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胎质上鉴定古陶器?
熟悉各大窑口及各个时代的陶瓷产品在胎质上的主要特点及细微特征,是鉴定古陶瓷的年代、窑口及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现代仿品与真品在胎质上的差别主要是:胎质一般太纯净,过细过白非轻即重,非薄即厚火候控制较好,一般很坚硬,金属声较强。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趋势,现在有的高仿品对器物的胎进行刻意仿制,以致其胎质、胎色在外观上与真品相差无几,因而在对器物的胎进行仔细鉴别分析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古陶瓷鉴定的其他标准,如釉色、花纹和造型等进行综合判断。观察古陶瓷的胎,主要是从器物未施釉的露胎处进行观察。这些露胎处中最重要的部位是器物的底足。从中国历代古陶瓷的特征来看,除少数裹足支烧器外,绝大多数器物的底足都是无釉的。一些采用裹足支烧的器物,有时也能从支烧痕迹处观察到器物的胎。宋元以前,许多器物的外部仅施半釉,即上半部施釉,而下半部无釉,一些瓶、罐、壶等器物的内部不施釉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元明清时期,虽然器物底部施釉的情况增多,但绝大多数器物的圈足仍是无釉露胎的,另外器底无釉的砂底器也较常见。从器物的露胎处,可以看出胎的粗细、质地、颜色和火候高低等情况。通过这些基本信息,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件器物的胎所反映出来的时代和窑口特征,是否与其在造型、纹饰、釉色等其他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相符合。如果胎的特征与其他方面的特征不相符合,那就需要对这件器物进行谨慎和严格的全面鉴定,需要考虑其是否为现代仿品,或者是同时代其他瓷窑所烧制。例如,唐三彩真品的胎为灰白色,胎质较粗,火候不是很高,而现代仿品的胎,有的是用石膏注浆而成,有的则是白色泥土胎,胎质细腻,并且火候过高,胎质过于坚硬,这样的器物,我们从胎上即能鉴别其真伪。
软道”和“瑕疵”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以下我们统称为“老货”)都具有的带共同性的特征。
除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保存的 “库货”或“桶瓷”(即清代官窑烧制的瓷器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库房里,至今尚未从木桶中取出、起封开包的“新”古瓷器)以外,凡是我们能见到的出土的和传世的“老货”,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软道”,几乎难有例外。
“软道”
所谓 “软道”,是指“老货”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正常使用、清洁(刷洗、擦拭、拂拭等)、搬运、移动、随葬、埋藏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其它物体接触、摩擦、碰撞,所自然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以点、线、面及其不规则组合的形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老货”的某些部位。
这里所说的 “点”可能是圆点、也可能是椭圆型的点或者不规则的点。点的深浅、力度、密度和分布是没有规律的。这种点状痕迹是“老货”与尖状物偶然发生冲击而留下的。
这里所说的 “线”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弯曲程度不一的曲线。线的长短、深浅、力度、密度、分布、特别是方向,是不一样的。这种线状痕迹是古瓷器与尖状物偶然发生擦挂而留下的划痕。
这里所说的 “面”,就是指疤痕,也可以理解为是“点”的扩大,或者说是许多“点”的密集形的集合。这种疤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生成,只能是“老货”在正常使用中长期与某种物体做力度很微弱地摩擦而形成,其型态当然也是不规则的。“老货”上的疤痕主要在盘、碗、盆、钵等日常盛物的器皿底部和某些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着,用手抚摩感觉仍然是光滑的,有些疤痕不明显,需要将上述器皿的底部或某个部位面向亮处倾斜才能观察到,甚至还要借助于放大镜。例如,“老货”中的各种茶壶、酒壶的流口下部必然有条状型的疤痕。这也是鉴定这类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老货”“软道”中的“点”和“线”,主要分布在“老货”的突出部位,即古瓷器最容易与外部物体相接触的部位,例如,尊、瓶、罐、坛、盆、碗等器皿的外腹部和口部:某些折沿器(折沿盆、折沿洗、唾壶等)的口部和器内弯折处。
相对而言, “点”、“线”分布较宽,“面”分布较集中。明显的,用肉眼可以看见;不明显的,要借助于放大镜。
现在,古陶瓷赝品的制造者当然要在 “软道”上做假。其方法是用卵石轻轻敲击、用浆砣或极细的金刚沙纸轻轻擦磨,甚至,还有用牛皮或橡胶皮沾油轻磨的。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假 “软道”是有破绽的。用上述方法做出的假“软道”很难做出形态不同的“点”来;所做出的“线”往往是力度、深度相同,长短差不多,呈平行线状态;所做出的“面”极不自然,无深浅之分,无浓淡之别;很难出现“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的自然组合,更难出现“点”、“线”、“面”三者的自然组合。
为了避免新瓷器表面出现明显的平行线,现在,有的造假者,采取螺旋形磨擦的方法,这种方法留下的痕迹,仍然是不自然的,往往是均衡而带规律的。
既然打磨要留下作伪的痕迹,为什么造假者还要去打磨呢?
