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这是什么年代,什么窑的瓷器啊
杭州讯 前天上午,杭州考古界又传来一个震级不小的消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及全国陶瓷界近三十位专家经现场考察,破解了中国陶瓷史上悬而未决的课题———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博物馆所在地)还有个“孪生哥哥”———“修内司窑”存在,曾被列为199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就是“修内司窑”所在。
老虎洞窑址出土的瓷片同郊坛下官窑属同一系列产品。该窑址瓷片废品打碎以后挖坑深埋的处理方法,符合官窑废弃产品的处理特点。老虎洞窑址瓷片不管从器形、胎色、釉色都与北宋官窑有相似之处。据悉,北京故宫博物馆将在此次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将原先混淆的“郊坛下窑”和“修内司窑”分门别类,“修内司窑”终于能够认祖归宗了。(
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在这长河中得到了积累和沉淀,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华和艺术的莫过于文物了。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裘家坞村一处古窑址,初步推测是春秋时期的古窑,在这个古窑发现了内有印纹硬陶坛和大量原始瓷片。看来这个古窑址对研究萧山地区商周时期窑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陶瓷的重要产地是进化镇,目前被发现的窑址有茅湾里窑址、纱帽山窑遗址、安山窑址等20余处,裘家坞村窑址的发现,更加丰富了进化镇的窑址资料,也让现在的人们能更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发展水平和相关信息,更能通过这些瓷器推测和猜想当时朝代的生活水平和活动习俗。这个古窑长约5米,文化堆积层厚约40至50厘米,出土有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片及红烧土,这次古物的出土让考古学家们欣喜异常,这些在平常人看来陈旧而普通的物品,在考古学家眼中却是不可复制的珍品,它们都具有唯一性,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与现代生产线量产的产品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进化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虽然目前部分窑址已经被破坏,但是从现场的土层来看,泥土中陶片堆积非常密集,不少陶片上都印有整齐的纹饰。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杨金东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的印纹硬陶坛具有时代特征,上面是米筛纹,下半部分是网格纹。该古窑址内的瓷器就有这样的特征。“并且这里烧制出来的瓷器陶器主要是供给越国民众使用的。
古物是珍贵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悠久,也展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相关风俗。
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悠久,留下的窑址也很多。在历代瓷窑遗址中,元代窑址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出现了青花、釉里红、釉上彩等新的装饰工艺,元代是景德镇瓷器变化最大、进步最为显著的一个时代。
景德镇元代瓷窑遗址有珠山、湖田、落马桥、太白园、戴家弄、观音阁、四渡里、中渡口、曾家弄、银坑坞、塘下、瑶里、丽阳、历尧等处,其中以湖田、落马桥与珠山三地最为典型。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南约4公里的竟成镇湖田村,是我国古代著名窑场。遗址分布在南山大峰尖与南河之间的台地上,东起张家地,西至月光山,南始旗山,北到南河北岸,面积40万平方米。该窑场兴起了五代,历宋、元至明隆庆、万历间结束,是景德镇延续烧造最长的窑场之一。遗址出土器物以卵白釉瓷为主,还有黑釉瓷和一些青白釉瓷,其中青花瓷分布在南河的南北两岸,南岸以大器为主,有大盘、大瓶、大罐等,北岸多为小酒杯、折腰碗、高足杯等。
落马桥元代窑址在景德镇市中心南路红光瓷厂院内,堆积层出土有青花和青白釉瓷,还有少量卵白釉瓷、釉里红以及釉上彩瓷等,品种非常丰富,该地层中的青花器均为至正前期之物。
珠山遗址在市区中心,为现代建筑所覆盖。1985年5月,景德镇市区铺设地下电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风景路(明、清御窑厂故址北端)发现一批造型奇持的瓷器残片,其品类有青花、霁蓝地白花、霁蓝地金彩、孔雀绿地金彩及卵白釉瓷等,其中有数量很多的双角五爪龙纹饰瓷片。据《元史》中禁止民间使用双角五爪龙纹,《元典章》中禁止民间使用描金、贴金,可知该类遗物为元代帝王专用,应是元官窑——浮梁磁局的产品。
湖田南岸遗物大而厚重,纹饰繁缛华丽,与伊朗、土耳其的传世品一致,北岸的小瓶、小罐、小杯与菲律宾一带出土之物相同。落马桥至正地层出土的青花器主要是为满足国内各地区各阶层及东南亚一带的普遍需求制作的商品瓷。珠山遗物则完全是为元蒙皇帝烧造的宫廷用瓷。
文中配图均为江西高安元青花博物馆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