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斗宫古窑址的介绍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有“中国瓷都”之称的福建省德化县城东隅的宝美村。1988年1月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宋元古瓷窑址共17间窑室的窑床,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残缺的陶瓷器物。屈斗宫古窑址发掘的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征,它对研究宋元时期的中国民窑体系、瓷业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瓷器外销等都有重要价值,同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那么,这个庞大的窑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窑口呢?为方便喜爱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现将各地烧造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资料加以整理,介绍于下:
一、江西
景德镇窑:在青白瓷窑系中产品质量最好的窑口。目前发现烧造青白瓷的窑场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与柳家湾等处,五代时曾烧造青瓷与白瓷的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处窑场宋代时也改烧青白瓷。器型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装饰有刻、划、篦划、篦点、印花等技法;纹饰题材有花卉、飞凤、水波纹等。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定窑的芒口覆烧法,碗、盘等圆器大都口沿无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丰白舍窑:目前查明的窑场烧造年间为宋代,烧瓷品种为青白瓷,器型以盘、碗为主,此外还有注壶、盏托、盒子、缸、钵、罐、瓶、枕等。装饰方法有刻、划、篦划、贴花,以刻花纹居多。刻剔月梅纹为一枝梅花与一弯新月遥遥相对,与吉州窑画、刻的月梅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窑址中还出现有一种青白釉酱口碗,其他窑口甚为少见。南丰窑青白瓷的色调与景德镇制品有所区别,景德镇的釉色偏青,而南丰窑的偏白。
吉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永和镇。烧瓷品种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灯、壶、三联盒、点褐彩骑狗俑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图案有凤纹、花卉纹、柳斗纹、菊瓣纹等;装烧也借鉴北方定窑的覆烧法。
赣州窑:窑址在七里镇,宋代时烧刻划花青白瓷,元时烧青白釉。发现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纹,颈部饰有一周凸起的乳钉纹。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与此相同的柳斗纹罐,属赣州窑产品。
二、安徽
繁昌窑:窑址位于柯家冲,烧制的青白瓷器型有执壶、盒、碗、盘、枕、瓶、罐等,瓷胎较薄,釉面光润,有开片。器物以光素无纹者居多,也有少量刻花、印花装饰。另繁昌骆冲窑以及泾县窑头岭、窑峰等窑场也烧造有青白瓷。
三、福建
福州窑: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位于距福州15公里的北峰宦溪乡窑,是一处宋元时期窑址,以烧造青白瓷数量较多。器型有注子、注碗、罐、瓶、钵、器盖、缸。有光素与划花间篦划纹两种装饰。
同安窑:同安窑是唐至元代闽南地区外销瓷产地。汀溪水库附近的三处宋元窑址以烧造珠光青瓷为主,也烧造有部分青白瓷,器型有瓶、壶、碗、杯、缸、盘等,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盘、碗里心有划花间篦划或篦点纹,碗心修坯时多有一小圆窝。瓶、罐、缸外部多刻划一组细线条交叉组成的斜十字纹,印花有朵花、鱼纹,多见于盘内。
南安窑:唐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烧制青白釉器的东田窑距南安县城18公里,器型以各式盘、碗居多,如里饰卷叶、莲瓣、草花、水仙、折枝花纹,外划莲瓣纹的青白釉碗、划草花纹洗。盒子的造型有瓜式、菊瓣式等,胎较厚,盒身较高。此外还有瓶、罐、高足杯等器型。
浦城窑:唐至元代民间瓷窑。其中的大口村窑场以烧青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盒、罐、钵及各式壶,釉色有湖蓝与灰青色,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堆塑瓶数量较多,有的瓶身饰以褐色彩绘。
厦门窑:宋代闽南外销瓷产地,窑址在厦门东瑶一带,遗物有青釉、青白釉、黑釉等器物。青白釉器有划花碗、起线纹瓶等。
德化窑:宋至清代沿海地区外销瓷的主要产地之一,目前已发现180余处古窑址,其中的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都是宋代烧造青白瓷的主要窑场。碗坪仑窑宋代烧制青釉、青白釉及近似白釉的器物。其中青白釉器有瓶、壶、罐、缸、盘、碗、军持、盒子等器型。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纹印花,题材丰富,各种动植物题材达一百多种。碗、盘、瓶等器物上划花间篦划纹技法的应用也较多。屈斗宫窑宋元时期则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器物有碗、高足碗、盘、折腰盘、瓶、罐、壶、盒、军持等。装饰有印花与划花,印花在盘、盒、军持上比较多见,划花常应用在瓶、碗等器物上。
仙游窑:境内发现的宋代窑址同时烧造青釉、青白釉、黑釉瓷器。
永春窑: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时以蓬莱窑器质量最好,其中以碗为大宗产品,其中以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最具地域特色。青白釉盒子的数量仅次于碗,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一些盒上还饰有酱红色彩绘。
