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郑州东建材卖的瓷片咋样

拼搏的天空
不安的大炮
2023-04-02 04:00:36

郑州东建材卖的瓷片咋样

最佳答案
聪明的铃铛
阔达的云朵
2025-08-22 21:46:06

质量都是不错的。

新恒隆瓷砖,蒙娜丽莎瓷砖和马可波罗瓷砖都是质量很好的,服务态度也可以,价格也还合适。

新恒隆瓷砖在郑州市金水区中州大道。蒙娜丽莎瓷砖在郑东新区商都路1号,马可波罗瓷砖在商都路6号居然之家二号。选择的时候可以货比三家。

最新回答
无心的铃铛
幽默的路人
2025-08-22 21:46:06

1. 广东省广州市:宏宝瓷业有限公司

2. 江苏省淮安市:福玛斯瓷砖有限公司

3. 福建省福州市:凯瑞瓷砖有限公司

4. 山东省济南市:聚明瓷砖有限公司

5. 湖北省襄阳市:嘉瑞瓷砖有限公司

6. 浙江省杭州市:中粹瓷砖有限公司

7. 江苏省南京市:汇熙瓷砖有限公司

8. 河南省郑州市:金晟瓷砖有限公司

9. 安徽省合肥市:穗聚瓷砖有限公司

10. 江苏省无锡市:恒源瓷砖有限公司

11. 湖南省长沙市:中天瓷砖有限公司

12. 江西省南昌市:洪正瓷砖有限公司

13. 河北省廊坊市:伟联瓷砖有限公司

14. 湖北省武汉市:元宝瓷砖有限公司

15. 河南省新乡市:新阳瓷砖有限公司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欧西瓷砖有限公司

17. 江苏省南通市:金龙瓷砖有限公司

18. 四川省成都市:嘉宁瓷砖有限公司

单纯的铃铛
风中的长颈鹿
2025-08-22 21:46:06
2005年4月至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巩义白河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窑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主要分布在水地河村和白河村一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发掘出的唐代青花瓷器,有圈足碗、葵口碗、套盒、枕等残器残片。圈足碗绘画花卉纹饰,葵口碗胎白质细、烧结度高、绘画折枝花卉纹饰。

白河窑遗址向来被认为是白瓷窑口,但此次考古发掘,不仅出土大量唐代白瓷,清理出一座白瓷窑炉,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唐三彩,说明该窑在大量生产白瓷的同时,也生产唐三彩器物;不仅生产唐三彩,还生产唐青花。

唐青花瓷器在白瓷窑口出土,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

更为重要的是,该白瓷窑口生产的唐青花瓷器,其纹饰、胎质等,与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残器残片、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阿拉伯沉船上捞出的三个唐青花瓷盘——这些与当下某些学者所谓的“典型青花”,几乎完全相同。

在国内,除了扬州与郑州,北京也出土过唐青花器物。不过,只是一个瓷片。

2003年年初,北京南城一工地10米多深的大槽挖好后,又在底部挖了个1.5米左右的考古探坑。这时,陶瓷专家许渭先生从坑中获得一个唐青花瓷片、两片唐邢窑瓷片。在《我所见到的唐代青花瓷片》中,许渭先生写道:“唐青花瓷片高6厘米,推算口径为15.3厘米,足径7.2厘米,口沿略外撇。腹部为丰满弧形,圈足宽且矮,有明显的刮削痕迹。碗内施满化妆土,其上施满白釉。碗外侧部分施有化妆土及白釉,部分露胎。胎土粗松,有气孔,呈米黄色,为半瓷半陶状态,但很坚硬。由口沿向碗内,绘有1厘米左右的蓝彩线若干条,色浓重,手摸有凹凸感,碗内底施蓝彩呈梅花图案,花心点黄彩。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可见釉面上有细碎小开片,且白釉地与蓝彩相交处的开片融为一体,说明蓝彩为釉下彩……釉虽不很白,但薄而匀,釉下蓝彩色泽浓艳,胎质比唐三彩的陶质坚密得多,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达到了半瓷半陶的水平。这些都说明此标本具备了青花的基本条件,是向青花过渡的典型产品,它与唐三彩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以许先生的白描考察,该青花瓷片当与记者所见一个黄冶窑唐三彩遗址出土的青花器物残片,完全相同。与之相若的,还当有韩国海域沉船上捞出的唐青花瓷盘——已故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先生称:民间古陶瓷收藏家陈景顺先生收藏的属于黄冶窑唐三彩遗址器物的一只白釉蓝彩小碗,与韩国海底打捞出的这3件唐青花瓷盘,属同一类产品,是大唐对外贸易的出口瓷。

