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中的“定器有芒”,忙是啥意思
现今的辞书以及大多数古陶瓷鉴赏书籍都将“定瓷有芒”解释为定瓷的覆烧工艺所致口部无釉的毛口,并称之为“芒口”。因定瓷有“芒口”,所以“弃定用汝”。其实,“芒”即“芒口”在文献中是找不到佐证的。造成这种分歧的是汉语文字的歧义性。商务印书馆《辞海》对“芒”的注释:①草名。②草的末端,也称细毛的末尖。③尖端,锋刃。④光芒。史记天官书:“岁阴在酉,星居午。以八月兴柳、七星、张晨出,日长壬,作作有芒”。⑤通茫。⑥秦汉县名。
英国学者拉威尔夫人在她的《定瓷和有关白瓷》一文中既对“芒”的问题感到了迷惑不解。现引述这一章节,以资参考
中国古陶瓷制作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和出土的瓷器不计其数。时代不同,瓷器造型面貌风格也不同。但古陶瓷专家按一定规律也总结出了一些鉴别方式,那就是窑口,不同时代按编年而出现的窑口产地,是科学鉴别的主体,之后才是款识年代,造型规律、装饰图案、胎釉工艺等。下面简单的介绍三种鉴别方法
器型规律
中国陶瓷几千年来造型变化丰富多彩,不同时代的器型,都带有当时的美学痕迹,学习收藏首先要对各时期历史文化背景及主要陶瓷造型具有的使用功能做最基本的了解,一定要注意观察并掌握造型特点,如口形、盖形、腹形、肩形、底足、系耳、流注、柄持等,这些局部的历代造型与线条规律。特别是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造型独特之处,和元明清青花瓷、颜色釉瓷品种的来龙去脉,以及创新品种的主要器型功能,来鉴别判断是日用瓷,还是观赏瓷或宗教贡瓷等。
宋.哥窑贯耳瓶高11.6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4.1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胎釉工艺
胎釉是初学古陶瓷收藏者首要面对的问题,不光要多看鉴藏书籍,最好能到博物馆看看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品,那才是最好的学习。古陶瓷学者把胎釉瓷称作“颜色釉瓷”,清代古陶瓷学家曾总结出中国各地名窑窑口瓷器共有五十余种颜色釉瓷,其最主要的有白釉、青白釉、青釉、黄釉、蓝釉、红釉、绿釉、茶末釉、黑?等体系。而粉彩瓷的色彩更为丰富,可千变万化,拿到一件物件,先以胎质鉴别它是瓷器还是陶器,然后再看胎口边缘和器身缩釉处,观察釉色光泽和气泡疏密,胎质密度,以及颜色是白色还是灰色,是高温釉还是低温釉,是低温陶的胎质还是高温瓷的胎质。如宋代定窑瓷器主要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瓷器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多采用支钉烧工艺,所谓“支钉痕”,这些都是鉴别瓷器的最基本特征和依据。
清康熙.豇豆红釉瓶通高19.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款识年代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用釉色写在器物表面及底口上的文字;表明什么年代,是官窑窑口的贡瓷,还是民间窑的窑口。历代名窑陶瓷产品,其底款被称为款识,以常见的传世出土的五大名窑瓷器为例,其款识多为刻划印,落在碗、盘、罐及陈设观赏瓷等底足口内,多以行书、楷书为落款形式。元明清之后多用颜色釉如青花或釉里红等,以行书、楷书行书书写在瓷器底足口内。另如明嘉靖五彩,圈足内施白釉,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而雍正朝的官窑多见“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青花书款。乾隆朝的官窑多见“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款及六字篆书青花印章款等。
北宋.定窑白“官”字款对蝉纹花式碟通高2.7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8.4厘米河北定州市博
清雍正底款绿釉暗花八宝纹盘通高3.7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1厘米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一是看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型发展的总趋势。
春秋的原始青瓷,咋行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
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
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
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
清代则器型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要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
以碗足为例,唐代以前为饼形足,唐代中期由饼形足演变为玉璧形足,五代时向圈足发展,此后,圈足成为我国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
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脑里与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擅于体会各时代器型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去饿分寸,不至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二是看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鉴别胎釉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
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胎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的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同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清亮,不可同日而语。
三是看工艺
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佳宁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如,东带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遗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四是看纹饰
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的参考因素。
五是看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次用同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机器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魔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黒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遁然不同。
六是看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
例如,清末明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 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条主义,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触类旁通,辨证运用,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变妄断真伪,这样才是真确的方法。
大家也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诞生了很多新的事物,就比方说瓷器吧!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一项发明,我国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瓷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青花瓷了,青花瓷现在在市面上的价格也是非常高的。现在有很多喜爱瓷器的人都喜欢去收藏一些瓷器,不过现在市面上的瓷器大多数都是赝品,接下来小编就教一教大家如何去鉴别瓷器吧!
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的成型工艺:瓷器成型工艺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例如,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元代的青花瓷时,就要看它的瓷器史如何成型的。元代的青花瓷是脱坯脱出来的,而不是手拉坯。它们的区别就是拉坯薄厚较均匀,脱坯摸上去则会高高低低,不很均匀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2、看瓷器的款识:款识表明一件瓷器的时代、制作者、窑口等,也是鉴定古瓷器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明清古董瓷器大多是青花为主,如果用放大镜照一下,发现多是深厚下沉,是后世绝难仿效的特征。道光以后的款字泛青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清末有不少仿清代乾隆官窑的瓷器,然而字体、笔法与乾隆时不同,基本可判断为赝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依据。
3、看瓷器的注浆工艺:如果一件款式为清康熙年制的,采用的是注浆工艺,那么就可以确定是仿造品。因为注浆工艺是到了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制作工艺。
4、看瓷器的纹饰:瓷器上的纹饰都刻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又如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少则三、四层,多则七、八层,层次多布局密,这些不同的特征,都为我们判断瓷器年代提供宝贵线索。
5、看瓷器的釉质:不同时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古董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是看古董瓷器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例如老瓷器所谓的宝光,指的是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泽,光泽里含油,新瓷器的则是光泽直白,没有油光很多仿古瓷器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油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关于瓷器的鉴别方法小编已经为大家介绍完了,通过小编详细的介绍之后,大家应该对瓷器的鉴别方法有了一个最新的认识了吧!当然了要想掌握各类瓷器的鉴别方法是比较困难的,小编在这里只能为大家介绍一点儿皮毛。现在民间还专门成立了一些研究古玩的一些会所,大家要是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的话下去可以做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