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汝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有:看器型、看胎质、看釉色、看开片、听回音。
1、看器型
器型是一件瓷器的最初构想,由于宋朝的经济比较发达,搞文化设计的瓷器专家们也自然有自己的一套器型设计思路。主要是以内敛、端庄、朴实无华这几方面为主。简单说一个宋汝窑瓷器放在那里不认真研究,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也恰恰是这样的与世无争、注重内修,造就了汝窑的稀有和珍贵所在。比如,一个小的椭圆笔洗,宋代瓷器专家都能将它做得类似小船一样的精美、考究。
2、看胎质
通常大家都知道汝窑讲求香灰胎之类的基本知识,我这里要讲的是汝窑胎质的厚度、密度和胎质的制作工艺。汝窑的胎一般都是具有细小空隙的,放大了看就如同我们吃的发面馒头一样,胎质里有很多非常细小的气泡,并且胎的厚度根据器物不同通常都是偏薄的,颜色是偏香灰般的灰白色。
3、看釉色
宋汝窑的主要最具有代表的釉色是天青釉,但实际看到的颜色应该是类似水泥地面的颜色,主要以灰色为主了。宋汝窑的魅力也在于此,远看是灰色,放在手中仔细端详便有天青色了,实际再仔细端详还会有浅浅的红色的感觉。
有部分出土的汝窑会有这样的颜色感觉的。显微镜下看到的气泡都是稀疏的大大小小的气泡,偶尔会有死气泡。而且釉色一定是乳浊感的,偶尔会有红色、粉色的部分可以看到,或许就是玛瑙了。
4、看开片
大家都知道鱼鳞纹、蟹爪纹这样的开片类型,现代仿品的鱼鳞纹开片也很美的。而宋汝窑的开片是很自然的开片,没有任何做作在里面。比如鱼鳞纹的开片是错落有致的,部分的鱼鳞片需要通过角度的变化来看到,而仿品的鱼鳞片一般比较清晰可辨,并且有一种漂浮出来的感觉。
5、听回音
由于汝窑瓷器属于半熟的烧造模式制作的,所以一般器型通过手指的轻轻敲击声音都是比较闷的感觉的,声音如敲击在木头上而不是瓷器上的清脆的声音。汝窑敲击声音的与众不同,是大部分汝窑的主要特点,也有个别的汝窑器物由于胎体很薄,也会有一般瓷器比较清脆的声音的。
工艺精巧,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2、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
3、造型多,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
扩展资料: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青如天: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 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气泡和缩釉现象, 蝉翼纹: 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里有二种说法。其一“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尤如蟹爪。所谓“蟹爪纹”是在瓷器开片的一条主纹上,另生出一条次纹,形成一个“Y”型(蟹爪),然后在次纹的一边又生出一条次次纹,形成又一个小一点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创始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一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因为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无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因而有人在考虑这方面时就用“鱼鳞纹”或者“冰裂纹”来形容。因此用“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来解释汝官釉面的开片都是只抓住了一点而没有顾及其余。而蝉翼纹既包含了蟹爪纹又包含了鱼鳞纹或冰裂纹,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 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晨星稀: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鱼子纹: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对鱼子纹的解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釉面细小的开片细若鱼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已。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
