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的外形介绍和它的历史
有白如玉,声如罄,薄如纸,明如镜的特点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
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
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就已名扬天下。
“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
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
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
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
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
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
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
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
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
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
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
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
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
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
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
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
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
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
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
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
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
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
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
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
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
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
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
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
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
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
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
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
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
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
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
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
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
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
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
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
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
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清末和民国时期,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走下坡路。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景德镇十大瓷厂。
景德镇市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1957年更名新平瓷厂,1969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镇解放后第一家国营企业;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建于1960年,1972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为民瓷厂,1965年建成投产,原名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改现名;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为建国瓷厂第一分厂,建于1954年,1958年与第十三陶瓷手工业合作社和第四瓷厂后改现名;
景德镇市东风瓷厂,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资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营,1956年称第一瓷厂,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厂的一部分并入,改称现名;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
景德镇市景兴瓷厂,1961年由华电瓷厂的几个分厂和国光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原属新平瓷厂(今人民瓷厂)一部分,1965年成立;
到了80年代景德镇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厂 华风瓷厂。
{景德镇市华风瓷厂,1978年筹建,1985年投产}。
自90年代开始十大瓷厂和华风瓷厂因经营不善陆续停产。
景德镇陶瓷品牌十大排名:
1、法蓝瓷
法蓝瓷是景德镇出名品牌之一,是由陈立恒创立的一个知名品牌,法蓝瓷追求大自然的真善美,将艺术带入生活,每件作品都采用非常高级的细致瓷土,制造出节能环保的作品,被很多陶瓷爱好者收藏,在2013年荣获十大科技创新陶瓷企业。
2、红叶瓷器
红叶是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品牌,是中国向著名陶瓷品牌,主要生产高档的日用瓷产品,旗下产品已精湛的技术,多变的造型,漂亮的装饰获得很多消费者的青睐,是现在很多重要场所的知名瓷器之一,在2005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3、艺林堂
艺林堂是景德镇艺林藏珍陶瓷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粉彩品牌,起源于康熙年间,于乾隆年间最为欢迎,以其精益求精的技术在全球都很畅销,是景德镇知名的陶瓷品牌之一。
4、春风祥玉
春风祥玉是景德镇陶瓷品牌排行之一,是景德镇三大名窑之一,主要烧制茶器,其手法延续了明清时期陶瓷的特点,具有古朴,圆润的外观,其色泽和造型都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5、自牧堂
该品牌是由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俊创立的,自牧堂作为窑器中最年轻的窑口,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采用上好的名砂高岭土烧制而成,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6、九段烧
九段烧成立于1996年,起初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作坊,但因其风格独特,质量优良瓷器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受到很多茶器收藏夹以及博物馆的追捧,被称为“瓷中九段”。
7、小雅瓷器
小雅瓷器是景德镇茶具三大名窑之一,选取景德镇当地陶土,全程手工制作,最开始在国外非常受认可,后来因其精益求精的技术,在国内市场也逐渐出名,是景德镇青花瓷瓷器品牌前十名。
8、赏瓷观窑
赏瓷观窑是景德镇最具代表的茶具陶瓷之一,主要烧制青花,斗彩,粉彩等领域,涉及产品范围之广,每一款都有不错的口碑,但知名度最高的还是斗彩和青花,是景德镇十大陶瓷品牌之一。
9、立明堂瓷器
立明堂瓷器是由沈立明创立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采用天然原矿,把青花和粉彩在一个瓷器上显示,非常具有自己的风格,清新淡雅,极为耐看。
10、皇窑
皇窑是2009年建立的,是景德镇佳洋陶瓷下的一个品牌,主要烧制皇室官窑,礼品瓷,日用瓷器等,在2010年,被评为景德镇十大最受欢迎品牌,䢳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陶”“瓷”并称反映了这两类器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广义上说,陶瓷包括陶器、瓷器、炻器。陶瓷广泛成用于日常生活、工艺美术。景德镇陶瓷发展,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青花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景德镇陶瓷
1、红叶陶瓷
红叶陶瓷不仅是景德镇陶瓷的代表品牌之一,也是中国陶瓷的十大品牌之一。曾获“中国名牌产品”、“江西知名品牌”、“绿色环保健康陶瓷”等多项荣誉称号。红叶陶瓷主要生产高档耐用品。这种氤氲了中国古老文化,影姿绰约的红叶陶瓷能够将个人品位展现得淋漓尽致。
2、诚德轩陶瓷
诚德轩坐落于瓷都景德镇,以生产专业纯手工陶瓷而闻明天下。诚德轩在传承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的基础上改革创新,酝酿了更醇熟的技艺,打造了更高尚的品牌。曾获“景德镇市知名商标:先进单位”“全国零售公平交易(诚信)陶瓷行业十佳企业”“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等称号。