莆田窑:宋元时期外销瓷产地之一。其中灵川窑是专烧青白瓷的窑场,遗物有盘、碗、洗,碗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洗外印细线条莲瓣纹,其装饰、器底都与德化窑较为接近。距县东12公里的西天尾窑生产的青白釉器有划花篦划纹盘、碗。
安溪窑:宋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亦有少量青瓷。青白瓷器型有各式盘、碗、瓶、壶、军持、盒子等。碗有六瓣花口的造型,有的里饰6条凸线,有的饰划花间篦划纹,有的外刻复线、内饰篦划纹,中心刻团菊纹,还有光素的、饰大小菊瓣纹的或唇口较宽的,形式多样。军持腹部比较丰满,胎较厚,器身饰酱彩。盒子有大小多种形式。多饰阳纹卷枝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的纹饰粗。
泉州窑:宋元时期晋江地区外销瓷重要产地。其东门外碗窑乡窑址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出土物有碗、盘、印花盒、菊瓣盒、蔗段盒、洗、盘托以及印花盒的素坯。
漳浦窑:宋元时期闽南沿海地区古瓷窑。其境内的竹树山窑、南山窑、罗宛井窑、南门坑窑、仙洞窑等宋元时期烧造青釉与青白釉瓷器。青白瓷有碗、盘、碟、壶等,装饰以划花间篦点纹为主,有的碗外饰莲瓣纹。
闽清窑:宋元时期闽东地区民间瓷窑。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及黑釉。其青白釉器的造型、纹饰与青釉相似,胎体较厚,有刻划花装饰,纹饰以荷花居多,亦有菊瓣纹。出土的唇口大碗、中碗标本较多。
连江窑:宋元时期闽东沿海地区外销瓷产地。其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几处窑址以烧青白瓷为主,有精粗两种产品,精品数量少,白胎;粗者胎釉偏灰。器物有唇口、直口、敞口各式碗以及盘、碟等,多光素无纹,胎较厚重,制作较粗糙,碗、盘里心多无釉,有少量饰划花间篦划纹,质量较好。
建阳窑:宋代黑釉瓷器的著名产地,但宋元时期也烧造少量的青釉和青白釉瓷器。
南平窑: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闽江上游南平境内的茶洋。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等。青白釉器物有壶、盘、碗、钵、多嘴壶、蟠龙盖瓶、执壶、小罐、高足杯、盏托等;装饰多为印花,花纹有阳纹与阴纹之分,印花盘、碗的折枝花纹还间有“蔡”“玉”“寿”“福”等字样。
光泽窑:宋代闽北民间瓷窑。其茅店、寨里等窑址烧造青白釉及黑釉瓷,其中青白瓷的数量较多,胎体洁白,造型多样,装饰有印花双凤、飞鹤、蝠鹿、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纹。釉色有的纯正,有的偏灰、偏黄。烧法有正烧与覆烧两种。
邵武窑:宋至清代闽北地区民间瓷窑,窑址在邵武四都青云山,是一处以烧制青白瓷和白瓷为主的瓷窑,同时兼烧黑釉瓷器。其窑上村后门山窑与巴掌山窑烧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盘、罐等器。杯、高足杯有八方形,小盘有折腰形,造型精美。
泰宁窑:宋元时期闽西北民间瓷窑,主要生产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白瓷器物有高足杯、菊瓣盘、灯、香炉等,炉中有的饰刻花,有的盘、碗里印“寿”“用”等字样。
建宁窑:宋元时期瓷窑,窑址位于县城西南的兰溪。经实地调查,发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划花碗、杯、盘、壶、器盖、瓶、谷仓罐等器,有些质量很好,颜色类似景德镇湖田窑器。
崇安窑:宋至明代闽北民间瓷窑,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境内已发现多处宋代窑址,其中烧制青白瓷的有两处,出土有盘、碗、杯、碟、洗、盒,其中苑埂窑产品质量最精。因崇安北部与江西交界,青白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景德镇和南丰窑的影响。
建瓯窑:宋代闽北瓷窑,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黑釉。青白釉器型有盘、碗、高足杯、壶、盏托、罐、花口碟等;装饰技法有印花与划花,印花纹饰有莲花纹、鱼纹、婴戏纹等,划花纹饰有花卉纹及划花间篦划纹。青白瓷釉色有两种,一种为湖蓝色釉,与景德镇青白瓷造型、花纹、烧法都相似;另一种为灰白釉,质量较粗糙。
罗源窑:宋至清代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罗源八井村碗窑里。宋代时烧造青瓷、青白瓷、黑瓷。其中青白瓷有碗、盘、碟、钵及执壶等,装饰有篦划牡丹等花卉纹。
宁德窑:宋元时期闽东北民间瓷窑,窑址位于宁德飞莺镇及扶摇乡,烧瓷品种有黑釉和青白釉两大类。青白釉器质量较粗糙,釉色偏灰,胎体厚重,部分碗足较高,有的碗外划有细线纹或花瓣纹,少量碗心有细线划花装饰。器型除各式碗外,还有小杯,造型特征为足高且外撇。
宁化窑:闽西地区宋元瓷窑。已发现的泉上窑出土标本有青白釉及黑釉器物。青白釉器物有印花绣球菊瓣纹盘、印花莲池游鸭纹碗、刻花篦划纹碗、印花洗等。
四、广东
潮州窑:宋代生产外销瓷的重点瓷窑之一,窑址在潮安。潮安宋时属潮州,故名。其中以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堆积最为丰富,产品有青白釉、青釉、黑釉和褐黄釉瓷器。青白釉为其主要产品,器物种类齐全,有碗、盘、碟、杯、执壶、瓶、炉、罐、盂等,其中喇叭口细长流壶与浮雕莲瓣纹炉最为典型,凤头壶与鱼形壶也是该窑的特色产品。装饰方法主要有刻花、划花、篦划和褐色点彩四种,划花间篦划纹经常用于壶、瓶、罐、碗等器物,划花线条纤细流利,篦划纹短而直的多,弯曲的少,褐彩装饰见于造像上。
西村窑:广东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广州西北,主要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温绿釉,其中青白釉比例最大。其青白釉产品釉的基调为白色,有的呈淡青色,也有的略带灰或淡黄色。器型有凤头壶、折沿盆、碗、杯、炉、瓶、罐、拍鼓、盘、盒、枕等。装饰有刻花、划花、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浮雕、捏塑,其中以褐色点彩及彩绘最具特色,方法是首先在坯体上刻、划花,再进行彩绘或点彩。彩绘盘、碗口径一般在25~35厘米之间,纹饰有折枝花,笔法简练;点彩也常见于大件碗、盘里部,刻划纹饰后再点几个或几组彩点。
惠州窑:北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惠州郊区东平窑头山,出土瓷器标本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酱色釉等。青白釉瓷器胎色多为灰白色,其碗、杯、壶是该窑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兴宁窑:宋代瓷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永和镇崇新、廉丰、竹居庐等处,宋代烧制青白釉盘、碗、壶、杯等器物,胎白而薄。
