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粉彩瓷器现在市场怎么样? 可以出手
尽管十年前清代官窑瓷器就已受到市场的关注,但据1994-2002年国内外各大拍卖公司的成交价格表显示,以清代官窑粉彩瓷器为首的清代官窑瓷器还是在2000年以后才有了相当惊人的表现。如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就是在2002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532.4661万美金成交,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耳尊”是在2000年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423.9842万美金成交。在各大拍卖公司历年所拍瓷器的前十名中的清代官窑粉彩瓷器几乎全是2000年后拍出的。各大公司历年拍价上百万元的54件清代粉彩瓷器中,于2000年至2002年间拍出的竟占46件。据对今年瓷器拍卖市场的观察,清代官窑粉彩的价格依然走强,中国嘉德今年7月拍出的乾隆“粉彩百鹿图双耳尊”成交价为335.5万元(估价:300-500万元)列位第一。根据专家的分析,这一状况起码还将持续3-4年。
粉彩是康熙晚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种。因其烧成温度较五彩低,而彩色较五彩多,所以色调比五彩柔和娇艳,故又有“软彩”之称。粉彩的烧制到雍正年间极为盛行,逐渐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其造型、彩绘技法以及纹饰等各方面都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如在拍市上经常可见的雍正过枝粉彩瓷器,其中的“过枝”技法便是达到了最纯熟的境界,以后再无出其右者。此类器物的拍价多能达到百万元。雍正粉彩的品种有白地、珊瑚红地、淡绿地、墨地等各色地绘彩,其胎质薄白、画面淡雅柔丽,色彩浓淡适宜,颇有中国画空远、灵动的意韵。雍正粉彩不仅成为粉彩烧制历史上的一个最高峰,在拍卖市场上雍正粉彩的价格也是屡屡创下清代瓷器的拍卖记录。2000年雍正粉彩团花蝴蝶纹碗拍到1054.17万元,2002年香港苏富比拍的4399万元的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创下清代瓷器的拍卖记录。
在各拍卖成交价格表中乾隆官窑粉彩的成交数量、价格要略次于雍正官窑粉彩。这与其在粉彩史上的地位是完全相符的。乾隆官窑粉彩的传世品非常多。在烧制时综合了康熙、雍正两朝的工艺,并在用色、施彩上有了新的发展,在装饰方法上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但由于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瓷器上暗示吉祥如意的文饰比其前代明显增多,画面明显在追求纤巧繁缛的风格。其艺术品格要稍逊于雍正时期的作品,略显世俗之气。
而后的嘉庆至咸丰的晚清官窑粉彩瓷器则是偶有上百万元的成交价格出现,想必与其时的瓷器制造工艺与前期相比几乎没有发展,在造型、装饰上只是延续前朝的工艺方法,而且出现了草率松散的落款及“浪荡釉”等由于制作不精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有关。同治、光绪时期的瓷器在市场上虽尚无突出表现,但据专家介绍,这个时期的制瓷工艺出现了一个“回光返照”式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良之作,尤其是光绪仿雍、乾官窑的粉彩颇为精致,应该值得玩家的关注。例如,在北京华辰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清同治的“黄地粉彩戏上梅梢杯一对”拍到了11万元,光绪“粉彩寿桃纹大盘一对”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以46.2万元成交。
比之清代官窑粉彩瓷器,民国粉彩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更是不被重视、其艺术价值鲜为广大民众所知。在这次清代官窑粉彩瓷器粉墨登场后,民国官窑粉彩瓷器也有幸得以浮出水面。而且其价格较低,最高价也不过71.5万元,比较适合大众玩家进行收藏。民国时期的粉彩瓷要数郭世五作为督陶官时景德镇仿制的雍、乾粉彩瓷器最为精美,其胎质的纯白细腻、画工的精细、色彩的瑰丽绝不亚于两朝器物,足可乱真。专家以为,从其达到的艺术高度来看,其市场价格是有望突破百万元大关的。而“珠山八友”题画、题字的粉彩瓷器在民国时便是稀有珍品。今年广州嘉德、华辰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民国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许人所绘的“粉彩寒山独钓图盖杯”及“粉彩踏雪寻梅图瓷板”分别以8800元、1.65万元成交。
早些年很多人并不看好清代瓷器,认为清代的瓷器与宋以前及宋元陶瓷相比,距离现在时间较短,缺少些文物价值。尤其在珐琅彩、粉彩的工艺中吸收、融合了许多西方的技法而被一些专家认为缺少中国瓷器的神韵。因此2000年以后清代官窑粉彩瓷器在市场上频创新高时,着实让人们惊讶了一番。但在惊讶之外,这里面应该还有许多值。
官窑特点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宋代官窑瓷器的辨别方法
