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紫灰色釉面是什么时期的瓷器

包容的红酒
玩命的月饼
2023-04-01 23:19:13

紫灰色釉面是什么时期的瓷器

最佳答案
怕孤独的酸奶
跳跃的音响
2025-08-21 01:39:38

第一个特征。

宋代紫定类瓷器是一种很特殊的瓷种,这不仅体现于在它的面呈酱色的釉子里有一层黑色结晶釉层,而且体现在这种黑色层的氧化焰烧造,经过窑变的形成机理,带来釉子和釉面坚硬鲜亮的独特特征。又因为氧化程度和釉层薄厚的不同,呈现黑紫、紫红、黄褐、黄红等多种酱釉色。

宋代紫定类瓷器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用肉眼观看时,首先会觉得器物的釉子和釉面以及其瓷片的断面都会很新很新,光泽闪闪。这种胶质状态的釉子和釉面似乎不惧怕任何腐蚀摩擦,釉子表面光亮如新,经千年仍不失其光彩,几乎让人不可思议。不仅出土的瓷片、器物表现如此,就是传世品也是如此。这种釉面除了有严重的划痕或者磕碰可以损坏,一般釉面少见划痕软道,大概是这种特殊的烧造窑变强化了釉子的硬度和耐腐蚀强度。这种釉子虽然显新,但是深沉古朴,端庄浑厚,有令人肃然起敬之感,是现代仿品无法仿制的。

第二个特征。

如果上手细致观察,紫定类釉面泛黑釉部分会现出许多光亮小油滴圆点,用放大镜观察这种小圆点是被国外专家称为窑变的在黑色层发生的现象,其表现为两至三个非常细小的晶莹亮泡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油滴光亮点。整体酱色釉面会现出无数不规则的银色小圆圈斑、块斑,或者整体釉面呈现银光。这就是紫定类釉子采用被国外专家称为铁红釉的釉料,用铅做助燃剂,在经过近千年的沧桑之后,釉子釉面自然形成的反铅析晶现象。由于有黑色层和酱色釉面,反铅析晶从黑色层向外天然析出,用水或酒精等根本擦洗不去,使得釉面银蓝光雾闪闪,有时像包了一层银壳,既加重了器物的新的感觉,也增添了器物斑驳沧桑的实质状,这一点是现代仿品根本无法做到的

第三个特征。

从一定角度观察紫定类釉面呈现银蓝多色蛤蜊光。经观察,这种蛤蜊光与两层釉子的反铅析晶有极大关系,泛蓝色光一般多在古代黑色釉面出现,紫定类釉子有了黑色层也会泛出蓝色光。因为有反铅析晶现象,釉面有时会出现多种色光,蛤蜊光在泛黑紫色的釉面上更能显现。

第四个特征。

紫定类釉面光亮如新,同时“光可鉴人”,但是其釉面用肉眼细微观察或者在放大四五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却是斑驳粗糙,斑斑点点,有细小开裂纹,有细微脱釉爆釉点,有细微桔皮纹。釉面“光可鉴人”和釉面粗糙斑驳本来应该是一对矛盾的表象,却在紫定类釉面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表现了新和亮,又表现了老与旧,现代仿品无法仿制实现。

第五个特征。

紫定类釉面如涂了一层油水,“紫如油”。酱色釉、黑色釉均属颜色釉,色泽釉层均匀稳定,色感深沉质朴。尽管宋代带有黑色层的紫定类釉子釉质“如漆”,却仍不失古代釉子莹润细腻、没有古代一般透明釉玻璃釉的那样一层浮光,釉子含蓄温雅,类似“肉冻”“冻石”之玉感。

第六个特征

北宋定窑紫定和其它紫定类制品釉面有泪痕、竹丝刷痕,积釉处和釉厚处泛黑紫或者直接露出黑釉、黑斑。定窑紫定酱色釉面如同定窑白瓷一样在垂釉处也会形成泪痕现象,泪痕明显泛黑或泛黑纹。器身釉面可见竹丝刷痕。几乎每一件北宋时期的紫定和紫定类产品釉面在流釉、屯釉、釉厚处均会反映或者直接呈现环状黑釉带、块状黑釉斑和黑釉泪痕,酱色釉面均匀处也会在釉面显露无数细小黑釉斑点。这与明代以后的紫金釉釉面表现是完全不同的,紫金釉没有这类现象。

