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汝瓷之乡

传统的自行车
迷人的期待
2023-04-02 01:02:48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汝瓷之乡

最佳答案
激昂的冬瓜
洁净的草丛
2025-08-21 16:57:55

东沟瓷窑址, 位于汝州市大峪乡东0.5千米的东沟村, 无名河北岸的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 窑址面积约8000平方米。该窑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 历年来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文物工作者曾做过多次调查 。1983 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窑址进行调查时发现, 地方小煤窑巷道穿过窑址中部, 致使窑址局部塌陷, 地表有多条裂缝, 最宽达0140 米。后报请河南省文物管理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夏对该窑址塌陷区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开挖10米@ 10米探方4 个, 分别编号为T3、T5、T6 和T7, 面积达400 平方米。发现窑炉1座, 水井1眼, 灰坑4个, 并获得了一组重要的地层叠压关系和一批精美青瓷、钧瓷和各类窑具等, 对进一步研究东沟窑产品特征、烧造工艺以及青釉瓷与钧釉瓷的关系等相关问题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东沟瓷窑址出土的遗物以瓷器类为主,占90%以上。窑具不足10% 。此外, 还出土有少量的模具和钱币等。青瓷和钧瓷是东沟窑的主要产品, 白瓷、白地黑花瓷极少。器形主要有碗、盘、洗、盏、盏托、碟、盆、盒、炉、罐等。在这些器物中, 青瓷、钧瓷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有所差别, 早期以青釉瓷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 钧釉瓷逐渐增多, 到了元代后期青瓷、钧瓷各占二分之一。由于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瓷极少, 目前尚未发现有相关的窑具, 将这类器物视为同一时期窑工的生活用瓷, 因个别能复原的白瓷器形与同一时期的青瓷、钧瓷差别不大, 故一并介绍。依据地层关系以及出土遗物类型、釉色的发展变化, 可将东沟瓷窑址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初步划分为三期。

『第一期』

文化层堆积厚薄不均, 主要分布在T5 第3、4层和T6第8、9层, 出土遗物极为丰富。这一时期以烧制青釉瓷为主, 青釉红 斑窑变、钧釉瓷开始出现,同出的还有较多的窑具、模具等。瓷器出土丰富, 品种繁多。常见器形有碗、盘、洗、盏、盏托、碟、盆、盒、炉、罐、瓶、注壶、器盖、枕、擂钵、荡箍以及俑等。碗 数量最多。皆满釉垫烧。盘 出土数量较多, 仅次于碗类器。皆满釉, 有垫烧也有支烧。洗 出土数量较少, 仅见于早期地层 内。值得一提的是, 所有的青瓷洗中皆有玫瑰红斑窑变现象。盏 数量不多, 器型较小且基本一致。敞口, 鼓腹, 小圈足, 满釉垫烧。盏托 出土数量较多。碟 数量不多。敞口, 弧腹, 平底略内凹, 满釉三支钉支烧。盆 数量较少, 尤其是青釉和钧釉瓷更少。盒 出土数量不多,罐 出土数量虽然不多, 其形制却比较复杂。 本次发掘出土的窑具, 主要出现于东沟窑址的早期地层内, 有匣钵、支具、试烧片等。匣钵出土数量较多, 粗胎, 内含较多粗砂粒。外壁皆饰凹弦纹, 个别的匣钵外壁涂抹有耐火泥。试烧片形状近梯形, 中部一个大圆孔, 正背面施半釉, 无釉一端经过修整, 做石铲状, 表明这类试烧片有配套的附件。此类试烧片与汝窑后期的试烧插片工艺完全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东沟窑尚未发现和宝丰清凉寺汝窑相同的试烧插饼 。模具数量极少, 仅见于东沟窑址的早期地层内。有八棱瓶和香炉足部的外模两种。 本次发掘出土钱币较少, 重要的发现是在T6第9层内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 钱币, 为大峪东沟窑的创烧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第二期』出土遗物较多, 以瓷器类为主, 另见有极少量窑具。与第一期相比, 该期钧瓷数量有所增加, 青瓷减少, 并且器物种类明显少于前一阶段。瓷器在这一阶段的地层及遗迹内, 出土遗物以瓷器类为主, 占95% 以上。器形以生活实用器为主, 有碗、盘、盏、盏托、碟和器 盖等。碗 出土虽然较多, 由于残片太碎, 能复原的器物不多。盘 数量较少, 皆半釉。圈足外撇, 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 能复原的仅见有线轴形支烧、试烧片及匣钵盖三种。线轴形支烧 数量较少, 大小不一, 整体呈线轴状, 上下面呈饼状, 束腰, 腰部常见有手握印痕。试烧片 出土数量极少, 仅见2个钧釉试烧片。形状不规则, 背面无釉。

