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文化的历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民俗文化。那么,关于陶艺文化的历史你了解多少?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文化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陶艺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陶瓷艺术举世闻名,其中陶艺的出现和发展先於瓷艺。大约从唐朝开始,瓷器制作开始逐渐取代陶器制作,此后的陶器艺术开始走向下坡路。然而无论如何,陶艺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巨大成就之一。对中国古代陶器的欣赏,有助於我们更好地瞭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
考古发现证明,远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砂质胎体居多,个别陶器用高岭土作胎。制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志著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1、彩陶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坯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赭石)、黑色(锰化物)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彩绘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有些地区如豫西一带,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以使彩绘出来的花纹更为鲜明。仰韶文化彩陶的烧成温度 b900至1000℃之间,彩绘的工具可能是毛笔。绘饰的内容,主要是形形色色的几何形纹,如∽形,十字形,网形,水波形,涡纹形和勾叶形等也有造型生动的动物(如鱼、蛙、龟、鹿)和植物(如花果,谷叶,树枝等),以及人物纹样。这些花纹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
2、彩陶艺术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批人面鱼纹陶器,上面人物的面部浑圆,眼睛或睁或眯合,头顶饰鱼形装饰或为半圆形束发,耳际腮边各饰有不同方向的鱼纹,造型极为生动亲切。仰韶文化的典型的艺术陶还有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陕西洛南出土的人头形器口红陶瓶等。青海大通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陶盆,画面是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手拉手翩翩起舞,形象逼真而富於动态感和节奏感。
不少专家说,只要留心观察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陶瓷器,不管是造型还是装饰,它们都还闪现著不少和仰韶文化遗物相同的特点。这也说明,从陶瓷器的发展历史看,仰韶文化彩陶实际是中国陶瓷器的源,或至少是其中的一个源。它和时代稍晚的龙山文化陶器(黑陶)、良渚文化陶器等都为我国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商周陶艺
1、夏代陶艺与馒头窑
古代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造型精美、气魄宏大的青铜器是贵族统治阶级的专用品,但民间的实用器物仍是以陶器、竹木器为主。夏代陶器发展的面貌较为模糊,现今被确定的夏代艺术陶制品极少。从现有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夏代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黑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不过也有少量白陶器。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比以前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这种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所以被称为馒头窑。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陶器的质量因此得以提高。
2、商周陶艺:白陶、釉陶与印纹硬陶
商周时代,民间流行最广的陶器是轮制或轮模合制的灰陶和红陶。商周陶器的纹饰大多是以刻花的拍板在陶坯未乾时依次捺印而成的,纹饰的形式有S纹、人字纹、水波纹、绳纹、回纹和纹(双纹)等。香港南丫岛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这类硬陶,且其花纹(双f)是独特的。於1930年芬神父(Fr.DanielFinn)在华南地区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像两个小草〝〞英文字母盘曲所组成的纹形,他将它命名为(双f纹)。而双纹是华南地区青铜时代硬陶器的典型纹饰,由於这种纹饰与商周青铜器上的夔纹相同,故又称为〝夔纹〞。
商周后期还出现一种在适宜光线下能辨别花纹组织结构但又不露凹凸痕迹的暗纹陶,其制作原理是陶坯未乾时在器物表面用拍板和其他工具加力压印研磨,使陶质密度增高,烧成后表面即呈现出发光的黑灰色。这是当时民间陶器的珍品。
商周陶器的最高成就是制作精美的白陶和带有晶莹陶釉的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即有发现。商代制作的白陶?、盉、豆、簋、壶、爵等,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加上宛转繁茂的雕式花纹,非常珍贵。到商代晚期,白陶烧制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的白陶器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阳殷墟出土为最多。此时的白陶器不仅选料精细,而且制作相当规整、精致,器表又多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花纹图案,形制和纹饰都有仿制当时的青铜礼器。商代晚期白陶器是当时陶器中的珍品,也是我国陶瓷器中的瑰宝。商代以后,由於瓷器的出现,白陶便迅速衰落了。
商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龙窑。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龙窑比起横**窑、竖**窑、馒头窑来说,有多种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就使商代陶器有很大发展,釉陶因此得以被生产出来。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如烧硷、石灰、草木灰等)涂抹在陶坯上的经烧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这种胎质灰白、坚硬质密、表面上挂有一层透明青釉的釉陶,和粗瓷器的化学成分相近,因而也被称为原始瓷。
