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元代时期青瓷有哪些特点

兴奋的白昼
大方的百合
2023-04-02 04:24:30

元代时期青瓷有哪些特点?

最佳答案
单薄的日记本
贤惠的烤鸡
2025-08-25 05:51:42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各地都有一定规模的制作。元代的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功,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臻成熟。青花瓷器的造型风格是胎厚、体重、形大,器物主要有罐、梅瓶、执壶、高足杯、四系小口扁壶、盘、碗、匜等。装饰特点是画画满,层次多,繁而不乱。纹饰图案有龙凤、人物、花鸟、瓜果、游鱼、异兽、松竹梅、云肩、变形莲瓣以及杂宝等。釉里红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纹饰后,施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红彩。装饰题材比青花少,纹饰也比较简单。另外,元代出现的多种颜色釉如红釉、蓝釉的创烧成功,是我国制瓷业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为明清两代瓷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最新回答
务实的蜜蜂
彩色的画笔
2025-08-25 05:51:42

今天被这款青瓷器物震撼到了,它是镇馆国宝之一,小小器物,大大能量!元代龙泉窑出品的青瓷舟形砚滴,做工别致、精美绝伦,让人惊叹!

先来大致欣赏一下这款小文物~~~

青瓷舟形砚滴,全长16.2厘米,宽6.5厘米,高9.1厘米,因为是一种文房用品,用于砚台磨墨添水,故设计小巧,便于单手抓握。

全器作舟形,有仓棚和艄棚,船舷两侧置有栏杆,仓内塑有人物,为男女二人席地而坐呈交谈状。仔细可看见,仓棚沿左边搁油以木浆,棚顶落有一笠帽,左边有一着蓑衣佝偻的艄公作取笠帽状。

如此精致的“小可爱”,任谁都会爱不释手!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同大多数文物一样,此款青瓷舟形砚滴的偶然发现和重现于世,也是比较传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宝瓷自然不会被蒙尘。

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浙江龙泉的当地农民在外面闲逛时,走到了一处名为“严儿”的古窖里,他不经意踢到了一块硬东西。

等他拔出来一看,立即欣喜万分,他捡到的这件东西做工相当精巧、别致,让这位老人爱不释手,但他并没有据为己有。

老人将这款小物件交到当地文物部门,没有要任何形式的奖励。正因老人深明大义的举动,我们才见到这款稀世罕见的青瓷宝物。

这款就是大名鼎鼎的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全称有点长,我们分解一下,意思就是指“在元代时期的青瓷名都龙泉窖里,出品的船形砚滴”。然而,最初这款青瓷砚滴,并未引起关注,只收藏在老人所交付的温州市文管会里。

当地收藏家和考古专家认为,它只是一款烧制水平过低的古窑窑底货,故未作进一步研究而让它遗落在这个小地方。直到一次出展的偶然机会里,这款舟形砚滴被一位专家看到,于是它才重现于世,并且获得陶瓷专家的一致认同。

在196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龙泉青瓷》,就是以这款舟形砚滴作封面的,因为这款器物是龙泉青瓷的杰出代表。至此,这款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技术和浓厚文化底蕴的青瓷宝物,才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闯出了自己的浩大名气。

而后,这款青瓷舟形砚滴,由温州市文管会迁移到浙江博物馆收藏,并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我们再来仔细端详一下这款宝物~~

上面提过这款元龙泉舟形砚滴,全长16.2厘米,宽6.5厘米,高9.1厘米,是一件宋元时期的新式文具。从这款器物的整体看,是一艘小船的形状,整体优雅大气,船身造型精巧别致,细节线条流转非常自然。

小船的中后方架着一顶船蓬,船蓬边上立着一位披着蓑衣、身形微微佝偻的艄公,细节处理相当到位。船舱下部是掏空的,用作可供笔墨的储存水,船首位置上雕刻着花朵式样的出水口,便于水从此口流水。

因而,这款舟形砚滴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的青瓷品。专家说过,砚滴不仅是用来储存水的文具,还是书房重要摆件。像元代舟形砚滴这类的砚滴,在明朝时还被称为水中丞、水注、水丞等,这都是基于它的用处和精良做工来称谓的。