3、法蓝瓷红叶
法蓝瓷红叶作为景德镇陶瓷知名品牌之一,名符其实。法蓝瓷是一款极其清新自然的瓷器,注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自然理念,极力追求东方美。
4、南陶瓷
昌南陶瓷自宋代便作为皇家专供瓷。直至清代,一直受历代皇帝重视。其生产方式多为官监民烧,可谓响赫朝堂与民间。现任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陶瓷研究所的孙维即既传承了中国陶瓷大家王昌彬的技艺,又赋予了陶瓷现代科技的活力,使其产陶瓷倍增色彩。
5、精诚瓷业
薄胎瓷是景德镇陶瓷的四大名瓷之一,然而在景德镇掌握这种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精诚瓷业就是这样一家专业制作薄胎瓷的厂家,公司产业规模虽然不及以上几位大佬,但独特的陶瓷艺术,及精湛的工艺,让它成为景德镇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景德镇陶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辉煌的明珠。它有近两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给后世留下了精湛绝伦的技艺,也造就了历代数不清的艺术匠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景德镇的技艺人员奋发努力、刻意求新,创作了许多好作品,使景德镇瓷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享誉世界。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当时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景德镇的窑户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的有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这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烧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名扬海内,于是天下都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遂由此而得名。
景德镇制瓷艺术发展到元代,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创制了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元代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因此青花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到很高水平。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就更加突飞猛进。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行业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品种多、销路也很广。仅就装饰而言,除了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面世。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宫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到了明朝的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代皇室于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钦命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门为皇室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
由于明末战乱,清初的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甚至停滞不前。到了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不仅恢复过来,而且有如旭日东升,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的广大瓷工和艺匠的艰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业绩,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从而跃上了历史的巅峰。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遭受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
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如出现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显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家公司在设计上比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创新,制作也十分精巧,同时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烧造等,有较大的促进力。民国期间,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振景瓷,成立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他从外地招揽人才,培训瓷业工人,制订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导语:景德镇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陶瓷古都,陶瓷制作史源远流长。景德镇制陶业“始于汉世”,初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而只能“迩俗粗用”到了唐代,景德镇烧制出洁白如玉,有“假玉器”之称的白瓷,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并开始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宋代时期,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自此景德陶瓷驰名天下。
怎样选择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陶瓷品类繁多,从功能上分类可以分为日用陶瓷、陈设陶瓷、陶瓷玩具、陶瓷礼品、建筑陶瓷等。
景德镇陶瓷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质量的保证,很多人一有机会到景德镇旅游或者接触到景德镇陶瓷总会忍不住购买几件带回家,然而景德镇陶瓷市场鱼龙混杂,山寨产品层出不穷,究竟要怎样才能独具慧眼,挑到真真正正的景德镇陶瓷呢?
就普通的景德镇日用陶瓷来说,最简单的鉴别方法有四字诀:“看”“听”“比”“试”。
“看”就是要将瓷器上下内外细细观察一遍。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洁润滑,有无擦伤、小孔、黑点和气泡二看形状是否规整,有无变形三看画面有无损缺四看底部是否平整,须放置平稳,无毛刺。
“听”就是听轻轻弹叩瓷器时发出的声音。如声音清脆、悦耳,则说明瓷胎细致密实,无裂损,在高温烧成时,瓷化完全。如声音喑哑,就可断定瓷胎有裂损,或者瓷化不完全,这类瓷器经冷热变化,易开裂。
“比”就是比较。对配套瓷器,要比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画面装饰是否协调一致。尤其是成套的餐具和茶具等瓷,因为各种花面随烧成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同是一套瓷,颜色有深有浅,如各件花面呈色有明显差异,这套瓷器就大为逊色了。
“试”就是试盖、试装、试验。有的瓷器带盖子,有的瓷器由几个元件组合而成,在挑选瓷器时,别忘了将盖子试盖一下,将元件试组装一下,看看是否合适。
景德镇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名扬天下,虽然随着制作工艺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品种,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是什么样的新品种都脱离不了这四大名瓷。选购工艺陶瓷,并非价格越高越好,而要靠自己的鉴赏能力。
比如釉下彩和青花瓷,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注意有人拿釉上冒充釉下,以假乱真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另外,选购时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的差别也会对瓷器的视觉效果产生影响。还要注意的是瓷器的底款,经常有“中国景德镇”,“中国瓷都”,“南国瓷都”,“景德镇监制”“景德镇彩”等字样的图章,作为一些外地瓷的底款。最后,选购景德镇工艺陶瓷不止不能迷信“价钱”,也不能迷信“大师”、迷信“证书”。很多名人名作都会有证书,证书可以证实作品的“真实血统”,也可以将低档次陶瓷冒充高档次陶瓷销售,这就是假证书。目前艺术陶瓷市场各种证书五花八门,如“景德镇艺术陶瓷名人名作证书”、“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名作证书”、“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证书”等等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这些都需要自己多方面了解,谨防上当受骗。
景德镇陶瓷购买攻略古窑
来到景德镇,或许很多人都会去古窑玩,那里是国家五A风景区。同时,在那里也有很多地摊的陶瓷制品。其实,以我的经验,我建议你买那些大妈卖的,因为她们都是自己编制的。一条项链也就是十多块,我觉得很便宜。但是,这里的学生卖就不踏实了,价格开得高,他们还会告诉你,是他们自己制作的。其实,在景德镇到处可以找到他们的产品就是了。所以,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学生的。
陶瓷商贸城
商贸城里面的.陶瓷一般都是茶具方面的,价格比较贵。如果你是想买茶具的,或者其他高档的陶瓷就可以去那里买了。当然,在那边靠近人民广场那里是有几家卖小饰品的,那儿的陶瓷就很便宜了,便宜到你都不想砍价了。
曹家岭
谁也想不到这里居然是一条陶瓷街,那儿的陶瓷小饰品样式多,而且有各种价格的,这就可以根据你的选购了。这里有着各种档次的陶瓷,所以你想批发陶瓷的,其实是可以到那里去的。当然,高档的也不是,但是那里房子就是比较破旧而已。
陶瓷雕塑厂
往曹家岭一直走就到陶瓷雕塑厂了。那儿景色不错,而且很多人聚集在那儿卖陶瓷的。那里的陶瓷都是卖小饰品的居多。而且价格也不贵,可以砍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