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品种印纹硬陶需要提及。印纹硬陶也是陶器,只是胎质比一般的泥质陶、夹砂陶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叫印纹硬陶。它的特点是:胎的化学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铁的含量多些,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器表多有拍印几何形图案纹饰有的有一种光泽胎较坚硬,轻轻敲击可发出金石声。夏代遗址中即有此类陶器出土。西周则是印纹硬陶的发展兴盛期,器形有瓮、坛等,有的器高达9厘米。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继承前代的发展。印纹硬陶是由陶到瓷过渡的一种具有原始瓷某些特点的陶器。
战国陶艺
战国陶器仍以灰陶为多,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种类有日用器具、陶明器、建筑用陶及少量陶制生产工具等。
战国时期的的日用陶器,主要是泥质灰陶,釜这类的炊器则为夹砂灰陶。一般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常见的器形有:作炊器的釜和甑,作盛器的罐、壶、盆、钵、瓮,作饮食器的碗、豆、杯等。由於各国文化传统不同,各国陶器在形制等方面差别很大,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烧制出较多的大形陶器,如高82厘米、口径41厘米、腹径90厘米的瓮,高55厘米、口径88厘米的釜等,表明此时陶器成型、烧成技术已很高,为秦代烧制高大兵马俑打下了基础。
战国时期由於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也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所以战国时期陶仿青铜礼器的明器迅速发展,陶俑较多出现。陶礼器主要有鼎、豆、壶、簋等,而且制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陶工艺,推动了陶器业的发展。特别是战国陶俑的出现,为我国陶器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品种,影响非常深远。战国陶俑的特点是体小(高5-15厘米),火候很低,制作粗糙,有些身上还留有明显的刮削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
印纹硬陶仍然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陶器品种,分布范围广,以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使用尤为普遍。此时印纹硬陶的烧制技术较前有所提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硬,多呈紫褐色或砖红色。器形不多,主要有瓮、坛、瓿(大口深圆腹圈足成盛器)、罐、钵、盂等贮盛器。纹饰以米字纹、方格纹、回纹及堆巾的旋涡纹、S形纹为主,前一时期常用的曲尺纹、云雷纹已很少见了。由於各地文化传统不同,器形、纹饰各有特点,有的差别还很大。
战国时的艺术陶制品虽不多,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战国艺术陶是先秦艺术陶的最后一个阶段,亦是由先秦制品向秦汉制品演变的一个过渡。其次,由於厚葬风气盛行,陶俑制作的兴起,使得艺术陶的制作出现了一个新的风尚。这类殉葬品被称为“明器”,即冥器。《礼记.檀弓》曰:“其曰明器,神明之也,言神明者异於生器。”目前在河南的洛阳和辉县、山西长治、山东临淄和平度等墓葬中,都有陶俑的出土。这些陶俑直接开启了秦朝兵马俑的发展。
秦汉陶艺
1、秦始皇兵马俑
秦朝时代陶质的器皿甚为少见,一般只有属原始瓷的罐类,属灰陶的有鬲、蚕形壶、瓮、鸭蛋壳等以及一些建筑用陶。相比之下,秦代的艺术陶的制作却显得繁荣而独具特色。1974年至1976年间,在秦始皇陵东垣外的临潼西杨村,发现了三座埋藏著大型陶雕塑的兵马俑的陪葬坑。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的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这个重大发现,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包括俑、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讲究对俑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俑像的完整风貌。所以说,在艺术表现上,秦始皇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是以写实为主的。这是对先秦雕塑艺术风格和先秦陶瓷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对现实中的人和实物风貌的准确把握。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主要采用塑的方式,这种塑不是一般的捏塑,而是用模塑的手法使俑像形体具有圆润、比例协调的特徵。除了塑,还有对雕的哂谩V饕w现在俑像细部的轮廓表现上。这种表现并不沉缅於琐碎的刻画,而是重在突出俑像的个性和整体气势。如战袍的褶皱,随风徐徐飘动的质感,紧紧地配合著俑像的勃勃英姿和不可战胜的气质。
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灰陶制造水平最高的作品,是我国北方陶俑雄健朴素、明快洗练风格的最辉煌的杰作。作为一种陶器,秦兵马俑在制作方法工艺上,集商周以来数千年我国制陶工艺技术之大成,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分部位(头、手、足、躯干等)合模制作、套合、粘接成初胎(叫定型),再於表面覆加细泥,哂盟堋⒛蟆⒍选①N、刻、画结合的艺术手法制成。在烧成上,我们从卸嗵召附再|地坚硬、通体无形变等特点可以看出,秦兵马俑制作时,胎泥配制成份严格统一,乾湿程度非常恰当,火候恰到好处,陶色统一,确实达到了当时制陶的最高水准,说明了当时已经建造了容积相当大的窑,能较准确地控制窑内烧成的还原气氛。
2、汉代陶艺:铅釉陶
汉代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西汉的陶塑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西汉时较有特色的独立俑还有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指挥俑。这个俑像头扎围巾,下垂红色飘带,身穿红白相间的战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间系带,足蹬高筒靴。此俑以简洁、洗练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突出了指挥者的神气,十分动人。不过汉代最有特色的独立俑也许要数东汉时的说唱俑。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所塑的说书艺人眉飞色舞,五官舒展,上身袒露,鼓腹挺胸左臂抱一鼓,右臂握棒指向前方右足蜷曲,左足前伸。正如汉代傅毅《舞赋》中所说:“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东汉陶俑则以四川陶俑最为典型,造型生动活泼,手法简洁洗炼,具有浓厚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四川汉代陶俑多为泥质红陶,火候较低,胎较粗松。