封开窑:宋代瓷窑,窑址位于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的都苗村。烧制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器物风格与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相似,唯工艺较为粗造。
惠阳窑:宋至明代广东沿海地区瓷窑。位于窑头山的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标准的青白色,也有浅青、淡黄或浅灰等色。装饰有刻花、印花,纹饰内容丰富,造型多样。
五、广西
藤县窑:晚唐至宋代瓷窑。宋代专烧青白瓷的窑场位于中和圩,器物有碗、盘、碟、盏、盒、壶、钵、灯、炉、枕等,胎体薄,质细腻,釉质莹润,釉色偏白。装饰采用划花、印花,多饰于碗内。
容县窑:宋代瓷窑。烧青白瓷的窑址位于县城以西,器型中以碗最多,此外还有杯、盏、盘、壶、钵等。装饰方法采用刻、划,刻花纹样有菊瓣纹、莲瓣纹,常见于碗、杯、炉等器物;划花多饰于碗、盘内。
北流窑:宋代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此处青白瓷釉色偏白,外施釉至足底,圈足矮浅。素面器物有碗、盘、碟、杯、瓶、壶、罐,印花装饰多饰于碗内。纹饰有缠枝花、折枝花、凤纹、海水鱼纹、鱼穿莲花和婴戏纹。此外还有少量青白釉施褐彩小碗。
六、湖北
武昌窑:宋代瓷窑。目前发现的烧制青白瓷的窑场有位于梁子湖西岸的土地堂乡青山窑,这里烧造有青釉、青白釉、白釉瓷。青白釉器物以碗、盘为主,装饰有划花间篦划纹、莲瓣纹,花口碗及起线纹器物也有一定数量,质量好的与景德镇青白瓷相似。
鄂城窑:唐至宋时期瓷窑,窑址位于鄂城梁子湖一带,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青白瓷多为碗类,胎质细密洁白,釉色泛灰,有划花装饰。
七、湖南
衡东窑:宋至清代瓷窑,宋元时期制品有彩瓷与青白瓷两大类。青白瓷窑场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小初乡、油麻乡、大桥乡一带,产品有碗、杯、盘、瓶、罐、壶、高足杯、坛、盏等。胎较白,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黄。碗、盘、杯等多采用覆烧或砂粒垫烧,覆烧者口部无釉。装饰有印花花卉纹,也有在碗外壁印一周回纹,下印莲瓣纹,时代为宋代。
耒阳窑:宋元时期瓷窑。其青白瓷受江西瓷窑影响,器型有碗、盘、杯、灯、高足杯、执壶瓶、炉等。碗、盘采用覆烧法,口部无釉。装饰采用印花、刻花工艺,纹饰题材有缠枝或折枝莲花、菊花,还有的在器外壁饰莲瓣、菊瓣纹,并常采用联珠纹、勾连云雷文作边饰。
八、江苏
境内金坛发现有元代青白瓷窑址,烧制刻粗莲瓣纹的青白釉平底碗;无锡发现宋代青白瓷窑址,质量较为粗糙。
九、浙江
境内目前只发现有江山窑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因江山毗邻江西,受景德镇、南丰窑影响,青白瓷产品的造型、纹饰都与江西产品近似,器物以划花碗较多,胎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还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兽足八卦炉、花口瓶、盘、壶等器型。
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
特征:
1、 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
2、 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
3、 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
4、 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
5、 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
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故名。作为著名的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故名德化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
碗坪仑烧瓷较屈斗宫古窑址早,烧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划纹装饰较多,盒子遗留甚丰,盖面所印阳纹装饰达一百余种,题材之丰富在南方地区首屈一指,南宋时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文印花装饰题材丰富,有动物、花卉等近百种图案。划花间篦划纹亦较多,饰在碗、盘、瓶等器物上。
屈斗宫元代办烧青白瓷,从南宋至元代。明代盛烧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被赞为"象牙白"、"奶白"或"天鹅绒白。清代除烧白瓷外,盛烧青花与彩绘瓷器。元代以来,德化窑瓷器输出海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出土有元代德化窑青白瓷,泰国及东非坦桑尼亚等国家也出土有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
1、唐朝越窑。
南方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2、宋朝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 定窑、 哥窑。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钧窑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经过数朝的发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5、清代珐琅彩瓷
清代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器
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雅致,色泽莹润。 远在宋、元时代就进入国际瓷坛,蜚声海内外。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宋元时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海外。现已发现了30多处宋元时代瓷窑遗址,在东南亚、东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不少当时德化瓷的遗物,就是历史的见证。
