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什么时候兴起
宋代。
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青白瓷)著称于世。这种影青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
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其得以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扩展资料
第一大特点:白如玉
景德镇陶瓷全身洁白无瑕,宛如天然生成的美玉一样,又像纯洁的天使,给人一种美的体验。若是在家中摆放一件景德镇陶瓷,既能培养情操,缓解疲劳,又能体现您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精神气质。
第二大特点:明如镜
将一件景德镇陶瓷放在面前,细细品味,将会看到它表面炫丽的光泽。仔细看景德镇陶瓷的花纹,花纹整齐划一,线条粗细均匀,色泽均匀分布,图案丰富多彩,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
若是放在灯光下,效果更加明显,它的表面像湖面一样波澜不惊,像明镜一样光彩照人。仔细看的话,发现自己的影子也映照在了景德镇陶瓷之上,那种感觉简直是妙不可言呀。
第三大特点:薄如纸
景德镇陶瓷工艺精湛,其中薄如纸的特点更是让它吸引了世界诸多陶瓷爱好者。看景德镇陶瓷的外表,就感觉它和其他的陶瓷不一样,像西湖中的仙子,体态婀娜多姿;又像古代宫廷中的舞女,轻歌曼舞。当今的景德镇陶瓷最薄的只有5毫米,最厚的也不会超过1厘米。
正是因为它的轻,它的薄,世界陶瓷爱好者才会更加的喜爱它。这种工艺更为复杂,难度系数更大,这也成为了景德镇陶瓷远超其他陶瓷的一大亮点。
第四大特点:声如磐
景德镇陶瓷的第四大特点~声如磐。古装剧中,里面最生动的画面莫过于乐师演奏的悦耳的音乐了吧。而景德镇陶瓷便具备这样的声音,如果你用一支笔轻轻的敲一下景德镇陶瓷,便会听到“叮”的声音,清脆,响亮,悦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原因在于景德镇陶瓷是用上等瓷土经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再经过各种繁琐复杂的各种工艺所烧制出的上等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景德镇陶瓷
自1978年入读陶院,至今41个年头了,中间也做过十年老师,与陶院有着不解之缘。自认为是一个陶瓷达人,与陶瓷打交道几十年——学陶瓷、教陶瓷、做陶瓷、藏陶瓷,一辈子只从事陶瓷事业,并以此为信仰。
景德镇,则是中国瓷器的代名词,陶瓷文化特别深厚,而我们为什么会对陶瓷有着特殊的情感呢?因为绕次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在1.2万年前,陶瓷,就已经诞生了。陶瓷是一个总称,分为陶器、瓷器、炻器,1000度以上为陶器,1000~1200度为炻器,1200度以上为瓷器。它标志着人类文明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不同于天然的草木制作,泥土与水火的交融产生着化学作用,亦可以称得上是史上第一个人造材料,取材自然,但与人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陶瓷是一个产业链最短的产品,形成了金木水火土的闭环,贴切自然,回归自然,我们所说的归然,也是回归大自然,回归本源,陶瓷是最接近自然的东西,所以我们与之有着特别的亲切感。一万年前至今,我们仍然在使用陶瓷,一日三餐不离手,这也是我们做陶瓷的人热爱陶瓷最充分的理由。
进陶院之时,学校才三百人,那时候特别艰苦,但是现在已经壮大了,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和瓷校(江西陶瓷工艺美院)在为这个行业做了很大的贡献,也在推动着陶瓷文化的向前发展。
中国,CHINA,是瓷之源。早在3500年前,在湖州德清发现了商代的原始青瓷;在1800年前,在浙江上虞发现东汉的越窑青瓷;约1600年前,在河南巩义出土了北魏时期的白瓷。但是当时同世纪的其他国家,是没有瓷器的,由此看出, 人类的发展是有共性的,但瓷器的发展是具有个性的。
景德镇,千年瓷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历史记载的古窑址从唐宋至今,经历了手工业时代到现在的工业化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在创新。跨时代的的传承、发扬,这都是瓷都的基因在发挥着作用。
基因之说,匠心之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用在景德镇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瓷。
一、水土宜陶:瓷质独特、全球最好
为何说景德镇的陶瓷“白如玉、声如磬、薄如纸、明如镜” ?这是因为:
1、绢云母质瓷:透感
2、高温烧成:润感
3、还原气氛:泛青+蓝色=青花
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所谓“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也是景德镇的特色。因为景德镇的盛名在外,很多能工巧匠纷至沓来,在这里扎根,学手艺、做手艺,成品瓷器流向五湖四海,甚至漂洋过海,畅销全球。
当代“景漂”常年有两万余人,他们在经营和延续着陶瓷文化。但是“景漂”与当地文化没有很好的融合,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最现代的瓷器,也可以挖掘出最传统的瓷器,这也可以看出景德镇的包容性很强。
陶瓷产业养育了这里一千年,再也很难找到这样的一个城市了。这就是景德镇。
三、御窑文化、工匠精神
景德镇人,追求极致,不惜代价。从古代御窑到现在很多民间工作室,做陶瓷都是以完美主义为出发点。特别是御窑厂,做东西就要做到最好,皇帝参与设计、参与创作、参与使用,参与收藏,这也是御窑出产的瓷器能够流传到现在最重要的原因。
四、海外市场成就景德镇
景德镇瓷器的外销在明、清两代不同时期的海外市场重心有所不同,明前期和中期以西亚、非洲的阿拉伯国家以及东南亚和东亚的朝鲜、日本等国为主;17世纪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代后期至清代海外市场重心转向欧洲和后来的美洲。
景德镇是最早融入全球化、国际化的一个城市,因海外市场而兴,但同时也因海外市场而衰。
时代变迁,匠心永恒
17世纪初的欧洲,开始研发瓷器。我曾经到英德法这些国家的制瓷中心去参观,即原来的皇家瓷厂,因为开始的时候陶瓷很贵,一般是”皇家垄断“,所以欧洲从此对中国瓷器开始禁运。18世纪末,日本的陶瓷产业也在兴起,远销欧洲市场,价格比中国瓷器还昂贵,从此景德镇的瓷器开始没落。
通过瓷器能感受到陶瓷的历史、中国时代和世界时代的变迁,这其中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很多时候个人也影响了整个时代。
现在,全球日用陶瓷消费环境发生了质变,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全球经济下滑,消费欲望下降
2)美式文化冲击,消费品味下降
3)欧洲皇家陶瓷厂博物馆化
4)高端品牌(麦森Meissen等)奢侈品化
我到欧洲跑了一大圈,调研、考察,收藏欧洲陶器进行研究。因为我在思考,欧洲的瓷器超越了中国,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后来发现,最根本的原因是时代变了。
这也是我今天要和大家说的,我们在这里,不单纯讲景德镇、陶瓷,我们讲的是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史,讲时代对产业的影响,包括在座经营着各行各业的每一位。历史是有跨度的,从了解历史开始。有时候你会看的很多东西存在偶然性,但从历史长河中观察、历史的演化中来看,它们是必然的。所以,发展至今,日用陶瓷产业已陷入低谷。这是因为:
1)全球日用陶瓷行业正处在低迷状态
2)中国日用陶瓷主流企业不再主流
3)互联网+陶瓷——电商模式(劣币驱逐良币)
4)消费处于无品牌、无品质、无差别状态
不止中国,不止欧洲,日用陶瓷整个产业链开始断层,大量日用陶瓷大量退出市场。
群龙无首,一盘散沙
这八个字,是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现状的高度总结。
诸多因素,造就了现今混乱的局面,但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它们的发展,与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质变,所以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景德镇日用陶瓷走过了两个时代——手工化、工业化,现在,柔性定制与体验时代已经来临,进入3.0时代。
由于消费者的迭代,导致陶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建筑用瓷如此,日用陶瓷亦如此。个性化的定制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这对于企业又有着更高的要求——可连接互联网的数字化装备、可实现柔性化定制的解决方案、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
景德镇陶瓷经历了千年变迁,现今正朝着4.0时代摸黑前行,但我们可以用将匠心坚守,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对话古物,匠心前行
元青花,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因景德镇与元青花结缘,从此生命展开了一条新的线索,收藏它、鉴赏它,已经成为了人生的一部分。元青花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有了更多的底蕴。
品古物如做企业,从0到1,从无到有,从小白到熟手,用逻辑分辩真假,这都是因着背后积累的知识与匠心的坚守,这或许就是千年瓷都能延续下去的根本。
-END-
景德镇陶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辉煌的明珠。它有近两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给后世留下了精湛绝伦的技艺,也造就了历代数不清的艺术匠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景德镇的技艺人员奋发努力、刻意求新,创作了许多好作品,使景德镇瓷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享誉世界。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当时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景德镇的窑户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的有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这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烧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名扬海内,于是天下都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遂由此而得名。
景德镇制瓷艺术发展到元代,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创制了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元代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因此青花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到很高水平。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就更加突飞猛进。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行业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品种多、销路也很广。仅就装饰而言,除了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面世。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宫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到了明朝的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代皇室于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钦命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门为皇室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
由于明末战乱,清初的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甚至停滞不前。到了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不仅恢复过来,而且有如旭日东升,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的广大瓷工和艺匠的艰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业绩,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从而跃上了历史的巅峰。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遭受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
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如出现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显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家公司在设计上比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创新,制作也十分精巧,同时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烧造等,有较大的促进力。民国期间,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振景瓷,成立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他从外地招揽人才,培训瓷业工人,制订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瓷器产品简介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景德镇是一个比较出名的制造陶瓷的地方,最早从宋朝时期,景德镇出土的陶瓷都非常的精妙绝伦,成为无数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物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景德镇虽然还有制造陶瓷的地区,但是已经不是主要收入来源。而其他的工业部门成为景德镇工业的主导,例如机械电子,汽车飞机等行业。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的发展。