因为古瓷器的釉面光泽静穆,给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感,而新瓷器有耀眼的窑光 --浮光--燥光,刺眼,看起来很不舒服。所以,造假者是一定要千方百计去掉窑光的。
做假去窑光的主要方法有:
1、用氢氟酸、高锰酸钾等化学原料涂抹侵蚀,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釉色苍白、干涩,给人一种“木楚楚”的感觉,有时由于清洗不干净,还要留下化学原料的“残渣余孽”,在放大镜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用兽皮或零号砂纸轻轻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必然留下平行线,作伪再高明,也躲不过放大镜。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会变得不正常,有一种感到不对劲又说不出来的感觉,用干燥的手抚摩觉得不光滑,有些滞手。
刚刚做假用化学原料和茶水处理过的新瓷器,用手掌摸、握还会有粘手的感觉;如果,用热水洗洗手,马上用手摸此种器物,极有可能闻到 “酸”味。
“瑕疵”
除 “软道”外,大多数“老货“还难免有各种“瑕疵”。“瑕疵”是古瓷器在烧制过程、使用过程和留存环境中产生的,有的“瑕疵”可以理解为是“软道”在程度上的恶化、深化和表面化、扩大化,是“软道”的质变。“瑕疵”的具体表现繁多。主要有:
“棕眼”即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生成的小孔。小孔的口部在放大镜下看,酷似火山口,孔内通常是比较脏的,不同大小和不同部位的孔洞,脏的程度和状态是不一样的。而人为制作的假“棕眼”,小孔口部就显得整齐和干净。
“斑点”即釉面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胎土和釉药不纯洁,存在多种矿物质或其它化学物质因而出现的的大小不同的斑点。“老货”的斑点颜色通常比较深沉,而且偏黄。仿品的斑点是人为的、有意造成的,往往颜色偏浅,显黑褐色,形状也不自然。
“缩釉”或“漏釉”即“老货”在施釉或烧制过程中,由于胎面有油污或釉汁太浓等原因,使釉面出现局部露胎无釉的现象。“老货”因缩釉或漏釉所露出的胎面应该比较脏,而且脏得比较深沉,好象深入到了胎骨一样。
“粘砂”即指釉面遗落的窑灰,或因垫烧粘结在器底上的砂粒。一般多见于器足。“老货”的粘砂在器底的分布不均匀,粘结程度也不一样。新货的粘砂往往色调偏深,集合坚硬、板结,分布不自然。有的粘砂使用了化学粘胶,如果用火烧,可闻到胶臭味。
“窑裂”即胎体在窑内烧制时,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磕伤”和“缺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被其它物体碰撞而破碎后缺失碎片的现象。。“老货”残缺部位必然露胎,胎应该比较脏,缺口边缘不很锋利,甚至还有细小缺口。如果一件瓷器缺口露胎很干净,缺口边缘比较锋利,就要小心人为做假。
“冲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多数是器身的腹部或口部与其它物体相碰而出现的长短不同的裂纹,有外冲里不冲、里冲外不冲和里外冲之分。
“重皮”即器物的口部因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虽已分裂却还没有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炸底”即器物底部因投放东西相冲击而形成的裂纹。此现象瓶、罐类的老瓷器居多。
“足磕”即器物底足在搁置时不小心和用力过大,触地发生撞击致伤而留下的痕迹--缺口或丝印。
“毛口”或“毛边”即器物的口部边缘的釉面因伤间断脱缺或全部脱落。釉面脱缺而露出的胎面应该是比较脏的,一般显黑灰色,这种“脏”色是长年累月形成的,也显得深沉。“新货”做出的假“毛口”,很整齐,露胎新,不很脏,缺口处胎釉结合紧密,不象“老货”缺口处的胎釉那样似乎有点剥离感,陈旧感。
“划伤”即釉面和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而留下的明显伤痕。
“磨釉”和“伤釉”即釉面与其它物体长期反复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伤彩”即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而致伤。
“脱釉”即高古瓷的釉面受酸、碱、盐的腐蚀,或入土受侵蚀而剥落的现象。。
“水碱”即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蚀,使釉色起了变化,从而产生的白灰色的片状物质。
“水锈 ”即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从而使呈灰黄色、铁红色、铜绿色的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的现象。
“土锈”即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主要出现在釉薄之处。“老货不怕新,新货不怕脏”,对那些瓷器上和瓷片上满是“土锈”的东西要特别小心。
人为做假造成的 “水碱”、“水锈”和“土锈”用水洗即掉,真的“水碱”、“水锈”和“土锈”是不容易洗掉的。
“土蚀”即釉面、彩绘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出现局部失亮的现象。
