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靠瓷器上的龙纹来鉴别真假?
光靠龙纹来鉴别新老是不靠谱的,注意!瓷器没有真假,只有新老!靠龙纹结合胎釉来断代是没问题的。鉴别新老要从,胎釉、画工、修足、发色等各方面综合判断,有一处疑问就全盘否定。光看龙纹,在物品老的情况下可以断代。
比如这张盘子,就是雍正的过墙龙,雍正的过墙龙特点是闭嘴、团云,当然还是要看胎和底足,雍正过墙龙比乾隆过墙龙底足要深。
这个就是乾隆过墙龙,可以用雍正的一比较就看出区别了,张嘴、云开始拉长了。
这个是嘉庆过墙龙。
乾隆中期过墙龙
乾隆中期过墙龙
乾隆晚期过墙龙
雍正细路精品过墙龙。
主要是瓷器不是那么容易鉴定的,更不是看了几本书就能去鉴定的,当然看我说这些更加没用,要学会辨识古玩必须要多上手,要多买东西,自己不买东西是永远学不好的,天天看书完全没用,实战经验最重要!
清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鉴定吧,仅供大家参考。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瓷的鉴定要点
一.从工艺角度看: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样式,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乾隆青花瓷质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胎质洁白细润,晚期略显逊色,官窑与民窑无多大区别。釉面仍以青白色为主,匀净光润,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窑中多见。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现。浆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康、雍、乾浆胎青花自成一体。康熙时胎体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粉白或浆白色,有细碎纹片,纹饰较一般青花细腻,底款"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秋叶等图记款识。雍正、乾隆时浆胎青花胎釉与康熙无大差别,少数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纹饰则渐趋规矩图案化。清晚期多仿康熙浆胎青花,但胎质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杂质斑点,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莹润。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乾隆青花呈色稳定,早期与雍正时无甚区别,常有晕散出廓的现象,中期则形成正蓝呈色明快的风格,晚期则呈色略显青灰。民窑中落斋堂款的,无论工艺或青花呈色,均可与官窑比美。
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 楷书 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6、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7,乾隆青花六字款有明显的针眼感,青料部分仿拂针刺一样.
8,乾隆青花釉面大多有橘皮纹.
二.从纹饰角度看:
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 绘画 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丰富多彩,传统的人物、 动物 、 植物 均有,古祥图案到此时已规范化和普遍化,福、禄、寿寓意画及多子、登科、见喜等祈求美好愿望的心理,完全融于各种寓意的图案中,成为以后各代工匠创作的楷模。其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纹饰,如歌舞升平、安居乐业、人寿年丰等,则是乾隆统治60年的必然产物。因乾隆喜欢作诗,不少瓷器上也有他的诗作。但以青花书诗者较少,多是釉上彩作品.
1,乾隆青花往往在果实,叶瓣部位用点青法上色,深浅层次差别鲜明.
2,乾隆青花云纹大多采用勾边拔白绘法,葡萄叶则采用勾边填色拔白绘法.
3,乾隆青花的松树大多为挺拔高耸的巨松,并且针状叶非常棉密,很少象康雍青花那样的片叶矮松.
4,乾隆青花中的鹤,大多为栖息松枝或漫步松下的懒鹤.
5,乾隆青花中的鱼尾巴极少开叉,象一块梯形木板,木板后面吊两根尾线.
