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青花瓷 的 制作工艺流程

忧伤的西牛
优秀的发箍
2023-04-02 05:35:36

青花瓷 的 制作工艺流程? 谢谢。

最佳答案
完美的白云
哭泣的花生
2025-08-25 18:15:35

每一件青花瓷从揉泥到烧造完成,经历几十道工序数十个技术关键点,都出自一系列艺人经年累积的技艺,经历一笔一划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也每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一:揉泥,目的是在于排空掉泥料中的气泡,这样来使泥料进一步紧致效果。如果少了这一道工序,会容易出现坯体中形有气泡,如果坯体过于干燥的话,在烧制的时候容易破裂变形。

二:做坯,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来供后期制作印坯的时候使用。

三: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

、四: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五:荡里釉,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采用传统的荡釉法,外釉采用浸釉法。

六:画坯,荡好内釉的坯,进入画坯工序。

七: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

八:写底款、施底釉。

九:烧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导致烧制失败。

十:开窑,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

十一:成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花瓷

最新回答
苹果小蝴蝶
野性的冬日
2025-08-25 18:15:35

这些鲁山窑瓷片标本,有的较为少见

霸道历史总裁

2022-07-16 18:45

关注

鲁山县城西北15 公里处是段店古窑址,它地处南北主要干道,是古代南方通往西北,洛阳、西安的必经之路,并盛产煤、高岭土,独具得天独厚的烧瓷条件。因此,在唐代段店一带就有“窑火照天红,窑烟遮敞日”之说。

故宫博物院藏鲁山窑瓷器标本

▶鲁山花鼓是鲁山窑的明星产品,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鲁山窑瓷器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鲁山窑瓷器标本

▶ 白地黑花、珍珠地、三彩, 故宫博物院藏

鲁山窑主要烧制黑釉,也有在黑釉上施以蓝斑或月白斑彩釉。五代烧制茶叶末釉与青釉,到了宋代除了青釉,还烧制出绿彩、白地黑花、剔花、钧瓷、宋三彩、白瓷、黑瓷、酱色瓷、黑瓷白色(红色)线条瓷等品种。宋代是段店窑最为昌盛时期,唐代段店窑烧制的腰鼓就供朝廷所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花瓷”也叫“唐钧”腰鼓,就是段店窑所烧制。

唐初段店花瓷不规则,釉厚,堆积痕迹严重。盛唐时程块状斑彩,不飘逸,到唐晚期,斑彩釉面蓝中闪白,白中带青,丝雨状自然窑变十分飘逸灵动,这也为宋钧窑变之美开启了先河,故也称之为“唐钧”也。

鲁山段店窑烧制的珍珠地刻花也独具特色,不同于其他窑口,它白中闪黄,釉色十分光亮,温润、开片较多,图案有人物和文字单字吉祥语。其他窑口所不多见。段店窑烧制的茶叶末釉及青釉器物,釉色匀净滋润、厚重大方,造型也十分奇特,五代烧茶叶末釉最多。

魁梧的小甜瓜
尊敬的毛巾
2025-08-25 18:15:35
梅花斗雪迎寒而开,宋人对梅花的喜爱,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到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审美以及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宋代北方重要民窑体系——磁州窑,曾烧造采用点彩工艺,绘制梅花纹饰的系列瓷器。

本系列文章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如三舍收藏的实物标本、各大博物馆展陈藏品,

分“概述篇”、“鲁山窑类型篇”、“器型篇”、“釉色篇”等多角度切入,来详细介绍磁州窑梅花纹白瓷与点彩工艺。

磁州窑遗址考察中的点彩标本概况

磁州窑目前发现的17处古窑址,主要分布在邯郸峰峰矿区和磁县西部。在1964年故宫组织的磁县磁州窑田野调查中,考察人员于观台镇遗址发现多种不同样式的点彩标本:“用3点、4点、5点、7点不等组成朵花,安排在器物的上部及颈部……器型有瓶、壶、灯、碗、水盂等……”(《磁州窑遗址调查》,李辉柄,《文物》1964年第8期)。

故宫藏宋磁州窑白釉点褐彩钵,7点梅花装饰

故宫藏宋磁州窑白地点褐彩钵标本

峰峰电厂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扩建开始后,陆续出土大量瓷器及瓷片标本,其中以白釉酱彩为多,烧造年代约为五代至北宋早期(《观台磁州窑址》,马忠理)。白釉酱彩以点、绘手法施以白釉碗、盘、罐、钵等器物……纹饰计有散点、梅花点等(《峰峰矿区临水古瓷窑遗址调查》,庞洪奇)。

磁州窑遗址分布图

磁州窑遗址

“粗胚细作”化妆土

磁州窑因受瓷土原料的局限,所以胎体质地较为粗糙,多呈灰色、灰白或褐黄色。利用化妆土,可以在有效控制烧瓷成本的前提下,遮盖与弥补胎体粗糙及颜色不纯,并保证胎体在烧制时的稳定性。

较为粗糙的黄褐色磁州窑胎土

根据马忠理先生在《磁州窑器物的造型和装饰艺术及其考古分期变化》一文的介绍可知,当时磁州窑本地所产的瓷土“大青土”,不如邢窑、定窑的细腻,但为了追求瓷白的效果,匠师便将曾在北朝和隋唐青瓷上使用过的化妆土“白碱”,用于大青土制成的灰白色坯上……

宋磁州窑点黑彩白瓷行炉

了如三舍藏宋磁州窑点彩梅花行炉标本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化妆土附着胎体表面,并罩以透明釉烧制的宋代磁州窑化妆土白瓷,并不等于“白釉瓷”,因为后者使用了白釉,而前者使用的是透明釉。

