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买王琦瓷板画值吗
值。王琦瓷板画收藏潜力巨大,所以8万买王琦瓷板画值的。王琦(1884—1937),男,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室名陶陶斋。祖籍安徽,生于江西新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名家。
晚清民国年间,江西景德镇一带聚集了不少创作瓷板画的艺人。
192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一位客商预订瓷板画,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人画一幅瓷板画,画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惊讶和喜欢,请他们八人继续画。这样,他们后来就成立一个瓷艺社,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实际上,“珠山八友”前后共有十人,分别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和刘雨岑。
“珠山八友”以瓷入画,以胎为纸,在瓷板上彩绘,从而诞生了浓艳俏丽的新粉彩。这些作于瓷板上的画,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王琦的画风潇洒豪放,王大凡的画风形神兼备,汪野亭的青绿山水自成一派,徐仲南的竹,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的花鸟,现在看来仍然生机勃勃,尤其是邓碧珊的游鱼,似乎到今天也无出其后者。
“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历来是陶瓷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品。
专家鉴定经验和自身体会结合,总结出了以下的鉴别要领:
一、从作画用的瓷器和瓷板上加以甄别。
“珠山八友”都是绘瓷名家,对用于创作的瓷器都严格的选择,他们所用的瓷器胎质细腻,造型完美,瓷板平整,厚薄均匀,不见疵点,看到胎质粗松,烧制变形,厚薄不匀,翘曲有疵的作品,就可定为赝品。
二、从题款的字迹上辨别,“珠山八友”的作品都是书画俱佳的精湛之作,虽各人风格不同,但留在作品上的文字都是纯熟流畅,挥洒自如,那些字体大小不一,字形生硬拘谨的,绝不会是真品。另外“珠山八友”作品中有时也出现简化字,但几率很小,若看到建国后的简化字,正好露出了马脚。
三、从瓷器绘画的品相辨认:民国迄今不到百年,“珠山八友”作画的瓷器又经反复选择,所以画面一般还保持着光泽亮丽、图文清晰的特征。若见题款文字磨损,画面脱彩,模糊不清,多是作旧骗人。
四、从落款的干支纪年分辨:“珠山八友”生卒年龄差距较大,必须对每个人的生卒详细了解,有的作伪者不了解“珠山八友”的生卒,落款时任意选择一个干支年款凑数。若发现“珠山八友”卒后年款,必是伪作。
五、从绘画的风格辨认:“珠山八友”的每幅作品都十分精细,山水秀逸,人物传神,花鸟富有生气。伪作往往生硬造作,匠气十足,没有一点大家风范。对少数摹仿极精的作品,要仔细观察,必会发现拘谨死板的痕迹,与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风格相形见绌。
要掌握这些鉴定要领,关键是要了解“珠山八友”字画的风格和一生的风格变化,同时要了解他们的生卒年份。有些人往往不是从要领上去鉴别,而是去看瓷板背面的筋麻纹,看瓷面是否老气,看框架配件等等,这样鉴定必将误入歧途。必须知道,这些都不是鉴定“珠山八友”的作品的标准,板背筋麻纹是烧制瓷板的工艺问题,有筋无筋,有纹无纹都有“珠山八友”的作品,至于框架配件纯属人为可变之物,与鉴定毫不相干。
珠山八友的瓷板画艺术在继承粉彩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力图在瓷艺与画艺上有所突破,以王琦为首的这批瓷画家是一个创立了“新粉彩”瓷艺的画派。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集图》上题诗云:“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得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鲜明地表白了他们结社志在求变创新的宗旨。
