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清晚期粉彩瓷器现在市场怎么样

负责的皮带
称心的戒指
2023-04-01 12:07:53

清晚期粉彩瓷器现在市场怎么样? 可以出手

最佳答案
强健的含羞草
单薄的唇膏
2025-08-16 22:57:44

尽管十年前清代官窑瓷器就已受到市场的关注,但据1994-2002年国内外各大拍卖公司的成交价格表显示,以清代官窑粉彩瓷器为首的清代官窑瓷器还是在2000年以后才有了相当惊人的表现。如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就是在2002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532.4661万美金成交,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耳尊”是在2000年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423.9842万美金成交。在各大拍卖公司历年所拍瓷器的前十名中的清代官窑粉彩瓷器几乎全是2000年后拍出的。各大公司历年拍价上百万元的54件清代粉彩瓷器中,于2000年至2002年间拍出的竟占46件。据对今年瓷器拍卖市场的观察,清代官窑粉彩的价格依然走强,中国嘉德今年7月拍出的乾隆“粉彩百鹿图双耳尊”成交价为335.5万元(估价:300-500万元)列位第一。根据专家的分析,这一状况起码还将持续3-4年。

粉彩是康熙晚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种。因其烧成温度较五彩低,而彩色较五彩多,所以色调比五彩柔和娇艳,故又有“软彩”之称。粉彩的烧制到雍正年间极为盛行,逐渐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其造型、彩绘技法以及纹饰等各方面都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如在拍市上经常可见的雍正过枝粉彩瓷器,其中的“过枝”技法便是达到了最纯熟的境界,以后再无出其右者。此类器物的拍价多能达到百万元。雍正粉彩的品种有白地、珊瑚红地、淡绿地、墨地等各色地绘彩,其胎质薄白、画面淡雅柔丽,色彩浓淡适宜,颇有中国画空远、灵动的意韵。雍正粉彩不仅成为粉彩烧制历史上的一个最高峰,在拍卖市场上雍正粉彩的价格也是屡屡创下清代瓷器的拍卖记录。2000年雍正粉彩团花蝴蝶纹碗拍到1054.17万元,2002年香港苏富比拍的4399万元的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创下清代瓷器的拍卖记录。

在各拍卖成交价格表中乾隆官窑粉彩的成交数量、价格要略次于雍正官窑粉彩。这与其在粉彩史上的地位是完全相符的。乾隆官窑粉彩的传世品非常多。在烧制时综合了康熙、雍正两朝的工艺,并在用色、施彩上有了新的发展,在装饰方法上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但由于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瓷器上暗示吉祥如意的文饰比其前代明显增多,画面明显在追求纤巧繁缛的风格。其艺术品格要稍逊于雍正时期的作品,略显世俗之气。

而后的嘉庆至咸丰的晚清官窑粉彩瓷器则是偶有上百万元的成交价格出现,想必与其时的瓷器制造工艺与前期相比几乎没有发展,在造型、装饰上只是延续前朝的工艺方法,而且出现了草率松散的落款及“浪荡釉”等由于制作不精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有关。同治、光绪时期的瓷器在市场上虽尚无突出表现,但据专家介绍,这个时期的制瓷工艺出现了一个“回光返照”式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良之作,尤其是光绪仿雍、乾官窑的粉彩颇为精致,应该值得玩家的关注。例如,在北京华辰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清同治的“黄地粉彩戏上梅梢杯一对”拍到了11万元,光绪“粉彩寿桃纹大盘一对”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以46.2万元成交。

比之清代官窑粉彩瓷器,民国粉彩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更是不被重视、其艺术价值鲜为广大民众所知。在这次清代官窑粉彩瓷器粉墨登场后,民国官窑粉彩瓷器也有幸得以浮出水面。而且其价格较低,最高价也不过71.5万元,比较适合大众玩家进行收藏。民国时期的粉彩瓷要数郭世五作为督陶官时景德镇仿制的雍、乾粉彩瓷器最为精美,其胎质的纯白细腻、画工的精细、色彩的瑰丽绝不亚于两朝器物,足可乱真。专家以为,从其达到的艺术高度来看,其市场价格是有望突破百万元大关的。而“珠山八友”题画、题字的粉彩瓷器在民国时便是稀有珍品。今年广州嘉德、华辰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民国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许人所绘的“粉彩寒山独钓图盖杯”及“粉彩踏雪寻梅图瓷板”分别以8800元、1.65万元成交。

