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瓷器结晶釉生产工艺的生成年代
铁系结晶釉是陶瓷结晶釉系列中出现最早的一个品种,早在宋代就有关于铁系结晶釉产品生产的记载
结晶釉是一种人造的晶体,用此种釉装饰在各种瓷器的表面上夕一次烧成无需人工去加工描绘,点金加粉,就会出现各种色彩的花纹,常见的有花朵状,冰花,雪花状、松针状,线状、星状的晶体,就现在以制成的结晶形状中约有45种之多,花形绚丽多彩,美妙自然,可谓“巧夺天工之美,精取玉色之秀”
在解放前比较稀少,最早在景德镇出土过。
景德镇瓷器有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青花瓷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粉彩瓷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颜色釉瓷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雕塑瓷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色泽艳丽鉴别陶瓷的好坏要遵循“一听二看”的原则。所谓听是指拿起瓷器轻轻敲敲,听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悦耳。如果是,这就表示是优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质量良好;假如敲瓷器时发出的声音粗重,甚至沙哑,就是用劣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其质量甚差,甚至已有裂痕。其次看很重要,要仔细反复看。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不能出现色脏、缺釉、气泡等明显缺陷。贴花是怎么回事?贴花纸有专门的生产厂生产,规模都不大,它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订制或自己创作图样,在商店里售卖。生产瓷器的个人和厂家都可以直截买来、贴上,送去烧就行了。不需技艺,也不费力气,省工、省料、省时,适合大批量生产。如日用瓷、陈设瓷等等。大大降低了成本。现在工艺瓷器也大量采用贴花瓷。 贴花瓷器是否有收藏价值,要看它的历史特征和数量大小,不能一概而论。收藏要尽量避开贴花瓷器。如何区分贴花瓷和手绘瓷。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方法。一、看装饰纹图案。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边缘,常常有一圈装饰图案。贴花的图案,普遍会出现图形叠交、错位、接头缺口三种状况。如缸、碗、杯、瓶之类。二、细看有时会发现缺色的现象,像虫咬过。这是由于贴花纸在转运过程中,或操作时弄掉了贴花纸上的部份陶瓷颜料所至,但并不是一定都出现,要细看。三、细看对称的、或相同的图案。每个局部,贴花瓷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绘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这一点很重要。四、球面几何形状瓷器(如大天球瓶),大面积连续图形画的完整的人物、花鸟、风景,不会是贴花的,否则会出现折叠现象。五、青花分水工艺做的瓷器,可以判定不是贴花的。六、从颜色上判断。无论釉上、釉下贴花纸,从工艺上讲,陶瓷颜料附着厚度有限,颜色的深浅不易解决。对于某种颜色,如黄色,就会出现所有这种颜色在整个画面上,都会基本一致。这是最重要的区别方法。七、对于有球面几何形状的瓷器,它的贴花纸,往往多片贴花纸拼块组成,如山水画,为了整体效果,也人工画一些补充图案。这样就会同种颜色(如青花颜色),手绘和贴花出现不一样色调的现象。如瓶子,元圈装饰线都是用手工画的,这个颜色往往与同种贴花颜色色调不一样。八、贴花和手绘同时出现的瓷器,表现在上下装饰图纹用贴花,主要部位用手画。不过这种手绘都是把画面用复写纸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鱼缸用的比较多。凡瓷器上用了贴花,不论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贵。九、从瓷体上分析,贴花瓷其瓷体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数都比较粗糙。高级日用瓷除外。好瓷体不会用贴花。十、潮州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贴花的。还有,景德镇瓷用潮州贴花纸现象也很普遍。景德镇瓷器的种类:颜色釉: 是用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原料配制的呈色优美的釉料。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为界,分为高、低两种。二是按烧成后的火焰 性质分为氧化焰颜色釉、还原焰颜色釉两种。三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颜色釉的釉面,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煅烧 ,才能显现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纹若流云飞瀑的独特魅力。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龙泉天青等;红紫色的如:祭红、郎窑红、均红、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红、火炎红等。黄色的如:钛黄、象牙黄、蟮鱼黄、粉黄等。绿色的如:翠绿、孔雀绿、金星绿、哥绿等;黑色的如:乌金、铁锈花、无光黑。其他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裂纹釉、唐三彩、龙泉釉、蜡光釉、金砂釉、变色釉、 "三样开泰"、霁蓝釉等。另外还有低温颜色釉如:西洋红、胭脂红、孩儿面、粉红、辣椒红;鹦哥绿、苹果绿、浅绿、鱼子绿、瓜皮绿、炉均翠苦绿、浇绿;正黄、浇黄、淡黄、鱼子古铜、黑地浇紫等。青花: 瓷器釉彩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蓝花在釉下,因此属釉下彩。