第七个特征

北宋定窑紫定和紫定类釉子釉薄均匀,呈色统一。由于它有黑色层,当其釉子厚薄不均匀时,或者在边角凸棱处的呈色显色与定窑酱定以及其它窑口酱色釉瓷有明显区别,尤其是定窑酱定瓷器釉面显现施釉不均匀、烧造不稳时更能显现黑色釉层的多种作用,特别是保证色泽的均匀稳定,质感的如漆,宁露黑不露胎。紫定类釉面观察基本无开片无气泡,而釉内黑色结晶釉层却有气泡,此点也与明以后的紫金釉瓷不同。

最新回答
醉熏的戒指
顺心的火
2025-08-21 01:39:38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乾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官窑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著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定窑

定窑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华地艺术品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只有一百余件,而且哥窑窑址至今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华地艺术品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

单纯的舞蹈
追寻的手机
2025-08-21 01:39:38

江西景德镇展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这些都是中国的珍贵文物,是中国辉煌历史的见证。大家都知道景德镇是中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被誉为瓷都、瓷乡。景德镇的青花瓷是世界公认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它有着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两个重要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底蕴。景德镇瓷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修复的青花瓷有哪些观赏的亮点吧:

1、造型精美

“造型精美”是景德镇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景德镇陶瓷的另一突出特点。在中国,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符合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美学原则才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并能够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但在古代,我国的景德镇是最早出现了“瓷雕”这一艺术形式的地方,而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发展成了艺术造型,也成为了景德镇陶瓷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景德镇陶瓷艺术形式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元代始,景德镇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造型精美、釉色白润光亮、纹饰多样繁缛、纹饰精美、造型典雅而端庄大气、胎骨微动、细腻温润等特色。

2、釉色青翠

釉色青翠,是在青料上施釉的一种特殊装饰工艺。釉的种类有青花釉和黑釉两种,也有不施釉的。以黑釉为代表的,有黑釉小盘,在黑釉盘上画青花海水纹。瓷器上画“碧云天”或“彩云间”图案,都是景德镇青花瓷装饰工艺的一种创新。釉色青翠,主要以景德镇窑青花瓷中常见的青花瓷为代表,一般以天蓝青翠欲滴为主要特征;釉下青花带翠为主要特征;此外还有以青白玉红翠玉为主的釉下彩。

3、纹饰精美

青花瓷的纹饰既有写意,也有写实。如用夸张技巧描绘事物的各种造型、图案,如葵花、牡丹、双凤朝阳等图案;又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等纹饰。也有极少数的纹饰是写实的,如龙凤等纹饰。青花的装饰在历史上是十分成功的,对后世的瓷器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4、工艺精湛

景德镇的青花瓷工艺高超,具有许多艺术特点。比如,其青花纹饰装饰技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青花纹饰之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开片”和“跳刀纹”的工艺手法和图案装饰手法,较好地体现了出器之本和审美之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青花瓷器表面装饰技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特征,如“天青釉”工艺,是当时景德镇青花瓷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作品之一。

5、造型美观

人们通常认为景德镇的瓷器很有特色,是最具有艺术风格,最具有传统魅力的陶瓷品种之一。景德镇青花瓷的釉面肥厚光洁,胎足细密,呈色鲜艳,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装饰简单而富有韵律气氛。青花色泽明亮润泽,釉面光亮。青花瓷胎质坚密致密,胎体多为中空式且有少量的圆筒形底,底足有细密小孔;釉面多为均匀洁白,釉色青白,釉面滋润;胎体质地坚硬细腻,胎体内外壁釉厚处有微细砂粒状颗粒分布;釉面与釉底之间有轻微的釉内气泡存在,俗称“点麻点”。此外青花瓷器上还有一种釉下青花、釉里红以及釉上五彩等品种,这类品种在装饰手法上有粉彩、紫釉、胭脂红、天青釉以及蓝釉等品种,这些品种纹饰精美细腻,釉面釉彩开片层次分明;釉外青花彩绘图案细腻美观;釉内五彩花纹丰富;釉下彩釉相互交错;釉上五彩图案色彩绚丽鲜明;釉里红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娇艳,色彩鲜艳丰满;釉里青色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青白光亮,色泽淡雅清新。

闪闪的星星
想人陪的羽毛
2025-08-21 01:39:38
马可波罗、汇亚、新中源、诺贝尔、亚细亚、蒙娜丽莎、东鹏、冠珠、钻石、斯米克

最新 2010年 中国 陶瓷行业 瓷砖 建筑陶瓷 建陶 抛光砖 地砖 瓷片 十大品牌 品牌排名 品牌排行榜

1、马可波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广东省著名商标,一线牌子,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

2、汇亚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陶瓷行业名牌,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一线牌子,广东汇亚陶瓷有限公司)