珠山八友成员不断改进彩绘工艺,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如邓碧珊借鉴吸收东洋画技法,以肖像画的细腻画鱼藻。王琦人物画在乾隆粉彩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早年画瓷像的技艺,又吸收西洋画法,人物头部刻画细腻,明暗光影富有变化,被后世俗称为“西画头子”。汪野亭熟练掌握粉彩颜料中的绿色、蓝色,并在运用这些颜色方面独具匠心。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画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将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料色,简化工艺,画意更浓。程意亭的花鸟设色,既有文人画清雅的一面,又有工笔重彩的艳丽,其填色工艺达到运用自如、驾轻就熟的程度。刘雨岑创立了“水点桃花”画法,用含有色料的水笔,依次点染在相应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韵味。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还写道:“记得过去,我在瓷上表现桃花时,由于对料性掌握得不够,以玻璃白掺染洋红点出桃花,烧后成色发乌,后来经过反复试验,采取先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红点出的办法,才得出国画桃花的效果来。由此可见,要用祖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国画来装饰最具有优良传统的瓷器,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作为陶瓷美术工作者,除了要对料性、对瓷画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之外,还必须熟谙国画用墨用色的技法。”珠山八友瓷画家的这些彩绘新工艺有的已成为一种技法,在粉彩中广为运用,有的已成为一种瓷画形式被后人继承。
珠山八友成员传世作品多少不同,年代有别,但瓷板画都是各位创作生涯中的主要部分。他们喜欢在平面上或接近平面的器皿上表现自我,这体现了珠山八友以“画”为主的文人画追求取向。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可寻其艺术轨迹,了解其个性面貌。
徐仲南,号竹里老人,少时入南昌某瓷店做学徒习彩瓷,青年时期以画人物为主,中年则改习山水,晚年画松竹,一生以画松竹著称。作品苍劲挺拔,萧疏纵逸,清新秀丽,不落俗套。书法遒劲娟秀,诗韵挹趣无穷。为人平和清逸,与世无争。
《天风飒飒·粉彩瓷板画》(图1)以横式构图,奇异空灵,右下角两块秀石,一高一低,以雨点皴法表现,墨色皴染,敷以石青,苍厚坚硬,极富质感。石后由右向左斜出的风竹,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删去了不少繁琐细节,叶梢风翻转折,一丝不苟,无板滞之弊,爽快生动,表现出秀竹劲节之气。清冷的色调,概括的笔法,配以诗书印章,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意味。粉彩着色光亮淡雅,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感,更具瓷板画装饰表现的艺术魅力。此幅作品为徐氏70岁时所作,正是其纯洁、虚心、气节、操守美德的再现。徐仲南所画竹子,多为溪边崖下水竹,枝干细劲,摇曳临风,竹叶多为仰叶,疏密浓淡颇有章法,所配青石多以尖笔或斜点表现,似皴似苔,苍润浑厚。晚年专攻竹石以后,形成了不尚华丽、追求平淡古雅的创作风貌。
邓碧珊,号铁肩子,清末秀才,早年在家教私塾。废科举后到景德镇,初始以卖字画为生,后到景德镇瓷业学堂任教。思想活跃,颇能接受新生事物,具有开创精神,为景德镇瓷上肖像画创始人。他不仅开瓷板肖像画之先河,而且最早使用九宫格放大绘制肖像,并大胆借鉴吸收东洋画技法。后画鱼藻,风格独特,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名。邓氏书法规整遒劲,章草涵韵很足,王琦也曾执弟子礼向其学习书法。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