其实瓷器文具,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比如那时的圆形三足砚、蛙形水盂、兔形水盂等,都是我国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体现。

现在说说古代著名的青瓷名窑、江南第一名窑—龙泉窑,以及古代青瓷的神韵魅力。龙泉青瓷不仅釉层水润、釉色青碧,而且光泽秀丽、晶莹剔透,如同翡翠一样。其他釉色还包括梅子青、月白、粉青、豆青、灰蓝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渐入佳境,青瓷以另一种面貌现世,统治者为解决财政问题,鼓励对外贸易和出口瓷器,龙泉青瓷得以行销全世界。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颇为著名,但你听说过“陶瓷之路”没有呢?这便是!日本陶器学者将瓷器的海上运输之路称为“陶瓷之路”。

由此,对外贸易的大量需求刺激了青瓷作坊的大量涌现,以及制瓷技术的迅猛提升和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当时人们非凡的审美水平。

据说,当时官员及技术人员常常监督龙泉窑制作。

元代时期,龙泉窑主要替皇宫烧瓷,故此结合了蒙古文化中来自草原的奔放豪迈与大气,另出土的八思巴文瓷器就是力证。龙泉青瓷在传统继承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新的突破。

从古至今,龙泉青瓷的精良制作技术、诱人的釉色和精巧别致的做工,震撼了一代代瓷器爱好者。

因此,龙泉青瓷被称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以及“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确是实至名归。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飘逸的宝马
怡然的茉莉
2025-08-25 05:51:42

在唐宋青花瓷器烧制的经验基础上,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制作达到成熟的水平,并开始大量生产。近40年以来,在元代居住遗址、元代窖藏及元代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不少青花瓷器。它们的共同点是施淡青白色釉,而不是无色透明釉,青花的色泽带灰,而不是典型的深蓝色,纹饰也比较简单。据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片的检测,可以发现它是在当地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胎中A12O3含量明显增加,表明当时制瓷胎料已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而不是只采用单一瓷石。元代青花瓷的釉层色白微青,光润透亮,釉中CaO含量较少,Na2O、K2O成分相应增加,表明釉已由石灰釉向石灰碱釉过渡;使用的青花钴料既有进口料,又有国产料。此外,元代青花瓷器在胎釉方面尚普遍存在原料淘洗不细,制作较粗劣的缺点,这里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原始的特征。

爱听歌的橘子
善良的野狼
2025-08-25 05:51:42
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故名。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是南宋龙泉窑青瓷釉色新品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梅子青”胎釉测试结果表明,胎土内掺有适量的紫金土,降低胎的白度,成为灰白色,并采用石灰碱釉多次施釉法,使釉层厚而不流,釉面光泽柔和,烧成温度提高到1250-1280℃,在强还原气氛下烧成,呈色青翠滋润。 龙泉窑于南宋时期创烧的品种。釉色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故而得名。梅子青釉与粉青釉同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 烧制梅子青釉时对瓷胎的要求较高,釉料采用高温下不易流动的石灰碱釉,以便于数次施釉以增加釉层的厚度。在1250--1280摄氏度高温和较强的还原气氛下烧造,釉层厚而透明,釉质莹润,苍翠欲滴,色调可与翡翠媲美。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又多为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

义气的夕阳
专一的期待
2025-08-25 05:51:42

龙泉青瓷历史悠久,从五代时代到清代都有烧制。龙泉青瓷有什么特点。 总结这些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各历史时期的龙泉青瓷。

北宋龙泉青瓷盒厚,质粗,釉层透明薄,有大气泡,釉光泽度好,釉色浅蓝色,露底轮胎处赭红色窑红色,可见玻璃质釉,越过窑的起动器纹饰崇尚简洁的风,多用莲花瓣和荷叶。 北宋中期以来器物种类明显增多,先后出现五瓶、龙虎瓶、带盖盘口瓶等,此时还出现炉、残渣斗、暖碗等新品种。