6,乾隆青花中的鹿纹,大多在身上留有白点斑,仿拂梅花似的.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瓷的胎釉
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细,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胎骨洁白致密,胎釉交界处无火石红。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中高档瓷釉色白中泛青,气泡细小,釉面光洁莹润,也有一些制作不够 成功 的作品,釉呈浆白和灰青色。有部分官窑和民窑瓷器圈足上涂抹一层护胎釉,多数呈黑色,也有酱色、褐色等。乾隆以后圈足上涂抹护胎釉的现象就比较少见了。
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圈足有多种,一般而言,盘碗仍采用滚圆的泥鳅背圈足,但不再像雍正朝圈足着地面小,而是略有一个比较宽的着地面瓶尊类器物圈足有一个明显的着地面,平面两边经打磨,呈一个无棱角的倒梯形坛罐类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瓷的造型
乾隆青花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由于创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
盘碗类:有圆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镂空、腰圆形、高足形,攒盘(9件)、暖盘、盖碗等。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宽厚,足根有滚圆和矢状两种,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圆滑。
文房用具类:笔筒分直口和敞口两种,尺寸上没有康熙、雍正两朝高大,形体要小。笔洗有瓜式、叶式、双耳三足小洗、竹节式、海棠花式,墨床有书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盒类一般上下结合紧密。此外,还有笔架、笔舔、水盛。这些文房用具虽然尺寸不大、但制作很精巧。
瓶类:有玉壶春瓶、赏瓶、梅瓶(有带盖有不带盖两种),直颈瓶、长颈撇口瓶、棒槌瓶、盘口瓶、洗口瓶、蒜头瓶、胆瓶、马蹄瓶、琮式瓶、灯笼式瓶,双连瓶(创新式样)、六连瓶、七孔瓶、天球瓶、转心瓶(腹部多有镂空)、四方委角瓶、葫芦瓶、三孔葫芦瓶、绶带耳葫芦扁瓶、天圆地方葫芦瓶、活环葫芦瓶(创新式样,既在瓶的束腰处有一圆环,可左右移动)、壁瓶、葫芦式壁瓶、双耳壁瓶、宝月瓶、双耳宝月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贯耳瓶、贯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兽耳衔环方瓶、双耳大扁瓶、凤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赏瓶和壁瓶在当时大量出现,壁瓶又叫挂瓶、轿瓶,造型多呈扁平状,背面有孔可穿系。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点是往往在颈部加双耳,它使器形更中匀称完美。这种造型风格对嘉庆以后各朝的瓷器制作有很大影响。
壶类:有各式茶壶,壶形较雍正时期的壶大,盖面多数隆起。还有执壶、僧帽壶、葫芦壶式两截壶、各种形状的小鼻烟壶等。
尊类:有双耳鹿头尊(因形似鹿头而得名)、兽耳衔环尊、鸠耳尊、贯耳大尊、敞口尊、灯笼尊、鱼篓尊、象耳尊、石榴尊、镂空交泰尊、三牺尊、包袱尊等等。尊胎体厚重,形体高大,造型古朴。
仿明代永乐青花式样的有:青花描金缠枝花纹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样的有:青花锦纹壮罐、折枝花果纹执壶、人物图盘,后两种均六字篆书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
仿古铜器式样的有:爵杯、盉壶、炉、尊、花觚等。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时期的高,较康熙时期的矮。
乾隆青花还有一些常见造型:小酒蛊、高足蛊、杯、双耳方杯、镗锣洗、格碟、盏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奁、八方奁、七孔花插、八方花插、书灯、双半圆几、钵缸、盖缸、兽耳圆花盆、蟋蟀罐、绣墩等。
嘉庆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
瓶口内敛,呈蒜头状,直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腹部主题图案绘6组折枝花果纹,辅以回纹、缠枝花卉、如意纹、莲瓣纹及海水纹。纹饰布局疏密有致,青花艳丽,画工精细。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
