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是什么?文物?
河北峰峰发现一方童子蹴鞠瓷枕 距今约900年历史
河北博物院“童子蹴鞠图”瓷枕
磁州窑艺术馆工作人员在整理馆藏时发现一方童子蹴鞠如意形瓷枕。据磁州窑艺术馆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州窑烧制技艺传承人安际衡介绍,该瓷枕为金代烧制,距今约有900年历史。
据悉,瓷枕长31.3厘米、宽23.3厘米、高11.3厘米,中央略凹,平底,为磁州窑典型的白釉黑花器。枕面用粗细相兼的边框勾绘出如意形状,突出中间的童子蹴鞠图。图中孩童服饰线条生动,梳双丫形发辫,正用右脚踢球,形神兼备。枕壁绘缠枝花卉,漫卷自如,尽显潇洒古朴。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踢圆”等,起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宋代。“童子蹴鞠图”瓷枕,既是古代瓷器中描绘儿童形象的代表佳作,也是反映宋代蹴鞠历史的重要实物。此方瓷枕图中的蹴鞠便与今日足球极其相似,清晰的六边形图案,足见当时先进的制球工艺。
底下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陶瓷类艺术品收藏中,瓷枕是个冷门,流通圈子非常狭窄,价格长期低迷。比如一件明朝宣德款一尺高青花瓷瓶,最低也能拍到一千万元;而同年代一尺长的青花瓷枕,任你品相如何完好、纹饰如何漂亮,最高只能拍出三、五万元。2010年以来国内各大艺术品公司春秋两季拍卖会共有27件瓷枕上拍,竟有15件流拍,成交率48%,交易总额仅为24.6万元人民币。
工艺和定式使其遇冷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工艺。瓷枕属于实用器,古代陶瓷类实用器与观赏器有着严格的区别——观赏器极力追求器型、色彩之美,实用器则注重胎质结实、结构稳重,所以绝大部分瓷枕在烧造过程中,工匠很少考虑外形、釉水这类最能体现瓷器美感的因素。一句话,瓷枕不能体现中国瓷器的美学特征。
第二、定式。老派藏家都知道“瓷枕多乱象”,意思是说瓷枕不像其他瓷器有自己的规则,比如“瓶圆盘扁、提壶有梁、笔架成山”。瓷枕无宽窄大小的定式,100个瓷枕里很难找到形状、高矮、长短、纹饰一模一样的两个,收藏很难。
第三、观念。瓷枕分出土和传世两种,相当一部分取诸墓中,圈内称之为“寿枕”,藏家对此多有忌讳。“托盏式、火焰式、黑白彩”这三大类是非常典型的寿枕,民国之前根本无人问津,致使藏家“逢枕不藏”,殃及到传世瓷枕也备受冷落。收藏关注“卧兽枕” 实际上,瓷枕只是古人的夏令寝具,并不是一年四季都用,北方尤其如此。还有一种说法,瓷枕是读书人专用品,古人读书非常辛苦,用瓷枕睡觉很不舒服,时间稍长便会引起不适,只能在上面打个盹,这样可以提醒学子们赶快起床继续用功,至今江南一代仍有部分地区称瓷枕为“警枕”或“书生枕”。 收藏瓷枕最忌操之过急,因为它种类繁多、型式多变、窑口不一,想要淘到上品瓷枕,更需要披沙沥金的慢功夫。
收藏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多藏“卧兽枕”。虽然“卧兽枕”与绘画枕、堆塑枕、绞胎枕、箱形枕一样,不过是瓷枕的一个类别,但由于它在各类瓷枕中问世最早,是后世瓷枕的“先驱”,同时,它又是唯一见于史籍记载的瓷枕,始终位于瓷枕收藏的龙头地位,价格最高、升值空间也最大。《唐书·五行志》提到了“豹头枕”、“伏熊枕”,另外还有慵猫枕、虎头枕、卧牛枕、骶枭枕等其他四种,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第二、多藏“诗文枕”。“诗文枕”是指写有诗词、民谣、俚语村言等文字的瓷枕,主要出自长沙窑和磁州窑。诗文枕的价值远高于普通瓷枕,不仅为我们保留下珍贵的书法艺术和语言习俗,还能弥补古诗文流传中的谬误。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题诗孩儿枕”,上面写着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前两句:“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与《全唐诗》传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有四字不同,但“瓷枕本”明显比“唐诗本”凄凉得多,诗意也更为深邃,学者普遍认为这才是张继的原诗。
第三、勿信脉枕。脉枕是古代中医为病人把脉时垫在手腕下的小枕头,现在很多古董店、艺术品拍卖公司把“七八寸见方、三四寸高”的瓷枕称为脉枕。事实上,世上压根就没有瓷质脉枕,所谓瓷质脉枕其实就是寿枕,不良商人为了打消买家对冥器的忌讳,故意混淆视听。
枕,俗说枕头,因其功用是睡卧时垫托头部而得名的。
考古资料表明,最古老的枕是天然石块,以后为初步加工过的石块,并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质料制作,如木、玉、铜、竹等等。
在中国古代,数量最多的当数陶瓷枕了。
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唐朝时开始大量生产,两宋及金、元时期最为鼎盛,明清两代渐次衰退。