早些年很多人并不看好清代瓷器,认为清代的瓷器与宋以前及宋元陶瓷相比,距离现在时间较短,缺少些文物价值。尤其在珐琅彩、粉彩的工艺中吸收、融合了许多西方的技法而被一些专家认为缺少中国瓷器的神韵。因此2000年以后清代官窑粉彩瓷器在市场上频创新高时,着实让人们惊讶了一番。但在惊讶之外,这里面应该还有许多值。

最新回答
欢喜的翅膀
炙热的灯泡
2025-08-16 22:57:44

官窑特点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宋代官窑瓷器的辨别方法

要鉴识官窑瓷,还是要从它的胎釉入手去进行辨别。北宋官窑(张公巷窑)与汝官窑的烧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创烧时间上几乎是先后衔接的,同出于皇家的专用窑,可以看到其间的承接和发展。所以,这两个窑口的瓷器胎釉特征和工艺特点虽多有相仿之处,但还是有差别的。北宋官窑的胎骨与汝窑相似,但较汝窑器要薄些,胎质细腻坚实。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于北宋官窑器胎质中含铁成分比汝窑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体的器物。北宋官窑器一般都用正烧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为多,也有少量是满釉裏足用支钉支烧的。其支钉与汝窑的芝麻粒状不同,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也较汝窑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单数也有双数。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装饰与汝窑相仿,大多数是素面无纹的,个别器物上有弦纹装饰。器型多数是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造型比汝窑要多些。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类。这一点,与南宋官窑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窑要显得古朴浑厚。汝窑和南北两宋官窑均罕见大件器物,所见的传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无论是在胎釉和工艺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承接和发展的关系。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加上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除了垫饼烧的以外,支钉烧的器物底足也可见棕褐色支烧痕。晚期用垫饼托烧的也见有一些灰白色胎的,这种胎上常刷以酱色护胎釉,因此烧成后也有“紫口铁足”的效应。早期南宋官窑与汝窑一样,采用支钉托烧,但支烧痕呈圆形,数量也比汝窑器多,大器可达到20个,而且单双数都有。晚期多采用垫饼托烧。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窑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几层甚至十几层,釉的厚度甚至超过胎骨。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青灰、青黄、灰绿、黄绿和炒米黄等色。釉面有开片,以蟹爪纹为主,也有冰裂纹等,大多是较稀疏的浅黄色开片。在开片中以暗红色的所谓“鳝血纹”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纹再次之。

南宋官窑器均属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追求精致,不可越规。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铜器形式而制作,形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大件器物较少见,所见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盘、碗、瓶、炉、洗和文房用品等。

鉴于上述制瓷特点,要鉴识南宋官窑器,就必须先看胎质。市场上可见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窑器,但这些仿品黑胎虽相似,而胎质常显粉状而过于细腻,不像真品因含杂质较多反而显得粗糙,在酱色的露胎处,可见点点黑褐色斑状色块。所以,凡在露胎处不见点点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状,仿品胎质常无法做出糯米状。因为缩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状态,露胎处也可见点点黑褐斑。仿品常无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为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无玉质感。真品视之如青玉。因为要追求玉质效果,釉面玻璃质感不强,釉面润泽,呈亚光乳浊性。放大镜下可见气泡如细小的串珠紧密聚集在一起一样。因为烧造温度不高,整器击之声音较低。仿品这一点上是最难做到的。所以,凡器物无玉质感者,就须谨慎待之。出土器在开片之内可见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颜色,但在放大镜下常可见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匀,认真细看,不难识别。真品器形规正,形美而又有沧桑之感;仿品在这一点上常无法达到,尤其是不能传递出历史的沧桑之感。

对于官窑器,明清时就有仿制。当时的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窑之美,因此,虽与官窑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近代以来的作伪之品,工艺粗糙,毫无审美价值,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时要小心剔除,勿为所骗。 汝、官、哥、定、钧”闻名于世,其中“汝、官、哥、钧”为官窑,“定”为民窑。“汝、官、哥、定、钧”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绝伦,弥足珍贵。

传世官窑有人疑伪

宋代官窑瓷器世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宋代官窑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等特点。宋代官窑瓷器不做随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发掘中没有发现。因此对于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有位山东学者认为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都是赝品。此说一出,引起瓷界广泛争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传世宋代官窑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窑不带“官”字款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贪玩的招牌
无私的面包
2025-08-16 22:57:44
清代青花瓷特征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釉色细薄,不够滋润。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迷人的万宝路
顺利的寒风
2025-08-16 22:57:44
是。

根据百科发布信息显示,光绪百蝶碗是晚清民国官窑瓷器,通体以粉彩绘百蝶富贵图,所见彩蝶翩翩起舞,姿态各异,设色华丽,俱不相同。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