《福建金山塔·墨彩瓷板画》(图2)构图平正,屋宇和金山塔居画面中间,波平云淡。作者以炭精擦笔画法表现,屋舍以艳黑单色描绘,细致部分用笃笔笃匀,严谨精致,层次细微。擦笔画是瓷上肖像画的基本技法,可细腻地画出复杂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邓碧珊早年画瓷像,所画建筑风景瓷板画多以瓷像画法表现,画风独特,特点明显。作品上未题年款,只题:“福建金山塔。邓碧珊画。”从作品来看应是邓氏早年所画,当属20世纪20年代之作。
《清白传家·粉彩瓷板画》(图3)右下角绘一簇水藻,水藻以黑料勾描,用水绿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进行浓淡积染。两尾游鱼描绘工整,数点浮萍不甚经意,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画面构图简约,设色清丽,笔精墨妙。左上方竖题:“清白传家能耐久。时属丙寅夏月仿六如之法笔,碧珊画意。”丙寅年乃民国十五年(1926年),此作为邓氏53岁时画。邓碧珊画鱼藻体现了他在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绘画技法结合上所做的努力。其创作高峰期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当时的作品多为水藻一两簇,游鱼两三尾,浮萍数点,不事波涛,也无潋影,悠然恬静中透出一派生机,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问其画鱼秘诀,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其言甚是精辟。
何许人,名处,字德达,少时学绘青花,后改学粉彩。初时常以清初“四王”之作为范本,循古人规范,摹前人画迹。书法从“二王”入手,后学汉隶,善微书,能在径寸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以画雪景山水见长。作品法度整饬,笔迹磊落,晶莹剔透,深远荒寒。
《雪满梁园·粉彩雪景瓷板画》(图4)绘宋朝汴京八景之一的梁园雪雾。画面以界画技法布景,俯视构图,严谨自然又有气势。以墨彩勾画景色,树竹凌空,枝梢浑全;秀石玲珑剔透,粉装玉砌;重檐楼台雪色浓重,栅栏稍染蓝色,使画面顿显冷艳之美。楼阁之中饮酒赏雪,庭院里以朱红点缀人物,表现出冰天雪地和民间喜气。远山如玉琢晶镂一般,笔墨秀润磊落,意境深远。画上写唐伯虎诗:“雪满梁园飞鸟稀,暖煨榾拙启雕(闭柴)扉,地炉温却(瓦盆热得)松花酒,刚是溪头(丁)拾蟹归。”由题而妙,诗韵悠悠。该瓷画藏于景德镇陶瓷馆。
1916年以后,何许人画瓷渐以雪景山水为主。此时表现雪景山水的风格在构图上远承宋人造景取势之长,笔墨上取“四王”之法,但在瓷画工艺上已逐渐摸索出一套革故鼎新的技法,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使画面彩料浓淡自如,雪色逼真,层次有度,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意味。中年以后,何许人的瓷画技艺日臻完美,他着重于画理与技巧的结合。在艺术形式上,何氏的雪景山水讲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远三重构图,山势相叠,坡岸交错,层次有序。在笔墨技巧上均以墨彩为主勾画山岭,敷粉留白表现雪色,而在—些细节描绘上,何氏同样以细腻的画笔刻画,如蹇驴踏雪,路上留下连串痕迹层宇楼台,总以一两处暖色调点醒。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瓷板画,还是小件印盒都用笔精到,工丽严谨。他能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其书法行笔稳健,转折圆浑,顿挫变化明显,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
王琦,字碧珍,号陶迷道人。为珠山八友之首,初以捏人面为生,后与邓碧珊学画瓷板肖像。先以钱慧安仕女画为蓝本,后改学“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以写意人物画见长。王琦晚年的作品开始摆脱钱慧安和黄慎的影子,在继承中有了自己的特征,线条放达而又疏松,尤其中锋用笔,比黄慎的线条更有厚度,也更概括。他的作品常以草书题记,恣纵遒劲,运古融今,别具一格。