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其制作方法是先把青料在素胎上绘成各种图案纹饰,然后上釉在高温下(1200度以上)一次烧成。它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历久不衰。青花以简练的笔法和单纯的色彩表达了丰富的艺术语言,有着感人的艺术吸引力;在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及笔触线条来表现对象,与国画基本相似,它表现的内容题材、形式、手法都极为广泛。青花瓷的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珍爱;并且在世界的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古彩: 又名硬彩,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 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古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风、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划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综合彩: 是采用多种技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装饰形式。它是根据作品的要求,动用不同原料(釉上、釉下色料)、不同表现方法(雕刻、绘画、色釉)和不同烧炼工艺(高低温)相结合而达到整体设计效果,使瓷器装饰更为完美。综合彩的作品,可尽量发挥各种技法的特点和工艺操作的所长,以充分达到创作意图。因此,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装饰方法。其特点是变化灵活,丰富多彩,各种装饰形式相互衬托,互为补充,争奇斗艳,丰富了陶瓷的艺术语言。 新彩: 旧称洋采,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建国后,几经改进,使新彩装饰技法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成为广泛采用的装饰形式。景德镇现时流行的新彩中除颇有中国写意画风格的扁笔新彩外,还有鲜艳明快的刷花、喷彩,规整秀丽的平印、丝印贴花等。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装饰格调已形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贴花、绘画、刷花、喷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蚀金彩和各色电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丰富,装饰多样,毛坯造型秀丽,花纹生动,格调新颖釉里红: 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均窑的紫红斑釉。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它俩不但降生的时代相同,而且在工艺制作、装饰题材与画风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可谓一对惹人喜爱的孪生姐妹。然而,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件,烧成范围狭窄,比起青花来要娇嫡的多,所以其品种、产量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如青花瓷了。但它具有青花不备的那种红宝石般的富丽感,加上难于烧成而导致的"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历来又显得十分名贵。现代陶艺: 创造,成为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使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寓所。因此、与传统陶艺不同,现代陶艺只是以陶泥作为它的物质载体,而借以体现的却是一种现代的艺术精神。它主张自由创造、个性发挥、即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着容器的形态。但已不再是以实用为目的。并且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规范,扬弃了传统陶瓷精致、规整、对称的古典审美趣味,向着随意自由、更富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现代陶艺创造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化的“瓶罐”,即使是“瓶罐”、也是以“瓶罐即艺术”的观念自由表达着陶艺家的生存经验。因此、现代陶艺纯属于艺术家个体面对心灵的艺术创造。具有从古老的陶瓷母体中脱离而形成独立的纯艺术特征。 斗彩: 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先在胎上画好图案的青花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再入烘炉中烘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由于釉上釉下,给人以丰富的热烈、鲜明清新之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青花在釉下勾勒纹样的全部或大部分轮廓线,釉上填五彩,高、低温二次烧成,青花在彩绘中有决定其他色彩的作用。也有从“斗彩”字义来解释的。用釉下青花勾绘花纹轮廓,釉上用彩填绘,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奇斗艳。“斗”,意即凑在一起,故称之为“斗彩”。斗彩的特点是: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这种装饰已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和它的特色。