要鉴识官窑瓷,还是要从它的胎釉入手去进行辨别。北宋官窑(张公巷窑)与汝官窑的烧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创烧时间上几乎是先后衔接的,同出于皇家的专用窑,可以看到其间的承接和发展。所以,这两个窑口的瓷器胎釉特征和工艺特点虽多有相仿之处,但还是有差别的。北宋官窑的胎骨与汝窑相似,但较汝窑器要薄些,胎质细腻坚实。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于北宋官窑器胎质中含铁成分比汝窑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体的器物。北宋官窑器一般都用正烧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为多,也有少量是满釉裏足用支钉支烧的。其支钉与汝窑的芝麻粒状不同,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也较汝窑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单数也有双数。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装饰与汝窑相仿,大多数是素面无纹的,个别器物上有弦纹装饰。器型多数是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造型比汝窑要多些。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类。这一点,与南宋官窑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窑要显得古朴浑厚。汝窑和南北两宋官窑均罕见大件器物,所见的传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无论是在胎釉和工艺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承接和发展的关系。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加上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除了垫饼烧的以外,支钉烧的器物底足也可见棕褐色支烧痕。晚期用垫饼托烧的也见有一些灰白色胎的,这种胎上常刷以酱色护胎釉,因此烧成后也有“紫口铁足”的效应。早期南宋官窑与汝窑一样,采用支钉托烧,但支烧痕呈圆形,数量也比汝窑器多,大器可达到20个,而且单双数都有。晚期多采用垫饼托烧。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窑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几层甚至十几层,釉的厚度甚至超过胎骨。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青灰、青黄、灰绿、黄绿和炒米黄等色。釉面有开片,以蟹爪纹为主,也有冰裂纹等,大多是较稀疏的浅黄色开片。在开片中以暗红色的所谓“鳝血纹”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纹再次之。
南宋官窑器均属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追求精致,不可越规。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铜器形式而制作,形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大件器物较少见,所见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盘、碗、瓶、炉、洗和文房用品等。
鉴于上述制瓷特点,要鉴识南宋官窑器,就必须先看胎质。市场上可见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窑器,但这些仿品黑胎虽相似,而胎质常显粉状而过于细腻,不像真品因含杂质较多反而显得粗糙,在酱色的露胎处,可见点点黑褐色斑状色块。所以,凡在露胎处不见点点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状,仿品胎质常无法做出糯米状。因为缩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状态,露胎处也可见点点黑褐斑。仿品常无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为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无玉质感。真品视之如青玉。因为要追求玉质效果,釉面玻璃质感不强,釉面润泽,呈亚光乳浊性。放大镜下可见气泡如细小的串珠紧密聚集在一起一样。因为烧造温度不高,整器击之声音较低。仿品这一点上是最难做到的。所以,凡器物无玉质感者,就须谨慎待之。出土器在开片之内可见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颜色,但在放大镜下常可见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匀,认真细看,不难识别。真品器形规正,形美而又有沧桑之感;仿品在这一点上常无法达到,尤其是不能传递出历史的沧桑之感。
对于官窑器,明清时就有仿制。当时的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窑之美,因此,虽与官窑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近代以来的作伪之品,工艺粗糙,毫无审美价值,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时要小心剔除,勿为所骗。 汝、官、哥、定、钧”闻名于世,其中“汝、官、哥、钧”为官窑,“定”为民窑。“汝、官、哥、定、钧”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绝伦,弥足珍贵。