《钟馗·粉彩瓷板画》(图5)单绘人物,乌纱紫袍,鬓须满脸。作者以西画手法描绘人物脸部,明暗关系清晰,神情捕捉准确,笔法细腻。衣衫的表现以中锋用笔,有黄慎恣纵的笔意,线条简略流畅,准确凝练,遒劲有力,抑扬顿挫尽显精神,有以草书入画的放达和力度。以干笔皴描蓝袍,轻敷淡染,层次变化微妙而丰富。作品画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王琦44岁时所作
瓷板画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1]
。瓷板画可装裱、或嵌入屏风中,作观赏用。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瓷板画品种多样,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彩等,图案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人物、山水、花卉、虫鸟、鱼藻及吉祥图案等,形制则有长方、圆形、椭圆、多方、多角、扇面等多种形制。
瓷板画与纸绢画相比,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都很稳定,不怕潮湿,不怕霉变,其色彩将保持数十年的鲜艳。
瓷板画是第一批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山八友瓷板画(一组)
此次拍品展示为珠山八友之刘雨岑、程意亭两位大师。程意亭作品绘荷花用胭脂红洗染,浓淡相宜,过渡自然,颜色莹润,唯妙唯肖,成对出现十分难得。刘雨岑作品色彩浓淡自如,花头更显活泼自然,画面严谨,清丽韶秀,禽鸟的用笔尤为精致,画花叶时却能稀处补枝,密处缀英,叶子的深浅、浓淡、枯湿等,力求生动有变化、有韵味,设色秀逸,处处可见匠心。
民国毕伯涛绘花鸟四季花卉纹瓷板画(一组四件)
说明:瓷板一组四件以春夏秋冬为题,绘四季花卉。春为桃花,枝干自右上侧斜出,向左分叉而开,其上桃花怒放,娇艳欲滴,花蕊以黄彩点缀,惹人爱惜,最上方一绶带鸟站立,长尾下曳,回首而鸣,姿态生动。夏为柳叶,只取一横向枝干局部,柳叶随风飘动,一只八哥站立其上,昂首而视,栩栩如生。秋为菊花,自上而垂下数条枝叶,两色菊花绽放,分外妖娆。冬为梅花,枝干分叉,梅花凌寒而放,数只小雀栖息其上,姿态可爱。此组毕伯涛绘瓷板,画工精湛,实为其瓷板画之精品。
作者简介:毕伯涛(1886-1961),名达,字伯涛,号黄山樵子,祖籍安徽省歙县,寄居江西省波阳县,“珠山八友”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在景德镇陶瓷绘画界以金石、诗、书、画傲视瓷坛,毕伯涛的绘画艺术来源于清代画家新罗山人。毕伯涛早年曾师从波阳画家张云山学习纸画,旅居景德镇后专攻陶瓷粉彩,擅长翎毛花卉,瓷画以用笔工细、设色淡雅著称。后研习新罗山人一派画风,作品极富生活气息且标新立异,神形兼备。画花鸟善于表现禽鸟瞬间动态与明媚鲜艳的花树,风格俊逸清新,刻意汲取新罗山人画风之精髓,融会贯通,使瓷画别具一格,对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制瓷艺术的昌盛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民国王琦达摩渡江瓷板画
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该件“达摩渡江图”正是道释人物,画的很细腻,一类画风。人物神采毕现,衣纹线条虽简,但非常概括,转折有力。此画虽是细写,却有意笔效果典型大师之作。王琦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斋名陶陶斋,江西新建县人,为“珠山八友”之一。
民国汪野亭制春夏秋冬山水人物瓷板画(一套四件)
说明:此瓷板为近代著名瓷艺大师、“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之作。1928年,著名陶瓷艺术家王琦发起成立“月圆会”,邀请八位志同道合者配画作诗,研讨画艺。这八位为民国时期民间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在瓷画中均追求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风骨,世人称之为“珠山八友”。此拍品四幅均为山水人物图,每幅瓷画中但见远处群山起伏,层峦迭嶂,近处枯藤老树,历经风霜。单帆孤舟独影,草屋淡泊人生,曾经沧桑,俨然一幅富含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卷,尽显作者之精湛画工与悠远情怀。整器高大规整,充分体现了传统对称美的讲究,而每幅山水又都以四??光为主题,规矩中蕴含变化,并以典雅的木雕为框,若陈于室内,定雅致万分,藏家实可宝之。