道光、咸丰、同治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漂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罐直口,溜肩,圆腹,圈足,有盖,盖圆顶,宝珠形钮,盖与罐子母口相合。盖面绘缠枝牡丹花与变形如意纹,罐口绘朵花4组,两两相对,腹部主题图案满绘凤穿牡丹花纹。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
盆口菱花状,微撇,短颈,圆腹,底有4个如意形足。颈、腹分绘八宝纹,八宝间均绘折枝莲花数朵,足外壁绘卷枝及朵花纹。足内白釉无款识。 此器是晚清花盆的标准式样,胎体厚重,造型饱满古朴,青花艳丽泛紫色,纹饰排列井然有序,是咸丰朝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光绪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碗口微撇,圈足。外壁通景以青花绘松鼠葡萄纹,葡萄枝叶繁茂,松鼠穿跃其间。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款。此器青花青翠艳丽,纹饰饱满生动,为光绪官窑仿清初康熙官窑的佳作。
宣统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罐直口,短颈,鼓腹,腹下渐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青花装饰。盖面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折枝桃间“寿”字,一长方形留白框内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坤宁宫祭器”五字。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款。此罐上所署“坤宁宫祭器”铭文已明确说明了它的用途,即这是一件宣统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坤宁宫萨满祭祀所烧造的祭器。
紫砂,素朴低调却强而有力地塑造出世界茶器的经典,却未获得世人的充分关注。17世纪以来,与中国茶文化一起席卷世界的茶器就是紫砂壶,那些紫砂壶宛如一艘艘小船,承载着饮茶风尚,航行于全球贸易网络。
1全球紫砂意象示意图。制作/莺歌陶瓷博物馆
“紫砂漫游聚焦台湾”有别于过去直接讨论宜兴紫砂的众多展览,它以全球史为框架,放眼于400年来世界各地呈现的紫砂意象,通过来自荷兰、日本、东南亚、闽粤、台湾地区的展品,讲述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如何随着饮茶风尚输出全世界,成为各地茶壶的典范。
2荷兰国家博物馆借展品开箱。摄影/黄俊嘉
原本来自中国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不仅成为闽粤地区工夫茶文化的主角,亦是欧洲饮茶、日本煎茶等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展览并陈比较世界各地对紫砂壶的消费、品鉴、追摹与蜕变。本文为诸位分享紫砂小船漂流至欧洲所呈现的紫砂意象,重新评估宜兴紫砂在世界陶瓷史及世界茶文化中的历史定位。
3荷兰国家博物馆借展品点验情景。摄影/黄俊嘉
紫砂与红陶的变奏
全球史脉络下的宜兴紫砂在欧洲区最重要的展现在于,此地保存有16世纪外销至欧洲的宜兴紫砂茶壶,早于其他地区;再者,传入欧洲的紫砂壶千姿百态、装饰丰富,也是其他地区不多见的。这些特色可见在17世纪晚期之后的欧仿紫砂壶及18世纪中期后的欧洲茶壶上,并延伸出现今繁复的西式茶具套组。
4走入展场,映入眼帘的便是这片“百壶墙”。设计者/ 胡幼函
紫器东来
展中欧洲区18组(件)来自荷兰国家博物馆的馆藏,都是首度来到台湾。“紫器东来”主要展列了17到 18世纪销往欧洲的宜兴紫砂,有提梁壶、圆腹壶、方形壶、仿生自然壶、茶叶罐等多种形制,仿生自然壶又有梅枝壶、葫芦形壶与瓜形壶。
5荷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外销宜兴紫砂器。摄影/施静菲
此次展出的紫砂海棠式贴花扁壶与16世纪末、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一件紫砂小壶十分相似,无论壶形、尺寸大小或壶底的叶片贴饰,都近乎一致,推测两件或可能出自同一间紫砂作坊。
6紫砂海棠花形扁壶,约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国宜兴,台湾私人藏。图片来源/莺歌陶瓷博物馆