一、历史上的景德镇历史中的景德镇有瓷都的称号,而且景德镇的制瓷产业历史悠久。最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大规模的陶瓷行业,不过那个时期的陶瓷质量不是最好的。直到宋朝时期,景德镇才形成一个比较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而景德镇的陶瓷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景德镇附近有一种叫做高岭土的物质,这种物质是制作陶瓷的主要原材料。另一方面,景德镇附近有很多山林,这些山林为景德镇烧窑提供大量的木材。
二、景德镇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景德镇的陶瓷行业在国家的扶持之下得到大力的发展。而且制作出来的陶瓷精美绝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虽然景德镇在陶瓷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但是景德镇还有一个使命就是成为一个工业城市。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也是被当作工业城市来扶持的。于是有很多北方的军事电子企业来到景德镇落户安家,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把景德镇发展成为江西第二大工业城市。所以现在的景德镇的城市风貌很有七十年代工业城市的样子。
三、景德镇的历史意义景德镇是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城市,在这里不仅有让人惊叹的瓷器艺术品,而且同样也是一座工业城市。这是我国针对景德镇所做的一项调整,既能促进景德镇经济的发展,又能延续景德镇的制作陶瓷的手艺。
北方多战乱,很多优秀的“制瓷工匠”南迁;2
这里有很好的“陶土”资源和“水”资源,(山清水秀);3
这里交通相对便利,水陆运输方便。4
一代代“制瓷工匠”工艺传承和相互间工艺交流已自然形成一种“陶瓷文化”;5
“明”“清”两朝建立的“官窑”制度。一代代“制瓷官们”近乎“极致完美”的制瓷要求,提升了“景德镇”品牌形象,在景德镇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景德镇瓷器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 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
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
“陶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
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
同时,民窑业也具有完善的生产体系。
这个体系分为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行帮组织,他们既各自独立经营,又处在经常的互相联系中。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这对工匠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技艺的娴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新工艺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成就,是与景德镇瓷业生产分工细致的特点分不开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
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
产品驰名世界。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
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调,无非是浓淡不一,意境略异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过彩绘。
景德镇窑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
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坯体上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内外均可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称影青瓷。
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从而使景德镇在南北各大窑之间,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
景德镇瓷业发展到元代,工艺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
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继宋代创青白瓷之后,又创烧成功具有高铝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
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
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规整,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
这种将传说中的瑞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细的大盘上。
纹样线条流畅,通体细色肥腴,青花鲜丽浓重。
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
凡前代已有的品种,此时应有尽有;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
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
其时镇内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足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宏大。
在全国十余省开设的四十多处瓷窑场中,除浙江龙泉窑仍以青瓷为著,其他窑场多因技艺停滞而萧条,或因战祸困扰而沉没,惟有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抑人之短,扬己之长,形成全国的烧造中心。
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 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
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客籍瓷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瓷行、瓷庄和瓷号的大量涌现。