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盘、杯、碟、瓶、 罐、壶、盒、洗、花瓶;少量烧制黑釉茶碗等。使用刻花、划花和印花等装饰手法,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等花纹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几十种饰纹。这些产品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等地都有发现。
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有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度,透光度强,已达到秀高的水平。
宋末元初,德化瓷窑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种介于龙窑和阶级窑(又称蛋式窑)之间,较易控制烧成火争的“鸡笼窑”。开始改变宋初以来使用还原烧成的老技术进入采用氧化烧成新技术阶段。此时窑场的生产规模亦有很大扩展,1976年考古发掘的屈斗宫宋代窑炉遗址,坡长达57.1米,共有17间窑室,这样大型的古窑炉,实为全国所罕见。这一时期的瓷釉,已经出现白中闪黄或泛红的新产品,瓷雕佛像已很流行。外销瓷仍占瓷器贸易的主要地位。
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曾盛选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购价甚贱”,并把德化瓷器带回意大利。据英国首任驻大使艾惕思到德化参观后证实,至今意大利博物馆还保留一件马氏当年带的德化家春岭窑的小花插作品。
迨至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 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远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和“天下共宝之”的珍品。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被称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特别是道释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德化窑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在明代,德化窑炉在砌建技术有新的创造,在全国首次出现了装烧容量大、既节省燃料,又易于控制烧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阶级窑。这种形式的窑炉流传到国外,对国际瓷窑的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日本1970年出版的《窑炉》一书曾记载:“阶级窑在福建德化最早出现,同时也最著名。日本的窑,是深受德化的影响而设计的,所以日本把德化的窑估计为串窑的始祖。”
时代中叶,釉制作技术有新创造,窑下青花日 渐进入了德化瓷的装饰领域。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争奇斗艳。全县已发现的青花瓷窑遗址达120多处。青花瓷取代建白瓷跃居主要地位。
青花的花式丰富,纹画内容取材很广,有历史故事、 人物仕女、生产活动、社会习俗、禽兽花果、山水景物和带有宗教色彩的纹饰。画面明净素雅,笔法朴实粗犷,构图简洁舒展,充满生活气息,显示了民窑色彩或幽菁淡雅或浓艳丽的新风格,开创了德化窑彩的新纪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陈设供器一样畅销国外。目前在英国、法国、日本、菲律宾、印 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越南、印度、叙利亚、坦尼亚等许多国家出土的德化窑古瓷片或博物馆珍的德化古瓷器,就是研究德化古代瓷器发展史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物见证。
晚清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我国城乡遭受严重破坏,德化瓷业走向衰落。但是,少数民间艺人如苏学金、许友义等在艰难岁月中,坚持制瓷事业,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其作品仍获得很高的评价。1915年,苏学金首创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优等奖。之后许友义首创活动瓷练等工艺制作的《木兰从军》、《关公》、《观音》等瓷雕作品,先后分别获得在英国、日本和南京举行的国际和全国博览会的金奖。1930年,他为仙游龙纪寺特制的瓷塑《五百罗汉》,形态各异,生动逼真,亦为中国瓷坛首创的珍品。
民国时期,釉下青花逐渐被釉上彩所代替。1934年,福建省建设厅在德化设改良瓷场,引进球磨、练泥、辘轳车等机械设备,研制釉上彩绘颜料、电用瓷、瓷砖和钳锅、漏斗等化工用瓷。改用石膏模型注浆和机压成型新工艺。但是,这一时期,就整个瓷业状况而言,基本还是沿袭传统手工操作工艺。
解放后,德化瓷业生产获得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8年,经县工商管理部门记的瓷业厂家有229户,年末在册人员11615人,占全县职工总数的11.16%。陶瓷研究所、陶瓷学校、陶瓷机械厂、包装纸箱厂、花纸车间等科研、生产配套机构相继建立,过去落后的手工操作逐步为先进生产所代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88年全年瓷业产值5400多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0%,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9.82%。日用瓷器产量占全省瓷器总产量40%,出口瓷器量占全省出口瓷器总量三分之二。产品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和世界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省对外贸易的一项重要商品。在中国陶瓷工业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驰名中外的德化传统瓷雕,继承明代何朝宗的风格重放异彩。动用捏、雕、镂、刻相结合的技法,把优质原料和精湛技艺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现在德化生产的在历史传统题材的产品达390多种,各类姿式和规格的瓷观音有100多种,大型瓷雕《滴水观音》高达1.90米,气势端庄高雅;最小的《披坐观音》,高仅5厘米,清逸隽秀。这些神态各异的造象,继承和发展了“传神写意”的传统技法,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备,色彩明净,蕴含着美好、健康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艺人们善于利用不同质料的泥釉,使瓷雕色泽极富变化。现代题材和各种动物、花鸟、盆景、花篮的瓷雕取材广泛,品种多种。这些瓷雕艺术品多次被选出国展出,深受国际友人的赞赏。