传世官窑有人疑伪
宋代官窑瓷器世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宋代官窑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等特点。宋代官窑瓷器不做随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发掘中没有发现。因此对于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有位山东学者认为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都是赝品。此说一出,引起瓷界广泛争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传世宋代官窑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窑不带“官”字款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釉色细薄,不够滋润。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根据百科发布信息显示,光绪百蝶碗是晚清民国官窑瓷器,通体以粉彩绘百蝶富贵图,所见彩蝶翩翩起舞,姿态各异,设色华丽,俱不相同。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
在科学的瓷器鉴定价值体系中,以存世量为区分,“密瓷”最稀缺珍贵,收藏价值也最高。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80年代瓷器的收藏价值,一起来看看。
80年代瓷器的收藏价值如果说清代康熙、雍正与乾隆时期的陶瓷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的高峰,那么这三个时期的官窑就是精品中的精品。官窑,顾名思义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制皇室贵族享用的陶瓷用具,其中既有生活性的实用瓷,也有专供帝王欣赏把玩的宫廷“密瓷”。
上期栏目中特赴深圳鉴宝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鉴定泰斗李知宴老师认为,“密瓷”代表了官窑制瓷的最高水准,之前为藏友们介绍的深圳民间收藏的雍正抱月瓶,正属于“密瓷”之一。
抱月瓶胎体极其细润,白度深沉,不耀眼,符合雍正官窑“白里泛青”胎体特征胎体致密,轻重适中,器型变化收放自如瓶上牡丹与白头翁下笔传神、构图平稳、境界优美,没有一丝败笔沿着抱月瓶彩绘边缘轮廓,可见反射出来五颜六色的隔离光,这是历经200年历史沉淀产生的自然现象。李知宴认为,上述这些细节特征往往只出现在工艺最为精致的宫廷“密瓷”上,按照皇家最高规格打造,这只雍正鸟纹抱月瓶是雍正官窑精品中的精品,吻合皇帝的欣赏理念和审美需求,是专为皇帝高级精神享受而制作,代表雍正时期高超的宫廷艺术形式之一,充分展现清代鼎盛时期帝王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
无论是后代官窑模仿,还是现代机械造假,都无法复制出到代官窑的时代特征,这些宏大造型、含蓄韵味或是巧夺天工,正构成了到代官窑独一无二的收藏价值。
到代官窑自然是珍品,那么“不到代”的就是赝品?答案是否定的。模仿宋明经典瓷器,正是清代官窑的一大特色,南京博物院就藏有清雍正仿明永乐官窑的青花牵牛花纹倭角瓶。晚清时期官窑也经常仿制前代官窑,但在工艺和质料上都有差异。例如嘉庆、道光、同治朝代的官窑,品质渐不及前朝。
期间有藏友带来了落款是明宣德的蓝釉碗给李知宴鉴定,尽管造型和明宣德官窑一样,但是李知宴却将其断代在晚清。李知宴认为,首先底釉太亮,有妖艳、发飘感觉,不符合明宣德官窑釉料特征其次胎体较粗,不及到代官窑温润落款字体拘谨,用力过猛,功力欠缺火候。为何晚清官窑仿前代官窑会有如此差别?李知宴解释道,无非清朝国力逐渐衰弱,制瓷经费紧张,部分工艺失传导致。
但是不能就此认为后代官窑仿前代官窑的作品,就没有价值。以这件晚清仿明宣德蓝釉碗为例,李知宴说,现在还能找到这等工艺的晚清官窑,已经非常稀少,同样具有很高收藏价值。
除了正统官窑外,“官搭民烧”瓷器和民窑精品也值得藏友留意。从康熙前期时期,出现“官搭民烧”的制瓷制度,即官窑器大多数在御厂内完成制坯成型的工序,然后在民窑中搭烧,这一制度的实行,使民窑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精细,从而出现了一些精品瓷器。需要注意的是,民窑虽然艺术性强,主题鲜明,但从工艺和品质上,始终与正统官窑有差距。
瓷器收藏价值的体现1、历史文化价值。这点,是瓷器价值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古代时期,以元、宋、明、清时期的瓷器品,是较为盛行的。而宋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官窑瓷器,是最为珍贵的。主要是由于那段时期生产的瓷器数量少,流传下来的汝瓷更为少。因此,在瓷器收藏市场中,价格较高
2、工艺题材价值。好的瓷器,需要精湛的工艺来展现。每件瓷器,都是需要运用一定的题材,来充分的展现出要表达的含义性。这点,就需要技艺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名家的瓷器,是瓷器价值的又一重要因素