汉代陶艺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生产。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发现,但生产少。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汉普及全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这种釉陶器,胎体是陶,釉是以铜和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的釉。铅釉陶烧成温度低,大多为700℃,所以叫低温铅釉陶器。铅釉陶器的特点是:釉的熔融温度低,高温下粘度小,流动性较大可以比较均匀地覆盖在器物表面,冷却后的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质较强,指数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装饰作用。由於烧成温度低,胎体不结实,釉中铅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装饰器和明器,汉代几乎全作明器,器形有:鼎、盒、壶、仓、灶、井、水碓、磨、楼阁、池塘等等。汉代铅陶的大量烧制成功,不仅是汉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点,开创我国低温釉陶大量生产之先河,而且对我国汉以后陶器生产影响深远,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从中发展而来。
3、瓷器的出现
秦汉时期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瓷器的出现。虽然原始瓷早就出现,但是,我国最早的、真正的瓷器是东汉晚期才出现的。我国浙江绍兴、上虞、金华等地发现了很多东汉晚期的青瓷窑址。据测定,这些窑址发现的瓷片烧成温度已达到1310℃左右,抗弯强度在710公斤/平方厘米。瓷器胎体硬度高、半透明,具有耐腐蚀、易清洗、造型美观的特点,所以随著三国两晋瓷器的发展,它很快就以绝对优势代替陶器、铜器、漆器而成为人们日常饮食起居中最重要的生活用品。
魏晋南北朝陶艺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陶艺开始走向衰落,瓷艺发展逐渐壮大,并出现了所谓“南青北白”的现象。“南青”,是说南方以浙江为中心的瓷窑多烧制晶莹如湖水的青瓷“北白”,是说河南、河北一带的瓷窑多烧制洁白无瑕的白瓷。不过,这只是大体而言。因为白瓷的生产是北方工匠在学**南方青瓷烧制的基础上发明的,他们不仅烧制白瓷,也烧制青瓷和黑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生产也明显分南北两系。南方生产的陶器主要是供日常生活和殉葬用的制品,风格朴实,讲究精巧明快的形式。北方生产的陶器也是以日常用器为主,这些制品的鲜明特色,就是制作盘口壶、双耳缸、四系缸、果盒等新颖器物,风格一般粗率朴实,但也受南方制作工艺的影响。南方陶器一般为灰陶和红陶,釉彩工艺不是很发达。北方陶器因为是以铅釉陶为主,因而在釉彩工艺上比较讲究,如在黄釉底上加绿彩,在白釉底上加绿彩,或多种色彩混合在一起使用。这些施釉方式影响到后来唐三彩的釉彩特色。南方的陶仓很有特色北方的艺术陶以俑像为代表,其中典型的有北朝灰陶女仆像、北朝彩绘萨满巫师俑、北朝灰陶老妪俑等。
隋唐陶瓷艺术
1、唐三彩
隋唐是我国瓷器高度发展的时期,相比之下,陶艺发展除了唐三彩依然绽放出瑰丽的色彩之外,开始走向衰落。
唐代艺术陶是盛唐社会和精神风貌的一种写照,集中体现在唐三彩雕塑艺术的成熟与气魄。唐三彩艺术陶在今天的河南洛阳、河南巩县、陕西乾陵、陕西西安等地都有大量出土,其制品一般是明器,即放於墓葬中的殉葬品。唐三彩的造型主要为人物、马、骆驼,其中以人物俑占多数。人物俑分男俑和女俑两种。男俑包括商贩、胡人俑、黑奴俑、文官俑、武士俑等。商贩、胡人和黑奴形象的出现是当时社会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与西域各民族互为通商,友好往来的写照。唐代女俑主要是仕女俑,在陕西王家坟唐墓出土的女俑发梳高髻,左手持镜,右手伸指作涂脂状。此制品尤注重色彩的哂茫ㄟ^酱、白、绿等几种色彩的搭配,突出地表现了女俑衣饰的典雅和娇娆。而在西安鲜於庭诲墓出土的女立俑,双手藏在袖中,拱於胸前,面部和体态都较为丰满,神情端庄,色彩艳美。虽然在形象种类方面来说,唐三彩的女俑比男俑要少,但由於女俑形象特徵鲜明,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唐三彩的马俑和骆驼俑形象都非常逼真,造型生动舒展。除此之外,唐三彩艺术陶中还有天王像、镇墓兽,以及一些小动物俑、模型及装饰性物品。
2、唐三彩的釉彩与塑制
三彩釉是由单色釉经变色釉发展而来的,这个过程从汉铅釉陶发明到唐三彩出现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自两汉至隋唐,单色铅釉陶均作随葬明器,即使在三彩最流行的武则天到玄宗开元期间,唐墓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单色铅釉陶明器。单色釉后来发展为变色釉,即将各种颜色和釉施於一器,或黄、绿、褐三色并用。这种工艺以一种色釉为底,再在底釉上加彩,和唐三彩以多种色釉融合辉映的施釉方法不同,但无疑为唐三彩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前提。三彩釉实际是多彩釉,用黄、绿、白、红、蓝、黑等釉同施一器,经交融、流串和晕散呈现千变万化的瑰丽画面。
唐三彩艺术陶中塑的成分表现为两个方面,即捏塑和模塑,前者多见於人物制品,后者多见於马和骆驼制品。捏塑制品一般以手捏制,不特别强调人物形体的协调性,而多注意刻画性格特徵和动态特点。模塑制品一般以印模塑制而成,所以一般能够显示一致的比例特徵。雕的成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模塑制品经过塑制以后,形象轮廓和细部结构还比较模糊,一般都需要精心雕琢,才能使这些轮廓和结构明确地显现出来。如马的眼睛及身体各部分组织的经络都要靠雕的手段才能显得相对鲜明突出。捏塑制品虽然不求轮廓的清晰和细部组织的鲜明,但为了进行传神刻画,精心雕琢也很重要,如激动的眼神,翘起的胡子,微启的嘴唇等,都显露出雕工的痕迹。
唐以来的陶艺发展
和蓬勃兴旺的瓷艺相比,唐朝以后陶艺发展基本乏善可陈,只有明代的琉璃、珐花和紫砂陶尚值一提。
琉璃和珐花是中国古代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在明代达到**。山西大同市城区东街的九龙壁是明代琉璃最著名的制作,全壁用黄、绿、赭、紫、蓝等琉璃砖拼砌而成,色彩光怪陆离,颇为壮观。而明代的珐花制品主要是一组佛像和神像,如弥勒佛、观音像、真武大帝像等。
明代民间陶瓷业的另一大成就是紫砂陶的兴盛。紫砂陶是用紫砂泥制作的一种质地坚硬的陶制品。该陶制品外部不施釉,但外观朴雅,表面越用越光润,极富民族特色。紫砂陶茶具有泡茶不走味、盛夏不易馊、耐冷热、急变性能好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紫砂陶以江苏宜兴的为最出名。不过紫砂陶多为文人雅士所珍爱,民间流行不多。
中国陶瓷发展史如下: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
扩展资料:
陶瓷生产特点:
陶瓷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料投入到陶瓷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它是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直接或间接地对劳动对象进行作用,使之成为有价值的陶瓷产品的过程。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如陶瓷坯料的平庸性、坯料的自然干燥等。你也需要大自然的力量。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自然过程的结合。
一般来说,陶瓷生产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毛坯制造、成型和烧结。同时,根据陶瓷生产各个阶段的不同功能,陶瓷生产过程的组成可分为生产工艺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
