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如何镶嵌到木头上
轴承镶嵌到木头的方法如下。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机械设备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
1、在木头上抠一个光滑的槽,槽的大小要比轴承小一圈。
2、将轴承放在凹槽上,用手锤将轴承敲击进去。
古代车辆的轴承是什么材料做的?其实这也得分时期,轴承作为车辆部件之一,在中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过记载。
公元前2000多年时,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车辆,就是用多根圆木,上面放木板,木板上放重物,前面用人或者马拉动重物,另外一个人不断将圆木摆在地面上,这样就是最原始的木轮运输,人们通过这样运输发现,圆木越大就走的越快,后来就逐渐增加圆木的直径,接着就演变成轮子。
但是最早的车是以圆形木板为行走部件,非常简单,就是用一根木棍放在圆形木板的孔内,到了夏朝,就开始出现了有辐条的车轮,有了轮子自然就有轴承,而轴承也是木头制作,到了周朝时期,人们还知道用油脂作为轴承润滑剂使用。
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古代车辆也在不断变化,制作的轴承材料也在不断变化。跨湖桥文化遗址曾经出土了一个木质陶轮底座,这个木质陶轮底座像一个铃铛,但是最高的部位有个凸起的小圆柱,这个就是用来转动的轴承,人们将一个转盘放在这个凸起的小圆柱上就可以转动,这就是最初轴承的原型。
而木头制作的轴承并非所有木头都可以作为材料,用于马车的木头大多采用的是“促榆树”的木头材料制成,这种木头产自东北地区,木质坚硬,是绝好的木头轴承材料。
其次还有蚬木做的轴承,现如今蚬木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做砧板的好材料,但是在古代却是做轴承的上好材料,其优点就是不弯曲,不开裂,耐水耐腐,硬如钢铁。
(木质陶轮底座)
从出土的汉代金属轴瓦可以看出,轴承得到一定的改善,这是最原始的滑动轴承,也有木头和金属混合组成的滑动轴承,这样大大减小了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提高了转动速度,还延长了车轮的寿命。
(汉代金属轴瓦)
到了元朝还出现了“滚柱轴承”,这是科学家郭守敬发明的“浑仪”上安装的轴承,其主要目的就是减少摩擦阻力,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滚动轴承,但是那时候并没有运用到古代车辆上。
除了木头和铁制作的轴承,还有青铜制作的轴承,而最开始的车辆轴承制作也比较简单,首先车轴横于舆下,连接轮子中心的圆孔,车轮把木头用蒸汽蒸软做圆,装辐条提升结实程度,两个两轮车架上,中间再用一根竖轴连接,有安装转向装置。
一般在车轮上镶嵌铁轴,大的用轴套,相配的孔则是比较好的耐磨木头,使用之初有点紧,时间长点孔的内壁就会被磨光滑,就像现在的滑动轴承,在以后的使用中,会加一些润滑物,比如一些脂类,炒菜的油。
扩展资料:
轴承作用:
究其作用来讲应该是支撑,即字面解释用来承轴的,但这只是其作用的一部分,支撑其实质就是能够承担径向载荷。也可以理解为它是用来固定轴的。
轴承快易优自动化选型有收录。就是固定轴使其只能实现转动,而控制其轴向和径向的移动。电机没有轴承的话根本就不能工作。因为轴可能向任何方向运动,而电机工作时要求轴只能作转动。
从理论上来讲不可能实现传动的作用,不仅如此,轴承还会影响传动,为了降低这个影响在高速轴的轴承上必须实现良好的润滑。
有的轴承本身已经有润滑,叫做预润滑轴承,而大多数的轴承必须有润滑油,负责在高速运转时,由于摩擦不仅会增加能耗,更是很容易损坏轴承。把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的说法是片面的,因为有种叫滑动轴承的东西。
润滑