3、存世量、质量。无论什么样的瓷器品,现存量与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某个大师的作品,是瓷器界所推崇的。但保存的数量是较少的,而市场需求量大。这样,也是促使瓷器价格上升的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瓷器收藏家与投资者来说,应该多角度的辨别瓷器。
瓷器收藏应走出“重官窑轻民窑”误区
有人说,瓷器收藏,就要收藏官窑,而且要好的、精的,那才有价值。这话听起来没错,也似乎是收藏之道,但仔细琢磨,就显得有些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了。目前,不少的古瓷器收藏者把眼光瞄向了历代官窑瓷器,而对于民窑乃至民窑瓷器精品不闻不问,甚至于鄙视。搞收藏的人谁都知道官窑名贵,谁都想连做梦都想拥有。可是,在现实收藏中,要达到这个要求可谓难之又难。
先不说资金问题,就说整个市场上能碰到多少官窑瓷器,几乎是凤毛麟角。珍贵古瓷相当稀少,自古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宋代汝、官、哥、钧、定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博物馆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民间虽无法统计,但数量一定不会很多。正因其十分珍贵,乾隆皇帝得到这些珍品,也要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稀少珍爱的程度。
至于市场上的明清官窑瓷器数量,看看历年市场上的成交记录就一目了然了。前些年,同是那些器物转来转去,少有“生货”出现,说明数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在古瓷器收藏中,要讲究实际,端正心态,切不应该好大喜功。收藏本身就是讲究随缘的,如能碰到历代官窑瓷器那当然最好。既然官窑瓷器我们望尘莫及,我们还是把自身收藏定位在民窑瓷器上。
这些年,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发展成熟,收藏也逐渐趋于理性化,官窑瓷器价位如日中天,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过亿。官窑瓷器价位也带动民窑瓷器的水涨船高,尤其是民窑精品。譬如除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钧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和建阳窑八大民窑系的瓷器等,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同样,元明清时期的民窑瓷器不仅在国内外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而且在市场上也有不错的表现。如明代万历时期到清代康熙早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还有晚清民国的一些名家制瓷等。这些年,国内市场上屡有精品民窑瓷器被推出,价格都十分昂贵,有的甚至超过了官窑瓷器。
官窑,提起这个词汇,大家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那美丽的瓷器,因为瓷器的烧制是由官监民烧而来进贡统治者的,所以在挑选瓷器方面特别重视,因此官窑就是这么由来的,每一个官窑都是极其美观,那么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官窑的特点呢,今天小兔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官窑特点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那么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呢?
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瓷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宋室南迁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从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窑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黄等色。胎有薄厚两种,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釉子温润似玉,也有比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开比较细碎的纹片。南宋官窑既有裹足支烧的,也有垫烧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烧与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
那么说道官窑,大家都会知道宋代的五大名窑,它们各个都是极其美观而且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但是瓷器虽然珍贵,小兔还是要建议大家,有些收藏者不懂得对于瓷器的保养,但是只要方法适合,就会保养得当,尽享收藏所带来的乐趣。希望这篇官窑瓷器的特点的相关文章,能给予大家在官窑方面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