『第三期』为东沟窑烧造的晚期产品。遗物多而碎, 瓷器类占98% 以上, 几乎不见有窑具, 能复原的器物极少。胎质粗糙, 厚重, 含杂质多。釉色黯淡无光泽, 釉面多气泡棕眼, 无开片纹。器物种类少, 形制单一, 主要为碗类器。瓷器碗皆敛口, 弧腹, 鸡心底, 圈足外撇。器表以施半釉为主, 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 仅见线轴形支烧。线轴形支烧 大小不一, 整体呈线轴状, 形制与第二期同类器完全一致。

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特征, 结合第9层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钱币, 初步将这次的发掘结果划分为三个阶段: 金代, 金末元初, 元代。我们对东沟窑址的器物特征、青釉瓷与钧釉瓷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以期为研究河南地区北宋、金、元不同时期, 尤其是北宋晚期至金代的青釉瓷和钧瓷的断代提供新的资料。

『第一阶段』

以T6第8、9和T5第3、4层为代表。在这一阶段地层中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 素烧器约占总出土遗物的30%,并且所有器物几乎都可以复原。其中以青釉瓷为主, 占70% , 钧釉瓷占30% 。器形有碗、盘、洗、罐、盏托、盆、枕、器盖、碟、盏、炉、注壶等。此阶段无论是青釉瓷还是钧釉瓷, 皆满釉, 釉色匀净。以垫烧为主, 支烧者以三支钉为主, 有仿汝窑的芝麻钉, 也有张公巷窑的小米粒状支钉。青釉瓷以素面为主, 有纹饰的极少。釉色青中泛绿, 与北宋晚期豆青釉有着明显的差异。钧釉瓷有接近天青的、月白的、天蓝的, 也有红斑艳丽的。在第9层内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0 纪年钱币, 有力证明了东沟窑的创烧年代不早于南宋建炎年间( 1127 ~ 1130年) , 进而表明天蓝釉钧瓷在东沟窑的烧造时间不早于金代初年。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阶段的器物群与神垕刘家门第一期前段的器形、釉色以及烧造工艺都非常接近。如东沟窑出土的第一期器物造型、釉色和烧造工艺完全一致 。鉴于东沟窑与刘家门窑隔山相望, 相距不远, 两窑的年代相同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 笔者认为刘家门窑第一阶段前期的年代定在北宋晚期,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阶段』

以T6第6、7层为代表。出土遗物较多, 青釉瓷相对减少, 占60%,钧釉瓷有所增加, 占40% 。器物种类也明显相对减少, 尤其是满釉支烧的精品器物极少。

『第三阶段』

元代地层, 堆积较厚, 以T6的第4、5层为代表。这一时期地层中出土遗物虽然不少, 但多为碎片, 能复原的器物和素烧器极少, 钧釉瓷较之前段又有所增加, 青釉瓷相对减少, 约各占50% 。从整体上看此阶段无论青釉瓷还是钧釉瓷, 器物的造型均不是那么讲究, 胎质粗糙, 釉色浑浊, 釉面棕眼繁多, 以半釉的为主, 皆垫烧。器形也极为单一, 以碗类器为主, 占80%以上。总而言之, 这一时期的器物品类造型单调, 工艺和釉色与前段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所有产品趋于大众化是本阶段的主要特征。

关于汝瓷与钧瓷的关系, 陈万里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 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 。秦大树先生依据刘家门东区窑址发现的最新材料, 从不同角度与各种不同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 将刘家门窑第一期前段的时代定在北宋末期的徽、钦二宗时期( 1101~1127年), 因此得出了钧窑的烧造时间与汝窑大体相同的观点 。我们在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第二组窑炉作坊的最下层清理出土1枚宋徽宗时期的“政和通宝”( 1111~ 1118年) 钱币, 表明汝窑的停烧时间不会早于1118年 , 由此可以推断汝窑的停烧时间大约在北宋末年。大峪东沟窑烧造钧瓷的年代不早于金代, 证明了陈万里先生提出的"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基本正确。值得一提的是, 大峪东沟窑址出土的碗、盘、盏等主要日常生活类器皿与汝窑器物差别较大, 同时, 又与北宋晚期民用瓷的器物群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 笔者认为金人占领中原之后, 宋室南迁, 社会经济相继得到发展, 各地竞相仿烧汝瓷, 各具特色。从近年来的发掘材料可以看出, 钧窑不仅仅仿汝窑的釉色、器形和烧造工艺, 同时也有所创新, 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以鲜明的色彩而被后人所铭记。