粉彩: 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俗称“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已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从装饰的艺术效果来看,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的特点。凡绘画中所能表现的一切,无论工笔或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雕塑瓷-瓷雕: 是陶瓷器的一种装饰。一般指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需要模印、镶嵌以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工艺操作并经高温烧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大致分圆雕、浮雕、堆雕、镂雕、雕镶、雕刻等种类,其制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突破明代一道釉中红、黄、绿、绛、紫、黑等含量饱含原色为主的范围,创造出中性间色釉,计9类,达近百种。
白釉纯白之外,有“牙白”、“鱼肚白”等。红釉康熙时复兴发展,有金红、铜红、铁红等成色多种。“郎窑红”,由郎廷极督造。“郎窑本以中丞名”,“中丞睹古得遗意”,“比视成皇欲乱真”,“雨过天晴红琢玉”(许谨斋诗)。色泽深艳,如初凝牛血,称“牛血红”。透亮垂流逐渐下浓,里外开片,“灯草口”、“米汤底”、“果绿底”,“脱口垂足郎不流”为特点。康熙郎窑红大瓶,高45厘米,红如宝石,比宣德红稍亮,光彩照人。而“霁红”,则失透深沉,呈色均匀,釉如桔皮。康熙年间烧成。雍正年间产量大,成色不一。“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精烧百不同。”(龚轼诗)。远未及宣德水平。另有康熙“豇豆红”,釉呈粉红,沉静雅致。成色不同有“桃花片”、“娃娃脸”、“美人醉”等名品。有的用“吹釉法”,又叫“吹红”。呈色淡红,幽雅清淡柔和悦目。因烧成难度大,多用于小型文具。如“豇豆红笔洗”、淡红柔润雅致,足底白釉青花书三行楷字,“大清康熙年制”款识。又有雍正“火焰红”,先涂铜底釉,上涂含铁面釉高温中流淌挥发成火焰形红色。仿钧釉,底刷麻酱色,刻篆字“雍正年制”款。另有雍正“胭脂水”。承康熙而出精品。呈色水红半透明,淡雅娇嫩、明朗温润,为粉红色泽。是低温金釉,又称“金红”。后有乾隆“珊瑚红”,康熙开始到乾隆兴盛,是低温铁釉。还有“枣红”、“海棠红”、“朱红”、“矾红”,另有“欧红”、仿西洋红。
青釉有康熙“天青”,“苹果青”。有雍正“豆青”又称“东青”、“冬青”。有乾隆“霁青”、“蟹壳青”等。
绿釉有康熙“郎窑绿”、“苹果绿”、“孔雀绿”,翠绿透亮密布鱼子纹开片。“瓜皮绿”、“蛇皮绿”。有雍正“秋葵绿”、“松石绿”、“碧玉釉”,有乾隆“豆绿”、“祖母绿”、“浇绿”、“油绿”、“西湖水”、“翡翠”等。
蓝釉有康熙“洒蓝”,仿宣德发展,浅蓝巾含深蓝水迹斑点,又称“雪花蓝”,是高湿钴釉。“吹蓝”又称“罩釉”。“天蓝”釉色淡雅悦目,康熙时多文玩小品,雍正时有大型瓶炉。“霁蓝”呈色匀润失透,釉如桔皮。有乾隆“宝石蓝”,“青金”,“珐蓝”,“欧蓝”等品种。
黄釉有康熙“粉黄”,二次烧成。成分不同有“娇黄”、“老黄”、“腊黄”、“鳝鱼黄”。有雍正“茶叶末”;黄绿失透泛金星,古朴清秀,是铁镁化合结晶釉。“铁绣花釉”,赭黄中含结晶体。有乾隆“淡黄”、“米黄”、“月白”、“老僧衣”等。
紫釉有康熙“吹紫”。乾隆“茄皮紫”,由赣州钴土“叫珠”引入锰釉呈色。还有“葡萄紫”,“玫瑰紫”。
黑釉有康熙“乌金”、“墨玉”。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第二类: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
第三类:斗彩瓷第四类:颜色釉瓷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二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第五类: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第六类:变色釉瓷
亦称“异光变彩釉”。釉色随光源不同而变化。以高级细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为着色元素,经一定工艺处理,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在适当的烧成温度下,产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生成一种新的固溶体。
第七类:古彩瓷
古彩:又名硬彩,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 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第八类: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因当时采用进口彩料,画面具西洋风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
第九类:雕塑瓷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景德镇粉彩窑口有: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瓷器的分类:
1、胎装饰:多为印花、划花、刻花、堆贴、绞胎等。
2、釉装饰:单色釉(青瓷、白瓷、黄瓷、蓝瓷、绿瓷等单一色泽釉色的瓷器)、结晶釉(兔毫、油滴、铁锈斑、茶叶末釉等含结晶物质的釉面装饰)、花色釉(窑变釉等)、纹片釉(就是釉面有裂纹的那种啦~像哥窑)。
3、彩装饰:釉下彩(青花啊,釉里红,釉下三彩等)、釉上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等)、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斗彩)。
我们通常说的有毒主要是重金属的溶出,比如铅、镉、钡等的重金属,主要是看釉中是否含有这些元素的原料……