郑州巩义白瓷窑口、扬州、印尼海域——郑州巩义唐三彩窑口、北京、韩国海域,分别对应出土与“出海”“典型唐青花”——“非典型唐青花”,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两条海路东去西往

310国道水地河村村口,立着一通石碑。碑是1989年10月刻立的,书“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巩县瓷窑”。

基座乃至下部,没入土中;碑的周边,堆着垃圾,长了荒草。

碑在一座近乎废弃的旧桥上。桥下的这条河,水地河村叫水地河,白河村叫白河,黄冶村叫黄冶河——水地河村、白河村、黄冶河村都在这个隋唐窑场遗址上。

同一条河,因了窑场的存在,有了不同的名字;这条河对诸家窑口而言,都是自家的生命之河。

这条河今天叫西泗河,与洛水相连。小黄冶、大黄冶、白河、水地河窑口等,坐落在该河两岸,十里窑场一直逶迤到了洛水;洛水再行5公里,注入黄河。

无论是唐三彩还是白瓷青瓷,除满足国内市场外,都要行销海外。与唐三彩、白瓷青瓷不同的是,青花瓷器是外销产品,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市场——“蒙古人尚青,在青花瓷成为明、清时代中国的主流瓷器上,大元皇室与政府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研究员说。

“丝绸外销中东、南亚、欧洲等,走的主要是西域陆路。与丝绸不同,陶瓷走的主要是大运河水陆与海上陶瓷之路。陆路运输陶瓷,量小难度大。陶瓷笨重、装卸困难,陆路运输,极易破损破碎。

巩义窑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园区,它的崛起当然离不开隋唐大运河。

巩义窑在洛水支流西泗河的两岸,洛水入黄河,黄河东行几十里,到板渚古渡。板渚在今天的荥阳汜水镇东北。《隋书》云:“炀帝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淮河、海河),谓之御河;河畔植柳树,名曰隋堤。”

隋唐大运河宛如在中国大地上刻下的一个大写的“人”字,纠结点恰在板渚——向西,自黄河分别流入洛水、渭水与广通渠,直抵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向东北,永济渠直达涿郡(天津、北京),与海河连通;向东南,通济渠、淮河、邗沟一线下去,就是江都(扬州)。

“隋唐乃至宋代,中原腹地出海顺畅。仰仗的,全是大运河。”张松林先生说,“巩义窑场在洛水与黄河汇流之地,位居中国漕运中枢,产品出海极为方便,外销路线不外乎两条:其一,顺黄河东去,在板渚入永济渠,穿越华北大平原到达今天的京津地区,自海河入渤海湾,直达今日韩国、朝鲜、日本;其二,在板渚入通济渠,过淮河行邗沟,抵达今日扬州,再从扬州转运长江,直航海外——出长江口,东可直抵日本,南下过台湾海峡,经南沙群岛,到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穿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抵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然后直航到阿拉伯半岛并沿阿曼海岸入波斯湾,或由马拉巴海岸顺印度西海岸北行、经巴基斯坦印度河河口的班布尔,进入波斯湾地区的中东诸国,也可由亚丁穿过红海,直达埃及,或往东南,抵达东非。国内扬州与京津地区,国外沿海诸国考古发掘、调查发现的巩义窑唐三彩陶器、唐青花瓷器以及巩义窑青瓷、白瓷等遗物,为我们了解巩义窑外销产品经由的贸易航线,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隋唐时代的海上陶瓷之路,就此‘复活’,清楚清晰。”

