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下,以前家里用的水缸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用陶土做胚子烧结成的。
陶土,是指含有铁质而带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
主要特性
1、优异的抗冻融特性:在吸水率达到10%的情况下,瓷质砖在-15℃时冻融三次已经全部冻裂,而陶砖却可以在-45℃的环境下冻融50次不出现裂痕。
2、良好的抗光污染性能:陶砖能够将90%以上的光全部折射,对保护人体视力、减少光污染有很好的作用。
3、良好的吸音作用:由于陶砖通体富含大量均匀细蜜的开放性气孔,故能将声波全部或部分折射出去,取到室外降低噪音,室内消除回音的效果,是创造城市优良居住环境的绝佳材料。
4、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陶砖透气、透水的优越性在绿色文明的今天得到充分的展示,其古朴的韵味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5、良好的耐风化耐腐蚀性:随着工业污染的加重,雨水中的酸性一天天在增加,很多建筑材料因为无法接受这个考验而被淘汰。纯天然的加工工序使得陶砖本身只含有少量的化学杂质,其内部结构也不易受到酸雨的影响,陶土抗碱腐蚀性的特性更的其他材料无法与之相比的。
按照烧结温度划分,陶器分为土器、炻器、紫砂、瓷器四种。
土器,即常见的砖瓦。地表黏土皆可烧成,烧制温度达到7、800摄氏度,坯体不仅可以定型,而且还能达到一定的强度。
炻器,即紫砂制品。烧结温度在1000—1240℃,特点是烧结后坯体透气不透水,坯体保持开放性气孔和封闭性气孔的物理结构。
日用陶器,即常见的缸罐,烧结温度1200—1400℃左右。在金属、塑料用品出现之前,缸罐是日常生活中最多使用的容器,所以这类器皿被称为“日用陶”。
瓷器,常见的碗盘瓷瓶。瓷器要求坯体致密度高,表面平整光滑(以便于在其表面施加描绘工艺)。
你说的是坯土的颜色还是釉的颜色?如果是坯土的颜色,那是因为大缸个头太大,重量也大,如果烧熟了会变形,更何况一般大缸的原材料都采用低等原料,烧得太成熟坯会起泡泡,容易漏水。而一般泥土,如果不是铁含量太高的话都是土黄色的。而铁含量高的话都是砖红色的。
如果是釉的颜色,那就是产家特意制作的,当坯土的颜色是土黄色时,在透明釉的反应之下,表面也是土黄色的,用了色釉之後才会改变颜色
china,
大写
China,
其意则为中国。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埃及、印度、希腊、波斯、西南亚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
器。陶器的制作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那样
“
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
——
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
”
。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
瓷器。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艺术的享受。
陶器的发明
古代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从技术上来讲,很早就知道土
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制作陶器的准备条件。另一个条件就是要
“
定居
”
。因为陶器不
易携带,既笨重又容易破损。当然,陶器的生产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
有人推测,古人为了使枝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涂上黏土,经过火烧之后,黏土部分很坚硬,进而发现
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容器也可以烧制成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认为,古人是偶然发现用手捏成的器物
经火烧之后变得结实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发现了陶器。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
10000
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
10800~9
700
年的遗物。
此外,在江西万年县、
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
10000~7000
年的陶器碎
片。
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质地粗糙,厚薄不等,掺杂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质松易碎。用以烧制这
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据这些陶片中存在的矿物,以及测量少数陶片的烧成温度,可以确定这些陶器的烧
成温度大致在
700°
C
。在这些遗址中没有发现窑炉遗迹,可以推断是平地堆烧的。器型都是用盘筑或手工捏成型的
罐、钵之类的小型陶器。虽然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
的尝试,它大大地改进了原始人的生活质量。
距今
5
、
6
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从
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制陶业以比较发达,已发掘的陶窑遗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为部落集体所有。烧制陶
器的黏土是经选择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制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制。到了仰韶后期开始
出现慢轮修整。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在陶窑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烧烤,火力也比较均匀,减少了陶器的龟
裂和变形。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
最能反映当时制陶水平的是细泥彩陶。
它表面呈红色,
里表磨光,
且造型独特,
可见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此外这些陶器上还绘有生动逼真美丽的图案,这充分表现了绘画者的
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解原始社会先民生活和生产的可靠信息。
一万年前,原始窑烧制时,由于陶坯与大量空气接触烧成的陶器为红色,成为红陶。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红、白、黑等绘纹形图案,入窑烧制后花纹附着于器物表面,称彩陶。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制陶工艺的珍品是黑陶这种陶器器壁薄如蛋壳而坚硬厚度仅
1
—
3
毫米,表面
漆黑有光。烧制这种陶器的关键工艺是在烧成后期,用泥封窑顶,同时渗水入窑,烟熏渗碳。
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后期,
在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一种印纹硬陶。
由于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对增加,
因此烧成
温度达
1100°
C
。到了商代印纹硬陶开始大量生产,它吸水率外型美观、坚硬耐用,成为深受欢迎的陶器品种。
这里提供一些陶瓷的知识方便你以后挑选。陶瓷分为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下彩都是经过高温烧制,颜料完全融入釉中。只有釉上彩,烧制的时候温度没那么高,可能使颜料浮在表面,就有可能出现重金属溶出超标的问题。所以购买釉上彩的时候要注意在正规途径或者大厂家购买。然后尽量选择茶具内壁不是彩绘的为好,要知道颜色越艳丽重金属越多。然后艳丽的餐具不要放酸性食物或者饮料。在小厂家购买时尽量选择白瓷。然后买回来的瓷器先用食醋浸泡几小时,若发现颜色有明显变化最好弃之不用。或者用沸水把餐具煮上5分钟,同样可以溶出餐具中的有毒物质。
茶叶末釉的陶瓷,茶叶末釉属于铁离子出现的窑变釉特征,因为是在高温下烧造,一般来说不会出现对食物污染现象,有别于釉上彩,因此对于健康没有害处,您可以放心使用。
1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蓝色釉,800度窑温烘烤.当时多用做陪葬品.
2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
3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最早见于唐代.
4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烘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
5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间.
6开片,既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
7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30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釉是覆盖在陶瓷、搪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如:彩釉
1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蓝色釉,800度窑温烘烤.当时多用做陪葬品.
2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
3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最早见于唐代.
4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烘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
5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间.
6开片,既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
7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30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