作者简介:汪野亭(1888?1942),名平,字鉴,号平山、平生、老平、垂钓子,亦号传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斋名平山草堂,江西省乐平县人,近现代著名绘瓷艺家。为瓷都景德镇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珠山八友之一,工画花鸟、山水。在绘瓷技法上,采用油料,以水粉敷色,作品别具一格。
数量:4件
李峻迦诺迦尊者粉彩瓷板画
李峻,1940年生,又名李进,江西石城人。师承王大凡,1979年获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于中国轻工陶瓷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
民国“王琦”、“徐仲南”绘粉彩瓷板画
这幅瓷板画出自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二的王琦和徐仲南之手。一面为王琦所绘晋代名士陶渊明采菊图,左上侧题“东篱采菊”,并注明为戊辰(1928年)初冬作,末尾有“陶迷散人王琦”字样,落红款。另一面为徐中南绘山水人物图,高山苍茫,近树林立,屋舍掩映,一片静谧。右上角题相应七言诗,尾落终南氏名和方形印章款。版画嵌于黑色木框中,上有金属吊环可供系挂。
王琦(1884—1934),字碧珍,号陶迷散人,率先在陶瓷绘画上使用西洋画技法,给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徐仲南(1872—1935),名陔,“珠山八友”之最年长者。竹石苍松、山水人物俱善长,画技纯熟而全面,并善作诗词。
吴锦华闲庭信步明月中·粉彩瓷板画
王大凡八仙瓷板画
民国珠山八友之一许人何处瓷板画梁园飞雪
本文由香港福义国际陈生撰写。
福义国际拍卖行是近年来拍卖界的一匹黑马,成立6年就已经挤入全球十大拍卖行之一,在现如今行情低迷的拍卖市场,福义国际始终保持着高成交率的成绩,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始终给着众多藏家一份希望,一份憧憬。福义国际拍卖行总裁吴征兵,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福义国际上拍的藏品必须是经过严格的征集制度征集而来的,我们只要精品。今年是福义国际拍卖行进军亚洲香港的第二个年头,这次迎春拍的出色表现,既表明福义国际拍卖行已跻身并稳居香港拍卖市场阵营,也将推动香港福义国际拍卖行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香港福义国际拍卖行今年迎春拍称为“一场完美的拍卖会”,也将是香港福义国际拍卖行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就是福义国际企业精神,严格的藏品甄选制度,只求精不求多。这也促成了福义国际高成交率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拍卖是否成功关键还是看拍品的品质,如果依靠拍卖形式的创新,忽视提升拍品的品质,恐怕不会有质的改变与成交的希望。如果你有古玩精品想拍卖或者参加拍卖推荐会请即咨询csming520与福义国际拍卖公司客服经理或授权征集点客服经理联络,洽谈市场趋势与托售事宜。
王琦(1884-1937),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江西新建人。17岁至景德镇,初以捏面人为生,后改习瓷画。约在民国八年(1919年)时所绘瓷板画就已享誉瓷都。此时还以晚清海上画家钱慧安的作品为蓝本,尤以肖像画最受人珍爱。约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左右转师乾隆间“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在这之前作品多饰印章很少题字。转学黄慎之后,常用草书长题,人物头部则衬以明暗结构准确,表情生动(其时号称“西法头子”即西洋画法绘人物头部),而衣褶则以写意法绘成,用笔潇洒奔放。晚期人物画姿态诙诡,形神兼备。1922年与同仁创建“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任社长(又据吴霭生墓志铭载,吴霭生为社长,王琦系副社长)。1928年又和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刘雨岑等瓷画家一道组建“月圆会”,为“珠山八友”(亦称“八大名家”)之首。其传世作品见有粉彩或绛彩瓶、尊、笔筒、印盒、花盆、瓷板画及壶等,以人物题材为主。系“珠山八友”也是民国粉彩行业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瓷画家。