不但当下的考古资料可以作证,就是古代文献,也有不少记载。851年,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东来中国,在《东游记》中记述了中国商船行驶在波斯湾的情景,书中亦有不少赞誉中国陶瓷之辞。现代日本学者矢布朗明先生引征延喜三年(903年)的日本文献,详细叙述了中国商船到达日本,日本人争购唐朝商品的场景:“‘唐人商船到达时,诸院、诸宫、诸王各家于官吏未到之前,遣使争购唐物。郭内富豪之辈,心爱远物,踊跃贸易。’在这个文本中,从上层显贵到富裕商人阶层广泛迎接唐物,人们煞费苦心地追求这些东西,中国陶瓷是其中之一。”

中国商船出海,海外商船当然也来中国。唐王朝对“外商”前来中国,采取了比较开明的保护政策。834年,唐文宗下谕:“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入境船舶征收国境关税,称为舶脚)、收市(蕃货在市场上与中国商人贸易时征收市税)、进奉(取龙香等四宗货物1/10税,上贡朝廷)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加重率税。”

由此观之,大唐政府尽管征收“进口关税”,却也豁免“出口关税”,政府鼓励外商贩转中国商品出口海外。

颇有意味的是,大唐法律对陆上贸易限制相当严格,对海路贸易颇为开放(当有西域战略安全上的考虑),允许外商来华自由贸易,并在海路通商城市划定特定区域,名曰“蕃坊”,供外来商人居住和营业。唐朝还创建了市舶制度,贞观十七年(643年)诏令,对外国商船贩至中国的龙香、沉香、丁香、白豆蔻四种货物,政府抽取百分之十的实物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贸征税法令。武则天时期,在口岸城市设置了市舶使,这是中国政府首置外贸专职官署。

外贸在国家政治、经济中地位如何?外贸繁荣到什么程度?它对大唐政府又意味着什么?这从唐末广州一城似乎能窥一斑。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军围攻广州,左仆射于琮惊呼:“南海有市舶之利,岁供珠玑,如令妖贼所有,国藏渐当废竭。”

两类青花气韵不同

流水托起了昔日的繁荣,流水也带走了昔日的繁华。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这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秋柳》诗之二,他在济南大明湖上西望洛阳,凭吊胜朝,空怜的,竟然是板渚隋堤水——以“水”以“柳”(隋堤柳),暗喻中原王朝无奈凋零满清的铁蹄之下。

2008年走在曾经托起巩义十里窑场的西泗河河床上,唯见荒草与庄稼,不见滴水。河岸窑场堆积的一米来厚的白瓷残器残片,已被黄土埋了5~10米,如今只能从壁立的断面上,一窥巩义窑工业园区曾有的辉煌。

中国陶瓷称霸世界市场千年,但如今,陶瓷的天下似乎再也不是中国的了。不得不承认在陶瓷技术创新与工业设计上,当今中国落后于日本、西方等国家和地区的事实。

只要逛逛中国的大商场,只要睁眼看一下世界大市场,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们津津乐道的,似乎只有“复制”古陶瓷的能耐。这能耐,大到国家文物专家团队难辨真伪,古玩市场尽是假货。

中国陶瓷在远离当下的生活,只是个小玩意儿。扪心自问,这真的是我们的时代所需要的东西吗?

就是“克隆”,还是远远没有达到祖先曾经达到的高度。但每一次所谓的古陶瓷“复活”,都会有很多人举手称庆。

只能活在祖先的阴影下,陶醉在活跃于媒体之上的鉴宝专家们报出的财富数字中,拍卖行的天价数字游戏中?

与此同时,诸路专家似乎对当下陶瓷产品标准不感兴趣,却乐于游乐在唐青花标准之争中。

今人为唐青花制定产品标准,似乎是件很无聊的事。

回归历史,所谓“扬州典型唐青花”,似乎是“中东标准”,当为巩义白瓷窑口生产;所谓“非典型唐青花”,似乎是“东方标准”或“日韩朝标准”,当为巩义三彩窑口生产。

两者气质、性格、灵魂不一,都是市场的产物,何来什么典型非典型?