如果你觉得可能有的话,可以事先用醋泡一下,可以溶出一部分,这样至少心里放心一些,呵呵……
景德镇是江西省东北部一个市镇,地方不大,但名声很大,无论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镇以产“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瓷城。“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这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对景德镇的高度评价,景德镇也当之无愧。
景德镇的形成阶段 景德镇在东晋叫新平镇,唐武德四年改镇为县,仍叫新平。因其雄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镇。北宋真宗时(公元1004--1007年)改名为景德镇。当时,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扬海内,真宗皇帝赵恒派官员到镇督造瓷器,贡奉朝廷,并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景德是真宗年号,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改名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景德镇瓷器名闻天下,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瓷器的,目前尚无定论,据史书记载:景德镇陶瓷业是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东汉时代开始的;经过三国、魏晋到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的陈朝,它的瓷业生产已较有名气了;唐代景德镇产的瓷器被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廷,”名震天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和实物,在这个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及瓷片,均为五代时期。在没有找到新的实物证据前,只能把五代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开始。
五代景德镇 五代时,景德镇瓷业已初具规模。当时,景德镇制瓷还没有使用高岭土作瓷坯原料,仅用瓷石作原料。这种单一的原料制胎,史称“一元配方”。用瓷石制成的坯,在高温下易变形。为减少变形,陶瓷工就把底足加厚加重,以承受上面的压力,这样瓷器的造型风格受到一定影响。五代时,景德镇的主要产品是青瓷和白瓷。青瓷,胎呈灰色,与当时名噪南方的浙江越窑制品风格相近,其质量上乘的制品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白瓷较精,白瓷胎致密坚实,吸水率低,色调纯正,与北方白瓷接近,但透光度更好。五代景德镇烧制白瓷的成就,对于该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景德镇也是南方最早生产白瓷的地方,它开始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但从全国范围来说,那时的制瓷格局是“南青北白”,即南方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北方以河北邢窑白瓷为代表,景德镇窑同它们相比,还稍逊一筹。五代是景德镇瓷业的起步阶段。
宋代景德镇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社会恢复安定,生产得以发展,制瓷业也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各地名窑名瓷不断涌现,其中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和哥窑被后人称为五大名窑,成为当时制瓷水平最高的代表。受其影响,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日益成熟,规模迅速发展(瓷窑多达300余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宋代景德镇主要烧制青白瓷一种品种。这种瓷器因釉色青中显白,白中泛青,介于青、白之间,故得名(也称为影青、映青、隐青)。青白瓷,清淡高雅,俊秀挺拔,享有“饶玉”之称(即饶州之玉,因景德镇在宋时属饶州)。它是景德镇独创的一种瓷器,因而也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珍贵的品类。
青白瓷以日用器为主,饮食具有碟、盘、碗,酒具有注子、注碗、杯;卫生具有钵、洗和各式香薰,照明具有灯盏,瓷枕有象枕、狮枕等,盛化妆品和香料的盒更是丰富多彩,还有浮雕人物。齐全的品种说明,景德镇瓷工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器物的成型方法;而且还出现了较细致的分工。
此时,瓷工们对成型质量非常讲究,坯胎已做得很薄,坯体表面也加工得十分精细,再辅之刻花、篦点、篦纹和印花装饰,与影青釉相互配合,相互辉映,使青白瓷真正收到了光致茂美的艺术效果。它常见花纹有牡丹、莲、梅、卷草、凤、鱼、婴戏等。北宋前期,青白瓷多光素无花纹,器形规整,釉质润洁,有“冰肌玉骨”之誉。北宋中期以后,刻花、篦点、篦划纹饰在器物上大量出现。南宋以后,盛行印花装饰。其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到河北定窑影响,因而又被称为“南定瓷”(即南方的定窑)。如果从瓷器的致密度、透光度、烧制技术等方面比较,青白瓷比定窑瓷好,青白瓷的白度和透光度都很高,已接近现代细瓷的标准。此后,社会上大量使用的白瓷都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青白瓷的出现,使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它以其独特的风姿而具备了与同时代的其它名窑名瓷一争高下的实力。
色质如玉的青白瓷一出现,就倍受人们喜爱。这也使它的销售市场极为广阔,不仅销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大量销往海外。青白瓷对江南地区的瓷窑影响很大,出现了许多模仿青白瓷的瓷窑(共计有8省