滚动轴承的润滑目有减少轴承内部摩擦及磨损,防止烧粘;延长其使用寿命;排出摩擦热、冷却,防止轴承过热,防止润滑油自身老化;也有防止异物侵入轴承内部,或防止生锈、腐蚀之效果。
润滑方法
轴承的润滑方法,分为脂润滑和油润滑。为了使轴承很好地发挥机能,首先,要选择适合使用条件、使用目的的润滑方法。若只考虑润滑,油润滑的润滑性占优势。但是,脂润滑有可以简化轴承周围结构的特长,将脂润滑和油润滑的利弊比较。
润滑时要特别注意用量,不管是油润滑还是脂润滑,量太少润滑不充分影响轴承寿命,量太多会产生大的阻力,影响转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轴承
解决方法:涂抹一些润滑油或更换正时链条。
2.车冷的时候,由于重力,油都在油底壳里,还没上来。此时发动机启动时,部件之间没有油膜,尤其是气缸盖、气门等部件,不润滑会有异响。
解决方法:汽车暖机后,各部位均有机油润滑,无异响。
3.阀门的原因。比如阀门的敲击声,阀门密封不严等。解决方法:更换阀门。
4.有些模型是无法解决的常见问题。
5.发电机皮带过紧,或发电机皮带轮轴承润滑不良。也可能是皮带打滑引起的异响。
解决方法:更换皮带。
因为看不到实车,所以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建议及时去4S店或者专业的汽车修理厂检查,确定是什么问题,再去维修。
2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喂料斗提机功率选型偏小
辊压机下料不稳,波动时容易造成斗提机被压死,再次开启斗提机时电机带不动开不起来,每次只能打开斗提机尾部人孔门将积料全部清空后才能运行,费时费力。这说明喂料斗提机设计和制造能力均偏小,不适宜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
该斗提机型号NSE500×4000,输送能力900 t/h(最大),电机功率132 kW,日常运行电流240~280 A,斗提机跳停时电流最高达到320 A。我们重新计算后,共花费25余万元,于2005年2月更换了全套驱动,包括电机、减速机和液力耦合器,电机改为160 kW。此后很少再出现斗提机压死的情况,即使偶尔斗提机跳停,也能及时带料直接启动。
2.2循环风机设计能力偏小
开辊压机时循环风机能力不够,风力不足,旋风收尘器进风处水平风道积灰严重,影响静态选粉机物料筛分能力,增大了辊压机循环负荷,制约着系统产量。
该循环风机型号M4-73-15 No.18F,风量180 t300 ruth,位于静态选粉机和旋风收尘器之间,为辊压机配套使用(风机为静态选粉机供风,为旋风收尘器拉风,形成闭路循环)。此时风机固定位置和混凝土基础已定型,无法更换大功率的风机和壳体,咨询生产厂家后,我们决定通过改变叶片形状和尺寸来部分提高风机能力,利用现有风机壳体,将风机叶轮外形尺寸由1 800 IIllYl加大到1 900 mnl。更换新型叶轮后,通风能力明显提高,满足了系统提产需求。
2.3循环风机叶轮磨损严重
由于物料中矿渣为炼钢厂下脚料,硬度大,做简易耐磨处理的16 Mn材质的叶轮往往运行一个月便磨蚀得千疮百孔。初期我们采用一家外资企业的耐磨涂料对新购叶轮表面进行处理,但运行两周后,发现该材料已被磨蚀殆尽,叶轮很快报废。后来,经过多次试验论证,我们最终采取了两种叶轮耐磨处理方式,一种是粘贴刚玉质陶瓷片,一种是氩弧堆焊耐磨材。两种叶轮寿命均可达到4个月,使用效果良好,每年仅需采购2~3个叶轮即可。两种耐磨方式各有优缺点:陶瓷片叶轮因刚玉质瓷片硬度大,大于磨粒硬度,耐磨性强,但粘贴的陶瓷片一旦发生个别脱落,叶轮母材受到磨损,无法焊接修复;堆焊耐磨焊材叶轮无论母材还是焊材磨损后都易于修复,修复时间短,见效快,但焊材选择要求高,焊材硬度与磨粒硬度相差不多,耐磨性不如陶瓷片,而且焊接时的热应力易导致叶轮变形,焊后必须对叶轮重新做动平衡。
2.4喂料斗提机壳体冲刷严重
斗提机壳体整个高度下料面及两侧面运行不足一年即成筛状,跑冒粉尘原料,需每天不停修补。经分析主要原因是料斗料量太大,由高点运行至下料口时无法倒净,余料漏下冲刷壳体。