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化陶瓷生产工艺,与其他一些行业的生产工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陶瓷生产工艺是一种低连续性的流水式生产工艺。陶瓷原料从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经过不断的加工,最终成为成品。整个过程是复杂的,过程之间的连续性程度较低。
2、陶瓷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3、陶瓷生产周期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料生产开始到加工结束直至成品生产的全部日历时间。
4、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石膏模型、沉降器、硼板等辅助材料的消耗较大。
5、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天然气、电。
6、运输是陶瓷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陶瓷生产工艺使用的原料种类繁多,生产的半成品、成品及生产的剩余材料、废料等,具有大量的运输能力。
7、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粉尘、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严重污染环境。目前,我国陶瓷行业使用的窑炉大多以煤和重油为能源,排放大量烟尘。
因此,企业应严格控制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尽量采用电阻式隧道窑或气窑,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8、陶瓷生产过程中的低专业化和协作水平。长期以来,陶瓷行业企业要求相互合作的水平不高,大、小、综合性的“全能”工厂比专业、辅助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统一称呼,也是我国有名的手工艺品。其发展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在那个阶段我国已有彩陶和黑陶,虽然品质不能与现在的相提并论,但也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陶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成为质高形美的工艺品而闻名于世界。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景德镇的陶瓷逐渐与其他地方的陶瓷在质量、外观、文化上拉开差距。景德镇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首先,景德镇陶瓷的历史起源于汉代,在五代十国时期,以其白瓷的发源地和白瓷所获得的成就而奠定了自己在陶瓷界的地位,一举打破了当时青瓷在南方形成的垄断局面,形成了新的“南青北白”的势力格局。
其次,当景德镇陶瓷发展到宋代时期,景德镇以青白瓷著称,其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烧制的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加工精致细腻,在当时有“素肌玉骨”的美称,白里泛青,莹润如玉。成为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惜的种类,使其可以在宋朝获得较高的声誉。在宋代,景德镇制作瓷器的行业就已经发展繁荣,不仅做出了闻名的青白瓷,更是将陶瓷的种类发展到了数百种之多。
然后发展到元代之后,景德镇又成功的发明出青花瓷和红瓷。青花瓷以其外观上的花纹、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并于红瓷结合,可称青花釉里红,两者结合更显陶瓷风采。
最后经过明代的发展,景德镇真正发展成了“陶瓷圣地”,其吸收和消化了各大逐渐没落的窑场的优秀技术和其思想文化,博采众长。同时不拘一格,大胆的创新,为当时提供了无数的新外观、新装饰,为后来陶瓷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最后至现代,景德镇也从原来的经营模式转变成了民营企业,企业越来越大,创新的技术越来越多。以至于景德镇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达民族文化和精神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淄博陶瓷生产历史源远流长。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时期,境内先民们就开始掘地筑窑,焚柴而陶。
到南北朝时,富有聪明智慧的淄博陶瓷工匠已经从技术上完成了由陶向瓷的历史性飞跃,淄川寨里窑成为中国北方唯一的青瓷产地。
宋金时窑场数量增多,新品迭出,磁窑务窑场规模最大,官府在此设“务”收税。
经过元末战乱后,明代又有新发展,博山出现“陶者以千数”的盛况。
清初康、雍、乾三代,淄博陶瓷业迅速发展,博山成为山东陶瓷的集中产地和销售中心,以“瓷城”闻名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五大陶瓷产区之一。
境内现有陶瓷生产企业180个,从业人员3.7万人,年产日用陶瓷5.59亿件。
1982年正式成立的山东省陶瓷公司,就驻在淄博市博山区。
20世纪末,淄博陶瓷产品覆盖面已经扩展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4年7月,由山东省、淄博市和博山区三级 *** 联合投资40余万元,在博山区北神头村颜文姜祠内建立了当时山东省唯一的陶瓷专业博物馆——淄博陶瓷博物馆。
博物馆展室位于颜文姜祠正院北房,其陈列分为“古代陶瓷制作起源”、“近代陶瓷进展迟缓”、“当代陶瓷蓬勃发展”3个部分,展出古代、近代、现代陶瓷1000余件。
第一组展品是自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到清末的淄博陶瓷制品,其中有红陶鼎、红陶鬶、黑陶盆、灰陶鼎、灰陶壶、灰陶豆、灰陶钵等。
还有齐国故都临淄出土的瓦当,以及白釉黑花陶罐、玉壶春瓶等,反映了淄博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二组展品主要是以美术陶瓷为主的当代陶瓷,其中有博山独特的釉种“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均为1000年前由淄博先民首创的名贵结晶釉。
雨点釉原名油滴釉,古称“滴珠”,因釉中布满具有银色金属光泽的放射状圆形结晶,形似雨点坠入水中时迸出的水圈花斑而得名,多用于制作茶具以及艺术器皿。
黑色釉面上银光闪烁,大者如豆,小者如米,注入茶水则闪金光,盛以清水则放银光。
风格独特,情趣高雅,被国内外誉为名贵瓷器。
日本人甚至称“雨点瓷碎片与金翠同价”。
雨点釉起源于北宋时博山大街一带窑场,元末失传。
1936年,博山黑陶艺人侯相会研制恢复,但工艺尚未完全过关。
1959年再度攻关,质量超过宋代,产品被选为国家礼品瓷,并出口香港、日本与美国。
茶叶末釉器物古朴,典雅浑厚,色深者为“蟹壳青”,色浅者为“鳝鱼黄”。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中期,成熟于唐末,因釉中布满细微如尘、状似细茶叶末的片状结晶而得名。
古人称“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
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系中国古代名釉之一。
失传于元代,清末民初由博山陶瓷艺人陈希龄研制恢复,所制器皿和雕塑产品,时称博山瓷器之佼佼者,被古玩店大量收购充作古董,日本人则从北京购回国内冒充古瓷牟取暴利。
1957年,茶叶末釉产品开始出口,并多次到国外展出,为祖国赢得了赞誉。
