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景德镇陶瓷利润如何
卖景德镇陶瓷利润好。卖景德镇陶瓷年收入25.03万元,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好的名声使得购买力大大提高,利润随之变大。
景德镇陶瓷在日本卖的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景德镇陶瓷不仅著名于中国,也著名于日本。当代的景德镇陶瓷把沉厚丰富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寓美意识提炼升华,在日本陶瓷市场地位很高,销量很好。
景德镇是做高温瓷,烧到1300度,这种瓷器品质肯定会更好一些,但成本也上去了。光燃料费就要比做低温瓷的德化、潮州成本高一截……
为了降成本,景德镇人也“扭扭捏捏”努力过,从烧煤改成烧煤气,但思想上不从“贵族”的姿态下放到“平民”的身段的,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到十大瓷厂倒闭,几十万制瓷工人狼狈下岗,改革开放之后的景德镇人始终都没搞出过“价廉物美”的便宜货。
这叫命。
用景德镇本地人的话讲就是,90年代十大瓷厂的倒闭,宣布了景德镇上一代制瓷人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从那以后景德镇的制瓷又回到了全手工的小作坊。
这么一来,成本就更高了,就更不可能生产便宜的瓷器了。
不过也是应了老子那句“因祸得福”,冥冥之中造就了景德镇现在在中国高端茶器市场遥遥领先的竞争力。
说到“价廉物美”,玩过茶器的朋友都会知道。
几十块买个德化的杯子,就已经很漂亮了。但是100元以内买个景德镇的杯子,大概率是“惨不忍睹”。
不是景德镇做不好,而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用了差的人。
全手工,只要愿意投入成本,景德镇不缺能工巧匠,做得好,上限是“巧夺天工”。
纯手工这玩意,用差的人,追求数量多、成本低,其代价必然是质量直线下滑。
工业化的优势是稳定性。
也就是说,工业瓷,做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但是手工不一样,做的好可以没上限。但是做到差,差起来也根本找不到下限。
一.没有土壤,就没有高端工艺
台湾有一个窑口,在大陆曾经红极一时。
至于具体是什么窑口,因为下面谈的都涉及商业机密,仙人不想收律师函,就不点名了。
故事可以讲。但是拆台,损人不利己的事,我们不能做。
话说有一年,这个台湾的窑口出一款高端的茶杯,惊为天人。
其货供不应求,一度被炒到了天价。
然后,在景德镇的一次圈内从业聚会上,有一个制瓷高手在上手实物之后就泛起了疑惑:
按理说,台湾做不出这样的东西……
说来也巧,仙人的一个朋友也在现场,他是媒体人,即不知道里面的道道,也充满好奇心,于是就问了这个制瓷高手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难道台湾就不会出现一个改变时局的天才吗?
制瓷高手叹息到:
高端手工茶器有那么多工序,哪有出现一个天才就能把问题统统都解决的。
我们景德镇能把瓷器做好,不是因为冒出了多少个天才。而是因为有这片十几万人手工制瓷的土壤。
十几万人都在参与这个事情,几千上万人都在做同一个工序……
潜移默化的技术升级迭代是非常可怕的。
这种升级迭代,是一个天才单打独斗,或者由几个人、几十个人形成的一个工场、圈子是无法比拟的。
道理很简单,做的人多了,竞争激烈了,才会出现巨大的进化效应。
因为有十几万人制瓷,才有景德镇几千个制瓷高手的诞生,这就叫做土壤。
一个地方若没有这样的土壤,再牛逼的天才也孤掌难鸣。
他可能能把七十二道工序中的一道工序做得如火纯青。但全部搞定,到做出一个极高造诣的瓷器作品。
不现实啊……
台湾做瓷器从上世纪末开始的,没有历史和传承,现在也没有形成巨大的产业。
你说有土壤吗?
仙人的这位朋友也是个有心人。
听过这番话之后,他立马推测这家台湾窑口做的这批瓷器可能就是景德镇找窑口代工了……
于是开始耐心搜寻起来……
果不其然,他找到了。事后意洋洋地跟仙人显摆:
“那个几万的杯子,你如果想要,在景德镇我可以几千帮你搞定!”