3、新中源 (中国驰名商标,陶瓷十大年度品牌,广东省著名商标,一线牌子,广东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

4、诺贝尔(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浙江省名牌,杭州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

5、蒙娜丽莎(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广东省名牌,一线牌子,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

6、亚细亚(中国名牌,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上海名牌产品,一线牌子,上海亚细亚陶瓷有限公司)

7、东鹏 (中国驰名商标,价值品牌500强,广东省著名商标,一线牌子,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8、冠珠(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一线牌子,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

9、钻石(广东省著名商标,佛山陶瓷10强企业,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佛山钻石瓷砖有限公司)

10、斯米克(中国名牌,上海名牌产品,一线牌子,上海斯米克建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中国陶瓷行业最具权威报纸对市场进行调查得出数据发布,2010年中国陶瓷品牌瓷砖类最新排行如下,仅供参考:

一线品牌:东鹏、新中源、汇亚、冠珠、鹰牌、蒙娜丽莎、马可波罗、金舵、斯米克、诺贝尔、冠军、惠达、亚细亚、宏宇、嘉俊、能强。

中上品牌:奥米茄、金牌亚洲、嘉达、嘉俊、骏仕、简一、金意陶、罗马利奥、欧美、特地、维罗、唯美、银鲸、意利宝、中盛、钻石、金舵、樵东、宏陶、金陶名家、蒙地卡罗、兴辉、萨米特、顺辉、王者、威尔斯、大将军、格莱斯、。

中下品牌:博华、百度、贝嘉利、标牌、冠星、爱和陶、博德、长谷、凡第诺、皇冠、华鹏、恒福、皇冠新世纪、辉瑞、海棠、华莎驰、惠万家、红协、金贝、金龙、九凌、金西洲、建球、金兴、金朝阳、卡迪雅、鲁班、朗高、利华、露华浓、利家居、龙驹、乐可、路易摩登、马可贝里、美陶、梦特娇、诺克威尔、欧罗兰、皮尔卡丹、涪陵、圣保路、升华、喜利得、圣陶坊、石湾、双喜、上元、陶城、特高特、威廉顿、现代、喜来登、新里万、新中瓷、裕景、优璐莱、远方、雅士、欧文莱、荣高、圣德保、双菱、卡诺尔、罗马、高夫。

末流品牌:爱佳、宝来、班力德、彩蝶、帝舵、迪凯门、登喜路、高的、个性、红灯笼、宏丰、华纳、恒诺、金怡、景业、康博、雷克、利维、麦德豪、名爵、迈克尔、玛拉兹、尼米奥、樵南、盛发、诗曼丽、圣罗兰、世外陶源、路易、华伦天奴、神韵、上意、天工、迅驰、新世域、小玉、皇帝女、意堡罗、亚洛斯、优诺、因特、雅陶典、卓丽、尊利、新南悦、紫砂。

排行榜说明:

1、本排行榜主要依据2010年1-3月份的市场(抽样)调查,消费者、设计师及有关机构的评论和评价等方面内容进行;

2、调查(抽样)区域:全国省会城市(除了港澳台、西藏)及宁波、北京、上海、西安、天津、郑州、武汉、南京、温州、大连、常州、临沂、佛山、深圳 、厦门、青岛等;

3、排行榜内容仅供参考;

数据来源:市场(抽样)调查、互联网调查和中国陶瓷行业评估机构。

追寻的日记本
激情的网络
2025-08-21 01:39:38
瓷片电容是一种用陶瓷材料作介质,在陶瓷表面涂覆一层金属薄膜,再经高温烧结后作为电极而成的电容器

通常用于高稳定振荡回路中,作为回路、旁路电容器及垫整电容器

瓷片电容颜色用较广的有蓝色和土黄陶瓷电容

蓝色陶瓷电容因用环氧树脂包封,所以防潮性好,耐电性能强

土黄陶瓷电容因用酚醛包封而成,所以易爱潮,耐压低

瓷片电容按瓷介电容电介质又分:1.类电介质(NP0,C0G);2.类电介质(X7R,2X1);3.类电介质(Y5V,2F4)优点:稳定,绝缘性好,耐高压缺点:容量比较小其作用1.MLCC(1类)—微型化,高频化,超低损耗,低ESR,高稳定,高耐压,高绝缘,高可靠,无极性,低容值,低成本,耐高温,主要应用于高频电路中