第三组展品以陶瓷雕塑为主,陈列以山东硅酸盐研究院和淄博美术陶瓷厂产品居多,孔子、张衡、祖冲之、华佗、蒲松龄、观音等人物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各类动物造型无不惟妙惟肖,表现出陶瓷艺人的精湛技艺。
其中不乏茶叶末釉研制恢复者陈希龄之后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的佳作。
淄博陶瓷博物馆还集中展示了淄博地区所产各瓷种、各色釉产品,结晶釉、宝石瓷、滑石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骨瓷、鲁玉瓷、鲁翠瓷、鲁青瓷、鲁光瓷等应有尽有,美不胜收。
近年来,淄博陶瓷博物馆从博山北域城战国古墓群、博山金代壁画墓、博山中心路施工地段和大街古瓷窑址、南万山古瓷窑址征集到一批战国到金元时期的出土陶瓷,其中方形陶豆、带盖陶豆、陶磬、分杠瓷黑釉罐、白釉大缸是淄博陶瓷中的珍品。
有丰富多彩的陶瓷产品,必然有运营畅达的陶瓷市场。
淄博陶瓷博物馆东南1.5公里处的岳阳河上,有一处始建于1991年的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陶瓷琉璃批发市场。
大观园市场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800多个门头,上市品种17大类1.5万余种花色,年成交额7亿余元。
这里不仅经营淄博陶琉产品,还经营唐山、景德镇、醴陵的日用瓷,宜兴的紫砂器,洛阳的唐三彩,佛山、潮州的艺术瓷,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陶瓷集散地。
大观园市场产品琳琅满目,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服务一流,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文明市场。
大观园分三期建成,规模逐步扩大,为本地区工商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沿舞台,同时吸引了外地区陶琉产品的进入,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喜人局面。
第三期工程竣工后,久负盛名的博山文石和书画作品被引入市场,地域文化的各类结晶在大观园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当地 *** 不满足已有的成就,计划在近年将大观园建成占地4.7平方公里、陶琉生产企业100家、经营门头1000个、从业3万人,集陶琉生产销售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陶瓷琉璃城。
从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叶,淄博境内的陶瓷文化活动此起彼伏, *** 迭出。
1995年出版的《山东省志?陶瓷工业志》,作为山东省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中最有特色的分卷,集中向世人展示了以淄博陶瓷为代表的齐鲁陶瓷业8000年辉煌画卷,成为《山东省志》88个分卷中最可读可看的篇章之一。
同年问世的首部《淄博市志》将陶瓷工业从轻工业中独立出来专设一篇,以浓墨重彩描述了淄博这一中国重要陶瓷产区的历史与现状,更在卷首彩页与文物章节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突出。
1990年起陆续举办的中国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与国际陶瓷博览会,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策略,进一步把淄博和淄博陶瓷文化推向了世界。
新世纪初叶,淄博中国陶瓷馆在中心城区落成,从更深层次上开创了陶瓷与博物文化有机结合的新纪元。
淄博中国陶瓷馆位于绿草茵茵的淄博文化广场东部,与淄博市博物馆毗邻,展区面积4000平方米,由古代展区、现代展区、表演区和销售区四部分组成。
它全面展示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陶瓷文物和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艺术精品2000余件,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史前文化、古代名窑和国内近现代陶瓷文物精品,在纷至沓来的观众面前展开了8000年的历史画卷。
古代展厅展示了从后李文化时期到民国时期的陶瓷文物,其中有标志龙山文化最高成就的蛋壳陶杯,享誉海内外的北朝青釉莲花尊,还有宋代名釉及定窑碗、哥窑碗等稀世珍品。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鬶、唐代鲁花釉大壶、清代钒红缠枝花纹天球瓶和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会把你的思绪拉回到很久很久以前,让你在惊叹中体味出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深厚文化底蕴。
现代展厅按照不同用途和艺术风格,将展品分为艺术陶瓷、现代陶瓷、刻瓷艺术、日用陶瓷、园林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卫浴陶瓷、科技陶瓷等类型排列。
在这里,当代陶瓷艺术名家陈贻谟的《衡》,韩美林的《无光釉大公鸡》,徐朝兴的《哥弟混合三环瓶》,陈贻柱的《红结晶釉大缸》等优秀作品,会久久吸引住你的目光,让你在凝视中谛听中国陶瓷艺术向世界水平迈进的脚步声。
位于陶瓷馆东厅的“陶苑”,是让公众亲手制陶玩泥、体验陶艺乐趣的地方。
100平方米的面积,足可以让30人同时操作,在休闲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馆内的创作演示厅则为观众提供规范的操作演示。
销售区产品琳琅满目,你如果遇见称心如意的,尽可以合适的价格收为己有。
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传承80个世纪的淄博陶瓷史是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南北朝时期实现由陶器到瓷器的过度,到宋金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改革开放以来,淄博陶瓷业累累硕果,以滑石瓷、高石英瓷、鲁光瓷、精炻器、合成骨瓷为代表的创造发明,以“中华龙国宴瓷”为代表的日用陶瓷,以及在国内外独树一帜的艺术刻瓷,标志着淄博陶瓷业进入了更加辉煌的历史时期。
淄博陶瓷博物馆、博山陶琉大观园与淄博中国陶瓷馆珠联璧合,南北呼应,连接起淄博陶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历经数千年陵夷谷换大浪淘沙,古人的业绩如今静静地立在柜窗里让后人瞻仰。
面对博物馆抚今追昔,“国际水平应超越,发扬光烈莫徜徉(郭沫若诗句)”,淄博陶瓷业将不辱使命。
在商周时代,又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胞料中的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
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家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 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北部, 450~451年侵宋失败,从此确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扶助依附农民立户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隶,使得农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