一般来说,存世久远的古瓷器比存世时间不太长的古瓷器, “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大件古瓷器比小件古瓷器的“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实用性强的古瓷器比供摆设、观赏的古瓷器,“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民窑古瓷器比官窑古瓷器的“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
鉴定一件据称是 “古瓷器”的东西时,一定要将“瑕疵”与“软道”结合起来考察。如果,任何瑕疵没有,任何软道也没有,就要果断地加以否定。试问: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古瓷器连一点历史痕迹都没有,可能吗? 须知:越是高档、精美的仿品、赝品,做假者就越是不愿做假“瑕疵”、假“软道”,因为,这要冒更大的风险 ,不小心砸坏了,损失就大了“偷鸡不成,反赊一把米”,是划不来的事。
市场上,最容易让人上当受骗的是:嵌旧底足制作的赝品和老胎挂新彩的赝品。
所谓 “嵌旧底足制作的赝品”是指器物的底部是“老货”的底部,其余部分是新的。人们往往一看见底部是旧的,就放松了警惕,不再细看,误认为真。这种东西,器型常常不规整,特别是器物下部很不协调,老胎和新胎结合部难免有接痕隐现(为了掩盖,往往在此部位施厚釉),注意综合鉴定,是不难识破的。
“老胎挂新彩的赝品”是指有的赝品采用在“老货”即旧瓷器上,磨去原来的纹饰,再加彩绘制而制成的半新半旧的东西。这类东西往往冒充名贵品种,索价很高,欺骗性很强。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老货”用过都会留下“软道”甚至硬伤,如伤痕在彩料的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上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别扭。鉴定此类东西一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彩料下面的情况;二是要将整幅画面的所有彩料相互比较,看看有无新彩和旧彩同存的现象。
许多瓷器都是有时代特征的,有其独特的形状、大小等风格特征,各朝代之间相差很大。比如梅瓶、玉壶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烧制;但洪武梅瓶口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瓷器爱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图录上每一个朝代器物的形状、大小,并用心记下每一朝代的标准器型,在实际辨别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看胎质
鉴别胎质要从瓷器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代瓷器的胎质一般较粗糙些,略泛黄色;而仿古瓷器的胎质较为洁白、精细。
三、看釉面
观察瓷器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
第一类,使用过或者陈设过的瓷器,上面的痕迹和年代感是现代仿品无法触及的。
第二类,从未使用过的瓷器,上面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属于“库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关泽也是柔和的,有一种自然的“韵光”。
第三类,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时间太久,釉面表层收到化学侵蚀,形成了吃土的现象,釉面发乌,用放大镜看能看见很多吃土的土斑。
四、看釉泡
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层部分,而不是色釉层。因为古时候的柴窑和现在的气窑烧制出来的气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谓的“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五、看纹饰
纹饰特征表现在题材、彩料、画法等方面。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此外,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制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个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准确记载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由于青花五彩和斗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以青花的呈色来为彩瓷断代,一定要注意区分凝聚斑和铁锈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说,研究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出瓷器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艺都可以作为断代的工具。比如元代工匠在底足处理时,是先挖后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内,是按逆时针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会留下螺旋痕迹,于中心收刀。
八、看款识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自明代永乐年开始,各朝代官窑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瓷器的底款所用的字体、格式截然不同。