中东衰落后,海路打通后,西方接下中国明清青花海外贸易的大盘,这为所谓的“扬州标准”似乎提供了某种广大的管道——总之,所谓的“典型青花”还是以西方为中心考量中国青花,岂不知“东方标准”,更有中国神韵,在中华文化圈区域更受欢迎。尽管明清青花,特别是官瓷,一脉相承的,是在所谓的“非典型唐青花”身上更为浓郁的中国神韵。这种神韵,与唐三彩一脉相连;与中国书画特别是它的写意灵魂,一脉共体。

都是市场的东西,莫以当下的学术之名,肯定与否定大唐的市场行为——就是当下的市场,都不相信学者的审判,更别说大唐了。

如果非要以中国立场给唐青花划定什么标准,没有什么“典型唐青花”与“非典型唐青花”,该有的也许就这么两个:“巩义白瓷窑口标准”与“巩义三彩窑口标准”。至于如何划分,这倒是要依赖专家学者了。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北京奥运会、想起周杰伦的《青花瓷》。《青花瓷》,唱的当然还是元明清青花——周杰伦没见过唐青花塔形罐。为不忘祖先的伟大创造,回望祖先的放眼世界,在唐青花塔形罐于北京奥运会开放之际,不妨将《青花瓷》稍加修改——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罐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百件国家宝藏前茅/躲在郑州碧沙岗庭院里/釉色渲染童子曲棍球图/韵味被收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牡丹待放/你的美一缕飘去/到了北京的奥运中心/天青色等烟雨/而你在等奥运/烟袅袅升起/去郑州千万里/你在北京一展/大唐的飘逸/就当为遇见知己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你在等奥运/曲棍球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而挖出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色白花青的塔形罐/跃出郑州/描摹唐朝曲棍球/再绘牡丹/你隐藏在古墓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奥运风云惹骤雨/北京惹国珍/而你走过那长安街/惹了谁/在泼墨曲棍球童子牡丹画里/你从墨色深处震慑/北京奥运 (全文完)

在曾经托起巩义十里窑场的西泗河河床上,如今唯见荒草与庄稼,不见滴水。河岸窑场堆积的一米来厚的白瓷残器残片,已被黄土埋了5~10米,我们只能从壁立的断面上一窥巩义窑工业园区曾有的辉煌。

欣喜的棒球
高兴的草丛
2025-08-22 21:46:06
考古验证瓷器最早的产地是在中国,但究竟出于那个年代尚没有准确的定论。目前人们将发掘自河南郑州商代(约前15世纪—前9世纪)的高岭土彩釉器皿作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国在其东汉时期发展出较为成熟的青瓷制法。 一、商代有瓷说。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河南、湖北、江西、河北、山东等地出土了不少以高岭土作胎、表面施釉,质地坚硬,烧结温度近1200℃的商代“釉陶”碎片和整器,宋伯胤先生认为,这些东西具备了瓷器的条件。二、西汉有瓷说。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四年,长沙马五堆西汉墓出土了一大批木简和系在器物上的竹牌,在第25根竹牌上发现了用墨笔写成的“资”字,那些系着竹牌的器物是一种用高岭土之类作胎,烧成温度较高,器表施有褐色或黄绿色釉的“印纹硬陶”,李家治先生认为,“资”字通“瓷”字,这些器物属我国最早的瓷器。三、东汉有瓷说。1972年至1974年,浙江省上虞县发现了7处东汉瓷窑址,其中,在小仙坛窑址发掘到的瓷片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烧成温度达1310±20C,胎体吸水率仅有0.28%,0.8毫米的薄片已可微透光。以上数据表明,东汉上虞窑的瓷器已达到现代瓷器的一般标准,成熟的瓷器出现于东汉这一看法已得到陶瓷史界多数的肯定。四、魏晋有瓷说。其依据是,魏晋墓葬和遗址中出土了大批质地坚硬,面施青釉的瓷器。此外,潘岳的《笙赋》中有“缥瓷”一名,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人认为青瓷始于西晋初期。由于瓷器洁净美观,坚固耐用,又具有造价低廉、用途广泛等优点,而且原料分布广泛,蕴藏丰富,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类物质生活的革命性变化,并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生动的超短裙
背后的鸡翅
2025-08-22 21:46:06