2.MLCC(2类)—微型化,高比容,中高压,无极性,高可靠,耐高温,低ESR,低成本,主要应用于中,低频电路中作隔直,耦合,旁路和滤波等电容器使用

爱听歌的白云
健康的鸡
2025-08-21 01:39:38
你可以到我的博客名称为"越窑秘色瓷"我有一篇文章<各种瓷器的鉴别>在文章中,我详细讲述了中国瓷器的种类、产地、特点等。你所关心的瓷器种类迎刃而解。

各种瓷器的鉴别要点

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柴窑、磁州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青瓷、吉州窑、建窑、青花瓷。

一、汝窑

时间:始于唐,兴于北宋

地点: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

特点:器型简单,香灰色胎,但釉色温润柔和,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存世时间: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2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二、官窑

注:图为官窑贯耳瓶(宋)

时间:官窑起自唐,兴于宋代

地点: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特点: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北宋官窑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南宋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三、哥窑

时间:宋代名窑

地点: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

特点: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四、定窑

时间: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

地点: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特点: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

器形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宋代瓷窑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技术。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印花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五、钧窑

时间: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

地点: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

特点: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窑变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六、柴窑

时间: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

地点:窑址迄今未发现。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

特点: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周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黄色。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

七、磁州窑

宋磁州窑白釉黑花荷莲纹瓷枕

时间: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

地点: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特征: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白釉最为常见,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造型丰富,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磁州窑瓷器题写年款的不多,目前仅见到两件,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长方虎纹枕,枕面一侧题“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另一件在英国,枕面刻“家国永安”四字,左书“熙宁四年”(1071年)。

八、耀州窑

时间: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耀州窑宋代名窑之一,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

地点: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特点: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九、龙泉窑

时间: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地点: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

特点: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一、第一辉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发展史上未免显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个“迷惑”。

二、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从13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但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

三、第三辉煌期——元到明早期

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龙泉窑的窑形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工艺之一。

十、青瓷

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十一、建窑

时间:宋代名窑。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亦称“建安窑”、“乌泥窑”。

地点: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特点: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因釉色细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称"兔毫盏",按其釉色又叫"金盏"、"银盏"和"蓝盏"。"蓝盏"更为可贵。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穷。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有的器物底足刻有"进王戋 "、"供御"铭文,为朝廷贡品。

十二、吉州窑

宋吉州窑绿釉划花瓷枕

时间: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地点: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境内,北距吉安市约8公里。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东昌地属吉州管辖,故名为“吉州窑”,又称为“永和窑”。

特点: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从南宋开始,吉州窑出现了一种新的彩绘瓷,至元代彩绘瓷生产盛极一时。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绿釉瓷其中以枕为多。

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变幻无穷,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

十三、越窑越窑

时间: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

地点: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特点: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十四、青花瓷

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图罐

时间: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地点: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特点: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明初(洪武朝1368--1402)永乐、宣德(1403—1435)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

清初顺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宣统(1909—1911)

十四、秘色瓷

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简称“秘瓷”。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秘色瓷简介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外向的外套
壮观的黑裤
2025-08-21 01:39:38

【景德镇四大名瓷】

1、《青花瓷》 2、《玲珑瓷》 3、《粉彩瓷》 4、《颜色釉瓷》

一、青花瓷

●青花瓷是应用 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清代龚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青花器皿由过去的单件为主,发展成以配套为主,画面更加精美。

二、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解放后的玲珑瓷得到迅速发展,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近几年来,更发展为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瓷。

三、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粉彩瓷在工艺上是在陶瓷颜料中调入“玻璃白”因此使画面具有粉质感,立体感也很强,所绘图象表现力强,融汇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画面浓淡相间,阴阳衬托,形象生动,线条工细流畅,色彩清丽粉润,而且色彩柔和,细腻,雅致,不论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以及静物图案均可入画,极富诗情画意。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商的艺术水平。

四、颜色釉瓷

      ●如果用“万紫千红”来形容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颜色釉,那是非常恰当的。不仅红紫,不论什颜色都可烧制,红为火焰,绿为春水,蓝似青天,黑为墨炭,是瓷器中最富神秘色彩的艺术品。

 ●颜色釉瓷突起色釉瓷。有许多种类别:通体一色者称单色釉,多色相间者称花釉,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的叫高温颜色釉,1000度以下的叫低温颜色釉。釉料中含粘土、石英和助熔剂。着色剂主要有含铜、铁、钴、锰等化合物。低温颜色釉大多以自然界中的景物、动植物命名,为象牙窑红等。明、清两代的颜色釉瓷色彩就十分丰富,再经新中国成立后50余年的发展,更是无色不备,除恢复传统色釉56种外,又创新各种色釉60多种。为凤凰衣釉、彩虹釉等等。色彩非常丰富,产品畅销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