34个县),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青白瓷系是江南地区两大瓷窑之一,影响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宋代是景德镇瓷业全面发展的阶段。
元代景德镇 元王朝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烧制官府用瓷。为什么元王朝要把唯一的为皇室服务的瓷局设在景德镇呢?这是因为蒙古统治者崇尚白色,以白为贵,当时,景德镇大量烧造青白瓷,这种白色调瓷器博得了蒙古统治者的喜爱。这便是他们把瓷局设在景德镇的主要原因。浮梁瓷局的设立,使景德镇倍受“关怀”,它得以集中全国各窑场的优秀工匠,得以垄断优良的原料等,这为瓷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元代结束了宋、金、西夏对峙的分裂局面,社会趋于稳定,蒙古统治者虽不善于治国之术,却大力提倡海外贸易。那时,中国的瓷器输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的海上贸易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必然刺激各种手工业发展,它对于在宋代已有广大市场的景德镇制瓷业来说,无疑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元代景德镇瓷业的辉煌成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元代景德镇瓷工凭借其出奇的创造力,在制瓷工艺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发现了新的优良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并把它掺进瓷石制胎,这便是著名的“二元配方法”。高岭土(此土产于景德镇市东北45公里处的东埠高岭村的高岭山,故名之,它也是国际通用的专门术语。此后,就把这种能制瓷的白色粘土通称为“高岭土”)的应用,是元代景德镇的伟大创举,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其一,迎来了瓷业的繁荣。南宋后期,景德镇出现了原料危机,上层优质瓷石枯竭,瓷业生产陷入困境。高岭土的应用,使过去无法利用的藏量巨大的中下层瓷石得以使用,从而使景德镇瓷业安然渡过了南宋以来的原料危机,迎来了元代瓷业的兴旺发达,也为明清景德镇瓷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其二,减少制品变形。高岭土掺进瓷石制胎,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使制品的烧成范围增宽,变形减少,成品率提高。高岭土在瓷胎中起到骨料作用,因而能烧造颇具气势的大件瓷器。高岭土的应用,改善了瓷器的理化性能,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质瓷变成高火度的硬质瓷,从而完成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次巨大的、质的飞跃。其三,降低了成本。高岭土是土质原料,采掘方便,仅需淘洗即可使用(瓷石需经长时间粉碎后才能使用),这样,瓷器的成本必然会有所降低。高岭土的应用,是元代景德镇瓷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给景德镇瓷业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枢府器”是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一种白胎白釉瓷器(因有的器物上刻有“枢”、“府”二字,而得其名)。同青白瓷相比,枢府器胎体稍厚,釉色偏白,呈鹅蛋色泽,故又称“卵白釉”瓷器。它具有烧成温度高,胎釉结合紧密的特点,而成为一代名品。卵白釉瓷分精、粗两类。精制的制品基本为白乳浊釉色,有印花装饰;较粗的制品一般胎体厚重,素面无纹饰,釉色白中略显灰青。卵白釉的出现,为青花和釉里红的艺术效果提供了物质条件。元代景德镇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蓝彩瓷器)。清新明丽的青花瓷取代了元代以前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技法,而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青花瓷的出现,使其它大部分古老的窑场都相形见绌,它昭示着景德镇瓷业的高度发展。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优良的使用价值,赢得了古今中外人士的喜爱,为此,青花瓷的生产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绝大部分供外销,主要销往伊斯兰教地区。销往这一地区的青花瓷器多数是大件器,各式盘的口径一般在35--45厘米之间,大的达58厘米之多。这是适应当地生活习惯,为人们围在一起,席地而坐吃抓饭时所使用的。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的又一重要发明。釉里红也是釉下彩,在操作上亦与青花相同;与青花不同的是,青花的着色剂是氧化钴,釉里红则为氧化铜的呈色。元代釉里红的呈色红而不鲜,朴实无华,