明代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的象牙白瓷,建国后得到恢复发展,易名为“建白瓷”。复产成功的建白瓷。瓷质细腻滋润,色泽柔和洁白,微呈乳黄色,宛若象牙。在历次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出国展出中,都受到好评,荣获国有优质产品证书。
德化高白度瓷,是建国后德化瓷科研的新成果之一,它以88.1度的高白度被全国陶瓷界评为白瓷之冠。高白度制作的茶具、酒具、餐具、花瓶、台灯等各种工艺品,色如凝霜,釉面晶洁,胎质坚薄,为人喜爱。高白度梅花酒具、水仙花插、蓓蕾酒具曾分别荣获1982年全国陶瓷美术设计一、二、三等奖。龙凤花瓶、孔雀双耳花瓶等产品在国外展览中被赞为瓷中珍品。目前,即将开工的德化瓷厂“建白”高级成套瓷生产线和德化第二瓷厂的白度高档成套瓷生产线投产后,将使德化瓷器这两杂金花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随着近年来对外开放的形势及我国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德化瓷器将不断改进装饰艺术,增加花色品,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国内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福建发现的宋元明时期外销陶瓷窑址,福建泉州是宋元明时期的对外交通贸易大港,作为中国重要商品的陶瓷器,也从这里大量输往国外。北宋末南宋初,泉州逐渐代替了广州的地位,而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6年左右)成书的《诸蕃志》,就是赵汝适以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司时,主要根据他在泉州一带所见所闻撰写的。同时,“宋末荷兰人由福建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热衷”。这里所谓福建应指泉州而言。由此可以看出,宋代以来外销陶瓷的一大部分,是从泉州登舟发舶的。到了元代,泉州便扶遥直上,升为世界贸易大港,陶瓷由此外运,数额更大。《拔都游历中国记》就明确指出:“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即泉州)、兴克兰(即广州)两城,得诸山上之土,燔烧而成者。……中国人将瓷器转运出口,至印度诸国,以达吾乡摩洛哥。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另一记载也提及马可波罗从泉州携带瓷器出国的事:“马可波罗(Marcopolo)当福建贸易兴隆时,曾到刺桐城,而马氏于其1292年之归途,且依旧俗,从福建带回中国白色瓷器与彩色小瓷瓯数事,存于威尔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明代泉州虽渐衰落,但它的对外陶瓷贸易,不可能突然中断,而且明末漳州(即月港)、厦门(即中左所)又代之而起,陶瓷仍然是一宗主要的出口商品(货物)。在福建沿海港口运出的陶瓷器中,外销东南亚的占居一定的比重。由泉州等港口输出的陶瓷器,除国内其他各窑所出,泉州附近的闽南地区瓷窑的产品,当占大部分。陶瓷容易破碎,陆路长途运输既不方便,运费和损耗也会影响利润的收入。在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下,泉州附近地区利用优越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烧造陶瓷,以供启运外销,这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所以,宋元明各个时期的有关文献记载中的外销东南亚陶瓷,无疑是包括闽南古代的瓷窑产品在内。郑振铎先生认为宋代泉州陶瓷就外销南洋等地:“在福建泉州的古窑遗址里发现了类似定窑的白瓷,类似龙泉窑的青瓷等等的瓷器残片。这就说明了在南洋,在印度,发现的中国宋代的白瓷、青瓷,原来乃是福建本地自己烧制的”。《真腊风土记》为元代闽满南瓷窑生产外销东南亚陶瓷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证据,在该书欲得唐货条下说:“其地想不出金银,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镴,温州之漆盘,泉州之青瓷器……”。文中所指“泉州青瓷器”,据陈万里的意见,就是泉州附近闽南地区窑品的泛称。他说:“元代的对外市场,泉州最为繁盛,为此凡在泉州附近外县所烧造的窑货,如同安、南安、以至德化、永春、仙游等地,很有可能集中在泉州出口,同样地也就有把来自各处所生产的窑货一概说成泉州青瓷器,……自然不仅在晋江所烧造的才称为泉州青瓷器了”。经解放后的历次调查,也在事实上发现了例如晋江、同安、德化等一些与外销有关的窑址。近些年来东南亚的考古发现也为此提供了相应的实物资料。
下面将宋元明时期有关外销东南亚的闽南古代窑址进行扼要的介绍。
一、泉州东门外碗窑乡宋代窑址
《留氏族谱》宋太师鄂国公传记载五代留从效扩建泉州城并由此外运陶瓷说:“泉州城市旧狭窄,至是扩为仁风,通淮数门……陶器铜铁,泛于番国,取金帛而还,民甚称便。”文中仁风即指东门,和现在发现的碗窑遗址,其方位正相吻合。由是说明这个瓷窑的产品外销,由来已久。
碗窑乡,因其产品以碗类器为主,故名。它位于泉州东北约8公里处。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个小盆地。南面有一条小溪流经该乡,然后注入与后渚港相连的浔美港,会洛阳江出海。据说古代海潮可涨到这里,浔美港就是外运陶瓷的出发点。
古窑址分布在该乡南北两个山坡上,分别称为南窑和北窑。北窑在后路村后山,露面碎瓷甚多,堆积层厚达2~3米;南窑在后路村前面的山坡上,堆积层厚约1~2米,瓷片暴露较少。当地居民因此处废瓷俯拾皆是,就以烧瓷匣钵堆砌墙基,可见该窑为满足外销需要,生产规模相当巨大。