会撒娇的小松鼠
想人陪的龙猫
2025-08-16 22:57:44

在科学的瓷器鉴定价值体系中,以存世量为区分,“密瓷”最稀缺珍贵,收藏价值也最高。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80年代瓷器的收藏价值,一起来看看。

80年代瓷器的收藏价值

如果说清代康熙、雍正与乾隆时期的陶瓷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的高峰,那么这三个时期的官窑就是精品中的精品。官窑,顾名思义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制皇室贵族享用的陶瓷用具,其中既有生活性的实用瓷,也有专供帝王欣赏把玩的宫廷“密瓷”。

上期栏目中特赴深圳鉴宝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鉴定泰斗李知宴老师认为,“密瓷”代表了官窑制瓷的最高水准,之前为藏友们介绍的深圳民间收藏的雍正抱月瓶,正属于“密瓷”之一。

抱月瓶胎体极其细润,白度深沉,不耀眼,符合雍正官窑“白里泛青”胎体特征胎体致密,轻重适中,器型变化收放自如瓶上牡丹与白头翁下笔传神、构图平稳、境界优美,没有一丝败笔沿着抱月瓶彩绘边缘轮廓,可见反射出来五颜六色的隔离光,这是历经200年历史沉淀产生的自然现象。李知宴认为,上述这些细节特征往往只出现在工艺最为精致的宫廷“密瓷”上,按照皇家最高规格打造,这只雍正鸟纹抱月瓶是雍正官窑精品中的精品,吻合皇帝的欣赏理念和审美需求,是专为皇帝高级精神享受而制作,代表雍正时期高超的宫廷艺术形式之一,充分展现清代鼎盛时期帝王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

无论是后代官窑模仿,还是现代机械造假,都无法复制出到代官窑的时代特征,这些宏大造型、含蓄韵味或是巧夺天工,正构成了到代官窑独一无二的收藏价值。

到代官窑自然是珍品,那么“不到代”的就是赝品?答案是否定的。模仿宋明经典瓷器,正是清代官窑的一大特色,南京博物院就藏有清雍正仿明永乐官窑的青花牵牛花纹倭角瓶。晚清时期官窑也经常仿制前代官窑,但在工艺和质料上都有差异。例如嘉庆、道光、同治朝代的官窑,品质渐不及前朝。

期间有藏友带来了落款是明宣德的蓝釉碗给李知宴鉴定,尽管造型和明宣德官窑一样,但是李知宴却将其断代在晚清。李知宴认为,首先底釉太亮,有妖艳、发飘感觉,不符合明宣德官窑釉料特征其次胎体较粗,不及到代官窑温润落款字体拘谨,用力过猛,功力欠缺火候。为何晚清官窑仿前代官窑会有如此差别?李知宴解释道,无非清朝国力逐渐衰弱,制瓷经费紧张,部分工艺失传导致。

但是不能就此认为后代官窑仿前代官窑的作品,就没有价值。以这件晚清仿明宣德蓝釉碗为例,李知宴说,现在还能找到这等工艺的晚清官窑,已经非常稀少,同样具有很高收藏价值。

除了正统官窑外,“官搭民烧”瓷器和民窑精品也值得藏友留意。从康熙前期时期,出现“官搭民烧”的制瓷制度,即官窑器大多数在御厂内完成制坯成型的工序,然后在民窑中搭烧,这一制度的实行,使民窑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精细,从而出现了一些精品瓷器。需要注意的是,民窑虽然艺术性强,主题鲜明,但从工艺和品质上,始终与正统官窑有差距。

瓷器收藏价值的体现

1、历史文化价值。这点,是瓷器价值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古代时期,以元、宋、明、清时期的瓷器品,是较为盛行的。而宋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官窑瓷器,是最为珍贵的。主要是由于那段时期生产的瓷器数量少,流传下来的汝瓷更为少。因此,在瓷器收藏市场中,价格较高

2、工艺题材价值。好的瓷器,需要精湛的工艺来展现。每件瓷器,都是需要运用一定的题材,来充分的展现出要表达的含义性。这点,就需要技艺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名家的瓷器,是瓷器价值的又一重要因素

3、存世量、质量。无论什么样的瓷器品,现存量与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某个大师的作品,是瓷器界所推崇的。但保存的数量是较少的,而市场需求量大。这样,也是促使瓷器价格上升的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瓷器收藏家与投资者来说,应该多角度的辨别瓷器。