元代龙泉青瓷仍处于兴盛期。 此时的龙泉青瓷外壳较厚,釉色为粉红色青绿色,釉层比南宋时期更透明,气泡多,光泽高,部分器物底部全部上釉。 器物很大,与古人粗犷的审美观点有一定的联系。 与宋代龙泉窑相比,元代龙泉青瓷的铭文逐渐增多。 字体有汉字和“八思巴文”两种。 创新器的造型也很有特色,如束首碗、菱口盘、凤尾尊、高跷杯、耳环瓶、松竹梅盖瓶、动物形砚滴等。 元代后期,龙泉青瓷制作粗糙,釉色蓝中偏黄,瓷器造型也不如以前优美。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是各方面最完善的时期。 此时的龙泉青瓷有白胎和黑胎两种,以白胎为主。 白胎青瓷又可分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两种著名釉色。 这两种釉色也代表了我国青瓷技术的最高艺术成就。 粉青釉又称“虾青釉”,釉色为玉石质感,釉层增厚,釉层呈失透状,绿色青绿色粉润,透明度差但光泽柔和。 梅花青釉釉层略透明、光亮,质感似青玉,颜色似翡翠,珐琅质浓厚。 黑胎龙泉青瓷有“紫口铁足”现象,釉质光泽性强,有疏密不同的纹片。 此时龙泉青瓷分为官窑器物和民窑器物。 窑器物制作得非常整齐,但窑器物一般是民用粗瓷,日常用品很多。 例如碗、盘、盘、壶、杯等。 另外,还有笔筒、笔架、水柱、水杯等一定的文具用品。 铜像、香炉、塑像等也很常见。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多用云纹、水波纹、游鱼纹等,代表性作品主要为莲瓣碗、凤耳瓶、双鱼洗、荷叶盖罐、粉盒、瑛式瓶、鬲炉、执行壶等特色器物。

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色青翠自然,多采用套印方法。 而且从景德镇官窑开始仿制龙泉青瓷。 虽然生产规模不减,但总体质量比宋元时期下降。 永乐时期的仿制品被称为“冬青釉”。 有碗、罐、高跷杯等器物。 宣德时代的仿制品主要以模仿南宋粉青釉为主,多用“大明宣德年制”字。 正德时代仿制品釉薄,碗类器物多见。 嘉靖时期仿制品珐琅质增厚,器形主要为盆和瓶。

