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218块碎瓷片拍出2000万天价,可买北京一套房!为何这么值钱

丰富的烤鸡
慈祥的冷风
2023-04-01 23:26:58

218块碎瓷片拍出2000万天价,可买北京一套房!为何这么值钱?

最佳答案
甜蜜的发夹
孝顺的帅哥
2025-08-21 01:59:35

这些碎瓷片究竟值钱在哪里?有何特别呢?2000多万元什么概念呢?即使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拿北京来说,这个价格也可以在北京买上一套房子了,而且还得是属于“豪宅”的那种。

陶瓷碗碎片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当很多人都觉得,当年花2000多万元购买了一堆碎瓷片的人,绝对是“有问题”的时候,事实上,在古玩收藏的圈子里,近年来碎瓷片的行情都非常不错,例如在去年10月份,我国河北沧州,就有一个男子售卖一块非常不起眼的碎瓷片,而且竟然开口就要600元。

而且这名男子还表示,自己的这块碎瓷片,是自己无意中在一处工地捡到的,一开始以为是工地的工人打碎的陶瓷碗碎片,结果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一块元代生产的青花瓷碎片,因此,他要价600元并不算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都是碎瓷片,但是,来自于不同的年代,并且制作工艺不同,事实上它的价值也不同,这也意味着,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碎瓷片,在我们的眼里,就是一块块没有用的“垃圾”,而到了懂行的人眼里,就成了“宝贝”。

澳门拍卖会上,200多块碎瓷片卖了2000多万元,这些碎瓷片就都是汝窑的碎瓷片,是一堆来自于宋朝的“宝贝”,自然,即使它已经不再完整,但是,却丝毫不影响它的价格了。

那么,什么是汝窑呢?它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所谓的汝窑,是我国宋代最有名的五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魁首”,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地位有多么的高。一直到我国清朝之前,汝窑制作的瓷器,都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皇家瓷器,而且历代都是将它视为珍宝,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说起来,虽然陶瓷制品在现如今的高科技工业生产的加持下,已经变得没有什么特别了,但是,要知道在古代,从科学制造的角度来说,陶瓷的出现,是非常不容易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

那么,陶瓷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陶瓷,事实上在古代,是分为陶器和瓷器,从时间上来看,最早出现的陶器,它的制作方法,是用黏土制作成器具的样式之后,放在高温下焙烧而成的,从考古的角度来说,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时期时代,我国就已经有陶器出现了。

而瓷器作为陶器的“升级版”,事实上它的制作也要更为复杂一点,在黏土中,会添加一些其它原材料,之后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才可以形成表面光亮的瓷器。

陶器的出现

相对于陶器的出现而言,瓷器大约是从3000多年前出现的,从年代上来看,我国商朝中期的时候,原始瓷器就已经开始应用了,而到了我国汉朝末期的时候,我国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之后,也开始从我国流向世界各地,可以说,瓷器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古代发明之一。

特别是我国明清时期,我国的陶瓷制造行业,更是达到了最巅峰、鼎盛的时期,从明代开始,景德镇也成为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特别是在古代,我国的瓷器,更是被称作“白色的金子”,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热潮。

所以,因为拥有着近万年的陶瓷发展史,我国古代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瓷器碎片,也才会在现代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购买收藏。

当然,这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也是需要拥有非常专业的鉴赏知识,否则,也是很容易在“寻宝”的过程中看走了眼,毕竟对于普通人而言,一块陶瓷碎片看起来就是一块“垃圾”而已,只有懂行的人,才会去寻找它们、收藏它们。

河北的那名一块元青花瓷器碎片卖600元的男子来说,他就是对古代瓷器比较有研究,所以,没事的时候,就会去工地周围寻找施工过程中,从土里翻出后,被丢在一边的碎瓷片,据他讲述,他近年来收获颇丰,已经在不同的工地上,找到不少古瓷碎片了,所以,他才会摆摊售卖。

最新回答
感性的鲜花
繁荣的茉莉
2025-08-21 01:59:35

花瓷碎片有收藏价值,如果青花瓷碎片是名窑出产,或者做工精美,那肯定是具有收藏价值的. 由瓷片年代、窑口、艺术性、大小及存世量来决定其的收藏价值。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和谐的小鸭子
畅快的酸奶
2025-08-21 01:59:35
唐朝至明清中国瓷器发展以及特点如下:

唐代瓷器有了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谦让的鲜花
清秀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5-08-21 01:59:35
珍贵

