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什么朝代烧出的古瓷是血红色红釉陶瓷碗并写有甲古文是皇宫的御皿千窑得—存世绝品
唐朝的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古人多用于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水平,也是中国艺术品的精髓所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唐三彩是中国陶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所需原料和技术并不复杂昂贵,但达到的艺术效果和产生的文化价值之高,却与投入之低不成比例。可以说,唐三彩是把中国陶文化的全部潜能、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艺术感受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并且在特定的文化大环境和时代氛围中得到升华。唐三彩在国际市场上创下的天价,超过一切原料比它贵得多、年代久远得多和技术复杂得多的中国文物,说明它的价值在1000年后得到世界的高度尊崇与认可。
从大量的考古资料看,唐三彩起源于汉代的铅釉陶,当是铅釉陶发展的新品种。汉代的铅釉陶多为黄釉或绿釉,因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故又称“北方釉陶”。到了南北朝时期,铅釉陶中出现了多色釉,如在黄地或白地上加绿彩,或黄、绿、褐三色同时并用,这种多色釉器物为绚丽多彩、晶莹匀润的唐三彩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了唐代,铅釉陶的制作工艺出现了一个飞跃。多种彩色同时交错使用,工匠们用这种工艺把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塑造得淋漓尽致。
唐三彩多发现在唐代贵族权要的墓葬之中,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伴随着唐三彩的出土,考古工作者也在积极探寻烧制这些三彩的窑址。上世纪50年代,河南巩县曾发现唐代专门烧制唐三彩的窑址。根据西安地区出土三彩陶器、陶塑数量比洛阳还多,特别是大量陶塑长途运输并非易事之情况,学术界推想西安附近也应有烧制唐三彩的窑场。1984年,考古工作者终于在铜川市黄堡镇发掘出唐三彩作坊和窑炉,至此,学术界的推想得到实物佐证。
唐三彩题材广泛,造型丰富,极富表现力。其造型特点是浑圆饱满,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表现了唐代的风格特点。以俑类为例,雕塑大师和工匠们既注意人物和动物的外形,又十分注意他们内在精神状态,做到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你看到的马不是一般的马,而是具有不同性格不同姿态的马;你看到的三彩人物,也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具有不同种族不同的内心活动的人,真是惟妙维肖,引人入胜。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给高度发展的艺术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京都长安不仅是世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亚、非、欧各国商人既通过新疆西域陆路,又通过广州、泉州等海路进行广泛的商业贸易,随之而来的国外文化艺术,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源源不断地传入内地,印度的佛教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些艺术之花无不渗透于唐三彩作品之中。
唐三彩这种杰出的艺术作品,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代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使盛极一时的唐三彩奇迹般地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所知,发现唐三彩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伊拉克、伊朗、埃及、意大利等。唐三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这些国家的物质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均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唐三彩销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三彩工艺随之传出海外。借鉴三彩技术,西亚的波斯烧出了“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烧出了“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烧出了“奈良三彩”。唐三彩在国外的出土和带有异邦民族特色三彩的烧制成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由于唐三彩的影响深远,唐帝国灭亡之后并没有绝迹,宋、辽、金继续生产。与唐三彩同属一个体系的琉璃和法华,也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到了明、清两代,唐三彩的釉上彩技术,经过景德镇能工巧匠的革新改造,推出了素三彩这个新品种。
永宣宝石红釉瓷器十分宝贵。
明朝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的王世懋有《窥天外乘》一卷,该书记录作者见闻,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其中有记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窑器的文字如下:“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段文字说,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御厂生产的瓷器,有时尚流行的骔眼甜白瓷,有使用进口“苏麻离青”青花料进行装饰的青花瓷,有宝贵的名曰“鲜红”的红釉瓷。到明嘉靖、万历年间,这些瓷器依然珍贵。据此,明代人把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纯正鲜艳的红釉瓷,称为“鲜红”。鲜红器在明代就十分宝贵。
名曰“鲜红”的明永宣红釉瓷的宝贵首先是缘于它的“以尊为贵”。红色是红日,火焰表现出的色彩,是光学三原色中波长最长的色光,给人醒目的视觉感受,自然与温暖、喜庆、高贵、奋进等相联系。古汉语中“红”的近义词有“赤”、“朱”等。在神话传说里,南方的天帝为炎帝,属火,主夏。周朝人尚赤,红色是他们的吉祥色。周代奠定了我国的基本礼制,所以红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的色彩,因此中国也称为“赤县神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记:“周朝崇尚赤色……华含有赤义。凡遵守周礼尚赤的人和族称为华人,通称诸华。”红色成为吉祥和尊贵之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推崇红色的诸多缘由:首先他姓“朱”,和红色有关;其二,他早年投身以红色头巾为标记的红巾军打天下,从而取得胜利,建立了朱明王朝;其三,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所说,朱明王朝“是起于南方的,和以前各朝从北方起事平定南方恰好相反。拿阴阳五行之说来推论,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为赤。”所以,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廷制定了“服色所尚,以赤为宜”的准则。釉里红瓷、红釉瓷也成为御器厂生产的尊贵的御用瓷。