从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来看,河北、河南一带,很有可能成为北朝青瓷的中心产区。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黑瓷的产地源于南方,东晋之后,北方开始了黑瓷的烧造。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标志着北齐时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黑瓷。 1975年在河北赞皇县东魏李希宗墓里,曾发现了一块黑釉瓷片,器型虽无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坚硬细薄,制作也规整。这块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东魏时期北朝已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现,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带有较浓重的北朝色彩。随着南北的政治统一,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合流和交融,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目前已发现的有河北临城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都烧白瓷。其中邢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虽是事实。但实际上,北方诸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也有专烧黑瓷与花瓷的瓷窑。北方诸窑中,很多瓷窑烧瓷的历史较短,没有陈规可以墨守,因而敢于作各种尝试和探索。釉色不厌弃青、白、黄、黑、绿、花,制胎可以两色重叠拉坯,形成纹理,不薄雅素,更喜富丽。这代表了一种新的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在南方的唐墓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白瓷,只是没有发现白瓷窑址,但这是一个白瓷向倾向于保守的青瓷进行冲击的迹象。
五代时期,白瓷的生产仍以北方地区为主。唐代的窑址,大多仍在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系的黄堡镇窑和玉华宫窑等。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的五代白瓷器皿就有碗、盘、灯、碟、盒、罐、瓶、枕各种用具。每一器类的式样繁多,如碗的式样竟达八种,可见当时生产的发达。但也正因为在全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各地瓷窑之间借鉴、仿制以至市场竞争不太可能,这种进步与发展又是有限度的,瓷业的新发展与繁荣还有待于北宋统一全国。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系与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而产生的。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出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造型比较秀气,胎色瓦灰,胎质颗粒较细,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孔隙度小,胎中黑点少。
二、瓷器胎料的化学组成是: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都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则较北方为高。
三、釉层青绿发翠,有的略带暗黄色,有羊木光。
四、瓷器烧成的温度较低,一般为1200℃左右,甚而还达不到这个温度就出现过烧现象。
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器物造型新颖,粗犷雄伟;胎体比较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结构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学组成接近于质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达32%;二氧化钛含量超过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于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层较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中泛黄。
四、瓷器烧成温度较高。如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烧造温度下还是生烧。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属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来石结晶的发达,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方法之后,产量倍增,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极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烧青白瓷的窑址已发现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江西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福建闽清窑及湖北武昌金口窑等都烧造青白瓷。属于这个窑系的还有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湖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以上的瓷窑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业市场竞争的结果。它们在历史渊源上和某些工艺特征上都可溯源于唐代,但它们又大大不同于唐瓷。它们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使唐瓷膛乎其后,而且还使得一代名窑如邢窑与越窑从此都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无可为力,但宋人烧出了油滴、兔毫、鹧鸠斑、玳瑁那样的结晶釉和乳浊釉。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则又是另一种境界,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现提供了榜样。定瓷图案工整严谨的印花,耀瓷犀利潇洒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窑白瓷与越窑千绿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见、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仪态和风范。