鱼籽纹瓷器开片碎如鱼籽且有冰裂效果的一种,其纹路细密宛如鱼籽而得名,是瓷器中极珍贵稀有的一种。

。鱼籽纹.青瓷在宋高宗时期作为贡瓷,元朝民间称之“百圾碎”,为哥窑代表性釉色。此碗龙纹为三爪龙,釉面光泽为漫反射光泽,火光尽褪,一眼看去就有一种年代感,整个鱼籽纹开片十分精美,毫无外卷,且氧化成黄色开片,与哥窑的金丝纹理一致,十分的精美,青花画面颜色深浅不一,青花晕散明显,画面极其生动自然,不管从任何角度欣赏都是古韵十足,青花瓷是能最好表现泼墨山水画的瓷器,这是其它瓷器所做不到的,所以青花瓷最具中国风,最能体现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最好载体。

文艺的水壶
聪慧的钢笔
2025-08-21 01:59:35
清朝民窑青花瓷的鉴定,缺少鉴定的纪年款,大多鉴定的依据就是看器形和青花发色。清代早期青花,即康雍乾青花瓷,是继明代永宣青花高峰后的青花瓷生产的又一高峰期,清代中期以后的青花瓷生产,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点:一、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较流行的纹饰,大多是缠枝莲,缠枝牡丹花卉和双喜字,无双谱,清装仕女,博古,八吉祥各种纹饰。二、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常见双钩线图案,不填色。三、清代中期后青花器物发色的钴料,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特点是灰,黑,杂,浮。四、清代中后期青花器物胎质粗松,器物胎质里明显能看见沙粒和眼孔。五、清代中期后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规整。六、清代中后期青花器物胎质粗松,器物胎质里明显能看见沙粒和眼孔。清代中期后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规整。

阳光的书本
机智的高跟鞋
2025-08-21 01:59:35
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年号历时30年。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洪武青花官窑器至今未见年款。有落款的实物仅有一件梅瓶,肩部篆书“春寿”二字。民窑青花器亦未见年款。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了青花云纹残盘和其他一些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则出土了大量民窑实物标本。

总体来说,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洪武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造型上主要以盘、碗、罐、为主。器物的胎骨不如元瓷浑厚,但与永乐、宣德青花相比仍较敦厚,个别单薄,民窑则更为笨重。碗、盘口沿为唇口、外撇,盘多硬折腰,大足径。相对于元瓷,洪武时期的瓷胎质地要更为密致。底足有多种形式,常见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里壁斜式外倾斜式圈足等。但此时期在碗类的器物上出现了足底平切的新特点,这种器足的处理方法,为以后永乐、宣德瓷器所继承。

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面呈青白色。胎色米灰色,个别米黄色,官窑瓷比较洁白细腻。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胎底。胎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时期以碗类为主的民窑青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青翠艳丽,也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泽,而有自己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黑色结晶斑点不明显。后来人们发现,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制,烧出后则为黑色,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洪武时期的青花纹饰一笔点划法较多,如“福”字,起笔色深,收笔色淡。特别是民窑青花瓷纹饰,继承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传统,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除文字外,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纹饰布局上疏朗有致,改变了元代青花纹饰层次太多,纹样繁缛的风格。与元瓷相比,这一时期的青花倾向多留白边,图案简练,流行在器物碗盘内心作主题图案。

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各种折枝、缠枝花卉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还有一种采用器内阳文印花,器外青花装饰的做法。

其主体纹饰有龙纹、山石纹、牡丹纹、梅花纹、竹纹、松树纹、菊花纹、山茶纹、月季纹、莲纹、芭蕉纹、海水纹等。辅助纹饰有卷草纹、缠枝灵芝纹、双层莲瓣纹、忍冬草纹、回纹、如意云纹、宝相团花纹等。

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菊纹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

龙纹大多以云龙纹绘饰,形象不如元代凶猛。龙头小、细颈、蟒身、作腾飞状,头部描绘简单,独角或双角,龙头大多有后掠的披发,晚期绘有竖发。爪有三爪至五爪的,三爪较多,爪之间绘得较分开,呈车轮状。鳞呈小圆弧形,留白边,立体感强烈。常伴有云纹,云形粗短,呈品字形排列,向一侧弯曲。