研究指出,宜兴可能有成立专门外销的工坊,参考同时代的福建德化窑、江西景德镇窑外销瓷,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制作符合外国市场审美品味的作品,如贴花装饰、大尺寸等;重要母题有婴戏纹、龙抢珠纹与葡萄叶纹。如荷兰国家博物馆所藏一件镂空钱纹高圈足的瓜形壶,二弯流嘴,口沿包覆银扣装饰。壶嘴、壶钮与壶把皆仿作瓜藤。壶身表面满布贴花的大型叶纹以及果实的纹饰,采用贴花方式,先将泥料填入模具成形,再用工具挑起,贴于壶胎,藏身于壶盖后面的松鼠,用模具成形后再细部雕刻,以泥浆贴在壶盖上。叶片大小相间,叶脉刻画细腻,成串的果实点缀其中,盈满匀称。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藤蔓由枝干处延伸而出,由粗而细,其蜿蜒萦绕的形象,颇为生动自然。壶身下半部为高圈足,以镂雕铜钱的纹饰,呈现出镂空穿透的玲珑效果。
7紫砂贴花松鼠葡萄纹瓜形壶,17世纪末,中国宜兴,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 荷兰国家博物馆
宜兴外销欧洲紫砂壶,立体纹饰是其美感特征,独具新意地诠释了同时期其他外销品类上所没有的纹饰,表现出另一番活灵活现的中国风韵味。外销欧洲后,这类壶形变成他们仿制的参考模本,为欧洲的新兴茶具提供设计基础。
品牌序曲
17世纪后期的欧洲静物画Dutch Family Taking Tea,展现荷兰阿姆斯特丹富商家庭的饮茶情景,画幅中心的圆桌上可见亚洲各地进口的茶具,男主人手持的壶很可能就是宜兴紫砂壶。当时对茶壶的需求高,但宜兴紫砂壶销入相对少,促成当地陶瓷工厂以红陶来仿制宜兴紫砂,甚至成立品牌内销,为后来18世纪欧洲瓷厂奠定烧制技术、器形、美感经验的基础。
8 Dutch Family Taking Tea. Asia in Amsterdam
荷兰是欧洲模仿宜兴紫砂最早的地方,其中不得不提到荷兰陶匠米尔德(Ari de Milde)这位开山祖师。早在17世纪后半叶,米尔德便开始对宜兴紫砂进行器形和装饰的模仿,尤其是在纹饰贴饰的部分,可以看到他对于“梅花纹”有深刻的揣摩。这时,米尔德红陶壶已经具有商标——椭圆形的“奔狐”标志。这个陶厂日后还出品了八边形茶盘,盘面上的植物花纹,似乎因袭西方纹饰传统,变成莨苕纹、卷草纹,可以想象在追求中国风样式的时代里,创作这样一件深具欧洲本土风格的工艺品是何等不易;另外,在盘子正中间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形式化的商标——带皇冠的茶壶,如果注意盘面,里面隐藏了五枚“奔狐”标志。
9红陶“米尔德”(De Milde)商标八方茶盘,17世纪末—18世纪初,荷兰代尔夫特,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10白瓷彩绘花卉纹壶,18世纪中期,德国迈森,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当时的荷兰,具有烧制陶器技术、仿制中国陶瓷能力的陶工们,会向欧洲四处迁徙。在英国,有来自荷兰的Elers兄弟,他们将仿制紫砂壶带入另一个欧洲本土化的高峰。展出的三件英国红陶茶壶,除第一件颇具宜兴壶特有的仿生自然特色,其他两件或多或少已经往当地器形变化,如较高的一件,推测很有可能是根据欧洲金属咖啡壶的形制制作而成,上面的纹饰加入洛可可风格的样式,可见英国从模仿荷兰的仿宜兴紫砂到自己独具匠心的发展。
11 Pieter Gerritz van Roestraten(1670—1699),Still Life
12“邵天其”款紫砂贴花龙抢珠纹壶,18世纪,中国宜兴,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欧洲产制陶瓷的练习、渐进的变化,无形中导致了欧洲的陶瓷跟中国的样式愈行愈远,产出自己特有的造型与美感意识。在这样集大成的节点上,我们可不可以说,模仿宜兴紫砂促成欧洲当地陶瓷品牌的诞生呢?这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
奢华茶组与装饰
欧洲套组的出现比中国晚,从自由搭配到18世纪中期以后的固定形制,甚至出现超过20件以上的茶具套组。17世纪荷兰贸易黄金时期的图像中,可见到紫砂壶搭配青花杯这类来自中国的茶具套组形式:加有金属链的紫砂梨形小壶、青花杯盘及水盛。展览再现了静物画中的茶具组合,特别是这把荷兰国家博物馆藏的宜兴龙抢珠纹壶,壶身、盖、钮皆呈圆鼓状,腹上贴饰龙抢珠纹,附带镶嵌镀金饰件及链条,设计细致,底部有“邵天其”款,而欧洲收藏中极少见到带有作者名款的紫砂壶。
13中国风人物纹把杯,18世纪,德国迈森,彩绘,台湾私人藏。图片来源/莺歌陶瓷博物馆
旁边也展示了迈森瓷厂的白瓷金饰糖罐和茶盅,开光处绘制中国人饮茶图样,是按1720年开始活动于迈森的画师H roldt的中国风设计稿集绘制。这本设计稿集对18世纪欧洲窑厂瓷器装饰产生很大影响;茶盅底部的双剑交叉符号,是1722年迈森督察官建议强者奥古斯都后开始采用,今天是世界有名的瓷器商标。
14转印贴绘白瓷花卉纹茶组(27件),19世纪中期,俄罗斯圣彼得堡,台湾私人藏。图片来源/莺歌陶瓷博物馆
18世纪中期,英国贵族家庭开始流行下午饮茶,繁复成套的茶组也应运而生。此次展出19世纪的两组西式茶具大型套组,一组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瓷厂出品之转印贴绘茶组,另一组是美国市场订制的中国广彩茶组。欧洲人饮茶不像中国人鉴赏茶汤,荷兰人率先在红茶内加入牛奶和砂糖,因此茶具组有不同于典型中国茶组的牛奶壶和糖罐;此外,拥有大型套组也表现主人的社交礼仪。(文/金芳如、黄俊嘉、谢宗儒)