最新回答
愉快的超短裙
鳗鱼河马
2025-08-21 16:57:55

汝窑,广义上讲,即原古汝州所辖的临汝、宝丰、郏县、鲁山等县所烧制的青瓷器物的统称,从狭义的角度,指朝廷派官专门监造供御青瓷的官窑器物。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我国古陶瓷研究界及文物考古工作者三代人的密切合作,通过全面考古调查与重点挖掘,以及对采集到的汝瓷标本进行科学检测,终于在1987年通过考古钻探与试掘的方式,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汝官窑窑口,从而揭开了汝官窑神秘的面纱。经全面钻探,窑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后经发掘和密集钻探获知,锁定在清凉寺村内4800平方米的范围内,为汝官窑专业烧造区,专烧汝瓷御用品。在这个区域发掘出土的碎片标本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汝窑传世品完全一致,证明了汝官窑窑口的确切位置,从而正式破解了汝窑近千年的历史之谜。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内部)

同时,对各地博物馆收藏及流散在各地的汝窑民窑青瓷,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重点发掘,并对不同窑口的烧造历史和产品特征,及其与汝官窑的区分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汝窑除宝丰清凉寺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而荣膺榜首,备受宫廷青睐,而汝窑之民窑也由于造型丰富,工艺讲究,釉层光滑,富于装饰,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根据现有实物标本和考古资料,大致可以分为鲁山段店窑、临汝窑、汝州文庙窑、张公巷窑与东沟窑五种不同的类型,其窑口分布与产品特征如下:

1.鲁山段店窑:位于鲁山县城东北段店村,据考古调查,窑址规模约在50万平方米以上,文化层的堆积厚达2-3米,最厚达4-5米,创烧历史悠久,产品丰富,延续时间长而盛烧不衰,其中汝瓷更具特色。晚唐、五代茶叶末釉的烧制成功,对宋代汝瓷的烧制有较大影响,而北宋早期豆青釉平沿折腹盘的出现,更为后来的汝瓷发展及工艺技术的娴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段店窑的品种多样,为汝瓷的全面发展,开创了先河。其主要特点:造型多样,工艺讲究,支烧、垫烧兼用,釉层光润,胎体灰白,有的火候欠佳,釉色浅淡,有的器底刻有纪念款识。釉下气泡模糊,形成与其它窑口的显著差别。

2.临汝窑:除遍布汝州四乡,而临近汝州地区也到处有烧制,最远波及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其周边的内乡大窑店、宝丰、禹州、许昌、宜阳、新安等,也设窑烧制与临汝窑相同风格的同类产品:造型讲究,制作精良,产品丰富,装饰性强。刻印花卉,线条流畅,坚固耐用,美观大方。有的在碗、盘内底刻、印有姓氏的招牌或吉祥语以招徕顾客,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时社会的不同需求,其作品流散各地,并传世至今,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汝州文庙窑遗址

3.汝州文庙窑:也是近年来河南陶瓷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该窑位于汝州市中心,原文庙旧址附近,经钻探了解,该窑址范围不大,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了小规模的考古发掘,从发掘出土的残片,结合当地博物馆的官藏,以及流散在民间的传世品,可谓造型讲究,工艺精细,釉层匀净,胎坚致密,胎体灰白,支钉多为圆形米粒状,全满釉支烧,釉色多豆青、粉青与天青,也有少数豌豆青色。从造型艺术、工艺特征等与宝丰清凉寺汝窑有些雷同,显然是与清凉寺窑一脉相承,但其胎体结构,釉料配方及支烧方法,均与清凉寺汝窑有明显差异,更无玛瑙釉,与其它窑口也不尽相同,具有文庙窑自身的独特风格。

4.张公巷窑:在汝州市区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经初步探查,窑址中心面积为3600平方米。该窑址2000年发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三次进行了小规模发掘,除发现有各种重要遗迹,还出土了一大批完整器和可以复原的瓷器及窑具。其特征仍属于汝窑系列,胎质灰白,粉白,洁白和少量浅灰,胎质细腻,薄胎薄釉,釉面玻璃质感强,釉层细润,釉色有淡青、青绿、灰青、卵青和极少天青色,但最典型的为豌豆青。这与上述窑口迥然不同。造型丰富,工艺精细,少数平底,多为直圈足,底有小米粒状支钉烧痕,釉下气泡小而密集,独具风采。