山石纹绘画手法基本和元代相似,略细瘦一些,在花朵的顶部荷花瓣的一侧留白,呈现出花瓣间的间隔和花朵的层次,四周补地子的花叶是较细瘦的螺钉形卷叶,比元代的更为写实。

芭蕉纹蕉叶宽大而丰满,蕉叶中心的主茎脉双线勾绘成平行竖线,中间留白不填色,两片蕉叶间叠有一片蕉叶,叶尖稍圆,叶子边缘绘成细碎且密集的锯齿状,轮廓线用复笔渲染。

莲花纹花蕊有石榴形、圆形,四周绘有连珠纹的圆形花蕊。花瓣绘成麦粒形或变形莲瓣形。叶子比元代瘦小些,像螺丝形。菊花纹以扁菊花为多,扁菊花纹呈圆形,花心绘斜网状或螺旋状。花蕊外部用双线勾描轮廓。花瓣有两层和三层,最里层为白色小花瓣,只用线描而不上色;外层花瓣填色,每个花瓣顶部和一侧都留白边,表现出花瓣的层次。菊花叶子一般绘成葫芦状,叶子两侧各有一或两个分叉,显得画面较活泼。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

落后的鲜花
忧伤的冬天
2025-08-21 01:59:35
1、整体形制

“器型”方面基本保留了元代青花瓷的传统,碗、盘、罐等日用器与元青花基本一致,但民窑工艺水平与官窑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只是形似,比如“碗、盘”多是向外撇口,中间圆弧收腹,圈足较小但足墙较厚;“罐”多是口沿很短,宽部很宽、很圆润,而且向下急收,与“鬼谷子”下山罐基本一样,这些就是明初民窑青花瓷的整体形制。

2、青花料特点

明初民窑青花瓷基本上用的都是国产青料,因此青花发色普遍偏灰,从洪武至天顺虽有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但延续到景泰、天顺朝,青花发色仍不十分鲜艳、明丽,当然也有少数用的外来青料,在民窑器里可是凤毛麟角,只有一点是与官窑器一致的,那就是青料浓重处会形成“铁锈斑”。

3、纹饰图案

首先讲画法,基本上只有“一笔点画”、“拓染”和“勾勒点染”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也是逐步发展的。

洪武至永乐朝多用一笔点画法,即所有的图案都是用笔一次性画出来的,这就要求画师手法纯熟,类似于水墨画中的写意,重意不重形,不懂画的人看来,可能类似于小学生作品,懂的人才能看出其飘逸、洒脱的美,不过说实话,有些据说很厉害的图案,小编是看不出美,

宣德朝用拓染法的很多,所谓拓染就是用一个大笔多次涂染出花瓣、缠枝莲等图案,和今天的油画是一个道理,重点是上色,手工上色往往造成浓淡不均匀,但高手画师正是利用这种方法,才能画出浓淡搭配的图案,幻化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发展到正统、景泰、天顺朝多用勾勒点染法,所谓的勾勒点染简单来说就类似于工笔画,只不过画线的工具改成了毛笔。

明初

以上三种画法决定了明初民窑青花瓷的纹饰图案特点,或为简笔大写意的抽象画、或为层次感丰富的缠枝花卉、或为颇具特色淡青小工笔。

4、圈足特点

圈足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洪武到天顺比较一致的特征是“火石红”,不一致的特征发展过程如下:

洪武时期圈足内墙外斜,砂底无釉,底心有乳点。

永乐以后圈足内墙基本直立,但仍然较厚,而且无釉。

宣德以后圈足开始变薄,底心开始有釉,而且变平,没有乳点,很多专家都说,从宣德开始,明代青花才摆脱元青花,有了自己的特点。

5、胎、釉

“胎”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以碗为例:

洪武至永乐朝青花瓷口沿较薄,但越靠近圈足胎体越厚重,厚度差很大,胎质普遍一般,并不很白,而且瓷化程度不高;发展至宣德至天顺朝时,胎体厚度趋近于一致,胎的瓷化程度也更高,更具备现代瓷器的特征。

“釉”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普遍偏青,有些人管这叫卵青色,这可能与明代青花瓷釉面普遍肥润有关,以至于都影响到了清康熙朝的青花瓷。

除了颜色发青、比较肥润之外,那就是开片了,很多都会通体开片,或者说不开片的基本没有,毕竟都是500多年的老物件。

鳗鱼手机
大意的寒风
2025-08-21 01:59:35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的特点