象征吉祥与富贵,深得人们喜爱。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也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器。青花和釉里红的综合装饰,有着奇特的艺术效果,二者相互衬托,显得和谐高雅。它至今仍为景德镇瓷器中的名贵产品。此外,金彩、珐华彩、红釉和蓝釉等,也是当时的新品种。这些颜色釉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瓷器的彩饰技法,它表明景德镇瓷工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色剂的使用方法。元代景德镇的瓷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开始进入黄金时代,它为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明代景德镇 明代景德镇瓷业在宋元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宋元以前,名窑遍布全国,各名窑产品各具特色,并且都有各自市场;但制作水平相差无几。从明代开始,景德镇瓷业的技术水平和烧造规模都明显地超过各地窑场,其产品几乎占据了全国主要市场,而至精至美的宫廷用瓷也几乎全部由景德镇供应。由此,景德镇成为 “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瓷业中心。这一局面的形成,除了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外,御器厂的设立也有重要作用。在元代浮梁瓷局的基础上,明洪武年间,朝廷又在景德镇设立了御器厂,亦即官窑,专烧皇室用瓷。为满足宫廷需要,官窑不计成本,讲究质量,向高、精度发展,同时还不断开发新品种,从而也带动了民窑的发展。民窑为了扩大市场,也不断提高质量。这样就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据史料记载,明代景德镇制瓷最盛时期有官窑58座,民窑900余座,从事瓷业的瓷工达10余万众,出现了“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盛况。清清昌江水,悠悠贯城过。在这条古代景德镇主要的交通运输道上,每日装运瓷器的“舟帆日日蔽江来。”瓷器为景德镇这座江南山区的古镇,孕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了空前的兴旺。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景德镇民窑的分工很细,从瓷土开采到瓷器烧成,要经过72道工序;同时,官窑的分工也极其细致,御窑厂内有大碗作,酒盅作等23种专业分工。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力,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当时,所产瓷器的瓷质细腻,釉色精美,艺术造脂相当高。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产品,其它各类品种也很出色;还能烧造气势宏伟的大龙缸和薄如蝉翼的薄胎瓷。按制瓷工艺分有: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
釉下彩是指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因彩绘在生胎上,着釉后一次烧成而得名。明代景德镇青花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由于绘画用的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的不同,明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往往各具特色,千瓷百态,例如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中期浅淡秀雅,晚期鲜艳且蓝中泛紫,末期则蓝中带灰。此时,官窑青花精细优美,民窑青花也不乏精致之作。在青花的制作和青料的运用上,明代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而成为中国青花瓷发展的顶峰。釉里红的制作在洪武时发展到极盛阶段,宣德釉里红器也颇有盛名,其后,釉里红器逐渐减少。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代,但未见成功之作,明宣德时,烧制出了较成功的青花釉里红。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彩在釉上而得名。明代景德镇釉上彩品种丰富,有单彩、三彩和青花五彩等。青花五彩创制于宣德朝,盛行于嘉靖、万历朝。嘉靖、万历青花五彩浓艳夺目,不但官窑器精彩纷呈,民窑器也争奇斗艳,青花五彩制作技艺步入一个新阶段。斗彩,是釉下青花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工艺。真正的斗彩创造于明成化年间,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但以成化斗彩成就最高、名气最大。颜色釉是指各种色泽的高温釉和低温釉。它有一种色泽的单色釉,也有多种色泽施于一器的杂色釉。明代景德镇的颜色釉瓷,主要是官窑制品。明代的白瓷属于高温颜色釉。明代白瓷胎体薄、白度高,这种白瓷釉色柔和,给人以“甜润”的感觉,被称为“甜白瓷”。此后,各朝的白瓷均别具一格,如宣德白瓷“光莹如玉”,嘉靖白瓷“纯净无杂”,万历白瓷“透亮明快。”高质量的白瓷为彩瓷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永乐,宣德时成功地烧造出高温铜红釉器,即“祭红”,它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色调纯正的红釉瓷,也是景德镇瓷工的又一重大贡献。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渐趋衰落。此外,明代景德镇烧制的高温蓝釉、柿色釉、黑釉和青釉等都有极高的成就;其低温的孔雀绿釉、铁红釉、黄釉也很出色;嘉靖时,杂色釉制作特别兴盛。
明代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它不但销往亚洲和非洲,还销往欧洲。随着瓷器的输出,明代景德镇的瓷艺也对世界各国的陶瓷产生了影响。在埃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制作 的陶器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明代景德镇瓷器的影响,有些产品模仿得非常逼真,在形状、图案、纹饰上与明代景德镇瓷器的风格很接近。随着瓷器的输出,景德镇制瓷技术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先传到朝鲜、日本、越南、泰国、中东等国家与地区,稍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丹麦等国,为欧洲制瓷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明代景德镇瓷业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明代景德镇无可争辩地成了中国的瓷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城。