郑州室内休闲娱乐好去处有:河南博物院、郑州美术馆新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等等。

1、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入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有原始社会展厅、夏商展厅、西周展厅、东周展厅、两汉展厅、汉晋展厅、隋唐展厅和宋元展厅等区域。

2、郑州美术馆新馆

郑州中央文化区“四大中心”之一,整个建筑设计结合石窟元素,虚实相间,若隐若现,白天浑然一体,夜晚灵动闪耀。共设展厅7个。为郑州市文化大发展和河南省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3、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常年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每年都会举办一到两个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的专题展览,是小伙伴们争相前往的打卡地。

其外墙以唐宋时期鲁山段店窑瓷片镶嵌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陶瓷器数以千计,以古代陶瓷为主(元代为下限)。其中馆藏多为中原地区历代陶瓷精品、孤品。展品极大丰富,美轮美奂,虽国家一级博物馆亦多有不及者。

优雅的微笑
开心的鞋子
2025-08-22 21:46:06
河南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焦作绞胎纹瓷罐 焦作馆藏绞胎纹瓷罐,器型很小,样子有点儿像小时候家中用的小盐罐。罐体遍绘棕白两色相间的羽毛状花纹,不显精致,我看着有点儿莫名其妙。馆里人小心翼翼地将它拿起来,让我顺着罐口向内望,原来棕白相间的花纹贯透胎体,自罐外延伸到罐内,嗬,这倒是头一回见。 “见过小孩子玩的彩色橡皮泥吗?工匠们把黑白或褐白相间的泥料,像小孩玩泥一样交替叠摞,互相糅合,再经盘卷、切割滚压,纹饰入胎。成型之后纹理多变,如木理纹、野鸡翅纹、羽毛纹、曲折纹、团花纹等,给人一种梦幻般感觉。”焦作市博物馆副馆长袁爱民先生解释道。这件瓷罐,产于焦作修武的当阳峪窑。这种瓷器又称绞胎瓷、绞泥瓷、透花瓷,焦作百姓叫它花馍瓷。这种陶瓷装饰方式,起于唐,盛于宋,据说灵感来自于古漆器的一种工艺。 当阳峪窑的绞胎瓷,挂透明釉或绿釉,花纹有自然纹和规整纹两类。自然纹如流水潺潺、群岚叠翠、大漠孤烟,有中国画泼墨韵致。规整纹则神秘端庄,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有羽毛纹、草编纹、花卉纹、麦穗纹、漩涡纹、放射纹等。 绞胎瓷器在线条变幻间,完成了花纹构成,更蕴含了天地间循环轮回的深沉哲理。图像入其胎泥,内外相同,表里如一。线条宛转,辗转回旋。起止玄妙,画面写实写意共存,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息息相通,充分展示出中国陶瓷文化的特有韵味。 完整的绞胎瓷器存世很少,袁爱民先生说:“当阳峪宋代绞胎残片,指头大的就能卖几十块,稍大一点的成百上千。”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能在坯胎上做文章的,除去绞胎瓷,便是景德镇的青花和醴陵的釉下彩绘。当阳峪绞胎则是两种或两种颜色以上的泥在胎体中的内外通体装饰,烧造短暂,存世稀少,焦作以外很多搞古瓷收藏的人听都没听过,更谈不上见到器物了。 窑还在,烧窑人何往? 这种奇妙的瓷器,因何会诞生于焦作的修武县呢? 焦作古属“三河”地区之“河内”,“九州”中央之“冀州”,太行山南之“山阳”,是黄帝统一中原、百族交汇融合、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修武县是黄帝所封陶正(主管制陶之官职)宁封子诞生地,是我国陶瓷文化的一个根源地,此处“陶事”较景德镇不知要早上多少年。 绞胎瓷创烧于唐代,产地主要在河南巩县窑和陕西耀州窑。入宋以后,河南焦作修武当阳峪窑继续烧造,成为绞胎瓷的鼎盛时期。 