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用的黄铜片如何退火变软
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准备修补。
第二步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以及锔钉数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用金刚钻打孔。金刚钻是长约10公的铁钻杆,在铁钻杆的套着毛笔杆粗细竹外套,外套的两端用剪刀铁箍把铁钻杆和竹外逃固定在一起,再在普通的钻具用铜焊把钻石镶嵌在工具头部做成,金刚钻,然后用金刚钻钻孔,打孔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有时不小心打穿了,还得多加几道工序把孔填补起来;其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第四步锔钉,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来计算。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当然,这些步骤和细节都与锔瓷艺人长期积累的经验息息相关。
第五步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能够让瓷器“起死回生”的锔瓷简单点来说是一种瓷器修复的技术,运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将破碎的瓷器进行修复。这是一种艺术修复的过程,一件件破碎的瓷器在匠人们的手中通过这种技术起死回生,从而创造比原来瓷器更加精美的艺术作品。
刚开始这一行当只是人们用来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渐渐的发展到无法替代。至于锔瓷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我们知道的是,这门手艺从宋朝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这门手艺已经发扬光大了。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匠人们在经经过艰难的摸索过程中,整理了一整套合理的锔瓷技艺。其中最令我们深知的是发明了独一无二的“金刚钻”和“锔钉”,而民间广为流传的这句谚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出自这个行当的。
在中国古代瓷器也是相当发达的,当时中国的陶瓷品牌就是世界认知中国的一张名片。中国作为陶瓷的故乡,随着瓷器业的发展,但是陶瓷器不易保存,很容易摔碎,所以锔瓷技术应用而生。它通过对破碎的瓷器进行修复,来达到艺术的再生。而且这个行当刚刚出现,就被老百姓迅速的接纳,因为相对于购买新的瓷器的费用,修补破损的瓷器的费用明显要少得多。这样瓷器的拥有者,不仅可以减少购买新瓷器的费用,同时也可以让修补瓷器的匠人获得应有的报酬,可以说是互惠互利。
直到近代以来,中国各地战乱不断,锔瓷这门手艺也开始走下坡路了,人们都在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对于锔瓷关注的并不多,导致从事这个行当的人越来越少。
而在“锔瓷”这门这门手艺里面,真有一个”金刚钻”才能称得上是能手,在那时候工艺技术还不是很发达,打磨金刚钻头只能靠绳子(类似于水滴石穿的原理),要一点一点的用心磨,非常耗费功夫。制作金刚钻的过程也是很艰难的,一般情况下,需要一至两年,但却可以用它做一辈子的“瓷器活”。
但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打碎的碗盘多数人都选择弃而不用,“锔瓷”这门传统老手艺也就近乎绝迹了,只有一些古玩古董瓷器破损需要修复才会去寻找这些隐于大市的古老手艺之人。
他们在锔瓷修复的过程之中,也开始跟上时代的变化,手工打磨出来的花样锔子,有的是树叶形状,有的是荷叶形状,还有顾客定制的花样。在不同的器物上修饰不同的锔子,就是一种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当它们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看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 江湖人称“王老邪”
有句话叫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说的就是锔瓷,这门手艺把打碎了的瓷器,用锔钉像订书机一样把瓷片钉起来。
王老邪的这门手艺是隔代单传,就是爷爷传孙子,不传儿子,他是第五代传人,祖上被称作 “山东巧工王神手” 。
当年康熙微服私访时,还摸过他家的金刚钻,他爷爷曾经是慈禧太后的御用工匠 ,王老邪家里的工具,随便拿一个,经常就有几百年的历史,几代人的时光都好像被镶在那了。
▲ 1962年山东锔瓷巧工王神手(前面的是王振海的爷爷,后面用手捂着嘴的是11岁的王振海,这是他爷爷生前唯一的一张照片。)
王老邪四岁就开始学艺,十一岁修成人生中的第一把壶 ,大半辈子都和锔瓷在一起,他是真心喜欢这门手艺。
当张国立带着破宝贝来找他时,王老邪玩心一起,做了个底托,锔成一朵会动的梅花,把张国立乐得要拜师,直说 “王老邪真是邪门得很” ,老头儿像个小孩,还高兴地在脑袋上比了二。
▲ 王老邪掌握着24种72样136道修复古旧老瓷器的绝活,他用镶嵌绝活给张国立带来的青花茶壶锔了朵会动的梅花。
王老邪回忆以前锔匠们走街串巷,都摇着个波浪鼓,吆喝着“锔活……锔活……”,人们就拿着破碗、破锅,锔匠修好活后会跟主人讨水喝,把水倒在修补的瓷器,得了! 滴水不漏,就是大功告成。
在王老邪家里,有一面墙堆了满满的快递箱子,那都是全国各地的人寄来的,希望王老邪能帮忙修补的,张国立就说: “人们寄来的是一个希望,王老邪给的是一份成全”。
王老邪说:”锔瓷最重要就是锻制锔钉, 他的锔钉和别人的不一样,里面加了十分之一的黄金 ,延展性更好,而且不会生锈,看,都金光闪闪。
他把铜板剪成两厘米宽的枝条,再剪成小小的菱形,在瓷碗上打针眼要打三分之二,不能打透它,打眼儿的金刚钻头其实不是尖的,是有点像屋脊的平,再把锔钉的钩角紧紧咬合瓷器,让其 “一锤嵌入” 。
最考验技艺精髓的是制作花钉 ,就是有图案的锔钉,锔匠们会根据瓷器的图案、文字来锻造,比如杯口锔一个荷花变成水中荷塘,装水的碗或盘就锔一条鱼是如鱼得水,锔一只蝙蝠是福从天降,这也是人们喜爱锔瓷的原因之一。
明明早已破碎的物品,经过锔匠的双手,残缺变成一种美,变成对生活的祝愿。
王老邪曾经花了一万多块钱,收集了五个朝代的六片碎瓷,经他双手锔成一个茶盏,严丝密合, 世间仅此一件,名唤“七合盏”,有人出到1200万的高价,王老邪都不卖 ,他说这是自己锔瓷手艺的代表,这些经历过人间沧桑的瓷片,经过锔瓷这门手艺,有了新的生命,这难道不是化腐朽为神奇吗?