黄褐色的胎体上施以化妆土,并罩以透明釉烧制

磁州窑瓷器大量使用化妆土装饰,实际上是对隋唐时期人们“尚白”,或者从地域上来讲,北方地区崇尚白色的风俗有关。

《魏书·灵异志》中记载的祥瑞动物有:白狐、白鹿、白獐、白乌、白燕等。而像粟特人,则有穿白衣,修建白色城堡的习俗。通过北方民族对于白色的风俗信仰,便可以很好地理解,北方地区大量流行白釉瓷、白瓷、化妆土白瓷产品的原因。

金代点彩白瓷小羊,带有强烈的游牧民族风

虽然北宋时期的磁州窑化妆土白瓷,通过化妆土解决胎体粗糙和“尚白”的问题,但是这一系的产品发色多“白中闪黄”。这是因为北方窑口于宋代开始,从早期与南方窑同样的柴窑烧制,改为煤窑烧瓷。

从宋代开始采用煤炭作为烧窑燃料,使发色多白中闪黄

燃料的改变,不仅提升了窑温,也改进了传统“裸烧”的装烧方法——三角形支钉与匣钵叠烧开始流行。此时,单窑的产量及成品率,比之前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了如三舍收藏宋磁州窑点彩瓷

化妆土与磁州窑,好比是水之于鱼。日本学者内藤匡曾这么评价二者的关系:“倘若没有这种丰富的化妆土,就不会产生磁州窑”……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

欢迎勾搭~

勤劳的奇迹
激动的酒窝
2025-08-25 18:15:35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到如今。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扩展资料:

瓷器分类:

1、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

2、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瓷器

斯文的茉莉
不安的身影
2025-08-25 18:15:35
1.最好采来以后立马开做,这样不会破坏原有的色彩。(建议银杏叶)

2.必须要在水里泡上五分钟(马上)

3.然后就,用摄子夹出来, 别夹的太用力,会留下印子,夹出来之后用吹风机吹干,要吹得彻底干。

4.把它夹在书里,大约五六个小时(厚一点的书里,其间最好别拿出来)。

然后就完成啦

但是做了标本一定要有个标本框。

我们也可以自己做。

1.可以是相框,也可以是盒盖。要小一点的,就像糖果盒盖那么大(如果你只做一片)

2剪下两张比树叶大一点的透明胶或者塑料膜把树叶夹在中间固定住。

3.将他的背后粘上双面胶贴在盒盖上。

4.用塑料膜(透明的)把盒盖的口子封住。

5.在合盖的边沿画上一些跟树叶画风很配的图案。

那就大功告成了。

大方的咖啡
激昂的招牌
2025-08-25 18:15:35
植物透明标本制作法

将材料洗净,放入70%乙醇中隔水加热以脱去绿色。再把材料缚在玻璃片上,浸入10%氢氧化钠溶液中24小时,进行透明处理。然后将材料漂洗,移入70%乙醇中固定5小时。再将材料放入0.5%-1%的番红或孔雀绿溶液中染色12小时。然后将其放入1%盐酸中脱色3-5分钟。最后用水漂洗后保存于2%甲醛(5%福尔马林)中。这样处理后,植物中的维管束回被染成绿色或红色。

不过估计你说的应该是叶脉标本,制法如下:

[法一]腐烂法。适合夏季。将叶片放在水中腐烂(1-2周),然后轻轻刷去叶肉即可。用漂白溶液(见后)或阳光曝晒法漂白晾干后用水性染料染色,此法简单易行,成功率较高,适合一般人制作,只是不太卫生。

[法二]腐蚀法。碳酸氢钠5克,氢氧化钠7克,水200毫升混合成溶液后煮沸,将叶片放入约5分钟后取出,用牙刷将叶肉去除。漂白后晾干染色。此法所需时间短,但初次很难成功,不适于一般人采用。

漂白液配方:

漂白粉8克溶于40毫升水中;碳酸钾7克溶于30毫升热水中:将两者混合均匀,冷却后加水100毫升,滤去杂质。

将标本放入片刻即漂白完成。

应将标本放在玻璃上或瓷片上晾干,揭下来时可以稍用力,如果有弯曲,可以用书本夹平。

单薄的诺言
俊秀的雪糕
2025-08-25 18:15:35
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青瓷逐渐代替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分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它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器、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装饰,两面贴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装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企望死后能过象生前一样仓满粮实的富有生活。谷仓在江南地区吴、西晋稍大一点的墓葬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是装稻子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臀部触地。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形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上面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很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数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习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短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装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头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 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 故给人瘦长的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形如盘、碗、罐等也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东晋香薰,此器型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有楼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 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南朝仰覆莲双系壶,短流,柄上翘,出土数量不多。北方青瓷以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为代表。莲花尊北魏墓出土两件,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各收藏一件。通体饰上覆下仰的莲花,洞窟艺术中的飞天也出现在莲花尊上,还有团花、兽面纹、叶纹等,装饰极为丰富。莲花尊南方亦有出土,没有北方的气魄雄伟,北方莲花尊胎体厚重,釉厚的地方近于黑色。可以肯定,南北朝时期,南北都烧造这种器物,但窑址在南北方都未发现。河北只发现有类似莲花尊特征的标本,在山东淄博窑发现了浮雕莲花瓣,这只是一点线索,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北朝青釉莲花罐,上有浮雕莲瓣,莲花瓣是印好后贴上去的,肩部六个桥形系,沿用东晋时的,但较东晋时的粗壮。这类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铁量较低,故釉色为浅青色,与隋代的较为接近。北朝贴花罐,含铁量高,釉为黑褐色并有窑变。

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本文转载藏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