孝顺的荔枝
魔幻的茉莉
2025-08-25 05:51:42
1206年,孛尔只斤·铁木真(1162~1227)在斡难河召开「 ”忽里勒台大会”,正式成为蒙古各部大汗,尊称「 ”成吉思汗”,这也标志着大蒙古国的正式建立。大蒙古国建立以后,成吉思汗及其后裔不断开疆拓土,最终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帝国的组成包括大汗之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 ”大元”,从此元朝即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之国)和四大汗国。13至15世纪,龙泉青瓷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行销于国内外市场。就目前考古资料看,四大汗国中除窝阔台汗国外均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龙泉青瓷。把这些青瓷与故宫博物院藏品比对,可进一步认识元代龙泉青瓷在四大汗国的流布和使用情况。 龙泉窑瓷器在伊利汗国的发现 伊利汗国(1256~1335/1258~1336),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的大国,既为欧亚两洲文化荟萃之地,又是重要交通枢纽。 目前在伊利汗国境内发现的龙泉青瓷片大多集中在伊朗境内,阿富汗、伊拉克也有出土。伊朗的列伊(Ray)遗址、基什(Kish)岛北部的Harrieh遗址、布什尔省(Bushehr)北端的Mafruban遗址、英格兰考古学家威廉姆森(Andrew George Williamson)藏品和斯拉夫(Siraf)遗址均发现13~14世纪龙泉青瓷片。 收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代龙泉青瓷来源于伊朗阿德比尔神庙藏瓷。该神庙始建于14世纪,是为伊朗萨法维王朝的先祖、苏菲派圣人谢赫·萨非丁修建。此后,随着苏菲派不断强大,神庙被不断扩建。1611年,萨法维王朝的沙阿·阿拔斯二世钦赐1162件皇室瓷器,藏于神庙辅宫——覆盖原达拉维叙广场的「 ”瓷宫”壁龛内,其中有58件龙泉青瓷,包括5件波斯仿品,这些瓷器多数都镌刻沙阿·阿拔斯二世的捐献铭文,译为「 ”圣王的奴仆阿巴斯向沙阿·萨非丁的门栏捐献”。 经历了王朝更迭和战争洗礼,1935年,辅宫中的750件瓷器由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而在萨法维王朝统治期间,1513年,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一世曾对其发动过战争,掠夺包括龙泉青瓷在内的金银财宝无数,这批瓷器现收藏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因此,伊利汗国遗存的龙泉青瓷精品多数集中在伊朗国家博物馆和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元朝与伊利汗国之间就已经形成了登州(今蓬莱水城)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至记施岛(今伊朗基什岛)的远洋航线。据此推测,龙泉青瓷很可能就是通过这条航线从大汗之国(元朝)运至伊利汗国的。对比伊朗国家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以求对上述推测进行例证,现择典型器物介绍如下。 图1 龙泉窑青釉划花缠枝莲纹凤尾瓶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图2 龙泉窑青釉划花缠枝莲纹凤尾尊 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青釉划花缠枝莲纹凤尾瓶(图1、图2),瓶口呈喇叭形,长颈,溜肩,弧腹下敛,胫部外撇。通体施青釉,颈部刻凸弦纹多道,腹上部刻划缠枝莲纹,腹下部凸刻莲瓣纹一周。这种喇叭形大撇口形如凤尾,故有「 ”凤尾瓶”或「 ”凤尾尊”之称,是元代龙泉窑创烧的一种瓶式,体形高大,多用作陈设器,明代延续烧造。这种凤尾瓶的底部大多是后接而成,即大瓶成型后,再加一块泥板粘釉黏结而成。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品近足处刻有沙阿·阿拔斯二世的捐献铭文。 图3 龙泉窑青釉刻花玉壶春瓶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图4 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青釉刻花玉壶春瓶(图3、图4),瓶撇口、长颈、垂腹、圈足。外壁施青釉,颈部刻划莲瓣纹,腹部刻划缠枝花卉纹,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品腹下部镌刻沙阿·阿拔斯二世的捐献铭文。玉壶春瓶得名于宋代,初为盛酒器,完整的玉壶春瓶是带盖的,至元代,玉壶春瓶仍作为盛酒的实用器皿。明清时期,玉壶春瓶逐渐演变为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器,因此不附器盖。 图5 龙泉窑青釉荷叶式盖罐罐身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图6 龙泉窑青釉荷叶式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青釉荷叶式盖罐(图5、图6),元代龙泉窑多生产青釉罐,其中,荷叶盖罐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物,分大、中、小三式,造型基本一致。国内外考古和收藏资料所见很多,如内蒙古集宁路城址、蒙古国哈喇和林城址、韩国新安沉船等国内外重大考古均有发现,与故宫博物院藏品基本一致。 图7 龙泉窑青釉刻花罐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图8 龙泉窑青釉刻花罐 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青釉刻花罐(图7、图8),罐敛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胫部微撇,后接圈足,通体施青釉。腹部刻划花卉纹装饰,胫部多饰莲瓣纹。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品胫部刻有沙阿·阿拔斯二世的捐献铭文。从造型上看,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品和故宫博物馆藏品基本一致,应属同一时期产品。 图9 龙泉窑青釉凸刻缠枝牡丹纹三足炉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图10 龙泉窑青釉凸刻缠枝牡丹纹三足炉 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青釉凸刻缠枝牡丹纹三足炉(图9、图10),炉呈筒式,直壁微斜,下承以三足。内、外均施青釉。外口沿和底部均微出两道宽弦纹,腹部凸刻缠枝牡丹纹。三足圆肩,足尖圆形,足底无釉,露灰白色胎。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品的腹壁下方镌刻沙阿·阿拔斯二世的捐献铭文。从造型、纹饰、工艺方面看,两件藏品相似度极高。 上述之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品与故宫博物院藏品在造型、纹饰、工艺上的特点基本一致。结合前述至元九年已开通从蓬莱到伊朗基什岛(伊利汗国境内)的远洋航线,以及元朝与伊利汗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可以推断,当时伊利汗国与元朝存在着频繁的贸易往来,龙泉青瓷作为元朝宫廷的赏赐品和大宗商品广泛流传在伊利汗国的宫廷和地方。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7期《蒙古四大汗国发现的元代龙泉窑瓷器》 作者: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