瓷器的胎体是由瓷土经高温烧结而成的,在其外表施釉烧制后便成瓷器,胎为骨,釉为肉。观察胎体是瓷器爱好者最先接触到的鉴定方法,通过对瓷器断面、器底露胎处、修胎痕迹以及胎色的观察来区别瓷器的新老。以下那是景德镇王掌柜总结的一些区分新老胎体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胎质
老瓷器的胎体是先将瓷石粉碎,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而后拉坯、施釉烧制而成。其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多有杂质、渣点、气孔等瑕疵。仿古瓷由于制胎的胎泥是用炼泥机炼制,制作出来的胎密度一致,细腻、致密、光洁。全国各地有古瓷窑的地区都在烧制仿古瓷,通过与古瓷相对比,只要是现代仿品的胎都很细腻。有些藏家喜欢收藏瓷片,需要警惕的是当今市面上所见瓷片有的是将新仿品打碎后刷上含铁的料水做旧,仿出土残片误导藏家,所以一定要仔细观察瓷器断面的胎质。
手感
无论是鉴赏瓷器还是鉴定瓷器,上手亲自拿捏与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丰富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瓷胎的手感主要是上手后轻重、薄厚的感觉。除大件器物外,老瓷器轻重有度,不能太重有死沉死沉的感觉,也不能轻飘飘似的没有分量。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瓷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才有过重的感觉,制作的厚胎仿古瓷的大盘、大罐都有超重感;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所以经过多年与库藏文物接触的经验,笔者感觉到过于厚重、轻薄的器物都是值得商榷的。
当今市场上有两类新仿薄胎瓷器较为常见。一类为所谓的柴窑器,此类瓷器除青釉器外,还有绿釉、粉红釉、天蓝釉、黄釉等多种釉色,有的器物釉面还绘有彩绘人物、花鸟或刻字工艺,很粗糙。器身釉面布满开片,器底一般有篆书“柴”字款、“宋”字款、“官”字款或“奉华殿”款,胎体很轻薄。自古相传柴窑为后周世宗柴荣所设御窑,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一书中记有:“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但柴窑迄今为止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桩迷案,现今市面上所见之物皆是根据史料描绘出的柴窑特征制作出来的伪器,全为新仿臆造之物,不值一哂。
瓷器胎体的薄厚、器物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我们也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践,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这里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实际上就是通过经常的触摸和观察,亲自体验藏品的轻重粗细特征,随时得来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就是鉴定经验。
观感
观感主要是通过观察瓷器露胎部位的各种痕迹来区分新老。主要分为跳刀痕、螺旋纹、泥鳅背、火石红这几种,下一篇会仔细讲解这部分内容。
糊米底
此现象在明代传世品中主要表现在宣德、成化两朝青花或黄地青花盘的盘底。这两朝较大的盘子一般多为白色或灰白色的胎,经烧制为无釉砂底。而“糊米底”作为砂底的一种,其盘底为糊米状。这是因为窑炉中的垫砂含有铁质,在窑炉的烧制过程中,受窑温和空气中氧的影响,盘底与垫砂中的铁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得露胎处出现了褐色的铁斑点,分布在盘的底部。这种铁斑点也有晕散现象,抚摸时手感比较平整。现代仿古瓷有意仿烧的糊米底呈黑糊米状,还有凸起的铁斑,分布得很均匀,用手抚摸不平整,与真品相比差别较大。
声音
通过敲击瓷器听声辨析新老也是鉴定的辅助依据之一。老瓷器胎体是人工制成,密度不甚均匀,加之年代久远,敲击声音略显沉闷音短。新仿器胎泥由机器淘制,烧成后的胎骨致密紧实,敲击声音脆而悠长。
接底现象
我们鉴定器物时往往先看器底,通过器底的款识和烧制痕迹来区别新老。当今文物市场在仿古瓷的琢器和圆器中常常见到有后镶底(俗称接底)器物:它的底部是明代碗足或明清时的罐底、瓶底,而器身却是现代胎釉表现,这就是所谓的接底现象。这是仿古商家利用了藏家优先看底的鉴定习惯,用此手法做仿古瓷来误导藏家,值得注意。凡此类器物在鉴定时尤其要注意底部是否有接痕,足边部位上下釉色是否一致,其次在造型上分析器物结构是否合理,最后再下结论。
望采纳,谢谢
这个窑烧出的瓷器因为留存世间的史料非常之少 所以也特别值得去研究
而且其多以裂纹釉为主 不过说到胎土颜色 南宋官窑的瓷器从存世的这些东西来看 到真有可能是 褐色的! 不过这个也不能算准 官窑烧制的瓷器不一定就非得是官窑附近的泥料
就像我在景德镇待得那段时间来看 为了烧制什么样的瓷器配什么样的泥料 泥料本身进窑烧制后不会有太大的变色 除非是这种泥料中含有太多的矿元素 像泥料本身是白灰色的 进窑后如果是没洗过的泥 含有铜啊铁啊啥的 这些矿物质就相对的会变成褐色 深红色等麻点
白色的胎只是就一些北方窑口而言,而南方窑口并不是以白色胎为主的.
比如龙泉窑和杭州官窑,都是灰黑胎,紫灰胎,黄灰胎等.
即便是北方窑如汝窑和耀州窑,也不是白色胎.
用黑灰色胎可以印衬出釉色的深邃以及刻划花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