1956年,故宫博物院调查此窑时,其产品为白釉、影青釉及青釉三种。据1963年、1964年,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调查考察,此窑釉色则以青釉居多,其中有带黄或带褐的,色泽深浅不一,釉面呈细小冰裂纹。装饰朴素,花纹主要有:莲花瓣纹、缠枝花纹、刻划线纹等。器形有碗、大盘、钵、罐、小杯、洗、炉、盒盖等。本窑瓷器胎厚,尤其大型碗、盘。其作风凝重浑厚。
由本窑址出土的可确定为外销东南亚的陶瓷,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吴文良所藏的水坛多件以及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所得的一件青釉小罐。此件高8.1、口径2.6、底径2.4厘米。口小,边唇外折,颈矮,器身低矮,底平微凹,胎质细腻,作灰白色。施青釉,釉色浅,底无釉。
二、晋江瓷灶镇宋窑址
瓷灶至今仍在生产瓮、罐、壶、钵之属等粗货,这类产品,尤其用以装盛咸菜的菜瓮,并运销东南亚的新加坡、菲律宾一带。据《晋江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说:“瓷器出晋江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外销东南亚诸国)。”由此可知清代及其以前此窑所产,也以粗器为主,同时除供国内需要,也还运销东南亚诸国。沙善德:《福建-中国考古学之新富源》一文提供了有关的考古证据,他说:“在古代之陶瓷贸易中,自宋以还,皆以各式‘龙瓮’为主要,所谓‘龙瓮’者,盖瓶上绘有一龙绕于此瓮。此种‘龙瓮’为爪哇、渤泥及菲律宾的猎头部落所珍存,而且代代相传,尊之为神密之法宝。……余曾多年来致力研究此种‘龙瓮’之来源。……在德化途中,一日下午余入一泉州本地陶铺-泉州,余相信即为马可波罗之‘刺桐’古城,薄暮在该店之暗角中,余见绘有团龙之钵瓮与宋代一式。余几不能自制余之兴奋,该店中告余谓种□瓶系来自附近制陶乡村。翌日早晨,余等即可前往该村。余探究得知此地之陶业活动已有数百年之历史,其瓷堆及今日之制造,皆足证明此地纵非‘龙瓮’之‘唯一’来源;亦为来源之一。由该村瓷堆中所获之古瓮碎片,与菲律宾及南海诸岛所出者,及宋明时代出口之古瓷,均属相符。目下虽经千年之久,然该村之陶业仍以制造‘龙瓮’相传习”。其所谓向以生产“龙瓮”相传习的泉州附近的“制陶乡村”,无疑即指瓷灶。据此,《岛夷志略》所载元代外销东南亚大小埕、瓮、罐之类粗陶,瓷灶所产,必占其大部分。由是自宋以至于今,这里所出的粗器输往东南亚,历史是颇为悠久的了。
瓷灶因以制瓷为传统职业,故得其名。它位于泉州西南20多公里处。梅溪横贯其北,蜿蜒曲折,自西向东,与晋江汇流,再注入泉州湾,古代的陶瓷外运,就是从这里出海的。
瓷灶窑址分布在梅溪两岸,主要有蜘蛛山、虎尾庵、许山和宫仔山四处,特别是蜘蛛山最为丰富,后二遗址则经破坏,宫仔山更甚。遗址所在山上都有碎瓷堆积,厚达1~3米左右。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两次调查,此窑釉色有青釉、黑釉、酱色釉、绿釉、黄绿釉、褐色釉等,而未施釉瓷器尤多。釉水一般薄而均匀,但黑釉器釉厚而有垂釉现象。绿釉、酱色釉器釉汗比较光亮,青釉器有细小的冰裂纹。器物施釉情况:碗、碟内外施釉,但碟有的不施釉,有的只近口沿处施釉。壶、罐器内无釉,有的器表及底部无釉。露胎面积大,露胎处呈灰色、黄色、或淡黄色。胎骨一般较厚重,质粗硬度高。作灰色、褐色、红褐色、黄色或淡黄色。其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堆花。花纹种类有缠枝花纹、牡丹花纹、龙纹、莲瓣纹、圆环纹、水波纹、叶脉纹等。出土物器形有:壶(绿釉长颈壶、军持、有柄小壶、酱色釉长颈壶、青釉壶、黑釉壶、褐色釉壶、未施釉四系长颈壶、军持、长颈壶和小壶),碗(青釉碗、黑釉碗、未施釉葵瓣式碗),瓶(未施釉缠枝花瓶、长颈瓶、弦纹瓶和连座小瓶),碟(青釉碟、小碟和黑釉小碟),罐(酱色釉罐和六系釉罐、青釉罐和四系罐、褐色釉小罐),钵、盒(均未施釉),炉(褐色釉三足炉),(未施釉器盖和盒盖)以及瓷雕塑(褐色釉狗等),等等。壶、瓶、碗特多。
经初步鉴定,此窑曾经外销东南亚的品种有如下几种:
(1)军持有绿釉和未施釉两种。绿釉军持1件,高12、口径6、底径5.5厘米。口稍外侈,边唇外折,颈短而粗,鼓腹,底近于平而微凹。流短,附于肩部。肩腹之间两边各印有一条龙,腹下部有一道弦纹,近底部印莲瓣纹。未施釉军持2件,形制与前相同。器表一作灰色,一作淡黄色。这类器物在菲律宾曾有发现,可确定为瓷灶烧造的外销瓷无疑。
(2)青釉碟7件,均已残破。
Ⅰ式2件,高2.6,口径约11厘米,口沿内弇,器形低矮,圜底,底部宽大,宽达8.4厘米。底部印有缠枝花纹和菊花。
Ⅱ式5件,一般高3、口径9、足径3.2厘米。器身低矮,口沿稍作外折,底平微凹。
(3)长颈瓶1件,颇完整,高2.7、口径5.5厘米、底径8.3厘米。撇口,边唇外折,颈长而细,腹部肥大,底平微凹。未施釉,表面无任何纹饰,朴素大方。
(4)长颈壶27件。有酱色釉,绿釉和未施釉三种。
酱色釉壶:
Ⅰ式高约16.5、口径5~6、底径2.1厘米。颈长,颈部有两道弦纹。肩部附有流,流直而长,几与口部齐高。器身自颈部以下逐渐增广,至腹中部最广,形成一道圆圈凸棱,以下又逐渐收缩,底平微凹。
Ⅱ式高17.8、口径6、底径6.2厘米。形制与Ⅰ式略同,唯器较矮,显得小型。流部较Ⅰ式为短。
绿釉壶6件。高18、口径5.8、底径7厘米。口部分内外唇,内唇微敞,外唇稍外折。腹部并有1~2道弦纹。腹部突出,上下有两道凸棱,腹上部附一长流,底平。
未施釉壶14件。形制与酱色釉、绿釉壶大抵相同。
印花缠枝花瓶:
Ⅰ式1件。通高23.8、口径5.7、底径7厘米。口稍外侈,宽沿微作外折,唇厚1.2厘米。颈长而粗,两边附有耳,作兽头形。腹部也有五道弦纹,肩部也有三道弦纹,肩颈间有装饰花纹。自肩部以下渐广,底部丰满,腹部印有缠枝牡丹花纹,底腹间印有莲瓣纹,并有一道弦纹,矮圈足,足高1.1厘米,轮制,器内外尚留有轮旋纹。
Ⅱ式8件,通高18.5、口径4.5、底径6.7厘米。口稍外侈,颈长,肩部以下渐广。底部肥大。腹部印有繁复的缠枝花纹。底腹之间印有两层莲瓣纹。并有一道弦纹。圈足高1.3~1.4厘米。底部微内凹,轮制。
德化宋元明窑址:
德化窑的瓷器特别是白釉瓷器驰名世界。《中国美术》一书说:“其窑之特别为白瓷,昔日法人呼之为‘不兰克帝支那’(Blane de China即‘中国白’之谓),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之东方各瓷,迥然不同。质滑腻似乳,宛似象牙。釉水莹厚,与瓷体密贴,光色如绢,若软瓷之面泽然”。其产品外销最早见于《马可波罗行纪》。该书说:“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Tinujuy,冯注为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购价甚贱。”由此说明元时此窑瓷器,已经大量由泉州港销往国外。清乾嘉间德化郑兼才《窑工》诗有“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之句,是说清初该窑生产已颇仰赖外销了。明代德化瓷外销虽不见记载,但无疑也是相当繁盛。特别是何朝宗的瓷雕,当时“在‘东西洋’市场上都是热门货,各方高价争购,也有一部分由华侨携带出国。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国外的考古发现也有力地证明了该窑产品的巨量输出。例如,印尼苏拉威西南就有德化白釉瓷器出土,据前述东南亚考古资料在所谓华南窑品中,可定为德化所产的,就有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所藏的书阿拉伯文字白地青花大盘及白地青花中碗等多件。而据一些著作的图录,此窑产品甚至远销到非洲和欧洲。可见德化窑是福建的一处极重要的古外销窑址。