文施静菲、王淑津、黄俊嘉、金芳如、谢宗儒(依文序排列)
图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荷兰国家博物馆、本刊资料室
#赠刊#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獭地是半圆,渐渐地爬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去寻月吧。”
我们都跑了出来。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花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变的。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了人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望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手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们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印在天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敢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想念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永宣青花鉴定的核心结论:
一、缠枝波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罐、缸、钵者,多为宣德的。
二、缠枝条状圆形纹,多为永乐的。
三、缠枝块状圆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方流执壶为宣德的。
四、折枝纹,所在器型为方流执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和盆者多为宣德的。
五、青花瓷盘,上有穿牡丹龙纹者多为宣德的。
六、青花12棱折沿盘和花口盘,12折枝花的折端裸露者,多为永乐的,有大叶遮盖者,多为宣德的。
七、画在盘上的牡丹花朵与别种花朵糅在一起的缠枝波形纹,7种或11种花朵者,多为永乐的。8种或12种花者,多为宣德的。
八、牡丹花叶芽,尖细如小柳叶形者,多为永乐的。
九、牡丹花瓣边缘有留白联珠式勾边者,多为永乐的。谢谢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古陶瓷考古界前辈叶麟趾先生根据实地调查,率先发现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并于1934年发表了《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五十年代,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实地调查,也予以确认。涧磁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
根据考古发现,定窑创烧于唐代。从西安、杭州出土的定窑瓷器来看,至少在晚唐,定窑就烧制出了胎质白皙、釉色硬亮、薄如脱胎的上等素白瓷。并且出现了刻有“官”字款的贡瓷;五代时期,有别于唐代的“官”字款,使用“新官”款;北宋以后,恢复使用“官”字款,作为贡瓷的标识。
北宋定窑以白瓷为主,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堆塑、刻花、划花、剔花、印花等,其剔花、刻花、印花技法对同时期其他窑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北宋定窑烧制的龙首大净瓶、孩儿枕举世闻名,艺术成就无可匹敌。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工匠发明了覆烧法,大幅度节省了窑炉空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中国陶瓷批量生产,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代定窑工匠还烧制成了色黑如漆的黑定、烂紫如熟葡萄的紫定等名贵品种。宋人邵伯温《闻见录》中记载:“仁宗一日幸会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苏东坡在《咏定瓷》中也有“定州花瓷琢红玉”之句。定州红瓷,传世品罕见,至今有待解密。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再入窑烧,永不得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紫定金彩盏,存世罕见,极为珍贵!