一个东西为什么卖的贵?
有人说是成本。但成本高,卖的贵不一定有市场……
要不景德镇十大瓷厂也倒闭不了。
但是东西好,好到其它地方做不了、做不过,就肯定是一个原因。
二.穿越千年的共识
景德镇也不是所有茶器都可以卖得很贵……
很多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在景德镇创业,开工作室。也做瓷器,也卖茶器。
东西非常好,还有年轻人那独有的想法和创意,但就是很难卖出价格。
为什么?
答案是没有“共识”,没有形成玩家市场。
景德镇产的茶器,只要是卖得贵的,不管是圈内所谓的创新,还是仿古,本质都是仿古。
本质,卖的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赚的都是景德镇底蕴的钱。
市场也愿意为这份底蕴埋单。
不管是90年代就到景德镇定制茶器的日本人、韩国人、香港、台湾人,还是进入21世纪之后,富起来之后的咱们大陆人。
这份底蕴是什么呢?
是元明清三代御窑,是500年的中国第一。不仅代表了皇帝的审美,更反应了中国古代精英、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是曾经的中国人,对于瓷器之美最极致,最不计代价的追求。
光一个青花,我们就可以聊很久:
元青花的凝重,永宣青花的浓艳,成化青花的淡雅,嘉万青花的幽菁、康熙青花的青翠,是雍乾青花的庄重,是王步青花的惊为天人……
每一个青花的小小分支,背后都有一大堆精品瓷器陈列在全世界的最知名的博物馆,在全球各地收藏家手里爱不释手,每个经典瓷器的背后,又是一个个旷世传说的口口相传。
有共识,有粉丝,就有天然的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中叶,十大瓷厂倒闭,很多人以为山沟沟里的景德镇人从此就要挨饿了。
结果没过多久,景德镇日韩粉丝就来了,他们有的拿着实物过来,想仿一批分享给圈内好友。有的的拿着博物馆里的照片,没法拥有真品,就来景德镇找人做一个仿品过过瘾。
于是,就形成了现在景德镇繁华的仿古瓷市场的雏形。
再后来,又来了香港人、台湾人,以及富起来的大陆本土人。
景德镇的茶器市场很特殊,跟德化、潮州不一样,它不是因为要喝茶,所以去买杯子。
而是先买了杯子,喝了茶,但是总觉得手上的杯杯罐罐缺了点什么。
或许,就是味道吧。原来的已经体现不了自己的审美和身份了,于是再去景德镇找点好的,有味道的,跟古代的皇帝和权贵同款的……
刘益谦几个亿拍到鸡缸杯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用来喝茶。
刘大佬说,想沾沾古代皇帝妃子的仙气。
你看,这跟现在饭圈有什么不一样?
你看,景德镇的窑口,难道做的不就是粉头的生意?
粉丝们迷上了祖上的某个明星的东西,那我就给你做出来。为了更加实用,我们再结合喝茶的场景,让你在生活中体验这份不一样的尊贵和享受。
当然,也不是说大刀阔斧创新的东西就一定卖不上去,卖不出价值。
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沉淀,沉淀粉丝,沉淀市场共识。
景德镇的仿古风茶器也经历了这个沉淀的过程,时间,大概是一千年。
三.茶器还没那么贵
客观讲,景德镇茶器当前的价位总体还是值的。
中短期有回调的风险。但长期看,依然会继续涨。这是仙人的一个观点,先搁在这,不服的话,过几年大家再回头看。
已经形成一定“共识”的一二线窑口,平均价格几千,高端价格几万,顶级价格几十万。
这样的定价,横向比较其它的奢侈品,比如名牌包,名牌手表,其实也不算“贵”。
相比动辄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的名表,茶器的上限显然现在还是很卑微。
放到同生态茶桌,跟一二线的紫砂壶、茶叶相比,也不贵,甚至有那么点便宜。现在国内顶级的名家壶,普遍已经几十万起,百万出头也不是新鲜事。
而在景德镇茶器圈,30万的杯子似乎都还没出现。
也不要替玩一二线茶器的人担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真正的消费者、玩家,他们花钱,出的是真心喜欢。
能消费的起几万茶器的,大部分都是有钱人,贼精明着呢,哪有那么被容易收割?
