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破瓷片,有人说明早的,有人说清早的,还有人说清晚的,有没有专业老师给个准确答案!谢谢
十片儿无论是清朝早期还是清朝晚期的,他都是有当时的特征的,你可以看一下青花瓷的这个开票,另外呢还看一下它的归母链的条文,都是比较容易辨别的,清早期呢它的色彩了比较淡雅一些,阿琴中趣何清晚期的颜色比较深一些。
碎掉的瓷器有价值吗?五分钟告诉你瓷片收藏里的门道 。
古时候瓷器碎了,大部分人可能就扔掉了,殊不知,这留下来的碎瓷片到了今天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时下碎瓷片标本大幅度涨价,尤其是珍贵的、稀少的更是一片难求。一块元青花标本,如果绘画的非常出彩,发色艳丽、器形少见,价格再高都供不应求。
瓷片不仅仅是一块残片,它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真品的最好的工具书,我们能够通过瓷片标本来感受古代老瓷器带来的鉴赏信息。
也正是这个特点,有多少古陶瓷爱好者在苦苦的找寻着这些残片,学习鉴赏陶瓷的深谙这点,所以,瓷片标本才被更多的藏友们认可、抢购、炒作。
古瓷器能够完整的保留至今的毕竟还是占少数,有句话叫做“十老九损”,不少的古瓷器由于年代的久远或人为的破坏,变得残损和破碎。
作为古代一些有名窑口出产的瓷器,它往往会成为我们这些后人们研究和考古古文化的重要物证依据,所以具有重要意义的,像南宋的五大名窑瓷片(汝,哥,定,钧,官)龙泉窑,元青花瓷片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收藏,不单单是为了“一夜暴富”,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文化,弘扬文明,陶冶性情。古瓷残片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好的瓷片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缩影。
我们可以从古瓷残片残存的图案、文字、色彩、胎釉、开片等方面和细节上,管窥到某一段历史、人文、政治,填补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空白。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一则,原料不同,前者使用纯度更高的瓷土,二则,窑温不同,烧瓷比烧陶,窑温要高出一倍以上。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瓷器,是汉代青瓷。也就是说,商代遗址,可能有陶器残片出土,不大可能有瓷器残片。
碎瓷片不是可回收垃圾,是干垃圾。
干垃圾包括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瓷器碎片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在当今社会,还无有效化解其他垃圾的好方法,所以需尽量少产生。
可回收物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塑料包装,与这些材质有关的如:报纸、杂志、广告单及其它干净的纸类等皆可回收,碎瓷片不能循环再生,所以不属于回收垃圾。
扩展资料:
其他垃圾
湿垃圾,又称为厨余垃圾、有机垃圾,即易腐垃圾,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
有害垃圾,指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废油漆及其容器等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常见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灯泡、废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过期药品等。有害有毒垃圾需特殊正确的方法安全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回收垃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垃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垃圾分类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
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
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
但是此种说法有迷信因素,可信度不高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
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只要你抽空去古玩市场上遛一遛,立马儿会发现瓷片卖得还挺“火”,原来似为“废品”的瓷片,现在一片卖上几十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也许你发话了,除了古玩市场,哪儿还能看到瓷片,瓷器窑址、某些工地……还有一个地方,你不得不去一看,那就是天津市华蕴博物馆,那儿有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面汉至清代的瓷片墙。