古代瓷枕的装饰手法是不同朝代不同窑口各有差别。
总体上说,唐五代以前以模印、细划绞胎等为主;宋金时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剔地留花、珍珠划花等装饰手法。
随着制瓷业在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丰富,瓷枕作品上的艺术色彩也愈见灿烂。
宋代北方磁州窑系所烧的瓷枕最具代表性,其造型多种多样,如:几何形枕、兽型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
仅几何形枕又可细分为长方形枕、矩形枕、长方束腰形枕、圆形枕、瓜菱形枕和扇形枕等等。
其纹样多彩多姿,有动物纹、人物纹、山水纹、花卉纹、文字纹等等。
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宋人社会生活的文化、习俗、时尚和追求。
这一点在有文字纹饰的瓷枕上表达得更为明显。
除宋代磁州窑之外,其他如唐代长沙窑、北宋时的定窑、宋辽金时河南的鲁山窑、当阳峪窑、元代的景德镇窑都曾烧制过精美的瓷枕,其工艺造型、胎釉纹饰也各有特色。
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出现,瓷枕也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附图是一件宋代三彩银锭枕。
该枕四边饰以印花绵纹,枕面以双色黄釉为框,中心开光,墨绿地釉,上饰大叶牡丹一朵。
花页为浅绿色,牡丹花为白色,是以白色化妆土贴敷而成,再以刀具剔出花瓣茎纹,露出下面红色之胎土,工艺精密,构思奇巧,十分罕见。
中国的瓷枕还有一个特点,即早期枕型较小,越向后期枕型越大,及至元代,更显壮硕,已失去造形之美感了。
黑釉剔花小口瓶,金,高24cm,口径4.3cm,瓶小口外折,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通体施黑釉,釉面光亮似漆。通体运用剔刻装饰技法,肩部为一周变形菊瓣纹,腹部装饰四组钱形开光,开光内各剔刻出折枝花叶。
此瓶线条简练,纹饰粗犷豪放,黑亮的釉面与褐色的胎体形成对比,别具韵味。此瓶于1955年出土于山西天镇县夏家沟。底部墨书“郭舍住店”四字。
金耀州窑狮座瓶
通高17.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座9×6.4厘米。大同市煤峪口矿出土。长方双层台座上塑狮驼宝瓶,狮扬尾嘶鸣,鞍辔俱全,宝瓶撇口、束颈、鼓腹,狮左驯兽人手执缰绳。胎灰白色,釉月白色,四足底未施釉,有粘砂痕迹。
金末元初钧窑长颈瓶。山西大同市西北宋家庄西南冯道真墓出土。1958年发现。现藏山西省博物院
广寒宫瓷枕,景德镇窑,元代,长32厘米,宽16厘米,高15.3厘米。枕面中央略下凹,为曲线花瓣形,中心刻万字锦纹,枕体四面各开一宫门,门头与宫殿外的四角悬垂镂雕的如意云珠纹,四角柱挂饰花形璎珞纹,前后宫门门柱上各挂莲花铺首衔环,墙体为透雕的云头,四角曲尺形围栏镂空六边形,其内饰相对的云头纹。
钧窑双耳炉 山西大同市西北宋家庄西南冯道真墓出土。1958年发现。现藏山西省博物院
辽代琉璃棺 座长62厘米,宽69厘米,高48厘米。棺座棺身连为一体。棺身前大后小,前端有门。两侧面及后面中部堆塑缠枝牡丹纹,四周浮雕卷草纹带。棺盖呈拱形,顶面刻划交叉的菱形方格纹,方格内外刻菊花、海棠,棺盖下部堆贴卷云纹。现收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影青连珠纹高足杯 元代 大同齿轮厂元墓出土。
钧窑天青釉花瓣莲花碗。 1970年大同市城区生产组移交。
钧窑天青釉花瓣莲花碗,口径12.2厘米,底径3.7厘米,高7厘米。浅褐胎,胎质致密。敛口花瓣形,弧壁深腹,腹壁内外均凸现与之相对应的莲瓣棱。小圈足。釉呈天青色,釉质匀净温润,且伴有开片纹。器口及莲瓣棱处釉薄呈黄色,流釉使壁底部出现垂釉现象。
元钧窑豆青釉葵口碟。 大同市西郊元墓出土。 口径12.5,底径4.8,高2.6厘米。口沿呈荷花形,敛口,圈足,内底有三片红斑,外釉不至底且有积釉,釉面有冰裂纹。
元龙泉窑青釉葫芦形瓶。呈葫芦形,口径3.3厘米,底径9厘米,高26.8厘米。上腹部对称堆贴花卉四朵,下腹部饰缠枝花卉一周,油层肥厚,釉色光莹温润,观之优雅美观。
辽绞釉三叶壶。 大同市农牧机械厂送交
底径4.8厘米,高13厘米。这件提梁壶圆体,上细下粗,短流,绳索纹提梁,提梁的一端拧成单系,另一端在近流处分为三股,开叉之处贴饰一朵小团菊,装饰效果充满了清新淳朴的田园野趣。
金代绞胎钵,口径16.4厘米,敞口,口沿下内凹成一道凹槽,圆腹,腹下内收,平底。腹及底部绞胎,均饰纵向规律性编织纹样,口沿白胎一周,腹用底部釉色白褐相间绞胎。纹理自然优美,曲线柔和,令人回味无穷。现收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白釉瓜棱注壶、注碗 金 大同市云中大学金代壁画墓二号墓出土
油滴大茶盏 金代 大同市南关窖藏出土
钧窑红斑盏 元代 口径13 大同西郊出土 月白釉施釉近足,盏内挂z形红斑足部有酱色护胎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