古窑址在德化县东、南、北各地都有广泛的分布,县城附近更加集中。其遗址主要有:屈斗宫、祖龙宫、岑兜、后窑、后所窑、西门头、坂头、大坂碗洋坑、碗坪仓、孝坊山、宝寮格、洞岭窑、上寮窑、尾林窑、内坂窑、家春岭、碗窑、湖枫林窑、新窑、旧窑、新墘、寨窑、下仓尾窑、蒋山窑、洋条窑等一百八十多处。到目前为止,发现有古外销瓷产品的窑址就有二十八处之多。由此可见,德化自宋代以来所烧造的瓷器就销售外国。例如盖德碗坪仓窑址出土的军持,是该窑较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器形属喇叭口,颈细而长,鼓腹,平底微凹,有流无把,腹部模印莲瓣纹(由仰覆莲瓣组成)或卷草纹、缠枝花纹等。釉色一般呈青灰色或青白色。这类军持与晋江磁灶所出军持(印有双龙纹,绿色釉)尽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同属宋元时期外销瓷的主要产品。
再如屈斗宫等窑址,自1963年起,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发现宋元明清时代瓷器不少,而以宋元明时代瓷器居多。该窑址的釉色有白而微带青、白釉和青花几种,而以白釉器为主。青白釉器,类似影青,晶莹润泽,釉色光亮。白釉瓷器,是白而微带青或带黄,有的为乳白或象牙白。胎骨坚硬细腻,且薄,器腹和圆底之间,在日光和灯光下,不仅映见指影,而且显出肉红色。装饰技法有印花、堆花和划花,花纹有莲花、牡丹花、梅花、竹花、缠枝花等,虽不太繁缛,但亦清秀别致。颇为雅观。器形有杯、高足杯、枕、盏、碟、洗、盘、罐、瓶、羹匙、灯座和雕塑品等。
由该窑址获得的外销瓷标本不少,主要的产品有瓶、碟、壶、盒、洗、碗、杯、钵、罐等。
瓶或称小花瓶、花瓶,这类标本出土不少,主要出自碗坪仓、内坂、家春岭和屈斗宫等窑址。形制一般是敞口、圆腹,圈足内凹器,表饰有线状纹。莲花瓣纹或卷草纹等,器形为分段模制,花纹也是模印的。这类器物的造型小巧玲珑,颇为别致。器内外上釉,釉色青白,晶莹明亮,透明感强,是一种新发现的产品。在菲律宾等地均有发现,确为德化窑烧造的外销瓷产品无疑。
此外,还有一种小口瓶,小口,丰肩,斜腹,底平微凹,素面无纹饰。在菲律宾群岛也有出土,同属德化窑外销瓷产品之一种。
碟或称小碟,浅形碟。此类器物甚为普遍,在屈斗宫、家春岭等窑址均有出土,尤以屈斗宫窑址出土数量最多。芒口、浅腹,矮圈足,底平面微内凹,外底心稍突出,略呈乳头状。釉白而微带青黄,可能与火候低有关。有的没有上釉,质地松脆,表面呈淡黄色。器物的外腹壁印有草叶纹、莲瓣纹或凤鸟纹。
壶或称水壶、滴壶。出自屈斗宫窑址,数量还多,大都残破,但可复原的亦不少。器形小口,带盖,鼓腹,底平而微内凹,附有流和把。腹壁分别模印卷草纹和莲瓣纹。与瓶或碟一样同为模制。釉呈黄褐色,质松脆,这也可能是火候低的缘故。其用途当是装水的。为德化窑新发现的外销瓷品种之一。这种器物在菲律宾群岛也有发现。
盒称粉盒或印泥盒。此类产品,在很多窑址均有发现,如屈斗宫、盖德、家春岭等,特别是前两处窑址出土最多,这种盒分盖和底两部分;皆子母口,底平深凹,盖顶模印各种不同形式的花纹,图案富于变化,有简单花纹,但更多的是繁复的缠枝花、花朵、花枝或凤鸟纹。周边一般印有直道纹。盖顶中心除印有花枢外,还常见印有吉祥文字。如“福”、“寿”、“金玉”、“福海寿山”、“金玉满堂”、“长寿新船”等等。印有“长寿新船”字样的盒,这与泛海外销有密切联系,寓意很深,耐人寻味。这种盒在国外出土很多,乃是德化窑早期烧造的外销瓷,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日本均有发现。
洗或称为弦纹洗、枢府碗。这种器物发现于屈斗宫窑址,为数很多,也是这里的主要产品之一。形状是敞口,折腹,实足,平底微凹。外腹壁印有弦纹一道,故称为弦纹洗。与这种器物相仿佛的,在元代江西省景德镇枢府窑烧造的,印有“枢府”字样,故称为“枢府碗”。德化屈斗宫所出的弦纹洗,亦可称为“枢府式”碗或“枢府型”碗。
碗或称凤碗、凤鸟碗。出自屈斗宫窑址和家春岭窑址。形制敞口,微内敛,弧腹,矮圈足,底微凹。外腹壁模印有凤鸟纹(外国称为不死鸟)故称为飞凤碗。这种器物在菲律宾亦有发现。
杯即高足杯。为屈斗宫窑址发掘出土,数量亦不少,造型颇奇特,烧造也颇讲究。敞口、大腹、高足。足呈喇叭形。器表一般为素面,但也有模印线状纹和花纹,但不很多。这类产品在菲律宾也有发现,当为古外销瓷的一种。
此外,还有一些同属宋元时期德化窑的外销瓷产品,例如钵类器和罐类器等,因限于篇幅,这里就一一赘述了。
白釉梅花杯
Ⅰ式2件,完整。1件高9.2、口径13.2、足长6、宽4.5厘米。口沿外侈,圈底,形如爵形杯。边唇厚0.3厘米。杯的外表堆上梅花枝,底周附上一笔架形的梅花树干,作为杯的承托足架;足架;足架与底周间有些缝隙。整个器身颇厚重,腹壁较薄,能映见指影。色泽为牙白色。1件高4.3、口径6.4、足长3.2、宽2.1厘米。形状同上,比上一件小。
Ⅱ式分大小两种。大的高5.3、口径8.3、边唇厚0.4厘米,口稍外侈,圜底。外腹壁堆上四朵梅花,承托的足架亦是附上的,与Ⅰ式不同的是足架较矮,而紧贴于杯的底部。小的1件,高4.3、口径6.7、足架长3.6、宽2.9厘米,口沿外侈,外腹壁堆上两朵梅花。
Ⅲ式2件。1件高6.7厘米、口径5.8。口沿外侈,边唇0.3、底厚0.4厘米,颇厚重,外腹壁较薄,能映见指影。釉呈牙白色,表面不甚光滑,出现有小气孔。外腹壁亦堆上两朵梅花。1件高6、口径约4.8、足长3.9、宽3厘米。胎壁薄,边唇厚0.2、底周厚0.3厘米。口沿外侈,釉呈纯白色,光泽滋润。外腹壁堆上两朵梅花,足架亦同样紧贴于杯的底部。
瓷狮子在屈斗宫窑址出土几件,有的为群众所收藏,我们仅得1件。狮子昂首雄峙,蹲伏在一带管状器的方形座上,小巧玲珑,栩栩如生,与《中国美术》一书所载以及传世品比较起来非常相似,可以确定为德化窑烧造的外销瓷无疑。
上面提到的两类白釉瓷器,俱见波西尔《中国美术》一书采自外国博物院藏品的图录,东南亚一带在古代既为中国陶瓷贸易的中心,完全可能运销这些品类。
在屈斗宫还采得圆形印盒1件,口径6.9、底径4.4厘米。盒分盖和底两部分,盖顶印有牡丹花一朵,边缘装饰有直道纹,底部边缘也有此种装饰。据陈万里先生说,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旧称西里伯)南部发现有白瓷盒,应是德化外销瓷的一种。
此外,陶瓷产品可能外销,尚有同安宋代窑址三处。