我们的对策是:(1)在头轮提升链条两侧加导料板,导料板过链轮中心线成大角度安装,减少斗提机几两侧面漏料; (2)在下料口下部1.5m处开口制作第二下料点,同时安装和第一下料点相同方式的导料板,使倒不净的物料经第二下料口排出,减少斗提机下料面方向漏料。经过数月运行检验,该方法基本解决了物料对壳体的冲刷问题。
2.5旋风收尘器下部锥体积料仓物料结块
旋风收尘器下部锥体积料仓物料结块,无法清理,在加装树脂板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堵料隐患。当生产水泥的混合材中矿渣含水量较高,物料流通不畅时易结块,后来我们降低了矿渣掺加比例,用部分石灰石替代,结块积料现象明显改善。
2.6减速机稀油站冷却能力不足
水泥磨主减速机负载试运转时,由于巡检大意和中控室保护程序未做,左二级齿轮轴轴承瓦因温度过高烧毁,瓦面已烧结报废。该减速机型号为MFY320A,3 150:kW。
此次事故花费了9万余元更换新瓦。针对减速机各处轴承温度整体偏高,减速机稀油站冷却器能力不足(进出冷却器的油温相差仅1℃),我们在原冷却回路上串联增加一组循环水冷却器,将冷却面积30 m2改为60 m2,改造后减速机温度稳定在54℃以下。
2.7高效动态选粉机存在的问题
高效动态选粉机设计不合理,下轴承漏油及进灰严重,每周都需稀油站补油,多时每天40kg
该选粉机型号N3500,上下两轴承为稀油站供油润滑,驱动方式为悬挂方式底部驱动。下部轴承密封处易积灰,导致密封损坏和轴面磨损,从而引起漏油。要更换油封,需进行选粉机抽轴,位置所限,须动用100 t能力的吊车,施工时间不少于7 d。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采用了某外资企业生产的一套剖分式组合油封装置(即油封可自由断开和合起),利用原瓦座,在未被磨损的轴位进行安装,同时制作了由盘根、黄油套筒组成的密封装置。此套装置运行良好,未再发生泄漏,只要定期给密封套筒注入黄油即可。
2.8磨机磨尾滑履轴瓦温度高
磨机磨尾滑履轴瓦温度高,常被迫停磨。
我们检查供油系统和轴瓦表面后未发现问题,后来进入磨尾卸料端检查,发现磨机滑履滚圈部位有部分保温棉隔热层的保护衬板松动脱落,大部分保温棉被冲刷磨损。我们认为滑履轴瓦温度高是由于高温的出磨水泥与滑履内壁接触,热传导所致。于是我们对保温层重新进行了处理,将保温棉适当加厚,由80 1/mm改造为160 rain,表层的保护衬板予以焊接加固,降低衬板与筒体之间的热传导率。同时在磨尾滑履稀油站上增加一组板式冷却器,结合回油管路较长的特点,在回油管路上加装了φ200 i/mm×1 500 rain的循环水冷却水套。修复后轴瓦温度恢复正常。
2.9辊压机动辊电机前轴承温度高
辊压机动辊电机前轴承温度较高,温升过快,电机有振动。我们对电机和减速机同轴度进行了找正,打开电机前端盖检查了轴承,更换了新润滑油,并且运行时采用压缩空气为其降温,但效果不明显。我们将电机和减速机之间传动的万向联轴结运到专业厂家做动平衡处理,安装后电机前轴承发热现象得到缓解。为了确保长期安全运行,我们将此国产万向联轴结用进口万向联轴结代替,再也未出现电机轴承温度高停车的情况,且振动消失。
2.10 辊压机下料斗提机尾轮处扬尘过大
辊压机下料斗提机尾轮处扬尘过大,由于在地坑中,灰尘不扩散,巡检维护设备无法正常进行。我们在斗提机尾轮上方新增袋式收尘器一台,由于物料水汽大,经常糊袋和结皮堵塞收尘器下料器,效果不明显。我们大胆设想,从斗提机尾轮外接一φ500 mm风管引到静态选粉机进风管道上,通过循环风机拉风来达到除尘效果,同时风管表面设置保温层,防止结露。改造后彻底解决了斗提机扬尘问题,获得公司上下一致好评。
2.11 静态选粉机导料板上的铸石衬板易脱落
静态选粉机导料板铸石衬板全部脱落并堵塞下料口。由于块状物料冲击力大,联合粉磨系统运行不久,用胶粘接的导料板上的铸石衬板全部脱落,我们将铸石衬板更换为合金钢耐磨复合衬板,进行插槽和焊接固定。运行效果良好。
3结束语
我们针对这套联合粉磨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系列的改造对优化系统设计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来源:中国水泥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