距焦作市区3公里之处,焦作的后花园缝山公园东部,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当阳峪村,人家不过百户,鸡鸣犬吠,岁月流长,乍一看,是个普普通通的北方小村。但你绕着村子走走,就能捡到釉面开着细纹的宋代古瓷片。每年六七月间,暴雨还会冲刷出古瓷残片。 据1933年的《修武县志》记载,当阳峪附近裸露于地面的宋代古窑址有四百余座,是我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小村东南角有一个荒凉小院,院里立着窑神碑,这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三座窑神碑之一,另两座一在陕西耀州黄堡镇,一在河南禹州神篨镇。窑神名百灵翁,是东晋一位神奇的制瓷工匠,北宋熙宁年间被封为德应侯,成为行业供奉的神灵。 窑神碑上记载:宋崇宁四年即1105年,当阳峪人远赴山西耀州黄堡镇恭请窑神百灵翁德应侯至当阳峪立庙,护佑当地发展。当时的当阳峪窑烧窑者有百余家,以此为生者万余户。 当阳峪窑出产多种瓷器,其中的绞胎瓷器,尤为时人所重。宋朝人对它的追求已近“癫狂”,达官显贵以拥有一件为荣,两件为富,三件为贵。 北宋“靖康之乱”后,瓷业渐衰,绞胎瓷也成了人们记忆中的“玉香飘渺”。之后,当阳峪窑和绞胎瓷都消逝于岁月深处。 绞胎瓷重新进入世人视野,缘于几个到中国淘金的“老外”。 上世纪30年代,居住于开封的英国大收藏家司瓦洛(R·W·SVALOW)到设于焦作的英国公司任职,他到当阳峪遗址调查,以行家的眼光意识到窑址的价值,他又邀请瑞典工程师卡尔贝克(O·KALBECK)前来,两人雇用当地农民多次挖掘,得到大批瓷器及碎片,取走大量文物标本,并发表了《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 1941年,日本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看到该文章,对精美的当阳峪瓷器激赏不已,发表了《北宋修武窑》一文。从此,修武当阳峪窑在文博界名声大噪,文物商不断将收购的完整器和瓷片运到北京。 1951年及1962年,故宫博物院曾两次派陶瓷专家陈万里等人到当阳峪实地调查,陈先生发表了《谈当阳峪窑》,指出:“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 到了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窑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2004年5月22日,国内外50余位知名考古专家汇聚焦作当阳峪窑发掘现场,再度认定“当阳峪瓷窑堪与汝窑、钧窑、定窑等著名瓷窑相提并论”。 失传数百年,谁人复活? 当阳峪绞胎瓷器技法,自宋代之后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失传数百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技艺是在日本复活并用在陶艺上,复活者就是日本的小山富士夫。 小山富士夫上世纪30年代曾来焦作,但却与当阳峪古瓷窑址擦肩而过。因为,当时小山从日本到焦作,是为了考察焦作西部月山一带宋代古窑遗址。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当阳峪窑的存在。好几年后,卡尔贝克给他寄去了《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还有当阳峪绞胎瓷的残器和一些碎片的照片,本意是想请他看一看那是不是失传已久的古中国的一个瓷种——绞胎瓷。 小山富士夫慧眼识珠,他仅凭考察报告和照片上的残器碎片,便感受到当阳峪绞胎瓷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撰写了《北宋修武窑》一文,把当阳峪绞胎瓷介绍给了日本陶艺界。 这件事有点不可思议,三个外国古陶瓷专家的交流阴错阳差,考察过当阳峪古窑遗址的司瓦洛和卡尔贝克,只是做了做学问。没考察过当阳峪古窑遗址的日本人,却让当阳峪绞胎技艺在日本开花结果,绞胎技艺最终成为日本陶艺界引以为荣的一种技法,还有了一个日本名字——“练上手”。其中两位陶艺大师——松井康成和伊藤赤水,艺术成就最为显赫,他们在享有国际声誉的同时,也被日本当做“国宝”。 