清代景德镇 在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中国瓷都的地位。瓷业生产仍分官窑和民窑两类,但官窑和民窑的关系与明代相比有区别,它废除了明代官窑官办官烧的制度,采用官搭民烧制度;取消了明代那种对民窑限制性的禁令,充分释放了民窑的发展潜力。民窑的生产规模,专业分工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烧制技术普遍提高,精细瓷器不断涌现,清代官窑瓷器多为民窑所出。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促进了整个瓷业的发展。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瓷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进入了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极盛的黄金时期。其全盛时期,制瓷工人有20余万之多。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汉名)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写的信中这样描述景德镇:“景德镇拥有一万八千户人家,一部分是商人,他们有占地面积很大的住宅,雇佣的职工多得惊人。按一般的说法。此镇有一百万人口,每日消耗一万多担米和一千多头猪。……”《浮梁县志》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这里的数字可能有些不准确,但它却实实在在反映出清初景德镇瓷业已十分繁荣昌盛这一事实。就整个清代来说,景德镇瓷都的地位比明代更突出:全部的宫廷用瓷由景德镇供应,社会上绝大部分民间用瓷也由景德镇供应;景德镇瓷器还销往世界五大洲,其中销往欧洲的瓷器的数量非常巨大。当时的外销瓷,大多是按照外国指定品种、器形、图案和色彩进行制作的。这些对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清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康熙年间,景德镇瓷工对窑炉进行了改革,他们吸取了北方馒头窑和南方龙窑的优点,发明了蛋形窑(其形状像半个鸡蛋覆于地面,故名为“蛋形窑”)。蛋形窑也叫镇窑,又因其以松柴为燃料,所以又把它称为“柴窑”。它以容量大,烧成快和利用还原焰见长。我们知道,决定瓷器品质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原料,二是窑炉烧成技术。因此,窑炉便构成我国优秀传统制瓷工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蛋形窑在我国陶瓷史及窑炉技术史上有特殊地位,也对欧洲的陶瓷窑炉产生了重大影响。蛋形窑的出现,为景德镇瓷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改进制备工艺,在瓷胎上大大增加了高岭土的用量,使瓷胎的理化性能大大提高,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
清代景德镇的瓷器,胎质坚实致密,略呈半透明状,釉色洁白纯净,莹润如脂。这为彩瓷和颜色釉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青花瓷仍是清代景德镇最主要产品,其中尤以康熙时的民窑青花最著名。康熙青花题材多样,色分五等,成为整个清代青花瓷的代表。除康熙青花外,康熙釉下彩还有青花釉里红,釉三彩和各种色地釉下彩,它们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其中釉里三彩是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康熙釉上彩也是百花争艳,康熙五彩便是其中一个著名品牌。它的重大突破就是用釉上蓝彩代替了明代青花五彩中所用的釉下青花,并将黑彩也用作釉上装饰,丰富了彩色,是一种纯粹用釉上彩料绘就的五彩瓷。此时,瓷工利用国外进口的珐琅彩料烧制出颜色丰富的珐琅彩瓷;景德镇瓷工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参照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创制出一种新的釉上彩——粉彩。此外,康熙斗彩、素三彩也相当出色。康熙颜色釉更是品种繁多,美不胜收。光红釉就有铁红、铜红、金红之分;蓝釉有天蓝、霁蓝、洒蓝之别;既有变幻莫测的窑变花釉,又要别具一格的结晶釉;它们之中,尤以郎窑红和豇豆红而享誉天下。
雍正一朝时间虽短,但它的制瓷成就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品种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都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雍正朝的颜色釉,以仿官窑、哥窑、汝窑、钧窑为最有名,仿制技艺均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其青釉的烧制水平攀上了历史的顶峰,釉里红发色鲜艳,成为空前绝后的杰作。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雍正粉彩的技艺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无论官窑、民窑、粉彩瓷的制作都非常讲究。自雍正开始的整个清代,粉彩成为了彩瓷的主流,它和青花两个品种在整个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中占了极大比重。另外,低温胭脂水釉的制作水平也创了历史新高,炉均釉则是雍正朝首创。