(1)汀溪水库窑址:在离县城15华里的上埔村,水库坝头西面四个相连的小山上,都掩盖着碎瓷片和匣钵,堆积丰富,面积甚大,出土物中有青釉、黄釉、灰白釉等几种,器形以碗为主,还有壶、炉、碟、臼等。(2)许坑窑址:在离县城17华里的许坑村,窑山高20米左右,中央有一条从山顶到山下的底宽5米的沟痕,瓷片和匣钵的堆积即分布在沟的周围。从已挖掘渠道的剖面看,东面堆积厚达2米,分布面积宽21、长37米以上;西面探掘处厚达3米,分布面积宽17、长47米以上。出土器物里有青绿及灰黄色的划花(卷草、篾纹、篾点纹)瓷,器外有放射状直线划纹,还有浅灰釉瓷和浅灰玻璃釉瓷,也有釉里迸裂灰白瓷和白色亮光瓷等。器形以碗为主,还有杯、碟和豆形器等。(3)新民乡窑址:分布于距县城10华里大墩、桥头、寨仔内、山坪等四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是大墩遗址,范围长39、宽18米。出土物釉色有灰黄、灰青、浅灰、灰兰和素胎无釉等。器形有碟、碗、杯等。
这里窑址数量多,规模大,产品流传国内甚少,又都集中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县城周围-五十多年前轮船可以来往及此(据说是由渡船载至港口),至今西安桥附近河床旁边还留下1904年前后书刻:“同安官渡六渡火轮界址”的碑石,现在的同安港距县城10华里,距厦门港74华里,距泉州港也不过130华里。由此可以看出,同安宋窑和当时的海外通商贸易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大瓷都“说法的起源:
首先要看一下醴陵的陶瓷历史
清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
1905年,清政府官员,湖南凤凰人熊希龄和清大学士醴陵人文俊铎拟就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醴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改良醴陵瓷业。1906(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呈文,拔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醴陵瓷器开始由土瓷向精瓷转变。
光绪末年,北洋副总理熊希龄政坛引退后,投资家乡实业,雇佣日本技师和景德镇绘瓷高手,在原来长沙窑釉下彩的基础上创烧了釉下五彩
1909年至1915年釉下五彩先后四次参加国内外赛会,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郎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奖的“扁豆双禽瓶”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后虽稍恢复,但由于国乱或国民贫穷,精细釉下彩瓷质优价高难被人接受,已属惨淡经营。
1930年前后,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产。
1956年,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国务院批准成立醴陵瓷业总公司,拨款800万元建成醴陵窑。
。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1964年更名为群力瓷厂),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厂家。
可以看出醴陵陶瓷有两个辉煌的时间
一个是1909年-1915年,但是釉下五彩价格很高,并且曾经一度失传,所以注定产量不会大,所以那时候醴陵还不是中国重要的产瓷地。
第二个辉煌时间就是1956年后,那时候毛泽东重点扶持了醴陵窑,并且恢复了曾经失传的釉下五彩,无论产量还是特色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醴陵陶瓷出名的时间应该在1956年以后。
再看德化陶瓷史:
德化瓷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如今德化县内保存着宋元时代的碗坪和屈斗宫等窑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烧造印纹陶器,唐代已开始烧制青釉器,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产品开始大量出口,明、清两代,德化瓷器流传到欧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对欧洲瓷器的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
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
因此,德化陶瓷闻名于世界还是以明代生产的白瓷最具特点,也最有影响力。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里天生丽质、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在清代时出口欧洲,晚清以后,德化瓷业每况愈下,但艺人苏学金、许友义等仍坚守此业,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
但是德化在改革开放前,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县,陶瓷发展有限,所以其知名度并不高,只有何朝宗还是比较有名,但是一个人出名,并不能代表一个地方出名,所以德化古代也并不能称之为瓷都。
景德镇陶瓷史:
景德镇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明清时期为天下四大镇之首,以产瓷器闻名于世,东晋末年师主赵概改良当地制陶工艺开始生产瓷器,已有1600多年历史。它是四大名镇中唯一不靠水运起家的城镇。英国的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称景德镇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康熙六十一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弘绪)曾经记载景德镇有100万人口(这些人口大部分都是手工业者,因为古代景德镇没有什么农业),3000座窑,《浮梁县志》也记载:“列肆受廛延袤十数里,烟火近十万家。” 记录了当年景德镇的盛况,嘉庆年全国财政收入4,013万两,景德镇GDP610万两,其中民窑就有600万两,足以证明景德镇当年在中国的经济地位。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是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直辖市,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