欢喜的鞋子
深情的爆米花
2025-08-16 22:57:44
官窑与民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像是并驾齐驱的两辆驾马车,一驾直接通往宫廷,一驾通往广大的民间市场,它们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相互影响着,相互促进着。它们烧造的瓷器型制基本相同:一是生活日用瓷器,如盘、碟、蛊、碗、罐、壶等;二是陈设玩赏器,如瓶、樽、花盆、香炉等;三是文房用器,如笔架、笔筒、笔洗、水盂、印盒等。但民窑烧造瓷器的量比官窑大,官窑瓷器相对来说更为衿贵。

瓷器收藏应走出“重官窑轻民窑”误区

有人说,瓷器收藏,就要收藏官窑,而且要好的、精的,那才有价值。这话听起来没错,也似乎是收藏之道,但仔细琢磨,就显得有些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了。目前,不少的古瓷器收藏者把眼光瞄向了历代官窑瓷器,而对于民窑乃至民窑瓷器精品不闻不问,甚至于鄙视。搞收藏的人谁都知道官窑名贵,谁都想连做梦都想拥有。可是,在现实收藏中,要达到这个要求可谓难之又难。

先不说资金问题,就说整个市场上能碰到多少官窑瓷器,几乎是凤毛麟角。珍贵古瓷相当稀少,自古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宋代汝、官、哥、钧、定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博物馆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民间虽无法统计,但数量一定不会很多。正因其十分珍贵,乾隆皇帝得到这些珍品,也要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稀少珍爱的程度。

至于市场上的明清官窑瓷器数量,看看历年市场上的成交记录就一目了然了。前些年,同是那些器物转来转去,少有“生货”出现,说明数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在古瓷器收藏中,要讲究实际,端正心态,切不应该好大喜功。收藏本身就是讲究随缘的,如能碰到历代官窑瓷器那当然最好。既然官窑瓷器我们望尘莫及,我们还是把自身收藏定位在民窑瓷器上。

这些年,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发展成熟,收藏也逐渐趋于理性化,官窑瓷器价位如日中天,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过亿。官窑瓷器价位也带动民窑瓷器的水涨船高,尤其是民窑精品。譬如除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钧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和建阳窑八大民窑系的瓷器等,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同样,元明清时期的民窑瓷器不仅在国内外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而且在市场上也有不错的表现。如明代万历时期到清代康熙早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还有晚清民国的一些名家制瓷等。这些年,国内市场上屡有精品民窑瓷器被推出,价格都十分昂贵,有的甚至超过了官窑瓷器。

健壮的紫菜
激情的美女
2025-08-16 22:57:44
在中国历史上,珐琅彩瓷仅见于康、雍、乾三朝,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而且产量极少。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瓷器作为皇室御赏器,在宫中专制。烧制原材料都是从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最洁白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而非工匠)再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在清三代以后可能又陆续制作珐琅彩瓷器,但是作为宫内官窑制作已经没有了,因而有一些晚清时期的珐琅彩应该是民窑制作。谢谢

追寻的外套
强健的豆芽
2025-08-16 22:57:44
晚清粉彩官窑内造是清末明初的。官窑内造款是清末明初的款识,款识在瓷器的底部,颜色为红色,一般为竖排两行,字体清晰。官窑内造的瓷器品质好,形状规整,底色洁白,表面平滑,还有清晰鲜艳的图画。可以看底部款识鉴别真假,底部的官字缺少笔画,偏旁部首排列分散,即为真品。

潇洒的高跟鞋
个性的柠檬
2025-08-16 22:57:44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仿制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 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明清瓷器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根据胎釉鉴别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火星上的荷花
现实的金毛
2025-08-16 22:57:44

  官窑,提起这个词汇,大家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那美丽的瓷器,因为瓷器的烧制是由官监民烧而来进贡统治者的,所以在挑选瓷器方面特别重视,因此官窑就是这么由来的,每一个官窑都是极其美观,那么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官窑的特点呢,今天小兔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官窑特点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那么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呢?

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瓷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宋室南迁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从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窑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黄等色。胎有薄厚两种,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釉子温润似玉,也有比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开比较细碎的纹片。南宋官窑既有裹足支烧的,也有垫烧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烧与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

那么说道官窑,大家都会知道宋代的五大名窑,它们各个都是极其美观而且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但是瓷器虽然珍贵,小兔还是要建议大家,有些收藏者不懂得对于瓷器的保养,但是只要方法适合,就会保养得当,尽享收藏所带来的乐趣。希望这篇官窑瓷器的特点的相关文章,能给予大家在官窑方面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