下面上贴的照片,以年代为序:
一。晚唐
1. 西安博物院四件定窑官字款白瓷
官字款盏
官字款花口折腰盘
官字款五叶形盏
官字款三叶形盏
官字款三叶形盏、官字款花口折腰盘
2. 大威德基金会一件晚唐定窑三叶形盏
3. 定州博物馆官字款折沿洗
4. 上海博物馆印花海棠洗
二。五代
杭州历史博物馆的官字款花口盏、海棠杯
三。北宋
1. 刻花、划花
定州博物馆龙首大净瓶
北京故宫刻划花大梅瓶
吉美博物馆剔刻花葫芦形白瓷执壶
吉美博物馆白釉刻花牡丹纹水注
日本某美术馆婴戏荷叶枕
定州博物馆刻划花大法螺
2. 贴塑、印花
台北故宫孩儿枕
北京故宫孩儿枕
定州博物馆四人抬轿
定州博物馆白釉圆托五兽足熏炉
上海博物馆印花龙纹盘
台北故宫定窑印花龙纹盘
3。剔花
美国佛利尔沙克乐博物馆剔花矮腹瓶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剔花矮腹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剔花梅瓶
北京故宫剔花枕
4. 颜色釉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紫定金花茶盏
a 柿釉金彩蝶牡丹纹碗(紫定描金彩)
b.柿釉金银彩牡丹纹碗(紫定描金银彩)
c 柿釉碗(紫定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紫定梅瓶
日本宋瓷展紫定每瓶
台北故宫紫定盖罐
明斯顿博物馆紫定盖罐
上海博物馆紫定盏托
MOA美术馆黑定金银彩茶盏
日本某美术馆黑定金彩碗
大威德基金会黑定茶盏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定窑白瓷刻花“长寿酒”文字盏。作为馆藏定窑彩瓷,仅此一件,年代应为宋金,值得重视。
传世宋代定窑瓷器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金装定器
宋代定窑白瓷有镶金口、银口或铜口的装饰方法,史称“金装定器”,又称“芒口金装”、“镶口”。金,包括金、银、铜等贵金属,而非特指黄金。《吴越备史》、《宋两朝贡奉录》以及《宋会要辑稿》诸书中,在贡瓷名目里有金口、银口和金装定器等名称。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吴越钱氏曾向宋太宗进贡了“金装定器二千事”。
金装定器,有两种情况。五代以来至北宋早期,定窑烧制的高档贡御白瓷,包镶金口、金足,以示尊贵;北宋中期,采用垫圈覆烧工艺之后,出现了芒口。为了掩饰高档白瓷的芒口缺陷,包口金装。大家可以从以下图片中仔细观察区别。
下面以台北故宫藏品为主,展示部分金装定窑(未特别注明者,为台北故宫藏品):
北宋定窑划花螭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莲花螭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莲花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凫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凫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鱼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双鱼纹碗
北宋定窑划花萱草纹碟
“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感觉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太让人沉醉了,都感觉到很愉快,所以反复说“我和阿妈走月亮”,抒发了“我们”的幸福与喜悦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
我们越发觉得奇怪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文中划线一句中的“好”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选段,谈谈你对“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奶奶的这句话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其中“它没有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们为什么要四处去寻找月亮?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