇王家山遗址、《孔雀东南飞》遗址等在这不一一罗列了,至今皖河两岸古村落、古民居、祠堂、古墓葬等遗存众多。
喜欢探险寻奇的朋友还可到安庆市郊与怀宁县交界处柏子山区寒武纪溶洞群探险寻奇。
近年来在总面积60平方公里的山区发现了大量溶洞群“水晶洞”、“梅花洞”、“麻姑洞”、“蝙蝠洞”、“雪山洞”等,洞景精奇。
该区集山秀、洞奇、水美于一体,生态环境优美。
东晋朝代以前,床的叫法都是榻;东晋以后至初唐,床榻不分家,两者都有叫的;后也叫床榻,也有卧榻之侧岂能安睡之说。汉代刘熙在《释名·床篇》中解释道:"人所坐卧曰床。"又说:"长狭而卑者曰榻。"《说文》也说:"床,身之安也。"而榻则是专供休息与待客所用的坐具。
扩展资料:
榻是专供休息与待客所用的坐具。榻的本意是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亦泛指床。该文字在《芋老人传》和《谭嗣同传》等文献均有记载。古代的床榻,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珍贵硬质木材所制。如黄花梨、紫檀;另一类为白木材质,此类床榻或髹漆、或贴金、或镶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床榻
1、迎江寺
安庆迎江寺位于安庆东门外,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历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据《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记载,迎江寺于明万历已未(公元1619年)由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
2、振风塔
振风塔,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振风塔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沿江东路北侧,濒临长江。
安庆振风塔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岗遗址
薛家岗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地处安徽省潜山县(安庆市代管县)王河镇永岗村和利华村交界处。它是新石器时代遗留下的古文化遗址。
现出土了大约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并发现了百余座的墓穴。薛家岗遗址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和文化内涵深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文化——薛家岗文化的典型代表。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
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
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安庆代管县市级)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
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尺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庆桐城文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振风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迎江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家岗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