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号,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
随之而来的各地风俗习惯给景德镇瓷业习俗增添了新的内涵。
洪武年间是明代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皿。
永乐白瓷颇负盛名,世称“甜白”。
据文献记载永乐皇帝对洁素莹然的白瓷甚为喜爱,这应是永乐白瓷风行的主要原因。
白釉暗花执壶和暗花双耳扁壶,以其变化多姿的造型、纤细古朴的手法、晶莹白润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镇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
宣德年间是明代青花烧造的黄金时期。
青花龙纹扁壶群冠众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细釉润,纹样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绘画而成,色泽鲜丽浓重,传世实物屈指可数。
蓝地白花折枝花果纹盘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传统产品,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为精美。
斗彩创烧于成化期,这种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线,釉上用红、黄、绿、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闻遐迩,传世器多由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斗彩器的实属凤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烧制空前绝后的时代,其中尤以嘉靖万历的数量为多,但形制高大、技艺高超、盖与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则并不多见。
清代,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雍正产品,以其胎细釉润,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
粉彩鹌鹑图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绝世佳品,这种在彩料中采用金红着色,并运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艺,不仅能将图案的阴阳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比传统的五彩色泽更柔和淡雅,特别是配上细白的胎壁后,更加精美,让人有爱不释手之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千载名窑也停滞而趋向衰落。
陶瓷生产水平继续下滑,生产规模也日趋萎缩,制造工艺上仍沿行旧法。
景德镇毕竟有悠久的制瓷传统,广大瓷工身怀绝技,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奋力发展以手工技艺为特色的仿古瓷、美术瓷生产,坚持与外国机器制造的日用瓷相抗争,保持了中国瓷器在国际上的美誉,于衰落中显示了振兴陶瓷的潜力。
现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继承了传统的技法,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的精华,使陶瓷制作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度。
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瓷器在工艺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景德镇瓷器也经历了从国有十大瓷厂到民营企业的转变。
景德镇地区的瓷器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越来越多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态势,在烧成难度很大工艺如高温颜色釉、粉彩轧道工艺、各种瓷器的器型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比如餐具陶瓷上加如了很多新的款式,有欧式风格的也有韩式风格的餐具出现。
导语:陶瓷制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东西。陶瓷最早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瓷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很多的著名的瓷器产地,如陕西耀州窑、河北越窑以及江西的景德镇等等。而在这些著名的产瓷胜地中,又以江西的景德镇最为出名。那么景德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其产瓷的历史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景德镇以及它的陶瓷的历史文化,希望对大家开阔眼界有所帮助。
景德镇陶瓷的起源:
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汉代,在东汉大约25年的时候,就有关于陶瓷的记载。最早的陶瓷制品由于制作工艺的不成熟,所以比较粗糙,而且成品的器壁也是非常厚的。后来进过不断的发展,到现在瓷器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景德镇的陶瓷起源于汉代,但是它真正发展确是在五代时期,五代时期的景德镇因为其质地优良的白瓷而取得了较高的地位。到了宋代以后,景德镇的陶瓷更是大发展,尤其是景德镇的青瓷更是名扬海内外。
景德镇陶瓷的名称由来:
在我国历史上,景德镇一直被称作瓷都,或者是瓷器的故乡。在景德镇的烧瓷窑里,可以说是千年大火不断。这里生产的瓷器质地优良,色泽优美,名声非常大,所以景德镇也因此而出名。在我国古代就有瓷也高峰在此都的说法,这里的此都指的就是著名的景德镇。景德镇出产的陶瓷制品造型优美装饰非常丰富,而且独具风格,所以这里的瓷器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内外的瓷器拍卖价格最高的瓷器制品也是景德镇产的。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方向:
更具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景德镇的陶瓷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加大对他的保护或者是传承。江西省景德镇人民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保护景德镇的瓷器艺术。景德镇的陶瓷在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以创新为前提的,无论是制作工艺的创新还是雕刻工艺的创新。
以上这些就是小编今天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景德镇瓷器的历史的一些资料。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悠久,名扬海外,相信在未来景德镇陶瓷能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