明朝永宣红釉瓷的宝贵还缘于它的“以珍为贵”,其贵重在于成功烧制的高难度。高温红釉瓷的着色金属为铜。在生坯上施铜红釉后入窑,经1250℃~1280℃的高温在还原焰中烧成。由于铜分子的活跃性和极易挥发,所以铜红釉对烧成气氛、温度及铜的含量极为敏感。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烧成的还原气氛中,瓷的釉面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却呈绿色。烧成温度低了,铜红釉的发色不好;温度高了,铜氧化物就会挥发掉。在釉料中,铜的含量也要恰如其分。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开始使用氧化铜作为着色剂,但瓷制品仅仅出现少量的铜红彩。到宋代钧窑,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烧造技术,在釉面上出现了红斑或紫红斑。而整件瓷器通体一色的红釉瓷是景德镇窑在元代烧造成功的。经明洪武到永宣时期,窑工们才算是成功掌握了铜红釉瓷的烧造技术,但即便如此,窑工们依然有“千窑一宝”的感叹。明永宣红釉瓷的珍贵不仅在于“物以稀为贵”,更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到明初红釉瓷的珍贵:“永乐鲜红釉最负盛名,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红釉瓷在元代已有烧造,至永乐时,景德镇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前时红釉的泛黑色调。此时的红釉器,多数釉面均匀,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无疑是火候恰到好处的验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图一),碗外壁通体为均匀鲜亮的铜红釉,口沿为莹白的灯草边,为典型的明永乐鲜红釉瓷。清代人将明宣德的鲜红釉称之为“祭红”。《陶雅》一书中传神地描绘了明宣德祭红瓷给人的感受:“红瓷奇彩眩眼,不能逼视者,盖明祭也。”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宣德祭红描金云龙碗”(图二),碗通体施红釉,内外壁均为金彩二云龙戏珠纹饰,凝重珍贵的形象,真可谓让人“不能逼视”。
郎红釉瓷器特点是:
郎红釉又名“牛血红”,创始于十八世纪景德镇窑,它是我国传统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 郎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平焰窑中,用松柴还原焰高火度(1300’C以上)烧成。传统的郎红釉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历史上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你说的底部的釉看到有些凹凸不平的小气泡,可能与釉料配方,温度控制等因素有关。
相关如下
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传世品以瓶较多,常见的有观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颈者为硬棒棰,撇口圆肩者为软棒棰)、直颈扁腹瓶;盘碗也为数不少,有通体呈菊瓣形的。郎窑红器皿的口部多为白色,与宣德红釉瓷器的灯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黄色者称为米汤底,浅绿色者称为苹果绿。
郎窑红瓷器底部书写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两种,但数量不多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清代康、雍、乾时期是景德镇御厂彩瓷制作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无论是当时的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胭脂红应算是该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
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是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然而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名“胭脂红”,是名贵的颜色釉,属釉上彩,薄坮之上,内凝白釉,外施胭脂水,色泽红白相应,魄力动人。胭脂红虽然在康熙中早期就传入景德镇,但由于科技含量较高、造价昂贵、直到康熙末期也没有被御厂普及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厂制瓷的发展,才逐渐推广使用,因此胭脂红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胭脂红釉在胎质的制作方面非常讲究,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
我与它的故事
前些年我去广州出差,办完公事后就去了广州的一些古玩旧货市场去逛,逛到其中一家市场的一家店铺时,发现了一套胭脂红秞的九攒盘,完完整整地摆在一个方形的原配红木盖盒内。
所谓九攒盘就是由四个大点的三角盘摆在外围、四个小点的三角盘摆在第二圈、中间摆上一个方形盘,就组合成一套九攒盘了。这种九攒盘都是有钱的富贵人家盛放精制小干果用的。
四方形九攒盘画的都是胭脂红秞的人物山水图,因是清晚期的精品民窑货,画工虽然很细,但秞色还是比清雍正的发暗发紫一些,不过也是一点毛病都没有。虽说是清晚期的东西,但这也是清晚期的独特产品,九攒盘的型式在之前的朝代是没有的,这种样式一直延续到民国才断产。我想了想这也是增加我胭脂红秞九攒盘的一个新品种,还是下决心把它收藏下为好。之后和店家好好商量了一番,最终以能接受的价格买了下来。这件东西目前成了我收藏胭脂红秞瓷器的第五件藏品了,其中:三件清雍正的、一件清乾隆的、一件就是现在介绍的这个清晚期的,虽说是清晚期的,但也是我欣赏不够的藏品!以上五件胭脂红秞至此都介绍过了,如日后再有了不同造型不同朝代的胭脂红秞的瓷器再继续向大家介绍吧。
“胭脂红秞”圆圈足形盘
收藏家介绍
张景龙,中国锡器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监事,退休前为北京嘉源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著:《中国锡器珍赏》一书。收藏比较广泛,除收藏中国锡器之外,还兼收中国古旧的金银铜铁器、瓷器、木器、木秤、石头、玻璃、书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