▲ 五块拼接的瓷片分别:越窑(宋代)、景德镇龙窑(清代)、青花瓷(元代)、龙泉瓷片(宋代)、南海一号(明代),估价 1200万。
但现在越来越少人需要锔瓷,王老邪说,“现在锔一个钉要10块钱,买一个碗可能几块钱就搞定了,谁会来呢?”因此愿意来学艺的人越来越少, 王老邪不忍心手艺断在自己手上,毅然打破家规,将手艺外传给有心之人。
王老邪说自己带徒弟, 最重要是看人品,人品好,他才愿意教 ,尽心培养,即使因为他打破了家规,家族里的人都反对他,可是 为了传承这门手艺,他也在所不惜 ,说到这,本来总是笑哈哈的王老邪,一脸正气。
▲ 曹庆励,创办誉悟居,乃听松问泉之所。师从第五代锔瓷非遗传人王振海(王老邪),成为第六代传承人。
王老邪不仅是在锔瓷,更是在锔心,因为他不是把手艺当作谋生,而是当作人生。
?还记得小时候,当年那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锔瓷匠人吗?
这一行当,在民间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员,跟“鸡毛换糖”、“磨剪刀”等一样,是被人看不起下九流的行当。
▲锔瓷作品
随着社会进步,时过境迁,如今他们的身影已经难以寻觅,伴随着岁月流逝,仿佛成为了时光和记忆里永恒的标本。
街头手艺中有一门叫“锔瓷”的手艺,消失的还要早一些。可以说,它的兴衰跟瓷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锔瓷作品
大家应该知道瓷器坚硬耐磨,但弱点是易碎。以前物资匮乏,一件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重新买一个又要花不少钱。
于是锔瓷匠人们便应运而生,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而这一行当的出现,也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纳,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
▲《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
锔瓷这一行当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据说在《清明上河图》上就有一处锔匠做活的记录,那么由此可以证明,至少在宋以前,锔瓷匠人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工业化的进程突然结束了这一切。。。
▲锔瓷的工具简单,但却有复杂的工序
当瓷器的生产从纯手工转向流水线的那一刻起,当锔瓷的工钱大于新买一个瓷器的价格的时候,锔瓷匠人们哪里还会有生存的空间?锔瓷这一行当也就注定萧条下来了。
所以,如今在民间即便现在有 “金刚钻”也再无人揽“瓷器活”了。庆幸的是这门技艺还是有传承的,目前在一些古董瓷器的修复上还在使用。
可以说国人将“锔瓷”由“下里巴人”变成了“阳春白雪”并束之高阁。
▲这就是给瓷器打眼的金刚钻中的弓子钻
锔瓷成了我们的记忆而类似的日本金缮却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锔瓷一样,这种技艺更多的是指一种对待残缺的尊重。
但工艺却大有不同,常言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中国要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修补;
▲锔钉
而金缮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以金修缮”,听起来像是金工艺,其实是中国的漆艺与日本的侘寂美学碰撞融合的修复艺术,属于漆艺的一种,在日语中叫做Kintsukuroi。
金缮是用天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补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
▲金缮作品
器物的伤口上像是融了些许的金子,有缺陷的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甚至还会为原先的器物增色不少。
那一条条纤细的金色线条顺着冲线(瓷器受到冲击形成的裂纹)流淌,在深色碗盏的映衬下分外抢眼,仿佛一道道划破黑夜的闪电。
▲金缮作品
而浅色杯碟上的金线,看上去则像沐浴着金色阳光的汩汩细流,温婉轻柔。器物原本的伤口,因为金的加入,变得醒目却不突兀,还有了别样的残缺美。
“喝茶人几乎都喜欢这样的美,在日本称作侘寂。”
▲金缮茶碗
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指残缺之美,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也有朴素、谦逊、自然的意思。
在老刘看来金缮的回暖归于茶文化的普及。茶人惜物,因为只有珍贵的东西,才需要修补。
▲金缮作品
不得不说“日本人,会在手艺的精致上下极大功夫,而中国则是,文化观念很精致,做的时候很松弛。”
或许这就是我们当今,传统式微的原因,大张旗鼓喊行动,冷冷清清做保护。有7000年历史的漆艺文化,就这样被我们丢在一旁,成了他国荣耀!