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
临汝窑产品以食具为大宗。瓷器品种以青釉瓷为主,兼烧钧窑系青瓷。青瓷的器类以盘、碗居多,样式简单。宋代瓷窑习见的瓶、壶、罐、枕等器物极为少见。器皿的胎质较粗,胎色灰白,釉色青中闪绿,釉层稍厚,釉中气泡较多。盘、碗器的胎体略厚重, 轮旋修坯较粗,圈足部位欠规整,多粘挂窑渣。钧窑系青瓷盘、碗、洗等器物的釉色有青绿、月白、天蓝,色泽纯正,釉质滋润,具有宋钧窑特征。一种于淡月白釉上显露鲜红斑的釉色,是独具特色的作品。
临汝窑的装饰绝大部分青瓷饰以印花,刻花极少。另有光素无纹饰者。印花纹样均饰于盘、碗器内壁,花纹廓线凸起,以点线纹勾勒叶筋为其特点。题材以花卉为主,菊花、牡丹最多,还有枝叶纹、海水纹等。习用缠枝式或折枝式布局表现多彩的花姿。碗器多用缠枝式构图,六朵大小不一的菊花或牡丹花相间穿缀在弯转的枝茎上,仰覆有致。折枝式构图有两种:一种是一枝花的二方连续式布局,器壁上一根曲绕的枝茎缀着两朵盛开的花朵和大叶,花与叶的轮廓线凸起,筋脉线凹下,凸、凹线纹相衬,使花叶越显丰满;另一种是三枝花的交叉布局,每一枝茎上缀着两朵小花和舒展的小叶,纤秀清丽。有的折枝式与缠枝式布局并用,变化多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临汝窑青釉印花盘,六瓣花式的盘壁上印六株竖式折枝花,盘心上花枝缠绵,花朵怒放,花叶勾卷,与花瓣式秀巧的盘体相配,和谐美观,是装饰画面依形布局的典范。还有较为多见的团菊纹,通常在碗内壁印一朵无花蕊的团菊,有的则在团菊中心的圆圈内印一阳文“童”字或阴文“吴”字,可能是窑业主的姓氏。亦有在碗内壁印缠枝宝相花纹,碗心印“吴”字的。临汝窑装饰花纹中的海水纹颇有特色,以八到十层的圈线表现波浪层迭的海水,水中心飘浮一朵小花,很有落花流水的意境。有的于海水中心翻浮一小田螺,在青绿釉掩映下或隐或现, 极富艺术感染力。
临汝窑青釉印、刻花瓷器与耀州窑青釉印、刻花瓷器的造型与装饰相类,但质量逊于耀州窑,烧瓷时间亦晚于耀州窑。临汝窑的生产显然受耀州窑影响,故被认为属耀州窑系。
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十四“论官哥窑器”曰:“汝窑,余尝见之……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对照实物看,高氏说法基本正确,只是“芝麻花”一词用得不够准确,绝大多数汝窑盘、碗、碟、洗樽、注碗等的外底均留有芝麻粒大小的、芝麻粒形状的五个或三个支钉痕,系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所致。支钉等距离栽放在圆形泥饼或圆形泥圈上。应注意的是椭圆形水仙盆例外,其椭圆形底部有六个支烧钉痕,因为不管三个还是五个支钉,在椭圆水仙盆底上都无法摆放平衡。汝窑瓷器并不都采用“裹足支烧”,其瓶、盏托、熏炉、碗等采用垫饼垫烧者,圈足底端均无釉露胎。
支钉支烧的作用无非有二,一是因汝窑瓷器施釉裹足,不可能用垫饼垫烧,否则烧成后垫饼与器物的底足会粘连在一起而是为防止器物塌底。考古发掘证明,五代时期湖南岳州窑和陕西耀州窑已使用细小支钉支烧瓷器,汝窑可能受到它们的启发。
北宋汝窑青瓷碟底部“蔡丙”款和芝麻钉痕
在器物的凸棱、口沿或弦纹凸起处,釉层较薄,致使香灰色胎在极薄的淡天青色釉掩映下呈现肉红色。而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内气泡时,可以看到气泡大小不一,略显稀疏,所谓“寥若晨星”。有学者认为汝窑瓷器釉内气泡“如星斗有距离地分布在全品上”,且“气泡比官、哥的大,而明亮如珠”。
南宋周辉撰《清波杂志》(卷五)云:“辉出疆时,见彼中所用定器,色莹可爱……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说明汝窑瓷器釉中加有玛瑙粉末。有人将汝窑青釉中加玛瑙粉末一事看得很神秘,其实并不神秘,因为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故在釉中加入玛瑙,并不会改变釉的性质。因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窑工并不值得瓷釉和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窑工之所以要在釉中加入玛瑙,可能主要是好奇心所驱使,因使用天然矿物配成的瓷釉烧成后能呈现美丽的青色,而玛瑙属于天然美石,窑工自然会想象在釉中加入玛瑙有可能使釉变得更加美丽。