永乐青花带款的仅有一种,即压手杯。此杯现在世界仅存有三件完整的,另有破碎的一件,均藏于故宫博物院。明谷应泰所著《博物要览》记载的款心花纹有三种:双狮款、鸳鸯款、葵花心款,现传世三件不见鸳鸯款。双狮款和葵花款皆在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压手杯为永乐青花绝品,后世多仿,明万历及清康熙、光绪时均有仿品,但仿品造型不对,尺寸大于真品,胎体厚重,画风亦显粗犷。只要见过真品,一望便知其为赝品。8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曾携真品到景德镇仿制了数百件,其中精者有数十件,造型、纹饰及青花色调均绝类真品,是历代仿古青花最成功的作晶。但当时仅仿了葵花心款的一种,故见到此种款识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宣德青花有款的比较多,款多为楷书,极个别的也有篆书款,其书款部位没有定式。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于器身的,其字体虽不一样,但总体风格较为一致。楷书款的“德”字均在“心”上少一横,这是鉴定时要注意的。另外,也有不具年号的,而以青花篆书“大德吉祥场”或楷书“坛”字的,也属官窑所产。孙瀛洲先生积一生经验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先生的经验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总结。我们要想学会鉴定其款识的要诀,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几件真物的款识,熟记其书法风格,这样自会融会贯通。后世仿宣德款的最多,从成化到今,从未间断,但均具本朝特点,与真物不一样。

永乐、宣德青花造型主要有壶、盘、碗、杯等类,受西亚影响很明显。

壶类有执壶、三系竹节壶、僧帽壶等。执壶以玉壶春瓶为壶体,两侧各加一柄一流,在流与壶颈之间连一花形薄片,起支撑、固定作用,是为避免造型烧造过程中变形而设计的。另有一种执壶,长颈,壶身为圆筒式,云形流附于颈部上端,流口为葫芦形,柄为如意形曲柄。三系竹节壶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存一件。僧帽壶元代始有,永宣继续生产,因其上端类似僧帽,故得名僧帽壶。

瓶类造型变化丰富,有梅瓶、玉壶春瓶、双系扁瓶、天球瓶等。梅瓶在宋、元时底端瘦,多配座,明代时不配座,故底端加宽,方能保持瓶的.稳定性。玉壶春瓶在宋、元时瓶体瘦俏,明代时圆腹渐丰硕。双系扁瓶有画花草的,也有画人物的。天球瓶为明永宣时流行的造型,直颈,腹体为圆球体形,纹饰多为海水龙纹,有青花龙和青花地白龙纹两种。

盘类中除常见的日用器皿外,以直径在30厘米~40厘米之间的大盘最有代表性。大盘口沿有圆口及菱花口两种。与元代不同的是其画面十分简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宣德青花枇杷绶带纹盘,为宣德典型杰出作品。该盘心绘三层花纹,边缘绘卷枝纹,纹里又绘一层折枝花纹,中心绘枇杷绶带纹,布局十分疏朗,画面简洁,估计画稿当出自画院。

碗类以一种广口、厚胎的大碗最为常见,多绘花草纹。

此外,折沿盘、花浇、烛台、扁瓶、带盖瓷豆、筒形器座等,均是直接受西亚文化影响产生的新造型。

明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纹饰主要有花草、动物和人物等。花草纹有莲花、牡丹、菊花、灵芝、瓜果、葡萄、松竹梅、山茶等,动物纹有龙、凤、狮子、海兽等,人物纹有婴戏、胡人乐舞、仕女等。除此之外,梵文、藏文也常出现于青花器上。

对永乐、宣德官窑青花,只要把握其造型和青花颜色的特征,一般是不容易鉴定错的。尤其是解放前的仿品,尽管造型逼真,但青花颜色始终未仿成功。比较困难的是区别永乐和宣德两朝的瓷器,但景德镇永乐、宣德官窑发现后,这个难点也基本解决。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的介绍

明永乐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永乐朝前后期瓷器质量发生很大变化,永乐早期制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后期,而后期制品则与宣德早期相接。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烧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宫旧藏的宣德青花为蓝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韵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海水异兽纹高足杯

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龙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的区别

第一,从款识看,永乐青花仅见压手杯一种四字篆款,其他均无款识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见者为六字楷书款。

第二,永乐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

第三,永乐青花纹饰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宣德青花则完全摆脱了元代遗风,自成风格。如永乐龙纹身体瘦长,但比元代略肥,常见者为直披发和竖披发两种姿态,爪比之元代肥实。宣德龙纹身体变肥有披发、竖发及前首披发等数种姿态。永乐凤纹较少,宣德则凤纹多见,或龙凤并用,或凤纹与蕃莲、云纹相配。

第四,永乐官窑做工精细,瓶罐等立体造型接痕修整细致,不像元代及明初那么明显,而宣德时则少有接痕。永乐大盘底足多砂底,亦修整得十分细腻,仅泛出小块的铁红斑,一般器物以釉底为主,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开有细片纹。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乐略欠细腻,且火石红斑重于永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