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上彩和釉下彩是什么?
1、烧制工艺不同
釉上彩(胎——釉——彩)
又叫“炉彩”,指先把瓷坯烧成白釉或单色釉瓷,再对它们进行彩绘,最后再入窑低温烧制(入窑低温600—900℃),主要是为了固化彩料,保持成品的稳定性。
釉下彩(胎——彩——釉)
又叫“窑彩”,指在成型的素坯上绘制,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浅色釉,一次烧成(入窑高温1200—1400℃)。
烧成后的图案被釉衣覆盖在下面,表面光滑柔和、平滑细腻,永不褪色。
2、表现特点不同
釉上彩(有凹凸感,色彩鲜艳,价格较低)
颜色鲜艳,纹样突出于釉面,用手触之,有凸起感觉。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成温度低,着彩选料广,因而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以用于陈设器皿为佳。
如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
釉上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
釉中彩: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
釉下彩: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都是指对瓷器表面进行装饰的一种手段。釉上彩瓷器是指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进行装饰的品种。因为彩在釉上,摸上去有凸起之感。它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彩、珐琅彩、粉彩等都是它的代表产品。
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都是指对瓷器表面进行装饰的一种手段。区分的方法主要是凭眼看和手感 :
一、彩的位置不同
釉上彩瓷器,彩在釉上,摸上去有凸起之感。
釉中彩,彩夹在两层釉中,是名副其实的釉中彩瓷器。
釉下彩瓷器,彩在釉下,永不褪脱,光滑平整。
二、工艺不同
釉上彩瓷器,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进行装饰的品种。
釉中彩瓷器,有两种生产方法:一是将色料加点或彩绘于釉面上,然后经高温一次烧成。二是将施过釉的坯胎先经800℃低温素烧,然后彩绘,接着又在表面喷一层薄釉,再经高温烧成。
釉下彩,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色料绘画,上釉后以高温一次烧成的瓷器品种。
扩展资料
釉下彩瓷和釉中彩瓷器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釉下彩瓷器的施彩纹饰部分不凸出釉面,有的甚至下凹。这是因为彩料绘于胎面被吸附,并且罩釉时釉水消耗气压下自然匀平所致。而釉中彩绘器是在平匀的釉面加绘一层彩料,增加了纹饰部分的总厚度。
这样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烧成效果:
1、若在高温粘度较低、流动性较大的釉面施彩,则在高温熔融作用和大气压力作用下,彩料沉入釉中后彩器釉面均匀平整,无凸起现象。
2、若在浓度相对较高、瓷釉釉汁高温粘试较大,从而熔融后流动性小的乳浊釉面施彩,则烧成时窑温虽能达到胎体瓷化和釉层玻化要求,但釉面不易流动匀平,因而彩料及其周围的釉面多多少少都有凸起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釉中彩
釉下彩罐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
又称“窑彩”。
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
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
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
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受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
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
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
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
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
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浙江慈溪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屡屡创出惊世之作。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国瓷”的青花瓷了。
目前,陶瓷考古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还应更早,至少应上溯到晚唐。
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可惜实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
但宋代烧制釉下青花瓷已无任何困难。
釉上彩: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再入窑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焙烧而成的品种。这种彩,因施在釉上,用手扪之,有凸起感觉。如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
釉中彩:陶瓷的彩烧温度达到制品釉料的熔融温度,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所覆盖。这种产品表面视觉平滑,有玻璃光泽。由于颜料不直接接触食物,所以铅(镉)溶出量较安全。
这是三种施彩釉的区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