在一部分传世汝窑瓷器的外底錾刻有“奉华”、“蔡”、“寿成殿皇后阁”、“乙”、“丙”等铭文,其中“奉华”、“寿成殿皇后阁”是汝窑瓷器进入宋代宫廷后,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物底部。“奉华”是“奉华堂”用器的标志,“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蔡”字则是物主的姓氏,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权臣蔡京用器的标志。而“乙”、“丙”则是清代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将宫中所藏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级别后,命宫廷玉作匠师将字刻于器物外底。除此之外,汝窑瓷器上几乎再无其它款字或铭文。
汝窑青瓷中有些器物属于该窑所持有,不见其它瓷窑产品,如椭圆形水仙盆、椭圆形碟、狻猊出香、腾龙出香等。有些器物造型则在宋代其它瓷窑中也有所见,体现出共同的特征,如茶盏及托、酒盏及托、罍子、玉壶春瓶、三足弦纹樽等。但没有比较久没有鉴别,总体来说,与其它瓷窑想必,汝窑制瓷工匠对器物形体、制作工艺、釉质釉色之讲究最为苛刻,可谓用尽心机,几乎达到让人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
后仿汝窑(釉)瓷器的鉴定要点:
作为一代名窑,自明代以来,汝窑瓷器一直受到人们的热捧,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一开始仿烧汝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道光各朝也都有仿烧,但明清景德镇御窑厂所仿汝釉瓷器只是模仿汝窑瓷器的釉色,基本不模仿造型。
真正对汝窑瓷器进行全面仿制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汝州、宝丰都在仿制。但迄今为止,仿品很难达到乱真,在造型、釉质、制作工艺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
造型方面。仿品显得呆滞,缺乏神韵。尤其采用注浆成型者,更是缺乏神韵。所仿汝窑三足弦纹樽往往胎体过厚,为什么不将胎体做薄些?答曰:胎体做薄了极易变形。看来还是胎的配方存在问题。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应引起注意。
釉质方面。仿品的釉质很难达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带有乳浊感,普遍偏于“钧釉”,釉色也多偏。釉面不是无开片就是开片无不及而过之。
制作工艺方面。支钉痕不是过大就是过小,钉痕的颜色往往过白。
还见有在仿品上錾刻乾隆皇帝御制诗者,只要看看真正汝窑瓷器上所錾刻乾隆御制诗,就会发现仿品上所錾刻的御制诗字体根本达不到乾隆时期刻字水平。至于在仿品包金镶银者,更是属于别出心裁之作。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五大特征。
胎色
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釉色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
釉色有卵白、天青、豆青、天蓝等,以天青为最多,不论何种釉色,以莹厚富有水感,视如碧玉者为佳,釉面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者次之。再者,釉面匀净为佳,釉内牛毛纹多者次之。
中国钧瓷网 希望能帮到你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窑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于北宋,兴盛期不过二十余年,但在我国陶瓷史上地位非常特殊。汝瓷工艺精湛,造型秀美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釉面蕴润,色泽独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众所周知,宋代文化发达,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汝瓷也因深得帝王欢心,有“宋瓷之冠”的美誉。
本期就向大家介绍一款由实力派收藏家李伟(华子)珍藏的北宋汝窑辟雍暖砚。
藏品全貌,高4厘米,底径为12厘米。之所以称为“汝窑辟雍暖砚”,是因为这方砚台的造型为辟雍形状,而底部的圆孔可进热水,在寒冬可以暖墨,方便在室外研墨写字。