辽朝是10世纪初我国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建立了辽朝,遂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随着契丹人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辽代的瓷窑,已知者共七处,其分布情况是:上京地区有林东辽上京窑,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戈勒窑;中京地区有赤峰缸瓦窑;东京地区有辽阳冮(gang刚)官屯窑;南京地区有北京龙泉务窑;西京地区大同市西郊青瓷窑村也发现了窑址,所烧器物为黑釉鸡腿坛等。由此看来,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金朝是我国女真族于12世纪初,在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金代陶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献有关金代陶瓷的记载很少,实物资料又所见不多,所以对金代的陶瓷,过去没有人作过系统的研究。50年代以前出版的一些陶瓷史著作,也没有金瓷之说。人们即使见到了金代的陶瓷,也往往把它视为宋元之物。
从1127年的“靖康之变”到1153年的金海陵王迁都,在这近三十年间,金兵每次南犯,都把掠夺人口、财富、土地作为主要目标。今河北、河南省境是北宋瓷器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有高度发展的陶瓷手工业,但长期的战争,使它受到空前的破坏。后二十多年间,金代中原地区的陶瓷生产,可能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窑工的南逃,基本上处于荒废的状态,到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五载而南北修好”。在他在位的近三十年间,据《金史·世宗纪》载:“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金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必须会刺激陶瓷业生产。目前发现的带有纪年的金代瓷器和墓葬出士瓷器,有大定二年(1162年)磁州窑系白釉黑花乌纹虎形枕、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白釉黑字罐、大安二年(1210年)耀州窑青瓷片标本、金明昌三年(1192年)白釉砂圈瓷碗、大定十七年(1177年)和廿四年(1184年)金墓出土的许多定窑瓷器。但很少发现金大定以前的产品。显然它是中原地区的陶瓷业在大定年间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反映。
但是在南方则相反,南宋立国水乡、海隅,交通发达。南宋朝廷为了充实财力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瓷业得到发展。
陶瓷为我国独有的商品,海外有广大市场。我国瓷器的外销,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的,二是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的;三是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购、订造等直接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
隋唐开始,我国的瓷器就已输出国外。当时越州窑的青瓷,邢窑和定窑的白瓷,以及长沙窑的瓷器,便已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运往亚洲、非洲各个区域。东达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但、斯里兰卡,西至西亚、西北亚的伊朗、伊拉克,远抵非洲的苏丹和埃及,在这个广大的地区里,都有隋唐瓷器的足迹。
唐代瓷器的输出路线,除了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叙利亚,以达地中海各国(如腓尼基、巴勒斯但等)商埠的这条“丝绸之路”外,还通过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口由海路运往国外。只是隋唐瓷器的输出,主要是作为礼品赏赐来使和馈赠外国王室的。通过贸易渠道而出口,大概始自晚唐,特别是五代时期。
宋代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和浙江龙泉窑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德化、同安诸窑的产品;也有广东湖安、广西西村、陕西耀州、河南临汝等地烧造的瓷器。由于景德镇的青白瓷与龙泉窑等地的青瓷大量输出国外,再加上窑工的南迁又带来了北方形成的新工艺,于是南方的青瓷白瓷的工艺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发展,而形成了后来元朝瓷业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元代在我国历史上只存在了九十多年。由于当时蒙古族落后的生产方式,给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度带来了逆转。但元初就提倡农业,诏修《农桑辑要》,主张推广种棉。育蚕缫丝也相当发达。农业原料的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一批独立于原料生产的加工者。元政(蟹)府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是比较重视的,官匠兔除其他一切差科,其地位可以世袭,这在客观上对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三分对峙的分裂局面,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这就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政(蟹)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元在未建国前,早就与西域、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统一全国后,即设立泉州等处市舶司。至元廿一年(1284年)以后,政府欲将海外贸易变为官办。由政(府备船只,出资金,招人经营,所得官取十分之七,经营者得十分之三。禁民间私自贸易,但根本无法禁绝。因此终元一代,官营和民营的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外贸商品需要量的增加,必然会促使各类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其外销之广。据元代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记载,我国瓷器外销地,包括印度支那、印尼诸岛、马来亚半岛、巴基斯但、菲律宾群岛和阿拉伯半岛的麦加、波斯沿岸的甘埋里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元代的瓷器生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工商业采取了降低商业税率等政策。改变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采取的工奴制度。明洪武时规定“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鸿绪《明史稿》第五十四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明史》第七十八卷)。这种“轮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经济的剥削制度,对于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则轮班匠三四年中除了为官工业服役三个月外,可自由经营手工业,而住坐匠户若能每月交纳六钱罚班银后,也能从事自己的业务,这对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疏浚会通河,修整自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畅通潜运,使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也繁荣起来。