乾隆时期,景德镇瓷器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攀上了历史的新高,其精美奇巧的造型,五彩缤纷的釉色,华缛多姿的纹饰,都堪称一代之奇。若单从成型技巧角度看,乾隆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确实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它竭尽制作之能事,无论大件器小件器,均不惜工本,精益求精。青花、斗彩、珐琅彩、金彩、粉彩制品,在继承雍正的传统上,都有极精致的产品;高温和低温的各种色釉如红釉、蓝釉、青釉、松石绿釉等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乾隆朝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极大地发展了特种工艺瓷,如“象生瓷”和“仿生瓷”。象生瓷是用瓷土塑造植物、动物及干鲜果品的形象。所仿胡桃、藕、石榴、茄子、花生、螃蟹、海螺等形象,几乎与原物不能分辨。仿生瓷就是用瓷器仿制各类工艺品。所仿古铜器、漆器、竹木器、牙角器和玉石器都得心应手、惟妙惟肖。纵观乾隆一朝,其瓷器的特点是以“奇”、“巧”取胜,它雄伟浑厚不及康熙,精致茂美不如雍正;而特种工艺瓷的制作技巧则有鬼斧神工之妙。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过去中国瓷业的鼎盛时期,乾隆以后,景德镇瓷业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作为中国瓷业中心的景德镇受到了很大打击。
小结 景德镇制瓷业从五代到清代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她虽然不是瓷器的发明者,但却能集历代名窑之大成,以精湛的制瓷技艺和高度的瓷业成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陶瓷的最杰出代表。景德镇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它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景德镇陶瓷理所当然地在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陶瓷饰品有行云流水、斑斓夺目、五彩缤纷的颜色釉,色彩瑰丽、造型奇特、意境美妙,佩在指间、耳上、手腕、颈项,有一种光彩夺目的靓丽,有似宝石美玉、胜琥珀玛瑙的艺术效果,五彩斑斓、青翠欲滴、温润如玉的冰纹釉,晶莹剔透、光泽闪烁的结晶釉等,还会使你感到釉色的美妙意境,充分展示冰与火般的魅力,这是其它首饰材质所不能替代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陶瓷材料的成形、装饰方法多样,通过设计者的双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德镇陶瓷饰品赛宝石,似美玉,胜玛瑙,开拓了首饰设计的审美视野,满足了不同人群对现代首饰的多种审美需求。同时景德镇陶瓷首饰可以算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首饰”,佩戴于身体上,有益于人体健康;原料取材方便,可塑性高,设计空间大;成本低、价廉物美,益于首饰的大众化。
陶瓷饰品可以说是一种“绿色首饰”,原料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有研究证实,陶瓷对人体有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等保健作用。陶瓷能够在常温下发射出对人体有益的红外线,而且它发出的红外线与人体自身发出的红外线的波长基本吻合,这样,当陶瓷接近人体时,就能产生共振现象。另外,由于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抛弃了传统首饰的保值观念,陶瓷首饰因此更加注重装饰性,更是首饰中的“一抹绿色”。
陶瓷饰品造型设计有独特的艺术视觉,陶瓷饰品表现形式有瓷花,瓷珠和瓷片等。品种有项链,手链,耳饰挂件,和家中小摆设等等。陶瓷首饰的制作流程从构思画图,雕捏,成坯,成型,晾干,补水,晾坯,上釉,烧制然后成品打磨,过程非常细致陶瓷,手工制作和贴花工艺不但是饰品有几只收藏,其中比较个性和精致的外形设计,综合了时尚,流行,创意,手工传统文化更是一大吸引,这是景德镇创新的突破境界。
青白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显白,白中泛青,独具一格。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影青瓷”。在江西景德镇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宋墓中都出土了这种青白瓷,表明当时它的产量大,器物种类也多,深受人们欢迎,而且还远销东亚、东南亚及阿拉伯和非洲。周仁等古陶瓷专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景德镇的历代瓷器及其工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他们的工作,人们对景德镇的青白瓷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宋代建阳窑的结晶釉碗
1、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2、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3、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4、颜色釉瓷
景德镇烧造的颜色釉瓷,其釉色可谓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之为“人造宝石”,是瓷都4大传统名瓷之一。其红釉光艳华丽,青釉素洁雅致,黄釉明朗清晰,花釉斑驳古雅。而结晶釉则更变化无穷,爆发出大小不一的品花,花团锦簇,光芒四射,其艺术效果之妙是难以形容的。颜色釉瓷是以多种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高温或低温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料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