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校址为圆形,围以水池。汉代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一般位于郊外,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男性贵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龄需进入辟雍学习各种知识。
底部为内凹坦底,中间以圆形镂空。其四周可见五个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北宋汝窑必须由支钉架起来烧制,称为“支烧”工艺,是其一大特点。
腹壁四周为变异莲瓣纹饰,釉面开片四翘,错落有致,细纹清晰可见,在近处欣赏则更为精美。藏品整体手感细腻,温润如玉。
宋代汝窑均为无光釉,以玛瑙末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这件藏品为香灰胎,通体施粉青釉,呈乳浊状。顶部的圆槽可存墨,中间还有明显的研墨痕迹,李伟认为,从这一点可看出它当时是一件实用物品。
底部的16个圆孔均匀排列,与上方的莲瓣逐一交替,体现出简约之美。据李伟介绍,经著名文物鉴定专家黄秀纯鉴定,这款汝窑辟雍暖砚为北宋汝窑清凉寺窑烧造。
李伟,又称“华子”,男,1970年生,民革成员,实力派收藏家、企业家。祖籍山东,上小学时随父母来到吉林长春。1985年入伍,转业后先在长春百货大楼任职管理,之后自立下海,分别做过钢材、水果、建材、布料生意,还开过汽车修理厂。199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曾成功开发长春市南关区自由花园小区等项目。2011年到北京发展,2016年回到长春,目前企业发展涉及多个领域。
受家庭影响,李伟从小就喜爱收藏,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1987年正式入行,至今已超过30年。多年来,李伟一边做生意一边从事收藏,干事业踏踏实实、颇有建树,收藏亦注重学习、勤于实践,逐步在业内占有一席之地。李伟收藏品类较多,其中精品不在少数,尤其在舍利子、明清家具、瓷器和瓷板画等领域见长。
李伟为人低调谦和,事业有成之后多次主动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积极回报社会。他与国内知名杂项收藏鉴定专家须小龙、天津资深收藏鉴赏家刘德明等业内精英亦师亦友,经常交流切磋,收藏实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业界新锐。展望未来,李伟期待与广大收藏爱好者多多交流分享,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博事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若想讲出宋汝之特性,务必手执实体进行诊断,若使基础理论解,不切实际,虚有其表,但只需一说汝瓷,必定很多人来取笑,不懂装懂,以示优雅,因此在民俗汝瓷务必以休闲心理状态为此,一同沟通交流,鉴其特点!五大名窑居首汝瓷,口袋黑白青中范绿、绿中范蓝,釉水滢澈如卵液,釉薄处范鲜红色,积釉处深厚。
釉含有蝉翼纹,隐若如蟹爪,釉里有小鱼鳞片开片,有些釉含有氯化铜蓝紫色点。手工制作拉坯底有不整平感,裹胎支烧,且底有3、5、7支钉。亦有圈足垫烧,露胎处似铜鲜红色。款有甲、乙、丙、丁、奉华、禁宛、慈福、聚秀。宋代汝窑,尤其宋朝,因其精,稀而闻名世界!它质量精致,瓷胎似烟灰水嫩,牙釉质莹润如镜,烧制的支钉裂口处,外露瓷胎之鲜嫩,牙釉质适当十分匀称。
也是如同:“雨过天青,晴破处,冲着汝瓷,那牙釉质之星,恰恰是朦胧中自身显像,印证了那真真正正什么叫雨过天青,雨刚停所主要表现出的真真正正风景如画的觉得,各代都是有仿汝瓷,仿不上的雨过天靑,晴破处那角色在朦胧中幽然,若现的觉得,如非祖上,留下的那对汝瓷棒槌瓶正品,大家弟兄每个人一只得话,自己隔三差五,不断观尝,发觉它真真正正秘密,亦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北宋汝窑,它,精,稀,美,奇,绝,是后高仿没法仿的真真正正缘故,也是经济价值的趋向,华夏文明过程史中,瓷器有史以来真真正正浓厚的一笔!
它以昂贵的玛瑙石入釉,用支钉烧变成具备“青如天,面明如镜,蝉翼纹,启明星稀,白芝麻支钉釉达到”的经典特点,其瓷胎细,胎泥中含非常少含铜高,近香深灰色。“青如天”,即口袋黑白如雨过天青;“面明如镜”即器表有翡翠玉石一样的层次感,釉光透润明如镜;“蟹爪纹” 就是指器表的开片尤如蟹爪,呈不规律状交叠,且裂痕细细的;“启明星稀”就是指釉里的汽泡稀少,如同启明星一般屈指可数。宋代汝窑瓷器多烟灰胎和半世烧,造成除段店窑外,不论是清凉寺窑口或张公巷窑口,烧制成品均在胚体相对密度上小了、净重上过轻,半世烧产生的胚体瓷化水平不太高,用手指弹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