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到16世纪,明代的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重要手工业,如纺织、冶铁、采煤、印刷和瓷器制造业,都有一部分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明代的瓷器生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何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法华的装饰方法,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高寿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华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之类。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西法华不同。首先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法华用陶胎,因而烧成的温度就不一样。景德镇的器物有饰以花鸟、人物的瓶、罐、钵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黄、绿二色,但法华则以紫或孔雀绿为主,缀以黄、白、孔雀蓝的花纹,就更能突出艺术效果。
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是处于封建制度没落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时期,清初,由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土地实行了再分配。清政(蟹)府为了有利于它的长期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兴修水利、临时性地蠲免一些赋税和对于部分手工业工人废除“匠籍”的束缚等等。在广大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艰辛劳动下,清代前期的瓷业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他从小就努力学习汉文化,而且对西洋的科学、技术、医学和艺术都有爱好。当时用西洋进口的珐琅彩料绘制的瓷胎画珐琅器,对粉彩瓷器的创造有直接影响。雍正在位十三年,他也十分爱好瓷器,而且直接干预瓷器的生产,决定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乾隆对各类艺术的爱好,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他的君主地位,使他能独占全国最佳的能工巧匠,以及他们所制造的艺术珍品。这些因素对于瓷器生产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清代前期,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来进行。清代前期,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来进行。清朝历代帝王虽然还对各国入觐的使节馈赠瓷器,但数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之后,便允许江南、浙江、福建、广东一带沿海地区,用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洋贸易;随之而来的,便是瓷器的大规模外销。当时美洲、非洲和澳州各国都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中国瓷器;而东南亚、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以及马来亚等地,更是中国瓷器的外销重要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畅销。
由于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长,经过清廷的允许,18世纪初叶,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都先后于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有些国家的船舶获得了直接到广州的通航许可,将中国瓷器直接运输到欧洲。有的还与清廷官商签订瓷器贸易协定。所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外销。与此同时,在欧洲一些城市出现了经销中国瓷器的专门商号,仅在伦敦就有五十二家之多。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进入了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凡是明代的已有的工艺和品种,这时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例如康熙青花的色彩鲜艳纯净,别具风格;康熙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黑彩,比明代的彩色更丰富,而且由于烧成温度较高,比明代更透彻明亮;斗彩的品种增多;单色釉中雍正青釉的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成熟阶段;黄、蓝、绿、矾红等色釉也有很大的提高;明代中期一度衰落的铜红釉和釉里红,在康熙和雍正时期都已恢复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创制了许多新的彩釉和品种,例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以及采用黄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等。乾隆时期发展了很多特种制瓷工艺,当时仿古、仿其它工艺和仿外国瓷的制品都极为精致。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和珐琅彩的突出成就,是和当时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细分不开的。当时白瓷胎中的高岭土的用量比明代更高,而釉中的CaO的含量则进一步降低,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比以前更加讲究,烧成温度已达到现代硬质瓷的要求。此外在窑具和窑炉的改革、烧成和气氛的控制技术等方面也在明代的基础上益加精进。从技术角度看来,我国传统的制瓷工艺在清代达到了它的成熟期。清代高级白瓷的质量,无论在外观上或是在物理——机械性能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随着欧洲瓷器的发展和日本瓷器的竞争,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制瓷业渐趋衰落。20世纪上半叶,制瓷业更加衰败。进入5O年代以后,瓷都景德镇才开始苏醒,一些名窑中断了一段时期后,也获得了新生。中国的瓷业又开始再度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越康、雍、乾的黄金时代,而焕发古老瓷国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