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东宫款定窑瓷器的价值
定窑是我国北宋至金代北方地区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规模最大的窑场在涧磁村、野北村、东燕川村、西燕川村及北镇村一带,总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因曲阳县在唐、五代时曾隶属于定州管辖、北宋时曾隶属于定州博陵郡管辖,故名定窑。明、清时期一些文人士大夫曾将定窑与柴、汝、官、哥、均(钧)等著名瓷窑并称,后来又演绎出汝、官、哥、定、均(钧)宋代“五大名窑”之说。特别是定窑白瓷,名扬天下,其造型规整、胎质洁白、釉质温润,除光素无纹饰者以外,常以刻、划、印花和描金花等技法进行装饰。定窑瓷器上的印花纹饰构图严谨、纹样清晰,被后人推为同时期各窑瓷器“印花之冠”。
从2013年开始,定窑瓷器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的成交量较此前几年有了大幅提升,且成交价格也一路走高。2013年春季,中国艺术品交易推出的一件定窑瓷器刻莲花纹碗以约合人民币1384万元高价成交,10多年前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以1239.41万港元成交的定窑瓷器黑釉鹧鸪斑碗所保持了许久的记录就此打破。到了2014年,定窑的旺盛势头依然不减。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定窑瓷器划花八棱大碗以约合人民币1.16亿元成交,不仅打破了记录,更闯过亿元大关,让业界惊叹。同时,中国艺术品交易春拍中推出的一件定窑瓷器刻花执壶,也斩获了约合人民币458万元的佳绩。量价齐增,身价破亿,定窑无疑是如今拍卖市场上宋瓷的领军者。宋代东宫款定窑瓷器的价值极高。
导语:了解宋代的瓷器必须要先了解宋代的几个窑口,在宋代有五大名窑,而官窑则是众窑之首,官窑是当时执政机关直接建立的。由于历史原因,宋代的历史比较曲折,分为南宋和北宋所以呢,窑口也有南宋官窑和北宋官窑的区别,官窑瓷器在宋代的比例是极少的,但是又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后备储能比较丰富,所以宋代的瓷器是相当精美的,而作为众窑口之首的官窑,在当时也制作了一批又一批的精美的瓷器供养宫廷所使用。
宋代瓷器的特征:
器形的概况:宋代的瓷器造型大多是祭祀和陈设摆件上发展过来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日常生活用的,宋代瓷器的最明显的特征是胎釉,厚的胎质,厚的釉色、薄的釉色、薄的胎质、薄的釉色。胎釉(3.5mm左右属于精品类了),釉色呢基本上在(0.8mmm左右)器形本身无太多装饰(纷乱的装饰)比较简单,质地晶莹,温润。釉面方面,开片较好,大片纹理的占很大部分,有点类似于哥窑的瓷器,但是如果你足够仔细还是能够分清的!
胎色方面:宋代的瓷器在制作的过程中,使用匣钵装烧,可以清晰的辨别出底部的垫圈,和裹在瓷器底部的足,支钉痕,丁的数量不一定,三、五、七等等。
釉色釉质分类:大概可分为两种小于1mm的和大于1mm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比哥窑出产的哥瓷和汝窑出产的汝窑的质地厚。
色泽方面:米黄,粉青等等最为优秀,但是无论是那种色彩都有浅重之分,颜色种类丰富。
开片情况:开片情况也是断定价格和价值的重要依据,“文武片”是藏友经常提起的一种,是同一个瓷器上又大的开片,也有小的开片,大的开片很疏松,而小的开片则相对较为紧密、集中。
总结:这些知识只是断定宋代瓷器的价值和价格的方法之一,当然也很片面,断代是个技术活不是看看就会的,希望广大藏友在选瓷器的时候小心再小心,注意在注意,不要把自己的幸苦钱交了学费!
因为宋代,官窑瓷器中是没有“官”落款,官窑出产的瓷器只供宫廷使用,所以没有“官”是正常的。而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
汝窑——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非常稀少,因此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瓷器仅有67件,台北故宫最为集中,有21件。其余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汝窑之所以少,是因为它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只烧了前后不足20年的时间。汝窑窑址于1987年被认定并进行试掘,地点为河南省宝丰县西大营镇清凉寺村南河旁台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该窑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一般都是素器,不带纹饰。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熟称“蟹爪纹”。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瓷器的独特魅力。
历史上有二次拍卖汝窑瓷器。20世纪90年代,美国卖过一个很小的汝窑盘子,直径8厘米,盘子没烧好,略有变形,可就这么个歪歪扭扭的小盘子却拍到154美元!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创出天价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直径十三点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
官窑——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颜色比汝窑透亮,显得更青绿。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官窑釉层普遍肥厚,很少施加纹饰,为素瓷。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官窑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是指口部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的颜色。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金丝铁线”,金丝是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在古代也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哥窑的第二个特征是“紫口铁足”。哥窑与官窑的特征十分接近,也有开片、紫口铁足,有时专家也难以分辩。哥窑的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哥窑的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我国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单一的青釉做装饰,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虽然钧瓷所呈现的红色还杂以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的紫红色,并非纯正的红色,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成就,对后来陶瓷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特别是为元、明、清各时期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徽宗一生虽然治国无方,但是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造诣,从书画到瓷器鉴藏深厚。对于钧瓷官窖作品,徽宗每年只准进贡36件,作为传世国宝收藏,其余的一律砸碎深埋,并且钧瓷不允许随葬,更不准民间私自收藏,只有王公大臣、战功显赫者才赐予钧瓷,所以有从那时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为民窑。定窑与其它四窑不同,它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其它四窑以釉色作为表现手段,而定窑则以纹饰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北宋官窑深腹碗 估价 6000-6000万 成交价20700万
北宋 张公巷官窑洗 5000-8000万 成交价13110万
北宋官窑椭圆洗 2800-2800万 成交价9200万
北宋官窑椭圆洗 1 800-1800万 成交价7475万
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搥瓶 800-1000万 成交价6752.75万
南宋官窑粉青釉双耳三足 1800-2600万 成交价4200万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由于汝窑瓷器存世量只有67件半,在拍卖市场上价格相当不菲,一片小小的瓷片也要百万有余。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
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10家。1992年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之后,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牺尊更是创下5000万港元的天价。
汝窑的过人之处:
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汝窑
1992年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2012年4月4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上,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比拍卖前估值底价高出3倍,刷新了宋瓷的世界拍卖纪录。
可以说是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