不可否认,投机炒作妄想发财的人也有,但是不多。这些年,媒体爆料炒鞋、炒潮玩、炒币,但几乎看不到炒茶器的声音。
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还没出圈,还没吸引外面的大资本今来。
景德镇茶器资本想炒作,其实挺难的。瓷器有七十二道工序,景德镇有几十万从业人员,虽然高手也就几千人,但很难垄断。
不像茶叶,一个名茶你把山包了,就垄断了。
稀缺了,想怎么炒就怎么炒。
但是景德镇的工匠你圈不住,因为人长腿,会跑。何况,做出好东西,又需要一群长腿的……
品牌企业的营销之后,是大量的品牌曝光和品牌传播,像宣传片和文案;而景德镇手工瓷器卖出去之后,只幸运地卖出了几件高利润的瓷器而已。景德镇(手工)瓷器创业者大有同感的是,即使有大规模订单,也不能交付;其实,大市场根本不是这样的市场假设;真实的假设是高端的消费品,如何实现标准化流程,将营销-产品-研发进行与时俱进地循环。
1、中国陶瓷城位于景德镇西郊,简称西客站,占地426亩,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号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陶瓷专业市场。中低端陶瓷市场,陶瓷品种丰富。
2、景德镇金昌利陶瓷广物广场距离人民广场附近,旅游市场,低中高商品都有。商品和国贸差不多,日用陶瓷居多,尤其是餐具。
3、景德镇锦绣昌南陶瓷市场位于景德镇市昌江以西的迎宾大道北头西面,属中国江南徽派古建筑风格,集陶瓷制作、商贸展览旅游、居住、休闲、物流集散,陶瓷文化研究与交流为一体的景观园区。低中高端陶瓷均有。周六或周日有老瓷片市场。
4、景德镇国贸陶瓷批发市场,人气最好,有很多小作坊的瓷器档次偏低,日用瓷,陈设瓷,艺术瓷等都有,价格相对便宜周一早市格外热闹,众多摊贩简单地把货物散放在地上,供买家挑选。除了当地收藏爱好者外,不少外地玩家也经常专门来“赶集”。
5、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街在景德镇陶瓷学院附近,陶院学生做的基本上都是艺术瓷,即使生活用瓷也带有艺术的审美,已经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一个重要部分,被划分为学院派。
1、景德镇贝羽陶瓷制作的艺术品,非常的精美漂亮。
2、景德镇贝羽陶瓷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完善的,并且非常的细致。所以景德镇贝羽陶瓷好。而景德镇贝羽陶瓷便宜的原因是因为景德镇是制作陶器的大市,有很多的商家在竞争,所以才会卖的很便宜。
七月份陶瓷生意难做 时下,正逢酷热的七月,我市陶瓷市场销售在炎热天气中面临着惨淡经营。在国贸陶瓷销售市场,前来问津的客商寥寥无己。一位陶瓷销售商告诉记者,今年七月和去年一样,到现在才做了两单100元的生意,连房租和工商管理费都不够。 华扬商城一家陶瓷销售店店主告诉记者,他现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迎接10月份国际瓷博会上了,一心专攻陶瓷创作。 尽管户外天气炎热,但当记者走进金昌利陶瓷大市场,里面开着的空调带来了阵阵凉意。凉爽是件好事,为消费者创造了良好的购物环境,不过这凉爽并没招来多少顾客,许多陶瓷店店员对记者表示生意不好做。 淡季与无序展销有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市场开放了,只要是赚钱的行业,总容易导致生意人一窝蜂地去抢夺“蛋糕”。一些陶瓷展销商,带着瓷器,打着千年瓷都的招牌,在外面赚了不少钱。 随后,从无业人员、下岗工人到失学的学生、失地的农民,听说跑展销赚钱,也来沾这股“财运”。从本地各大陶瓷市场购买廉价陶瓷,到了外省历经“天价、地价、水价”地胡乱卖。 