No .1瓷片墙
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期间,财长夫人看到这面凝固着中国历史碎片的瓷片墙发出了阵阵赞叹声。
一面瓷片墙,就让她们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 china”以及中国历史的文化底蕴。
“畅饮”着这股历史之“水”:东汉的青瓷、唐代的三彩、宋代五大窑的各类瓷器、辽代的绿釉瓷、元代的青花瓷……看着那些焕发出别样光彩的瓷片,我们情不自禁想问谁是“挖井人”、这独一无二的创意来自谁?他就是天津市粤唯鲜集团的总裁张连志。
张连志,一个以追求“ No.1”为生活理念的人,一个致力于寻找历史碎片的人,一个不喜欢夸夸其谈的文化“实干家”。在别人把那些瓷片无情抛弃时,他默默地“捡起”,并且细心收藏。“他有好东西,从不藏着、掖着。”他的夫人介绍说。于是,追求“ No.1”的他,自然而然就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数千片瓷片,并且创造出了目前世界上“ No.1”瓷片墙。
瓷片也很美
断臂维纳斯,那残缺的美令人过目不忘;瓷片墙上的碎瓷片,那残缺的美却能让你震撼。
瓷片残缺美的发现者、发掘者张连志,一看到瓷片墙上的那些瓷片,就沉醉,就有诉说的冲动,“这块瓷片是钧窑的,你看这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就是被行家称为的‘蚯蚓走泥纹’。”
那面记录历史痕迹的瓷片墙上,仍然遗留着“有形有款”的痕迹。哪怕你是一个外行人,一过目,大致可以猜出,这是一个碗,那是一个花瓶……另外,还可以从款识上辨别出这是明万历的、那是清康熙的东东……总而言之,每一片瓷片都有它独有的闪光点。
究其原因,因为那上面凝聚着张连志的心血以及他的“细节情结”,数千片瓷片都是经过他的手一片片挑选出来的,好的留下,稍差一点的就剔除。挑选这些瓷片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执著追求。
“打破”瓷价位
瓷片上,我们不仅可以读出它的器形、年代,此外,还能读出许多许多,比如它的文化。
当今的女子出嫁,陪嫁些什么?无非电视、冰箱等等;想知道过去女子的陪嫁有什么吗?这从瓷片墙上就可以读出。一单“喜”瓷碗底,张连志告诉记者,碗是过去陪嫁用的,一般人家陪不起,还需稍稍有些家底的。此外,瓷片墙附近还吊有一双“喜”瓷碗(锔过),明成化和合二仙五彩碗,和合二仙寓意和和美美。明成化五彩的东东,存世品相当少,不过可惜的是,碗碎了,好在后来被人锔好,但愿和和美美没有裂痕。
瓷片墙的展示让许多人认识到了瓷片的潜在价值以及它的美,所以瓷片的价格也是腾腾上涨,原来一堆瓷片也就几十元钱,甚至更低,现在一片清代官窑的瓷片有的已卖到二三十元钱。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片,更是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一片能卖到一二百元,甚至更高,瓷片的确有“喜”了。
1745年,“哥德堡号”载着数百吨中国财富沉入海底,船东不但没有赔钱反而大赚一笔,这是怎么回事?240多年后,从海底残骸中打捞出的茶叶还可以饮用?靠打劫发家的维京人后裔,为何拾起他们颇为轻视的贸易,驾巨轮不远万里来到清朝,又到了2005年,“哥德堡号”为何被瑞典人“复活”再次来到广州。想了解这些,一起来看看“哥德堡号”的“前世今生”。
1745年9月12日,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超级商船“哥德堡号”,在外奔波了两年半后,终于要回到家了。这一天,哥德堡港码头上,人们早就翘首以盼它的归来。尤其是船厂装载的数百吨中国商品,更令他们无比期待。
为了确保船只安全进港,许多小型船只都开出港口,伴随他的左右,好不威风。在离港口还有900米的时候,“哥德堡号“却匪夷所思地偏离了航线,触礁沉没了。
围观的人瞠目结舌,周围的小船纷纷上前救援,船东瑞典东印度公司也赶紧抢救人员和物资。幸好人员没有伤亡,大约有30吨茶叶,80批丝绸和大量瓷器被打捞上来,晾干处理之后马上拍卖售出。仅仅是抢救出来的这一小部分商品,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仍然获50%的利润。要知道这艘船采购了700吨商品,其中包括茶叶370吨,占52.86%,瓷器100吨,占14.28%,还有丝绸和藤器等商品,如果能完好将货物运回,该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啊!
对于“哥德堡号“沉没的原因流传着几种说法:
一种是船员自沉,说船员把船上货物卖给了两个买主,为了避免丑行败露和逃避法律责任,自沉于港口,另一种推测是瑞典东印度公司面临倒闭破产,为了求得破产保护,才上演这出苦肉计,当时曾有司法介入,但调查了很长时间,最后也不了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说船员们经过两年半的艰苦航行,终于可以见到亲人和朋友,可以享受一下了,以至于高兴得大肆庆祝,全都喝得烂醉,无法控制船的航线,最终导致触礁沉没。
但这些原因都缺乏证据,由于瑞典东印度公司销毁了所有的账本,导致这些推测都无凭无据。至于为什么销毁所有的账本,我们后面会说到。
先来说下瑞典东印度公司,一提到东印度公司,我们就会想到其臭名昭著的鸦片贸易,但这个瑞典东印度公司倒是没干过这个缺德事。虽然瑞典人的祖先维京人是靠打家劫舍发家的,但维京人的后裔——瑞典人,却拾起祖先瞧不起的海上贸易,不远万里来到清朝,采购中国商品赚取利润!