与日本相比,国内是另一种情形。当阳峪古窑遗址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由于陈万里等专家的考古发现,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古窑遗址表层的瓷器碎片,被收藏爱好者席卷一空。但绞胎瓷技艺的复活,却无人问津。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及焦作本地的多家企业和个人,才先后投入到复活绞胎瓷的工作中。 超乎自由抵达自在 绞胎瓷器很特别,但诞生于中国并不意外。一个能将一把黏土玩到出神入化的民族,绞胎瓷不过是其随心所欲的小游戏而已。 绞胎工艺最早诞生于唐代,至宋代发展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 专家们经过分析,发现唐代绞胎残片在时代、窑口、质地、器型和装饰特征等方面和唐三彩有着密切关系。唐代绞胎瓷是贵族日用品,传世极少。唐三彩是殉葬品,较易保留,传世量就比唐绞胎瓷大太多。 宋代统一后,经济大发展,全国窑场纷立,绞胎陶瓷在北方多个地区都有出产,郑州收藏专家张杨先生告诉记者:“山东淄博也产绞胎器,但时间短,数量极少;河南宝丰段店绞胎器工艺较为粗糙,主要表现在两种或几种胎泥颜色对比度较弱、所施颜色釉较混沌。修武当阳峪窑及其附近矿山、恩村诸窑的绞胎产品数量最大,且质量、纹饰也最为精美。” 绞胎瓷的制作方法是:用黑、白多种颜色的胎泥,交替糅合、折叠、盘卷、切刮,经拉坯或模压成型,再粘贴、镶嵌、拼接而成。坯体上出现两色或多色相间的美丽图案,之后施以透明釉或黄、绿、棕、翠蓝、三彩釉入窑烧成(也有先高温素烧,施釉二次入窑烧成)。 绞胎瓷既可整体绞胎,也可按构图需要将绞好的胎料,贴塑于成型器物之上。目前,已发现的烧造绞胎瓷器窑址大多在河南境内。山东诸地所见绞胎瓷器,系由河南输入或在河南影响下仿制。 “当阳峪绞胎瓷,羽毛纹对称整齐有序,木理纹似木纹流畅,水波纹如行云流水,编织纹如草编、竹编般逼真,还有条带纹、石理纹、树叶纹、麦穗纹、蒂纹、涡纹等,开创了我国陶瓷胎变装饰的先河。绞胎装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渗化的效果,构成了绞胎瓷的特有韵律。”袁爱民先生说。 除绞胎瓷外,还有一种绞釉瓷,两者几乎同时出现。所谓绞釉瓷,绞的并不是釉,也不是绞的化妆土,而是“绞花”,是各种彩料的综合运用。施彩方法不难想见,是运用各种特殊技巧,或借助外力,使胎体在不同角度倾斜的状态下,或在旋转运动中,使彩料形成绞花纹饰,具有流动韵律之美。常见品种有白釉黑绞花、翠蓝釉黑绞花、三彩黑绞花、绿釉黑绞花、棕黄釉绞花等。 当阳峪绞胎瓷的鼎盛时期是在北宋,当时,官、民两大系统都蓬勃发展,“和光同尘,分外妖娆”。据陈万里先生分析,当阳峪窑的鼎盛时间,正和北宋北方瓷业同步。也就是说,北方当阳峪窑和耀州窑两处民窑最发达时期,定窑汝窑,也正发展到最高点。定瓷“云蒸霞蔚如冰如雪”,汝瓷“玛瑙为釉,珍如拱璧”,它们都洋溢着令人低眉的尊贵华美。与它们同生同在的民窑如当阳峪窑,却充满着随心所欲的逍遥意趣,艺人们越朴素越笃实,越有无上之美,因其无心,反留下美的深深烙印。超乎自由,抵达自在。 专家点评 绞胎瓷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它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每一件绞胎瓷纹饰都不尽相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 焦作馆藏的宋代绞胎纹瓷罐,直口、丰肩、圆腹、矮圈足,胎质坚硬细腻,口沿为白釉,其余部分用棕白两色瓷土,糅合成棕白相间的孔雀羽毛纹样。罐体为上下两段拼接而成,致使上下两部分图案互相交错,富有变化,极为别致。这种工艺复杂、风格别具的绞胎瓷器是当阳峪窑的独特装饰手法。

机智的芹菜
清秀的超短裙
2025-08-22 21:46:06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图片

瓷片收藏价值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

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