一位陶瓷销售商告诉记者,他的许多顾客多次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跑展销的人次太多了,以至于山东、河北、云南等省份的陶瓷经销商的生意受到了极大冲击。景德镇在以上那些省份的展销尚是一波接一波,将大量贴花陶瓷充当名人名作出售,导致景德镇形象大损。 业内人士称,景德镇陶瓷销售淡季不仅仅表现在具体的时间季节上,一些无良陶瓷展销商,给景德镇陶瓷市场埋下了祸根。 专家支三招应对淡季 陶瓷销售情况低靡,就像股市行情出现熊市一般,让陶瓷销售商们心里发慌。可记者在采访中采访江西省陶瓷艺术家魏小毛先生时,在他看来,淡季一样有钱赚。 魏小毛对记者介绍,景德镇的陶瓷销售淡季,有其根深蒂固的原因,已渐渐形成了一种惯性。面对淡季,首先,可采取“推陈出新”的办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制作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作品。比如说,在陶瓷画面设计上,他就突破传统藩篱,将细腻的工笔技艺与豪放的手指画技艺相结合,使整个陶瓷艺术画面形成强烈反差,做到收放自如。 其次,要分析和适应购买者的消费心理,南方人喜欢清淡优雅的,北方人喜丰润大气的,在色彩方面北方喜欢浓重、艳丽,南方人喜欢隽秀。 最后就是要拓宽信息销售渠道,建立稳固的消费群体。利用现代通信工具,特别是互联网,及时告知顾客最近自己的新作。与此同时,做好各项销售服务,主动与顾客交朋友,处处为他们着想。 魏小毛告诉记者:对于陶瓷展销商,他不会拒绝,相反他更愿意与他们合作,提供有关陶瓷技艺、陶瓷文化方面的知识及信息,在和他们交流当中,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懂得更多的陶瓷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在外地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
景德镇的瓷器如今都是白菜价了,同行越来越多,网络电商的普及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无法避免。。就算不懂也无需担心被宰。景德镇市场的普通瓷器已经是五花八门了。也有很多人为了竞争客户用劣质材质来降低成本立一席生存之地。当然这不是全部。做生意还是得看个人的人品和职业道德吧。但是有点可以肯定是价格绝对是低的仅剩辛苦费了.
瓷器早就不是什么神秘行业了。很多年前就被淘宝网络洗礼了。质量问题就靠每个人自己去思量。之前有个香港游客跟我说景德镇瓷器没有创意!很落后。之前我没学习过瓷器时候也是那么认同的。因为本人原来也是做设计出身的。很多年以后偶然的与瓷器结缘,认真的学习了几年瓷器知识和各种工艺理论。接触了各种本地手工瓷器技术。
慢慢的了解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包括过去和现在。才回想之前的思维原来是大错特错。景德镇其实是做古代官窑传承的经典工艺!为什么中国比较重视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呢?相信大家都懂的。
景德镇特色是纯手工。景德镇真正的在生产的也是手工瓷器。这点很多外地人和外行不是很了解。说好听点就是在做艺术。只是因为艺术品的同时也是日用瓷器或者家用物品。有些外地顾客跟我说在广东去找便宜的瓷器。然后广东商家说要便宜就去景德镇。景德镇的瓷器是全国最便宜的。于是他就连夜坐飞机来到景德镇。问我能否提供便宜的瓷器给他。我当时就想笑。我回答说人家忽悠你吧?景德镇瓷器是很贵的,怎么是最便宜的呢?因为景德镇是做手工瓷器的啊。只有那些用机器设备制作的瓷器才是便宜的啊。我们景德镇很少有大型机器生产瓷器吧?说到这提示一下,景德镇市场那些很多的便宜的瓷器尤其是日用瓷器系列基本上都是来自福建比较多。百分之八十劳力部分是机器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