北宋汝窑奉华纸槌瓶

至于该窑口的属性、定位各有不同的见解:一曰北宋汴京官窑系列。根据现有出土的实物标本,确与北宋汴京官窑造型庄重、釉层厚润、紫口铁足、大而稀疏的开片,釉色月白、大绿差异较大,况且地理位置相差甚远,更无法得到印证;一曰为汝窑系列,系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停烧之后又一处重要窑口。总之,目前发掘面积不大,资料不足,连发掘者也说不出更多的依据来判定,是官非官有待进一步探讨。

5.东沟窑:位于汝州寄料村东,窑址规模不大,属于北宋晚期——金元时期的窑址。器型有碗、盘、尊、瓶、三角炉、板沿洗、孩儿枕、香薰炉等。学术界曾有钧汝不分之说,实际两窑口地理位置相邻,又同属于青瓷系列,在胎土用料、窑炉结构上也很近似,在制作工艺上也有不少共同点。结合初步发掘获得的瓷片标本及在民间的传世品,其主要特点是:造型多样,工艺讲究,器施满釉,垫饼烧制。釉色主要有豆青、粉青、天青、月白,还有少量豆绿,其作品既有汝瓷釉层细润之特点,又在圈足底刷钧瓷常用的酱色护胎釉之特征,釉下气泡小而密集,显然与钧瓷汝瓷均不相同,它具有汝州东沟窑的“汝钧”风格,从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品种。东沟窑的考古发掘与发现,为我们破解了神秘传说中“汝钧不分”的真相,并找到了“汝钧”的确切窑口和产地。

淡淡的香氛
追寻的大船
2025-08-21 16:57:55
汝窑,北宋五大名窑之首。是中国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因产于汝州得名。汝窑又是宋代伟满足宫廷特殊需求而设立的窑厂,又称汝官窑,自北宋以来就是品鉴家竟相珍藏的对象。

汝窑的由来:

汝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隋文帝开皇初置临汝为伊州,炀帝大业初始改为汝州《汝州之名从此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伊州 ,领承休、梁、郏城三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废鲁州之鲁山县来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置武兴县。先天年《公元712年》在令临汝镇置临汝县。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又以梁县西界二乡补充之,并移治于石壕驿。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以仙州之叶县来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许州之襄城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河南道,领梁县、叶县、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今宝丰)、临汝七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汝州。

五代时,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废临汝县《变为镇》,划归梁县。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升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襄城、叶、鲁山、宝丰《原叫过武兴、龙兴》五县《郏县于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划归颍昌府》。到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

金废军事建制,州、县仍隶河南路,汝州仍领梁、郏城、鲁山、宝丰四县。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郏县、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唐代,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叶喆民为汝窑题诗两首:

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后地毘邻。

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亦见青瓷似窑州,花纹釉质岂同论。

历来名窑多品种,独具风格无比伦。

2002年3月30日,《中国陶瓷——汝窑瓷器》特种邮票首发式将在我市举行。为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汝瓷的历史、特点、现状等,本版今明两天特刊出两篇相关文章——《汝瓷史话》、《古瓷新花放异彩》,请读者关注。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工艺名扬于世,在英语中China(中国)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产自汝州而得名,其创烧、形成与发展几起几落,历时数百年,博采众家之长,荟萃陶艺精华,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汝瓷瑰宝——汝官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宋汝窑三牺尊又以5000万元港币的身价物易其主!

价值连城的汝瓷国宝,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物华

中国名瓷“汝、钧、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顶山。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

汝河东南区包括“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和“段店、梁洼汝窑区”。其中严和店区目前已发现26个古汝窑场,产品以汝瓷豆绿釉刻印花为主,也有大量的天蓝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红釉、挂彩和白釉等。遗物丰厚,器皿多样,为宋代汝窑早期遗址。

段店、梁洼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缸、罐、壶、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观之赏心悦目,史称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工艺品。唐代烧造花瓷的窑址迄今只发现五处,四处在河南,其中两处在平顶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蓝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点壶,已被有关专家根据唐代《羯鼓录》中有关记载和对段店窑址出土物的调查,证实为“鲁山花瓷”。这一区域以鲁山段店为中心,接连白象店和桃花店,与梁洼明清时期兴起的汝窑相呼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烧成技术、经营管理之大成,鼎盛时商贾云集,对后期汝窑的兴起和我国陶瓷技术的开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