维京人是北欧五国的祖先,但与丹麦人和挪威人比起来,瑞典人更喜欢用掌握的航海技术进行商业贸易和海外拓展,适逢大航海时代,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对欧洲极具魅力。
18世纪,中国在欧洲的眼里就是时尚和财富的代名词,欧洲人对来自东方大陆的物品趋之若鹜,尤其是从茶叶、瓷器和丝绸能换取高额的利润。在欧洲用中国的瓷器才够高雅,豪门家中要用中国式的家具才够阔气。瑞典东印度公司总经理格贝尔松曾经说过,中国的很多商品都比别的国家先进,中国的商品不用担心卖不出好价钱。
经过瑞典国王特批后,瑞典东印度公司从1731年到1806年的75年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共派出37艘商船,完成了瑞典哥德堡到中国广东132次远洋航行,从中国热中获得了巨大财富。
其公司旗下一艘商船赚取的利润,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国一年的GDP,一个瑞典东印度公司就让整个瑞典的经济实力显得不值一提。这些商船中,“哥德堡号”是其中的佼佼者。
1738 年,“哥德堡号”正式下水,船体长 40.9 米,包括牙樯在内的总长度是 58.5 米,水面高度 47米,18 面船帆共计 1900 平方米,可以载运数百吨货物,堪称十八世纪的超级货船。为了防止海盗袭扰,还装备有30门大炮,可以说是一艘武装到牙齿的大型商船。
“哥德堡”号这样的商船能带来这么大的利润,自然让很多瑞典的达官贵人趋之若鹜、纷纷入股,瑞典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成为显赫的身份标志。
公司的创始人,苏格兰贵族坎贝尔是个狡猾的狐狸,他为了防止旁人的眼红,给公司带来祸害,立下的规矩:每次商船从中国返回后,一旦卖掉船上的货物,公司所有账本一律片纸不留,甚至董事会成员之间,也无法知道自己的合伙人赚了多少钱,正是这一招使得后“哥德堡号”沉没原因变得神秘莫测,无据可查。当然即便是这样,后人也是推测出了端倪。
瑞典莱奥尔森通过多年研究,终于解开了哥德堡号沉船之迷:原来船的驾驶室位于船体的第2层,舵手需要甲板上的水手指引方向,那天 “哥德堡”号返港之际,阔别家乡两年半的水手兴奋不已,提前在甲板进行狂欢,没有及时提醒舵手调整航向,结果哥德堡驶向暗礁区,导致了沉船事故。
弄清楚了 “哥德堡”号沉没的原因,其实人们更关心这艘船上的宝藏。糟糕的是,当人们发现哥德堡号残骸后,他已经烂掉了。从1986年开始,考古人员对他进行了长达6年的发掘工作,共找到了400多件完好的瓷器,还有9吨重的破碎瓷片,当然最多的还是茶叶,这些茶叶在泥层下累积了大约有70厘米厚。
当人们将其打捞上来后,虽然过来240多年,但一部分茶叶色味尚存,仍然可以饮用,这得益于一些茶叶密封在锡盒里,得以完好保存下来。哥德堡人将一小包茶叶送回了它的故乡广州,供广州博物馆公开展出。
“哥德堡”号沉没后,瑞典东印度公司又造了“哥德堡”2号商船,不幸的是“哥德堡”2号又沉没在南非。“哥德堡”号作为东西方海上经济文化交流的经典范例,也为瑞典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93年,瑞典新东印度公司再次仿造“哥德堡号”,不惜花费3亿瑞典克朗,10年精心打造,终于按照18世纪工艺制造的哥德堡号“复活了”。2005年10月2日,哥德堡号仿古船开始远航中国,2006年7月18号来到广州,瑞典国王和王后同时到访迎接。
18世纪,“哥德堡”号的远航,促进了中瑞两国人们的了解和友好合作,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象征意义,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工具:大漆、糯米粉若干、松节油
1、首先,我们准备一个裂开的瓷器。
2、把大漆,糯米粉,松节油三者混合在一起。
3、我们要搅拌呀搅拌,等它们变得粘稠。等到像麦芽糖一样能拉住搅拌棍。如果太稀不黏稠是不行的,这一步一定要认真搅拌。然后把我们配制好的胶状物涂在破碎的断口处。
4、然后把缺口粘起来。最好把粘合断口处用胶纸贴住,不然的话待会它自己又会裂开。
5、把我们修复好的次成品放在通风口处,等待漆干,等漫长的一夜,你可以把胶纸撕开。继续等待大概十来天。把修复的裂口旁的多余的漆用小刀刮掉,也可以用砂纸在上边轻轻的抛光。
6、然后用红漆沿着缝描一遍,红漆上用松节油稀释后涂很薄的一层就够了,十分钟以后当表面半干的时候用毛笔刷上金粉。然后我们就把多余部分的金粉轻轻擦掉,然后就修复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