这个是现代仿陶瓷大师王琦的作品,落款题字不对。
人物塑造得也很平普,没有王琦真品那种神韵。
王琦为“珠山八友”之首,生于1884年,卒于1937年,享年53岁。
你这个提款为戊辰年,如果是真品那么就是1928年制作的。王琦传世之作较多,主要是人物画。1928年以前,其人物画的风貌中叮以看出学钱慧安的影子;后来学黄慎的笔墨技法,并逐渐脱离前人窠臼形成自己的风格。王氏尤其善神道人物和古典人物,赝品也以此类为多。从王氏人物画的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王琦的人物画在乾隆粉彩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早年画瓷像的技艺,又吸收西洋画法,人物头部刻画细腻,以西画手法描绘人物脸部,明暗关系清晰,神情捕捉准确,光影富于变化,有西洋绘画晕染技法,立体感强,被后世称为“西画头子”。而模仿者往往是略加晕染,缺少细腻;稍有光影变化,但明暗层次不足;人物缺少神情,你这种就是典型的表情生硬的瓷上肖像画。
王琦瓷板画对比图
二是王琦的人物画,勾线用笔老辣,顿挫有力,衣纹虬结生姿,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介乎于中国传统减笔描与枯柴描之间,衣衫的表现以中锋用笔,有黄慎恣纵的笔意,线条简略流畅,准确凝练,遒劲有力尽显精神,有以草书入画的放达和力度。尤其中锋用笔,线条放达而又疏松,比黄慎的线条更有力度,也更概括,并能在黄慎的基础上白成一格,做到运笔疏松却又结构紧凑,线条捭阎却又抑扬顿挫。而模仿品勾线生硬,运笔的顿挫之态做作,笔力柔弱,线条零乱,不能较好地体现人物结构。
从王琦人物画的设色来看也有几个特点:一是早年作品设色细腻,渲染层次丰富,有瓷像画的微妙变化;二是既注重色彩的冷暖搭配,又不求浓重艳丽,具微茫之感;三是以干笔皴描人物的衣袍,轻敷淡染,层次丰富,并常用点虱之法补充层次。而模仿品设色平板,少阴阳层次变化,特别是染色之后的点虱之法,不随阴阳层次而变,徒有形式,不得要领。
另外在鉴定王琦作品时,从其书法的笔墨特点人手,也是十分关键的。王琦以草书题画,个人风格甚强,而且没有他人代书款的现象,因此书法是鉴别王琦作品的重要依据之一。民国初年的老仿品,大都无意去模仿其书法,有的仿品尽管各方面摹造得都很像,但书法多是离题万里。现代仿品很注意书法的模仿,并有专门题写王琦书体之人,但深研细究也只有其形,不得其骨。
王琦中年后作品题款较长,且以草书题记,书法起顿有致,苍劲纵横,散而有序,运古融今,颇有王羲之、怀素书风。题款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西昌勾迷道人王琦写”、“西昌勾迷王琦写于珠山”、“西昌勾迷散人王琦写于珠山陶陶斋”、“西昌勾迷道人王琦写于珠山客次”等。王琦题款中时而自称“陶迷散人”,时而自称“陶迷道人”,两者非笔误。
常见印款为:“西昌王琦”、“勾迷”、“陶迷画印”、“陶陶斋”、“碧珍”、“王琦画印”等。
王琦书法的特点:
1、字体遒劲健美,气势流贯,灵动洒脱,笔精墨妙;结体张驰合矩,疏密得宜;章法布局,开阖有度。
2、每一个字的本身结构,个别字与全幅字之间整体结构的协调一致。
3、书法起顿有致,苍劲纵横,散而有序,运古融今,颇有王羲之、怀素书风。
王琦的基本介绍:
王琦男,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室名陶陶斋。祖籍安徽,生于江西新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名家。其运用绘像方法绘一般瓷器之人物头面,仿黄瘿瓢写意法画衣纹,颇称新奇。
琦的画风,始终没有摆脱黄慎画风的影响 。因此,王琦的绘画风格虽给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也是他率先在陶瓷绘画上使用西洋画技法,但他狂放崎岖,典雅飘逸的画风,仍保留黄慎的画风,而尚未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