汝河东南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宝丰曾为汝州地域)。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了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在一个小窑藏坑内,一次出土较完整的各类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均为汝瓷传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传世珍品。此次开掘揭开了汝官窑口之谜研究的序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为进一步探寻汝官窑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完整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两千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所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在475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还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状比较完整、品种比较丰富的汝官窑瓷器和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等烧具。同时出土的一枚“元丰通宝”,为汝官瓷的历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宝丰县人民政府在清凉寺召开了汝官窑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近20名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专家们高度赞扬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缸——《鹳鱼石斧图》。经碳十四测定,这件国宝为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遥。

位于郏县西北10公里的黄道汝窑生产区,早在唐代中叶,就盛产瓷器。窑址分布于黄道村东的马蹄河畔,总面积10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产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蓝、紫红等釉色。有的碗、罐上还绘有花草图案,写着“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样,釉色浑厚质朴,光彩夺目,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有黄道窑的花釉白斑罐。黄道窑的产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黄褐釉、天蓝釉、及茶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窑变出多种色彩,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工艺开辟了先河。而位于郏县西北15公里处的谒主沟汝窑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期的古窑址,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产品多为民间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同时兼烧钧瓷釉色,如玫瑰红、葛花紫、龙肝、马肺、雨后红霞等。这里的山岭上到处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钧窑还来此购料。全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先生有诗曰:“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东北自然区另外两个生产区,一处位于大峪乡嵩箕山脉西侧。东侧便是禹州神垕镇,是生产钧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窑之称,已被文物部门发掘的窑场就有14个。产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艺品等。造型精致,光素无纹较多,釉色天蓝、天青为主,清雅庄重,汁水莹泽,釉面呈细碎冰裂纹,产品曾在开封宋宫遗址多次被发现。另一处位于汝州市内及郊区,这一带发现遗址8处,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绿刻印花和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张公巷的交汇处开沟发掘,出土了大量匣体钵片,其中两件保存完好。同时出土了大量独特的青釉瓷片,和清凉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样。其色清雅莹润,釉呈冰裂纹薄如蝉翼,多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艺品。工艺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还有古钱币和粉碎的玛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烧过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进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发现大量素烧胎片,除个别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状为传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别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样,匣钵种类繁多,桶式、碗式、盘式等应有尽有,底部和口沿儿涂有碱土。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

2005年5月,一户居民在汝州市张公巷发现一层独特的物质瓷片,面积约40平方米,经汝瓷专家李廷怀试烧,各界考古学家认定为北宋官窑。该址出土的瓷片与张公巷的瓷片样品,从釉色和冰裂纹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碗奁极相似。同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查发掘地。

务实的小天鹅
搞怪的裙子
2025-08-21 16:57:55
概述:[中介]宣德红釉继承永乐传统,又有所发展,使红釉烧造达到明代的顶峰。其红色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但后者仅见窑址出土瓷片,未见一件完整传世器。鲜红则有深浅不同的呈色,或称“宝石红,或称“祭红。宣德红釉宣德红釉继承永乐传统,又有所发展,使红釉烧造达到明代的顶峰。其红色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但后者仅见窑址出土瓷片,未见一件完整传世器。鲜红则有深浅不同的呈色,或称“宝石红",或称“祭红"。宣德红釉造型品种亦丰富多彩,除永乐已有的盘、碗、高足碗外,尚有梨形壶、僧帽壶、梅瓶、莲瓣纹卤壶、香炉、洗等,多无纹饰,少量刻印暗花的则为云龙纹或莲瓣纹。其鉴定要点如下:

(1)施釉方法有里外满釉和里白釉外红釉两种,后者多薄胎,红釉釉面有橘皮纹。

(2)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现象,如十棱洗及莲瓣卤壶均如此,红白分明,别具情趣。

(3)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装饰的。

(4)红釉有精粗两种,精者口沿处均有“灯草口”,十分整齐,是烧成中自然形成的深浅变化,康熙时则是特意描涂的白边。近底足处垂釉齐整,积釉处呈青灰色,康熙以后仿品则为聚黑色。粗者往往没有“灯草口",底足积釉处窑变呈铜绿色,且釉面多有开片和棕眼

(5)器底有两种:一为白釉,一为米黄色。后者与康熙炒米黄底相同。款也有两种:一是青花六字楷书双圈款,二是阴刻楷书双圈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