▲将碎瓷片、碎玻璃蜕变成惊艳的筷托
时代发展,技术发展,但还有很多东西,是再高的科技也无法取代的,总需要有些人,守护这些活化石。
其实金缮修复的美学,就给我们了一种很好的启示:用最好的形式弥补过去,坦然接受不完美,方能成就未来的完美。
刘哥胡(壶)论
无论是锔瓷还是金缮,这类手艺的出现是基于对残缺的崇拜,意在表达一种面对不完美时的姿态,坦然接受,精心修缮,而并非试图掩盖。
如俗话中讲的“补碗补盘补人心”,其实修补得是人的“惜物之心”。而正因为修补者的用心,才让破损之物瞬间焕发新的生命,得以诉说新的故事。
?END?
本期关键词:锔瓷、金缮
中国的锔瓷,日本的金缮,还有一种是“金全银”。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何况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用筷子用了一辈子,突然叫你必须用刀叉吃饭,内心应该在咆哮。
对于器物的使用我们是忠诚的,用了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器物,这已然是一种习惯,一种本能。新的东西在面前有的是新鲜感,旧的东西有的是感情、是怀念、是牵挂,东西本身也有了自己的故事。更不用说喝茶人对器物的钟爱,日日与茶为伍,与器为伴,手里的那几件东西只会越用越顺手,越用越舍不下。
有一天,那件有了感情的东西破了,用是用不了,丢掉却也不舍得。不说恢复如初,只望还能陪着,这种情感的强烈要求下,修补成了唯一的办法。瓷器,各时代的宠儿,是易碎的。可是将破碎的瓷器修补好又谈何容易,在经过无数匠人的艰苦摸索,现在已经成就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一、中国的锔瓷
想必都听过这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里说的就是中国的锔瓷技术。早在宋代张择瑞《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街边“锔瓷”的场景描绘。
用一句话来介绍“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用外力将瓷器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当锔子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别有一番韵味。
天下第一锔——山东锔瓷巧工王神手王振海,别号王老邪,大半辈子都和锔瓷在一起。他收集了五个朝代的六片碎瓷,锔成一个茶盏,严丝密合,世间仅此一件,名唤“七合盏”。这是锔瓷手艺的代表,这些经历过人间沧桑的瓷片经过锔瓷这门手艺,有了新的生命,这份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值得被尊敬。
锔瓷不漏水是最基础的要求,而好的锔补作品更耐人寻味,别有另外一种珠联璧合的美,按王老邪的讲法,就是“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破损瓷器经过艺术性的锔补而得以锦上添花,焕发出因“破碎与归原”而携带的独特禅思与艺术魅力。
二、日本的金缮
金缮,意为“髹金缮物”,也叫漆缮。源于中国,在日本得到了发展和流传,是日本独有的一门技艺和词汇,本质上属于漆艺范畴。
金缮是用大漆、色漆、金粉和瓦灰等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器物的传统手工艺,适用的范围广泛:瓷器、紫砂壶、竹器、象牙、玉器等。精湛的技艺以及优雅的设计,更增加了一种难以言说的“ 残缺美”。
金缮是黏结的技术,黏结的介质也是传统的大漆,以大漆粘合器物碎片或填充缺口,由于天然大漆的颜色较黑,就用黄金涂洒在破碎的伤痕上,瞬间伤口上就像融了金子,缺陷突出但却不突兀,甚至比原物更加的具有艺术美感。
用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这就是金缮的态度——以金修缮。
修复器物其实是修复人与物之间的感情,补回人对物的那份“惜物之心”,精心修缮,面对残缺不去试图掩饰,反而把它看作是一种在缺陷中寻找美的艺术。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而在“锔瓷”这门这门手艺里面,真有一个”金刚钻”才能称得上是能手,在那时候工艺技术还不是很发达,打磨金刚钻头只能靠绳子(类似于水滴石穿的原理),要一点一点的用心磨,非常耗费功夫。制作金刚钻的过程也是很艰难的,一般情况下,需要一至两年,但却可以用它做一辈子的“瓷器活”。
但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打碎的碗盘多数人都选择弃而不用,“锔瓷”这门传统老手艺也就近乎绝迹了,只有一些古玩古董瓷器破损需要修复才会去寻找这些隐于大市的古老手艺之人。
他们在锔瓷修复的过程之中,也开始跟上时代的变化,手工打磨出来的花样锔子,有的是树叶形状,有的是荷叶形状,还有顾客定制的花样。在不同的器物上修饰不同的锔子,就是一种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当它们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看起来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